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_彭建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_彭建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_彭建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_彭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G200004680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102018)资助收稿日期:2004-07-06 改回日期:2004-08-22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

彭 建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 100871)

蒋一军(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刘 松 张清春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北京 100035)

摘 要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模型与方法、评价指标、若干概念与技术程序、评价单元划分、RS 与GIS

应用、成果应用及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研

究及评价指标选取和接边问题等研究趋向。

关键词 农用地 分等定级 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 gress and prospect on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C hina .P EN G Jian (College o f Envi -

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 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JIAN G Yi

-Ju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LI U Song ,ZHANG Qing -Chun (L and Co 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Ministry of Land and Re -

source ,Beijing 100035,China ),CJEA ,2005,13(4):167~170

A bstract T he research pro gresses on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agricultural land (CGA L )in China are stated ,throug 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model and methodology ,evalua tio n indexes ,concept and technolog y process ,evaluation cell ,applica -

tion of RS and G IS ,rela te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 t the last ,the emphasis for fur ther research on CGA L in China ,i .e .the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 f CGA L ,evaluatio n indexes ,regional integ ration ,are put forw ard .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 radation ,Research prog ress

(Received July 6,2004;revised A ug .22,2004)

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对区域食物安全至关重要。而农用地分等定级通过定量指标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确定农用地质量等级,有利于统一掌握农用地质量分布格局,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土地整理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它是对农用土地自然生产力与土地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通过农用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建立完善的农用地质量价格体系,有助于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按质分配、农地征用按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流转按质论价以及农用地按质纳税,因而它是农用地科学管理、综合整治的基础,对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一直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2001年国土资源部正式颁布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标志着农用地分等定级由学术研究向应用实践的转变,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要求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工作,部分省、市还进行了农用地定级、估价试点工作。随着理论研究与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正逐步由科学研究转化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行政事务,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评价的重要转折,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其后的农用地估价工作开展及其成果应用相对重视不足。

1 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

理论基础研究。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适宜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土地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其理论核心是土地生产力理论,并与土地肥力理论、区位理论、级差地租理论和土地价值理论等密切相关。目前国内有关农用地分等定级理论基础的研究均围绕上述内容展开,如杨小雄[1]对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生产力理论、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和地价理论等进行了研究,吴群[2]则运用土地肥力理论以及土地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了农用地质量“等-级”体系建立的客观基础及其划分理论依据。

第13卷第4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Vol .13 No .42005年10月Chinese Journal of Eco -Ag riculture O ct ., 2005

模型与方法探讨。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体系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向军等[3]比较了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周生路等[4]则对农用土地经济定级中模拟作物产量法和综合土地质量法技术路线及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李莹星等[5]提出了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新方法———自然产量剥离法。此外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等别划分方法也由传统“加权指数求和法”发展到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等多元统计方法,王晓鹏[6]提出的模糊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单胜道等[7]和王庆日等[8]提出的模糊综合定级法,聂庆华等[9]则提出农田质量分级的模糊稀疏度与模糊贴近度比较算法模型。

评价指标研究。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影响农用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评价,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自然质量因素的选取进行了大量研究,张凤荣等[10,11]分析了制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体系原则、方法与依据以及农用地分等中土壤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单胜道[12]则研究了土壤因素及其在耕地定级估价中的影响度。但亦有学者认识到社会经济因素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周际鹏等[13]研究分析了农用地生态经济评价指标,赵庚星[14]选取交通运输条件等土地经济因素进行了农用地综合经济评价,赵登辉等[15]提出了结合农产品销售市场中心与交通条件的耕地定级估价方法,朱永明等[16]则分析研究了农用地修正法定级因素中的社会经济因素。此外也有学者相关研究了评价指标赋值与权重的确定,丁生喜

[17]讨论了地貌、土壤、气候、生产与植被等指标评价指数定量求取的具体步骤与方法。王令超等[18,19]将农用地

定级评价因子分为数值型、域值型、语言型和空间扩散型等类型并分别进行赋值,且通过比较总分值计算加权求和模型与几何平均值模型的优缺点,构建了更能体现定级因素因子特征的动态加权求和模型。王建国等[20]

则构建了农用地分等的光温生产力、供水质量和土壤质量指数以及农用地定级土地区位质量和土地作业质量指数等评价模块数学模型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土壤质量指数计算中土壤养分、有效土层厚度、pH 值、质地、全盐量、障碍层深度与地下水位等因素评价模型。

