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第一章

1、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的起点可将它分为:1、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2、碎屑食物链,

3、寄生食物链

3、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库与库之间的流通速率称为流通率,某物质的流通率与库含量之比为周转率,周转率的倒数为周转时间。周转率越快周转时间越短。周转率=流通率/库含量;

4、反馈:当生态系统中其一成份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份发生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份,这个过程叫作反馈。

正反馈: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负反馈:输出反过来起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第二章

1、海洋具有三个环境梯度:纬度梯度、深度梯度、水平梯度。

2、远洋沉积(深海沉积):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3、洄游:

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

索饵洄游:为寻找或追逐食料的洄游。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是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至适宜过冬的海区。

4、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游三种生活类型

底表生活型:包括在各种底质上部营固着、附着和底表移动等生态类群;

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底埋动物)、钻蚀动物(钻孔生物)

底游生活型: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

第三章

1、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

非生物因子:(理化因子)光、温度、盐度、海流和各种溶解气体。

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非等价性、(3)阶段性、(4)主导因子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不可替代和互补性。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值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4、透光层:(真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弱光层:在透光层下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其有限的光线却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无光层:在弱光层下方直到大洋海底的水层,除生物发光外,没有从上方透入的所有生物意义的光线。5、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的意义:

(1)逃避捕食者:浮游动物夜间到表层摄食浮游植物,可避开那些依靠视觉捕获食物的捕食者

(2)能量代谢的好处:夜间在食物丰富的表层摄食后向下迁移到温度较低的下层度过白天,可减少代谢消耗。食物营养可较多的用于生长与繁殖。

(3)有利于遗传交换:由于表层和深层水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同,进行垂直移动的个体间又有洄游速度和范围差别,这可增加个体间遗传物质交换和重新组合的机会。

(4)避开紫外线的伤害:

6、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自然界中很多生物能发光,人们把生物产生光的现象称为生物发光。

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1)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2)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3)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7、根据海洋生物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范围分为广温性(沿岸海区)和狭温(喜冷性:寒带水域,喜热性:热带水域)。

8、与温度分布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普遍现象是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就是说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为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科、属、种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这种情况称为两极分布或两极同源。

热带沉降: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赤道深水层水温相当于高纬度表层水温。)

9、温度与生物代谢速率的关系可以用温度系数Q 10描述:Q 10=T 。C 时的代谢速率/(T-10。C )时的代谢速率 >1

10、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总热量称为热常数,即所谓有效积温法则K=N (T-C )。

11、盐度:溶解于1KG 海水中的无机盐的总量。

12、海水组分恒定规律(Marcet 原则):尽管大洋海水盐度会因各海区蒸发和降水的不平衡而有差异,但其主要离子组分之间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

第四章

1、自然种群基本特征(1)、空间分布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

2、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其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3、集群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自然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形成或大或小的群,它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一种形式。(如海洋鱼类产卵、觅食、洄游等皆出现集群现象)

意义:(1)如鱼类的集群有利于个体的交配与繁殖;(2)集群对种群内各个体间起很大互助作用;(3)集群对索饵也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4)鱼群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的动力学条件,减少阻力;(5)集群也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如鱼群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更强。)

4、生命表:用来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动态生命表: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特定年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一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所编制(特定时间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的相对数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5、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饱和增长)模型(S 型曲线):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种群能实现的有效增长率逐渐降低。在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机制,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密度制约作用。)1(k

N rN d d t N -=:种群数量(N )越接近环境负荷量(K )时,(K-N )/K 之值越小,增长速度下降。

当N=K 时,增长率即等于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6、R-对策者:种群密度、生境不稳定。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K-对策者:种群密度、生境比较稳定,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差,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

7、种群调节:指种群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到其平均密度的机制,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这类因素对种群的影响程度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其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环境因素。密度制约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主要是指生物性因素,包括种内、种间竞争、捕食等。

8、灭绝漩涡: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

加剧其它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漩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

