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构造类型

地质构造类型

地质构造类型
地质构造类型

地质构造类型广泛,主要有褶皱、断层、韧性剪切带、面理、线理等几类,现有部分图片如下

地堑地垒:

褶皱又称褶曲:

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部分如下:

本系列中还包括了地质断层模型、地质断裂构造模型、挤压褶皱构造模型、岩层产状模型、沉积地质模型、侵蚀地质模型、崩塌地质模型、滑动构造模型、板块漂移模型、地质褶皱形态模型、地球层圈模型、地壳结构模型、叠瓦式构造模型、顺构造地形模型、逆构造地形模型、V字形法则模型、岩溶发育阶段模型、准平原地貌发育阶段模型、海

蚀地形模型、工程地质模型、水文地质模型、煤层空间结构模型等

古生物类模型: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现有部分图片如下:三叶虫:

腕足古生物(部分):

以上只是地质模型中的极少的一部分,仅供参考,各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上网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相关地质模型图片,制作相关模型。

地质构造类型及其说明介绍

第三节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质体(geologic body)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地质体泛指天然的岩石块体,而不论其规模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地质体在地面上直接露出部分称为露头(outcrop)。露头上往往赋存有地质构造的一些信息,因而成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应力作用下,地质体有的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变位),如平移和平稳的升降;有的出现形体改变(形变和体变)和方位扭转。这些变化后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horizontal structure)、倾斜构造(dipping structure)、褶皱(fold)、断裂(fracture)以及岩浆岩作用产生的构造等。 一、地质构造空间位置的测定 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它的空间位置,也就是确定地质构造的产状。 组成地壳的岩石从总体上看,岩浆岩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量的5%左右。但从地壳表层(0-3km)的岩石看,具层状构造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超过岩石总量的80%。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在层状岩石中发育最好,表现得最清楚。下面着重介绍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一)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以其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和与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即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变量来度量。这三个变量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图12-4)。 1.走向(strike)层面与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即是岩层的走向。它有两个方向(二者相差180°)。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延长方向。 2.倾向(dip)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为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指示的方向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倾向只有一个,表示岩层向下倾斜的方位。层面上与走向斜交的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视倾向线,其方向均为视倾向。 3.倾角(dip angle)层面上真倾斜线与真倾向线的夹角为岩层的真倾角,简称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所有的视倾角均小于真倾角。 岩层层面的产状须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

地质图的类型

、地质图的种类很多。主要用来表示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的地质图,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为地质图。此外,还有许多用来表示某一项地质条件,或服务于某项国民经济的专门性地质图。 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是最基本的图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面图更清晰、更直观。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厚度和接触关系的图件。 2、地质图的编制多以实测资料为基础,有一定的制图规范和标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层分级系统、表示地层年代的色标和符号,以及表示各类岩体的色标和代号,多是国际通用的。客观需要促使地质图向专门化、部门化方向发展。种类也越分越细,除普通基础性地质图外,还有第四纪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岩相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矿产分布图等。目前狭义的地质图多指基础性普通地质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21 17:13 ,1、地质构造图:反映一个区域或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历史的地质图件。简称构造图。通常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突出反映各种构造类型的性质、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形成顺序以及同构造类型之间的交切关系。 2、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具体来讲,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大地构造图:是表示一个大区域乃至一个或几个大陆、大洋主要构造特征的地质图件,如亚洲大地构造图。图件主要标示不同性质构造单元和各种类型的构造,以及分隔它们的构造界线,如缝合带、主干断裂带、岩浆活动带等。为了显示整个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常常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分别表示形成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构造单元、构造类型和构造边界。如果图件所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小,则称为区域构造图。 水文地质图:反映某地区的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转化及其动态特征的地质图件(主要表示地下水类型、产状、性质及其储量分布状况等的地图)。是某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水文地质图按其表示的内容和应用目的﹐可概括为3类﹕反映某一区域内总的水文地质规律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以区域内的地质﹑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综合反映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水质﹑水量﹑动态变化等特征﹐以及区域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 工程地质图:按比例尺表示工程地质条件在一定区域或建筑区内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图件。是结合地质工程建筑需要的指标测制或编绘的地图。通常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和某些专门性图件﹐有时还有立体投影图。它以工程地质测绘所得图件为基础﹐并充实以必要的勘探﹑试验和长期观测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汇总

