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由一道高考试题说起

《人教版普高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必修1》在讲到地球自转时,引出了时差的概念,并介绍道:“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可是,这个地理教材里的知识概念,却闯入2013年北京高考的历史试题中。试题材料简述了格林尼治时间从产生到普及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归纳整合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世界时形成的历史原因。这样出题,突破了地理学科的单向视野,也使问题更具思辨性。具体而言,为工业革命乃至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将同一知识分散到不同学科中学习的方式,割裂了认知上的整体性。相反,通过学科融合却反而能使各学科内容互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表明,所有学科从最初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始,经历过不断分化、细化的过程。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开始大量出现,

学科融合与交叉成为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尝试学科知识的融合,具有非凡的意义。

然而,试题还仅仅是以地理学概念为表,以历史思维的考查为里。倘若我们能打破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各执专门的思维定式,使对事物的思考统一在整个主题的开放视角下,则完全可以迸发出更多深富趣味与思考意义的问题。例如,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在了解诸如爱斯基摩人的计时方式、玛雅人的立法体系、中国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的基础上,来丰富“时间―社会―历史”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代日晷、圭表、滴漏、沙漏等计时工具的局限性进行考察,以此来分析伽利略对摆的等时性规律的发现和惠更斯摆钟的发明,使时间从太阳的视运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时间概念向均一单位的转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等等。在主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问题可大可小,可宏观可具体,可以是跨学科,也可以非具体学科形式,与生活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伸展性和发散性。

幼儿园教学计划制定

幼儿园教学计划制定 如何制定幼儿园的各种教学计划 ——暑期培训讲稿(2010年7月) 概述 关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开展班级日常工作的依据和具体行动的规划,能有效促使教师将培养目标清晰、有目的的落实到幼儿身上;减少教师开展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找到一种方向感。 从时间段上看主要包括: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四种,这四种计划是递进且相关联的整体。 主要从各种计划的特点、各种计划包含的要素及制定时应把握的要点问题两方面依次进行说明。 一、学期计划: 特点:也称班级保教工作计划。是指导一个学期班级各项工作全面、有效开展的规划,除包括班级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包括家长工作、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内容。包含要素:现状分析、学期目标、具体措施、主要活动等。 遵循原则: 1.遵循“分析掌握在前,目标在后”的原则(分析:分析之前幼儿发展状况,班级整体工作情况;掌握:掌握熟悉本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要求)

2. 遵循“立足园所、班级实际”的适宜性原则 3.遵循“年级组成员、班级成员全员参与、充分沟通”的原则。包含要素及各部分制定要点: (一)现状分析 把握要点:1.分析什么:主要分析幼儿上学期发展状况和教育目标完成情况。 2.怎么分析:(1)先进行整体分析,再按领域和项目依次进行分析;(2)保证分析的真实准确,既要兼顾整体又要兼顾个体。 3.新班级主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师以往的经验”进行分析。 范例: 1. 整体分析:本班共32名幼儿,其中15名女孩、17名男孩,经过一学年的学习生活,班级整体呈现宽 松融洽的精神氛围,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比较积极主动,由于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本班孩子在三方面表现 突出:1.图书阅读(对图书的兴趣、阅读的方法的等)方面表现突出,2/3的孩子能独立阅读简单的图书; 2.孩子们喜欢绘画活动,绘画技能提升很快,有了初步创造性表达的意识。 3.各种运动技能发展较好。存在不足:1.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少,幼儿主动发起问题机会少,缺少观察、探究的意识。2.部分幼儿交往主动性不强,幼儿间交往的策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多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科增长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进一步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学科竞争力。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最终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若干经典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入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现在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两个“合”的含义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义;后者是学科融合的含义,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用身边的事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是信息技术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殊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科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那么信息技术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初接触计算机的年级,总是要进行一节常规教育课,在常规教育课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 要求:排队步行到计算机室的途中,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吵闹。在计算机室一律不允许大声说话,保持安静。保持机房室内卫生,严禁携带一切与教学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尤其是小刀、雨伞、磁铁、篮球、乒乓球、食物、水及其他液体等。离开机房时应将板凳、键盘、耳迈、鼠标等摆放好。以后的课时中加强督促、巩固,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针对教学内容,收集数据,让小学生感知环境教育意识在教学“走近计算机”中的开机、关机、待机、设置屏幕保护

