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痰湿论治高血压

从痰湿论治高血压

从痰湿论治高血压
从痰湿论治高血压

从痰湿论治高血压

张小庆1 孙丹杰2

【摘要】[摘要]高血压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痰湿是其共同的发病基础,故本文旨在从痰湿理论出发,探讨痰湿与高血压的发生、病理变化、预后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从而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12(050)008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痰湿;高血压;肥胖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严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现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显示肥胖人群较正常体重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2~4倍。肥胖人多湿、多痰,其主要体质类型是痰湿体质,与高血压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故笔者从痰湿理论出发,立足痰湿对高血压进行理论探讨。

1 高血压痰湿病机论

痰湿是内湿和痰的合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将其称为“痰浊、湿痰”。痰湿是肺、脾、肝、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主要病机为: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②长期的情志刺激,可使人体代谢功能紊乱,脏腑阴阳平衡失调,正如《内经》所说:

高血压中医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在中医学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个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大部分医家认为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袁敬柏[1]收集了71位医家高血压诊疗经验的文章90篇进行分析,其中大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的范畴,占88.7%,其次为“头痛”,占77.4%。 眩晕最初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且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气正纪大论》提出:“木郁发之……甚则耳鸣眩转。”说明眩晕与肝密切相关,肝郁木滞,气血不畅则眩晕,这也是对眩晕病位的最初阐述。《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认为风火相动致眩。《灵枢·13问篇》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卫气》言:“上虚则眩。”进一步阐述了眩晕的病机。 “头痛”最初出现在《内经》:《素问·风论》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头痛被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描述了其临床特点,认为外感与内伤是头痛的主要病因。李东垣《东垣十书》遵从《内经》,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而且进一步将头痛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2 病因病机 眩晕在《内经》中被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病机为因虚致眩,风火相

动致眩。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张仲景认为,眩晕是过食肥甘厚味,使痰浊内阻,水饮上犯所致,提出了痰饮致眩的观点。宋代严用和于《济生方》中论述此病病机为:“肝风上攻,必致眩晕,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痰,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提出六淫、七情致眩。《丹溪心法》中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景岳全书》中发扬了这一理论。杨仁斋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提出了血瘀致眩观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医家认为,眩晕与体虚有关,《诸病源候论》曰:“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景岳全书》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病的病因可归为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病位在头部,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表现为在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虚中挟实,或以实为主,实中带虚等。 张文涛[2]认为,高血压病因实证为:气滞、血瘀、痰浊、水湿、风、寒、火、便秘、食积,虚证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肺虚、肾虚、肝虚、心虚。实证是有形或无形之邪阻滞于精遂脉道,气血逆乱壅滞而使血压升高,虚证则是气血阴阳亏虚时,血脉拘急来维持正常运行,又能减少阴阳耗损,所以血压升高。朱其恩等[3]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还与寒冷的地理环境有关,且认

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病因病机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容两者的关系。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

