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群落演替规律解析

动物群落演替规律解析

动物群落演替规律解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动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动物群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不断发生着演替

现象。动物群落演替是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生

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本文将从动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驱动力和机制等方面对其规律进行解析。

一、动物群落演替的概念

动物群落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在相对稳定和持续的环境条件下,由不同种类的动物集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动物群落

演替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背景下,逐渐替代原有的动物

群落而出现的新的动物群落。动物群落演替是一种动态的、多样

性的过程,其规律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密切相关。

二、动物群落演替的类型

根据动物群落演替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演替的程度不同,动

物群落演替可分为连续型演替和间歇性演替。连续型演替是指一

个区域内的动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着相互替代的过程。例

如,草原演替为灌丛草地再到森林地形的群落演替过程。间歇性

演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动物群落,在短时间内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例如,在蓝鲸习性区域养殖,人类对蓝鲸习性造成的干扰,使得

该区域的群落发生了间歇性演替。

三、动物群落演替的驱动力

动物群落演替是由多种驱动力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包括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生物

因素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演替的最重要的自然性因素之一,气候

条件的变化可以导致动物群落的演替。地形因素如高度、坡度、

流域等条件,也对动物群落演替有影响。生物因素包括种类多样性、物种交错现象等也是影响演替的重要因素。

人类因素

人类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动物群落的演替。人类活动如集约养殖、开采矿产、开发建设等活动,都会对动物群落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影响演替。另外,狩猎、非法盗猎、林木采伐等活动也

会对动物群落造成较大的损害。

四、动物群落演替的机制

动物群落演替的机制很复杂,它与群落内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种类组成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动物群落演替的重要机制有竞争和

共生。

竞争

竞争是动物群落演替的核心机制之一。动物之间,特别是同种

动物之间会发生强烈的竞争,竞争是动物群落演替的核心机制之一。例如,在一个房间里,可能会发生由于空间限制而导致群众

单调的形势。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动物间的竞争行为,甚

至会出现压制行为将其它动物压制住。竞争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从而导致动物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共生

共生是动物群落演替中的另一个机制,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利用

其它物种的能力共同生存并促进彼此的发展。社会动物如狼群、

老虎家族等,依靠狩猎、卫生等共生行为,相互利用生存。

五、总结

综上所述,动物群落演替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普遍规律。

动物群落演替不仅与自然因素相关,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竞争和共生是动物群落演替的主要机制。了解动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对于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群落演替

1 简介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一片山坡上的丛林可因山崩全部毁坏,暴露出岩石面。但又可经地衣、苔藓、草类、灌木和乔木等阶段逐步再发育出一片森林,包括重新孕育出土壤。当一个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大于总群落呼吸量,而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动物摄食、微生物分解以及人类采伐量时,有机物质便要积累。于是,群落便要增长直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而积累停止、生产与呼吸消耗平衡为止。这整个过程称为演替(succession),而其最後的成熟阶段称为顶极(climax)。顶极群落生产力并不最大,但生物量达到极值而净生态系生产量很低或甚至达到零;物种多样性可能最後又有降低,但群落结构最复杂而稳定性趋于最大。不同于个体发育,群落没有个体那样的基因调节和神经体液的整合作用,演替道路完全决定于物种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物流、能流的平衡。因此顶极群落的特征一方面取决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依赖于所含物种。 2 一、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 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即裸地类型可将植物群落演替分为初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1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次生演替实例: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作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生长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草群落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来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在这里,原来的森林群落被农业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发生原因而论是一种人为演替。此后,在撂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继出现,主要是由于植物之间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过程。次生演替的时间较短。 2 初(原)生演替 初(原)生演替即(1)概念: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沙丘、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2)过程: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发生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3 二、按基质的性质划分 C.F.Cooper(1913)根据演替发生的性质,将植物群落分为旱生演替(xerach succession)和水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知识梳理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 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 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 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 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提示:能。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 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 [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