若干概念与技术程序探讨。部分学者针对《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中若干有待进一步具体规范的概念与技术程序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凤荣等[21]研究指出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中土地利用系数概念更具社会公平公正性,该系数计算方法应调整为正常投入水平下作物实际产量与当地该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之比。安萍莉等[22]探讨了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原则,并从主要作物生态适宜性等方面论述了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方法。燕新程等[23]提出采用土地类型适宜性程度评价法求算土壤有效系数的方法,并提出在农用地分等中应引入反映土地区位条件和地块状况的立地条件系数。王洪波等[24,25]则构建了利用滑动平均和二次回归法求算土壤有效系数数学模型,确定了连续型和离散型分等指标的土壤有效系数并采用分区法与不分区法进行了县域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数计算比较研究,提出为确保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可比性,宜采用不分区方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数。

评价单元划分研究。评价单元是进行农用地等级评定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划分的精度与方法选择直接关系到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精确性及其应用可行性,因此评价单元划分研究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马仁会等[26]提出因素差异性、界线分隔、边界完整性与相似性等分等单元划分原则以及编码要求,具体分析了叠置法、地块法、详查图斑法和动态网格法等主要单元划分方法,并评价了各自优缺点、适用地域和注意事项。王令超[18]对比分析了三图叠置法、网格单元法与矢量叠加法等单元划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宜条件。龙辉[27]则详细介绍了依枯单因素图叠加法进行评价单元划分的基本流程与注意事项。成文等[28]针对《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中有关评价单元划分需考虑地物权属界线的规定,提出评价单元的界线划分不应考虑权属界线。

RS 、GIS 技术的应用研究。农用地分等定级涉及大量空间信息与土地属性信息,而地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结合,并具有拓朴、叠加与缓冲区等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因此借助GIS 技术可快速实现农用地分等定级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与输出,不少学者分别从属性库、图形库以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探讨ARC /INFO 、MAP /INFO 与M apGis 等GIS 软件系统支持下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技术路线与信息系统的建立,并初步研究了航空遥感技术在农用土地定级单元划分及定级因素提取中的应用。

成果应用与相关研究。国内专家学者虽普遍认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可为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征地补偿、农村集体使用土地流转与农业税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成果的具体应用,即使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中也未给予明确说明,部分学者对此进16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13卷

行了初步分析。刘水杏等[29]提出运用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建立耕地质量平衡标准的实施方案及步骤,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谢经荣等[30]认为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对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确立合理的计税基础和适宜税率是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出了农地定级与估价成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应用的方案,并进行了技术、经济与政策可行性分析。关文荣[31]则具体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法定责任、土地资产合理配置与农业税制改革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围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开展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相关研究,范胜龙等[32]对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的差异性和分等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分等结果有较大差距,并非所有分等因素都采用土壤普查数据,尤其土壤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水田耕层厚度等分等因素应采用现状调查数据。成文等[28]

则指出社会、自然与经济等方面资料广泛收集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的基础,并重点整理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所需要收集的自然条件、图件、农用地利用和农用地经济资料及其他资料。2 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展望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土地自身生产能力的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及更早的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分类定级,是对土地系统持续利用评价的有益补充。近年来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迅速,已初步构建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RS 、GIS 等新技术的应用初见成效,成果应用方向也已基本明确,但尚未建立起1套较成熟的、全国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体系,且具体评价指标尚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概念与技术程序则有待商榷。今后随着实践工作的逐步深入,有关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体系的研究将渐趋弱化,而应用研究、评价指标选取、接边问题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及估价的综合研究将成为研究重点。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研究尤其应深入探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农业税制改革、征地补偿与农用地流转中应用的实施方案,注重区域实践,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真正成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全面、科学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的关键,当前其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现有评价指标往往过多考虑自然因素,而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过少;二是现有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较高,分等定级过程中采用的各修正系数间也存在一定相关关系,易造成重复计算。《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规定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具有可比性,但我国地域辽阔,农用地地域性较强,而各地农用地分等定级所选取的评价因素不同,且依《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规定即使在同一研究区也存在指标区的划分,不同指标区选择不同的评价因素,采用不同的权重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数,这极有可能导致同等质量相邻地块因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而得出相差较大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数,因此接边问题,即不同研究区、不同指标区之间分等指数的可比性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事实上接边问题是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综合评价中的技术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其实质是全国统一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序列的构建。而在各指标区设立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块并建立标准地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国类比网络,是可能解决接边问题的方案之一。目前我国单一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或估价较多,而综合评价成果较少,导致农用地评价成果无法直接应用,而农用地评价必须将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土地评价的科学性,因此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及估价的综合研究是农用地分等定级区域实践的重要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杨小雄.耕地资源定级估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2):50~55

2 吴 群.农用地质量等级划分依据及其基本思路.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8~42

