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定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 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

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 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

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常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若活动性出血已停止,且血容量已基本纠正而尿量仍少,则应考虑由于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基础而发生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诊治过程】

1、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紧急治疗期、病因诊断期和加强治疗期。(1)紧急治疗期:患者入院6~48小时,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出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针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及评估,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PPI、生长抑素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2)病因诊断期:入院48小时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内镜

2020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常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若活动性出血已停止,且血容量已基本纠正而尿量仍少,则应考虑由于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基础而发生肾功能衰竭。 【住院指征】 1经积极治疗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2病因不明者。 3多次反复出血,需要进一步治疗者 【急诊诊治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紧急治疗期、病因诊断期和加强治疗期。 一、紧急治疗期:患者入院6~48小时,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出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针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及评估,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PPI、生长抑素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二、病因诊断期:入院48小时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治疗。无法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经验性诊断、评估和治疗。 1. 初步诊断。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初步诊断可基本成立。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除外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引起的呕血,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引起的粪便发黑。

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联系以及相关特点。方法34例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联系与临床特点。结果3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肝硬化引起出血15例,占44.12%;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11例,占32.35%;胃癌引起出血5例,占14.71%;由其他胃黏膜病变引起出血患者3例,占8.82%。患者出血量最多者出血总量约为2000 ml,出血量最少者约为300 ml,平均出血量为(971.83±408.65)ml。其中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18例,占52.94%;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16例,占47.06%。11例患者因为出血量过多,导致其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经过本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治疗后,18例患者最终康复出院,10例患者遗留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6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治愈率为52.94%,死亡率为17.65%。结论有肝硬化以及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容易出现急性脑梗死,且其预后效果较差,死亡率较高。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脑梗死;特点;联系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较多,根据其不同的发病原因,其治疗难度与治疗效果也略有不同[1]。本研究对本院近期收治的部分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其具体分析结果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53岁,平均年龄(69.45±9.91)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血常规以及粪便隐血实验检查,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确诊。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贫血、粪便隐血阳性、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下降,同时伴有头晕、头痛、口角歪斜、吐字不清、肢体活动障碍、意识不清、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症状,胃镜检查显示上消化道有明确出血处,头部CT或MRI下显示为急性脑梗死症状。 1. 2 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研究报道内容,综合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特征。 2 结果 34例患者中,最终探明引起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肝硬化引起出血15例,占44.12%;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11例,占32.35%;胃癌引起出血5例,占14.71%;由其他胃黏膜病变引起出血患者3例,占8.82%。患者

