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

(2013-07-10 12:38:58)

转载▼

分类:《保教知识与能力》大纲整理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

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婴幼儿身体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l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两上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2.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当于身长的l/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l/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说明头的发育最早。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如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协调。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3.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而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当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也就是性成熟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并进入青春期了。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六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心脏大小基本维持原状;2~3岁时,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时的10倍。

二、幼儿动作发展

儿童出生后。开始只能躺在床上乱动,以后才逐渐会走、会跑、会跳,会用手灵巧地拿东西,这是动作的发展过程。儿童动作的发展是肌肉和骨筋活动的发展,但是它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儿童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作接触周围事物,认识周围事物,产生及发展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表现着他们的心理活动。儿童动作的发展在3岁以前已基本完成,以后只是向更准确、更有组织、更匀称协调的方向发展。3岁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规律地按一定顺序发展的。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到下,头尾律

儿童动作作发展。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3.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地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由整体到局部

由近而远

(一)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

1.儿童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儿童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l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首坐起。l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l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l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l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l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

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2岁,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书。2.5岁。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3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已往杯子里倒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钮扣。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虽然主要由身体发育的成然而产生,但是也与环境影响有关系。例如。行走动作,是随着腿、腰部骨骼、肌肉发育而成熟的,儿童到一定时间,就会扶着东西站立和行走。但是独立行走的动作,却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练习越多越熟悉。有些动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练习,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印度狼孩卡玛拉由于长期在狼群中生活,没有行走动作发展的环境。到l4岁时,走路还没有2岁儿童稳。到l7岁死去时,始终没有平稳地走或跑过。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帮助儿童完善动作,提供动作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 (二)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 一方面,应当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成为画家。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例如,儿童自出生的时候起,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表现出天然的差别;在产房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出生几天的孩子,有的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手脚乱动,大哭大喊。当然这些天然的神经类型在后天的生活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在人们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却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特点。又如,儿童生理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像青少年时期的性成熟和由此引起的两性差异),虽然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却是儿童教育上必须注意的一些起作用的条件。 研究也证明:有许多遗传疾病是直接与儿童智力低下有关的。例如,

有一种“三色体病”,是在遗传过程中,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条染色体,这种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躯体和智力上的缺陷,也叫做“先天愚”(大约占产儿中的1/650)。又如,有一种“苯丙酮尿症”,由于在遗传过程中,血液中缺乏一种分解苯丙酣酸的酶,以致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严重的智力低下。如果在6岁以前,通过饮食治疗(通过饮食降低苯丙酮酸),也可以使智力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也决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谁都知道: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 (一)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例如,儿童虽然同样地生来就有健全的头脑和眼睛,但有的孩子可能读书识字,有的孩子可能目不识丁。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子女失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同是属于所谓“不可遏制塑”的孩子,其中一个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3)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 展的规律及特点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 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s://www.doczj.com/doc/4e899367.html,//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 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尊重幼儿发展规律 提高保教质量

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提高保教质量 ——学习《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体会 2012年10月,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13年1月16日-18日城市花园幼儿园组织《指南》的园本培训,通过《指南》的解读、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活动评析、自学、知识竞赛等形式,确保每个教职工能够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指南》的教育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有效转变保教人员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习后获益良多。 《指南》是引领幼儿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指南》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要求,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细化,对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建议非常清晰、具体、有指向性。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幼儿园教师和广大家长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我认为,熟悉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是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大理州幼儿园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中,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全面提高保教质量,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育的科学发展。 《指南》是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做好幼小衔接的规范。近几年,广大的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仍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引导,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很多家长牺牲了幼儿快乐的童年生活,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不仅让幼儿“伤”在起跑线上,也严重干扰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指南》的颁布,对切实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开园以来,城市花园幼儿园坚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每年5月组织大班幼儿到清林小学参观,观摩低年级学生上课。重点培养幼儿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不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我认为要坚决铲除幼教“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在城市花园幼儿园的土壤上滋生。 《指南》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助推器。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幼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推进幼儿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