3 高向军,马仁会.中国农用土地等级评价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165~168

4 周生路,王铁成,黄劲松等.农用土地经济定级中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以新疆一四八农场为例.土壤学报,2001,38(3):239~2475 李莹星,王济民,张妙玲等.耕地分等定级方法的比较及应用研究.中国土地科学,1997,11(1):33~37

6 王晓鹏.模糊聚类与主成分分析土地分等定级方法之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57~63

7 单胜道,俞劲炎.耕地模糊综合定级体系初探.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26(3):99~104

8 王庆日,吕亮卿.农用土地定级的Fuzzy 方法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19(3):229~233

9 聂庆华,包浩生.基于GIS 农田质量自动分等定级算法及其实现———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6):697~703

10张凤荣,安萍莉,胡存智.制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体系的原则、方法和依据.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31~34

11张凤荣,安萍莉,王军艳等.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资源科学,2002,24(2):71~75

12单胜道.土壤因素及其在耕地定级估价中的影响度.农业技术经济,1999(1):57~5913周际鹏,侯莉琴.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生态经济评价.中国土地,2002(3):25

第4期彭 建等: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169 

14赵庚星.农用土地综合经济评价方法初探.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6(2):22~24

15赵登辉,郭 川.耕地定级与估价的新思路.中国土地科学,1997,11(6):36~39

16朱永明,付梅臣,曾 辉等.农用地修正法定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259~262

17丁生喜.农用耕地分等定级的评价指标选取及其定量化处理.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4~57

18王令超.农用土地定级方法初探.国土资源管理,2001,18(1):4~9

19王令超,王国强,王国灵.农用土地定级的总分值计算模型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3):10~12

20王建国,单艳红,杨林章.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探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2):84~88

21张凤荣,陨文聚,孔祥斌等.对《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土地利用系数的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2,16(1):16~19

22安萍莉,张凤荣,陈 阜.农用地分等定级中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45~48

23燕新程,谢啸斌,尹 君等.农用土地分等方法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27~30

24王洪波,许白皋,霍习良等.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求算方法及应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53~56

25王洪波,王学斌,朱德举.万柏林区农用地分等自然质量分求算方法.中国土地科学,2002,16(1):32~35

26马仁会,李 强,李小波等.县级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评价.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93~95

27龙 辉.地理信息系统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应用.国土资源管理,2002,19(2):26~29

28成 文,贾贵举,刘 威等.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初探.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增刊):55~56

29刘水杏,曲 波.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82~84

30谢经荣,刘水杏,曲 波.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农税改革中的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1(6):61~65

31关文荣.农用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中国土地,2000(4):22~24

32范胜龙,黄炎和.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农用地分等的可行性研究———以龙海市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3,17(2):41~4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征稿启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原刊名《生态农业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荣获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和首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奖。本刊为季刊,季初月出版,国际标准大16开本,

192页,国际刊号:ISSN1671-3990,国内刊号:CN13-1315/S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新邮发代号82-973,国外

发行代号:Q1625,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敬请广大读者订户及时在报刊发行目录北京地区栏目寻找订购本刊。本刊旨在探索与研究生态农业的理论、方法、技术创新及其研究进展等、推动学科发展,主要刊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学术论文、研究技术报告(包括理论与应用研究、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与实用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资源优化配置与开发及其效益研究、城镇绿地生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及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研究简报及综述、生态省(市)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欢迎国内外从事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科技人员、教学和管理工作者以及基层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与管理人员踊跃投稿。来稿请按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等论文将优先发表,凡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者请注明,并提供获奖复印件及单位证明。来稿请寄:石家庄市槐中路286号《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050021;电话:(0311)85818007。网址:http ://ww w .sjziam .ac .cn E -mail :editor @ms .sjziam .ac .cn