动物群落演替规律解析

动物群落演替规律解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动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动物群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不断发生着演替 现象。动物群落演替是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生 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本文将从动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驱动力和机制等方面对其规律进行解析。 一、动物群落演替的概念 动物群落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在相对稳定和持续的环境条件下,由不同种类的动物集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动物群落 演替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背景下,逐渐替代原有的动物 群落而出现的新的动物群落。动物群落演替是一种动态的、多样 性的过程,其规律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密切相关。 二、动物群落演替的类型 根据动物群落演替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演替的程度不同,动 物群落演替可分为连续型演替和间歇性演替。连续型演替是指一 个区域内的动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着相互替代的过程。例

如,草原演替为灌丛草地再到森林地形的群落演替过程。间歇性 演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动物群落,在短时间内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例如,在蓝鲸习性区域养殖,人类对蓝鲸习性造成的干扰,使得 该区域的群落发生了间歇性演替。 三、动物群落演替的驱动力 动物群落演替是由多种驱动力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包括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生物 因素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演替的最重要的自然性因素之一,气候 条件的变化可以导致动物群落的演替。地形因素如高度、坡度、 流域等条件,也对动物群落演替有影响。生物因素包括种类多样性、物种交错现象等也是影响演替的重要因素。 人类因素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第4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课标要求 1.阐明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1.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 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 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 生存环境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 分布不均匀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 雨量不均匀 湿润或较湿润 群落结构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生存生物特点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 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 物占优势,动物善于挖洞 或快速奔跑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 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 善于树栖和攀缘 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4.其他生物群落 (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

繁多的动物。 1.从水分、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角度分析荒漠、草原与森林群落的分布。 提示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2.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特征?在草原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特征? 提示荒漠群落中的植物叶片呈针状、气孔在夜间开放、根系强大等;许多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等。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1.(2023·江苏盐城高三期末)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保持稳定不变 B.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C.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D.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答案 B 解析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并且是可变的,A错误;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各物种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相对较少,C错误;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不能完全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D错误。 2.(不定项)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仙人掌属植物有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恢复力稳定性很低 B.荒漠里物种少主要是受缺水这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C.荒漠中的仙人掌属植物能够在夜晚进行光合作用 D.这些爬行动物排泄含氮废物的方式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 答案AC

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规律

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规律 生态学中,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生态系 统在某一地区发生宏观变化的规律性,即一个初始生境中的物种 群体逐步演替为新的物种群体并适应新的生境的过程。这种过程 通常出现在大型、自然且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演 替发展规律包括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 阐述。 一、结构的演替发展规律 1. 总体特征 在生态系统的初期阶段,往往只会有几种植物和小型生物种群,它们的生命力比较强,能适应初始生境的环境特征。这些物种通 常是草本植物、藻类、细菌和真菌等,它们能够稳定地利用初始 生境提供的养分和水分资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种的 分布范围会不断扩张,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密度也会增加,这样会 导致它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有些物种会死亡或被淘汰。

