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大学的起源

欧洲大学的起源

欧洲大学的起源

☆欧洲大学的起源☆

―中国科大.李弦(李涧心),2011.5,摘抄自《世界文明史》,重排于2013.4。

大学源自中世纪的欧洲。早在公元800年,查理大帝下令每个教会辖区必须建立初级学校。

但到11世纪时,教育水平依然很低。12世纪之前,欧洲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方式存在。它的目的在于对教士进行培训,学习读写古罗马的经典作品。13世纪,世俗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教会的教育垄断丧失。12世纪大学在欧洲产生了。巴黎大学是欧洲最早、声望最好的大学,皮埃尔·阿贝拉尔是当时最著名的教师。作为一位经院哲学家,他在《我的苦难经历》中提到自己的遭遇;在《认识自己》中,他鼓吹通过个人自省探求人性本质;在《是与否》中,他就150个神学问题作了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他把神学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由于他常常公开与人辩论,招致失败者的怀恨。相传当时他被禁止在地上讲学,他便爬到树上去讲;后来禁止他在半空讲,他就跑到船上去讲。受阿贝拉尔的影响,许多学者纷纷来巴黎大学任教。1200年,巴黎大学专门开授神学和七艺。

大学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实质上是一个教育行会。继巴黎大学后,博洛尼亚大学成立。13世纪,牛津、剑桥、那不勒斯等直至现在仍很著名的大学也相继问世。

中世纪大学在欧洲设立神学、文学、法律、医学等系。现在的牛津、剑桥大学依然沿袭中世纪时的组织形式,它是从巴黎大学套用而来的。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形成。除了阿贝拉尔外,其他的经院哲学家有彼得·隆巴尔德。他的名作是《教父名言录》。圣托马斯·阿奎那试图把阿拉伯和古希腊哲学与西方哲学融合起来。他认为研究创世和自然知识就是研究神学的正道。他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强调人的自赎和理性。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 l ofHU BEI Co rrespondence U n i versity V o.l 22N o .2 Jun .2009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袁长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袁长青(1969-),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认为,中国大学的起源可以溯源到五帝虞舜时期。五帝时代,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宗教、军事等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为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大学;起源;五帝时代 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2-0007-02do:i 10.3969/.j i ssn .1671-5918.2009.02.03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 张祥平先生在5人生六境#心智6中说,心有二义,即心脏与神志;智分六等,即初智、天智、理智、言智、仁智、大智。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心智的进化史。从远古时代的钻燧 取火、结绳记事,到上古时代的刻符造字、化民成俗,再到信史时代的授业解惑,设科取士,人类的心智一直在发展。文字与教育就是心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大学则是人类用于传播心智的高级场所。 一般认为中国大学发端于殷商时期。但也有史料佐证中国大学起源于五帝时代的虞舜时期。据53礼记#文王世子4注6,中国的五帝时代(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就有大学,那时的大学叫做/成均0。所谓五帝时代,是指黄帝(姬轩辕)、玄帝(姬瑞顼)、喾帝(姬夋)、尧帝(伊放勋)、舜帝(姚重华)统治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时期。黄帝、尧帝、舜帝因常被史学家和儒者所称道而为人所周知,玄帝与喾帝却鲜为人知。远古的/帝0,并非现代意义上人格化的/上帝0,甲骨文中的/帝0是指能够与/天0沟通的烟火,也就是说,尊称某人为/帝0,意味着他具有与/天0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 在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造就成中国特有的方块字。史载,仓颉造字之日,天上突然落下雨点般的粮食,入夜之后,还听到鬼神的痛哭!传说固不足信,但也许蕴含着两层意思:天降粮食意味着开启了民智,物质进步,而鬼神痛哭,则意味着文字将扰乱心智,人类烦恼从此始! 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仰韶时代(距今约6500至4600年)前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中已经出现作为文字前驱的刻划符号,到了仰韶时代的后期和龙山时代(距今约4500至今4000年),刻划符号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刻划符号出现形体趋同的现象,另外,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均发现图画文字,它与刻划文字一起,共同构成甲骨文的来源。也就是说,距今约 4500)4000多年即父系氏族的晚期,文字在古中国已出现!复杂的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在一天一夜完成的,但中国人喜欢把历史与文明的进步归功于某些/超人0或/伟人0,譬如,史 载黄帝就发明了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陶器、阵法、音乐等多种东西,缧祖发明了养蚕抽丝,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等,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个人的超能力,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时代成就的反映!文字的出现,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为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媒介。 二、五帝时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政治保证 黄帝时代的古中国,已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和养蚕抽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除发明了文字外,还制定了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黄帝还设官治民,草创了古中国的政治制度。颛顼则将散于民间的祭祀权收归中央所有,专门设立了管理祭祀的官员和从事教职的巫师;尧帝曾派人测定过日月位置,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差数,创立了闰月制度。舜帝在五帝中政绩卓勋,其一,任命禹为治水大臣,治理肆虐已久的洪水。禹采用堵、疏、蓄并用的方法,并取得了其他部落的支持,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终于取得了成功。其二,改组政府,设九官分管工程、农业、内政、司法、建筑、林业、祭祀、典乐、纳言;其三,鉴于幅员辽阔,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以便管理;其四,为各部落解决纠纷,征收税赋,统一法律。 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初具规模,部落首领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思想文化,正如5礼记#学记6中所说,/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0),5尚书#兑命6也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0。(/念终始典于学0)。舜帝于是设立学校,为子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中国最早的大学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5礼记#王制6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0。有虞氏,即舜帝,在舜帝摄政、执政期间(公元前2285年至2208年),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帝,就开始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将贵族子弟集中在/上庠0、平民的子弟集中在/下 7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本文将从产生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成特点意义 一.中世纪欧洲大学形成途径 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力多样化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西方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一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1】从某种意义上言,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理解中世纪的政治面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冲突。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一外,从未真正统一过。小国林立,领主间的冲突不断。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大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土而生。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万能的土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而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同时,十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12至13世纪,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自治城市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自己成立“行会组织,这种由商人行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人士所效仿。一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一处,模仿商人行会组织,成立学术团体。此种团体一经形成,即是大学的雏形。当然,学者之团体不称“基尔特,而称为大学校,公开

