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是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主任经过30余年的临床研究创立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平衡针灸学有以下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3、突出单穴疗法;

4、快速针刺;

5、突出即时效应;

6、突出针感效应;

7、突出离穴不离经;

8、突出穴名通俗化;

9、突出安全、无副作用;10、突出临床实用性。

【理论基础】

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即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是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的,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的。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直接输给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线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这种来自人为的超强刺激信号,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

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调动患者机体的平衡调控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

【穴位、取穴原则及操作】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

1、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1)升提穴(BP-HNl)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距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距双耳尖2cm(1寸)处。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和偏瘫等。

2)腰痛穴(BP-HN2)

定位: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3)急救穴(BP-HN3)

定位: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

4)偏瘫穴(BP-HN4)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针刺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①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②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5)胃痛穴(BP-HN5)

定位: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6)鼻炎穴(BP-HN6)

定位: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7)牙痛穴(BP-HN7)

定位: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8)明目穴(BP-HN8)

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9)醒脑穴(BP-HN9)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旅游综合症,颈肩综合症,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2、上肢部常用平衡穴位

1)臀痛穴(BP-UEl)

定位: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针刺手法: 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症、偏瘫。

2)膝痛穴(BP-UE2)

定位:手心向下,上臂伸直于肩关节与腕关节连线的中点。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抗过敏、消炎止痛、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骨性膝关节炎、髋骨软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等

3)痔疮穴(BP-UE3)

定位: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爆震性耳聋。

4)胸痛穴(BP-UE4)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

5)肺病穴(BP-UES)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6)降糖穴(BP-UE6)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酯,、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7)踝痛穴(BP-UE7)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

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8)咽痛穴(BP-UE8)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

特点:以针刺之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9)颈痛穴(BP-UE9)

定位: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一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10)感冒穴(BP-UEl0)

定位:半握拳,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11)指麻穴(BP-UEll)。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

取穴原则:同侧取穴。

特点:针刺尺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直刺手法或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的酸麻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止麻。

主治:末梢神经炎引起的手指麻木,还可用来治疗中毒昏迷休克、糖尿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落枕、急性腰扭伤。

3、胸腹部常用平衡穴位

1)痛经穴(BP-A1)

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四肋间隙。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类间静脉的前皮脂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法,待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并向腹部和下腹部放射。

功能: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发通经、继发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临床还可用于盆腔炎、阴道炎、附件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2)面瘫穴(BP-A2)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3)神衰穴(BP-A3)

定位:位于脐窝正中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以治腹点压第十类间神经前皮脂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

①采取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

②用掌心帖于此穴,另一掌心压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

指感: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放射。

功能:健胃消食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4、脊背部常用平衡穴位

1)痤疮穴(BP-B1)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及级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的以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稍神经为主。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茨,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①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②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2)疲劳穴(BP-B2)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症、老年前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症、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3)乳腺穴(BP-B3)。

定位: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取穴原则:对应取穴

特点:一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治: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临床还可用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

5、下肢部常用平衡穴位

1)肩背穴(BP-LEl)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2)耳聋穴(BP-LE2)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①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②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功能: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以及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3)过敏穴(BP-LE3)

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感:局部针感。

手法: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

功能: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4)肘痛穴(BP-LE4)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5)腹痛穴(BP-LE5)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视,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6)肩痛穴(BP-LE6)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除显得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滞针)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精神分裂症。

7)癫痫穴(BP-LE7)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8)精裂穴(BP-LE8)

定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9)肾病穴(BP-LE9)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

1/3处。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步肾壮阳,益气健脾。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10)腕痛穴(BP-LEl0)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沙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11)头痛穴(BP-LEll)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原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特点: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12)降压穴(BP—LEl2)

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局部酸麻胀。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偏瘫。

【取穴原则】

平衡针灸主要以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对应取穴为基本原则。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时取穴等取穴原则。

1. 定位取穴原则

主要是指针对某一病变的部位来选取特定穴位。也就是说,通过针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疗另一部位疾病。同时,又不能用交叉、对应来解释的取穴原则。

