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第18卷第5期2003年10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 E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E S

V o l.18 N o.5

O c t.,2003

文章编号:1001-8166(2003)05-0666-07

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柴育成1,周祖翼2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 100085;

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在回顾O D P学术目标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按照地球环境动力学和地球内部动力学两大科学主题,对O D P在地球环境变化、作为环境变化营力的沉积物、流体和细菌、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岩石圈变形和地震作用等前沿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I OD P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利用多个钻探平台,以更为广泛的钻探领域和更深的钻探深度,对全球海底进行学术目标更为庞大、系统的科学钻探,并进一步加强与石油工业以及其它国际地学研究计划的合作。

关 键 词:O D P;I OD P;科学成就;科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P71 文献标识码:A

0 前 言

人类对海底的大规模科学研究已经经历了D S-D P(1968—1983)、O D P(1985—2003)两个阶段。自1968年开始科学大洋钻探以来,人类在不断地扩大调查的范围,突破技术上的极限。大洋盆地被证明是研究地球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一个丰富的宝库和理想的全球实验室。在过去30年中不断壮大的国际科学大洋钻探科学组织,已经成功地开始对上述过程的研究,这些过程包括气候的控制作用、流体在地壳中的大规模循环、地表以及地内生命的性质、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等。作为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际地球科学合作计划,O D P将于2003年10月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的新的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它就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 n t eg r a t e d O cea n D r illi ng P r og r a m,I OD P)。

与D S D P、O D P仅仅依靠“G l o m a r挑战者号”或“J O I D E S?决心号”一艘钻探船的情况不同,I OD P 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除了类似于“J O I D E S?决心号”这样的非立管钻探船以

外,加盟I OD P的钻探船将包括日本斥资5亿美元将于2006年投入使用的“地球号”立管钻探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于2004年提供一艘功能比“J O I D E S?决心号”更完备的新的非立管钻探船。此外,欧洲一些国家在努力争取为I OD P提供一些上述两艘钻探船所无法涉足的、能在海冰区和浅海区进行钻探的钻探平台。由于I OD P的上述特点,它的航次将进入过去O D P计划所无法进入的地区,如陆架及极地海冰覆盖区;钻探深度则由于立管钻探技术的采用而大大提高,I OD P也因此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包括气体水合物)、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等领域里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认识短时期变化的关键过程(如发生在俯冲带的破坏性地震和岛弧的火山活动),还是对于了解人类之前的地球系统的长期自然变化(如大陆的张裂、破裂和漂移);无论是认识深部的地幔动力学及壳幔相互作用(如巨大火成活动区、板块俯冲工厂),还是了解地表浅部的各种作用过程(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无论是认识海底固体矿产资源(如巨型硫化物矿床以及沉积物中的气

收稿日期:2003-05-23.

作者简介:柴育成(1957-),男,河南延津人,博士,主要从事地球科学基金管理工作.E- m a i l:c ha i yc @n s f c. g ov. c n

体水合物),还是了解流体和细菌的各种地质作用,科学大洋钻探均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I OD P 与O D P更大的区别还在于,I OD P是用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指导其科学规划的。回顾O D P的历史可以看到,O D P早期的科学规划中(C O S O D I I),其科学主题以及科学咨询机构基本是按传统的学科领域来划分的,如全球环境变化、幔壳相互作用、流体与全球地球化学通量、岩石圈的应力与形变等[1];到了1996年,O D P发现其科学主题和科学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新的情况,因此在其战略规划中,将科学主题分为地球外部动力学和内部动力学两大类[2],并相应地对O D P咨询结构也进行了调整。而I OD P在制定其科学计划时,不再将地球系统分为内、外两个动力系统,而是看成一个内外相互影响、环环相扣的复杂系统。如大规模的板块活动(如造山作用、俯冲作用)及其伴随的洋流循环和气候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生物进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洋底下流体的活动可以影响地震的发生、气体水合物的聚集,核幔边界的变化可以影响地球环境以及生命的演化历史等。

1 O D P的主要科学成就

O D P始自1985年墨西哥湾的100航次,到2002年6月为止,“J O I D E S?决心号”共接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700名科学家上船参加考察,钻取的岩芯累计长达215k m,钻探最深达海底以下2111m,钻探的最大水深达5980m。考察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洋,与D S D P一起,在全球各大洋共留下了1700多个钻孔[3]。虽然与全球海洋面积相比,这一数量相当于在约3个浙江省的面积上才有一个钻孔,但这些钻孔既增进了我们对地球的外部和内部动力学过程的了解,也为地球科学家们将今论古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依据。要全面介绍O D P 的科学成就已大大超出了作者的认识水平,我们在这里只能择主要者作一概要简介。希望读者能与本专辑的其它文章结合在一起,以全面了解O D P的学术成就。

1.1 地球环境动力学

1.1.1 地球环境变化

(1)高分辨率新生代地质年代学的发展。含化石的海洋沉积物剖面的完整获取,极大地增进了对地磁场极性倒转历史、生物进化历史以及全球海洋同位素成分变化历史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O D P 的一个主要成就就是将深海沉积物中记录的气候变

化记录与理论计算的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联系起来,论证了轨道参数变化在驱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地球轨道周期为基础的高分辨率地质年代表,开创了地质年代学的新阶段。如O D P138航次的研究,既建立起6M a以来按轨道周期调谐的地质年代表,也为10M a以来的磁性地层年表作出了改进,如将布容/松山期的界限改为0.78M a B P前[4]。以O D P成果为基础的、经过重新校正的、且适用于全球的年代表对于确定发生在陆地和海洋的各种地质过程的速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十年至千年际的洋流循环变化。科学大洋钻探所获取的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的记录清楚地表明,浅部和深部洋流循环是在十年至千年尺度上发生变化的,这一结论证实了对冰芯研究所得到的认识。如北大西洋地区末次冰期旋回每隔1~3k a发生一次大气和海水温度的快速波动,其中一些变化与大规模冰盖溶化和冰屑排放同时发生。O D P162航次研究表明,至少在过去的50万年以来,这样的快速变化事件记录在海洋中广泛分布[5]。这种千年尺度的变化不仅仅是冰期的特征,而且在相对无冰盖的全新世也存在。如一些科学家认为,发生在17~19世纪的“小冰期”变冷事件就与北大西洋环流的变化有关[6]。O D P169航次在温哥华岛岸外获取的纹泥层序,记录了超高分辨率(次年度至百年时间尺度)的海洋沉积记录,有助于了解全球海洋/大气系统在人类时间尺度上如何运转[7]。

(3)瞬时气候事件(t r a n s i e nt c li m a t e e ve n t s)。海洋沉积物分析获得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已经揭示了极端“短暂”(几百至几十万年期间)的气候事件,可能是由于气候系统对内部反馈或外部驱动机制响应的快速转型。极端温暖的瞬时事件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 E TM,~55M a B P),全球深海、高纬地区和陆地温度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55M a B P)极短的时间间隔内增长4~8℃,同时伴随着陆地和海洋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的重大更替[8]。寒冷的瞬时气候事件包括始新世—渐新世界线(E/O)附近(E/O事件),E/O界线附近,全球气温大幅降低,海陆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灭绝,南极东部冰盖首次出现,指示了气候变冷、变干的趋势[9]。