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

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脱胎于宗教神学教育,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随着欧洲封建经济的发展及以后封建城市的出现、崛起,大学教育逐渐增加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大学作为维护封建宗教统治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却扮演了相反的角色,为欧洲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演变是欧洲封建文明发展进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标签: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大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从此历经数百年战乱,政治分裂,经济败落,文化颓废,进入了所谓封建中世纪“黑暗时代”。这时被日耳曼人接受得以保留下来的基督教却因独尊的国教地位逐渐达到了它的历史顶峰,基督教神学成为人们唯一的意识形态,几乎垄断了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教会人士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导者和文化知识的垄断者。欧洲各国除了僧院和教会学校几无世俗教育可言,这时的教育主要是用来培养教会神职人员,教会把古典科学文化知识贬斥为“异端”邪说,予以打压摧残,古代辉煌的文化财富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残存下来的也变成为神学的附庸,人类文化史上的灰色记忆自此开始,但中世纪在教育上却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新事物——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修道院及其组织、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联盟的出现[1]、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等都是当时的中世纪西欧所特有的,而且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西欧中世纪大学除由教会学校转化而来以外,大多是由社会自行创办的世俗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社会需要和教育进步的自然产物,并没有预先的创建计划和精心准备。[2]它们最初是由教师和学生因学习需要依照手工业封建行会的规则组建起来的学习研究组织,师生关系即行会里的师傅学徒关系。大学建立大多需要教会审批,根据教皇训令和特许而创办,但它们却不依靠教会或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是自筹办学经费,以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持生存发展。这种学校甚至没有围墙,教室也是临时租用的。拉丁文“大学”词汇的最初意思即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行会团体,当时同一城市的几个团体聚集组合成某一组织是很自然普遍的事情,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的结合就是大学。学生们在外求学“最能保障安全的机会,则是与在该国的同胞联合起来”。[3]各种学生团体如“同乡会”和教师团体“教授会”组合起来以保障教育行业制度的规范和教学行为的正常运行,即保护师生的人生财产安全和其它利益而形成大学。行会性质及受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平等性、民主性、独立性成为大学的特点,它的管理者全部由选举产生。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是属于不同类别的,它们各以不同的方式组成,它们的联合也各不相同,所在城市也各有特点,这些不同表现在大学体制的不同上。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人才已经越来越凸显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外部培训机构不能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高等教育机构也不能满足员工对职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渴求,企业大学就在这种形势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一、企业大学的起源 1.1 国外企业大学 1.1.1 国外企业大学发源 一般认为,通用电气在1956年建立的克劳顿培训中心(即现在的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标志着企业大学的诞生。事实上早在1927年,通用汽车即创办了通用汽车技术和管理学院(GM学院),试图将培训和学习带到工作中来,这个时间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大学的发源时间。 1.1.2 国外企业大学历史 企业大学出现以前,传统的企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员工的技能普及和培训方面,企业大学的成立掀开了企业管理培训的序幕。下图1描述了国外企业大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企业大学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20—70年代),传统的培训体制发生改变,“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在20世纪50年代由迪斯尼公司首先采用,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摩托罗拉大学成立后,企业大学有了全新的功能和形式,它的成功运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企业大学建立的高潮。数据显示,1998年,美国大约有400家企业大学成立,到2000年间,美国的企业大学已经超过2000家。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21世纪初,企业的培训对象开始进一步对外扩展。2001年,惠普应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培训需求成立了惠普商学院,很快,客户面就扩大到了整个社会。2002年,摩托罗拉大学完成了从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到内外兼顾的整个价值链培训的转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在企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欧洲大学的起源

