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课程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利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那么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的层面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需要哲学来武装。哲学的精髓怎么理解的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叫做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面就需要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它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领导干部第三项工作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对你所选的对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如何对你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呢?有一个主

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里面就是个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哲学问题。

领导干部做的第四项基本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这个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涉及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所以领导干部要处理好自己所面对的各项工作,他一点儿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在这里,我就认为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哲学虽无浅用但有深用,哲学虽无近用但有远用,所以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我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我们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哲学就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像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当中,那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那就需要领导干部掌握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用哲学来完整的看待和分析事物,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视角。

第一个方面,要考察这个事物的客观性,按照这个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这个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求是思维。

哲学来分析国家事务的第二个角度,是考察这个事物自身的全面性,这要求我们要树立一种系统的思维。

哲学来分析事物的第三个视角,是考察事物自身内部的,事物之间的一种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分析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质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一种辩证思维。

哲学分析事物的第四个视角,是要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就是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一种过程思维。

哲学把握事物的第五种方式,就是要揭示这个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它的一种根本的方式,内在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的思维。

最后,哲学分析和把握事物的第六种方法,那就是认识事物和实践对人的关系,及其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人本思维。

所以完整来讲,哲学把握分析事物,为我们提供了六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方法,下面我分别的按照六种方法来谈。

一、求实思维与认识国情

(一)客观认识事物的方法

先讲第一个问题,求实思维与认识国情。这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的方法。我们大家解决一切问题,首先取决于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对事物是否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树立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讲,人们在在分析事物的出发点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主观出发,看待分析这个事物。第二种,从客观出发,来分析和看待事物。这是两种看待事物的基本的出发点,或者两种认识路线。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尽量避免先入之见,要避免带着主观好恶和情感色彩看待事物,要尽量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带个人的主观偏好和先入之见。但是人们要客观的认识事物比较难,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人的主观的本性,因为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总是具有主观好恶的,具有情感色彩的,具有意志的,有时候往往是先入之见的,带着情感,带着主观偏好看问题,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所以有时候很难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

正因为认识事物本来面目比较难,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客观的认识事物,以达到对这个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

1、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一方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书本理论也好,上级政策也好,都有正确的一面,那么,上级的政策、书本的理论,往往是反映一般性的东西,那么这一般性的东西,这个共性的东西,可能和你那个地方的个性有一点出入,有一点差距,甚至有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当上级的政策,书本的理论,符合我们这个地方的特殊实际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这种理论,应该贯穿这种政策。当书本的理论和上级的政策,和我这个地方的特殊实际,有某些方面不符合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客观实际,来丰富书本的理论,来完善我们上级的政策。这里边就贯穿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了,那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毛泽东和王明当年如何看待中国的革命问题呢?王明他书本理论读得很多,在他那个书里面,堆的书成山,你说哪一个观点在哪本书里面,在哪几行,他倒背如流,应该说,他读的书远远比毛泽东多得多,但王明他看中的书本理论,唯书,从书本理论出发,看待中国革

命的问题,所以他提出城市的武装暴动,毛泽东也是注重理论的,但是他更强调要从中国的革命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毛泽东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这么一个道路,实践证明,这个道路是成功的,所以我想,这里边当书本理论和政策,和实践发生矛盾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立足实践,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怎样理解?这个命题耳熟能详,我们经常讲,从实际出发,哲学告诉我们,要把握这个实际所存在的时间,把握这个实际所存在的空间,把握这个实际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我想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存在和发展的,也是在一定的空间存在和发展的,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条件,这个事物就不一样,所以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这个事物它所存在的时间、它的空间、它所面临的条件出发,而这样做,就比较容易的来客观的把握这一事物。

2、力戒以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为尺度看待事物

第二种方法,力戒以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为尺度来看待事物,如果八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绝对化,缺乏理性的分析,就容易走向对事物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的认识,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貌,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来充分认识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偏好的一种局限性,然后把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我们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带着个人的情感偏好,主观好恶来看待人,看待对象,看待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我们作为认识主体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个人的主观偏好,我的情感,是有个人的局限性的,是一种先入之见,我们应该力戒避免这样做,尽量通过不断利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的比较,不断的反复,不断的总结,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认识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这是第二点。

3、要避免完全带着个人利益来看问题

第三点,要避免完全带着个人利益来看问题,马克思在1846年讲了一个观点,人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的,这就是说,从利益出发看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总是带着自己的利益来看问题,比如说看待一个人,当这个人和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时候,跟我关系相当好的时候,我很容易把他的优点发扬光大,他的缺点可能就视而不见,和我有利益冲突,我们之间有矛盾,那么很容易把它的缺点发扬光大,把它的优点视而不见,所以带着利益出发来看待这个人,就很难达到对这个人的一种客观认识。

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看待对象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的把个人利益先放在一边,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对这个事物,这个对象的客观的认识。所以哲学给我们领导干部提供的第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就是要从客观出发,避免从主观出发。这种求事思维,实际上对我们领导干部做好我们的工作,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一个如何认识中国国情的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讲,有一个认识你单位的具体情况的问题。这里我想通过分析国情就会了解到,这种哲学方法对认识你单位的情况有多大的意义。(二)案例: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大家都知道,在1978年以前,我们再认识中国国情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其中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我们有时候从书本理论出发,从上面出发来认识中国的国情,当时的书本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社会主义观,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社会主义观,当然他强调生产力这个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在马克思社会主义观里面,他更注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要消灭私有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私有制,通过这个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所以在马克思那里,给我们提供很多关于生产关于领域革命的一些思想和志愿。我们的上就是当时苏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它的提出当时有它的条件,我们要历史的看,这个社会主义模式它也着重在生产关系领域革命,所以当时我们认识中国国情,从书本出发,很自然的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比较偏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同志们看一看,1978年以前,我们所搞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是在生产关系领域中来进行革命,一大大跃进,二公人民公社,三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就是这么认识我们的国情,所以那个时候讲,经过七年,八年,赶英超美,再过几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所以那个时候犯了盲目冒进的急躁病,这说明我们认识中国国情的出发点上出了问题,从书本出发,从上出发,而不是从中国的实际,特有的实际出发。

那么1978年以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首先是改变了认识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不是书本理论,不是我们的上,而是中国的特殊的实际,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出发来认识中国的国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对国情的第一个判断。第二个判断,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一个不大够格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相当不发达,正由于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提出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的根本任务。你看看由于我们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采取哪些有

效的方法,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呢?根据当时我们的认识,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有些方法拿过来,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比如市场经济,比如股份制,比如说证券市场,比如说外资,比如说资本主义的管理的经验,生产力的方法,这些拿过来都有利于推进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但要把这些东西加以借鉴,拿过来为我所用,我们思想上恐怕有很大的阻力,因为过去我们把这些都贴上姓资的标签,面对这个新问题,我们又怎么办?又有一个出发点的问题。那么,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出发点那就是从发展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应该大胆的拿过来为我所用,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尽管设了标签,也要把它放在一边。同志们看一看,正由于认识的出发点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所以对国情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因为对国情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途径。

你看这个变化大不大?我想我们的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首先有一个如何来认识你这个新岗位的具体情况的问题。有同志讲了这么非常精采的话,说我们一个人应该用90%的时间,用来搞调查研究,弄清具体情况,然后用10%的时间来做出决策,这话太精采了,这就是说,我们领导干部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把握你那个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如何来准确科学的把握你那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呢?首先面临着就是你认识的出发点问题,你到一个新单位,你过于翻书本理论,就是不去了解这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沉不下心来深入群众把握具体情况,你可能就会对这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认识,你道听途说,听别人怎么说的,自己不亲自下来搞调查研究,就不容易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所以我们十六大报告讲了一个观点,什么观点呢?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中第一个能力就是科学判断形式的能力,我们只有对形式做出科学的判断,我们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领导干部的正确的决策,首先来自于对形势科学的判断。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形势错综复杂,日趋多样化了,对多样化的、复杂的社会现实如何判断,首先需要确立哲学思维就是求实思维。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系统思维与全面看问题