1、分析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 2、分析图中F1和F2断层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 3、简要分析图区内的构造发展史. 血刺小巷尕X2014-11-21 优质解答 1 背斜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2 F1 正断层二叠纪之后白垩纪之前 F2 逆断层二叠之后白垩之前 3 奥陶纪至二叠纪沉积接着形成背斜接着断层发育然后岩浆岩侵入最后沉积白垩系地层 追问: 麻烦解释在具体点谢谢追加分 追答: 1 背斜因为褶皱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年代褶皱上一直有二叠系地层,后与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 触故可确定时间 2 F1 正断层(可以根据褶皱的核部在断层下盘变宽说明下盘抬升)时间应该是二叠纪之后 同时断层切割花岗岩(花岗岩切割了侏罗系地层)说明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同理也可以判断F2断层时 间是二叠之后白垩之前 3 奥陶纪至二叠纪沉积接着形成背斜接着断层发育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本区再次 沉降接受沉积,期间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

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题,这个答案怎么写得,最好是标准答案。

Metroid_Snake |浏览14 次 2015-01-15 21:50 2015-01-16 10:45 最佳答案 除去早第三纪外,地层从老到新为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断代缺失石炭纪、二叠、三叠纪地层,上覆不整合接触侏罗纪、白垩纪地层。 志留纪地层两侧对称,为一褶皱; 中间新,两翼老,为一向斜; 一般同一海拔下向斜核部越窄,剥蚀程度越高。南西一侧核部泥盆纪地层窄,因此,南西一侧表示断层两盘中相对上升的一侧; 地层无相对移动,不具左、右行平移性质,非斜滑断层,为单纯上、下位移的正断层或逆断层; 根据侏罗纪、白垩纪地层走向及空间展布形态,判断其为正断层,倾向为北东。 因此,1)的答案为NE;北东;2)就是上面写的就行。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 1.变质核杂岩 目录 概念: 特征: 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 (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 (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 (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 (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 开放分类: 2.剪切带 剪切带shear zone

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 剪切带 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即断层。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②韧性剪切带。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③脆-韧性剪切带。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 3.剪切应变 shear strain 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即指在简单剪切的情况下,材料受到的力F是与截面A0相平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在此剪切力作用下,材料将发生偏斜。偏斜角θ的正切定义为剪切应变γ:即 γ=tanθ。当剪切应变足够小时,γ=θ,相应地剪切应力为τ=F/A。 4.夷平面 夷平面 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建筑助手)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由于地壳中存在有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的上部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就会发生变形,形成构造变动的形迹,我们把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构造带,可以纵横数千公里,小的则如前边讲过的岩石的片理等。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永久变形和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踪迹,因而它们在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上,都存在有密切的内部联系。 本节着重就一些简单的和典型的基本构造形态进行讨论。 一、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水平构造未经构造变动 的沉积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 状是水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 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称为 水平构造。 分布:只是局限于受地壳运 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单斜构造原来水平的岩 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 产状发生变动,当岩层向同一个 方向倾斜,形成单斜构造(图 1-11)。 分布:单斜构造往往是褶曲 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 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所引 起。