2. 交叉取穴原则

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穴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上肢的病变取下肢的相应穴位治疗,下肢的病变取上肢的相应穴位治疗。

3. 对应取穴原则

对应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前后、左右、上下对应的取穴原则。如乳腺穴为前后对应取穴,偏瘫穴、鼻炎穴为左右对应取穴。

4. 男左女右取穴原则

主要是指在人体上治疗疾病的穴位有两个,男性取左侧穴,女性取右侧穴,而且一次性治疗可以治愈疾病的取穴原则。

5. 左右交替取穴原则

主要是指未定性疾病,又不能一次治愈,而且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

6. 双侧同时取穴原则

主要针对的是急症,也是人体在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

此外,对非炎症性、渗出性、外伤性、疼痛性疾病,以麻木为主的病症可采取局部取穴原则。如指麻穴、耳聋穴以局部取穴为主。

【适应症】

平衡针疗法适应症广,包括:

1、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咯血等;

2、五官科疾病: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各种原因所致牙痛、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等;

4、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如中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各种原因导致腰痛、面瘫、关节炎等;

5、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绞痛等;

6、皮肤病:如痤疮、丹毒等

7、生殖泌尿系疾病:如脱肛、子宫脱垂、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宫颈炎、阴道炎等;

8、急症:如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昏迷、晕厥;

9、其他:还可用于糖尿病、晕车、晕船、晕机、过敏体质的治疗及健康人保健。【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

2、孕妇不宜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应禁针。行经期间,若非为治疗月经病,一般不应进行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4、凡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者,不宜在局部直接针刺。

6、尿潴留患者应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不宜用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损伤膀胱。

方便揿针的概述

方便揿针的概述: 一:方便揿针即微型针灸针,通过浅表组织穴位埋针即时改善临床症状并达到24小时持续“针灸治疗”效果。 埋针治疗是传统针灸治疗的一个重要项目,虽然列入了国家医保收费目录,但在很多医院还是因为其原来相对专业和繁琐的中医埋针治疗手段,而没有开展。方便揿针彻底改变了埋针治疗的繁琐操作。大大方便了临床应用。 其运用现代电化学效应理论。在改进方便使用的同时,增加了这一传统治疗手段的科学性。是传统医学和现代电化学效应的完美结合。 同传统针灸相比:使用方便、即时见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皮下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随时随地可操作,且无痛感,病人自己也可以使用。 较长时间穴位埋针结合运动增加血液循环修复,可得到极佳疗效方便揿针运用高科技手段治疗,十分安全高效 治疗范围类似于针灸。特别对于各类疼痛,效果快速且显著,还可以用于解除痉挛、治疗胃病、缓解癌痛、消除胸水等) 二:方便揿针作用机理 1,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

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 2,方便揿针使用时需要重压外壳,而重压外壳的压力会使受压区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围成了有外壳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3,方便揿针的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大多数不会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故不会产生痛觉神经兴奋痛觉(只有大约1~2%的极少数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的针才会产生痛觉,此时取下来平移2mm再埋入) 4,因针体直径极细、针长极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故治疗时特别安全 5,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极其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故皮下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 6,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得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三:揿针按中医、针灸的治疗机理选用穴位的法则及关键 ⑴、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阴阳平衡)调节作用:如针刺内关穴既可使高血压降下来、也可使低血压升上去(但不能使高血压升上去、低血压降下来,

平衡针治疗疾病

平衡针治疗疾病 1 .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cm(1寸)处。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 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揿针操作规程1

揿针疗法的操作规程 揿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做 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 一、目的作用:揿针埋入皮下后,产生微弱持续稳定的刺激,不断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作用。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施术前准备 1)针具选择 根据疾病和操作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皮内针。 2)部位选择 宜选择易于固定且不妨碍活动的腧穴。 3)体位选择 宜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4)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5)消毒 a、针具消毒宜使用一次性皮内针 b、部位消毒宜用75%乙醇或1%~2%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c、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先用肥皂水清洗,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 2、施术方法 1)进针一手固定腧穴部皮肤,另一手持镊子夹持针尾直刺入腧穴皮内。