程序的内容时,让学生学懂、练习后,出示收集的数据: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6.3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7700万台电脑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4.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43万吨。这些数据让学生震惊: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的做法能节约能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都纷纷表示要把这一做法带回家,告诉家人、带给亲朋好友! (二)、亲身感受,强化德育教育意识 结合教材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合点,例如:教学走进多媒体世界一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悦耳和嘈杂,体会了悦耳的声音舒适,嘈杂的声音让人烦躁、难受,感受了:“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让他们懂得合理调节音量的大小,这样既不影响他人,同时也让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无形中又强化了德育教育意识! (三)、探索知识的同时,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教学认识电子邮件一课时,郑重的告诉学生: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计算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包括用计算机进行大气层监控、噪音测试、污水处理、毒气及废弃物回收等。其间接作用就更多,例如:今天我们学习的电子邮

融合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教学目的和目标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也包括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使他们能够融入集体和正常的学生一起锻炼学习,真正做到身残志坚,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 炼身体的态度。 〈二〉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 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三〉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四〉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心,帮助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尤其是爱心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熟悉聋哑学生的基本特征,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 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两种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 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灵活多种的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 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 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5、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 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6、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 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7、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 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 好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工作,使他们真正起到教师助手作用。 9、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 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 理。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 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 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 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 静、齐。 3、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 各项规定。 4、在课堂上严格执行教师的各项要求,不经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器材教 具要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 5、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 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6、积极主动的帮助聋哑学生,不歧视、不嘲笑、打骂他们,发挥小组的优势, 保证任务的完成。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评价问题 一、全纳教育的理念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的理念于1994年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公正地对待所有群体并且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全纳教育的概念最初成型于特殊教育领域,但其关注点不仅仅是残疾儿童,还包括:贫困地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女童以及其他没有获得均等教育机会的儿童。我国学者通过对全纳教育的研究,将其定义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全纳社会。”“接纳(inclusion)主要表达了学校要接纳所有的人,而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文化、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减少歧视和排斥、提高公民素质,通过全纳学校的建立促进全纳社区的形成从而达到全纳的社会。这些也是符合和谐社会的内涵的。不少学者都认为,全纳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近来全纳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不少国家的教育情况已经由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并存转化为向全纳教育发展,这两种教育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我国,“随班教学”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取得均等教育机会的主要形式。当然这种措施很难达到全纳教育的要求,可以将其视为由普通教育向全纳教育发展的中间桥梁。全纳教育目前在实践上并未取得很大的进展,因为这需要体制上的相应调整以及相当资源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但是全纳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它对已有的教育制度、观念和实践形成挑战,其影响波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二、全纳教育评价理念(一)全纳教育评价的理念全纳教育理念体系中,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一概念是很重要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studentswithspecialeducationalneeds)是许多国家鉴定出来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这类学生不只针对残疾学生,其他的弱势群体、女童等都在此列。这一概念采用的原因一方面是承认做这种区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不认为这种“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教育上有实质的不同。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应该得到满足,这也是全纳教育的理念所倡导的。而教育评价在全纳教育的这个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起着工具的作用。全纳教育的主张是关注每个学生而不是小部分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不应该被忽略,因此对应这个要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应该有所改变。(二)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全纳教育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和全面性,强调为全体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使教育超越知识至上、分数第一的束缚,摆脱只重视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的尴尬状况。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教学规划和备课工作。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除了也具备这些特点之外又有其自身的特性。研究认为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有以下三个:为教育管理提供信息、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帮助和为了促进学校发展。笔者认为这三个教育评价的目的具有普遍性和间接性,但没有很好地体现全纳教育的特点。在全纳教育的理念中,如果说通过教育评价检测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足,那么这将不会被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学校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材课程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除了评估学生成绩、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外,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教学实践,发现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也就是说评价之初是采用尽可能平等的方法来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评估并分析潜在问题,并在这种平等无差异的视角下基于这些分析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从而最终达到可以将全体同学,包括“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纳入到统一的学习进程中来的目的。三、全纳教育理念对教育评价的几点启示(一)评价本身应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前面我们已经谈及了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概念,我们所提倡的全纳教育也就是要完全顾及这些同学的特点,并做到一视同仁。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通过立法或者公布教育指南,指定了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这类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以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