影响因素:环境变化、灾难事件、生境破坏、环境逆退、生境片段化、过度捕捞、外来种的影响。

9、资源溢出:P86

第五章

1、边缘效应: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称为边缘效应。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关键种: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富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

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3、中间竞争模型:P94

生态位:一种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物种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它不仅说明生物居住

的场所,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所吃以及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群落发

生的影响。

基础生态位:没有竞争的条件下,某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有竞争条件下,必定使该物种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小部分。

5、梁概念:群落种类越多,群落越稳定。

6、生态演替: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过程:初期(先锋期)→中期(发展期)→稳定(顶极群落)

演替的基本过程:(1)生物入侵-定居和繁殖;(2)竞争

波动状稳定: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由外部产生的较为剧烈的但又多少是有规律的物理扰动,可能使演替

维持在发展序列中的某个中间时期,群落不产生大的变化。

第六章

1、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碳总量。

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扣除生产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段内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这段时间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2、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P=R),此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补偿深度下方的某一深度,其上方直至海面整个水体的总光合作用产量与浮游植物的呼吸消耗

量相等时,就将这个深度称为临界深度。

3、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N为再生N,主要是NH4-N,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N为新N。主要是NO3--N,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再生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新

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之和就是总初级生产力。

N来源:(新N)A、上升流或梯度扩散;B、陆源供应;C、大气沉降或降水;D、N2固定。(再生N)真光层中生物的代谢产物。

第七章

1、溶解有机物通过细菌2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称为微型生物食物环(微食物环)。

2、营养层次:简化食物网是将营养地位相同的不同物种归并在一起,称之为营养层次。相当于食物链营养级的概念,营养层次以功能地位划分,显然不同于生物学分类上的物种,而是由营养级别上处于相同地位的一类物种所组成。

3、上行控制:较低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下行控制: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的控制作用,即所谓捕食者控制。不管是上

行还是下行控制,浮游动物都起着重要作用:(1)对初级生产力的控制;(2)对营养级间生态转换效率的

调控;(3)对高层捕食者的控制作用;(4)对水层-底栖耦合关系的控制作用。

4、粒径谱: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叫作粒径谱。

5、生物量谱:P159

第八章

1、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1)沥滤阶段(可溶性物质从碎屑中转出来的一种形式);(2)分解阶段(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3)耐蚀阶段(上一阶段未分解的有机物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降解过程)

2、“海雪”(有机碎屑和有机聚集体):黏性微细有机颗粒以及微细的类团通过随机碰撞相互吸引在一起。形成外形如同雪花的絮状物,称为有机聚集体或海雪。

3、底栖-水层耦合:海洋生态系统通过能流和物流的传递而将水层系统和底层系统融为一体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过程。P181(意义)

4、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就称为生物泵。(也称为CO 2泵和软组织泵)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吸收2co 有生命的颗粒有机碳????→?食物链(网)

大型动物 各类消费者产生的类团、皮壳以及死亡之残体等有机碎屑构成大量非生命颗粒有机碳并不断分解与沉降。

第九章

1、海岸带:海洋与陆地交界的狭窄过渡带。它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我国划分: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岸、红树林岸、沙硕顶岸、珊瑚礁岸。

2、生物带状分布:潮上带(草本植物、少量滨螺)、高潮带(多为耐干型,如滨螺)、中潮带(生物多变)、低潮带(种类多,如海绵、腔肠动物、多毛类、贝类)、潮下带(海草、无脊椎动物)。

3、红树林沼泽

红树林: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盐生木本植物群落。

适应机制:(1)根系:有表面根、支柱根或板状根、膝状根、气生根,这些根系有助于植物的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2)胎生:授粉后胚胎继续留在母株上发育,直至出芽成为幼苗后才离开;(3)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a 叶片的旱生结构(如表皮组织有厚膜而且角质化、厚革质)b 叶片具高渗透压c 树皮富含丹宁,抗腐蚀性d 抗盐和泌盐适应。