☆欧洲大学的起源☆ ―中国科大.李弦(李涧心),2011.5,摘抄自《世界文明史》,重排于2013.4。 大学源自中世纪的欧洲。早在公元800年,查理大帝下令每个教会辖区必须建立初级学校。 但到11世纪时,教育水平依然很低。12世纪之前,欧洲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方式存在。它的目的在于对教士进行培训,学习读写古罗马的经典作品。13世纪,世俗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教会的教育垄断丧失。12世纪大学在欧洲产生了。巴黎大学是欧洲最早、声望最好的大学,皮埃尔·阿贝拉尔是当时最著名的教师。作为一位经院哲学家,他在《我的苦难经历》中提到自己的遭遇;在《认识自己》中,他鼓吹通过个人自省探求人性本质;在《是与否》中,他就150个神学问题作了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他把神学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由于他常常公开与人辩论,招致失败者的怀恨。相传当时他被禁止在地上讲学,他便爬到树上去讲;后来禁止他在半空讲,他就跑到船上去讲。受阿贝拉尔的影响,许多学者纷纷来巴黎大学任教。1200年,巴黎大学专门开授神学和七艺。 大学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实质上是一个教育行会。继巴黎大学后,博洛尼亚大学成立。13世纪,牛津、剑桥、那不勒斯等直至现在仍很著名的大学也相继问世。 中世纪大学在欧洲设立神学、文学、法律、医学等系。现在的牛津、剑桥大学依然沿袭中世纪时的组织形式,它是从巴黎大学套用而来的。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形成。除了阿贝拉尔外,其他的经院哲学家有彼得·隆巴尔德。他的名作是《教父名言录》。圣托马斯·阿奎那试图把阿拉伯和古希腊哲学与西方哲学融合起来。他认为研究创世和自然知识就是研究神学的正道。他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强调人的自赎和理性。

欧洲艺术起源

间:远古时期代表作: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乔托意大利画家《尤大之吻》等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学者《歌集》 薄伽丘意大利文学家《十日谈》 达芬奇意大利画家、科学家《蒙娜丽莎》等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雕刻家、画家、建筑师等《大卫》 拉斐尔意大利画家、建筑家《西斯廷圣母》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等《君主论》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家《哈姆雷特》等 拉勃雷法国作家《巨人传》 伊拉斯谟德意志作家《愚人颂》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堂吉诃德》 艺术形式: 欧洲艺术风格主要分为四种同时也是影响欧洲文化艺术最深,最广的四种艺术风潮-------- 罗马时期:法国建筑师德高蒙(De Caumont)在1824年首次提出用“罗马式风格”一词,来统称中世纪初期的西欧艺术。这个提议很快被人们认同,但这个词却隐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拉丁语系”的形式发展,也是大众化的拉丁语与各地日尔曼侵略者的语言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些地区和国家同时创造力自己的新形象艺术,也努力结合罗马艺术和民间传统。二是有了新的定义,目的是要把中世纪初期的西欧艺术与古罗马的艺术相提并论,为的是想彰显自身的重要性。 哥特时期:它的艺术是发源于比较偏僻的阿尔卑斯上的以北地区,与来自繁荣南方的罗马式艺术,发源位置恰好相反,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某个人文主义者,便认为这种出自北方的艺术形式是野蛮的,于是用“歌特”这个对野蛮种猪的称呼来称呼它,带有歧视意味。 其实这种艺术形式主要发源于法国中心,日后以其为起点,逐渐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 文艺复兴:被称为“文艺复兴”的艺术活动,起源于15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到了15世纪末,这项艺术活动的的风潮遍及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在16世纪上半叶,罗马取代了佛罗伦萨成为艺术中心,同时创造出文艺复兴运动的辉煌成就。 它的风潮也传遍了整个欧洲,引发了一场全面型的艺术革命。这场革命几经兴衰,持续影响了数个世纪,直至今日。 同时建筑师是史于这个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前人们称他们为泥瓦匠,在低位上和画壁画的画匠、从事雕刻的工匠没两样。 巴洛克时期:其垄断了17至18世纪中叶的艺术界。影响了整个欧洲,并蔓延到拉

