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1)精编版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1)精编版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1)精编版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1)精编版

平衡针疗法

【穴位、取穴原则及操作】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

1、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1)升提穴(BP-HNl)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距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距双耳尖2cm(1寸)处。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和偏瘫等。

2)腰痛穴(BP-HN2)

定位: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3)急救穴(BP-HN3)

定位: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

4)偏瘫穴(BP-HN4)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针刺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①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②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5)胃痛穴(BP-HN5)

定位: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6)鼻炎穴(BP-HN6)

定位: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7)牙痛穴(BP-HN7)

定位: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8)明目穴(BP-HN8)

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9)醒脑穴(BP-HN9)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平衡针灸附图

平衡针灸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 作者:王文远 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1.升提穴(BP-HNl)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 枕神分支额神经, 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 脱肛脱垂胃下垂, 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BP-HN2)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平衡针治疗疾病

平衡针治疗疾病 1 .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cm(1寸)处。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 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

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同时对生殖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单穴针灸

单穴针灸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28、降脂穴:丰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1)精编版

平衡针疗法 【穴位、取穴原则及操作】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 1、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1)升提穴(BP-HNl)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距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距双耳尖2cm(1寸)处。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和偏瘫等。

2)腰痛穴(BP-HN2) 定位: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3)急救穴(BP-HN3) 定位: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2021年医院针灸专家王文远事迹材料 王文远针灸

医院针灸专家王文远事迹材料王文远针灸 他为了突破传统中医经络体系,以身试针、体验针感,全身被扎得千疮百孔;他的平衡针灸治疗方法3秒见效,成为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典范;他举办学习班、培养技术骨干,把自己的看家绝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只为造福更多的病人。他,就是 ___总医院针灸专家王文远。 王军医,我终于找到您了。我可是找了您40年!在 ___总医院东区平衡针灸专家接诊室,一位花甲妇女紧紧地握住王文远教授的手。 老人天津大港油田,40年前生完孩子后落下月子病,正赶上王文远所在 ___下来巡诊。王文远在她的额头扎了一针,腰立刻就不疼了。您那一针让我记了半辈子,今天我就是奔着这一针来的。 王文远, ___总医院专家组专家、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经过40余年潜心钻研,他创立了平衡针灸新理论、新方法、新穴位,形成了安全简便、一人一针、一穴多病、3秒见效的中医特色技术优势。 以身试针,寻找新穴位 我就对照人体解剖图,在自己身上一针一针地体验针感

1964年,王文远应征入伍。当时,步兵战士中肩、腰、肘、膝等伤痛现象极为普遍, ___、吃药都不管用,王文远就用针灸为战士们治疗。但是,传统针灸治疗伤痛有40多个穴位,一扎一大片,疗效也慢。能不能找到几个特别管用的穴位,一两针就见效呢?王文远在思索。 有一年,王文远到河北承德雾灵山巡诊。那里的山民由于 ___从事砍柴、运货等工作,得肩周炎的非常多。王文远采用传统针灸治疗,发现有的病人症状不但没减轻,反而加重。 带着这个疑问,我就对照人体解剖图,在自己身上一针一针地体验针感。几年下来,王文远全身被扎得千疮百孔,有时候因为针感过强疼出一身冷汗,甚至出现晕针现象。但是,他从未放弃探索。他希望能突破传统中医经络体系,在外周神经上寻找新穴位以更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1972年的一个冬夜,王文远又像往常一样,在自己身上一针一针地试验。突然间,在扎到小腿腓浅神经时,在大脚趾与二脚趾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触电般针感,这种感觉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口味异常的中成药疗法) 本文引用自一叶知秋《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 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共9穴) 1.升提穴(BP-HNl)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 枕神分支额神经, 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 脱肛脱垂胃下垂, 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平衡针灸疗法

平衡针灸疗法 简介: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 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一)取穴原则 1.特异性取穴 特异性取穴主要是针对全身性疾病的取穴方法。如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 2.交叉性取穴

交叉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的上下和左右交叉的取穴方法。如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部位的肩痛穴。 3.对称性取穴 对称性取穴主要是指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的取穴方法。如治疗胸部的乳腺疾病取背部的乳腺穴。(二)持针方法 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临床多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 1.提插手法 2.强化针感手法 3.一步到位手法 4.两步到位手法 5.三步到位手法 (四)针感说明 1.促电式针感:指针刺后出现的类似电击样感觉,向远端放射。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 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转载于2010年03月22日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 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平衡针灸穴位

平衡针灸38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与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得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 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 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就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得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就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得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得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得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得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得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得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与三叉神经得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平衡针

第十五节平衡针疗法 理论来源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是由王文远教授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一种针灸与心理一生理一社会一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

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D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有以下特点: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突出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证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快速针刺,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具即时效应,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患者3秒钟即可见效;突出针感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通俗易懂,取穴简便,操作速度快,时间不超过3秒钟,患者无紧张害怕心理,安全无副作用;平衡针灸通过临床实践,归纳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

平衡针灸穴位[1]