第十章

1、珊瑚礁:由生物作用产生的碳酸钙沉积而成,有着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

珊瑚礁的生产力与能流特点:P238

2、上升流区:深层海水涌升到表层的过程,根据上升流在海洋中的分布可分为近岸上升流和大洋上升流。 理化环境特征:(1)低温(2)低溶氧(3)高营养盐含量(4)盐度和密度比周围的表层水高。

生态学特征:(1)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单细胞浮游植物的粒径相对较大;(2)浮游动物中冷水性种类和数量比例增加;(3)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低;(4)食物链环节较少;(5)游泳生物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R-选择。

第十一章

1、深海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1)对黑暗的适应,通过发光器产生它们自己的光线;(2)对食物稀少的适应,动物常具有很大的口,尖锐的牙齿和可高度伸展的颌骨,能吞食很大猎物。(3)对种群稀少的适应,有些种类的雌性个体具有“补雄”能力,即雄性个体寄生在雌性个体上。(4)对高压的适应,多数深海动物是柔软的,缺少钙质骨骼,多数深海鱼类没有鳔。

2、深海底的食物供应:(1)死亡动植物残体下沉(2)粪粒和甲壳类的蜕皮(3)动物的垂直迁移导致有机质加快向下转移。

第十二章

1、持续产量:在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每年从该种群资源中捕捞一定的数量而不影响资源量继续保

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上,这种渔获量就称为持续产量或平衡渔获量。

最大持续产量:当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措施而使得持续产量达到最大值时,即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就称为最大持续产量。

2、捕捞力量(捕捞努力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投入渔业的捕捞生产工具设备的数量和强度,而网目大小则与被捕捞种群的年龄有关。

3、过度捕捞:对资源种群的捕捞死亡率超过其自然生长率,从而降低种群生产最大持续产量长期能力的行为或现象。

(1)生长型过度捕捞:鱼类尚未长到合理大小就被捕捞,从而限制了鱼群产生单位补充最大产量的能力,最终产量下降。

(2)补充型过度捕捞:由于亲体的捕捞压力过大,导致资源种群的繁殖能力下降,从而造成补充量不足的现象。

(3)生态系统的过度捕捞:过度捕捞使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改变,大型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小型饵料鱼的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向小型化发展,平均营养级降低的现象。

4、兼捕:指在对渔业对象的捕捞过程中捕获,抛弃或伤害其它海洋生物资源的行为现象。

第十三章

1、海洋污染: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特点:(1)污染源广(2)持续性强,危害大(3)扩散范围广(4)防治困难

2、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途径:(1)物理净化(稀释、吸附、沉淀或气化)(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络合等化学反应)(3)生物净化(生物类群的代谢作用,使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甚至消失。)

3、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取决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种环境要素的特征,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生物入侵:由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造成或可能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

5、生境:某类生物或生物群落的栖息地环境。

生境破坏: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引起自然生境发生功能性改变,从而无法满足生活于该生境的原有物种生存的过程或现象。