(一)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系统思维与全面看问题,这是如何系统的看问题,以防止片面性的哲学方法,我们人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个全面和片面的关系问题,我们这个事物有的从主观出发,有的从客观出发,这是一种不同的认识出发点,另外一种,

有些人他认识这个事物,只认识这个事物的某一个部分,没有把握事物的整体,这是认识事物一个片面的方法。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要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看待这个事物,这就是一个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片面的看问题就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摸到鼻子了,对象下一个定义,象就是鼻子,摸到尾巴又下一个定义,尾巴就是象,从一点对这个象下定义,这就是片面的方法。

全面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首先对这个完整的事物的各个细节,各个部分,给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然后把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加以整合,来达到对这个事物的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一个事物要做出全面的认识,是比较难的,正因为比较难,所以马克思哲学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多全面认识这些事物的一些方法。

1、力戒坐井观天,注重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

第一种方法,力戒坐井观天,要求我们跳出局部,从全局来看局部,要跳出眼前,从长远来看待眼前,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在自己的那个部门来工作,是一个局部,我们在这个局部来工作,很容易只看到我的局部的问题,而没有把这个局部的问题放在整个大局来考虑,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就很容易对你这个局部做出一个片面的认识,人的眼睛来看待问题,总是具有局限性的,因为人的视野只能看到他能触击到的地方,就是生命的眼睛。还有一个社会的眼睛,我在这个单位,我往往只看到我这个单位的情况,看到这个单位的问题,看不到整个单位以外其他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这个单位的问题和大致的问题是内在相关的,他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所以为了对我们这个事物达到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要力戒坐井观天,井底之蛙是难以观看整个蓝天的。

2、力戒只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待事物,自以为是,提倡换位思考与双向思维,注重吸收他人的科学认识成果

第二种方法,力戒自以为是。人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往往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有可能有片面性,这种自以为是就影响到我们对这个事物全面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我们要力戒自以为是,提倡换位思考和双向思维,要注意吸收他人的认识成果,因为我们这个字总是具有局限性的,利用他人的认识成果,可以来丰富完善我自己一些片面的认识,比如说在一个单位,领导和群众,领导他能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这样有利于使自己认识问题达到全面。反过来,我们的群众你能不能站在

领导的角色来看问题?假如我是领导我怎么看?你不要提出你是群众,你要设想一下,假如我是领导我会怎么看,所以双方如果有一个换位思考的话,有一个双象思维的话,就有利于我们达到对这个事物的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这个是很难达到事物全面认识的。在这里我们提倡就是要多一点自以为非,对我们全面认识事物我觉得是有好处的。

3、力戒从一个角度看待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看待事物

第三方法,力戒从一个角度看待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待这个事物。你比如说,对资本的认识,在1953年到1956年我们这个国家搞一划三改造,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把资本给赶跑了,后来我们中国人得了恐资症,谈资色变,割资本主义尾巴。

1978年以后,尤其是1992年以后,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你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利用资本要素,后来我们中国人把赶走的资本又非常热情的请过来了,我们面临资本脸上阳光灿烂,发出微笑,我们拥抱资本,我们亲吻资本,我们把资本的文章玩得很转,应该说,现在我们把资本的文章玩得很转,认识了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绝大拉动作用,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认识的一个绝大的进步,应该充分的肯定。但是资本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拉动中国的经济,2005年,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大约28%左右,是靠资本投资拉动的,今后我们还要做好资本的文章。我们这只眼睛要看到资本的积极作用,而这只眼睛还要看到资本的负面效应,马克思在资本论就讲过两句话,第一句话说,资本已来到人间,它的每一个毛孔里面都滴着工人的血和汗。第二句话,他又说,资本家为了百分之百以上的利润,敢于铤而走险,为了300%以上的利润敢于走上绞刑架,也就是说,资本家为了资本的增值不择一切手段,不把工人当人看。在这里,马克思讲资本在排斥人,资本占有劳动,马克思讲这两句话的影子,在我们中国今天的现实生活当中也是到处可以看得到的。

2004年,2005年,2006年,是我们国家煤炭行业事故的多发之秋。在一个一个矿难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两种景象。第一种景象,一些煤矿矿主腰包里面的资本在大把大把的增值,有些煤矿的矿主带着腰包里不断增值的资本,摇摇摆摆,进入我们北京,把北京最豪华的豪宅,3700万左右买走了。

另外一种景象,我们看到不少煤矿工人的生命给葬送了,这个煤是带血的煤,这个资本的毛孔里面它是滴着工人的血和汗。在这里,我们看到资本在排斥人,资本在吃人,它有负面作用。但是今天我们有些人又走极端了,如果说过去是谈资色变的话,今天在有些人那里就是资本至上,有了资本就是爷,没有资本就是孙子,把人的价值看作是拥有资本多少的价

值。你看看,在1978年以前,我们从一个角度看资本的负面效应,谈资色变,今天另外一些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资本的积极作用,而看不到资本的负面效应,叫做资本至上。不同的时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都得出不同的认识。

在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有一种思维方式值得我们领导干部特别的关注,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把重点当成唯一。《佛经》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主人家里去做客,一开始主人做的饭菜盐放得比较少,很淡没有味道,吃得不怎么香,后来主人又往饭菜里面放了一把盐,这回一吃,很香。他忽然悟出一个道理来,说这个饭菜之所以香,就是关键在于这一把盐,他把这个认识带回家里,回家做饭,什么佐料都不放了,只放一把盐,结果把饭做得一塌糊涂,这就是把重点当成唯一的典型例子。

咱们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在文革十年,我们强调政治挂帅,政治挂帅意味着政治是重点,我们就把政治当成唯一,结果其他的问题都放在一边,那么1978年以后,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命题又意味着经济建设成为重点,但我们有些人又把这个重点当成为一,所以一手硬,一手软就出来了,只抓经济建设,不抓精神文明建设,又出现了偏差。在经济建设过程当中,这个GDP是很重要的,是个重点,结果有的地方又把重点当成唯一,那就是GDP至上,只讲GDP,什么环境污染,什么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什么民生问题,什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都放在一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也都出来了,这又是把重点当成唯一。

这个资本,过去我们忽视资本,批判资本,现在我们认识到资本很重要,有些人又把资本这个重点变成唯一,只要有了资本,就能发展经济,有了资本什么都能不要了,还有我们的学生,学生的成绩很重要,结果我们学校校长、家长、学生都把成绩看作唯一,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世界,人格素质,他的全面发展,这个方面我们教育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求我们力戒这种方式,把重点变成唯一,要全面的看问题。

(二)案例:如何用全面的方法看待创新问题

全面的看问题,对指导我们的工作十分有重要意义,现在我们强调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那么如何来看待创新这个问题的呢?我觉得需要利用一种系统的思维来全面的看问题。比如说创新的问题,创新我们现在用多角度来看,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看。我归纳起来,全面看待创新问题,主要有三个角度。第一个是技术,第二个是社会结构,第三个是文化。

1、技术障碍

影响我们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它的主力,技术上的障碍是什么呢?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大注重实际操作,也不大注重分析细节,也不大注重精确,而做不到这些,就会成为我们创新的技术障碍,比如说中医和西医,应该说,西医它是要求对你这个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要把你了解得很透,每一个器官通过很多精确的技术手段,比如说,B超,X光,CT,还有化验,等等,很多方法,通过指标体系,对人的每一个器官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这样做就是西医称的科学,西医比较容易传承,你看,西医到中国来马上就普及了,只要掌握技术、量化、精确,一套方法就很容易掌握他那套技术了,所以西医应该在诊断人体方面有很多技术方面的创新的。而我们中医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我们的中医基本上是一种笼统、直观的把握,像先生给病人看病,基本上从感觉、直观、经验,没有用那些指标体系给你量化,给你精确,给你抓药,多一口,少一口也就差不多,我记得小时候我母亲看病,给你抓药的,有时候连秤都不上给你抓一把,有时候上秤了,多一毫上一毫无所谓,像西医,有时候吃药多一片,少一片就不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在技术上如何注重实际操作,如何注重细节,达到精确,这个应该说还没有做到,这是技术上的障碍。