《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

《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 人 古人云:“因才施教”。那么当我们讨论大学制度的合适与否时,我们是否应该先看看这些制度的遵守者——当代大学生呢? 当今时代,以应试教育为尺度选拔人才进入大学深造。诚然,就目前中国的整体形势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才是当前最切合中国国情的选拔方式,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很显然的(尽管我们对此束手无策)。 如是乎,一群本可以逍遥自在、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年就背负起事关自己“远大前程”的重担,抛弃了兴趣爱好,被迫全身心投入了知识的海洋。尽管说提倡素质教育,但终究是一纸空文而已,受到了学校与家长的双方面抵制。 我很喜欢吃牛肉拉面,但让我一日三餐地吃,吃上一周,我也腻了。可这些青少年面对数理化等科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着,仅中学阶段就学了313周,哪怕开始时有的一丝兴趣也早就给反反复复的习题抹去了。更何况与网络游戏等事物相比,学习要枯燥的多。在学校家长的双重压迫下,在自己内心叛逆心理的作用下,一部分人走上了极端,成为无业游民,反过来引诱在校的学生。一部分人合理或不完全合理的调配了时间,终于迈进了梦想的国度——大学。 然而,对这些即将进入大学的一部分人而言,进入大学也就意味着摆脱了父母天罗地网式的束缚,他们好似脱了笼的鸟一般,再无拘束,因此在一接触到社会花红酒绿的冰山一角后,也就极有可能会辜负自己十年寒窗的辛苦而走上了纸醉金迷的不归路。但同时,这也是考验培养他们的自制力与眼光的时候了,真正有自制力、眼光长远的大学生是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监督者与管理者,学校又应当制订怎样的管理制度,才能在引导大学生回归大学生活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并促使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呢?究竟是传统的严格管理有效,还是当今流行的“宽松式”管理更能成功呢? 势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我们在思考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时,是否应该先认清当今时代的社会形势呢?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施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的空虚也暴露了出来。由于社会法制的不健全,