各学科德育融合具体办法

各学科与德育有机结合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德育建设融入到中小学教育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针对这一要求,我校制定本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加强各类学科德育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 “以学方法,树立“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人为本”,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实践体验”,注重道德体验,促进德育内化,增强社会实践,培育创新精神; 坚持“潜移默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挖掘德育内涵,体现育人功能;“全员育人”,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主要措施及要求 (一)、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 课程蕴涵的德育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已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1、教师备课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 虑育人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应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自然地进 行。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弓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 容。 4、德育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 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基本内容的教育。 5、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 我的关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 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社会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 教育资源,把各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 并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6、注重各学科渗透的重点。学科德育的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 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 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 的目标, 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四、学科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现代技术发展给知识的产生、传播、获取、管理与利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类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相应的,校园里传统的教与学的知识传授模式正在经受数字技术的洗礼和冲击。这样一个时代,技术到底如何作用于教育? 以前,我们对数学以及数学教学的认识总是和黑板粉笔或者纸笔联系在一起,人们局限在有限的空间中,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计算机使人脑得以大大的扩展和延伸,同时为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实,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感到很惭愧,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很少,几何画板这个在数学教学中非常好用的工具,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研究的。下面仅就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谈谈几点思考。 首先是几何画板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能给学生以更多的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2)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情况的快速反馈,老师的讲课时更具有针对性,并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或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3)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捷思维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自主“研究数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快速训练,有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挥。 我再来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或数学问

题,把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数形结合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几何画板》为“数形结合”创造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它不仅对几何模型的绘制提供信息,同时,可以解决学生难以绘制的图形,而且提供了图形“变换”的动感,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使学生从画面中去寻求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依据,并从画面中去认清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证明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应用几何画板就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到全等的结果。二次函数图象变化,可以看出a、b、c对开口方向等的影响。(见几何画板) 创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和难点,前形势下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数学只是符号与公式的组合,因此难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几何画板》改变了常规教学的陈旧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在《几何画板》中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和验证结论,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从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是惊喜和兴奋,进而有一种强烈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学习活动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图所示,在勾股定理教学时,改变B点的位置和AC的长度,让同学观察相应地正方形面积的变化有何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在多学科中的融合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在多学科中的融合 我是幸运的,在从教十余年中历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一路摸爬滚打走来, 深感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 一、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把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结合起来。教学中,这两门重要学科,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如:学习“分数”时,我们可以在下面优美诗中来计算百分数的问题,语数结合,趣味浓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只花。 ⑴这首诗,看看哪些字出现得多? 数字〕⑵数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⑶课后找一首诗,使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 10%,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于是下课后学生既要找诗,又要读诗,还要计算,只要学生经历了找、读、算的过程, 学生的感受就是丰富的,也是不同的,收获是丰盛的。 数学教学中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例子(形式)还有很多,像用关联词造句来复习巩固“数的整除”中的概念的理解,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掌握文字题的结构,利用儿歌来记忆“年、月、日”中的大小月,利用“曹冲称象”等故事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等等。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二、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在多学科中的融合 我是幸运的,在从教十余年中历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一路摸爬滚打走来, 深感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2017年,我校紧扣职业学校特征,以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为抓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有力促进了国家示范校后建设进程。 以校为本,强化教师专业性建设 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经历了由综合型(综合高中)向单一型、规模型向内涵型的两次转型,和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表现在教师总量过剩,部分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有人无事做;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部分教师以一当多,导致有事无人做。这种结构性矛盾,不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无法真正实施聘任制,因人设岗现象普遍存在,无法按照教学计划开课,教师苦乐不均,专业教师每周课时量高达25至30学时,或者更多,而文化课教师平均工作量不到10学时,甚至无课可代。致使有事者疲于奔命,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无事者,无事生非,不做加法,只有减法。 在教育行政部门区域调配无望、招聘引进无果的情况下,以校为本,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开展教师转岗培训,打造能文能武、理论功底扎实、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成了唯一出路。 一、两个规划导向 1、教师培养,学校有规划。学校根据国家政策,立足