2、社会结构障碍

我们的创新更重要的还有一个社会结构的障碍。在封建社会,我们形成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计划经济年代又强化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冲破这种社会结构,但这个结构不同的程度上依然存在,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呢?我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权利至上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这么一个社会层级结构,这个社会层级结构是我今天分析中国一切问题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是我几年来提出的一个理论问题。

这么一个社会层级结构,具有四大特征。第一个特征,一元对多元的一种排斥,在这个社会结构里面,总有一个最高的,这个最高要求下边要服从,同意最高权威,同意最高指示,同意最高领袖,它特别强调一,对那个多样化,它就有排斥,因为多样化就不好控制了,多样化队伍的一就有所排斥,所以是一元对多元的排斥,社会缺乏多样化,创新就会成问题,如果这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观点,只有一种理论,何谈创新呢?创新是由多种观点,多种思想,不断碰撞,尖锐,交流当中不断推进的,但这种社会结构…(42:58)。

第二种特征叫做身份对能力的一种挤压,在这个社会结构里面,身份,等级,地位是最

重要的,我们如何来看人呢?有时候往往根据人们的身份差异、地位差异、等级差异来看待人的,一个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从我们身边过,两眼直接往上看,一个身份地位比较低的,我们可能看就不看,所以我们中国人那个传统的身份意识,等级意识,是相当强烈的。当身份和能力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身份看作是第一的,把能力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能力是为身份要做出某种牺牲的。在这个社会结构里面,排斥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那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创新。

在这个社会层级结构里面,还有第三个特征,那就是政府对民众的管制,在这个社会结构里面,政府掌握资源,政府掌握权利,我是管你的,你是听我的,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管和听的关系,在这个社会结构里面,我们的政府更多要求我们的民众是听话、服从,他的独立人格,他的创造个性,可能就把它给排斥在一边,当一个人没有独立人格和创造个性的情况下,他怎么来进行创新呢?

第四,这个社会结构的第四个特征,就是比较注重控制人,而不大注重解放人。在这个社会结构里面,是层层控制,一层控制一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我们有很多控制人的思想资源,解放人和开发人的思想资源不是没有,但不是很丰富,当这个社会结构过于对人进行控制的时候,而不大注重对人解放开发的时候,人的创造潜能,人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肯定也是一个问题。我觉得要分析中国创新的最大的阻力和障碍的话,应该说,是这个社会的层级结构。

3、文化障碍

第三个障碍,就是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有很多合理的因素,需要我们来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那里边有很多好的思想资源,经过现代转换,是可以加以借鉴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大的一个局限性,它就是鼓励人的是一种服从,是一种听话,而不大鼓励那创造个性,敢为人先,那种创新的精神。枪大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武大郎开店,不希望别人个子比我高,能力比我强,跑得比我快,这文化里面有这么一些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所以我们分析中国的创新问题,就要从技术层面,还要从制度层面,还要从文化层面,要系统全面看问题。

再比如说,关于狗的问题。今年后半年,我们全国把狗的问题提出来了,因为狂犬病伤害了不少人,引起了我们各级政府的关注。前不久,我看到凤凰卫视主持一个节目,什么节目呢?就是让这些参与这些人,来谈对狗的看法。我看节目当中基本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

观点,是养狗的主人。养狗的主人只从自己养狗利益的角度出发,来看政府对狗的管制问题。他这么来看,提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给狗一份爱,狗会同样给我一份爱,我作为人,有养狗的权力,狗也有狗的权利,所以,打狗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提出置疑的。甚至有的说,狗的问题是某些政府的问题,是受害者的问题,政府的问题在哪里的呢?政府为什么不加强培训,使我们所有的公民懂得养狗的知识?还有的说,受害者也有问题,受害者不懂得狗的知识,狗不能随便乱摸,你不能侵犯狗的领地,你乱摸了,侵犯狗的领地了,咬你一口,把你给咬死了。养狗的主人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看你的狗,我觉得这个问题,这个观点是具有片面性的。

第二种观点,受害者。就是他的家属被狗咬死了,受害者家属也参与了,有一个打了一个标牌,上面写着,养狗可耻。这个受害者家属他之所以亮出这个观点,他也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亲人不在了,所以他认为养狗完全是可耻,他没有看到养狗的主人,他有养狗的权利,狗和人类真是朋友,狗的问题应该说是养狗主人有问题了,我们认识到养狗主人有问题了,狗才有问题,所以,他坚决强调打狗。

从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看待问题,都是具有片面性的问题。如果是按照我们全面的看问题,要求双方要换位思考,养狗的主人,你应该站在受害者家属立场上看待狗,受害者家属,能不能从养狗主人立场上看待狗,稍微有换位思考的话,就有利于政府对狗的态度,得出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三、辩证思维与和谐社会

(一)辩证思维的内涵

第三个问题,辩证思维与和谐社会。这是一种如何以联系和本质的眼光来看问题,以防止孤立的、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把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进程的一种方法。我们领导干部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客观的问题,片面和全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孤立和联系看事物的问题。我们是鼓励的看待这个事物,就事论事,还是把这个事物放在各种事物的联系过程当中,看待这个事物呢?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内部,是具有各种联系的,各种事物之间它也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既有它内在的原因,还有外在的各种事物外在关系影响的原因,所以我们要不能孤立的看待这个事物,就事论事,而不去追问这个

事物为什么成为这个事物,而是要求我们要认识事物之间的,认识事物内部的那种联系。事物内部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认识它最本质的联系,这个最本质的联系,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么一个联系,一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这个事物内在的矛盾的规定性,这个事物内部的既对一,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就是这个人他自身内部的那些既对立又统一的那种矛盾,我们要这个人,这个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首先要认识这个人他自身内部的那种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想这是我们联系的看问题,就是要认识这个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是矛盾关系。

要联系的看问题,要求我们树立一种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它的内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在看到这个事物对立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的统一。在看到事物统一的同时,不要忘记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差异,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我们看到文革十年,我们再扩大一点,1957年到1977年这20年,我们是比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的,两极对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对着干,我们往往夸大了,只看到了事物内部的,事物之间的那一种对立,而忽视它们之间的统一,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统一。今天我们强调构建和谐社会,那就把事物之间矛盾的统一性给突出出来了,事物的对立性,两面,它们之间的统一,它们的协调,它们的和合,它们的和谐,把这个问题给突出出来了。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它们之间是有差异的,是有矛盾的,是有对立的,在看到对立的同时不要忘记统一,在看到统一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立,这就是辩证思维。

(二)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事物的方法

那么我们用联系的观点,运用辩证思维来认识一个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事物内部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注重揭示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即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你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可以从自己的学科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我们哲学就应该从既对立又统一的角度分析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下面我这个案例要专门来分析,我先把它提出来。

第二种方法,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制约。

第三种方法,要遵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历史进程来揭示这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案例分析

按照这么一种辩证思维,我们来讲一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就是如何来看待和谐社会的问题。刚才我讲了,经济学家他善于从分配不公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社会和谐不和谐,而社会学家比较注重从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秩序方面来分析这个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都有他们的道理。我们哲学它要求要用联系的眼光,那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眼光分析这个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

当前中国的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这些不和谐因素的现象,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分化而造成的,

当今我们中国社会的分化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种表现,就是利益主体多样化了,在1978年以前,我们的利益主体基本上就是一个,是国家,我们个人,我们很多组织不是利益的主体,所以那个时候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但是今天我们的社会利益主体多样化了,国家是利益主体,很多部门是利益主体,个人也是利益主体,利益主体多样化,那就意味着每一个利益主体,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整体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整体利益分化了。

第二种表现,就是特殊利益膨胀化。现在我们许多人都从自己的特殊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共同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共同利益分化了。