肃降,肝气横逆而成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兼见心脾之证。 (二)辨证分型 1. 肝阳上亢 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 肝肾阴虚 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 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4. 气虚痰浊 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怠倦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油浊,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三)辨证论治 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对于肝气、肝火、肝风的疗法共30 法,用药颇广,值得参考。王氏治肝,以肝气、肝火、肝风辨证。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证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所以王氏治肝之法虽多,而偏重于清滋。肝气、肝风、肝火之证,不等于只属于高血压,但其中一些治法,已为后世所采用。如:“肝风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气短,疲乏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容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中医药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6-14T13:22:14.61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作者:赵欣廷 [导读] 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中期常见的原发性高血压中期的类型病 赵欣廷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市 300400 摘要: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中期常见的原发性高血压中期的类型病,本文从论述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病因机理入手,并介绍中医学在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并分析主要方法的特点,为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提供用药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痰湿壅盛;高血压 引言 高血压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例较高,占高血压病患者的90%以上。高血压的病症因人而异,常见的就是头晕、头痛,因此高血压又被称为“眩晕病”。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常见原发性高血压中期的类型病,中医学在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有一定的效果。 1 病因机理 我国古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理因素主要涉及“风、火、痰、虚、瘀”六邪,其导致肝脾肾功能失常,痰湿壅盛型高血压主要涉及到其中的痰、虚和瘀。脾虚造成湿气积聚成痰浊,生痰阻止气血运行,气血失和,出现眩晕、头痛等病症,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病发症是,可表现痰湿内阻、痰热瘀互结的特征。 现代医学认为多方面的因素造成高血压的发生。当个体受到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情志刺激,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在饮食方面没有节制,对于偏嗜过度,或者暴饮暴食,会导致脾胃失调,聚湿生痰。同时随着现在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劳逸过度会损伤心脾,造成心脾不足,从而气血两亏,内生痰湿。过度劳动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过度安逸会造成人体气虚,所以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不健康的。在个人体质方面,痰湿体质的人多存在肥胖症现象,肥胖症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会更高一些。年龄也是患疾病的一大重要因素,老年人脏腑功能减弱,气血不足、气虚、气於,所以老年人应该适当的加强身体锻炼,来保持脏腑的功能正常运行。 因此,结合古今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产生机理的认知,治疗此病因应先从健脾治脾出发,进行祛痰化痰,最终达到气血两足,阴阳平衡,进一步达到血压明显降低,以致恢复正常。 2 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从根本上对人体体质进行调节,帮助人体恢复阴阳平衡。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有很多的方法,有中医疗法,还有西医疗法,也有二者联合使用的,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医学心语》卷四中写道有“湿痰壅遏者,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可见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从古至今祛痰化风,健脾祛风之功效。王磊[1]利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壅盛型高血压,不仅可以降压,也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袁瑞华[2]在利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高血压时发现,它可有效改善临床患者病症,同时还具有很好的调脂作用。目前在治疗上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其它药物一起用使用,效果更加明显。我国很多医学学者都对联合药物进行了研究分析,例如陈利群选择合泽泻汤加味,可以很好的降低患者的体重指数,改善血脂代谢,使患者血压明显下降。李小兵[3]选择合玉屏风散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用来化痰健脾,玉屏风散用来调节机体免疫力,二者联合使用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对机体的免疫机能有一定调节作用。王佳涛[4]选择合用卡托普利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卡托普利可以促进血管扩张,从而发挥降压效应。周红梅联合硝苯地平片一起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谭耀根[5]选择合用温胆汤治疗,温胆汤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二者使用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在中医治疗方法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应用较为广泛,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小陷胸汤加味和温胆汤加味单独应用疗法。小陷胸汤加味清热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痰热内结型高血压。董桂英[6]利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肥胖型高血压时发现,其在改善高血压症状和水平都有一定的作用。王晓燕利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痰热互结型高血压,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叶穗林[7]利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痰瘀型高血压,发现它可以很好的控制血压,在降低ET水平和升高NO水平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还可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甚至恢复患者部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徐际夏[8]在应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痰瘀证高血压是发现,血管内的ET和NO互相调节,二者动态平衡维持血管张力。 上述方法都是通过药物来进行治疗属于内治法,还有许多外治法。如埋线、敷贴、药枕等。田元生[9]采用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通过穴位刺激,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进而使血压恢复正常。魏虹[10]利用敷贴法治疗高血压,穴位敷贴疗效可靠,价格低廉,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无论哪种外治法,都是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来达到临床效果。 3总结 不同疗法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效果有差异,但都是以去湿化痰,生津健脾为中心,是想通过调整患者的人体机能,进一步达到降压效果,同时在临床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疗法的疗效,应该取长补短,让药物发生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磊,王海月,刘红军.