在被淘汰的物种的生态空间中,会出现新的种群,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的物种会不断适应、利用和改变环境的特征,并逐步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2. 依赖关系 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规律中,物种之间的依赖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之间的关系会不断变化,特别是它们的空间和环境特征的变化会导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在初期阶段,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适应、利用和共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态系统的演替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能会变成竞争和压迫。 3. 多样性 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还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在生态系统的不同演替阶段,不同的物种会出现,这些物种的种类、数量和组成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度,还反映了各个阶段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差异。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 (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 (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 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 (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 3.群落的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 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 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 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若捕食者全部死亡,则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捕食者不存在时的K值比捕食者存在时略大一些) 实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请说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提示: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特点:①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②其中一种表现为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 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区别:竞争的结果有时表现为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捕 食的结果是两个种群相互制约,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特点:①寄生者受益,寄主受害。 ②如果分开,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寄主会生活更好。 ③一般不造成寄主身体残缺,寄生者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1)动物体内:蛔虫、猪肉绦虫、血吸虫、肺炎双球菌等 2)动物体表:虱子、跳蚤 3)植物:小麦线虫、菟丝子 4)细菌:噬菌体 区别:①寄生和腐生 寄生:寄生者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腐生:腐生生物从死体获得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②寄生和捕食 寄生: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生造成危害。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1.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 概念: 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植物群落的变化,首先是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都有其生长、发育、传播和死亡的过程。植物之间相互关系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个过程。同时外界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也时时影响着群落变化的方向和进程。生物群落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随着时间的进程处于不断变化中,它是一个运动着的动态体系。如在原群落存在的地段,由于火灾、水灾、砍伐等不同原因而使群落遭受破坏,在火烧的迹地上,最先出现的是具地下茎的禾草群落,继而被杂草群落所代替,依次又被灌草丛所代替,直到最后形成森林群落。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2) 类型: a.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旱生演替系列:①地衣植物阶段;②苔藓植物阶段;③草本植物阶段;④灌木植物阶段;⑤乔木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③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④挺水植物群落阶段;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⑥木本植物阶段 b.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特点: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2. 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1)群落的形成 群落的形成,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另一个群落中开始。但任何一个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至少要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植物之间的竞争以及相对平衡的各种条件和作用。 群落演替的地点如果是从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土、裸岩、沙丘和湖底,这种演替被称为初生演替;如果由于火灾、洪水泛滥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被称为次生演替,如在森林火灾、人工弃田和林木砍伐后所发生的天然演替就是次生演替,所谓森林的天然更新就是指林木被砍光后的次生演替,所谓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人类破坏后,在原有的基质上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新的森林。 一般说来,原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原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生命的胚种(孢子和种子等)。 无论是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在水中进行,也可以在陆地上进行。在水中进行的演替称为水生演替系列,在陆地上进行的演替称为陆生演替系列。 (2)群落的发育

高考生物群落及其演替梳理汇总(新教材学生版)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1.P22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柄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讨论 (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共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P23旁栏思考: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 3.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资料1:红尾鸲(qu)和鹅(we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鹅,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讨论 (1)红尾鸲和鹩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4.P26想象空间: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 5.P28思考·讨论: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资料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人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薦(biao)草带,宽度为400m 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讨论

高中生物高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目标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2.群落的物种组成 3.种间关系(连线)

深化拓展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 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数量坐标图 记忆口诀“同生共死”“X”型曲线 “你死我活”或 “势均力敌” “有先有后” 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 注意(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2)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寄生与捕食: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77练习:“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蝉与树之间是寄生关系;蚕与桑树之间是捕食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模型 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植物: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

因素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 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77“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 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3)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4)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6)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7)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8)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b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c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质(波长)。 (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影响鸟类这种分层的因素主要是食物的分布和巢穴的位置。

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

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 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的景观中,竞争性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而这个过程也叫做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一个自然过程,它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用来描述生物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类的变化,其特征为复杂、动态、多样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 群落演替是一个自然界中活跃的现象,它不断发生在不同的地区,它的过程具有复杂的条件和因素,其中植物群落变化的原因可以是不同的物种和种群的竞争,或者是植物群落所受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诸如土壤的性质和物质的分布,气候的变化等,也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开荒、改造和改变植被。群落演替在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一个突然变化,而在其他地区可能会有慢性变化。 群落演替是植物和动物群落发生变化的一个自然过程,它代表着一种动态的状态,是景观的重要过程。群落演替的发生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功能,也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群落及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因此,群落演替还可以用来评估景观恢复质量,充分利用景观资源,减少景观之间的不均衡,改善景观环境,促进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善整个景观的发展。 此外,群落演替的研究也帮助科学家掌握了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群落变化以及群落演替的模式,进而更好地掌握保护植物和动物的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群落演替还有助于人们更加