本刊编辑部17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13卷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 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 3总则 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 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 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 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3.3.2农用地级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在没有形式展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农用地级别划分可以不考虑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的影响,直接依据定级对象所处的自然条件、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采取因素法或样地法确定;在已经开展了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则应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引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定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主要是区位因素和耕作便利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3.4农用地分等定级原则 3.4.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分等定级应以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 3.4.2分层控制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以建立不同行政区内的统一等级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展开,农用地定级主要是在县级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成果都必须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局部差异性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标准条件下,建立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将具有类似特征的土地划入同一土地等或土地级。 3.4.3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应根据影响因素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导因素对土地分等定级结果的作用。 3.4.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既要反映出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及其对不同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也要反映出不同投入水平对不同地域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收益水平的影响。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及成果应用研究 项目任务书编号:034557282 项目承担单位: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李强 项目来源:政府资金 联系电话: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 摘要: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交易的日渐活跃,土地市场的进一步健全,各地都要陆续开展该项工作,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方法研究和成果应用研究很有必要。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要求建立起统一的土地市场。近几年,各地城镇地价已逐步建立,完善土地市场必须建立包括农用地在内的价格体系,这使得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显得十分迫切。另外,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方法的探讨,都要求建立农用地价格体系,这样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的应用性研究更显必要。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概述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经济属性,对其质量优劣进行综合量化评定。分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等别;定级是在行政区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级别;估价是指县(市)政府根据需要针对农用地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地域,按照不同利用类型,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期日的平均价格。 二、农用地评价发展历程 (一)国内研究历程 我国农用地评价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管子?地员篇》、《禹贡》、《周礼?地官司徒》、《齐民要术》等都对土地评价进行一定研究。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耕地质量评价的著作。

赛罕区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报告(上报)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用地定级与估价项目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报告 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赛罕分局 内蒙古煜园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一、自然概况 (2) 二、社会经济概况 (3) 四、土地利用现状 (3) 五、土地质量状况 (4) 第二章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工作情况 (4) 一、工作目的和任务 (4) (一)工作目的 (4) (二)工作任务 (4) 二、工作范围 (5) 三、工作依据 (5) 四、人员组成 (5) 第三章土地定级估价工作步骤与进程 (6) 一、准备工作(2010年5月) (6)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2010年5月至7月) (6) 三、外业调查(2010年7月至8月) (6) 四、数据处理(2010年8月至10月) (7) 五、质量检查及成果整理(2010年11月) (7) 第四章成果说明 (7) 一、成果内容 (7) 二、成果特点 (8) 第五章农用地地价成果的应用和建议 (8) 一、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管理中的应用 (8) 二、坚持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8) 第六章工作经验与体会 (9) 一、群众的支持和部门的配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9) 二、团结的技术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9)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报告 前言 开展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不仅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国家法律赋予地区人民政府的责任。根据《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方案》和《关于继续开展部分旗县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通知》(内国土资字[2010]220号)的要求,在赛罕区开展农用地定级和估价工作。 此次农用地定级和估价工作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耕地进行的级别划分和估价工作。主要工作目的: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的量化赛罕区范围内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并且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国家征收集体土地提供依据和价格参考。

市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技术报告

市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技术报告 一、xx市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xx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邯郸市区的西北部,地处北纬36°30'—37°00',东经113°45'—114°22',东与邯郸县、永年县相连,西与涉县及山西省左权县接壤,南邻磁县、峰峰矿区,北靠沙河市,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土地面积1819.1平方公里,市辖22个乡镇502个村。 (一) 自然资源状况 1、地质地貌 xx市居太行山隆起与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构造比较简单,地层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倾斜,所以地势是西北高,东北低,局部地区由于地质断层使地层复杂化、西北部的阳鄄、庙上、马头店乡分布有太古界、赞皇群的古地层,列江、阳鄄两乡与山西接壤的地带分布有太古生界寒武系地层。管陶、柳河、只庄、贺近和焦寺乡的北部山区,以及南山沟刘庄、西三乡和冶陶、崔炉两乡的北部,主要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地层或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的并层。 东部地区从石门—郭二庄—会兰村—高村—下团城—上泉—东孔壁一线以东地区,分布有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地层,其中石炭系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野河安庄的粟山,周庄一带以及康二城以北,清化乡的东部地带。东南部的鼓山为寒武系地层。 全市除以上所属的中间地带外,包括矿山、寺庄、焦寺、团城、贺赵、百官、石洞、徘徊、阳邑、下白石、磁山、崇义等乡镇,主要分布有古生界奥陶系地层,同时零星分布有燕山期火成岩地层,是全市铁矿的主要产区,面积较大的矿点有矿山铁矿、后山铁矿、磁山铁矿等。 全市广大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内的地质表层,集中分布有第四纪的风成黄土复盖,南河、北河、马会河内是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的河床冲积物,沙、砾、卵石地层分布。 xx市的主要地貌可分为中低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三种类型。