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J].吉林中医药药,2016,6(30):478-479. [2]袁瑞华,吴清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病50例[J].河南中医,2016,11:1919-1920. [3]李小兵,卢军敏.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玉屏风散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免疫失衡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6:950—951. [4]王佳涛.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用卡托普利治疗痰湿壅盛证原发性高血压[J]中国中医急症,2001,6:364-364. [5]谭耀根.温胆汤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3(6):74-74. [6] 董桂英,李泉红,江宁.小陷胸汤加味治疗肥胖型高血压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93-94.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治疗高血压,中药和西药各有特点:西药降压作用快而明显,但伴随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往往得不到改善;中药降压作用虽然慢一些,但是比较温和,不仅不良反应小,上述伴随症状也处理得好,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中医里面没有这个名称,但自古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的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一个是情志失调,尤其两种情绪很有影响:一个是怒,大怒可以伤肝,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另一个是忧,老年人若是为一些事不开心,会闷出病来。所以,老年人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个病机是饮食不节。正确的做法是,禁食肥甘厚味。“肥”是指油腻的东西,甘是指甜的东西,特别是老年人要少吃。因为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热郁化火,甘者令人中满,难以消化。正常的物质代谢完全被打乱了,就会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另外,少吃盐,少饮酒。 第三个病机是过度的劳或逸,这都会引起血压的改变。中医认为,劳力过多,耗伤元气,经脉有失所养。老年人尤其要避免劳神过度。劳神过度伤阴,阴一虚,肝阳上亢就来了。还有房劳不能过多。安逸过多也不行。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越是不动,气血越不流畅,导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 第四个病机是有家族史,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医说是先天禀赋不足。 不论是分析病因还是从治疗角度,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和肾、肝、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 肾主藏元阴、元阳,高血压患者主肾精不足,对头脑就不能营养了,故而眩晕。同时,“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成为肾虚的一个症状。另一大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患者多表现为舌质红,脉细。 肝不足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也有肝肾阴虚。但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口苦、面红眼赤,舌苔黄,脉弦。 脾主运化,主人体代谢。患者肢体困倦,手脚无力就与脾虚有关,还可伴舌苔腻,脉滑。 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有几个证型。 肝阳上亢型这种证型在高血压里面是比较多的。病人脸红、火气大,是阳证,但其病根为阴虚。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脉弦。治疗应以平肝潜阳为主。主方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后下)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牛膝10克、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生地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夜交藤15克。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黄芩清肝火,白芍柔肝,可以把人的脾气改善一些,牛膝、杜仲、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都是对高血压有好处的。汤药可加减运用,譬如眼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杞菊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如果心慌、睡眠不好,可以加点酸枣仁、石菖蒲、远志等宁心安神养血的药。或可用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冲剂。[! empirenews.page ] 肝肾阴虚型此型以虚为主,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睛干涩、口咽干燥。因有内热,所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可以用方药: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淮山药15克、旱莲草12克、玄参15克、菊花(后下)10克、枸杞子15克、丹皮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龟板(先煎)20克,加减运用。如果阴虚较重,内热也较重,主要表现为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喝水较多,加知母、黄柏;阴虚而致心火偏旺、心烦失眠者,加黄连、酸枣仁、夜交藤、石菖蒲、远志等都可以。或可用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痰湿中阻型此型常见于偏胖、血糖偏高、血脂偏高的高血压病人。病人的表现也是头晕,但与前两者不同,是一种头被蒙起来的昏沉沉的感受,还有胸脘痞满,胸口好像有东西塞住,胃口不好,甚至恶心,浑身困倦。舌体比较胖,且有齿印,苔腻,脉弦滑。治疗既要平肝健脾,又要化痰去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半夏1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钩藤(后下)15克,加减运用。半夏化痰祛湿,白术健脾祛湿。若胃口很不好,可以加些砂仁、厚朴、炒麦芽、鸡内金;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是指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的,可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多归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以“眩晕”居多,是以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医治疗高血压并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协调阴阳。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治疗 1. 气虚痰阻 治法:益气化痰 黄芪30g、党参10g、天麻10g、清半夏10g、白术15g、陈皮10g、茯苓15g、葛根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竹茹10g、甘草10g。 临证加减:若痰淤化热者,加黄芩10g、胆南星10g;若项强语塞者,加竹沥10g、络石藤15g;大便不畅者,加大黄6g、莱菔子10g。 2. 痰热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清热燥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 苍术10g、薏苡仁15g、黄连10g、黄芩10g、胆南星10g、车前子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甘草10g。 临证加减:烦躁易怒,加白芍15g、郁金10g、菖蒲10g;口苦咽干者,加元参15g、麦冬15g;胸闷心悸者,加瓜蒌15g、薤白10g。 3. 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5g、黄芩10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豨莶草15g、杜仲15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磁石15g、珍珠母15g。 临证加减:肝阳化火加水牛角10g、丹皮10g;肢体麻木、力弱者,加地龙10g、丹参15g;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g、芒硝6g;头痛失眠者,加栀子10g、莲子心15g、磁石15g。 4.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版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10g、生麦芽10g、茵陈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罗布麻叶15g、甘草15g。 临证加减:寐差,加桑椹子15g、夜交藤15g;尿频数,加覆盆子15g、菟丝子15g;心悸心慌,加生龙牡15g。