2)固定透气防敏胶布直接覆盖、粘贴固定于局部。 3)固定后刺激宜每日按压胶布3次~4次,每次约1 min,以患者耐受为度,两次间隔约4 h。埋针时间夏天24小时,其他季节2-3天。4)出针一手固定埋针部位两侧皮肤,另一手揭开两对侧胶布,然后捏住两侧胶布,垂直于皮肤将针取出。 3、施术后处理 应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局部常规消毒。 三、注意事项 1、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应首先消除其紧张情绪。 2、老人、儿童、孕妇、体弱者宜选取卧位。 3、埋针部位持续疼痛时,应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后仍疼痛应出针。 4、埋针期间局部发生感染应立即出针,并进行相应处理。 5、关节和颜面部慎用。 四、禁忌症 1 、红肿、皮损局部及皮肤病患部。 2、紫癜和瘢痕部。 3、体表大血管部。 4、孕妇下腹、腰骶部。 5、金属过敏者。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1)精编版

平衡针疗法 【穴位、取穴原则及操作】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 1、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1)升提穴(BP-HNl)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距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距双耳尖2cm(1寸)处。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和偏瘫等。

2)腰痛穴(BP-HN2) 定位: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3)急救穴(BP-HN3) 定位: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 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 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 (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滑肉门、天枢、外陵、大距、水道。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4)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踩上八寸以下的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5)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耳,属胆,络肝(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循行于腹侧部。“经脉分布于头面、胁肋、下肢外侧中间、第四趾和大趾。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开窍于诸器官,十二经脉的经别从腹部循行与脏腑相络属。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2010-12-13 22:30:08) 转载 标签: 腹诊 医疗 中医 林超岱 健康 腹针疗法之我见[1] 林超岱[2]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对腹针疗法及其发展的认识,经过临床实践作者认为腹针疗法有几个特色: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患者乐于接受;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等。认为学习、运用好腹针疗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医药知识和功底;取穴要按照规范化了的操作规程来做;调针时一定要调到位。还提出了应当大力推广腹针疗法,应当加大对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力度的观点。 关键词:腹针疗法特色注意事项 1996年9月的某一天,我的好朋友山西省中医局局长文渊先生来京找我,介绍说山西省薄智云教授发明了一种新的针灸疗法–腹针疗法,很神奇。据他 介绍,薄先生在1991年山西省针灸按摩比武大赛 中运用腹针治疗疾病荣获一等奖,脱颖而出。其时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应用研究处 项目官员负责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和

推广工作,欣然前往薄先生在北京市宣武区一家医院内开设的门诊部。门诊部设有7、8张床,有许多患者排队等候,一一看过薄先生诊治操作,询问患者病情以及治疗前后情况之后,深为腹针疗法立竿见影的疗效动容,叹为观止!其后几年,经常介绍一些领导、同事、朋友请薄先生诊治,均取得很好的疗效。见其疗效,受其熏陶,我于1998年拜薄教授为师学习,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机会上临床开展腹针治疗疾病,但一直在思考、学习,从2002年开始在薄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开始运用腹针治疗 一些疾病,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治疗患者已逾400人,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涉及的病症范围包括: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骶椎关节狭窄、膝踝关节退行性病变、肩周炎、网球肘、失眠、偏头痛、眩晕、耳鸣、胆囊炎、高血压、咳嗽、痛经、感冒、肥胖症等,尤其是关于疼痛病症,每每即刻奏效。2003年12月26日出差到广东省中医院检查科研课题,时吕玉波院长头晕、头痛、不便站立,转头受限,按压颈部疼痛明显,诊为颈椎病,施以腹针,处方中脘、关元、滑肉门(双)、商曲