第三个,人们往往以站队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穷人站在穷人立场上看问题,富人从富人立场上看问题,你站在这个思维看问题,社会不再是铁板一块,一个社会作为完整的东西不复存在。

那么,社会分化的第四个表现,就是部门利益膨胀化。现在我们很多部门都想把自己部门的利益蛋糕做大,利益做大,资源做大,所以部门利益的膨胀化也意味着社会的分化,不再从全局利益看待问题了。

最后一个,劳动和所得分离化。按道理应该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统一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有的人劳而不获,有的人不劳而获,劳动和所得在一些人那里分离了。

这五种分化造成了我们今天社会不和谐,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个社会分化呢?它深层的一个原因,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社会分化的原因,是阶层利益发生了冲突,才

有这么一种分化。

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利益主体之间,它发生冲突呢?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分配秩序混乱了,我们讲按劳分配为主体,要贡献要素分配,这是我们今天一种分配方式,但实际上在有些地方,要么按权利大小分配,要么有关系远近分配,要么有情感远近的分配,要么按金钱多少来分配,按权利,按关系,按情感,按金钱多少来分配,正当手段来分发截取国家财富,我觉得分配秩序的混乱,就造成了我们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我们既不追问为什么分配秩序混乱呢?它的背后是由于公平正义理念的缺失。公平正义,我的理解主要是三大公平。一个是机会公平,解决各尽其能的问题,一个是分配公平,解决各得其所的问题,一个是结果公平,解决和谐相处的问题,但今天看来,我们某些地方这三大公平都有所缺失,机会公平,我们有些讲我们是输在起点不公平上,现在有些问题就是体会不公平而造成的,分配呢,分配的不公平就大量存在了,机会不公平,分配不公平,肯定也会带来结果的不公平,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三大公平理念在某些地方有所缺失,它原因在哪里呢?直接的原因是权利的市场化。本来我们的权利是公平权利,应该利用公平资源进行公平管理不公利益,但是有些权利的主体,把权利私有化了,把权利市场化了,从而市场化以后,他就破坏了市场的平等竞争的机制。这叫权利市场化破坏了平等竞争的机制。权利私有化了,那就意味着公共权利不能得到公正的运用,而这就造成了我们公正理念的缺失,就会造成机会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结果不公平。

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出现了权利市场化、权利的私有化?它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刚才我讲的,那一种权利至上的,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结构里面,肯定会产生滥用权利的市场化。

我们再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结构是权利至上,自上而下?因为这个社会结构里边,对权利的制约和权利的制衡,出现了缺陷。难道你这个权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一方面是运作权利,另外一个方面是制约权利,现在我们强调权利运作的至高无上性,而对权利的制衡这个矛盾另外一方不到位,你看,一个是权利的运作,一个是权利的制衡,这是一对矛盾,但这个矛盾应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但是现在这一对矛盾就出问题了,强调权利运作的至高无上性,而权利的制衡远远不到位,是有这么个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才会产生权利的市场化。我们这里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我们这个社会和谐不和谐,我觉得能把问题说得更深一点。

还有一个案例是什么呢?我能不能用辩证思维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及其落后的根本原

因。中国的问题说起实话有很多,1978年以来到今天,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面临这些成就,对改革开放应该满怀信心,但是我们要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着不少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再往前追溯一下,在近代,我们中国发展步伐开始放慢了,成为落后,挨打的国家,而西方发展步伐大大加快成为强盛的国家,那么,我们应该有辩证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我的理解,就在于中国近代落后了,只强调一方,而忽视矛盾另外一方。

比如说,义和利这是一对矛盾,我们中国古代和近代只强调义而不强调利,按说对正当利益的追求是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当人为自己正当利益而工作的时候,那个积极性新对比较高,当人不为自己正当利益而工作时候,那个积极性会有所下降,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处理义和利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全面的把握它,但是我们只强调义,君子取义而小人取利,所以人活动的原动力缺失了。

再比如说,权利和能力,按照辩证思维,权利和能力它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我们古代社会,近代,我们只强调权利的至高无上性,而把能力的价值排斥在一边,权利对人是一种控制,能力对人是一种解放,所以我们控制人强调比较多,而解放人谈得不够。

再比如说,情和理,它也是一对矛盾,人情关系容易破坏制度原则规范,所以需要用利来对人情关系加以限制,它们也是相互制约的,但我们中国的古代和近代,强调人情关系的至高无上性,为了人情关系破坏我们的制度、原则和规范。

再比如说,做人和做事,这两个也是矛盾的双方,我们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做人,把做事这个问题就放在一边。

再比如说,一元和多元,也是一对矛盾,过去我们强调一元化,一元主导,而排斥多元化,正因为矛盾一方我们总是只抓住一方不考虑另外一方,强调义,强调权,强调情,强调靠,强调一元,而这些都是对人的一些东西,不是对人解放和开发的东西,这种解放人而不开发人,这种控制人而不重解放人开发人,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面讲了一个观点,他说他瞪大眼睛,把封建专制这本书读来读去,最后读出两个字,那就是吃人,我理解的吃人就是封建专制社会,古代社会比较注重对人的控制和约束,而不大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

四、过程思维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第四个问题,过程思维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我们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客观的

问题,片面、全面的问题,孤立和联系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事物,还要认识这个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有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一个事物无非它是在发展,发展要经过一个过程,一个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个是产生的,发展的,灭亡的,都是这么一个过程,这说明这个事物的发展过程里面有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在动力,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一个是外因,外部力量来推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这里边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是静止的来看问题的,还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呢?一个是主观和客观,一个是片面和全面,一个是孤立和联系,第四个,是静止和发展看问题,是静止看问题,还是发展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静止的相对性,更强调发展的绝对性,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过程思维。所谓的过程思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与时俱进,这都比较好理解。

(一)运用过程思维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方法

如何来运用过程思维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三条。

1、要把握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以转化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要把握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以转化的眼光来看问题。当你处在不利的情景时,要利用你的智慧和不利的情景提供你的资源,来转危为安。你看看,当年我们红军大概有几万人,国民党有几十万人,湘江战役,我们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几万人,国民党几十万人,我们中国工农红军处在严重的不利的情景当中,毛泽东的智慧就在这儿,利用这个情景提供我们红军的最大的资源是什么?就是钢铁般的意志,就是求生的意志,这是人在不利情景当中提供最大的一个思想资源,毛泽东和当时的领导人利用这个最大的资源,变不利为有利,四渡赤水,转危为安,这就是个转化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一个人当处在逆境的时候,处在不利情景的时候,不要仅仅不从不利看不利,应该认识到我目前处于不利,它也会给我提供很多,使我将来成为有利的思想资源和其他资源,利用这个资源来转化。

2、要了解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种方法,要了解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个今天看起来很好,但今后能不能好呢?也很难说。这个情况看起来不怎么样,今后五年十年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千万不要对这个人看死了,他今天就这个样了,对这个人一定要用发展眼

光来看问题。

3、要分析事物存在的历史条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个,要分析事物存在的历史条件,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比如说,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注意用历史眼光来看问题。

(二)运用过程思维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

运用过程思维,我们来讲一个案例,那就是如何来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我觉得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应该用过程的思维,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而这个把握应该从这几个层面来入手。

在经济层面,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它就表现为由过去比较注重土地,后来转向注重资本,今天就会逐渐转向注重能力,注重人。你看我们经济领域当中,资源、农业社会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主要是土地,工业社会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主要是资金,设备,技术和自然资源,所以这个资本在工业社会,它那个作用是比较大的。

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的知识,人的智力,人的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整体发展的过程就出来了,土地经济,资本经济,人力资本经济,人本经济,我们搞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对经济发展的形态大概有这么一个眼光。

在政治层面呢?我们也是用过程思维,这种过程思维就表现在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对权利的运作,那么今天这个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要求注重公民的权力,用权力力量的力,走向权利,利益的利,因为权利是上层的,而公民的权利是我们面对下层的,这就是民主社会把公民权利突出出来了。