(4)气候周期演变中热带碳循环的作用。O D P184航次南沙1143站5M a年的碳同位素记录展现出从40万年的偏心率长周期到1万年的半岁差周期,大大丰富了对于气候周期演变历史的认识,

7

6

6

第5期 柴育成等: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揭示出低纬海区太阳辐射量的变动引起季风、厄尔尼诺等热带过程的变化,导致碳循环的周期性变迁。这类以岁差周期为基础的热带气候变化,很可能在第四纪时期还通过碳循环对冰期旋回的进程和规律产生影响,使得地球系统以低纬和高纬区互相作用,水循环和碳循环相互结合,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互叠加的形式不断演化,表明第四纪气候旋回不仅有高纬区的冰盖驱动,而且有低纬区的热带驱动[10]。

(5)全球大洋缺氧事件。深海沉积物反映在地质历史的某些特定时期,在大面积的海洋范围内表层海水的生产力特别高。在这些时期,全球海洋出现一些缺氧层,大量的有机碳在海洋沉积物中以页岩的形式保存下来。分布最广的白垩纪缺氧事件(120~93M a B P)是全球规模的,表明整个海洋都发生有机质分解,导致异常高的碳埋藏量。最极端的事件发生在森诺曼期—土仑期交界时期(93M a B P),基本与白垩纪115M a以来最高温度事件同时出现,并表现为碳同位素正偏移和过量的生物碳埋藏[6]。科学大洋钻探为海洋缺氧事件提供了新的启示,这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和碳旋回的长期和短期变化,以及主要生油岩的形成时代,具有关键的意义。

(6)南极和北极冰盖的形成时代。在南极和北极相关海域进行的D S D P和O D P已达28个航次,184个站位。这些钻探研究发现了南极古新世末的增温事件、始新世大暖期、早渐新世冰盖增大事件以及新生代变冷的原因之争的洋流说等,为人类探测整个地球系统打开了异常广阔的视野。O D P钻探证实地球在50M a以前进入现在的冰期状态,期间经历了从单极有冰到两极有冰到冰盖形成的过程。O D P113、114、178、188等航次证明南极在40M a以前出现冰川,但大规模的冰盖的出现则在大约25 M a之后。O D P151、152航次的钻探则表明北半球冰盖大约在15M a以后才开始发育,而北半球主要的大陆冰川作用则在4M a以后才开始发生[6]。

(7)撞击事件与生物进化。地球上已识别出150多个撞击陨石坑,尺寸大小不同,最大的是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C h i cx u l ub陨石坑,直径180 km。这个极其庞大的陨石坑形成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的撞击事件,已经受到O D P的广泛关注。O D P171航次位于卡罗莱纳B l a ke N o s e1049站位的钻探通过了白垩纪/第三纪(~65M a B P)界线。这段岩芯展现了地球历史上最显著地质事件之一的完好记录。钻探研究结果表明大约90%浮游生物发生灭绝,幸存的少数属种此后在全球大洋重新繁盛,此外,撞击事件在岩性特征、撞击物源物质分布等方面也有明显反映[11]。

(8)海平面变化。O D P133、143、144、150、150 X、166、174 A、174 A X、182、194等10个与海平面变化有关的科学航次,在美国新泽西被动大陆边缘、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南部被动大陆边缘、巴哈马台地、太平洋中西部平顶海山等地获得了大量的钻探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建立了过去42M a年来的海平面变化年表,确立了大陆边缘层序界面与全球海平面下降之间的成因联系,证实了被动大陆边缘层序界面年代的确定可以达到0.5M a左右的分辨率水平,得出了百万年级尺度上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大致为20~85m的初步估计。从浅海区钻取的沉积物揭示,至少在过去25M a间,主要的海平面变化在全球范围内是同时进行的,而且这些海平面变化能与来自深海的氧同位素记录吻合[12]。关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新认识为重建大陆边缘的沉积演化认识以及大陆边缘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释手段。

(9)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印度与欧亚早新生代碰撞以及随后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产生了大量陆源沉积物堆积在海底。其中仅孟加拉扇的体积估计就达现代喜马拉雅山高出海拔部分的体积的5~10倍[6]。对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钻探为青藏高原隆升时代的确定提供佐证,同时也揭示了与高原隆升事件相关的海岸上升流、碳聚集、区域的和全球性气候等因素的变化历史。钻探结果表明,与高原隆升相关的气候变化导致了印度季风和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演化。O D P116航次孟加拉扇远端获得1700M a以来的岩芯资料,航次结果显示中新世早期喜马拉雅山的剥蚀物已经到达孟加拉扇的远端[13]。

1.1.2 作为环境变化营力的沉积物、流体和细菌(1)深部生物圈。深部生物圈是O D P近年来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在过去的10年中,O D P开始探索这块生物圈的处女地。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先认为贫瘠的洋中脊、深海沉积物(海底以下深度超过800m)中都活跃着大量的微生物[14]。1999年进行的O D P185航次首次邀请了5位生物学家上船。该航次在深部生物圈方面的主要计划是污染试验,藉以探讨微生物取样的方法、步骤。此外,船上科学家还进行了如下一些研究:玄武岩中的微生物分布,从沉积样品中提取D N A以确定深部生物圈的多样性,微生物总量估计,微生物活动对岩石的改造作用。1999年O D P的“J O I D E S?决心号”钻探

8

6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船已建成一个永久的微生物实验室。O D P201航次对秘鲁边缘的钻探是科学大洋钻探史上第一个专门围绕深部生物圈而实施的航次。对海洋沉积物和玄武质洋壳的钻探发现了一个多样而活跃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深部生物圈正成为全球地球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关注的一个新热点,它使得地球科学之外的其它领域的科学家(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学家)得以参加O D P的航次及研究活动。

(2)天然气体水合物。O D P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展研究的航次主要有112、141、146、164、182和204等航次,其中164和204航次是专门围绕气体水合物而实施的两个航次。O D P发现了洋底下存在大量的气体水合物,为评估它们对全球碳储库的影响、陆坡稳定性以及资源潜力提供了宝贵的信息。目前,只有O D P才能在恒压条件下从洋底钻取并保存气体水合物样品。

(3)流体及其地质作用。地壳中普遍存在的流体是地球内部、岩石圈、水圈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介质之一,对大陆地壳的形成、火山喷发、汇聚边缘断层作用以及地震的发生、气体水合物和其它矿产资源的形成以及海底微生物系统的支撑,均起着重要作用。O D P110、156、171 A等航次对汇聚大陆边缘中滑脱带及逆冲断层带的钻探验证了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即流体沿断层倾向发生迁移,这些具有特定地球化学特征的流体有可能对逆冲断层的活动产生影响。O D P106、139、158、169、193等航次对海洋沉积物和洋壳剖面的钻探确定了在活动的海底热液系统中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流体的来源、迁移轨迹、成分以及通量,也揭示了流体循环对海水成分、洋壳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的影响作用。