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严世芸,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严老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阳”、“中风”等证范畴,与肝、肾两脏有关,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病机关键及由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内伤虚损引起阴阳气血平衡失调所致,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肾,兼及心脾。病损脏器不同,其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亦有表现差异。 病变在肝,多由于精神激动或忧愁思虑,导致肝郁气滞,疏泄升发太过,肝阳偏亢或郁而化火,肝阳肝火上扰清窍;临床表现以头脑胀痛、眩晕口苦为主,病属实证。病位在肾,多由于秉赋不足或烦劳过甚或房室过度,导致肾精亏耗,肾阴虚损,既不能上充脑髓,又不能下涵肝木,以致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以头脑空痛、眩晕腰痛为主,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高血压病因复杂,病机多端,临床诊治当首辨虚实、或补或泻、方不致误。一般而言,虚则肾阴虚兼及心脾,阴虚于下,水不涵木,脑髓失养使然;实则肝阳亢盛、痰浊上蒙、瘀血阻滞所致,治疗以滋补肾阴,平肝潜阳为主,兼顾活血化瘀。治疗的目的在于调理阴阳,恢复阴阳气血之平衡。严老在临床上据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遣方用药,不拘一格。现将其治疗高血压病经验简介如下: 平肝潜阳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患者,症见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苔黄,脉弦滑,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夜交藤、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钩藤(后下)、杜仲、牛膝、桑寄生各15克,白蒺藜、黄芩各12克,远志10克,水牛角粉3克(分吞)。肝火之症明显时,可与丹栀逍遥散合用。 育阴潜阳法:适用于阴虚阳亢型患者,症见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自拟方:生地、熟地、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麦冬、枸杞子、菊花、白蒺藜各12克,钩藤(后下)、白芍各15克,珍珠母(先煎)40克,天麻20克。 平肝温胆法:适用于肝胆郁热型患者,症见头晕头痛,口苦耳鸣,失眠多梦,心烦胁胀,脘腹痞闷,或有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陈皮、甘草各6克,半夏、枳壳、竹茹、胆南星各12克,茯苓、钩藤(后下)各15克,天麻、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 滋阴补阳,协调阴阳法:适用于阴阳两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症见头晕颧红,气短健忘,腰膝酸软,夜尿增多,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此时治疗单以甘寒养阴则阳气益耗,纯用辛温助阳则阴气益伤,治疗以二仙汤加减:仙灵脾、生地、熟地各20克,仙茅、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各12克。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 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有多种方式,最常用的是以脏腑、八纲、病因、病机、病名相互结合的分型方式。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内生之风、痰、瘀血。临床上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4个证型和内风、血瘀、痰阻3个兼证。 肝阳上亢型证见头痛头涨,眩晕耳鸣,面红赤,口苦心烦,舌红,脉弦有力。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剂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夜交藤、桑寄生、茯神等。若偏于风盛者,四肢麻木,手足震颤,筋惕肉目肉,宜加龙骨、牡蛎、珍珠母以镇肝熄风;若偏于火盛者,兼目赤、苔黄,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肝泄热,便秘者可加用当归龙荟丸泻肝通腑。 阴虚阳亢型除具有一般阳亢症状外,还有心跳,怔忡,失眠,健忘,脉弦细而数,舌苔黄,舌质绛红。治宜滋肾养肝为主,方剂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知母、黄柏、生龙牡、龟板等。若偏于心阴虚者,可加酸枣仁、桂圆肉、远志、女贞子等以养心安神。 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失眠,耳鸣,舌质干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治宜以滋肾养肝为主,可选用大补元煎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人参、当归、何首乌、杜仲等。 阴阳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四肢不温伴乏力,腰酸,头痛,耳鸣,心悸,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育阴助阳为主,若偏于阳虚者,则选用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枸杞子、杜仲、山茱萸、肉桂、附子、菟丝子、当归、鹿角胶等;若偏阴虚者,则选用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等。 以上几型若兼内风者,可加潜降熄风药,如菊花、钩藤、龙骨、牡蛎、珍珠母等;兼血瘀者,可加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品,如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地龙等;若兼痰阻者,可加豁痰利气之属,如胆南星、半夏、陈皮、远志、天竺黄、川贝等。总之,临床上应以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为原则,不能生搬硬套。临证中往往是数型合并出现,故辨证用药要灵活多变,才能有效。