18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18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1-29T10:09:44.06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孙雪艳1赵小林2 [导读] 老年患者大多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这会是其出血风险增加,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更是使老年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提升。 孙雪艳1赵小林2(1陕西省扶风县人民医院医院消化内科陕西宝鸡722200)(2陕西省人民医院功能科陕西宝鸡722200)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综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病因、临床症状和疗效方面的特征,对其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消化科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诊的180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临床特征和生化、影像结果进行归纳对比,对其临床症状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文研究可知,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性,比率为3.04:1;上消化道出血多出现于40-79岁的年龄段。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但主要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溃疡患、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21名和复合性溃疡患者12名。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患者因失血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老年病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为1.7%,多见于急性大出血,其次多见于癌症等消耗性疾病。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存在死亡风险,且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对其临床分析是提升诊断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病因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病,而且上消化道出血还属于存在潜在生命危险的临床急症。随着医学科技进步,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其次内镜检查的进步和根治幽门螺杆菌这一治疗手段的普遍使用,使消化性溃疡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大量减少,但病死率依然较高。所以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已经成为临床医生研究得重点,也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关键。 1资料与安全1.1一般资料选取资料为我院消化科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诊的180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8名,女性患者42名,年龄最小的患者13岁,最大的为95岁。患者入院后都进行了X线、胃镜、B超、血管造影术和CT等检查,180名患者均为确诊患者。其中呕血和便血的患者有46名,便血患者有58名。 判断出血停止的标准为大便隐血试验阴转。 1.2人口学分析180名患者中,男性患者138名,女性患者42名,男女比例为3.04:1,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性。在所选取的资料中,20岁以下的患者有7名,20-29岁的患者有16名,30-39岁的患者有19名,40-49岁的患者有38名,50-59岁的患者有30名,60-69岁的患者有29名,70-79岁的患者有32名,大于79岁的患者有9名,可见上消化道出血多出现于40-79岁的年龄段。 1.2病因分析180名患者中,其病因分析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2名,胃溃疡患者38名,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34名,胃癌患者26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21名,复合性溃疡患者12名。其他病因患者有7名。 1.3临床症状分析在180名患者中,同时出现呕血和黑便症状的患者有62名,以呕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38名,以黑便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有80名。其中有160名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还伴有其他老年病。 1.4疗效分析180名患者中,有5名患者死亡,平均死亡年龄为65岁,其中有3名患者为老年患者。死亡病人中,有3名患者直接死于急性大出血,有2名患者死于肿瘤消耗性疾病或并发症。 1.5诊断标准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等症状,以内镜检查为确诊标准。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可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等级,其中失血量小于500ml为轻度失血,患者可有轻度头晕症状;失血量大于500ml且小于1000ml为中度失血,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血红蛋白为70-100g/L,可有晕厥、口渴等症状;失血量大于1500ml为重度失血,此时收缩压低于80mmHg,心率大于120bpm,血红蛋— 36—白在70g/L以上,并有肢体发冷、意识不清、少尿等休克症状。对出血停止的判断主要听过观察脉搏、胃管抽吸液、血压变化、腹部叩诊血红蛋白和血尿素氮的检测等确认。若患者出现心率重复增快、反复呕血或黑便、补液输血后周围循环衰竭未见明显改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持续下降等现象则考虑有出血持续症状。 2结果本文研究可知,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性,比率为3.04:1;上消化道出血多出现于40-79岁的年龄段。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但主要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溃疡患、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21名和复合性溃疡患者12名。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患者因失血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老年病的发生。 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为1.7%,多见于急性大出血,其次多见于癌症等消耗性疾病。 3讨论由本次研究可知,上消化道出血多出现于中老年男性,这一结论也符合文献研究发现,这可能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有关。老年病人是胃癌高发人群,基础疾病也有较高的发病率,阿司匹林等药物在老年病中的普遍使用等原因,使老年病人患消化性溃疡出血发病率不断提升,同时因老年人体质较弱的原因也使其死亡率增加。所以在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老年病人,及时发现其基础疾病,防止进一步恶化,加强监控,对患有重要脏器疾病的老年病人要尤其关注。研究可知,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一直持高不下,老年病人死亡率最高,尤其是70岁以上的患者,这是因为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在死亡病例中,患者多因肿瘤消耗和肺部感染而去世。 老年患者大多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这会是其出血风险增加,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更是使老年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提升。在上消化道出血中,高龄、出血量大、休克、合并基础疾病和近期出血征象都是临床工人的高位因素,高龄患者多脏器功能衰退,基础性疾病在急性出血情况下会转为失代偿,呕血表现提示存在较大出血量,这会使脏器失去正常血液灌注出现休克症状,患者会出现输血指证,多见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或恶性肿瘤消耗,此种情况下往往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1]蔡陈效等.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杂志,2008年5月第17卷第5期.387-389[2]黎忠信,钟毕志,赵雪华,等.1869例上消化道出血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

(完整版)上消化道出血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丙级) 中西医概述 西医: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开始至肛门的一个管道系统,是一个连续的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开口此管道的腺体,如胰腺、胆道系统等。在解剖上,人们以Treitz韧带为界,将其以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称为上消化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上段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率统划归于上消化道出血。本单病种不包括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中医: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为血证,便血、吐血、呕血。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称吐血、呕血。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故称为便血。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原则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根据病人情况,明确诊断,选择各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措施,对于轻、中度出血者,一般经过临床治疗后,多数能使出血停止,病情恢复,然后再针对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根治措施。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则首先在于抢救休克和控制出血,同时或随后查明出血病因,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 中医辨证诊断规范 1.脾虚不摄证 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胃中积热证 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 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3.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 数。 4.肝胃虚寒证 主症:吐血色黯或大便色黑,缠绵难愈,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白光 白,纳呆,常感腹中冷痛,眩晕,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微。 5.气血两虚证 主症:胃脘隐痛,吐血色黯量少,唇甲色淡,疲倦乏力,面色苍白,或常伴有自 汗,动则气促,眩晕耳鸣,神疲,大便色黑,色淡苔少,脉沉涩。 西医诊断规范 1.呕血与黑便:一般幽门以下出血或胃出血少者不引起恶心、呕吐,亦不发生呕血,只解黑便。如果出血量大,可引起恶心、呕血,如果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呕吐物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如果血液在胃中停留时间长,氧合血红蛋白受胃酸作用变成正铁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胃内出血若末呕出,便排入肠道,形成黑便或柏油样便,出血量大、肠道蠕动快时可为暗红色血便。 2.上腹疼痛及不适感:大多数溃疡病患者出血前上腹疼痛、发作或加剧,而出血后往往疼痛减轻或消失。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推荐意见及推荐级别、证据水平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 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1. 单、双气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类似,均可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2. 胶囊内镜检查应先于小肠镜进行,以提高诊断率。优先行小肠镜检查一般用于有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出血量较大或考虑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3. 对于经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灶,并且同时存在进行性贫血加重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如有条件,应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14. 如果存在持续性或复发性出血,或无法定位出血灶,则推荐补铁治疗、对因治疗,根据出血量决定输血需求(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5.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停用抗凝药物和/ 或抗