1.2 地球内部动力学

1.2.1 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1)洋底高原的起源。O D P120、130、192航次已分别在两个直径为2000k m、厚达35k m的洋底高原(南印度洋的K e r g u e l e n海台和西南太平洋的翁通—爪哇海台)直接取到了与大陆溢流玄武岩相类似的玄武岩样品。O D P130航次对翁通—爪哇海台的钻探取得了149m的玄武岩芯;第192航次在翁通—爪哇海台取得了最长278.9m(1184 A孔)的基岩岩芯,这已是目前太平洋底最长的玄武岩芯。钻探表明,洋底高原的上部地壳由若干厚达数十米的玄武质熔岩流组成。这两个洋底高原的总体部分是在较短的地质时期内(数百万年)发生侵位的,可能是地幔羽顶部上升的结果。这类洋底高原向大陆边缘的增生构成大陆增生的一种独特形式,而这种形式是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所未能预测的。

(2)洋壳的结构。科学大洋钻探的实施源于人类钻穿洋壳、进入上地幔的愿望。迄今为止,有关洋壳及上地幔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洋底拖网样品以及对蛇绿岩的研究。迄今为止,D S D P/O D P在洋壳里所打的最深一口钻孔(504 B 孔)的深度是2111m,只钻至层2,而这已经是8个航次重复钻进的结果。因此,在获取代表整个洋壳的连续样品方面,O D P采取了两种互相补充的策略:一是选取某一钻孔进行重复钻取(如东太平洋的504 B孔),最终钻抵莫霍面;二是在有下地壳和地幔物质出露地区,钻取分段剖面(如印度洋的735 B孔),最后连成一条完整的地壳剖面。迄今为止,O D P在上述两方面的钻探中均取得了一些成果。O D P对洋底地幔岩及主要洋壳层的有限的钻探结果表明,如果说处于快速扩张洋盆的504 B孔迄今为止所取得的资料基本证实了洋壳的层状结构模式的话,那么,以735 B为代表的处于慢速扩张洋盆的一些O D P钻探成果,则基本上否定了传统的洋壳层状结构模式。此外,由于O D P对洋壳的钻探选取择一些不同海底扩张速率的地区来进行,科学家们今天对于洋壳扩张速率与洋壳热体制、岩浆通量以及洋壳结构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5]。

(3)巨型硫化物矿床。O D P对两个正在活动的、分别赋存在火山岩和沉积岩中的海底金属硫化物矿床进行了钻探。O D P对有沉积型大洋中脊热液系统进行研究的典型实例是139航次(1991年)对北美西岸外胡安德富卡洋脊北部的中央裂谷的钻探。O D P对无沉积物覆盖的大洋中脊的活动热液系统的研究实例是158航次对大西洋的T A G(横跨大西洋地质综合调查,T r a ns-A tl a n ti c G eo t r ave rs e)热液区进行的钻探。钻探结果表明,海底硫化物矿床与陆地上的巨型硫化物矿床之间在矿床的成矿过程、矿化的规模和级别等方面可以进行直接类比[16]。对海底矿床的钻探可以为陆地上同类矿床的勘探提供新的启示。

(4)汇聚边缘构造和俯冲再循环。地震成像和O D P125、126、165、170、195等航次的研究表明,汇聚边缘的构造存在截然不同的一些类型,包括以向上驮板块增生为主的边缘、大多数沉积物被俯冲的边缘以及在上驮板块底部发生侵蚀的边缘。对下冲板片实施钻探,并且将结果与岛弧岩浆作用进行比较,使人们对俯冲再循环开始有了定量的认识。O D P

9

6

6

第5期 柴育成等: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钻探成果和高质量的地球物理资料还为俯冲带沉积物通量的全球估算提供了可能[17]。

(5)洋壳上的热点轨迹。O D P197航次对夏威夷皇帝海岭的钻探所钻取的沉积物和玄武岩样品的测年研究表明,这些年龄沿着海底火山链或火山脊出现系统的变化,验证了板块构造关于火山链成因的假说,即它们是由岩石圈板块之下相对固定的热点所引起的[6]。这些样品还表明热点是由深部的地幔羽所形成的。此外,这一研究还确定了相对于下地幔的岩石圈板块的绝对运动。沿着这些海山的古地磁分析揭示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热点之间的相互运动。1.2.2 岩石圈变形和地震作用

(1)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O D P103、149和173等航次对非火山型张裂边缘的钻探结果和地震资料揭示了在基本不伴随火山活动时,大陆地壳张裂、拉张变形的新模式。O D P103、149航次还在伊比利亚洋陆过渡带沉积层以下发现约数十公里宽的蚀变橄榄岩,位于拉薄的陆壳与正常洋壳之间,代表了大致的陆—洋壳边界。这些钻探成果大多支持不对称的简单剪切模式。在西伊比利亚张裂边缘发现的地层和构造与阿尔卑斯山的地层与构造惊人地相似。

(2)火山型大陆边缘。O D P104、152、163航次对挪威—格陵兰东南火山型共轭边缘的调查,揭示了岩浆活动在边缘形成中的主导作用。钻探表明,在许多被动大陆边缘的多道地震反射剖面上识别出来的向海倾斜的反射层,实际上是由一些在大陆张裂的最后阶段和洋盆开始形成阶段快速侵位的水下熔岩所构成。在某些情况下,熔融岩浆的大量产生与顶部宽达数千公里的地幔羽有关。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似乎又与地幔羽无关[6]。

(3)低角度断层。低角度断层在大陆破裂、沉积盆地形成和最终的海底扩张过程中的作用是O D P的一个重要学术目标。O D P180航次1998年在太平洋W oo d l a r k盆地对正在发生的大陆张裂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正在活动的被动边缘内的断层带进行了直接取样,并对物理性质进行原地测量和海底观测,从而对活动断层的活动性与岩性及原位物理性质(如应力、温度、岩石物理性质、流体压力等)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18]。

2 I O D P前瞻

在国际科学大洋钻探活动从目前的O D P阶段向2003年之后的I OD P多平台大洋钻探阶段的转变过程中,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更加广

泛而细致的科学目标,是摆在国际科学大洋钻探活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O D P科学委员会(S C I C O M)于1999年3月设立了由M oo r e任组长的、并由7位成员组成的“国际大洋钻探规划委员会”(I PSC),I P SC的主要任务包括与日本的O D21保持联络,并提供O D21所需的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支持;制定2003年以后国际大洋钻探的长远科学规划。I P SC于2001年推出了题为“地球、海洋与生命”的I OD P初步10年(2003—2013年)科学计划[6]。