最新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 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概括起

中医辨证高血压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一方面是伤于内,由于房劳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一方面是伤于外,由于滥用抗生素、激素等导致寒凉药伤了阳气,邪气因此而内入,潜伏于三阴。因此,治疗高血压既要扶助阳气以治本,还要祛逐内伏的邪气以治标,简单地说,要扶正祛邪。 高血压的发病都与房事过度和生气郁闷有关。若要治愈高血压,必须在欲望和性情方面有所克制,认真遵守传统养生方法,才是根除疾病的法宝。在高血压初期,通过节制房事就可以将高血压治愈。那些只想靠医生治疗,自己不知持养的做法是非常幼稚的!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事,而且,将保养身体放在第一位。家庭琐事和工作必须放在第二位。治愈后也要节制房事两年。 高血压是可以完全治好的,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条件,而决不是现在西医的治疗方法。用西医的观念与药物,目前尚无根治高血压的特效办法,现有药物只起抑制作用,那么你就得一辈子吃他的药。 西医发明的降压药物,是抑制浮阳的方法,这种方法一用就效,但一不用血压就上升。其实,这与抗生素治疗发烧是一样的,因为它根本没有从阳气上考虑,结果是仅仅是治标之法。急用还可以,真要治病则是万难了。那些想发明一种快速治愈或根除高血压药物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中医认为肝左主升,因此多把高血压辨证为肝阳上亢,但按照镇肝潜阳来治效果也并不理想。其实,高血压不但但是一个左升的问题,还包括肺与大肠的右降的问题。因此治疗高血压要左右同时治疗。既要舒肝理气平肝,还要通利阳明。 高血压患者吃西药久了,大多已经损伤了真阳,肯定会有房事不举的表现。一方面是病的根本就是阳气不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西医伤阳,加重了阳气的亏虚,导致越是吃药,病越重,越要加量吃药的恶性循环。从此病人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若要治愈高血压,必须补足真阳,使患者恢复性欲(这是补足阳气的证明),但必须禁止房事才能治愈。 六味地黄丸当前成了高血压病人的安慰剂,受电视广告影响,好象人人都是肾亏,人人都要吃六味地黄丸。岂不见有几个高血压病人吃这个药吃好了,还不是一直在吃,吃到最后还在吃。其实,这个药根本不补肾阳,反而偏补肾阴。没有阳气来气化阴精,光补阴只会越补阳气越虚。真要吃六味地黄丸,不如吃桂附地黄丸,还稍有效一些。因为方中有肉桂与附子扶阳,比单纯滋阴有效。 中医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既要治标以降血压,又要治本以扶正,两个方面都要重视。如果血压较高,就需要先把血压降下来,以免形成中风。针灸方法非常有效,针下血压即降,是真正的治病而没有副作用的方法,远比西医药物降压高明。因为针灸是调动了身体的积极能动性去自我调整血压,也就是说,身体通过经络脏腑的功能调整,自动就可以把血压降下来,不需要外来力量帮助。一般取四关、鼻尖的素廖、曲池、足三里、风池等穴即可。但如果要巩固效果,需要一段时间的扶阳治疗。 对于偏于阴虚阳亢的高血压,需要扶阴与降阳同时进行。六味地黄丸可以扶阴,但需要引阳下潜才是治本之法。有人用桂附地黄丸,或者地黄饮子。其实,这样的高血压最好用引火汤,滋阴潜阳,降压效果明显。阴虚型的高血压治愈时间较长,有时长达一年至数年。对于偏于真阳虚于下,浮阳越于上的高血压,则需要从真阳上入手,以服用补脾肾之阳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可以用四逆汤、附子理中丸等,要点在于以恢复元气和脏腑功能为主,不要以恢复血压值为主。事实上,当前的高血压以肾阳不足为多见,就是虚寒证为多。此型的高血压治愈时间数月即可。对于阳虚型高血压,灸关元穴和中脘穴有奇效。重灸法可以使高血压降低,使低血压升高。因此,也可以用来治疗低血压。 高血压中后期,强调扶正袪邪。在服温补中药以扶助阳气的基础上,把潜伏的寒邪从三阴逼出三阳。一般用麻附细法,但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周超凡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高血压是以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40多年来,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1958年的发病率是5.11%,1991年就上升至11 .88%,2002年约1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成人高血压发病率为8%~18%。日本、美国发病率较高为17%~22%。由于发达国家对高血压的宣传教育、防治工作做得较好,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较充分,防治措施比较得力,近年已出现下降的趋势。2002年10月8日为我国第五届高血压病日,更应做好高血压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工作。 