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起源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创立的背景及起源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是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也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中世纪大学的创办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王室与教皇之间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 (一)中世纪大学创立的社会背景 社会基础: 1.政治上: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王室与教皇的斗争),前民族国家的发展; 王室支持大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他们统治下的繁荣,弥补战争和瘟疫带来的人口和财富上的损失; 2.经济上: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及新型市民阶层的需要(城市和贸易复兴;从11~15世纪,欧洲约诞生了5000个新兴城市和城镇); 3.文化上:十字军东征后,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呈现在西欧社会面前; 4.宗教上:在大学出现之前,教会机构承担着部分西方高等教育的内容(如修道院、大教堂);教会支持则是通过大学使人们学会如何尊崇神。 5. 社会环境:中世纪后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需求(如对律师、管理者、文书、医生、牧师等的需求)。首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王权在与教会的争夺过程中也需要理论上的依据。教会自我完善的需要。再次,学者们追求理性与自由的需要。 文化基础: 1.学者对古罗马、希腊文化典籍的翻译; 2.七艺以外的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知识世界。其次,新学科的引进也拓宽了欧洲人的思维。代数学、零的符号、小数的规律等从此为欧洲人所熟悉。通过大规模的翻译而引进的古典的以及阿拉伯人的知识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后欧洲的学术繁荣,也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处于地中海沿岸,伊斯兰文明、古希腊文明及埃及文明的得以便利的交流和碰撞; (二)最初的大学 大学不是有意识创办的,一开始也没有专门的法令来创办大学,它是逐渐形成的,因此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16473176.html,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作者:李学丽蒋馨岚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摘要:通过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背景、办学主体以及课程设置等的比较,认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解读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需要在融合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理念,重拾传统的“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象牙之塔”,实现其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中国近代大学;中世纪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书院精神”;经典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01-03 尽管早在西周时期的稷下学宫和古希腊时期的阿卡德米学园就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活动,但是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出现于19世纪末期,而西方大学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与今有近千年之隔的中世纪。毋庸置疑,时间跨度的悬殊已经为我们带来探索的好奇。通过考察和比较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萌生背景、办学特色和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不但有助于认清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而且能为当今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中西融合,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大学提供有效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近代大学萌生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萌生之比较 “实力的衰弱让中国不能不睁开自己的眼睛。”[1]14甲午战争惨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 益加深——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使得资产阶级维新派确立了“兴学强国”的目的,明确提出废除八股取士的旧制度,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三级学校制度,废除书院,设立学校,开始了“被逼无奈的文化自觉”。由此可见,建立中国近代大学的历程并非社会和文化的“自然分娩”,它是“后发移植型”(潘懋元语)的,是在古代书院被强行改制,“活活斩伐”的基础上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带有非常浓厚的模仿与照搬的痕迹。而且,中国近代大学的建立是与技术工具理性“联姻”的,是清政府培育人才以救亡图存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譬如,1895年由盛宣怀奏请设立的“天津西学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2],就凸显了非常明显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它早期首设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等学科,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在其技术工具理性的操控下,中国近代大学采借西方大学模式更多地停留于貌似可以达到救亡图存的“制度层面”,而被视为“无用”的大学“理念层面”的东西却难以落地生根。所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等被奉为经典的大学理念一直都没能渗入中国大学的血脉骨髓,得到长足发展。 与中国近代大学相比,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在相关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环境的形成之下产生的。无论是教俗共举的加洛林文化,还是宗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都在11世纪开始

西方文化的起源

西方文化的起源,粗略来说就是三种文明与文化的交汇,这三种文化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日耳曼精神,基督教文明。这三条支流汇聚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一直到今天,发展成了现代发达的西方文明。我们这里谈西方人的感情风景,我就试着给大家剖析一下这三种文明与文化对现代西方人的感情方式与心理的影响。 对希腊与罗马文化大家就算不了解,也至少听说过金苹果战争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在那种文化里,为一个美女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是一件值得她们大书特书的英雄事迹(而在中国文化里,周幽王为美女搞了一次小规模军事演习,就被后人骂死了)。在希腊与罗马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每天正事不干,男男女女追逐打闹,谈情说爱,主神宙斯(朱庇特)的更就是老色狼一条,背着自己的老婆,搞大了无数美女的肚子。这种感情文化,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更就是使男女关系之混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个埃及艳后就能勾引那么罗马帝国的掌权派型男,要不就是她后来年老色衰,对罗马年轻一代帅哥元首屋大维失去吸引力,罗马帝国搞不好就毁在这个女人手里了。有一个名叫《Caligula》(罗马帝国艳情史)的电影我想很多朋友也就是知道的,瞧瞧那里就是怎么描写罗马宫廷生活的淫乱与堕落的吧。即使到了现在,一提起罗马人著名的“澡堂子”,人们就马上会联想到纵欲与淫乱。 日耳曼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一个反物质,日耳曼人性格粗犷豪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坦率直爽,作战勇猛。而在感情方面,日耳曼人对现代西方社会也有着很大的贡献,尊重妇女就是日耳曼人的传统美德,一夫一妻制就是日耳曼人在野蛮时代就遵从的准则,而且恪守从一而终。即便就是当时文化先进的罗马人,在记录野蛮的日耳曼人的书中(《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也表达出了她们对这个蛮族这种尊重妇女的风俗的敬意。日耳曼神话中更多的就是关于众神杀人越货,喝酒打仗的描写,很少有卿卿我我的内容。所以最后在历史上,日耳曼蛮族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其实也不就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 关于基督文明,大家了解的相对多一些,基督教讲“爱”,讲“善”,讲“平等”,在对感情方面,虽然在《旧约》中有很多关于乱伦的记载,但那就是因为远古时代人丁稀少所致,其实基督教还就是崇尚纯洁的男欢女爱的,读一读《旧约•雅歌》中记载的所罗门之歌,满篇都就是男的想女的呀,女的想男的这些东西,就就是西方的《诗经》嘛。某种程度上来说,基督教又就是日耳曼精神的反物质。日耳曼人不讲什么“爱您的敌人”,日耳曼的天神一下凡,拿着大锤子就往所有的敌人的脑袋上砸,砸死敌人以后还顺手抢走人家的财物与老婆,而基督文明宣扬羔羊主义,敌人抽您左脸,您笑嘻嘻地再献上右脸。可就是哪想到,最后历史发展的结果,就是基督教横扫欧洲,并对日耳曼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焚书坑儒”,导致在今天的欧洲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关于南日耳曼传统与信仰的任何大型的文献与记录了。 而有意思的就是,基督教统治欧洲几百年以后,一群知识分子抱着当年希腊与罗马文化时代留下来的书籍,搞起了古文化复辟,她们拥戴起不做大哥好多年的希腊罗马文化,去死磕顽固的中世纪天主教教廷,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欧洲人运用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大大削弱了天主教教廷对整个欧洲的专制统治,并以此为契机,发展出了启蒙思想,促进了科技的进步,通过科技的进步又开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 原因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 目录 一、摘要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社会、文化原因 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定义的特点 2、教师的特点 3、国际性的特点 五、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一、 摘要:欧洲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到公元1453这段时间。由C·沃伦·霍利斯特(C.Warren Hollister)所着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第二