I PSC提出了采用新的钻探技术和多个钻探平台条件下的I OD P的科学主题及优先研究领域:(1)深部生物圈和洋底下的海洋。新的证据显示大量的微生物可能生活在大范围的温度和压力下,似乎是由沉积物和岩石提供维持生命的能源。处于这些极限环境的微生物现在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新的生物物质的潜在来源,具有新的生物技术应用潜力,如水处理技术和利用微生物方法提高石油采收率。现在我们还不太了解巨大的洋底下的海水流体系统的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这一系统中的流水改变岩石成分,影响大洋的化学组成,润滑诱发地震的活动断层,聚集经济矿物沉积,并与生命紧密相连。

I OD P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此进行研究,提供有关洋底下海洋的综合特征。I OD P科学计划确定在该主题中的优先研究领域为:①深部生物圈,②天然气水合物。

(2)环境的变化、过程和影响。大洋沉积物在4个时间尺度上提供了地球气候波动的唯一记录并使探知气候信号成为可能,4个时间尺度分别为:构造的(大于50万年);轨道的(2~40万年);大洋的(几百到几千年);有关人类的(季节性的到千年期的)。岩芯的研究显示气候变化的速度随时间发生从渐变到突变的变化。I OD P将从迄今为止还很少取样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岩芯,如从北极洋盆、环礁、暗礁、碳酸盐台地、浅水大陆架和沉积物快速堆积的地方(尤其是缺氧盆地)。结合全球各大洋的钻探结果,这些新的沉积物样品可以更精确地分析出所有时间尺度上地球系统变化的原因、速率、序列和严重性。还可以更彻底地考察生物学演化中极端气候、气候变化和重要突变之间的关系。I OD P科学计划确定在该主题中的优先研究领域为:①极端气候;②气候的快速变化。

(3)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我们通常注意到地球内部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的释放,是通过如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等短暂的、经常是破坏性的事

7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件来进行的。这些标志性事件是固体地球循环的一部分,后者包括洋壳的形成和老化、俯冲带的物质再循环、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利用新的I OD P技术,研究者们将对那些现今或者几百万年前物质和能量迁移最多的海底区域实施取样并进行监测。I OD P对地壳进行钻探,将超出以往的深度,这样可以用新的视角来看待那些长期以来未解决的问题并可能找到答案,例如洋壳形成和变形的过程、海底磁异常的起因以及流体在地震发生中的作用。在I OD P的第一阶段,将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立管钻探船在俯冲板块边界的深源发震区采集岩芯,进行实地测量和监测。I OD P科学计划确定在该主题中的优先研究领域为:①大陆破裂与沉积盆地形成;②巨型火成岩区;③21世纪莫霍钻;④发震带。

除了上述学术目标上的发展以外,与O D P相比,I OD P还将进一步加强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首先,随着油气勘探向更深的水域快速拓展,I OD P有意利用深水立管技术,I OD P与石油工业均意识到,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学术目标,技术上有较大的互补性,因此I OD P在其咨询机构中已成立了与石油工业联系的专门工作组(I LW G),以进一步加强双方的联系;其次,I OD P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际科学计划的合作,这些计划包括国际洋中脊研究计划(I n t e r R i d g e),国际大陆边缘研究计划(I n t e r-M a r g i ns),国际海洋网(I O N),过去全球变化(P A G-E S)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海洋过去全球变化研究(I M AG E S)计划,南森(N a n s e n)北冰洋钻探(N A D)和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 C D P);第三,随着I OD P钻探平台的增加以及规模的大幅度扩大,I T 技术、高新技术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此外,面对多个钻探平台、不断增加的经费以及不断增加的航次建议书,如何对I OD P进行高效的管理,增进公众对I OD P科学成就的了解,对建议书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培育,均是I OD P将要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R e f ere n ce s):

[1] C O S O D I I.R epo r t of t he S e cond C on f e r ence on S c i e n tifi c O cean

D rilli ng[R].S tr a s bou r g:J o i nt O cean o g r aph i c I n s tit u ti ons,I nc,

1987.1-142.

[2] J O I D E S P l ann i ng C om m itt ee.U nde r s t and i ng O u r D ynam i c E a rt h t h r ough O cean D rilli ng[C].J O I I nc,1996.1-86.

[3] J O I. O D P H i gh li gh t s[C].W a s h i ng t on D C:J O I,2002.

[4] S hack l e t on N J,C r ow hu r s t S,H age l be r g T,e t al.A new l a t e N eo-

g ene t i m e s ca l e:A pp li ca ti on t o L eg138s it es[A].I n:P i s i as N

G,M ayer L A,J a necek T R,e t al.P r oceed i ngs of O D P,S c i en ti f-

i c R e s u lt s,138:C o ll ege S t a ti on[C].T X(O cean D rilli ng P r o-

g r am),1995.73-101.

[5] R aym o M.N ew i n s i gh t s i n t o E a rt h’s h i s t o r y:A n i n tr o duc ti on t o L eg162p o s t c r u i s e r e s e a r ch pub li s hed i n j o ur n a l s[A].I n:R aym o

M,J a n s en E,B l um P,e t al,e ds.P r oceed i ngs o f t he O cean D ril l-

i ng P r og r am,S c i en tifi c R e s u lt s[C].1999,162:273-275.

[6] I W G.E a rt h,O ceans and L if e:S c i en tifi c I nve s ti ga ti on of t he E a rt h S y s t em U s i ng M u lti p l e D rilli ng P l a t e f o r m s an d N ew T echno l og i es:

I OD P I n iti al P l an[R].W a s h i ng t on:I n t e r na ti onal W o r k i ng G r oup

S uppo r t O ffi ce,2001.42-49.

[7] V e r o s ub K L,H a rri s A H,K a rli n R.U ltr ah i gh- r e s o l u ti on p a l eo-m agne ti c r eco r d fr om O D P L eg169 S,S aan i ch I n l e t,B riti s h C o-

l um b i a:I n iti al r e s u lt s[J].M a ri ne G eo l ogy,2001,174(1~4):79-93.

[8] Z achos J C,L ohm ann K C,W a l ker J C G,e tal.A b r uptc li m a t e

c hange an

d t r an s i en t c li m a t es du ri ng t h

e P a l e o g e ne:A m a ri ne p er-

s pec ti ve[J].J o u r nal of G eo l ogy,1993,101:191-213.

[9] D econ t o R M,P o ll a r d D.R ap i d C eno z o i c g l ac i a ti on of A n t ar c ti ca

i nduc e d by d ec li n i ng a t m o s phe ri c C O

2[

J].N a t u r e,2003,421:245-249.

[10] P i nx i an W ang,J u n T i an,X i n r ong C h e ng,e t al.C a r bon r e s e r vo i r

c hanges p r ecede

d m a j or i ce-s heet expan s i on a t t h

e m i d-B r unhes

e v ent[J].G eo l ogy,2003,31(3):239-242.

[11] O D P L eg171 B Sh i pboa r d S c i en tifi c P a rt y.C r i t i cal bounda ri e s i n

E a rt h's h i s t o r y-a nd t he K- T bounda r y[J].J O I D E S J o u r nal,

1997,23(1):1-3.