在我国高血压病中,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0%,症状性高血压约占10%,其中包括慢性肾炎、肾血管病变、主动脉缩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柯兴综合症、嗜铬细胞瘤等等。从发病因素、发病率高低来看;男性比女性高,北方比南方高,城市比农村高,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大量饮酒、膳食偏咸的比不饮酒少饮酒、膳食清淡的高,精神紧张,心理不平衡的比精神放松、心理平衡的高,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比无高血压家族史的高。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是以眩晕、头痛为主的,有鉴于此,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高血压病出现的多数症状都有独特的疗效,比起西医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药降压效果尚不理想,起效也较慢,故需进一步改进用药思路与方法,来提高临床疗效。经我们多年的探索与临床实践,现提出7个用药思路与方法供同行参考,并望指正。 1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目前,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指导原则,对疗效判定分血压疗效判定标准和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高血压分3期,各期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加上个体差异归纳起来高血压病可能出现以眩晕、头痛为主的有20多个症状。中医的精髓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而高血压病正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辨证论治。中医对高血压病症状十分重视,通过辨证论治能很好地改善临床证候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间接达到降压的目的。过去由于对降压中药的配合应用重视不够,其降压幅度往往不大。西医十分重视降压作用,对改善症状往往重视不够,通过治疗血压虽降到正常范围内,但患者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生存质量颇受影响。因此,中西医应取长补短。高血压病的诊断,还得采用西医的办法,特别是轻度高血压,临床无明显症状,中医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半数高血压患者是体检或其他疾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10131124.html,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 作者:仇斌涛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0-02 高血压是以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从发病因素、发病率高低来看;男性比女性高,北方比南方高,城市比农村高,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大量饮酒、膳食偏咸的比不饮酒少饮酒、膳食清淡的高,精神紧张,心理不平衡的比精神放松、心理平衡的高,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比无高血压家族史的高1。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是以眩晕、头痛为主的,有鉴于此,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高血压病出现的多数症状都有独特的疗效,比起西医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药降压效果尚不理想,起效也较慢,故需进一步改进用药思路与方法,来提高临床疗效。 1 中医辩证治疗 1.1 肝火亢盛证 主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 次证: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法。 治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脉。主方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g、黄芩10g、栀子10g、当归 6g、生地10g、柴胡6g、泽泻12g、木通12g、车前子10g、甘草6g 心火旺加黄连,相火旺加黄柏,木通用白木通(木通科)或川木通(毛茛科),不用关 木通(马兜铃科),慎防马兜铃酸损害肾功能2。 1.2 痰湿壅盛型 主证: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 次证: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法。 治宜化痰降浊兼以平肝通脉,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与二陈汤合参。痰多加莱菔子、天南星、天竺黄,脾虚湿困加豆蔻、砂仁、胸闷加瓜蒌、薤白、郁金,头如裹重加薄荷、白芷。

