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甲】。”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乙】”。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如“【丙】”。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丁】”。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1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16.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甲】【乙】【丙】【丁】

17.对于二十四节气,文中结尾提到“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5分)参考答案:

15. (3分) C [A.“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不准确的;B.主要依据是基本的气候现象及其规律,还有物候现象及其规律;D.是顺应自然不是改造自然]

16. (4分) [ 答案]依次为②④①③

17. (5分) [答案要点]

作者认识: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说是糟粕。

依然有用:在大部分地域,还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之而产生的民

然降低gjian 俗、民

谚,已然成为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

作用受限:二千年的气候变迁,导致其实用性下降;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

异,东西各不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评分标准:作者认识,1分;“依然有用”“作用受限”两个方面,一条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

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 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3.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 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 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 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 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 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 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 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0.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 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 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 14.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 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 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 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 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 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 春播的顺利进行) 20.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 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 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春分) 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 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清明) 25.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 26.寒食节过后一两天是什么节气? 27.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 28.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 29.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 30.前后,种瓜点豆。(谷雨) 31.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32.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 33.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34.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 35.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 36.“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 37.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

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在线测试(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在线测试(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篇一: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昆明三中20XX-20XX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覃大云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代码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多项选择题及其它试题答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

二十四节气题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题库 篇一: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 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

二十四节气试题

初四专题复习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专项练习题 主备人:刘玉兰备课组长:崔宏审核: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B.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D.《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封号式、表字式。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B.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小令,一般只有一个曲牌。 C.“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端午”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4.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 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 “立”是幵始的意思,古代以立舂、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幵始。 5、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我国劳动人民订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季的物候变化。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空白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是 ①蒹葭苍苍,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 ③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宋琬) A.白露惊蛰春分 B.寒露雨水春分 C.白露惊蛰小暑 D.寒露立春立夏 6、“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从而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巧妙使用双关语,能使语言表达含蓄诙谐。

中国传统节日问答活动题目及答案

《寻故途》当年歌语喧嚣处,今朝陌瞧无言土。 春秋又到佳节时,熏茶重拾故人牍。辛夷書辛卯九月三十

1、【选择】牛郎织女得传说形成七夕最早可追溯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汉 D、南北朝 答案:B 典籍记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得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得诗句,这就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得文字记录,就是牛郎织女传说得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得《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得“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就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得《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就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得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就是楚文化得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得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就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得重要条件之一。 2、【填空】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巴山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僵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就是一年最后一天得夜晚,又称除夕、岁除、大年夜等。除夜得风俗活动甚多。其中北方人做( ),南方人做()。 答案:北方饺子,南方年糕。 3、【问答】《晋书》记载:“冰冻始泮,蜇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与.”驱除灾邪、祈求平安贯穿于整个春节得活动。如元日得饮屠苏酒、燃爆竹、贴挑符等。而元日即指新年得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元’为开始开端得意思,这一天被称之为‘三元’就是指哪三元? 答案:年、季、月 4、【选择】《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良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亲密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

传统节日问答活动题目及参考答案

传统节日问答活动题目 及参考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寻故途》当年歌语喧嚣处,今朝陌看无言土。春秋又到佳节时,熏茶重拾故人牍。辛夷书辛卯九月三十 1、【选择】牛郎织女的传说形成七夕最早可追溯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汉 D.南北朝 答案:B 典籍记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地点则在。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2、【填空】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巴山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僵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又称除夕、岁除、大年夜等。除夜的风俗活动甚多。其中北方人做(),南方人做()。 答案:北方饺子,南方年糕。 3、【问答】《晋书》记载:“冰冻始泮,蜇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驱除灾邪、祈求平安贯穿于整个春节的活动。如元日的饮屠苏酒、燃爆竹、贴挑符等。而元日即指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元’为开始开端的意思,这一天被称之为‘三元’是指哪三元? 4、 答案:年、季、月

24节气阅读答案

24节气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日月的运行位置,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中国24节气。以下是24节气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

节气的来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说明文阅读(共8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⑤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⑥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⑦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17.下科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第⑦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D.第⑧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18.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共4分) 【链接材料】 (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农访: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2分)

端午问答题精选含答案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秦国B魏国C楚国D赵国 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吉祥 B、一种装饰C治病防身 D 驱邪避瘟 3、南方的粽子一般是什么口味? A甜味 B咸味 C都不是 4、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A解毒 B纪念白蛇 C驱邪避瘟 D吉祥幸福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那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A南北朝时期 B春秋时期 C晋代 D周商时期 6、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时期就有了 A南北朝时期 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 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 吃粽子 B 赛龙舟 C 登高采菊 D 饮雄黄酒 8、粽子最早叫什么 A米角 B米包C角黍 D米黍

9、端午节是哪一天 A 农历六月初五 B 阳历六月初五 C 阳历五月初五 D农历五月初五 10、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A 五月节 B 菖蒲节 C 六月节 D 沐兰节 1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A 端正 B 开端 C 末端 D 端着、托着 12、宋代描述端午节有“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的诗句,请问“角黍”指的是什么? A 玉米 B 豆角 C 粽子 D 树叶 13、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A 蜥蜴 B 青蛙 C 蟾蜍 D 毛毛虫 14、请问端午节系的五彩线,除了青、红、黑、白之外,还有哪个颜色? A 紫色 B 蓝色 C粉色 D黄色 15、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黄、白五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 A 黄帝内经学 B 阴阳五行学 C 天地日月学 D 人体经络学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甲】。”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乙】”。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如“【丙】”。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丁】”。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1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16.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24节气知识问答答案

37.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春分)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清明)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寒食节过后一两天是什么节气?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 38.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 39. 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苦菜花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小满) 40. 哪个节气时农民一年中最忙的节气(芒种,因为小麦成熟了,而谷黍类要播种了,忙收 又忙种) 41. 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南方即将进入连绵阴雨的季节?(梅雨,“黄 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2. 合欢树开花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3. 螳螂会捕猎各种昆虫,对人类有益。螳螂破壳出生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4. 端午节一般在哪个节气前后?(芒种) 45. “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说的是哪个节气?(芒种) 46. 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是哪个节气?(夏至) 47. 夏至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正南)48. 杏子在哪个节气成熟? 49. 鹿角有着非凡的再生能力,每年都会经历生长、死亡、脱落、再生的过程,夏至前后, 是鹿角的时候。(脱落) 50. 夏至这天,很多地方吃什么食物?(面,也叫“过水面”)

《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歇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传统节日问答活动题目及参考答案

《寻故途》当年歌语喧嚣处,今朝陌看无言土。春秋又到佳节时,熏茶重拾故人牍。辛夷书辛卯九月三十 1、【选择】牛郎织女的传说形成七夕最早可追溯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汉 D.南北朝 答案:B 典籍记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2、【填空】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巴山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僵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又称除夕、岁除、大年夜等。除夜的风俗活动甚多。其中北方人做(),南方人做()。 答案:北方饺子,南方年糕。 3、【问答】《晋书》记载:“冰冻始泮,蜇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驱除灾邪、祈求平安贯穿于整个春节的活动。如元日的饮屠苏酒、燃爆竹、贴挑符 等。而元日即指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元’为开始开端的意思,这一天被称之为‘三元’是指哪三元? 答案:年、季、月 4、【选择】《元夕》【宋】欧阳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