[12] M ill er K G.T he r o l e of O D P i n unde r s t and i ng t h e cau s es and

e f

f ec t s of

g l obal s ea l evel change[J].J O I D E S J o u r nal,2002,

28(1):23-28.

[13] C och r an J R.H i m a l ayan up lif t,s ea l evel,a nd t he r eco r d of B en-

g al F an s ed i m en t a ti on at t he O D P L eg116s it es[A].I n:C och-

r an J R,S t ow D A V,e t al,e ds.S c i en tifi c R e s u lt s O cean D ril l-

i ng P r og r am[C].1990,116:397-414.

[14] D’H ondt S,S m it h D C,S p i v ack A J.E xp l o r a ti on o f t he m a ri ne s ub s u rf ace b i o s phe r e[J].J O I D E S J o u r nal,2002,28(1):51-

54.

[15] P ea r ce J.T he o cean i c lit ho s phe r e[J].J O I D E S J o u r nal,2002,28(1):61-66.

[16] J i n X i ngchun,Z hou Z uyi,W ang P i nx i an. O cean D rilli ng&C hi-n e s e E a rt h S c i ence[M].S hanghai:T ong j i U n i ve r s it y P r e s s,

1995.223-265.[金性春,周祖翼,汪品先.大洋钻探与中国地

球科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223-265.]

[17] v on H uene R,S cho l l D W.T he r e t u r n of S i a li c m a t e ri al t o t he m an tl e i nd i ca t ed by t e rri genous m a t e ri al s ub d uc t ed at conve r gent

m a r g i ns[J].T ec t onophy s i cs,1993,219:163-175.

[18] T ay l or B,H uchon P,K l aus A,e tal.A c ti ve C on ti nen t al E x t en-s i on i n T he W e s t e r n W ood l a r k B a s i n,P apua N ew G u i nea,O cean

D rilli ng P r og r am,P r e li m i na r y R epo rt s,180[R].1998.

1

7

6

第5期 柴育成等: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S C I E N T I F I C O C E A N D R I L L I N G :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N D P R O S P E C T S

C H A I Y u- c h e ng 1

, Z H O U Z u- y i

2

(1.

D e p a r t m e nt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e s , N a ti o nal N a t u r al S c i e n c e

F o unda ti o n o f C h i na , B e i j i ng 100085 , C h i na ;2. L a bo r a t o r y o f M a r i ne

G e o l o gy , T o ng j i U n i vers it y , S hanghai 200292 , C h i na ) A b st r a c t : A ft e r a b r i e f r ev i e w o f t he e vo l u ti o n o f s c i e nt i fi c t h e m e s o f O D P , m a j o r s c i e n tifi c a c h i eve m e n t s m a de b y O D P a r e li s t e d i n t o t wo ca t ego r i e s , i . e ., d y n a m i c s o f E a r t h ’ s e n v i r o nm e nt a nd d y n a m i c s o f E a r t h ’ s i n t e- r i o r . A c h i eve m e n t s m a de i n f i e l ds s u c h a s E a r t h ’ s e n v i r o nm e nt c h a n g e , s e d i m e n t s , f l u i ds a nd b ac t e r i a a s t he a - g e n t s f o r e n v i r o nm e nt c h a n g e , m a s s a nd e n e r g y t r a n s f e r o f t he E a r t h ’ s i n t e r i o r , l it h o s ph e r e d e f o r m a ti o n a nd e a r t h- q u a ke h av e c h a n ge d o ur und e rs t a nd i ng o f o ur dy n a m i c E a r t h. I OD P w il l f o ll o w t he i d e a o f E a r t h s y s t e m s c i e n c e b y p

r o p o s i ng b r oa d e r s c i e n tifi c t h e m e s a nd i n i t i a ti ve s i n a s y s t e m a ti c w a y. M u lti p l e p l a tf o r m s w il l e n a b l e I OD P t o d r il l d ee p e r a nd i n a r ea s t h a t w e r e n o t acce ss i b l e i n O D P. C o- o p e r a ti o ns w it h i ndu s t r y a nd o t h e r i n t e r n a ti o n a l r e s ea r c h p r og r a m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w il lbe e nh a n ce d i n t h e I OD P ph a s e.

K e y w o r ds : O D P ; I OD P ; S c i e n tifi c ac h i eve m e n t s ; S c i e n tifi c t h e m e s.

276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2015-04-01 10:06:00 0 深水勘探开发技术吕建中 文|吕建中等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目前,全球深水投资占海上总投资的1/3,深水项目占到全球海上项目的1/4。在全球排名前50的超大项目中,3/4是深水项目。近5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中70%来自水深超过1000m的水域。当前,深水油气产量大约占海上油气总产量的30%。深水,必然对现今以及未来的油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球新增的油气发现量主要来自于海上,尤其是深水和超深水。来自深水的发现数虽然不多,但发现量却十分巨大,同时表现出水深越深、发现量越大的趋势:2012年,全球超1500m水深的总发现量接近16.3亿吨油当量(120亿桶),相当于陆上的6倍,接近浅水的3倍。2011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油气发现中,6个来自深水,且全部都是亿吨级油气发现。2012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油气发现全部来自深水,其中的7个为亿吨级重大油气发现(下表)。

深水产量逐年增加,至2013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已超过5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海上油气产量的20%以上,并且这个比例还将逐年上升。 过去几年的高油价,为海洋项目开启了较大的赢利空间。据PFC统计,深水盈亏平衡点为397美元/t(54美元/桶),一般的收益率都在15%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达到28%,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其中。埃克森美孚等5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重点正在由陆上向海上转移,并且加快进军深水,海洋勘探开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已经达到60%~85%,海洋产量占比均超过50%,其中的深水勘探开发投资已经占到海洋总投资的50%以上。 国际大石油公司在深水领域获得了丰厚的产量,BP公司的深水油气年产量已接近5000万吨油当量;道达尔的深水油气年产量已超过3500万吨油当量;而巴西国油和挪威国油则依靠深水在10~13年的时间里新增产量5000万t。可以说,深水在未来油气产量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石油公司的必争之地。 我国的深水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在我国南海海域,整个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在230亿至300亿t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m3,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153.7万km2的深水区域。伴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战略的部署,未来我国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2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五大技术挑战

二十世纪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二十世纪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四十多年中,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双轮推动下,电子信息设备一方面通过极其迅速的更新换代,使性能高速提高,体积能耗不断减小,另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价格,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可能性。随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在全世界的迅猛兴起,对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2000年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5亿用户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信息大通道,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揭开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每个芯片上包含上亿个元件,构成了“单片上的系统”(SOC),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引人注目,带动了光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网技术多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见分晓。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1.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什么位置? 这几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金属矿产之一的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 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一般沿增生板块边缘和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气孔和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黑烟囱”、“白烟囱”是怎么回事? 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水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生在深海底的奇观—“黑烟囱”和“白烟囱”。“黑烟囱”是发生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用于渗入海水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生物的生长,因此在“黑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白虾白蟹。而白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非晶质SiO2成分和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 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用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用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采性、经济合理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气开发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常用地震波的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其次是海底油气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行。最后是海洋油气的输送,一种是由船舶运输,另一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 研究进行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和地球物理测量.属第一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面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和电视等;专项调查手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力、磁力和热流等项调查. 114.海洋地质调查方法有哪些? (一)海底地形地貌测量 1、回声测深(单、双频) 2、多波束测深(三维海底立体地形图) 3、旁侧声呐扫描(二维海底平面地形图) (二)海底地层探测 1、声学地层剖面仪(浅、中、深) 地层厚度、层理结构和地层中异常埋藏体(浅层气、断层、埋藏古河道) 2、地震勘探(单道、多道、三维) 震源(气枪和电火花)和接收系统(接收器、放大器和记录仪) 3、海底地震观测