腹针治疗常见病方法及取穴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平衡针

第十五节平衡针疗法 理论来源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是由王文远教授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一种针灸与心理一生理一社会一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

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D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有以下特点: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突出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证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快速针刺,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具即时效应,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患者3秒钟即可见效;突出针感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通俗易懂,取穴简便,操作速度快,时间不超过3秒钟,患者无紧张害怕心理,安全无副作用;平衡针灸通过临床实践,归纳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

腹针

针灸——腹针疗法好处多 来自: 晴耕雨读(莫忘世上苦人多) 2011-11-24 15:01:30 针灸在中医传统医术中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如今在国内一般的人提起它都并不陌生。为什么?因为年轻人都爱美,通过广告宣传都知道针灸能减肥!老年人大多数都知道针灸能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等一些常见病,更深层的了解“它”恐怕连一些医务人员也只知道一二。更何况人们对腹针疗法知道的就太少了。 什么是腹针疗法——腹针就是在人的肚子上相应的穴位进行实施针刺的过程,在肚子上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 腹针疗法在针灸治疗各种病症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效果颇佳。在20世纪的90年代,就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人还有一个大脑那就是——腹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腹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所以在临床中腹针疗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腹针疗法首先解决了人们长期吃药的痛苦。许多老人由于体弱多病长期吃药,有的每天要吃多达几十种药,但是效果不见得好。并且长期吃药也就意味着慢性自杀。古人讲的好,是药三分毒。在当今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人类在种植中草药方面也有很大突破。纯天然的中草药已经很少见到了,我们人类能用的中药大多数人工培植的。许多药也免不了施加化肥农药等,所以我们所需要的药性大大降低。药性降低了而我们在吃药过程中,药量就加大了,所以摄入的毒素相对就多了。我们在治病中吃药也会有一些副作用。我们人体内脏的构造是互相生成,互相制约的。(我们人体的内脏就好似小宇宙一般,是同天上的大宇宙一样各个星体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转。) 缺一不可,肝心脾肺肾五脏相互相生,这说明我们人体一脏好,脏脏都好,一脏不好它们之间就会出现问题,脏脏都会出现矛盾。肝不好克心,心不好克脾,脾不好克肺,肺不好克肾,肾不好克肝。我们人体有病,一般的症状吃不下喝不下,脾胃不好,一吃药首先要伤害的是脾胃,长期吃药的人肯定脾胃不好。(我将脾胃比喻是一口锅,长期吃药毒的作用将锅底腐蚀了,常常漏水。肾比喻为炉子,水将炉火一点点的熄灭,炉火灭了肾脏就在慢慢衰竭,这种比喻吃药就是慢性“自杀”是符合中医理论的)所以长期吃药的人都是肝肾甚至心脏都有病症。有了病症还要治疗,还要吃药,吃心脏的药又吃肝脏药又吃补肾的药,还有条件好的人又要吃补品“药”。所以许多人都是吃了治头痛药,又吃治腰痛药,还要吃治脚痛的药,最后药没少吃,可是病不见好,为什么?药吃多了,药在肚子里

方便揿针应用建议(一)

方便揿针应用建议(一) 方便揿针应用建议(一)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大同目录一、综述..........................................................................................1二、方便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研究简介......................................................2(一)方便揿针具有有持久治疗、即刻见效、方便安全无痛等诱人特点......2(二)方便揿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及作用机理..............................2 (三)方便揿针的适应、应用范围简介................................................2三、方便揿针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关键要点..........................................3(一)方便揿针产品标准、产品注册证适用应用范围 (3) (二)方便揿针按中医、针灸的分类治疗与穴位应用的关键法则………………31、各类痛症或不适症(含各类急慢性退行性病症及软组织综合症)的穴位埋针治疗方法与治疗法则…………………………………………………………………3﹡﹡方便揿针治疗各类痛症的程序与关键要点……………………………………3⑴、颈痛(颈椎病)…………………………………………………………………3⑵、肩痛(肩周