在政治层面还有一个转型是在过程当中发生的,由注重权利因素走向非权利因素,越是传统社会,越注重权利因素,对那些非权利因素,我们注重不够,那么现代社会它逐渐走向非权利的因素,哪些是非权利因素?品德、知识、能力、业绩,这些非权利因素越来越突出,那么我们领导集团的影响力,领导的权威,在今天众多来自于是你的能力贡献的大小,而不是权利的大小。你看看,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吧。

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在由国家社会走向公民社会,什么叫国家社会?国家之外无市场,国家之外无社会,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国家包揽一切,

这叫国家主导的社会。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有三位,市场经济是一位,政府是一位,另外公民社会,就是民间组织是另外一位,在我们中国的今天,民间组织不断的壮大,在成熟,我们的社会正在由国家社会走向公民社会,这也是一个过程思维出现了变化。

还有文化的层面,在价值观上,过去权利本位,走向金钱本位,今天又突出一个能力本位。你看看,用过程思维来看待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就可以分析,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的、社会层面的和文化层面的。这是第四个问题。

五、实践思维与理念的实现

第五个问题,实践思维与理念的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式和人民如何行动的方法。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我们人,我们领导干部既是认识事物的主体,又是改造这个事物的主体,所以我们哲学,你看看这里边有一个言和行的问题,有一个说和做的问题,一般来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只说不做,比如说今天我们中央提出很多很多好的理念,应该说这些理念都需要贯彻落实,都需要辅助于实践行动,但在有些人那里,口动没有变成心动,心动有没有变成行动,在这里面就是认识和实践又出问题了。

(一)实践思维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思维,这个实践的思维包括三个内容。

1、行胜于言

第一个内容,行胜于言。列宁讲过,一步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纲领是很重要的,但纲领确定了实现纲领的行动更重要,这是实践思维的第一个内容。

2、把口动变成心动,把心动变成行动

第二个内容,把口动变成心动,把心动变成行动。把现在很多好的理念,我不仅要讲,不仅要说,不仅要学习,而且要从内心理解和把握,还要付诸于行动,贯彻落实,这是第二个内容。

3、要在实践中,从利益、技术、制度、政策、社会结构五个方面入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个内容,要在实践当中,从利益,从技术,从制度,从政策,从社会结构五个方面

入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理念很好,要落实到行动,那就要解决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如何来解决问题呢?你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和利益挂起钩来,符合到利益了,他才能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思想一旦离开利益是要出丑的,所以利益问题你要关注。

第二个,要提出一些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我们讲反腐败,事关党的前途命运,这个我们讲了,口动了,怎么变成行动呢?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反腐败的技术措施,这也很重要。

第三个,从制度上变成制度安排,把我们的理念变成制度安排。

第四个,把我们理念变成现实的政策,我想通过这些把它变成实践的行动,这是实践思维它的第三个内容。

(二)案例:运用实践思维贯彻落实中央的理念

运用实践思维,需要来分析一个案例,就是现在我们有很多好的理念怎么实现,我觉得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问题。你看我们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执政能力,执政为民,这些理念都非常好,如何把这个理念,把它变成实践行动,贯彻落实呢?就需要我们强调实践思维。我们不能成为口头上的最大的激进派,而应该成为实践上最大的保守派,有些人喊起来激动得不得了,但是就是不落实成行动。我们不要喊那些震撼世界的词句,我们要付诸一步一步的实际行动。我在搞调研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得了消化不良症,口号疲劳症,很多好的思想观点,进都进不去,进去了以后马上就忘了,就没有把这些理念怎么付诸行动这个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

六、人本思维与领导带领

最后一个问题,人本思维与领导带领。我们领导干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人是认识改造事物的主体,人又是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目的,人既是主题,要依靠人,人又是目的,还要为了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又把这个人的问题给突出出来了。我们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客观的问题,有一个片面和全面的问题,有一个孤立和联系的问题,有一个静止和发展的问题,有一个认识和行动的问题,还有一个对人,是不是有意义的问题。我们人以外的事物,人以外的实践,对人要么是正面的,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对人的发展是积极的,要么对人的发展是否定的,对人是不积极的,所以最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要人来出场的,是要讲人的观点的。

谈谈工作思维与方法

谈谈工作思维与方法 茶余饭后,读了笛卡尔的《谈谈方法》(Discourse on Method and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结合近段时间的工作感悟,谈谈个人心得。 作为经典中的经典,书中所论述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于生活哲理的感悟,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而言,更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其比较通俗易懂,这本被称作现代哲学的“宣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作者的哲学方法与形成过程。对于工程勘察设计人员而言,很难挤出时间平心驻足地品尝一部晦涩艰巨的巨著,而它既非晦涩难懂,对于工作方法与思维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启迪。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留给人类文明最有思想内涵的佳话,也是我钦羡大师的伊始。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平日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也恰恰证明了我的存在。而我想与众人分享的是笛卡尔在书中第二部分提到的关于方法原则的四条经典论述。 质疑精神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他当成真的接受”这是笛卡尔提到的第一条方法原则。这是一种怀疑的态度与务实的思维,虽看似懵懂,但于我的工作而言却大有意义。勘察设计项目各有特点,基于经验的先人之见固然重要,但针对具体项目偶尔的“插曲”却需要保持怀疑精神,避免草率判断。平日里我们把自己抛在重复的时间模式中,固执地形成了绝对化的主观臆想与情感偏好,对于建筑标准规范恐怕已经摸索得滚瓜烂熟,但有谁愿意拿出时间去思考这么

做的真正意义。 有时建筑设计人员会将标准规范作为创作唯一恪守的准则,但这并不能成为好作品的充分条件。于不同项目而言,设计人员要敢于怀疑规范中的疏漏之处,应结合项目本身做出最适合的技术措施。当然这并不否定规范存在的价值,只是从务实的角度让我们的创作更人性化,更贴近生活实际。人是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在工作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思考—实践”,才可以提高理性思维的高度,保证工作的严谨。 化繁为简巧做“减法”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解决;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 在这两条原则当中,我看到了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思维方式。笛卡尔的这种“减法”思维是一种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化繁入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院的工作环境中,可能我们面对的工程技术问题远远没有理想中那么顺利,尤其对于自己从事的建筑设计工作而言,项目初期场地的条件、建筑功能与场地环境的协同,功能对造型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方案创作就有了“次序与逻辑”。学会如何划清主次、轻重、缓急,并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统筹兼顾,考验的不仅仅是建筑师深厚的功力,更是方法与思维上的革新。 在八里工务段综合楼项目中,场地内存在既有建筑,同时还有高架桥穿过场地中央,对于新建综合楼的位置规划成为我们处理的难题。

思维方式方法一体化

1.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达到一定思维目的的途径、手段和办法。正确 正确 错误 2.创新思维方法就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它是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运用的方法,是多种思维方法或思维素质的综合运用。正确 正确 错误 3.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新的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符合人文精神的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正确 正确 错误 4.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正确 正确 错误 5.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正确 正确 错误 多选题:5道,每道10分,总分50多选题:5道,每道10分,总分501.思维活动的构成要素有ABC 思维主体 思维对象 思维工具 思维形式 2.创新思维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时期ABCD

准备期 酝酿期 明朗期 验证期 3.思维方法的基本性质是ABCD 思维方法具有主观性 思维方法的基础和源泉是客观的 思维方法的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思维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有其客观性 4.思维的特点是ABCDE 间接性 抽象性和概括性 问题性和目的性 逻辑性 借助语言来实现 5.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ABCDE 独立性(求异性),即积极地求异,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独具卓识。 连动性(联想性),即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往往出自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多向性(发散性),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跨越性(反常性),即越出常规,超越一般的逻辑推导规则和通常的实践进程,另辟溪径,走出新的路子;或跨越时间进度,省略思维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性;或跨越转换角度,省略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思维步骤,加大思维的跳跃性、灵活性。 综合性(统摄性),即统摄前人成果、统摄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智慧杂交的性质。 1.逆向思维是凭空产生的。错误 正确 错误 2.逆向思维的实质是"思维倒转"。正确 正确 错误