中医治疗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2011年摘录于互联网

目录 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9) 老中医阮国治的降压秘籍 (10) 中医如何看待高血压? (11) 高血压临证辨证辨病 (12) 顽固性高血压该如何治疗 (14) 高血压应检查哪些项目 (16) 搭配方法治疗高血压 (16) 论高血压的“心肝同病” (17) 1 级高血压中医辨证选中成药 (18) 高血压- 实用验方集锦 (19) 吃香蕉可预防高血压 (19) 鲜芹菜汁辅治高血压 (19) 醋浸花生米辅治高血压 (20) 大蒜鸡蛋丸辅治高血压 (20) 海带决明汤辅治高血压 (20) 花生壳可以辅治高血压 (20) 菊花粥辅治高血压 (20) 大蒜绿豆汤辅降血压 (21) 桑叶荷叶粥辅治高血压 (21) 山楂粥辅治高血压 (21) 向日葵叶辅治高血压 (21) 玉米须辅降血压 (21) 黄瓜秧可辅降血压 (22)

绿豆海带粥辅治高血压 (22) 土豆花煎汤辅降血压 (22) 白果枸杞辅降血压 (22) 偏方25例 (22)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 (22)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2 (22)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3 (23)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4 (23)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5 (23)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6 (23)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7 (23)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8 (24)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9 (24)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0 (24)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1 (24)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2 (24)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3 (25)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4 (25)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5 (25)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6 (25)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7 (25)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8 (26)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9 (26)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20 (26)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21 (26)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22 (26)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23 (27)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24 (27)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25 (27)

中医解读高血压

中医解读高血压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 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有多种方式,最常用的是以脏腑、八纲、病因、病机、病名相互结合的分型方式。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内生之风、痰、瘀血。临床上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4个证型 和内风、血瘀、痰阻3个兼证。 肝阳上亢型证见头痛头涨,眩晕耳鸣,面红赤,口苦心烦,舌红,脉弦有力。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剂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夜交藤、桑寄生、茯神等。若偏于风盛者,四肢麻木,手足震颤,筋惕肉目肉,宜加龙骨、牡蛎、珍珠母以镇肝熄风;若偏于火盛者,兼目赤、苔黄,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肝 泄热,便秘者可加用当归龙荟丸泻肝通腑。 阴虚阳亢型除具有一般阳亢症状外,还有心跳,怔忡,失眠,健忘,脉弦细而数,舌苔黄,舌质绛红。治宜滋肾养肝为主,方剂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知母、黄柏、生龙牡、龟板等。若偏于心阴虚者,可加酸枣仁、桂圆肉、远志、 女贞子等以养心安神。 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失眠,耳鸣,舌质干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治宜以滋肾养肝为主,可选用大补元煎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 人参、当归、何首乌、杜仲等。 阴阳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四肢不温伴乏力,腰酸,头痛,耳鸣,心悸,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育阴助阳为主,若偏于阳虚者,则选用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枸杞子、杜仲、山茱萸、肉桂、附子、菟丝子、当归、鹿角胶等;若偏阴虚者,则选用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等。 以上几型若兼内风者,可加潜降熄风药,如菊花、钩藤、龙骨、牡蛎、珍珠母等;兼血瘀者,可加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品,如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地龙等;若兼痰阻者,可加豁痰利气之属,如胆南星、半夏、陈皮、远志、天竺黄、川贝等。总之,临床上应以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为原则,不能生搬硬套。临证中往往是数型合并出现,故辨证用药 要灵活多变,才能有效。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中药和西药各有特点:西药降压作用快而明显,但伴随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往往得不到改善;中药降压作用虽然慢一些,但是比较温和,不仅不良反应小,上述伴随症状也处理得好,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中医里面没有这个名称,但自古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的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一个是情志失调,尤其两种情绪很有影响:一个是怒,大怒可以伤肝,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另一个是忧,老年人若是为一些事不开心,会闷出病来。所以,老年人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个病机是饮食不节。正确的做法是,禁食肥甘厚味。“肥”是指油腻的东西,甘是指甜的东西,特别是老年人要少吃。因为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热郁化火,甘者令人中满,难以消化。正常的物质代谢完全被打乱了,就会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另外,少吃盐,少饮酒。 第三个病机是过度的劳或逸,这都会引起血压的改变。中医认为,劳力过多,耗伤元气,经脉有失所养。老年人尤其要避免劳神过度。劳神过度伤阴,阴一虚,肝阳上亢就来了。还有房劳不能过多。安逸过多也不行。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越是不动,气血越不流畅,导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 第四个病机是有家族史,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医说是先天禀赋不足。 不论是分析病因还是从治疗角度,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和肾、肝、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 肾主藏元阴、元阳,高血压患者主肾精不足,对头脑就不能营养了,故而眩晕。同时,“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成为肾虚的一个症状。另一大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患者多表现为舌质红,脉细。 肝不足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也有肝肾阴虚。但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口苦、面红眼赤,舌苔黄,脉弦。 脾主运化,主人体代谢。患者肢体困倦,手脚无力就与脾虚有关,还可伴舌苔腻,脉滑。 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有几个证型。 肝阳上亢型这种证型在高血压里面是比较多的。病人脸红、火气大,是阳证,但其病根为阴虚。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脉弦。治疗应以平肝潜阳为主。主方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后下)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牛膝10克、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生地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夜交藤15克。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黄芩清肝火,白芍柔肝,可以把人的脾气改善一些,牛膝、杜仲、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都是对高血压有好处的。汤药可加减运用,譬如眼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杞菊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如果心慌、睡眠不好,可以加点酸枣仁、石菖蒲、远志等宁心安神养血的药。或可用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冲剂。 肝肾阴虚型此型以虚为主,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睛干涩、口咽干燥。因有内热,所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可以用方药: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淮山药15克、旱莲草12克、玄参15克、菊花(后下)10克、枸杞子15克、丹皮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龟板(先煎)20克,加减运用。如果阴虚较重,内热也较重,主要表现为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喝水较多,加知母、黄柏;阴虚而致心火偏旺、心烦失眠者,加黄连、酸枣仁、夜交藤、石菖蒲、远志等都可以。或可用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痰湿中阻型此型常见于偏胖、血糖偏高、血脂偏高的高血压病人。病人的表现也是头晕,但与前两者不同,是一种头被蒙起来的昏沉沉的感受,还有胸脘痞满,胸口好像有东西塞住,胃口不好,甚至恶心,浑身困倦。舌体比较胖,且有齿印,苔腻,脉弦滑。治疗既要平肝健脾,又要化痰