附录H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量化、无量纲化方法

附录H (标准的附录) 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量化、无量纲化方法 H1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对于扩散型的因素,如中心城镇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道路通达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作用分值会按一定规律衰减(指数衰减或直线衰减);而面状因素具有非扩散性,则直接采用区域赋值的方法确定其作用分值。 H1.1 扩散型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 H1.1.1 指数衰减法: 应为 (r = d H / d)(H-1) 式中:f i ——因素作用分值 M i——规模指数 d i——实际距离 d ——因素影响半径 r ——相对距离 H1.1.2 直线衰减法: 直线衰减法的计算公式为: f i = M i(1- r i)(H-2) 式中:f i——因素在某个相对距离上对土地的作用分值 M i——某个因素个体第i级规模指数 r i——r i = d i / d,为地块相对距离 d i——实际距离 d——因素影响半径 H1.1.3 各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 M i=100K i (0≤K≤1)(H-3) 式中:M i——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 K i——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指数,K i值依据各级扩散源的类型、规模、功能等 条件确定 H1.1.4 扩散因素作用分值: 式中:F——某空间扩散因素作用分值 n——某空间扩散因素级别数 f i——某空间扩散因子作用分值 (H-4)

H1.2 面状因素因子作用分值计算方法 H1.2.1 最大最小值法: 对面状赋分的因素、因子,其指标分值计算通常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按公式f i =100(x i -x min )/(x max -x min )计算指标分值初值,式中f i 为某因素、因子指标值的作用分, x min 、x max 、x i 分别为指标最小值、最大值和某值,但对末一级指标的分值不按零考虑,而是根据土地质量的衰减程度由经验法确定。 第二步:对求算出的指标分值初值部分进行修正。具体修正要视土地质量衰减是否均衡等情况而定,均衡衰减修正幅度最小甚至为零,非均衡衰减视情况做一定修正。以修正后的分值作为指标分值最终值。 对无指标值表示,只有定性说明的因素、因子,可直接按各区域因素、因子状况赋予一定分值,分值体系采用(0,100)的半封闭区间。 H1.2.2 均值度法 a ) 均质区的度量标准。 由于均质区的均质性是相对的,故需要对所划区域进行均质度检验,这里引入信息论的观点来计算其均质程度: D =λ(1-I ) (H-5) 式中:D ——为均质度; λ——为系数; I ——为信息论中的熵。 熵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肯定程度的概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H[X]——表示随机变量X 的熵 Pi 为X 取X i 时的概率,则区域的均质度D 可表示为: 式中:W i ——表示均质地域内第i 种类型土地的面积, n ——为该均质地域具有的土地类型数。 当均质度达到误差允许范围时,可认为所划区域为均质区;当均质度较低时,需要重新划分均质区,直到均质度符合要求为止。一般认为均质度在[0.90,1.00]区间内,所划均质区具有较好的均质性。 b ) 均质区的划分及赋值。 1) 数值型均质区的划分及赋值。衡量定级因素因子优劣的原始数据为可以度量的数值,依据这些数据划分的均质区称为数值型均质区。如人均耕地等。其划分过程为:对原始样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或作频率分布曲线,选取分界点值,确定均质区级别数,并采用下式赋值: (H-6) (H-7)

农用地分等定级专题

、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形地貌 (二)气候水文 (三)土壤状况 (四)土地资源状况 (五)社会经济状况 二、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 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5、为规范农用地估价行为,保证估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提供依据。 (二)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以全县为单位划分农用地等别,以乡为单位划

分农用地级别,并评定级别基准地价。完成全县的农用地分等,完成一个镇的农用地定级估价。 三、工作范围 本次农用地分等的工作范围是全县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本次农用地定级估价的工作范围是苏基镇的农用地。 四、工作程序与步骤 1、工作准备,包括技术准备和组织准备,技术准备主要是编写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任务书;组织准备主要是成立课题组,主要由规划院技术人员为主,并聘有关专家任技术顾问,组成海兴县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课题组,同时抽调土地局技术人员,专抓该项工作。 2、收集资料(分等、定级、估价同时进行); 3、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4、确定分等定级估价方法; 5、建立分等指标体系和定级修正模型,并确定因素权重; 6、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7、整理资料; 8、初步绘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因子分值图; 9、外业补充调查; 10、编制分等因素分值图; 11、计算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并编制综 合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辽宁浩霖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七月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编制单位:辽宁浩霖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编制人员:杨连晓袁宝 编制日期:二○一五年七月