平衡针灸穴位 平衡针灸 一、平衡医学简介 平衡医学亦称主动医学,是传统医学吸收现代科学理论上升到现代科学层次,逐步形成国际间的通用医学,其特点是运用中医整体平衡自然法则,间接依靠病人自己来修复,调节失调的机体心理与生理,由药物的干预被动调节转向机体的自我应激调节,使病人从心理、生理失衡的状态下恢复到原来的整体平衡状态,平衡医学突出自然疗法,突出人体的自身平衡,突出安全无副作用,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显著的疗效,全新的治疗方式,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人类的身心素质,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感谢聆听... 二、平衡针灸简介 “平衡针灸”是由平衡针灸理论创始人、北京军区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军区分院平衡针灸科主任王文远教授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上万次针感体验,全国两千多家医院临床验证,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医学. “平衡针灸”把疾病定位于病人的大脑高级中枢调控系统,治疗定位于病人的大脑高级中枢平衡系统,病因定位于病人的心理平衡失调,把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

与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相结合,提出大脑中枢最高调控理论,把几千年复杂神秘的中医理论上升到现代科学层次。利用现有的38个平衡穴位,已在肩周炎、颈椎病、三叉神经疼、面神经炎(吊斜风)等248种疾病中取得显著成绩。...感谢聆听...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通过直接针刺相应穴位将针刺信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大脑高级调控中枢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使患者自身调整从而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还具有安全安全无副作用、见效快、不留针等特点....感谢聆听... 1.平衡针灸学的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其特点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神经,实施对能量物质的再分配、再调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感谢聆听... 2。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2.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

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

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 我们可从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眼、头、面、手、脚、胸、耳、背、足及全身)对应图上找到你所需要的穴位并按摩保健。如眼睛不好,可从面、眼、手、足、耳穴位图(有详细说明)中找到相应穴位,并实施按摩祛病强身美容瘦身。 ■1、按摩穴位治感冒 ■2、眼疲劳指按保健法 ■3、眼部按摩美容(见前图) ■4、眼部不适——眼睛痛与头痛 ■5、按摩使头脑清晰■6、头面部按摩 ■7、瘦脸十大穴位■8、健鼻养生巧防病 ■9、過敏性鼻炎■10、按摩减肥 ■11、按摩催眠■12、按摩太阳穴治白内障 ■13、贫血■14、消除腿部浮肿 ■15、按摩腿部穴位■16、按摩腿肚 ■17、减轻小腿浮肿■18、点穴减肥 ■19、摩腹养生补泻■20、按压合谷助排便 ■21、揉摩耳廓益健康■22、夹鼻梁治牙痛 ■23、按摩治疗老年斑■24、活动脚趾健胃法 ■25、前列腺肥大按摩法■26、涌泉穴的主治疾病 ■27、指压“丘墟、昆仑”治疗脚部淤血■28、按摩治尿不净 ■29、中药敷脐(穴位)可治病■30、向老年朋友推荐三个最常用的穴位 ■31、治疗脚部淤血■32、用“足三里”打击法清晰头脑 ■33、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34、精神差(十分疲倦,哈欠连天) ■35、保健八段锦 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特效保健按摩法

1、按摩穴位治感冒 选穴太阳、迎香、头维、风池;大椎;合谷、鱼际、尺泽、曲池等穴: 1)啄法用剑指啄击大椎穴(见人体背部穴位图); 2)揉按法(一般经2—3次治疗后即可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1)用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风池、头维穴(见下图)。 (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尺泽、曲池、鱼际、合谷穴(见人体穴位全图中图)。先左侧后右侧。 (3)用两手示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太阳、迎香穴(见下图)。 3)注:注意保暖,勿使再受寒邪、不要过度疲劳;多饮开水,少吃油腻食物。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是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主任经过30余年的临床研究创立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平衡针灸学有以下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3、突出单穴疗法; 4、快速针刺; 5、突出即时效应; 6、突出针感效应; 7、突出离穴不离经; 8、突出穴名通俗化; 9、突出安全、无副作用;10、突出临床实用性。 【理论基础】 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即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是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的,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的。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直接输给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线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这种来自人为的超强刺激信号,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带图 (1)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一、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1.升提穴(BP-HNl)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 枕神分支额神经, 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 脱肛脱垂胃下垂, 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BP-HN2)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针灸科跟师笔记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针灸,科跟师,笔记,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 20XX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 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 巷道卫生院中医馆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

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

如何定位平衡针疗法中的穴位

如何定位平衡针疗法中的穴位 1 .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cm(1寸)处。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 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 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人体穴位图大全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一)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1.扁桃腺疼痛 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 1.针灸穴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针灸的81特效穴位.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胸痛特效穴——巨阅穴 5.胸闷特效穴——督俞穴 6.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7呕吐特效穴——合谷穴 8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 9.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 10.腹胀特效穴——建里穴 11.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 12.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3.下肢水肿特效穴——三阴交穴 14.面部水肿特效穴——太溪穴 15.头顶痛特效穴——四神聪穴 16.偏头痛特效穴——太阳穴 17.前额痛特效穴——印堂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