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及进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往在口耳相传间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使真正的产生时间与所说的产生时间相距甚远。比如说大学,早期中世纪大学为了名声,生源,往往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历史往前追溯,就像巴黎大学认为自己是由查理曼大帝建立的。但是多数研究中世纪历史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世纪大学大概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且在11到15世纪不断兴起。 三、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_贺国庆

2007 年第 6 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2 No.6 第32卷(总第138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ec ., 2007 教育史研究 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贺国庆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源头和基础。本文探讨了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及5所著名大学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大学历史延续性的理解。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起源 作者简介:贺国庆(1961-),男,湖南桑植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6-0021-08 收稿日期:2007-09-15 确定大学诞生的准确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中世特权的师生组成的行会、管理体系、固定的课程及学位制纪最早的大学都是逐渐形成的。早期中世纪大学都尽可能度,一些高等教育中心,如兴起于公元前 4 世纪的雅典哲将自己的历史往前追溯,于是就出现了博洛尼亚大学是公学学校,兴盛于 3 世纪早期到 6 世纪中期的贝鲁特法律学元 423 年由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Theodosius)创办的校,建于 425 年一直维持到 1453 年的君士坦丁堡帝国大虚构;巴黎大学也认为自己是由查理曼(Charlemagne)学,可能有某些方面与后来的大学有了类似的特征,但从建立的,因而把自己当作罗马高等教育传统的继承者。牛本质上看,两者间没有任何有机的实质性的连续性。“大津大学甚至被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在特洛伊城被毁之后,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是行会的意思,特洛伊人征服了大不列颠,随他们而来的一些哲学家定居在 12-14 世纪常常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于牛津,遂有了牛津大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牛津大学是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学生行会,14 世纪后才逐渐由阿尔弗烈德大帝创办的。至于剑桥大学,有人说是西班与大学有了特定的联系。14 世纪前,大学通常用拉丁文牙王子康泰伯尔(Cantaber)带来的雅典哲学家创立的,Studium generale 或 Studium 来表示。Studium 是指由一说是公元 7 世纪由盎格鲁王希格伯特(Sigebert)创建一些有组织的学习团体构成的中心,generale 指这个中的。心从本地区之外招收学生的能力。 以上说法均没有可靠而确凿的根据,因而并不是可信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大学产生于 12 世纪,也有的史实。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学者一致的观点是:最初的大人认为大学产生于 11 世纪末。这一时期之所以兴起大学,学创办于 12 世纪;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大学有博洛尼亚大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 学、萨莱诺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剑桥大学。(一)城市的复兴、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为 大学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一、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在中世纪早期,西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城市破败不堪, 早已失掉了经济中心的地位,仅仅成为封建诸侯、教会主中世纪大学本质上是西欧本土的产物。在中世纪大学教统治的政治和宗教中心。10 世纪至 11 世纪,随着经济 创办前,人类高等教育早已有之,且不论古代东方等国家,的发展,城市开始复兴。美国中世纪史学家汤普逊说“中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和阿拉伯都曾建立过较为完善的高等 [1](p415) 城市的产生, 世纪城市,是经济社会力量的产物。”