准确地预测和量化植物和动物群落中物种的变化,因此,对群落演替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保护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受许多因素影响,植物和动物群落也会受到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演替是自然界一个有趣的现象,研究群落演替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变化,而且也可以帮助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改善景观质量,促进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演替模型

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演替模型人类所处的地球是一个生命繁衍的小天地,生命的多样性和平衡依赖于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各种生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它们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而生物群落演替模型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变化规律。 生物群落演替模型的基本概念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群落的演替可以被看做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每个事件可能会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特点,从而进入一种新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演替序列。演替序列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演替阶段,称为演替高潮或演替阶段。演替阶段与次生生态系统的发展相关,每个阶段受限于环境因素,最终导致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 在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演替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间耗费很长,一般取决于生物、时段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演替过程是生物群落产生的原初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通过四个阶段的生物群落演替模型来了解演替过程。 第一阶段:原始群落

一个演替序列的起点是原始群落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植物种子、靠近土壤表面或由风或动物带入。这些物种复杂的交互和相互关 系没有被污染或破坏。基本生态因素确定了最初的群落组合。 第二阶段:灌木林或草本群落 第二个演替阶段是灌木林或草本群落。在此阶段,随着原始植 物的发展,群落发生变化,出现更多的物种。同时,一些灌木和 草本植物开始出现。这些植物为其他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 间和资源。 第三阶段:森林群落 第三个阶段是森林群落。这个阶段是由于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发展,一个不稳定阶段和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亚演替群落”发展而形 成的。在这个阶段,森林的复杂性和生态平衡已经较为成熟。 第四阶段:初始生态系

动物群落的演替

动物群落的演替 演替是生态系统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一种生物群落逐渐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动物群落演替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动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动物群落演替的原因、演替的模式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动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动物群落演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动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动物群落演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随着气候的变化,动物群落中不同种群的适应能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物种的相对竞争力和数量发生变化。 2. 生物相互作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例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土壤质量和营养:土壤质量和营养对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也有影响。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某些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而缺乏营养的土壤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的数量下降。 二、动物群落演替的模式

根据演替的速度和连续性,动物群落演替可以分为两种模式:逐渐 演替和突发演替。 1. 逐渐演替:逐渐演替是指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新种群逐渐取代旧种群。在逐渐演替中,演替过程可能需要数十 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2. 突发演替:突发演替是指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相对较快的 过程,新种群快速取代旧种群。突发演替通常发生在极端环境变化或 灾害事件后。 三、动物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 动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物种多样性维持:动物群落演替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通过演替过程中一种物种的取代另一种物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 性得以保持。 2. 能量流动:动物群落演替还可以影响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 同物种在其生命周期中对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方式不同,通过演替,能 量在生态系统中得以重新分配和循环。 3. 生态稳定性:动物群落演替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作用。演替过程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逐渐建立,从而增强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总结:

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演替

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演替 动物群落是指在相同地域环境中共同生活、相互依赖的各种动物群体的总和。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演替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将从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动物群落的演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物群落的组成 动物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环境条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和伴生等因素。以下是常见的动物群落组成的要素: 1. 种群:一个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的个体共同生活的总体。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如食物的供给、生存资源的竞争等。 2.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生态角色或职位。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可以通过对不同环境因素的适应和利用来减少相互竞争。 3. 生态位互补性:生态位互补性是指不同物种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的稳定性。 4. 共生和竞争:在一个动物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共生和竞争关系。共生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依赖、相互获益的关系,而竞争则是指物种间为了有限资源而进行的争夺。