试述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哲学与哲学思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思维,是指在系统的哲学理论指导下人类通过哲学性质的思考。利用哲学知识规律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对问题进行的思考。 二、哲学思维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思维,对现代化发展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有多少?这大概谁也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略了一种规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将有力地指导伟大的实践。 如此看来哲学并非没有用,只不过是它的作用容易被人忽视而已。反思哲学被人所忽视,大体有两大原因: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作用的特点所致。它的特点一是有远用而无近用,它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二是有大用而无小用,它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的公共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对个人具体工作的影响。三是有潜用而无明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先是在思想意识接受,继而才转化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再影响人的具体行为方式。第二,社会环境影响所致。战争或和平时期、计划或市场经济的不同环境,对社会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更容易左右人们的思想,人们更趋浮躁,判别事物价值的标准更直接、更具体。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忽视也就不奇怪了。 三、哲学思维运用的特征 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在改造世界时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哲学思维模式更有助于人形成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四、哲学在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企业是管理的最大主体。管理的核心问题体现在管理的过

思维方式与方法的答案

一.判断题 1.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正确 2.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正确 3.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达到一定思维目的的途径、手段和办法。正确 4.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 有的知识、经验和新.. 正确 5.创新思维方法就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它是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运 用的方法,是多种思..正确 6.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运用背逆常规的逻辑推导和技术以实现创造发明的思维法。正确 7.逆向思维的实质是"思维倒转"正确 8.逆向思维法有其客观基础正确 9.逆向思维是凭空产生的错误 10.置换思维法是将几个不同的元素从一种排列变成另一种排列,或用其他元素替代某个元 素,从而变成新的组...正确 11.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学科领域的科学概念或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从而导致 创新的思维技法。正确 12.离散思维法是指通过对象整体细分、离散为有限或无限单元,从而创造发明出一种或多 种新产品,产生出一...正确 13.可以弥补默写法的不足的是日本开发的CB S法。对 14.日本开发的cb S和N bc法与默写法的最大不同是:与会者在填写卡片后,有一个宣读、讨论和相互启发的过程。对 15.联想创新法,是指在类比、模拟的基础上,由事物间的相似性触发联想,举一反三,转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或设计制造新产品的思维技法对 16. 所谓模拟思维法,是指仿照一定原型设计出类似动作、行为,设计出类似物品的思维方法。对 17. 迂回思维法是在思维受阻不畅通,或预定目标不能达到的情况下,人们避开正面,调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另选一个方向,从侧面迂回,从而解决难题,达到原定目标的思维方法。对 18. 想象,就是在已有知识和形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构思某些未知理论和形象的思维过程。对 19.. 所谓信息交合法,是指把思考对象分解成若干信息要素,组成纵、横、斜几根信息标轴,然后根据需要,借助于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作交合思考,以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形成全新思路,创出独特构思的思维技法对 20. 可以弥补默写法的不足的是日本开发的N B S法对 二.单选 1. 思维训练:( B ),36,19,10,5,2 B 69 2.有100张多米诺骨牌整齐地排成一列,依顺序编号为1、2、3¨ 99、100。第一次拿走所有奇数... (B 64 ) 3.一方面确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又允许有人触犯法律而不受制裁,这是不可能的。问:以下哪项最符. (. A 或者允许有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任何人触犯法律都要受到制裁,这是必然的。) 4. .努力:成功B耕耘:收获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党课讲稿(39页)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利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 那么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的层面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需要哲学来武装。哲学的精髓怎么理解的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

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叫做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面就需要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它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领导干部第三项工作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对你所选的对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如何对你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呢?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里面就是个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哲学问题。 领导干部做的第四项基本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这个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涉及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要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 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错误。 逻辑思维把感性认识阶段获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分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论型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创新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但高考很难考察到创新思维。1)思维形式的区别。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2)思维方法的区别。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3)思维方向的区别。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思维的

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4)思维基础的区别。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5)思维结果的区别。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逻辑思维须遵循的规律(1)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 一、前后一致。(2)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二)逻辑思维的主要思路I 归纳与演绎1、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例如:黑马、白马,可以归纳为马。2、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

工作习惯与工作方式

良好的工作习惯 1 计划与承诺 计划是工作总目标的任务分解历程,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工作的有序程度。有计划与无计划的执行一个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别,有计划可以检点完成的度。对于自已的工作,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实际的工作内容,都应该学会做计划,大计划与小计划,月计划与周计划,周计划与天计划等,计划好的工作内容,就象一种承诺,养成良好的计划习惯,然后按步聚有序的进行,对项目目标的达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明确工作内容,要学会处理工作中的轻重缓急关系 找清重要的本职工作优先级,分清主次。大家上班的主要事情就是执行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我们在处理领导交待的作务时,要注意正确的区分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对于很重要、很紧急的任务要第一时间执行。 3要学会回馈善始善终 任何人的任何工作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已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可,认同感对工作的持继有效性在人的心理上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回馈,在执行一项工作时,在必要的时间点要,都应该有反馈给相关的人员,比如领导,客户,理由很简单,你的工作任务并不是你一个人孤立的关心与执行,你应该考虑到其实你的工作还在一堆的人都是在关心的。 4保持工作热情,主动 主动与被动,对人与事产生的效果决对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应该主动面对自已的工作与困难,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与不理解是难免,但我们要学会主动去化解,在困难面前千万不要逃避,主动面对与解决问题,成长会很快。 5检查验证 你在提交工作任务时,确定过没问题了吗? 你的工作完成,确定自已这一关没有问题了吗? 我们应该检视自已,过好自已这一关。 6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日志及时总结

领导干部学习哲学应当掌握哪些哲学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学习哲学应当掌握哪些哲学思维方式? 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一般而言,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是战略思维的根本,科学预见是战略运筹的前导,机遇意识是战略思维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加强哲学修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拓展知识面,用丰厚的知识积累作为战略思维的材料;崇尚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还要善于利用外脑。 党员领导干部要站在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深入学习、全面阐释、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11个方面: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对当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关系的恶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学会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解释来进行深入思考。二是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掌握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是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运用事物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这一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法则,正确认识矛盾、辩证地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四是学习认识论关于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观点,掌握提高主体认识与再认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五是学习真理一元论的观点,掌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途经和方法;提高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自觉性。六是学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内容及要求。七是学习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掌握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八是学习阶级、阶级矛盾的观点,掌握初级阶段以及现阶段阶级斗争特点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九是学习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观点,掌握“四大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指导方针。十是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掌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切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最后,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身价值的观点,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看,党员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理论联系实际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比如,如何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引发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食品、药品、生产等领域发生的安全事故问题等等。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的着眼点聚集到研究和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具体办法。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力解决“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问题。正确的世界观,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

秋《思维方式与方法》形考作业四

12秋《思维方式与方法》形考作业四_0007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卷,共 20 分。)得分:20 1. “价值规律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模棱两可 B. 自相矛盾 C. 偷换概念 D. 转移论题 2. 大家都承认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而审判员说“这个犯罪分子说的话是代表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这该怎么理解。这段话违反的逻辑规律是 A. 同一律 B. 不矛盾律 C. 排中律 D. 充足理由律 3. “犯了盗窃罪是应被判刑的,某甲有小偷行为。因而某甲是应被判刑的。”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转移论题 B. 自相矛盾 C. 模棱两可 D. 偷换或混淆概念 4. 甲乙两人就“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否都是有目的的”这一论题展开辩论。甲认为,人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乙持相反的观点。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乙说:“我现在就可以有意识地但无目的地举起我的手。”这段话中乙所违反的逻辑规律是 A. 违反同一律 B. 违反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 违反充足理由律 5. “在一片漆黑的大楼里,只有一点灯光在闪烁。”这段话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偷换概念 B. 模棱两可

