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教案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教案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教案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教案

1.1 从自然数到分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背景。

2.通过身边的例子体验自然数与分数的意义和在计数、测量、标号和排序等方面的应用。 ?能力目标:会运用自然数、分数(小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从实际中体验由于需要而

再次将数进行扩充的必要性。

?情感目标:1.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以面对面互动的形式,完成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与人

合作的精神,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成功的喜悦。

2.从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

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数和分数的意义及运用自然数、分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用自然数、分数(小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小学里,我们学习了自然数和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部分的内容:从自然数到分数。

二、新课过程

用多媒体展示杭州湾大桥效果图,并显示以下报道: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于2003年6月8日奠基,这座设计日通车量为8万辆,全长36千米的6车道公路斜拉桥,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座跨海大桥,计划在5年后建成通车。

师问:你在这段报道中看到了哪些数它们都属于哪一类数

学生很快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由上面这几个数,师生共同得出自然数的几个应用:

⑴属于计数如8万辆、5年后、6车道 ⑵表示测量结果如全长36千米 ⑶表示标号和排序如2003年6月8日、第一座等

显示以下练习让学生口答

下列语句中用到的数,哪些属于计数哪些表示测量结果哪些属于标号和排序

(1)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 (标号和排序 计数)

(2)小明哥哥乘1425次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然后乘15路公交车到了小明家。(标号和排序 标

号和排序)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银行大厦高368米,地上70层,至1993年为止是世界上第5高楼。 (测量结果,计数,标号和排序,标号和排序)

做完练习之后师:随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数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了。如

(1)小华和她的7位朋友一起过生日,要平均分享一块生日蛋糕,每人可得多少蛋糕(18

) (2)小明的身高是168厘米,如果改用米作单位,应怎样表示(1.68米)

由于分配和测量等实际需要而产生了分数(如第(1)题)和小数(如第(2)题),它们是表示量

的两种不同方式,分数小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分数可以化为小数,因为分数可以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如35 =3÷5=0.6,13 =0.333…反过来小学里学过的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如0.31=31100

三、典例分析

利用自然数、分数的运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 (多媒体展示)详见书本合作学习第1题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帮助小惠合理地安排时间,在列算式之前,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从温州出发到21:40在杭州上火车,这一段时间包括哪几部分时间 (2)市内的交通和检票

进站要花30到40分钟,这两个数据在计算时用哪个数据(3)最迟的含义是什么

由一学生回答,而后给出解题思路

用自然数列: 400÷100=4(时)

21时40分—4时—40分=17时

用分数列: 400÷100=4(时)

2123 时—4时—23

时=17时 由上题可以看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自然数和分数的运算得到解决。

例2 (多媒体展示)详见书本合作学习第2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哪几个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有销售总额度,发行成本,社会福利资金,中奖者奖金

他们之间的关系:销售总额度=发行成本+社会福利资金+中奖者奖金

发行成本=15% × 销售总额度

(1)中奖者奖金总额:4000-15%×4000-1400=2000(万元)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而后由一学生回答给出解题思路

思路1:在社会福利资金提高10%,发行成本保持不变,中奖者奖金总额减少6%的情形下:

销售总额度为:600+1400×(1+10%)+2000×(1-6%)=4020≠4000 所以方案不可行。

思路2:在销售总额度不变的条件下,为使社会福利资金提高10%,发行成本保持不变

这时中奖者奖金总额变为:4000-1400×(1+10%)-600=1860(万元)

原来的奖金总额是2000万元,减少了(2000-1860)÷2000=7%≠6% 所以方案不可行。

思路3:销售总额度=发行成本+社会福利资金+中奖者奖金 在这个式子中,由于销售总额与发行

成本保持不变,当提高的社会福利资金等于减少的中奖者奖金额时,这种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所

以问题(2)可以用如下算式求解:2000×6%=120(万元) 1400×10%=140(万元)因为120≠140,

所以方案不可行。

也可以用2000×6%-1400×10%=120-140

算式中被减数小于减数,能否用已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来表示结果看来数还需作进一步的扩展,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在很多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自然数、分数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

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的例子,请举个例子(气温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表示,飞机上升5米与下降5米

的表示等)

课内练习见书本1和2 (注第2题首先让学生了解一米有多长,再估计)

四、探究学习

1 .由于商场在搞活动,一件衣服的价格先上涨了10%,后又下降了10%,则此时这件衣服的价

格比原价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五、小结

可采用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然后教师补充的形式。本节课主要讲了自然数、分数的意义及

会用自然数、分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

1.2 有 理 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会将有理数正确分类.