5. 营养关系:动物群落中的物种往往存在着食物链或食物网关系。 食物链是由多个物种按食物关系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而食物网则是 由多个食物链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结构。 二、动物群落的演替 动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动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种群结构和物种 组成的变化。动物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初级演替:初级演替是指在一片没有生物存在的区域上建立生物 群落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从没有植被的裸地开始,先后出现一系列 植物的演替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灾害或人类干预破坏了原有群落的过程后,原有群落被新的物种所替代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退 化土地上或人为造林的区域。 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相互之间的竞争和相互作用起着重要 的作用。某些物种在演替初期占据优势地位,而在演替后期被其他物 种所取代。这种演替过程不仅对物种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总结起来,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演替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了解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演替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可以维护和改善动物 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群落的演替(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61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 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4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5.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考向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参考答案】C 解题技巧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参考答案】D 考向二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 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参考答案】A 技法提炼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 (1)群落演替的方向 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 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 区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结果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 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4.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5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森林植物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 B.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和火灾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一样,都属于初生演替 C.上述演替过程中,植被的光能利用率逐渐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 D.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因此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A正确;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起始于裸底阶段,因此属于初生演替,而火灾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仍然保持在10%~20%,C正确;演

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与机制

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与机制 生态系统演替是指不同生物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从无机 物质开始,逐步进化成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替是生物 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众多生态学家致力于揭示其规律与机制。本 文旨在探讨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和机制,对其成因进行解析,为 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 生态系统演替是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演变的过程,其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自然、人工以及人为环境演替等多个领域。演替的过程中, 生物群落会随着自身特性的变化而生长、变化、发展,最终形成 适应当地环境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演替被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部分。原生演替 是指一块空白区域被新的生命所创造的演替过程,如新岛屿、火 山喷发的土地等;而次生演替则是指曾经已经存在,被某种影响 破坏后,恢复的演替过程,如经历火灾、砍伐等的森林。

二、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 1.逐渐趋于稳定 生态系统演替是自然界中无尽变化的过程,其规律中最为显著 的就是演替趋向于稳定的环境。以次生演替为例,初始阶段是受 到无数非生物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此后逐渐步入开始阶段,环 境几乎完全由先驱植物和反刍类动物所主导,其后发展到中间阶 段和高级阶段,环境逐渐稳定,而生态群落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2.非均衡性过程 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始终是一个非均衡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会不断影响着生态系的演替过程。其中生物与非生物 作用对演替的影响是主要因素,而生态系统演替不是单一的、均 一的过程,而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非均衡态过程。正如经济学理 论中所述的“稳定性推动不平衡”,生态系统演替的发展也是通过 生态循环中的不同自然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不平衡现象。

【备考2024】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

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第28讲群落及其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图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提醒①种内关系包括种内竞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②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 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 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提醒①“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于垂直结构。 ④其他群落也像森林群落一样具有垂直结构。 ⑤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均有分层现象,决定因素不同。 4.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①影响因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②规律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生态位。 ①概念、内容、形成与意义。 ②动、植物生态位研究内容的不同。 正误判断 (1)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 物种之间的关系。(√) (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3)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4)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 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5)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6)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7)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则这两种鸟的生态位完全一样。(×) 教材微点

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9讲 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第39讲群落及其演替 1.群落的概念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中各种(所有生物)的集合。 (2)研究范畴: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生态位和群落演替等。 2.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 ①群落中的多少。 ②统计方法:和。 (3)优势种 群落中,有些物种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而有些物种虽然常见,但对其他物种影响不大,不占优势。而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特别提醒 (1)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丰富。 (2)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3.种间关系(连线) ①捕食 a.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Ⅰ.蛔虫和人 ②种间竞争b.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等Ⅱ.根瘤菌和大豆 ③寄生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Ⅲ.鹰和鼠 ④互利共生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Ⅳ.牛和羊 内或体表,摄取宿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⑤原始合作e.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Ⅴ.海葵与寄居蟹 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方法规律 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分析如下: ①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先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②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图中曲线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 B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图A:——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 图B:——大多数呈集群分布或分布。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图A:植物分层:等;动物分层:。 图B:地形的变化、土壤的差异、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长期使得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 (4)意义:减少竞争,提高了。 ◉特别提醒 垂直结构的两种模型 5.群落的季节性 (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和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