C. 自相矛盾 D. 转移论题 6.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命题从逻辑规律的角度来分析违反的逻辑规律是 A. 违反同一律 B. 违反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 违反充足理由律 7. 不适合反对关系的逻辑规律是 A. 同一律 B. 不矛盾律 C. 排中律 D. 充足理由律 8. 甲问:“该犯是否可以缓刑?”乙答:“该犯曾立过功,对他的判决是过重了些。”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偷换或混淆概念 B. 自相矛盾 C. 模棱两可 D. 转移论题 9. “甲:我看这个案子厂方能胜诉。乙:我看正相反。丙:我认为你们说的都不对。”丙犯的逻辑错误是 A. 偷换或混淆概念 B. 转移论题 C. 自相矛盾 D. 模棱两可 10. 我认为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辨护”是不对的,?罪犯怎么会有理?还要有人替他辩护?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这段话违反的逻辑规律是 A. 同一律 B. 不矛盾律 C. 排中律

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大规模服务设计部署经验谈 本文中提出的最佳实践,来自于作者多年大规模服务设计和部署的经验,为设计、开发对运营友好的服务提供了一系列良好的解决方案。 ■文/James Hamilton 译/赖翥翔 1 引言 本文就设计和开发运营友好的服务的话题进行总结,得出一系列最佳实践。设计和部署大规模服务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最佳实践集合都可能成熟并完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 ●快速交付运营友好的服务; ●避免清早电话铃声的骚扰,帮助备受运营不友好的服务侵扰的客户尽量摆脱窘境。 这篇论文是我们在过去的20年中在大规模以数据为中心的软件系统和互联网级大规模服务的 智慧结晶,包括Exchange Hosted Services 团队、Microsoft Global Foundation Services Operations团队以及Windows Live! 平台多个团队的经验。这些贡献经验的服务中,有不少规模已经增长到拥有超过二亿五千万名用户。同时,本论文也大量吸取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面向恢复计算(Recovery Oriented Computing)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斯坦福大学在只崩溃软件(Crash-Only Software)方面的研究经验。 Bill Hoffman为本论文贡献许多最佳实践。此外,他还提出三条简单原则,值得大家在进入正题之前进行考量: 1. 做好发生故障的心理准备。 2. 保持简单化。 3. 将所有的工作自动化。 这三条原则形成了贯穿后续讨论的主轴。 本文的十个小节涵盖了设计和部署运营友好服务所必须做到的各个方面。它们是:整体服务设计;以自动化和预置(Provisioning)为目标进行设计;依赖关系管理;发布周期及测试;硬件的选择和标准化;运营和容量规划;审核、监控和警报;体面降级和管理控制;客户及媒体沟通计划;以及客户自我预置和自我帮助。 2 整体服务设计 一直以来,人们都相信80%的运营问题源于设计和开发,因此本节关于整体服务设计的内容篇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课程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利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那么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的层面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需要哲学来武装。哲学的精髓怎么理解的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叫做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面就需要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它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领导干部第三项工作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对你所选的对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如何对你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呢?有一个主

最新整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6种能力

领导者应该具备的6种能力 做个轻松管理者管理者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管理者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管理者及其管理技能在组织管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领导者具备的6种能力,希望你喜欢。 领导者具备的6种能力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在此分享卓越领导必须具备的六项能力,让各层面的领导都能实现团队目标和个人梦想。 一、即兴演讲能力。做领导需要好的口才能力,不管是对外的演讲发布会还是公司内部的培训,都需要良好的口才展现风采。 二、时间管理能力。如何才能过得充实,拥有幸福感,时间管理,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才能让你张弛有度,充满活力,养成日事日清的习惯,把自己锻造成优秀的领导。 三、知识管理能力。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

领导的知识管理能力必不可少,没有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不管现在多么衣着光鲜,未来都将迅速陨落。 四、逻辑判断能力。能迅速的对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很强的判断力不仅要有很强的观察力,还要有见微知著、小中见大的细节观察能力,更要有将意义不同寻常的细节进行分析、辨别能力,并将研究、分析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做出判断,它需要领导者在常人熟视无睹的情况下独具慧眼、洞察先机,也是要求领导者对人本认知、情感、行为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观察、意义分析、解决问题的正确判断能力。同时学会深度思考,纵深思维,理解上级领导的意图,直指处事核心方向,方显目标明确,办事有方得力。 五、擅长写作能力。一个好的写作能力能够让你工作出彩,不管是给领导提交的工作报告还是你的专栏文章,都会让上司对你刮目相看。尤其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非常重要,多看看《简书》就知道这个道理。 六、体能旺盛能力。作为领导人,要面临长时间的工作的状态,这就要求他们能在连续工作、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今社会的领导者来说越来越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个人发展

小学数学的八大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八大思维方法 目录 一、逆向思维方法 二、对应思维方法 三、假设思维方法 四、转化思维方法 五、消元思维方法 六、发散思维方法 七、联想思维方法 八、量不变思维方法

一、逆向思维方法 小学教材中的题目,多数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顺向思维的。逆向思维是不依据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而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是训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思维形式上的一对矛盾,正确地进行逆向思维,对开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促进思维的灵活性,都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解:这是一道典型的“还原法”问题,如果用顺向思维的方法,将难以解答。正确的解题思路就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最后的结果出发,一步步地向前逆推,在逆向推理的过程中,对原来题目的算法进行逆向运算,即: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除变乘。 列式计算为: 此题如果按照顺向思维来考虑,要根据归一的思路,先找出磨1吨面粉

序是一致的。 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形成另外两种解法: ①不着眼于先求1吨面粉需要多少吨小麦,而着眼于1吨小麦可磨多少 列式计算为: 由此,可得出下列算式: 答:(同上) 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遇到问题可以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在开拓思路的同时,也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对应思维方法 对应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也是现代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应思维包含一般对应和量率对应等内容,一般对应是从一一对应开始的。 例1 小红有7个三角,小明有5个三角,小红比小明多几个三角? 这里的虚线表示的就是一一对应,即:同样多的5个三角,而没有虚线的2个,正是小红比小明多的三角。 一般对应随着知识的扩展,也表现在以下的问题上。 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要求出每小时生产化肥多少吨,必须先求出上、下午共生产化肥多少吨以及上、下午共工作多少小时。这里的共生产化肥的吨数与共工作的小时数是相对应的,否则求出的结果就不是题目中所要求的解。 在简单应用题中,培养与建立对应思维,这是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这是因为在较复杂的应用题里,间接条件较多,在推导过程中,利用对应思维所求出的数,虽然不一定是题目的最后结果,但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这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这种思维突出地表现在实际数量与分率(或倍数)的对应关系上,正确的解题方法的形成,就建立在清晰、明确的量率对应的基础上。 这是一道“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题中只有20本这唯一具体的

领导干部应提高四种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应提高四种思维能力 (作者:依明卡力克衣木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1月2日15版) 一、理论思维能力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科学抽象力和理论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问题,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理论思维是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是领导干部成熟的标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不具备理论思维能力或是理论思维能力不强,就很难在新形势下较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更会制约工作的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广大领导干部要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丰富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钻研新时期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供丰厚的知识积累;要拓展思维途径,善于利用“外脑”,利用自身以外的智力因素;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造理论思维能力,从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二、创新思维能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对领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领导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创新的内容很多,比如:如何科学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正确政绩观的树