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

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有句老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谈其他的事。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都特别的宝贝他们,因此基本上都不会让他们干什么事情,害怕累着他们,但他们这样做对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其实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家长应积极与学校配合,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下,使幼儿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处在幼儿期孩子所具有的特点。 幼儿期生理、心理学特点: 1.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而决定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即决定了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方法进行教育。 2.心理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即决定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另外,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启蒙教育便是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再来看看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应该怎样做呢? 家长方面: 一、让家长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幼儿参与主动性 让家长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把家长请到幼儿园来,与幼儿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最常见的就是亲子运动会。我们看到,在亲子运动会上,由于有了家长的参与,幼儿的表现就会特别出色,参与热情也会大大增加。日常的很多体育锻炼,大多是根据幼儿体能发展目标确定的,而这些活动又是必需的,如晨间锻炼、队列队形练习、走步练习等。由于这些锻炼内容单一,趣味性不强,因此很多幼儿都不能像参加体育游戏那样主动地参加。家长的加入,就能大大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二、让体育活动走进家庭,保持幼儿参与积极性 让体育活动走进家庭主要指把一些技巧性的体育锻炼放到家庭中开展。技巧练习对于幼儿来说是复杂又枯燥的,以往教师们多采用学习基本运作——幼儿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巩固练习的方式进行,由于班上幼儿人数较多,不能按幼儿的意愿投放多种练习材料,变化练习方式,教师在逐一指导的过程中,往往是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导致幼儿在等待指导的过程中,原有的热情逐渐淡去,有的甚至放弃练习。把这类型的锻炼放在家庭中开展,就能避免上述问题,有效保持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加强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身体素质的发展决定着幼儿动作活动的成绩和新动作形成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班教师能根据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们做到:1、树立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身体素质提高的观念。2、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3、不同年龄幼儿身心素质练习有所侧重。4、全面

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2016年吉林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已出,笔试时间是:2016年11月5日;面试报名:12月13日-12月16日;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至8日;大家记好教师考试的时间段,不要忙着备考而忽略了考试时间。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的常考点也是重要考点,以下是中公讲师对这一考点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我们常用“活泼好动”来形容幼儿,即学前儿童常依靠动作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幼儿的动作发展同样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总的来说分为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以及无有规律这五点,接下来我们详细地做下了解。 首先,整体到局部,即幼儿的动作发展是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幼儿动作最初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即使是打开瓶盖这样一个手部动作通常动用到腿部动作甚至是脸部动作,而且做得慢且不够准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较快且精准地完成动作,这离不开诸如绘画等活动的练习。 其次,首尾规律,即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根据幼儿动作发展先后顺序,我们常听到“三翻六坐七八爬”这样的谚语。就是说明幼儿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比如婴儿学习爬行时,也是先靠着手臂匍匐爬行,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跪着爬行。 再者,近远规律,即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更多的是从整个身体出发,先从头部和躯干动作开始,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比如婴儿想要获得悬挂在摇床上方的玩具,先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触碰玩具,然后才用腕和手指去触碰并抓取物体。 接着,大小规律,即从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这里主要指四肢: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等。在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穿珠子活动一方面训练了幼儿的集中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 最后,无有规律,即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意动作指的是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无目的,本能的动作。如婴儿出生后,成人触碰其手指,婴儿对其抓握。幼儿手眼协调的出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 (2013-07-10 12:38:58) 转载▼ 分类:《保教知识与能力》大纲整理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 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专题拓展资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教案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教案 字体:大中小 2014-12-01 10:09:00 公告: [课题名称]第六章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运动技能的含义及其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2、明确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及其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3、掌握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教学重点] 重点:幼儿运动技能发展的规律 难点:运用规律指导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 [教学课时] 4课时(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1、内容导入: 复习旧知识: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 2、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运动技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增强,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运动技能是幼儿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揭示内容 1.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从穿衣、写字、走路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到操纵机床、飞机等器械的复杂的活动,都包含着运动技能。当各种动作被组织起来并构成了一个连贯性的、整齐的、有明确时间性的完整动作时,可认为是形成了运动技能。在理解运动技能的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运动技能是有组织的、协调的动作系列而不是任意的动作的组合 运动技能与一般的随意做出的动作有所不同,它是将各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及其要求组织起来,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 (2)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 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先天的本能活动。这意味着运动技能是需要通

浅谈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谈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阶段是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语言、个性发展、思维方式等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尤为重要,其主要体现在如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让幼儿认知世界的同时懂得自我保护;如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创设。作为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进步,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利用国内外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念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突出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来教育和关爱每一个幼儿。 关键词:教育;身心健康;自我保护;环境创设;理论;实践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指幼儿在学习阶段,身体和心理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不断转化和实现的过程,这种变化既存在量变又有质变。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我们每个老师应该正确认识教育、身心健康、自我保护和环境创设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适合幼儿实际身心发展的精华渗透到整个保教过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同样如果仍以过去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幼儿,以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就不能符合现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满足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当然受教育的幼儿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幼儿身心整体、和谐、健康、自主地发展为原则,为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有益的指导与帮助。 1. 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支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决定着未来发展。教育是搭起幼儿认知世界的桥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使幼儿得到完整的身心发展,在体力、认知、生理、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幼儿教育是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比社会和家庭那种对幼儿分散式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实际问题,幼儿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利用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益的因素,使各方面影响都可以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当然,幼儿教育也应该遵循以下几点规律: (1)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幼儿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幼儿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身心特点。例如幼儿3岁前是潜意识语言学习时期,教育幼儿的方式主要是以幼儿多听、多看为主;4-6岁除了要使其在听、看语言信息的积累外,教育的内容要以口语表达为主,肢体动作表现为辅。因此,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体现出因时施教。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 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