上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比较不同病因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汉川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统计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及常见病因之间治疗效果的比较。结果消化性溃疡(3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9%),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25%),胃癌(10%),其他(3%),不同病因引起的出血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机抽取的100例患者的病因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不同病因引起出血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对疾病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临床诊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人体内的食管、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等部位出现出血症状,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出现不同程度的呕血或是黑便等情况[1],其中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是最常见的病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急症,且病情恶化速度非常快,如果患者在发病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便可能危害到患者生命[2]。笔者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汉川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索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汉川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6.4岁。 1.2诊断及判断标准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标准[3],根据第7 版内科学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筛选患者,出血量判定标准[4]根据2009 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将出血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个等级。 1.3方法出血时间800 mL),则先行止血,再进行内镜检查,嘱患者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饮禁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积极补充血容量,预防失血性休克,定期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尿素氮等,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去甲肾上腺素8 mg+100 mL生理盐水或凝血酶5000 U+50 mL生理鹽水口服,静脉泵入奥曲肽或泮托静滴,进行止血和保护胃黏膜,给予营养支持,保持电解质平衡,适当应用抗生素。 1.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出血量的比较,见表1。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呕血或/和黑粪情况;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注意有无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既往史有无患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二)体格检查 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肠鸣音活跃;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有呕血或/和黑便者;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上消化出血成立。应和下列情况鉴别: 2、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3、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4、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间期可行急诊内镜硬化剂治疗和/或食管静

140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140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比较不同病因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40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描述消化道出血病因,比较排名前4位病因内科治愈率差异。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主要为:消化性溃疡43例(30.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34例(24.3%),胃食管恶性肿瘤30例(21.4%),急性胃黏膜病变28例(20.0%),其他病因5例(3.6%),排名前4位病因内科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食管恶性肿瘤以及急性胃黏膜病变,不同病因患者内科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表现为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重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危重、临床死亡率高。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繁多。笔者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4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原因,以便指导临床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住院病例共140例,其中男96例(68.6%),女44例(31.4%),年龄17~93岁,平均(55.6±19.1)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呕血或黑便等)及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计数等)明确消化道出血诊断,根据病情行胃肠镜、胃肠道钡餐、血管造影、腹部CT或病理活检等进行病因诊断。 1.3统计方法统计软件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比较使用方差齐性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构成比比较,以P(F)0.05)。 3 讨论 本组14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中消化性溃疡4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34例,胃食管恶性肿瘤3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28例,其他病因5例(其中血管畸形3例),由此可以看出,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中首位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胃食管恶性肿瘤,这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1-2]。但在就诊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他疾病,例如血管病变、不典型部位肿瘤或结构异常[3]。上消化道出血男女分别占68.6%、31.4%,男性发病率为女性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定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 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

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 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 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常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若活动性出血已停止,且血容量已基本纠正而尿量仍少,则应考虑由于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基础而发生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诊治过程】 1、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紧急治疗期、病因诊断期和加强治疗期。(1)紧急治疗期:患者入院6~48小时,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出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针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及评估,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PPI、生长抑素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2)病因诊断期:入院48小时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内镜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 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 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引起血尿素氮 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常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 年,南昌)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 (2015年,南昌)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中华内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曾于2009年在杭州组织消化内科、消化内镜、普通外科及危重医学等多个学科专家进行多次专题讨论,共同制定并颁布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1],该指南对我国ANVUGIB的临床诊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近5年来,随着各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ANVUGIB的诊断和治疗又有了新的研究,2009年颁布的指南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于2015年11月再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及参考更新的国外指南,对2009年颁布的指南修订如下? 一、定义 ANVUGI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一项包括93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其年发病率为(19.4-57.0)/10万,发病后7d再出血率为13.9%、病死率为8.6%[2]? 二、ANVUGIB的诊断 1.症状及体征:若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伴或不伴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应避免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出血病灶,可确诊ANVUGIB。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为Trietz 韧带以远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研究结论及专家意见以及我国实际,分别对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旨在进一步规范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主要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3上消化道出血PPI使用病例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3上消化道出血PPI使用病例分析血上消化道出血 PPI 使用的病例分析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39 岁,呕吐 1 天于 2019 年 8 月 14 日入院,入院前 1 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 1 次、呕暗红色液体,量约200ml,无腹痛,无畏寒、发热,未解大便。 既往史: 患者入院前 3 年因右上腹痛作 B 超、胃镜等确诊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继后曾反复呕吐 3 次,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后病情好转出血停止,乙肝标志物为阳性。 查体: T:36.9℃,P:104次/分,R: 20 次/分,BP: 111/76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精神差,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软,双肺未闻及干湿鸣。 心律齐,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上腹压痛,脾脏肋下可及。 移浊阴性,肠鸣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B 超: 肝硬化、脾大。 入院诊断考虑: 1 / 6