1 评定范围与任务...................................................................................................................... - 1 - 1.1 评定范围....................................................................................................................... - 1 - 1.2 评定任务....................................................................................................................... - 1 - 2 主要评定依据.......................................................................................................................... - 1 - 2.1法律法规........................................................................................................................ - 1 - 2.2 政策文件....................................................................................................................... - 2 - 2.3 技术标准....................................................................................................................... - 3 - 2.4 基础资料....................................................................................................................... - 3 - 3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 3 - 3.1 土地平整工程............................................................................................................... - 3 -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 4 - 4 确定评定参数体系.................................................................................................................. - 4 - 4.1 标准耕作制度与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的确定........................................................... - 4 - 4.2 因素指标区与评价因素体系的确定........................................................................... - 4 - 4.3 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的确定............................................................................... - 7 - 5 分等因素及土样化验.............................................................................................................. - 8 - 6 划分分等单元.......................................................................................................................... - 8 - 6.1划分要求........................................................................................................................ - 8 - 6.2划分方法........................................................................................................................ - 9 - 6.2划分结果........................................................................................................................ - 9 - 7 耕地等别确定.......................................................................................................................... - 9 - 7.1 自然等指数计算........................................................................................................... - 9 - 7.2 利用等指数计算......................................................................................................... - 10 - 7.3 利用等别划分............................................................................................................. - 11 - 8 耕地等别评定结果................................................................................................................ - 11 -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报告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补充完善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xxxx年x月

目录 一、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3) (一)地形地貌 (3) (二)气候水文 (4) (三)土壤状况 (5) (四)土地资源状况 (6) (五)社会经济状况 (6) 二、目的与任务 (7) (一)目的 (7) (二)任务 (7) 三、工作范围 (7) 四、工作程序与步骤 (8) 五、现阶段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9) 六、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11) 七、提交成果 (13) (一)文字成果 (13) (二)图件成果 (13) (三)数据成果 (13) 八、成果应用 (14)

一、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地方统计年鉴)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中部,地处东经125°14′-126°28′,北纬44°32′-45°51′区间,北及东北隔松花江与松原市扶余市、榆树市和舒兰市相望,东南与九台市相连,西南与长春市郊接壤,西隔伊通河与农安市毗邻,处在长春、哈尔滨、吉林三大城市重心上。京哈铁路、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东北三条物流大动脉平行从区内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总面积为30960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5.53亩。全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总人口为83.98万人。 (一)地形地貌(地方土壤志) 德惠市位于天山~兴安岭地槽褶皱南缘。地质构造属中生界和新生界。中生界为侏罗系的中~上统基底,上覆巨厚的早~中白系。晚白里系层面缺失。新生界为第四系直接覆盖于中白至系构造上,第二层面缺失。德惠市地貌,按成因分为剥蚀堆积地貌和堆积地貌。剥蚀堆积地貌主要是起伏不平的中白里系和第四系地层在地壳不平衡运动中形成的低丘陵和平原区,分布在饮马河东岸的松花江、杨树、达家沟、夏家店、大青咀一带;堆积地貌主要是分布在相对下降的各河床两侧的河谷平原,有漫滩和一级阶地。 市境地处新华夏第二沉降带,松辽断陷的东南部隆起边缘,在白里纪沉积地层之上广泛沉积了第四纪地层。其中以中更新统黄土性沉积分布最多,构成了海拔200米左右的波状起伏冲积台地地形,属于东北平原东部山前冲洪积台地的一部分。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三章

第三章农用地定级 第一节农用地定级的方法与步骤 3.1.1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 1)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 农用地定级的两条思路: ①从原因或本质入手,以土地质量为标准,从分析造成土地质量的原因入手, 评价量化土地因素质量分值,评价土地级别;优点:客观、真实;缺点: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评价因素和指标难以统一,不利于地区间比较。 ②从结果或外在表现入手,对土地产出或土地收益进行修正,排除非土地因素 的影响,根据修正后的土地产量或土地收益来反推土地级别。优点:将土地级别与土地利用的结果紧密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土地级别的比较;缺点:非土地因素如投入强度、经营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地利用结果不稳定。 目前我国采用第一种思路开展定级工作,并形成了三种基本方法: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及其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优点:独立性强,不受有无分等结果影响;缺点:与区域为其他农用地定级结果可比性差。 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结果进行修正评定农用地级别是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入;优点:充分利用分等结果,地域间土地级别可以比较;缺点:独立工作性较差。 样地法——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特征属性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特征属性分值,评价土地级别。缺点:依赖土地分等结果,可比性差。2)农用地定级的基本原则 ①合分析原则 ②导因素原则 ③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④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实施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XX]28号)明确指出,“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行补充耕地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因此,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的进行土地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的需要。 二、遵循的技术路线 以《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XX)、《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XX)、《农用地估价规程》(TD/T1006-XX)为准绳,以《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补充规定》为依据,并参考《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有关材料,采用因素法分等,修正法定级,收益还原法等评估农用地基准地价及农用地征用地价,用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评估宗地地价,在具体操作中做