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福建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相关推荐:福建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访问)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 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1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备考知识点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 在教师资格考试当中,这部分的内容是高频考点,往往会以选择题或者简答题的形式出现,需要考生理解并识记。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如,刚出生的婴儿用手动一下胳膊,然后整个身体都会动(整体动作);长大一点后,动一下手,手动其他地方不动(局部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千,即脊推)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比如,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

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等。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以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即"无有规律"。

浅谈如何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899367.html, 浅谈如何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教育 作者:黄梅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0期 摘要:从辩证唯物理论上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违背了其客观发展规律,轻则“南辕北辙”不能达到目标,重则受到“惩罚”——幼儿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是科学地遵守其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够保障教育的有效及幼儿的健康、有序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发展规律;科学 幼儿教育责任重大,这个时期的教育如果开展不力,不仅对幼儿近期的成长产生影响,而且可能对其终生成长发展产生影响。因而幼教工作绝不能以“看孩子”的心态随机去做,更不能以“需要”为核心去组织,幼儿教育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和有质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遵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之则达,逆之则乱——幼儿教育工作显然也是如此。 一、幼儿教育的“违规”问题及其成因 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行为其实很多,当下最“普及”的问题,就是超前教育——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成人化。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超前。教一些幼儿理解、吸收不了的知识,先硬性“灌输”到脑子里再说;二是教学形式超前。不管幼儿的思维能力如何、也不 管他们喜不喜欢,就是采用学校教学方式,强制地要求他们学、记、背(其实,主要不是学,就是记和背)。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也懂得其道理。可为什么面对我们最珍贵的小苗——孩子们,却会去做这个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家长的功利需求。现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甚嚣尘上。前几年,“起跑线”在还“小学”,而现在已经前推到了“幼儿园”——受家长“需求”的影响,幼儿教育越来越“违规”;第二是园方的“利益”需求——目前,幼教还不属于义务教育,幼儿园的运作需要经济支撑。但在利益最大化驱使下,一些幼儿园追求利益最大化已超出了基本需求。那,满足欲望的抓手是什么呢?就是把幼儿教成“神童”,让家长们“趋之若鹜”来送钱。 “违规”教育的后果非常严重,神童们风光一时,但最终大多会被素质基础扎实的孩子超越。 二、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及其教育方略 1. 身体成长方面

[规律,幼儿,行为]掌握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掌握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心理是指人们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也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老师是幼儿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任务是管理和教育幼儿。其方法之一是抓住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规范。 人的心理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幼儿阶段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幼儿开始有规律的活动、有组织的学习,参加集体活动。在新的环境里,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心理活动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首先是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以表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或飞跃,老师要从实际出发,注意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积极地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其次是情感的发展。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幼儿情感的发展是与其主要活动――集体活动分不开的。在与同学、教师有关的社会情感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也在不断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则在逐渐改善之中。老师要抓幼儿情感的发展,培养同学友谊,师幼情谊,达到善恶分清,爱憎分明,做一个有社会主义情感的人。 再次是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世界上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性的不同。幼儿园中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是幼儿个性先展的最主要条件,他们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更加明显,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能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因此,老师要根据幼儿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实际情况和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幼儿阶段,幼儿的主导是活动,老师要做好活动准备、道德素质、思维发展等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一、入园心理准备 1.活动态度 幼儿学习态度的准备,主要看他们能否把游戏和学习区别开来。幼儿初入园一般都有认真参与活动的要求和愿望,新到幼儿园立即被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等吸引,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浓厚兴趣。老师要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认真参与活动的态度。 2.活动习惯 幼儿入园要按时,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要放到一定的地方,听到铃声要走进活动室,发言要先举手等。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应采用讲解和实行相结合,贵在坚持。 3.活动方法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 规律及特点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 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1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2岁,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书。2.5岁,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3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已往杯子里倒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钮扣。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虽然主要由身体发育的成然而产生,但是也与环境影响有关系。例如,行走动作,是随着腿、腰部骨骼、肌肉发育而成熟的,儿童到一定时间,就会扶着东西站立和行走。但是独立行走的动作,却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练习越多越熟悉。有些动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练习,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印度狼孩卡玛拉由于长期在狼群中生活,没有行走动作发展的环境。到l4岁时,走路还没有2岁儿童稳。到17岁死去时,始终没有平稳地走或跑过。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帮助儿童完善动作,提供动作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上到下 儿童动作发展,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