观中国“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的感想

观?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的感想 2012年11月24日,我们应用物理班和光信息班同学一起参加了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当天阳光明媚,虽然气温也有些偏低,但这样一个能生动展示祖国发展现状的大型展览仍吸引了很多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序言展厅——走科学发展道路谱写辉煌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从十六大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前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到十七大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到十八大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当今国家的领导人,革命性的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带领全国人民成功的向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 在综合展厅里,反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量、外汇储备增长情况的动态演示图,描绘百姓衣食住行变化的组画,多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照片墙,一次次吸引我们同学的目光,人们纷纷驻足观看。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专题展厅。 在第一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展厅中央,通道两侧摆放的嫦娥二号卫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及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组合体高仿真模型,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现场展出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是难得一见的真品,大家纷纷与?航天员?合影留念。这些照片、图表、模型和实物,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方方面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家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绚丽画卷,回眸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移步换景,驻足流连。 在第二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厅中,我们看到了: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平桥社区直接选举投票现场、2011年7月,?同心·党外院士服务团?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服务活动和福建省福州市全面推行?一站式?政务服务等活动,都体现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国家一切属于人民的民

科学发展,辉煌成就 十八大

科学发展,辉煌成就 从1949年到2012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3年辉煌历程,在这63年中,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树立了和谐和平的良好形象,中国共产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与困难,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在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制度取得新进步。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2006年,长江三峡大坝建成,这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完工后,足以缓解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电力需要。中华民族百年执着的三峡梦想,最终成为现实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猝然发生8级强震,大河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这是新中国以来破坏力最大,波及范围最强的一次地震。但是在党的领导与帮助下,在全中国人民的互相帮助下,最终将损失降到最低,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团结。2008年,中国举办了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理念的第29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在本次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充分展现了中国体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0年举行上海世界博览会,这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博览会,展现了中国的巨大能力与实力。2012年,我们喜迎全运,展现当代风采......

在近十年当中,无论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还是遭遇重大灾害,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总值稳步上升,跃居世界第二;科技上我们取得了“嫦娥”卫星奔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奏响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强音;文化上城乡教育努力向均衡发展,“三支一扶”,“西部教育计划”给大学生开辟了另一篇就业的新天地…… 作为21世纪当代大学生,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与进步,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从以前的一排排平房到今天的高楼林立,从以前家中的彩电,洗衣机到如今的液晶电视,液晶电脑,全自动洗衣机,从以前小学初中还要交学费到如今中小学免学杂费……无不例外的显示着中国科技、经济、政治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当代的中国在发展,在进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不能松懈下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还需要靠我们,或许我们的力量就像一滴水滴,但是水滴多了就会汇聚成大海,我们要以饱满的精神与热情,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去学习,去努力,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我的绵薄之力。 外国语学院 11级英语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无不蕴涵着伟大的社会实践产生重大的理论,同时又在新的理论指导下促进社会实践的向前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她引领着我们前进并让我们成就辉煌!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种问题的挑战,同时和平与发展又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面对这一大背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于我们这个经历过苦难和辉煌的民族而言,科学的理论思维指导中国革命实现了伟大胜利,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也带给我们辉煌的成就: 一、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让我们建设了强大而又有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国防力量有了强大的发展,高科技水平的尖端武器和各项基础性方面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不但彻底甩掉了以前那种“一穷、二白”落后的帽子,实现了繁荣昌盛的愿望,而且在全世界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国内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抗洪水、抗冰灾、抗地震救灾,人民群众遇到了困难,都是人民解放军帮助解决救灾救难,要不是有强大的国防,是无法解决困苦的。 二、科学发展让我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粮食、棉花、肉类、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210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成为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兴电子产品和彩电、冰箱、汽车等现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大国。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2008年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三、科学发展让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科研机构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为经济建设解决了大量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满足国内用户的需要外,还开始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

科学钻探常见问题及答案

1.为什么要进行科学钻探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资源、能源、生活的空间和生存的 环境,但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等),人类为了本身生存的需要,迫切地希望了解地球。但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长期以来,地球科学家们试图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来探测与研究地球内部,但所获得的认识都是间接的。科学钻探是唯一能获得地下深处真实信息和图象的地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等重大地学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被誉为“伸入地壳的望远镜”。 2.科学钻探的主要领域有哪些 科学钻探是为地学研究的目的而实施的钻探,它是通过钻孔获取岩心、岩屑、岩层中的流体(气体和液体)以及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和在钻孔中安放仪器进行长期观测,来获取地下岩层中的各种地学信息,进行地学研究。 只要是满足以上条件的钻探活动皆可称之为科学钻探,而不论其钻探的区域、钻孔的深浅和钻孔直径的大小。按照区域划分,可分为大洋科学钻探、大陆科学钻探、湖泊钻探、冰心钻探和外空钻探。科学钻孔的深度可浅至数毫米(美国火星钻探),深至数千米、甚至上万米,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孔(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最深钻孔)是深度为12262米的科拉超深钻(俄罗斯)。 目前大陆科学钻探已在全球形成宏伟的整合计划,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有2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板块构造、火山与地震活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陨石撞击与灾变事件、地热与流体系统和大陆与地幔动力学等,并与国际大洋科学钻探联手,意味着一个探测地球的新时代的来临。 3.海洋科学钻探发展的历程 1961年——1966年美国的“莫霍面计划”;1966年6月——1983年11月深海钻探计划(DSDP);1985年——2003年大洋钻探计划(ODP);2003年10月——201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各钻探计划所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莫霍面计划”第一次深海钻探成功,证明洋底地壳第二层由玄武岩组成;DSDP计划完成了近百卷的DSDP初期报告,证实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建立了板块学说,催生了古海洋学这一新学科;ODP计划揭示了洋壳结构和海底高原的形成,证明了气候演变的轨道周期和地球环境的突变事件,分析了汇聚大陆边缘深部流体作用,发现了海底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IODP正在为揭示地震机理,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过程做进一步的研究。 4.IODP的来源与工作目标 “IODP”即“In tegrated O cean D rilling P rogram(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 它是在ODP 基础上, 通过革新技术、扩大规模及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更符合科学潮流、更具国际化的新世纪大洋钻探计划, 是继DSDP、ODP 后国际合作深海钻探的第三个阶段。IODP 的特点在于以多条船为基础, 去进一步探索以往不能钻探的海区和深度, 去解决过去未能回答的科学问题。除了能在浅海和滨海