到资料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常规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三、工作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搜集资料与外业调查 搜集××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图件、文字资料),同时,按室内初步确定的评价单元,课题组成员到现场逐单元调查其土地特性、土地利用水平、投入产出情况;采集典型剖面耕层图样;核准单元边界、外业调查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是内业汇总的最主要基础资料,这一步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求在XX年9月完成。 (二)内业处理:包括资料整理,计算机计算各种参数、单元分等定级因素分值、指定作物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及分等定级指数,测量和划分本县农用地等别、级别XX年11月间完成。 (三)单元质量分实地校验:为保证分等结果的精确度,各单元的质量分计算出来,农用地质量等别初步划分出来后,由沧州市国土局组织有关人员,随即抽取5%的单元,到现场进行检验,发现有错误的及时纠正,XX年12月完成。 (四)地价测算:包括农用地基准地价、宗地地价的测算,XX年3月底前完成。 (五)编制本县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报告(含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细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 1 总则 1.1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目的与任务 1.1.1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 (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1.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并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针对农用地的不同级别,按照不同利用类型,相对一定的估价期日,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 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对象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1.3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说明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并在级的基础上确定级别基准地价的工作体系。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定级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

农用地分等定级简本

XXX简本 1、XXX定级依据 XXX耕地采用因素法定级,充分利用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选择影响农用地级别的有效因素,在前期处理后,进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的补充调查。确定因素因子,计算各因素因子的质量分值,编制因素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农用地定级指数,以此为依据,划分农用地级别。 1.1、因素因子的选取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规定:选择定级因素要遵循主导因素原则、差异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原则。 遵照以上原则,根据XXX耕地实际情况,在XXX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中,选择对耕地级别有显著影响以及外业调查易采集的因素因子。最终确定因素因子,共选取3个一级因素,7个二级因素、17个三级因素。具体情况如下表: XXX耕地定级因素因子表

1.2、确定定级因素因子权重 采用特尔菲测定法。选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方面研究和管理的人员和专家组成专家组,主要人员构成为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研究人员、情报专家和高层决策人员,对已选取的因素因子进行权重打分,在每轮征询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在土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值测定中,求出各因素因子所有专家打分的均值和方差,用均值表示最可能的权重值,用方差表示不同意见的分散程度,根据均值和方差就可以了解总体意见的趋向和分散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们可根据前一轮所得的均值和方差修改自己的意见,从而使意见的分散程度越来越小。在分值评估中,均值E 和标准差δ的计算公式为: m a E m i i ∑==1 δ=∑=--m i i E a m 12)(11 式中:m ——专家总人数 a i ——第i 位专家的评分值 δ——标准差 E ——均值 在进行了两轮打分后,最终确定的权重表如下: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 与估价项目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 技术简报 第8期 辽宁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2005年11月8日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市级交流会召开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系统软件培训班在沈阳举办 ●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剖面的设置与要求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各二级区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辽宁省农用地等别划分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市级交流会召开 年月日,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市级交流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开展一年以来,绝大部分县级单位外业调查、资料搜集工作已经结束,即将全面转入内业工作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各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主管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各市汇报了本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从汇报情况看,全省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大部分市按照省厅的计划部署开展工作,但也有部分市工作进展缓慢。各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省级资金未到位,县级单位配套资金申请困难;二是部分县区资料搜集困难,有些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有遗失。 省规划院李洪兴副院长对各市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市级、省级成果汇总、市县级成果检查验收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省厅土地利用处谢量雄处长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

估价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各地都作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全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全面完成全省成果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要求各有关单位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再下功夫,善始善终,力争在年底全面完成分等工作。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谢量雄处长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工作质量与进度并重。各地在把握好工作进度的同时,还要重视工作质量,要把握好每一个工作环节。资料搜集和外业调查工作要做到真实、可信。各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资料、成果的检查、校核、验证工作,落实责任制度。 第二,抓好两个平衡。工作进度缓慢的市县,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赶上全省的工作进度,不拖全省工作的后腿;要做好全省县级、市级之间的成果接边平衡工作,各地工作精度要与最终成果质量的精度相衔接。 第三,及时组织成果验收。全省市、县两级成果验收由省厅利用处和规划院共同组织。月下旬开始进行试点县成果的验收。 第四,抓好软件应用。这次开发的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软件系统是针对县级应用开发的,现在正在进行县级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各县参加培训的同志一定要把软件掌握好,并负责各地的成果汇总工作,在分等成果结束前,各地不能随意换人。 会议还对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剖面的设置工作做出了部署,省规划院专家指导组崔永祥教授讲解了国家级、省级、县级分等标准样地设置的意义、具体要求,并带领各市技术人员在沈阳市新城子区召开现场会,对土壤剖面挖掘、取样、拍照方法进行了现场演示。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软件系统培训 根据我省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工作安排,由辽宁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 估价项目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 技术简报 第8期 辽宁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2005年11月8日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市级交流会召开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系统软件培训班在沈阳举办 ●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剖面的设置与要求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各二级区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辽宁省农用地等别划分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市级交流会召开 年月日,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市级交流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开展一年以来,绝大部分县级单位外业调查、资料搜集工作已经结束,即将全面转入内业工作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各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主管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各市汇报了本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从汇报情况看,全省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大部分市按照省厅的计划部署开展工作,但也有部分市工作进展缓慢。各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省级资金未到位,县级单位配套资金申请困难;二是部分县区资料搜集困难,有些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有遗失。 省规划院李洪兴副院长对各市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市级、省级成果汇总、市县级成果检查验收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省厅土地利用处谢量雄处长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