炎)…………………………………………………………………4⑶、腰痛(腰椎病)…………………………………………………………………4⑷、臀部痛(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4⑸、头痛(神经、偏头痛)…………………………………………………………4⑹、四肢肌肉痛………………………………………………………………………5⑺、躯体痛(肋间神经痛)…………………………………………………………5⑻、关节痛(关节炎)………………………………………………………………5⑼、牙痛、牙神经痛、三叉神经痛…………………………………………………5⑽、肿瘤痛……………………………………………………………………………6⑾、末梢神经炎、带状疱疹后遗症…………………………………………………62、各类痉挛不适症(含各类脏腑病症)的穴位埋针治疗方法与治疗法则…6﹡﹡方便揿针治疗各类痉挛不适症(含各类脏腑病症)的程序与关键要点…6⑴、眩晕症……………………………………………………………………………7⑵、颞颌关节痉挛、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发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是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主任经过30余年的临床研究创立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平衡针灸学有以下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3、突出单穴疗法; 4、快速针刺; 5、突出即时效应; 6、突出针感效应; 7、突出离穴不离经; 8、突出穴名通俗化; 9、突出安全、无副作用;10、突出临床实用性。 【理论基础】 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即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是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的,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的。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直接输给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线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这种来自人为的超强刺激信号,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 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

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针刺以上处方腧穴均选用中剌或深刺。由于上腹部脂肪组织较薄,脐以上腧穴针刺应较浅,下腹部脂肪组织较厚,脐以下的腧穴针刺应较深,所以,脐上、下各穴针刺深浅应有所不同。中脘穴开始针刺时不宜深刺,待各穴全部针刺后,再调整中脘所需针刺深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切不可大意。调任、冲脉法,临床上常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主方使用,特别是别是用于中、

如何定位平衡针疗法中的穴位

如何定位平衡针疗法中的穴位 1 .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cm(1寸)处。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 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人类的第二大脑 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 报道说,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格肖恩介绍说,这个“第二大脑”也会生病,并导致神经机能病。而另据获悉,许多科学家已将一些病症的起因归为“第二大脑”的神经系统没有发挥功能,例如神经性恐惧症和抑郁症等。 现代医学还把脐带干血细胞作为治疗血液病的首选,并从胎儿出生时便进行储备,因为其是血液的初始细胞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 腹部经络的特点(1) 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因此,这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

平衡针穴位功能主治

平衡针灸疗法 定位与功能、主治 一、头面部穴位: 1、升提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直上10cm,发际直上16cm,双耳尖连线中点前2 cm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与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 cm左右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麻胀紧沉为主 功能:升阳固脱、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 主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 2、腰痛穴 定位: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上神经或×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 3、急救穴 定位:位于人中沟于鼻中隔连线的中点 针刺特点: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 主治:休克、晕车、晕船、晕机等 4、胃痛穴 定位:位于口角下1寸,或下颌的中点旁开3cm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活血化淤、健胃消食 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溃疡、膈肌痉挛等 5、鼻炎穴

定位:位于颧骨下缘中点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或下颌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N抗过敏 主治: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 6、牙痛穴(又名失语穴) 定位:位于耳垂正中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通牙关、开窍祛风、止痛 主治: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慢性牙髓炎等引起的各种牙痛 7、明目穴 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面部放射。 功能:通窍明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2周内效佳) 主治:18岁以下的假性近视、早期混浊性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8、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段之间的凹陷处及颈后枕骨下两侧(医风及风府之间1/2处)(或风池穴) 指针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及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刺方法:采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 指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等系统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 9、偏瘫穴 定位:位于耳尖直上3cm处(约1.5寸)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或滞针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太阳穴方向斜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肾、化痰祛风、醒脑开窍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平衡针

平衡针灸以一针快速取效,简便快捷,容易学,网上都有许多资料,那二羊根据网络上整理资料,按常用到的排序,特别是疼痛类穴位很好使,在临床上屡用不爽。总括

分类 一、颈肩腰背痛

二、1.颈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2、肩背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