科学发展 成就贵州辉煌

科学发展成就贵州辉煌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上又迈上了新的一步。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记得小时候,政府的相关人员来到我家,当时我的父母不在家,一位政府的叔叔就问我:“小朋友,你家今年杀猪没有?”我老老实实的回答:“杀了啊,好大一头呢!”父母回来知道情况后就骂我一顿,懂事后才知道,原来杀猪要交税。 一晃,十多年年过去了,在外读书回到家就听说很多税不用交了,政府还给补贴!为什么这些税款免了呢?那是因为: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我们身边,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等全部取消。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粮食生产连续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造了粮食产量新高。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取得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民生有了明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残疾人事业等取得了新的进步,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群众住房困难等问题逐步加以解决。

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第18卷第5期2003年10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 E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E S V o l.18 N o.5 O c t.,2003 文章编号:1001-8166(2003)05-0666-07 科学大洋钻探:成就与展望 柴育成1,周祖翼2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 100085; 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在回顾O D P学术目标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按照地球环境动力学和地球内部动力学两大科学主题,对O D P在地球环境变化、作为环境变化营力的沉积物、流体和细菌、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岩石圈变形和地震作用等前沿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I OD P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利用多个钻探平台,以更为广泛的钻探领域和更深的钻探深度,对全球海底进行学术目标更为庞大、系统的科学钻探,并进一步加强与石油工业以及其它国际地学研究计划的合作。 关 键 词:O D P;I OD P;科学成就;科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P71 文献标识码:A 0 前 言 人类对海底的大规模科学研究已经经历了D S-D P(1968—1983)、O D P(1985—2003)两个阶段。自1968年开始科学大洋钻探以来,人类在不断地扩大调查的范围,突破技术上的极限。大洋盆地被证明是研究地球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一个丰富的宝库和理想的全球实验室。在过去30年中不断壮大的国际科学大洋钻探科学组织,已经成功地开始对上述过程的研究,这些过程包括气候的控制作用、流体在地壳中的大规模循环、地表以及地内生命的性质、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等。作为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际地球科学合作计划,O D P将于2003年10月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的新的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它就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 n t eg r a t e d O cea n D r illi ng P r og r a m,I OD P)。 与D S D P、O D P仅仅依靠“G l o m a r挑战者号”或“J O I D E S?决心号”一艘钻探船的情况不同,I OD P 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除了类似于“J O I D E S?决心号”这样的非立管钻探船以 外,加盟I OD P的钻探船将包括日本斥资5亿美元将于2006年投入使用的“地球号”立管钻探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于2004年提供一艘功能比“J O I D E S?决心号”更完备的新的非立管钻探船。此外,欧洲一些国家在努力争取为I OD P提供一些上述两艘钻探船所无法涉足的、能在海冰区和浅海区进行钻探的钻探平台。由于I OD P的上述特点,它的航次将进入过去O D P计划所无法进入的地区,如陆架及极地海冰覆盖区;钻探深度则由于立管钻探技术的采用而大大提高,I OD P也因此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包括气体水合物)、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等领域里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认识短时期变化的关键过程(如发生在俯冲带的破坏性地震和岛弧的火山活动),还是对于了解人类之前的地球系统的长期自然变化(如大陆的张裂、破裂和漂移);无论是认识深部的地幔动力学及壳幔相互作用(如巨大火成活动区、板块俯冲工厂),还是了解地表浅部的各种作用过程(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无论是认识海底固体矿产资源(如巨型硫化物矿床以及沉积物中的气 收稿日期:2003-05-23. 作者简介:柴育成(1957-),男,河南延津人,博士,主要从事地球科学基金管理工作.E- m a i l:c ha i yc @n s f c. g ov. c n

赞科学发展 品辉煌成就

赞科学发展品辉煌成就 有一页历史,照亮了黑暗的岁月 有一页历史 在我们心上铭刻 你可曾问我 历史翻开新篇章谱写新画卷的那一刻 有过多少辛酸 有过多少血泪? 你可曾记得 神舟大地迎来祥和盛世的那一刻 有过多少欢呼 有过多少感动? 你可曾发现 伟大的中华民族 犹如一只雄狮傲然挺立在世界东方的时刻 有过多少诧异, 有过多少惊叹? 回眸发展历程 多少艰难,多少坎坷 驻足遥望前方 多少无知,多少惆怅 沉浸内心浮萍 多少难言,多少无助 展望发展未来

多少疑虑,多找迷茫 记忆中的年代, 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2003年7月 一个声音呼喊着 如同清晨时窗户边的阳光 温暖,柔和 如同正午时沙漠中的露珠 清凉,温馨 那就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的中国 凝聚成一股激流 涌动了,奔腾了 无数人民追随者 那道科学发展的第一声宣言 智慧的结晶 无数的人民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 读懂了那一年7月第一声宣言的真正内涵读懂了那一年7月第一声宣言的伟大崇高读懂了那一年7月第一声宣言的刻骨铭心 眼前一幅精彩纷呈的画面 画面里有长江黄河跨越的山川

有优美婀娜的美丽风景 还有辛勤劳作的人民 无数的憧憬 无数的畅想 散步月光,梦醒晨曦时 科学发展的曙光在黎明照耀 带着欣喜,怀着感动 还有刻骨铭心的发展观 当我们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 电气,机械运作声应有尽有,我们惊叹当我们穿梭在城市的怀抱里 高楼大厦巍峨耸立,我们惊叹 当我们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中 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我们惊叹 当我们踏足国际的轨道里 国际交流 提及的是科学发展观,我们惊叹 无数的日子,无数的期盼 科学的理念融入中国, 发展的曙光映着辉煌成就 世界曙光明了,中国腾飞了 那一句发自肺腑的宣言 那四个简单不平凡的字——科学发展有谁知道,那简单不平凡的东西 创造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幸福

回望历史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图片展

回望历史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图片展 传媒学部第三党支部 一、活动背景 11月8日上午九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随后,学院党委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对全院各级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作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响应学院党委号召,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传媒学部第三党支部开展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意义 1.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历史功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加强党员理论修养。 2.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为十八大献礼。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上的双重优势,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及党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12月10日到12月21日 地点:南院二教一楼大厅。 四、活动流程 (一)宣传和图片收集阶段 12月10日到12月16日,在传媒学部第三党支部所辖的班级进行活动宣传,征集有关党的历史图片和发展建设图片,由各班