?过程与方法: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有理数,运用有理数表示实际生活问题中的量;

让学生经历有理数概念的形成及运用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供适当的情景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数

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理数的分类。

?难点:负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1.议一议: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哪几类数这些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你能用小学已学过的数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底温度是零下5℃吗

2.看一看,说一说:本章章前图(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两地海拔与气温比较)与节前图(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在图中你发现了你还不是很熟悉的数了吗凭你的经验,你能解释这些陌生数字的意义吗请你体验陌生数字的用处,再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这些陌生的数字与同伴交流一下,你从中获得的体验。引导学生用小学的数学知识不够用了(具体在什么情形时不够用了),因此必须把数的内容推广。引入课题“有理数”

二、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比如:(用多媒体显示)

1)气温从零上6℃下降到零下3℃

2)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3)商场盈利3000万和亏损2000万

4)股票指数上涨100点或下降150点

试一试: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教师讲解: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如:123、8848.13等来表示,这样的数就叫做正数,正数的前面有时也可以放上“+”(读作正号);把另一种与之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加上“-” (读作负号)来表示,如:

-233、-155、-0.1、-2

3

等,这样的数就叫做负数。

三、解释应用、鼓励创新

1、读一读:例1:填空并指出所填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多媒体显示)

1)若规定温度零上为正,则月球表面白天的气温可高达零上123℃,记_____℃(或_______℃),

夜晚气温可低到零下233℃,记作________℃。

2)若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则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_____;汽车原地不动记

作______。

3)某人转动转盘,如果+2圈表示沿顺时针方向转2圈,那么-3圈表示_____________。

4)在某次数学质量分析中,如果某学生成绩超过班平均分5分记作+5分,那么-10分表示

_________________;若班级平均分是80分,则记作-10分的同学实际得分是_______分;若班级平均分是72分,则记作-10分的同学实际得分又该是________分。

2、例2:(活动形式)由每一小组的第一位同学对他的数量的意义作一规定,然后后

面同学根据这一规定回答自己的数的含义。

3、练一练:完成书本第12页的做一做2和课内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同伴间互相评价)

四、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1、议一议:引入正负数以后,我们把数的内容进行了哪些推广

(教师引导得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有理数等)

2、例3:下列给出的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有理数

-8.4,22,+17

6

,0.33,0,-

3

5

,-9

3、试一试:你能对学过的数做出一张分类表吗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所学过的数,归纳得到有理数及分类表,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练一练:完成书本第12页的做一做1和课内练习2

5、做一做: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大括号内:

7,-22

7

,-9.5,

2

3

,0,-2004,3.14

正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

五、拓展创新、巩固概念

1、判断题:

1)水位升高0.2米的相反意义的量只有下降0.2米( )

2)整数分为正整数和负整数( )

3)非负数就是正数( )

4)正数与负数统称有理数( )

2、做一做:如图:二个圈分别表示所有正数组成的

正数集合和所有整数组成的整数集合,请写出3个分

别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属于正数集合,但不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属于整数集合,但不属于正数集合的数;

既属于正数集合,又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将它们分别填入图中恰当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两个圈的重合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3、填一填:如图是一个正方形纸盒的展开图,请分别写出2个负整数,2个正分数,2个负分数,并把这些数分别填入六个正方形,使得按虚线折成立方体后,

相对面上的两个数是同一类型的数,并找出填数的规律。

六、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谈一谈:请学生回忆这节课主要学了哪些内容,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读一读:课本第15页的阅读材料

七、作业:

1、课本第13页作业题

(A组必做,B组大多数同学选做,C组少数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

2、写一写:课本第14页的设计题——数的由来与发展

(可以单独一人或多人合作于一星期内完成)

1.3数轴

正数集合整数集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从数形两个侧面理解与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中学习数轴,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会数学充满探索性,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发现知识,找到