对欧洲文化的认识

对欧洲文化的认识 2012-8-14 14:2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时间:2011年10月13日 江时学:感谢各位在百忙中参加我们所网站主办的讨论会。网站搞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想活跃我们的学术空气和丰富网站的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作为研究欧洲文化的科研人员,我们有义务搞清楚欧洲文化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来回答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文化?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在、妇孺皆知的词。我在 (A. L.Kroeber A?克鲁伯和C?克拉克霍恩撰写的《评文化的概念和定义》 (1952年) and C.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Vol., XLVII - No. 1, 1952, pp. 41-79. )一书中看到,1871~1951年期间出现了164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我还在I?贾米森撰写的《资本主义与文化:英、美制造业企业的比较分析》(1980年)(Ian Jamieson:Capitalism and Cultu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Gower, 1980, p. 9. )一书中看到,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使用的定义,也有160种之多。你们在研究欧洲文化时,究竟是如何定义文化的? 邝杨:文化的概念应从两个角度看。从一般的学科角度看,特别是社会学,文化主要体现为价值观、规范、认同以及符号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应特别注意到文化是一个被使用的概念,含义有变化。从英语词源学上看,文化起初有“培育、培养”之意,后来,在浪漫主义时期,又着重指精神层面的发展,再到后来,文化概念又包含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含义。因此,文化概念从历史角度来说不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以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西欧中世纪大学概况 2008-12-02 22:07 西欧有着优秀的大学教育传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大学,其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1世纪。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据考证成立于1088年,被誉为“大学之母”。其实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东方的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是西欧的先行者。后者最初借鉴于当时穆斯林的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学校(Madrasah),后来又通过十字军和其他直接的交往感受到东方兴盛的文化的影响。当时建立的大学主要有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1160)、蒙彼利埃大学(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1220)和图卢兹大学(University of Toulouse,1229),英国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1167)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1209),西班牙的帕伦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Palencia,1212)和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ty of Salamanca,1218)等等。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沧海桑田,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大学都化为尘土,只有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到现在还熠熠生辉,日久弥新。 大多数大学的前身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或团体。这些组织或团体在被中世纪的作者记录下来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了相当的年月,它们有些是教会学校,有些是世俗学校,大多没有固定的校舍和学校组织。来自欧洲各地,因为各自的原因聚集到一起的教师给学生讲授拉丁语、算术和其他更专门的知识。早期的中世纪大学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形式,教学场所因时而设,有时在教堂,有时在教师家里。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和组织的成熟,有时借助于教会或政府的推动,中世纪大学很快具备了现代大学的雏形。其建立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如波洛尼亚大学,脱胎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团体,学生聘请教师,因此学校的管理取决于学生社团。第二种如巴黎大学,由教会向教师支付薪金,学校听命于教会。第三种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校在国王的授意或支持下建立,较少受到教会的影响。由于学校的背景和运作方式不同,因此演化出不同的特质。 波洛尼亚大学是一所世俗学校,源于众多语法、修辞和逻辑学家聚集在波洛尼亚,共同评注和讲授古罗马法。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颁布法令,宣布大学作为独立研究的场所,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影响。因此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拥有广泛的自由。教师在学校教授“七艺”(逻辑学、天文学、医学、算术、修辞学和语法学),并主要专注于法学。15世纪又增设了希腊语和希伯来语,16世纪增设了实验科学,当时称为“自然魔法”。很多注明的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曾在这里求学或研究,如但丁(Dante Alighieri),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丢勒(Pico Della Mirandola),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等等。 巴黎大学的前身是巴黎圣母院附属的教育机构。1200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授权巴黎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只受宗教法律的限制,没有经过教会的许可,院长和其他官员不能逮捕大学的学生,国王的官员不能干预大学事务。1229年,由于学生和市民的冲突,城市警察逮捕了一些学生并导致其中部分人死亡。大学立即全面罢课,事件持续了两年之久。1231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Gregory IX)签署了一项条款,保证大学独立于地方管理,无论世俗还是宗教事务都不受地方约束。这进一步加强了巴黎大学的独立性,甚至连国王的权威