立;如何通过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强烈的兴趣;要有顽强的意志力,把自己的注意力能够长久地集中在自己的工作对象上;要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能够在思维方式上有求异性,在思维状态上有主动性,在思维结构上有灵活性,在思维运行中有综合性,在思维表达上有新颖性,从而使思维成果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效用性。 三、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领导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领导干部经常面对政策制定、文件起草、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经验交流、信息调研等等大量的文字材料工作,同时还需要经常走上前排现场讲话、指导工作、部署检查等大量需要语言表达交流的地方。无论是文字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需要领导干部必须要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工作的安排部署上、在办文办会上、在日常生活中的接人待物上能够从容镇定、游刃有余。要多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向基层学习,详细掌握工作情况,了解各项工作之间的基本情况和分析其内在关系。要多思,深入思考和研究探索工作规律,掌握好方式方法。要多练,勤动笔,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 朱辉宇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 课程前言 大家好,很高兴我们今天围绕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1950年,蒋介石当时在1949年退守到台湾之后,他在国民党的一个中常委会上,他就拿出了艾思奇写的一本书,叫《大众哲学》,然后对当时国民党的中常委会说,他说:“就是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把我们赶到海岛上来了。你们写得出来吗?”他就认为:正是因为国民党很多的将领没有哲学思维,没有读懂哲学,所以导致领导能力低下,最后被赶到了台湾岛上去。 另外一个例子,1972年的2月21号,尼克松当时由经上海到达北京,到了北京之后不到3个小时,毛泽东就提出要见尼克松,尼克松后来就去见了毛主席,毛主席在见到尼克松的时候,他第一句话,他说:“台湾是小问题,世界才是大问题。”他说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基辛格和周总理去谈,我今天跟你谈一些哲学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领导人,他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他没有一定的哲学素养,或者说没有一定的哲学思维的话是很难办到的。 毛主席在战略上,在领导能力上,为什么能够高人一等呢?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他懂哲学,他学哲学,他会用哲学,像刚才所说的,台湾是小问题,世界才是大问题。这其中就展现了很强的哲学的一种全局思维和战略思维。这个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两个小引子,哲学说起来很抽象,但是落在实处,它和我们的领导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哲学能够提升我们的领导能力呢? 哲学首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探寻事物的本质规律,它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怎么样,作为方法论,它会告诉你我们应该怎么办,它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很多的方法,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能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它怎么发展变化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所以,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提升领导能力就影响非常大的帮助,在这个意义上,很多的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论述。 比如说,毛泽东同志就说就哲学,它是一个船,你要过河,你要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比如说邓小平同志就认为要学哲学,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方法上提高一步。陈云同志搞经济是一把好手,他提出一定要学哲学,学了哲学终生受益。另外,李瑞环同志,他很善于学习

成功领导的六种思维方法(DOC9页)

成功领导的六种思维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讲思维障碍的原因与误区 1.思维障碍的原因 2.改变错误的思维定势 第二讲思维方法介绍 1.垂直思考法与水平思考法 2.“六顶帽子”思考法 第三讲“白色帽子”思考法(一) 1.“白色帽子”思考法的含义 2.“白色帽子”思考法的使用 3.“白色帽子”思考法的要点第四讲“白色帽子”思考法(二) 1.相信绝对的真理和事实 2.掌握搜集事实和数据的工具 3.“白色帽子”思考法举例 第五讲“红色帽子”思考法 1.“红色帽子”思考法定义 2.“红色帽子”思考法作用 第六讲“黑色帽子”思考法 1.“黑色帽子”思考法的涵义 2.“黑色帽子”思考法的作用 第七讲“黄色帽子”思考法 1.“黄色帽子”思考法的涵义 2.“黄色帽子”思考法的特性 3.“黄色帽子”思考法的使用条件 4.实际操作中如何安排黄色 5.“黑色帽子”思考法的顺序 第八讲“青色帽子”思考法(一) 1. “青色帽子”思考法的涵义 2. “青色帽子”思考法的要求以及行为要点 3.“青色帽子”思考法的内容(一)第九讲“青色帽子”思考法(二) 1. “青色帽子”思考法的内容(二) 2. “青色帽子”思考法的内容(三) 3.重温“青色帽子”思考法的精髓 第十讲“蓝色帽子”思考法(一) 1. “蓝色帽子”思考法的作用 2. “蓝色帽子”思考法的责任第十一讲“蓝色帽子”思考法(二) 1. “蓝色帽子”思考法的任务 2. “蓝色帽子”思考法的作用

第十二讲“六顶帽子”的使用方法及行为要点 1. 回顾“白色帽子”和“红色帽子”思考法 2. “黑色帽子”思考法的行为要点 3.回顾“黄色帽子”和“青色帽子”思考法 4.“六顶帽子”思考法的共同特点 5.“六顶帽子”思考法的好处 第1 讲思维障碍的原因及思维误区 【本讲重点】思维障碍的原因思维的误区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障碍的原因 【名言】缺钱并不是问题,缺乏想法才是真正的问题。 ——佚名 1. 知识贫乏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原因。但这里关于“知识”的含义,要注意两点:(1) 知识要有用。知识越广泛,我们所思想、所用的元素也就越多,那么是不是知识越广泛越好呢?可以在下面的案例中找到答案: 【案例】 福尔摩斯的知识构成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第一集里,华生医生给福尔摩斯列出的整个知识构成是:文学知识没有 哲学知识没有 天文学知识没有 政治学知识浅薄 植物学知识不全面 但是对锒铛之技和鸦片却知之甚详; 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但对于园艺学却一无所知; 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他裤子上的泥点给我看,并且根据这些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的程度来说明,是在伦敦哪个地方溅上的。 化学知识精深, 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近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提琴拉得很好, 擅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的实用知识。 这就是名探福尔摩斯的知识构成。作为一个侦探,这些知识对他来说足够了。因为这些知识正是他所从事的职业需要的,所以他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神探。如果福尔摩斯选择从政,按照他的知识构成,这个世界上肯定不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政治家福尔摩斯。 (2) 知识源于生活。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很多是生活当中的。有很多知识是实用性的,但它们不一定能在书本上学到。例如做菜,我们经常在煎鱼之前用生姜抹一下锅底,这样鱼不容易起皮。像这类知识都非常实用,但未必能在书本上读到。所以,知识构成一方面要有用,就是要与职业相关;另外一方面,知识的来源不仅仅是书本,还有很多是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 2.无批判的学习 第二个原因叫没有批判性的学习。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前有一句话说,年轻人学习知识要像海绵

电大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20 1. “由于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几年来,这里增加了几十种鸟类”这一判断从概念使用的角度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将集合概念误用作普遍的非集合概念,用数量词加以限制。 B. 多余的限制语 C. 划分不全 D. 限制不当 满分:2 分 2. “张老师在数学课上说:“什么是偶数?偶数是奇数加一的数。什么是奇数?奇数是偶数加一的数,这就是偶数和奇数的定义。”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单选011 A. 定义过宽 B. 循环定义 C. 同语反复 D. 定义过窄 满分:2 分 3. “所谓大国,就是比小国领土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而小国就是比大国领土较小、人口较少的国家。”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循环定义 B. 定义过窄 C. 定义过宽 D. 同语反复 满分:2 分 4. 在“这片森林方圆二百里”这一判断中,森林是一个 A. 普遍概念 B. 集合概念

C. 单独概念 D. 负概念 满分:2 分 5. 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是 A. 定义 B. 划分 C. 限制 D. 概括 满分:2 分 6.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循环定义 B. 定义过宽 C. 以比喻代定义 D. 定义过窄 满分:2 分 7. 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 A. 定义 B. 划分 C. 限制 D. 概括 满分:2 分 8. “新闻就是关于东南西北所发生事情的报道。”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定义含混 B. 定义过宽

C. 定义过窄 D. 同语反复 满分:2 分 9. “犯罪就是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定义含混 B. 定义过窄 C. 以比喻代定义 D. 同语反复 满分:2 分 10. 下列各组概念属于属种关系的是 A. “山西省”与“太原市” B. “山西的城市”与“太原市” C. “联合国”与“中国” D. “亚洲”与“中国” 满分:2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得分:27 1. 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不同,概念可分为 A. 集合概念 B. 非集合概念 C. 正概念 D. 单独概念 E. 普遍概念 满分:3 分 2. 老师带领学生去支援麦收,在派农活时说:“男同学割麦子,女同学把割下来的麦子捆起来,体力强的把麦捆运运到场院去,体力弱的在地里捡麦穗。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上面的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