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难点:数轴概念;借助数轴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1. 看一看:书本节前图中三个城市的最底气温

2. 议一议:观察图1-5中温度计,回答下列问题:

点A表示多少摄氏度点B呢点C呢

A、B、C三个点所表示的温度哪个高哪个低

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如何表示温度的

3. 想一想:仿照温度计的设计方法,你能设计出怎样的直线来表示有理数吗引出新课“数轴”

二、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1. 试一试:在前面想一想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画数轴

2. 议一议:类比温度计,概括出数轴的特征(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和数轴的概念

3. 做一做:下列图形是数轴的是( )

A、B

C、D

(

三、解释应用、体验成功

(多媒体显示课本第16页的例1、例2)

() 例

0.5,-

2,0,-4,

2

,-0.5,1,4

200,-150,-50,100,-100

(指出把给定的数用数轴上点表示,是“数”到“形”的过程)

做一做:数轴上表示-1.7的点在( )

A、-1与0之间

B、-2与-1之间

C、1与2之间

D、0与1之间

课堂活动:请二位同学分别站在老师的左右两边(三人在同一直线上,并与老师相距1米)你能说出这二位同学和老师的位置关系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吗若老师所站的位置是数轴的原点,你能把这二位同学所站位置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表示出来吗他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何关系这样关系的二个数你还能找出多少对

(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尽可能让学生说出更多的相反数,并说出这二个数的特征)

回到例题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若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注意零的相反数是零。

合作讨论:相反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说一说:请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0,-2.5,2004

练一练:下列两个数是相反数的是( )

A、

1

-

2

与0.2 B、

1

3

与-0.333

C、-2.25与

1

2

4

D、2与

1

2

做一做:课内练习1、2

四、拓展创新、巩固概念

1. 做一做:在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若距离原点7个单位呢

2. 想一想:某人在A地向东走10米,然后折回向西走3米,又折回向东走6米,问此人在A地的哪个方向距离多少(可借助数轴求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3. 试一试:数轴上到表示数-1的点距离3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何感受

(数轴概念及画法,相反数概念…)

六、作业

课本第17页作业题(A组必做,B组大多数同学选做)

1.4绝对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表示法。

(2)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能力目标:(1)掌握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及有关的简单计算,

(2)掌握绝对值等于某一正数的有理数的求法,探索绝对值的简单应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绝对值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值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powerpoint)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有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用正、负数可以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而数轴使我们直观的感受到有理数中正、负数的区别和数在数轴上相应的位置。

乘城市中的出租车去逛商店是我们经常经历的事,其中的数量关系与我们所学的有理数、数轴有密切联系。例如有2位同学在书店购买书籍后回家,一位同学乘上甲出租车向东行驶10 Km到达A处,另一位同学乘上乙出租车向西行驶10 Km到达B处。

二、合作学习

把全班同学分4---5组分组讨论完成下面的三个问题

1:描述 请大家用数轴来表示这一过程(记向东行驶的里程数为正)

2:思考 两位同学付费额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3:结论 付费额度与行驶方向有没有关系

然后请各组代表总结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这两位同学由于乘车离开书店的距离一样,所以付费额度也是一样的,与行驶方向无关。说明在

数轴上的A(+10)、B(-10)两点到原点(书店)的距离是一样的,都是10。同样数轴上+5和-5两点到原

点的距离也是一样的。 我们把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注意是离开原点的距离)

如数轴上表示-5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所以-5的绝对值是5,记作55=- ;+5的绝对值

也是5,记作55=+ 。其实际意义是:数轴上+5这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5。(强调绝对值符号的书

写格式)

三、课内练习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1.6

5

8 0 -10 +10 同时说出它们的几何意义。 2、说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7 -2.05 0 1000 97 97- 由上述两题可概括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得出结论)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互为相反的两

个数的绝对值相等。(注意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而是非负数。)

(一) 典例分析

1、 求绝对值等于4的数

注:分析例题时尽量培养学生利用数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计算:102

323-+-++-- 四、反馈练习

3、 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解决有的问题只需考虑数的绝对值。(如港口的吞吐量;

一位学生上学、放学一共所走过的路等)

4、 填表:

相反数 绝对值 21 0

-0.75

5、 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分别标出绝对值是6 , 1.2 , 0 的数

6、 计算:

(1) 19++- (2) 810---

五、探究学习

1、某人因工作需要租出租车从A 站出发,先向南行驶6 Km 至B 处,后向北行驶10 Km 至C 处,

接着又向南行驶7 Km 至D 处,最后又向北行驶2 Km 至E 处。

请通过列式计算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 这个人乘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2) 这个人最后的目的地在离出发地的什么方向上,相隔多少千米

2、写出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并把它们记在数轴上。

六、小结

一头牛耕耘在一块田地上,忙碌了一整天,表面上它在原地踏步,没有踏出这块土地,但我们说,

它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因为它所走过的距离之和,有时候我们是无法想象的。这就是今天所学的绝对

值的意义所在。所以绝对值是不考虑方向意义时的一种数值表示。

七、布置作业

做作业本中相应的部分。

1.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利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法则和正数、零、与负数的比较法

则,会直观地比较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一切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两种方法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理解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方法的形成;

【教学准备】

?教具:画有数轴的长纸条 分组:前后桌四人为一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

观察下列四组数 21和3

1,1和-2,-1和0,-3和-4 1、以上四组数中,你能运用你学过的知识比较哪几组数的大小

2、与同伴交流,试猜想余下的几组数大小.你能证实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吗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得出本组的答案,待探究后再给出答案.

二、合作讨论,探求新知

1、探究活动1:教师可在班上选一名身高适中(约为全班平均身高)的

学生,把他的身高定为0,规定高于此身高为正,低于此身高为负,并取一适

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自制一个身高测量图并固定(如图一)。 0

(1) 织班上几名学生(要有高于0的,又要有低于0的)上台测量

身高,并在身高测量图上用点分别标出表示学生身高的位置。 试把以上各位被测学生的身高用数表示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2)把测量图按向右为正的要求横着固定在黑板上(如图二)

(图二)

组织被测学生,按测量图中表示自己身高的点的位置排成横排,试说出点的位置从左到右,被测

学生的身高有何规律,因此,你能找出数的大小规律吗

教学说明:(1)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测同学的身高,直观地认识表示身高的数

的大小。(2)测量图横放,给学生一个数轴的形象,活动中很自然地使每个被测同学的身高与数轴上

的点一一对应,数轴上表示身高的点的位置从左到右,被测同学的身高由矮到高一目了然,在此基础

上就可以找出数的大小规律。、

(图一)

探究活动2:

(一边反馈一边用多媒体显示探究结果)

问题1:怎样在数轴上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问题2:利用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试比较正数,零和负数的大小

各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合作,各组派代表用方案语言叙述本组的探究结果。

教学说明:学生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师应参与到较弱的小组讨论交流,对各小组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自己评价,并不断地补充,完善。

(多媒体显示探究结果)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体验: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前面的四组数的大小比较,然后,再看看哪组的答案是正确的.

3、例题学习:书本中的例1

巩固练习:书本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巩固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例题学习:书本中的例2(让学生巩固用有理数的比较法则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巩固练习:书本中的课内练习(巩固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三、小结回顾,反思提高:问: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点评)

有理数的两种比较方法:数轴法和有理数的比较法则(要求内容详尽)

四、作业布置:书中作业题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 借助数轴,使学生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2. 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难点: 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提问 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2、填空: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新课 相反数的概念: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概念的理解: (1)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2) 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 不一定是负数。 (3)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是3的相反数,-a是a的相反数,因此,当a是负数时,-a是一个正数 -(-3)是(-3)的相反数,所以-(-3)=3,于是 (4)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是0 即如果x与y互为相反数,那么x+y=0;反之,若x+y=0, 则x与y互为相反数 (5) 相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指一个种类。如:“-3是一个相反数”这句话是不对的。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5 (2) (3)0 (4) (5)-2b (6) a-b (7) a+2 例2 判断: (1)-2是相反数 (2)-3和+3都是相反数 (3)-3是3的相反数 (4)-3与+3互为相反数 (5)+3是-3的相反数 (6)一个数的相反数不可能是它本身 例3 化简下列各数中的符号: (1) (2)-(+5) (3) (4) 例4 填空:

(1)a-4的相反数是,3-x的相反数是。 (2) 是的相反数。 (3)如果-a=-9,那么-a的相反数是。 例5 填空: (1)若-(a-5)是负数,则a-5 0. (2) 若是负数,则x+y 0. 例6 已知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 在数轴上作出它们的相反数; (2) 用“<”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四个数连接起来。例7 如果a-5与a互为相反数,求a. 练习:教材14页 小节:相反数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作业:18页第3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章包含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等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科书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接下来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的内容.从《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化是“图形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教学重点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5.1相交线约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约2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约3课时 5.4平移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机动约2课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2课时)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1.负数的意义.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新课导入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二、推进新课 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温度计: 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 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讨论后解决. 活动5: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活动6:作业 习题1.1第4,5,6,8题 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 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 难点 理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数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传统教学理念下,十分重视对数学性质、定律的传授,及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分配率并熟练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第张100元,每把椅子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100+40)×4100×4+40×4 =140×4=400+160 =560(元)=560(元) 3、表扬学生用两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二、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35×17(65+35)×17 28×42+62×42(28+62)×42 40×25+4×25(40+4)×25 做后讨论,感到计算结果相同,但计算的简便有所不同。 2、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 (62+38)×88 62×88+38×88 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经历两轮的竞赛,探讨取胜之法,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 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 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 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乘法分配律_人教新课标[001]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26的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和交换律、结合律相比,其结构特点是生疏的,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使规律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数学13《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减法(一) [本节课内容] 1.有理数的加法 2.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本节课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非负数的加减运算. 3、掌握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的规律. 4、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5、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知识讲解] 一、有理数加法: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 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 5m记作 5m,向左运动 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移动 5m,再向右移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移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 + (?3) = ?8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m,写成算式就是5+(?3) = 2

探究 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如下: 3+(—5)=—2; 5+(—5)= 0; (—5)+5= 0. 如果物体第1秒向可(或向左)走 5m,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向左)运动了 5m.写成算式 就是5+0=5 或(—5)+0=—5. 你能从以上7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 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题 例1、计算 (-3)+(-9); (2)(-4.7)+3.9. 分析:解此题要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解:(1) (-3)+(-9)=-(3+9)=-12 (2) (-4.7)+3·9=-(4.7-3.9)=-0.8. 例2 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乘法分配律》俞正强教学实录

《乘法分配律》俞正强 永康市大司巷小学 胡曌英 整理(2013.11) 一、引入、初步体验特征 (课前板书:又对又快 6×7+4×7 12×6+8×6 13×15+7×15 8×19+2×19)第5道题老师接下去会写什么?(板书:196× ) 生1:196×12+7×12 生2:196×13+45×13 提问:接下来确定吗?(板书:196×21+4×21 ) 生:符号确定,数字确定 提问:只有哪个地方是不确定的? 生:“21”是确定的 追问:为什么其他的是确定的? 生:都是× + ×(都是两个积的和) 追问:(指着196×21+4×21中的两个“2”),为什么前面的21确定,后面的不确定?(学生观察前面的算式) 追问:(指着196×21+4×21中的“4”)为什么这个数一定是“4”? 生:因为4+196是整百数 追问:为什么一定是整百数呢?(观察前面几道题) 追问:如果老师把“4”换一下,可以换成几? 生1:104 生2: 204 师生总结:一组数字一样,一组数字凑整 师:请你们自己动手写第6组数(请写不出来的小朋友上台询问原因并指导) 生1:396×17+4×17 生2:293×21+7×21 提问:为什么写得这么快?(规律很好找) 二、探究新知 师:怎么算得又对又快?第一道怎么做? 生:6加4的和乘7 (6+4)×7(学生动手做其他题目) 提问:哪一道最难?(请学生上台报) 师:这些题目不论数字大小都很简单,因为它们的运算时有规律有窍门的。(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追问: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板书:400=40×5 (20+20)×5=20×5+20×5) 你有什么办法把这规律说出来?生:把它们用字母表示 × × +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教案