(一)岩层产状 产状定义: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称为岩层产状。 产状三要素:岩层层面的走向、倾 向和倾角(图1-12)。 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 方位角,称为岩层的走向。岩层的走向 表示岩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 倾向: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 一条直线,此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的方 位角,称为岩层的倾向。岩层的倾向, 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 角,称为岩层的倾角。岩层的倾角表示 岩层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 用岩层产状的三个要素,能表达经过构造变动后的构造形态在空间的位置。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资料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由于地壳中存在有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的上部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就会发生变形,形成构造变动的形迹,我们把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构造带,可以纵横数千公里,小的则如前边讲过的岩石的片理等。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永久变形和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踪迹,因而它们在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上,都存在有密切的内部联系。 本节着重就一些简单的和典型的基本构造形态进行讨论。 亠、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水平构造未经构造变动的沉积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状是水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称为水平构造。 分布:只是局限于受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单斜构造原来水平的岩层, 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 发生变动,当岩层向同一个方向 倾斜,形成单斜构造(图1- 11 )。 分布:单斜构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 |0| 1 -11 利禅构龜{北京吐川眄挺南判帀) r. .h 气,| \ , r nW Cl中吳嗣石碍C L屮石■廣紀砂可券匚g 上石拱記砾罟

局部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 所引起。 (一)岩层产状 产状定义: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称为岩层产状 产状三要素:岩层层面的走向、 倾向和倾角(图1-12 )。 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 方位 角,称为岩层的 走向。岩层的走 向表示岩 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 倾向: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 出一 条直线,此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 的方位 角,称为岩层的 倾向。岩层的 倾向,表示 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 锐 角,称为岩层的倾角。岩层的倾角 表示岩 层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 用岩层产状的三个要素,能表达经过构造变动后的构造形态在空间的位 151 1-12爼■逞产状耍索営 朋一 盅环 匸—淞I 需?一顼的

地质构造描述方法

野外构造描述方法 一、褶皱描述 一般描述内容包括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地理位置及其所在区域构造位置;分布延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合地层;两翼地层产状及转折端形态;轴面及枢纽产状;次级褶皱分布及特征及褶皱被断层或侵入岩体破坏情况等。 举例:大两会背斜,位于汉王山复式向斜南侧,西起于彭家沟,往东经大两会,于王家坪倾伏,长约49km;背斜走向近东西,开阔对称,两翼地层产状约50°—60°;枢纽具波状起伏,倾伏角约3°—15°。核部在大两会一带出露寒武系至三叠系岩层。在东、西两端枢纽倾伏处,次级褶皱发育,成指状分支,延伸不远,一般8—9km,随主褶皱一起逐渐倾伏消失。 二、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符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的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断层两盘出露的地层及其产状、以及地层重复、缺失和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还包括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形成时代及其力学成因等。 举例:奇峰—玉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与玉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伸出图外,图内全长18km。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与玉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系和上石

炭系地层。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系和上石炭系地层之上。地层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系T2之后,早白垩系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组庞海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理解褶皱与断层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及书本、竹片。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山形态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风景秀丽…… 过渡: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不断变化,我们前面学习的板块运动塑造着宏观地形,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则是由地质构造影响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推进及课堂设计: 大家把书打到38页,看一下什么是地质构造。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提问:地质构造的定义 教师讲解:地质构造即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我们首先来学习褶皱。

地质构造及地质年代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就是指缓慢而长期的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产生相对位移,形变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地质构造在层状岩体中表现最显著,主要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种基本类型。 2.1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 2.1.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变位的作用。 2.1.1.1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的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称为水平运动。其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水平拉伸,它是形成地质构造的主要作用。 水平运动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西部旧金山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 2.垂直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沿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称为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其表现为岩石圈的垂直上升或下降,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凹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垂直运动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历史变迁。 人们常把晚第三纪(或称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把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又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1.1.2地壳运动成因的主要理论 地壳运动的成因理论,主要有对流说、均衡说、地球自转说和板块运动说等等。 2.1.2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的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的破坏和建造作用。 按照能源和作用部位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简称内能)引起的,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量(简称外能)引起的,主要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以及海洋的地质作用等。 2.2岩层的产状 岩层是指由同一岩性组成的,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 2.2.1岩层的产状要素 确定岩层在空间分布状态的要素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一般用岩层面在空间的水平延伸

地质构造

考向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1.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地表水平运动D.地表垂直运动 考向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主要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 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水蚀地貌,如沟谷 风蚀地貌,如 冰蚀地貌,如冰