党小组党员、积极分子带领本班同学进行,并了解相关图片反映历史事件和纪念意义。 (二)整理和筛选阶段 12月17日到12月19日,党支部组建工作小组,对从各班征集来的图片进行整理、查阅资料、鉴别真实性和展出价值,并筛选和分类,撰写与图片相符合的讲解词,为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三)展览宣传阶段 12月20日到21日,每天中午和下午课外时间,在南院二教一楼大厅布置展区进行宣传教育。展区设置3个展览板块,分别为党的历史板块、发展成就板块和未来展望板块。由党员讲解小组为前来参观的同学讲解、宣传等工作,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和光辉成就。 五、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中,传媒学部第三党支部6名正式党员和12名预备党员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活动的策划和开展,广大同学热情参与,保证了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开展基本顺利,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的问题。如预案不充分,有一部分很具备展出价值的图片像素不清,部分图片的介绍查证相当繁杂。但大家集思广益,反复搜集相关素材,共同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了展出。 通过举办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有了举办活动的宝贵经验,也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促进了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意识,提高了党员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增强了党员与群众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调动了广大同学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积极性,广大同学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将支部学习贯彻十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教材版本:人民版必修三 学校:昆明十六中学 年级:高二年级(复习课) 教师姓名:谢云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总结。要结合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二、学习过程 (一)建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体系 (二)准确认识科学技术的概念 1.(个人原创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 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 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英国·丹皮尔《科学史》(1)根据材料,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三)明确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2.请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概括现代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3.(个人原创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 年11 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6 年,国务院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中共中央颁布了“863计划”。1988年中央提出了“火炬计划”。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1995年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摘编自人民版教材《必修第三册》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4.(2015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不同于陆上油田

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不同于陆上油田,大庆油田式的石油会战同样不适合于海洋。 首先,以中国国情而言,在当前油价(80美圆一桶)下,陆上油井日产原油在3吨左右即可获得较好利润,若是海上油田这样的油井则无开采价值(中海油2009年的桶油主要成本为22.08美元)因此海上石油的成本问题也决定一些油田是否值得开采。以中石油某油田滩海(水下等深线-5米)开发为例。该油田为获得百万吨产能,兴建人工端岛等设施,花费10亿左右人民币,若是要在深海形成此等规模开发成本也将是10亿,这10亿则会是美圆。而海上石油开采正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据测算,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如此算来,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至30亿美元。凡此种种,在开发之前,一个中小油田前期勘探的费用将达到2000万美元。从寿命上讲,陆上油田开发后期可通过水驱,聚合驱等模式可继续生产若干年,甚至可以通过暂时关井等待地层压力恢复,油价攀升后,继续进行经济开采。而海上油田基于成本考虑则会选择关井,因此海上油田在寿命上也较短暂。另外海上石油开采还受油价,汇率的影响. 在现实中,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往往对南海深处没有一口中国油井而感到愤慨,进而失去理智,从而引发对政府的诸多微词。但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南海石油现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含糊不清,对海洋石油陌生而毫无认识。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石油开采似乎就是在地层里打个眼这般简单。对于地质条件资料匮乏,勘探数据不明的区域,任何石油公司都无能为力,何况南海南端石油储藏多位于其他国家大陆架附近,在没有军事保障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空谈。 事实上海洋石油开发同样涵概了人类迄今掌握的所有科技。首先海上平台的建造、搭建就是一项艰具的任务,海洋深度越大海情越复杂,对平台设备的要求越高。此外水下油气管线铺设,水下井口设施,浮式生产平台,水下三维勘探,各种钻探作业,都对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地球物理,海洋工程,石油装备领域提出挑战。在任何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在国际合作中于不利地位。既然中国选择了独立的崛起之路,就会在各个方面面临更崎岖的历程与挑战。 我国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由渤海石油公司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五”平台,工作水深为14~16m。同年,由七O八所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 1974年,由七O八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地质矿产部的“勘探一号”双体浮式钻井船。1984年,七O八所为地质矿产部研究设计、由上海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 1988年七O八所为胜利油田研究设计、由中华造船厂与烟台船厂联合建造了“胜利三号”坐底式钻井平台。 仔细研究便可发现近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装备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也取得了大发展,其标志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洋石油981号。 “身高”136米,“体重”3万吨!我国海洋石油装备造业标志性工程,由我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2月26日上午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这座由中国海油投资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具有勘探、钻

【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评述(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十年回眸

第一篇: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中国探索 开栏的话 十年砥砺,十年奋进。回眸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一系列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相继提出并逐步落实,有的已收到明显实效,有的正不断拓展深化。从今天起,本报“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栏推出“十年回眸·重大战略”系列述评,从新世纪新阶段的特点出发,展示各项重大战略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就,揭示辉煌背后的制度优势、不竭动力,凝聚起共同奋斗、继续前行的力量。 (一) 一段文明的零落成泥,有多少是自然之力的游戏?一段文明的风雨飘摇,有多少是自食苦果的悲歌? 工业革命烘焙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极点,却让生态环境付出惨重代价。一次次对大自然的索取之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留下了太多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印记。 这样的教训,中国也曾有过,并已深深记取:传统工业文明的局限,无法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更不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宿。几十年思索、十年探求,中国有了自己的破局抉择:建设生态文明。 “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的铿锵之辞,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用10年运笔: 10年间,“建设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推进两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全面确立; 1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上投资清洁能源力度最大的国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 10年间,绿色GDP的政绩考核在这片土地如火如荼,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在这个国度稳步推进。 从此,“生态文明”构成了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谈及的“两型社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生态文明的概念也许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同样有价值。”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全球意义,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如此评述。 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所架起的坐标,早已超越中华大地,在全球视野中树起一座风向标,在历史长河里化为一座里程碑。 这是一次反思,对既有文明的是非功过客观审视。 这是一次超越,对西方国家的发展悖论重大突破。 这是一次抉择,对中国社会的何去何从确立方向。 这是一次回应,对人民群众的一枝一叶充分关情。 10年,不过人类历史的一瞬。但生态文明的中国运笔,即使一瞬,也浓墨重彩。 (二) 时间有重量吗? 时间本无重量,但十六大以来的10年,因我们坚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我们顺势有为、逆势前行、乘势而上的不懈努力,因我们这一份化解资源供需矛盾的精彩“中

科学发展 铸就辉煌-十七大以来成就

科学发展铸就辉煌-十七大以来成就 党的第十八次党员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了,在开幕式上的报告为我们总结了十年来的成果和经验,十年的努力、十年的奋斗、十年的精彩转变,我国赢得经济建设的跨越。回眸党的十年来的成就,我们国家广大干部职工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开展创优活动,凝心聚力,建设了一支敢于创新、积极奋斗的团队。 在经济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科教兴农为先导,以夯实党建基础为抓手,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将全国各项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近年来我国上下呈现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走出了一条积极、渐进、赶超的经济跨越发展之路。 十载努力奋斗,取得了好的成效。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广大干部职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个个精彩的数字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一一展示。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皮拉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民生工程也在不断完善。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惠民富民、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国积极解决民生、维护民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十年的奋斗,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有了飞跃发展,以优异的诚意喜迎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今后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把握经济建设,突出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这两个重点,切实以“真干、实干、加油干,大干、快干、拼命干”的干劲,特别注重好、更加突出快、关键立足干,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各项事业,朝着制定的目标任务稳步前进。实现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产业调整、社会事业等工作上的新突破,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