1.2.1有理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 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列举:3,5.7,-7,-9,-10,0, 13,25,-356 , -7.4,5.2… 议一议 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 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 说明: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那么整数又包含那些数?分数呢? 做一做 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3)数的集合: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 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127,3.1416,0,2004,-85 ,-0.23456,10%,10.l ,0.67,-89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例2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的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数整数分数负数零 【讲解答案】 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数混为一谈. 【点评】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练,基础性强,需要重视 (B) ①0是最小的正整数 ②0是最小的有理数 ③0不是负数 ④0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3 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a 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正数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 不一定,a 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

教学案例:乘法分配律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7+73)×840×9+40×114×(10+2)10×6+10×42.用简易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63×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1250+125)×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新授: 1、出示算式:(18+7)×6=18×6+7×6= (1)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2)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20×15+20×9=480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62+12)×3=__×__+__×__教师:为了简易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易,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易。

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初一 任课教师: 李春雨 总课时: 共 16 讲 第一讲 有理数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 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 4、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5、 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6、 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 难点: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2、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三、 教学过程 导入: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在 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简单讲解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为零下的情况,引入负数) 1、 正数和负数 正数:像+,+12,1.3,258这样大于0的数(“+”通常省略不写)叫正数。 负数:像-5,-3,-0.1这样在正数前加上“-”的数叫做负数,负数小于0。 例题: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15,-6,-0.9,21 ,0,0.32,-411,5 1,8,-2,27,71,-4 3,3.4 正数集:{ }; 负数集:{ }; 正分数集:{ }; 负分数集:{ };

M N m n 10整数集:{ }; 自然数集:{ }. (1)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某种量的一种意义规定为正的,而 把与它相反的一种意义规定为负的。负数是根据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如:收入1000元与支出500元、向东走2km 与向西走3km ,上升1.5m 与 下降0.8m ,规定收入为正则收入记做+1000,支出记做-500,规定向东走为 正则向东走2km 记做+2km ,向西走记做-3km ,上升与下降让学生解答。 (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一个非负、非正的数,正、负数以0为界, 规定:0是最小的自然数。 例题:1、如果规定向南走10米记为+10米,那么-50米表示什么意义 2、天气预报说某地12月某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C ,最低温度是零下3° C ,若规定零上温度为正,则零上5°C 可记作 °C ,零下3°C 可 记作 °C 2、 有理数及其分类 按有理数的定义进行分类: 按有理数的性质符号进行分类: 例题:1、下列关于0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0是自然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0是偶数 D.0既不是非正数,也不是非负数 2、下列语句:①所有的整数都是正数;②所有的正数都是整数;③分数都是 有理数;④奇数都是正数;⑤在有理数中不是负数就是正数,其中哪些语句是 正确的 3、 数轴及其三要素(重点)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4、 数轴的画法 数轴的画法可分为四个步骤:(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2)在直线上适当选取一 点为原点;(3)确定向右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箭头标在画出部分的最右 边);(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右、向左每隔一 个单位长度取一点。 例题:1、把数-3,-1,1.2,- ,3.5, 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再用“<”号把它们 连接起来. 2、如图所示,数轴上的点M 和N 分别表示有理数m 和n ,那么以下结论正 确的是( ) A.m>0,n>0 B.m>0,n<0 C.m<0,n>0 D.m<0,n<0 5、 相反数(重点) 像2与-2,与,4与-4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把其中 一个数叫做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仍是0。 相反数的性质: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反之,若a+b=0,则a ,b 互为 相反数。 例题:1、914 的相反数是_________,—16与____互为相反数,—(+3)表示______

(完整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

激发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 姓名:郑国梅 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于庄子小学 职称:小学高级 案例主题: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执教乘法分配律 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改中也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各地区也有自己的课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界人士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益,即能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这一年来我也在积极的找寻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反思。认为不断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策略的之一。现以四年级下学期乘法分配律为例进行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在理解和应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3+4)×6 3 ×6+4 ×6 20×(5+13) 20×5+5 × 13 (13+7)×4 13×4+7 (8 × 6)× 2 8 ×2+6 ×2 (同学们把8个算式都摆在桌面上,很快就把它们按照数据分成了5组,心急的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臂,以为大功告成。但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于是小组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1:我们组发现有3组相等的算式: (3+4)×6=3 ×6+4×6