海蚀地貌,如海蚀 二、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 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 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 【答案】1.A 2.C 【解析】 1.从材料和图中可看出,鼓浪石是由于海浪拍打形成的,因此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A正确。 2.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岩洞、岩礁是海水侵蚀作用,海岸有不同类型,可能是海水堆积也可能是海水侵蚀,B、C、D错。 考向三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

(完整版)第3章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岩石和地质构造

第一章岩石和地质构造 ★★考点透视★★ 大纲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地质知识、岩石的分类与识别及其工程性质、地层和地质构造成等。分析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应用于工程设计与施工。 本章考核点 (一)主要的造岩物及其表观鉴别 ★几中主要的造岩物及其特征。 ☆识别主要的造岩物。 (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类用其表观鉴别。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工种类及几种主要岩样的名称和物征。 ☆上述三类岩石的分类原则和表观鉴别方法。 (三)地质年代划分和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划分表。 (四)地质构造 ★岩层的产状要素,褶皱、节理和不整合构造成的特征和类型。 ☆岩层的产状、褶皱、裂隙、断层节理和不整合等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和评价。 (五)岩体地质构造成在地质图上的表示主法 ☆岩体地质构造成在地质图上表示的特征,阅读简单的地质图。 (六)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岩体的工程性质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基本要领,主要岩石的基本性质及特点;岩体的概念和岩体的工程性质。 ☆结合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理解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岩体结构特征,理解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七)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其特点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基特点。 ☆成因类型与土层构造成的关系。 (八)土与土层 ★土与土层的意义。

☆ 区分土与土层的目的。 ★★ 易考内容及题型 ★★ 一、地球的构造分为外部和内部两部分。 地壳 、地幔 、地核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有形状、颜色、条痕、硬度、解理、断口 三、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和分类 1.按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划分 (1)全品质结构 (2)半品质结构(3)非晶质结构 2.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 (1)显品质结构(2)隐晶质结构(3)玻璃质结构 3.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划分 (1)等粒结构(2)不等粒结构(3)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 四、沉积岩的组成成分:(1)碎屑物质(2)粘土矿物(3)化学沉积矿物 (4)有机质及生物残骸沉积岩的结构,按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及形状等方面的特点,一般分为碎悄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四种。 1.碎屑结构 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胶结形成的一种结构,一般按碎屑粒径的大小可分为三种: (1)砾状结构砾状结构的碎屑粒径>2m 。 (2)砂质结构 砂质结构的碎屑粒径m 5.0~2之间,它义可分为以下三种结构。 (3)粉砂质结构 粉砂质结构的碎屑粒径m 005.0~05.0,如粉砂岩o 2.泥质结构 泥质结构由粒径<0.005m 的粘土矿物颗粒组成,如泥岩、页岩。 3.化学结构 化学结构是由化学沉淀或胶体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又称结晶结构,如石灰岩、白云岩。 4.生物结构 生物结构是由生物遗体或碎片所形成的结构,如珊瑚结构、贝壳结构等。 5.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其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排列关系。沉积岩最主要的

常见地质构造图片及描述

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毫米或以下。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 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 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 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 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 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

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 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常用地质图详细介绍

各种地质图件 一、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色彩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而成的,是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地质图的种类 1、普通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5000~1:10万〕、小比例尺的(1:20万~1:100万)。在工程建设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一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3、水文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总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某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水文地质图。 4、工程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是各种工程建筑物专用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图、水库坝址工程地质图、铁路工程地质图等。工程地质图一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内容。如在地下洞室纵断面工程地质图上,要表示出围岩的类别、地下水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

(二)地质图的基本内容 1、平面地质图 平面地质图又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 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 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

常见地质构造图片及描述

一、板劈理: 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 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 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

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

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

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 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 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 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 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W型对称褶皱: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第十三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壳在缓慢上升。)例1.广州七星岗海能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面约60m。 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现有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 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向北推移。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西侧的地块,自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

该时期的沉积岩,说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滨海相 沼泽相 这种岩相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海陆的变迁,也说明了地壳当时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地质环境。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整个岩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地质介绍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