欧洲文化的起源读书笔记

《欧洲文化的起源》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我最近在拜读《欧洲文化的起源》,一本充满智慧与历史文化底蕴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出版的年代太过久远了,泛黄的书页,生锈的书钉,却给了一份与众不同的读书感觉。细细品味,仿佛在翻一份老黄历,内容真实而吸引人,总是给予我新的知识与见解。 对于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传说与事实这一部分里面的神话了。其实这学期我在上外国文学史的时候就特别对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特别感兴趣,而《欧洲文化的起源》这本书正好凤毛麟角般的涉及到一点,简直就是无巧不成书。 美丽的古希腊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神奇的梦。这里有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在神的故事里,有着一个庞大的神的谱系,这些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并不像那群东方之神一样忧患重重、忍辱负重,而是打打闹闹地过着人一样的世俗生活。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正是因为幻想与人性的融合,才使得这些神话故事拥有无穷魅力。在英雄传说中,则大多是英雄们为民除害的故事,有赫剌克勒斯的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珀尔修斯取女妖头颅的故事,忒修斯杀死食人牛的故事,奥德修斯漂泊的故事等。在这神话的遐想中,古希腊人寄寓了自己的智慧、理想、情感、愿望。虽然,神话是先民们通过想象对自然和社会的解释,但也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因而它的天真浪漫,它的活泼乐观,它的纯真质朴,都成为人类童年时期自由天性的真实写照。童年,有粗野的儿童,也有早熟的儿童,而马克思却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今天,当人性的童贞逐渐为成年的理性所取代的时候,这时你却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回那份童年的纯洁无暇。这便是古希腊神话所显示出的“永久的魅力”。 同时古希腊神话是一部以神话方式记载的人类历史。古希腊神话中有的传说,可以看成是用象征文化方式记录的人类发展简史。比如,英雄传说中,海格立斯曾作了十二件大功,他杀死了九头水蛇。那么据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考证,这实际是代表了人类所走过的文明历程。涅墨亚雄狮是大森林的象征,九头水蛇是沼泽地的象征,实际是表明了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征服大森林,迈进农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又如,提修斯杀了米诺托牛,则是曲折地反映了雅典王子提修斯冒险到克里特岛获取航海术这段历史。又如,著名的三美神金苹果之争,其实是关于土地平等权益的一场争端。由此引发的特洛伊战争则是古希腊为拓展生存空间,谋求海外制高点的一段挑战自然的历史。人们考证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

欧洲中世纪大学

中国古代书院与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欧洲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书院,我发现它们在成长发展背景、促进繁荣和走向衰败的原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下面从成长背景、教育课程、管理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与相似。 一、成长背景 在中国古代,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不过最早的书院实为皇家图书馆。由于官学的衰废、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禅林制度的影响等原因,以教育为主的书院是在五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朝,由于理学的发展,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一直到清代,书院仍是大学的主要形式。早期书院继承了我国私学传统,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并努力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既不媚俗,也较少受官方干预。研究性是指书院不仅是教学机构,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机构。 而早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主要是为了培养僧职人员。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

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城市学校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起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研究罗马法的兴趣。这种新型学校不依靠教会,而是靠学生交纳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校长和教师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共同聘任。这种新型学校在中世纪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扩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满足了两种需求:一是民众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知识分子独立谋生的需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的。 但不同的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可用之才,它培养的多是具有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而我国书院更注重的是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和伦理的教导。 二、培养目标与管理方式 中国的书院只是传授知识类型单一的儒家经典(文史与政治知识)的儒学机构。儒学机构虽然可以是私立的,但是它从机构外部所吸取并在机构内部进行加工的知识资源,在拣选标准上是以满足政府需求为目的的“官方标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和社会道德教化人才,在培养程序上经常性地接受来自官方的直接干预,例如经常性地官方考课等。在当时和后来,那些满足民间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质的职业知识例如医学知识,未能进入书院这样一种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在宫廷学校进行,或者在学校外部的民间以师徒相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