3×(17+5)=3×17+3×5, 20×(5+13)=20×5+5×13 生2:我们不同意,20×(5+13)≠20×5+5×13 生3:说得对,我们计算过了,确实不相等。 生4:应该20×5+20×13才等于20×(5+13) 生5:也可以把括号里的5与括号外的20交换位置,5×(20+13)=20×5+5×13 生6:我们还发现如果把13×4+7改为13×4+7×4,就与(13+7)×4相等;把(8×6)×2改为(8+6)×2与8 ×2+6 ×2相等。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发现的规律,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电脑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 (学生踊跃举手,老师指名回答)生:(80+20)×4=80×4+20×4 演示:数字“4”翻着跟头,分别去乘80与20,然后相加。 出示:6×(10+20),谁是它的好朋友? 生:6×(10+20)=6×10+6×20 演示:数字“6”翻着跟头,分别去乘10与20,然后相加。 分别出示:(6+3)×a ,(32+40)×▲ (学生热情高涨,几乎站起来举手) 齐答:(6+3)×a=6×a+3×a (32+40)×▲=32×▲+40×▲ 师: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怎样概括呢? 生:(a+b)×c=a×c+b×c 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形式,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 分别出示:35×8+65×8 9×12+9×282 学生回答后,老师电脑演示:两个相同的因数8从算式中落下来并且合二为一,得到(35+65)×8;两个相同的因数9从算式中落下来并且合二为一,得到9×(12+28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6.2立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②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从具体的计算出发归纳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讨论立方与开立方的关系,研究立方根的特征,最后介绍实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立方根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能力; 通过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类比学习的数学思想;通过探 讨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它的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可以将求负数的 立方根转化为求正数的立方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立方根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x27,

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3因为3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2.归纳:33 ①立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②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如果x 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x a,a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a中的根指数3不能省略。 ③开立方的概念: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可以根据这种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3、探索立方根的特点: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思考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1)因为28,所以8的立方根是(); (2)因为()30.125,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3)因为()30,所以0的立方根是(); (4)因为()38,所以8的立方根是(); (5)因为()3388,所以的立方根是()。2727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正、负数和零三方面去归纳总结立方根的特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1.2有理数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有理数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2.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过程方法 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能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都要求不重不漏。 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合作,使分数、整数在引入负数的基础上达到完善,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复习引入】 1. 我们知道,所有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 有限小数0.37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 无限循环小数? 3.0也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 所有的有限小数都是分数吗? 所有的无限循环小数呢? 结论:所有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 想一想:小数3.14159265是分数吗?圆周率π为什么不是分数? 你能确定小数3.14159265…是不是分数吗? 2.小学所学的整数只包括正整数和零,也就是自然数.学了负整数以后,今后我们所指的整数与小学时所学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对,还有负整数。 结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整数. 3. 下列负数哪些是负分数? -12, 7 3-, -0.33, ?-3.5. 【教学过程】 1. 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 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 请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大括号里: 1, 0.0708, -700, -3.88, 0, 3.14159265, 23 7-, ??32.0.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同学们,老师现在说一句话,这句话是“爸爸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学生说) 小结:同学们,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生活中规律经常有,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规律的眼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上探索之路好吗?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课本主题图)同学们,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那你们现在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1、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4×8+6×8 =32+48 =80(块) 这边的4×8和6×8分别是算什么? (6+4)×8

= 10×8 =80(块) 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3×10+5×10 =30+50 =80(块) (3+5)×10 =8×10 =80(块) 你们真行,找到了这几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四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观察算式的特点 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最后以小组的名义汇报。 看看这是偶然现象还是暗藏着什么规律呢?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从同学们举的大量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规律吗?小组再交流一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王艳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则; 3、能熟练地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通过有理数加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2、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数轴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三、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导学卷、精心备课 学生:预习新知、准备相关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知识,先看几道练习题。 1. 将下列各数:-1, 2.5,3,0,-0.4 按要求分类。正数: 负数: 2、、看谁反应快 ①、5的绝对值是: ②I-3 I = ③ I 0 1 二 3、口答: ①. 3 + 5 = ②. 0 + 2 = (二)创设质疑,导入新课上面第三小题是我们小学学过的加法类型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 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三)、新知探究 活动1 1、利用数轴计算(+5)+(+3)= _______ 2、利用数轴计算(-5)+(-3)= ____________ 归纳: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把相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