现实,着眼长远,编制了《学校中长期教师专业化培养规划》,从制度层面,把学校教师专业化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克服了教育培训工作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2、教师发展,个人有方向。学校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制定了《中长期教师培养规划》,引导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和学校专业发展需求,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描绘成长蓝图。 二、三条途径实施 1、请进来教。一是请业务领导、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企业骨干、社会贤达、民间能工巧匠来学校,通过报告会、讲座、研讨、示范等形式,开展教师培训;二是购买服务,与超星集团合作,实施全覆盖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两年来各种类型的培训达20多场次,参训教师达2000多人次。 2、送出去学。一是结合专业需求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到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养;二是结合顶岗实习、就业指导,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训实习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一年来累计50多人次下企业实践,订单式送培教师100多人次。 3、坐下来练。一是坚持教学和培训相结合,岗位练兵;二是发挥技能大赛金牌得主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师生互训互练;三是开展青蓝工程,提倡同伴互助、师徒结对,互学互练;四是教学比武,以赛代练,以考代练,以评促练。 三、三大考评护航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开题报告)

坪山实验学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 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2. 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等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纲要》,要求中小学要将《两纲》内容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 3.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科学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武装教师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方式。但是,为顺应科技的发展,学生要掌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升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的融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作为一门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意义出发,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为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并在各类深度融合的方法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引领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信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复合交叉领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

向融合。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寻求连接点与共同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该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然后,再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1] 二、加强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学手段创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要求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建立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2]

自闭症孩子的融合教育

自闭症孩子的融合教育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异常,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的症状,而病因尚未明确,可追溯认知神经理论、大脑机制、环境和遗传等因素。 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通常他们是孤独的,很难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其实,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教育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一两个自闭症孩子学习,更不是让自闭症孩子随班“混”读或只随不读,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集体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首先我们要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质 (一)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特质 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不注意人、眼睛回避与他人互动、欠缺基本社交应对能力、无法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以及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薄弱。

(二)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的特质 约有 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言语、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在语言使用的质与量都远落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包括不熟练的文法结构、回复言语(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倒置、无法使用抽象名词、暗喻性言语、音调简单、语调和节奏缺乏变化、缺乏情绪表达、少有动作配合、无法了解和记忆和他对话的人以及对他们的谈话细节不感兴趣等。因此,自闭症儿童很难用言语的表达和同伴互动沟通,或是同伴无法了解自闭症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使得自闭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不受欢迎。 (三)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质 模式化、固定的行为是自闭症者的普遍特征。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乐方面常有仪式行为。另外,功能性、象征性游戏的缺乏也是自闭症的特点之一。自闭症儿童常不按玩具的功能性质操作,而是出现对某些玩具的偏好和不恰当的玩法,如放入嘴里咬,用手触摸特殊的材质或只注意某些角度或动作,而让人觉得它有斜视的现象。自闭症儿童因其固定玩法与知觉缺陷而缺少一般儿童想象的、功能的、变化的及和别人互动的游戏形式。 除上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外,自闭症儿童也常有活动量太高、活动量太低、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主动、对某些事物特别的恐惧或特别的喜爱、乱发脾气,甚至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有攻击或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只在少部分的自闭症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由一道高考试题说起 《人教版普高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必修1》在讲到地球自转时,引出了时差的概念,并介绍道:“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可是,这个地理教材里的知识概念,却闯入2013年北京高考的历史试题中。试题材料简述了格林尼治时间从产生到普及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归纳整合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世界时形成的历史原因。这样出题,突破了地理学科的单向视野,也使问题更具思辨性。具体而言,为工业革命乃至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将同一知识分散到不同学科中学习的方式,割裂了认知上的整体性。相反,通过学科融合却反而能使各学科内容互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表明,所有学科从最初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始,经历过不断分化、细化的过程。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开始大量出现,

学科融合与交叉成为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尝试学科知识的融合,具有非凡的意义。 然而,试题还仅仅是以地理学概念为表,以历史思维的考查为里。倘若我们能打破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各执专门的思维定式,使对事物的思考统一在整个主题的开放视角下,则完全可以迸发出更多深富趣味与思考意义的问题。例如,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在了解诸如爱斯基摩人的计时方式、玛雅人的立法体系、中国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的基础上,来丰富“时间―社会―历史”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代日晷、圭表、滴漏、沙漏等计时工具的局限性进行考察,以此来分析伽利略对摆的等时性规律的发现和惠更斯摆钟的发明,使时间从太阳的视运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时间概念向均一单位的转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等等。在主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问题可大可小,可宏观可具体,可以是跨学科,也可以非具体学科形式,与生活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伸展性和发散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高友祥 副组长:鹿立华 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 三、参与对象 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 四、活动开展步骤 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

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资料word . 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 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7、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和课件评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