估价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各地都作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全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全面完成全省成果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要求各有关单位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再下功夫,善始善终,力争在年底全面完成分等工作。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谢量雄处长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工作质量与进度并重。各地在把握好工作进度的同时,还要重视工作质量,要把握好每一个工作环节。资料搜集和外业调查工作要做到真实、可信。各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资料、成果的检查、校核、验证工作,落实责任制度。 第二,抓好两个平衡。工作进度缓慢的市县,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赶上全省的工作进度,不拖全省工作的后腿;要做好全省县级、市级之间的成果接边平衡工作,各地工作精度要与最终成果质量的精度相衔接。 第三,及时组织成果验收。全省市、县两级成果验收由省厅利用处和规划院共同组织。月下旬开始进行试点县成果的验收。 第四,抓好软件应用。这次开发的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软件系统是针对县级应用开发的,现在正在进行县级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各县参加培训的同志一定要把软件掌握好,并负责各地的成果汇总工作,在分等成果结束前,各地不能随意换人。 会议还对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剖面的设置工作做出了部署,省规划院专家指导组崔永祥教授讲解了国家级、省级、县级分等标准样地设置的意义、具体要求,并带领各市技术人员在沈阳市新城子区召开现场会,对土壤剖面挖掘、取样、拍照方法进行了现场演示。 ◇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软件系统培训 根据我省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工作安排,由辽宁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_彭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G200004680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102018)资助收稿日期:2004-07-06 改回日期:2004-08-22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 彭 建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 100871) 蒋一军(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刘 松 张清春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北京 100035) 摘 要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模型与方法、评价指标、若干概念与技术程序、评价单元划分、RS 与GIS 应用、成果应用及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研 究及评价指标选取和接边问题等研究趋向。 关键词 农用地 分等定级 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 gress and prospect on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C hina .P EN G Jian (College o f Envi - 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 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JIAN G Yi -Ju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LI U Song ,ZHANG Qing -Chun (L and Co 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Ministry of Land and Re - source ,Beijing 100035,China ),CJEA ,2005,13(4):167~170 A bstract T he research pro gresses on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agricultural land (CGA L )in China are stated ,throug 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model and methodology ,evalua tio n indexes ,concept and technolog y process ,evaluation cell ,applica - tion of RS and G IS ,rela te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 t the last ,the emphasis for fur ther research on CGA L in China ,i .e .the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 f CGA L ,evaluatio n indexes ,regional integ ration ,are put forw ard .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 radation ,Research prog ress (Received July 6,2004;revised A ug .22,2004) 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对区域食物安全至关重要。而农用地分等定级通过定量指标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确定农用地质量等级,有利于统一掌握农用地质量分布格局,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土地整理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它是对农用土地自然生产力与土地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通过农用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建立完善的农用地质量价格体系,有助于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按质分配、农地征用按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流转按质论价以及农用地按质纳税,因而它是农用地科学管理、综合整治的基础,对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一直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2001年国土资源部正式颁布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标志着农用地分等定级由学术研究向应用实践的转变,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要求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工作,部分省、市还进行了农用地定级、估价试点工作。随着理论研究与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正逐步由科学研究转化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行政事务,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评价的重要转折,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其后的农用地估价工作开展及其成果应用相对重视不足。 1 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 理论基础研究。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适宜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土地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其理论核心是土地生产力理论,并与土地肥力理论、区位理论、级差地租理论和土地价值理论等密切相关。目前国内有关农用地分等定级理论基础的研究均围绕上述内容展开,如杨小雄[1]对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生产力理论、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和地价理论等进行了研究,吴群[2]则运用土地肥力理论以及土地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了农用地质量“等-级”体系建立的客观基础及其划分理论依据。 第13卷第4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Vol .13 No .42005年10月Chinese Journal of Eco -Ag riculture O ct ., 20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