上消化道出血: 呕暗红色液体。 其出血原因考虑: (1)肝硬化(失代偿期)2、消化性溃疡?入院后给予: 禁食、吸氧、心电监护、静脉双通道,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制酸、止血敏止血,输血纠正贫血,心得安降门脉压,还原谷胱甘肽护肝,及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于 2019 年 8 月 20 日出院。 二、分析讨论: 本例患者为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表明早期抑酸剂的使用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是治疗的关键之一。 且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优于 H2 受体阻断剂。 目前临床使用的质子泵抑制剂主要包括: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5 种。 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如何选择质子泵抑制剂十分关键,现针对本例患者,做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时,迅速有效地提高胃内pH 值是治疗的关键。 当胃内pH > 6 时,血小板聚集增强,胃蛋白酶失活,有利于胃黏膜出血的止血[1] 。 PPI 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 值,能有效地改善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并能明显减少再出血率、输血量及手术,疗效优于H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 南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上消化道出血300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3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消化道出血的300例患者中,50例患者属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0例患者属于急性胃黏膜病变,132例患者属于消化性溃疡,胃癌34例,其他4例,分别占44%、27%、17%、11%、1.3%,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患者抑制胃酸分泌、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接受内科综合治疗之后,出血停止的总共有262例,治疗无效的总共有8例,这些患者转为手术治疗。另外,由于消化性溃疡病而再度出血的总共有22例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胃大部切除术,8例患者属于胃癌,均接受胃癌根治术。手术没有死亡的现象。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主要以消化性溃疡比较多见,胃癌及急性胃黏膜损害占有相当比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有手术指征的也应在出血被控制以后再次进行手术,以此降低手术风险,如果内科治疗无效,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病因 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很多。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00例患者,女性患者总共有68例,最小年龄不低于41.2岁,最大年龄不超过80.0岁,平均年龄大约是(59.52±3.14)岁。男性患者总共有232例,最小年龄不低于40.0岁,最大年龄不超过79.6岁,平均年龄大约是(60.24±3.05)岁。其中13例的首发症状为黑便伴呕血,有80例的首发症状为呕血,198例的首发症状为黑便,9例患者属于大便隐血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300例患者中,50例患者属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0例患者属于急性胃黏膜病变,132例患者属于消化性溃疡,胃癌34例,其他4例,分别占44%、27%、17%、11%、1.3%。 1.2 诊断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排除鼻、口、呼吸道疾病以及食物、药物引起的大便发黑现象,给予患者内镜检查,如果有必要那么行活检检查。如果内镜检查不能找出病因,那么可以行剖腹探查、胶囊内镜探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直到找出病因[1]。如肿瘤性病变行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认,除此之外列入不明原因。 1.3 治疗方法

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论文关键词]烧伤;消化道;出血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6例烧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中治愈34例(94%),其中,药物治疗32例(89%),胃镜下止血、手术治疗各治愈1例,无合并急性穿孔,2例合并中毒性休克死亡(6%)。结论:大面积烧伤后积极防治休克,控制感染,早期进食,应用抑酸药物,是防治烧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方法。 现将36例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2008年,我院共收治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

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64岁,平均27. 5 岁。烧伤总面积22%?89% 其中皿度11%-57%TBSA中度烧伤1 例(2.8%), 重度烧伤7例(19.4%),特重度烧伤28例(77.8 %), 其中伴有吸入性损伤8例,创面脓毒症5例,中毒性休克2 例,伤前均无溃疡病史,伤后3?18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 状,伤后1周内29例,1周后7例, 首发表现为呕咖啡样液体 15例,黑便17例,大便隐血试验阳性2 例, 贫血及休克2 例。血红蛋白含量:51X 108g/L。 1.2方法 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用止血、制酸、保护胃黏膜、 输血及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常规使用法莫替丁、氨甲苯酸(止血芳酸)或巴曲酶(立止血);病情较重者使用奥美拉唑及生长抑素。19例配合冷的等渗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或云南白药灌入胃中。奥美拉唑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H+/K+和三磷酸腺苷(ATP)酶达到强力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药理制酸作用比法莫替丁更强,且有保护胃黏膜细胞作用。生长抑素通过抑制具有血管活性作用的胃肠肽(如胰高糖素、血管活性肽、降钙素等)、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一氧化氮等血管扩张肽的产生和释放而抑制胃酸、胃泌素、胃蛋白酶等物质的分泌,达到止血的目的。米用胃镜下喷射凝血酶止血2例,米用手术治疗1例,术式为溃疡单纯缝扎止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