中医高血压的辨证选方

中医高血压的辨证选方 高血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回顾中国高血压的防治历史,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意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与实验研究证据表明,中医药不仅能够降低血压、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部分研究更显示出其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高血压的辨证思路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根据我们的经验,高血压病存在三大病机,即”火证”“饮证”和”虚证”。临床上,应”首辨虚实”,即首先要辨别患者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次辨邪气性质”,即实证患者需辨别是火证为主,还是饮证为主。”三辨病位”,即在火证阶段要区分属于心、肝、胃、肠其中的一个病位还是多个病位同时为病;在饮证阶段要区分属于上焦、中焦还是下焦;在虚证阶段需要辨别是脾虚为主还是肾虚为主。当然,临床实际中,往往病情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虚实并见,需要综合分析,小心求证。常见辨证误区现今临床治疗高血压病,似乎已经形成一种认识误区,将西医的病名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简单对应,即认为高血压多属于”肝阳上亢”,进而多从”肝阳”、”肝风”进行论治。我们认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仅是高血压”火证”的某一特定阶段、特殊类型,除此之外,高血压中医证型还包括饮证、虚证。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方剂选择同时,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应根据”有是证用是方”的原

则,对证选方用药,切忌”随意论治”“随症论治”,否则很可能贻误病情。 在火证阶段常用的经典名方包括: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建瓴汤、龙胆泻肝汤、羚角钩藤汤(肝火);黄连解毒汤、三黄泻心汤、栀子豉汤(心火);白虎汤、保和丸(胃火);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汤(肠火)。 在饮证阶段常用的经典名方包括:泽泻汤(上焦);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平胃散、温胆汤、小陷胸汤(中焦);五苓散、猪苓汤(下焦)。在虚证阶段常用的经典名方包括: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脾虚);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肾气丸、真武汤(肾阳虚)。值得注意的是,从靶向层次分析,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分别有针对症状、证候以及疾病这3个层次。即某些方药可以缓解高血压症状,而对证候、疾病疗效不足,治疗血压难控因素的方剂即为这一层次;部分方剂可以改善有效证候,但在降压上证据不足;而部分方剂具有降压作用,往往此类方剂兼有对证作用。上述经典名方既包括对病方(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建瓴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又包括对证方(如黄连解毒汤、三黄泻心汤、白虎汤、保和丸、大柴胡汤)和对症方(如栀子豉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汤)。火证阶段四大常见证型及用方经验火证属于实证、阳证。火性炎上,高血压患者出现的头晕、头痛部分与火证有关。根据疾病的病位,常见的证型包括心火亢盛证、肝火上炎证、胃火炽盛证、热结肠燥证等。值得注意的是,肝火上炎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