生境退化:生境破坏会导致生境质量和支持生物群落能的下降。

生境丧失:持续的生境退化和直接的生境破坏会导致生境丧失。

生境破碎化:当局部的生境丧失逐渐积累,导致原来成片的生境支离破碎,被分割成若干相互隔离不连续的小生境时,就出现了生境破碎化现象。

第十四章

论述题:保护海洋多样性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也会改变养殖区的水文特征干扰鱼类洄游导致海底沉积物的增加 2. 红树植物花费大量的能量用于____幼苗生产_________ 3. 大洋区有四大洋,是__太平洋____、__大西洋_____、__印度洋___和___北冰洋______ 4. _浅海区____通常指潮下带至大陆边缘的陆架海水域 5. 潮下带附近的大型褐藻以____固着器________附在硬质底上。 6. 海洋的水层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分为_浅海区____、___大洋区______ 7.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产品不仅以_颗粒有机碳___(POC)的形式存在,还有相当部分(5%~40%)是直接以_溶解有机碳___(DOC)的形式释放到水中 8. 近半个世纪以来,海洋与陆地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包括全球变化、_海洋生物的过度利用___、环境破环、生物多样性损失_等。 9. 可能存在现存量多而生产量少或现存量少而生产量多的情况,前者如_陆地森林后者如海洋浮游植物 10. 啃食动物包括植食性鱼类、___腹足类软体动物__和___海胆___等 11. 浮游植物按身体大小可分为微微型、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巨型 12. 河口区既是重要的渔业捕捞场所,也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区 13. 红树具有表面根、气生根、支柱根等根系以适应淤泥和缺氧环境 14. 河口区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__河口周围环境________、__河口内部__________ 15. 生态学按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原始生态系统的营养方式分为__自养型与___异养型________ 17. 从食物类型看,大陆架海底的底栖生物可分为__掠食动物_____、__食腐动物___、_啃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答案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 1.寒流:是指水温低于流经海区水温的海流,通常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如千鸟寒流),寒流一般低温低盐,透明度较小。 2.广盐性生物:对于海水盐度的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沿海和河口地区的生物以及洄游性动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 3.种间竞争:是生物群落中物种关系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与营养物质,等)的争夺。 4.生物群落:是由一些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集合体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紧密程度不同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成分、结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这个生物组合就称为生物群落。 5.新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6.粒径谱: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 7.生物沉降:滤食性动物通过摄食活动去除水层中的POM,使之作为粪球被沉降到沉积表面的过程。 8.污染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二、选择填空(每空0.5分,共12分生物发光类型主要有(细胞内发光)、(细胞外发光)、(共生细菌发光)。2.海水水体按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透光)层、(弱光)层和(无光)层。 3.内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种群内部,即种内关系,如(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4.在新生产力研究中,新氮的来源包括(上升流或梯度扩散)、(陆源供应)、(大气沉降或降水)、(固氮生物的固N作用)。 5.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过程:(生产)、(消费)、(分解)。 6. 海洋资源按开发利用程度可分为(枯竭的渔业资源)、(过度利用的渔业资源)、(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未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 7.群落的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营养结构)。改错(每改错为正1分,共12分)1.热带海域上层水初级生产力维持较低而稳定水平的原因是由于浮游植物数量较少(存在恒定的温跃层)和悬浮颗粒下沉所产生的碳输出所引起的(造成营养盐供应不足)。(2处错误)植物24hr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没有净产量(P=R),这个水深称为临界深度(补偿深度)。(1处错误) 3.磷循环属于气体型生物地化循环(沉积型生物地化循环),磷是随着水循环由大气(陆地)到海洋,进入海洋后很多磷沉积到海洋底部离开了循环,因此,磷循环是完全循环(不完全循环)。(3处错误)鱼类的年龄时,通常将鱼群中相同年龄的个体,称为同龄鱼。在统计中,把这些同龄鱼归在一起,称为同龄组,如当年出生的鱼称为1(0)龄组。出生第二年的鱼称2(1)龄组,出生第三年的鱼称为3(2)龄组,依此类推。一个鱼群,同一年或同一季节出生的全部个体,称为强盛世代(同一世代)。(4处错误)生物化学需氧量是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通常采用10℃(20)条件下,10d(5)的生物化学需氧量。(2处错误) 四、简述(每题6分,共30分)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 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 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②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照射到海水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较高,地处温度较低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少。 ③从沿海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质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 2、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共同特点:一般个体较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完全缺乏运动能力,只能随水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 作用: (1)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有的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 (3)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海洋生态学试卷一

《海洋生态学》试卷- 一、填空(14分) 1、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 2、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 3、远洋沉积包括————、————、————。 4、底表生活型生物包括————、————、————。 5、外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于种群外部,如————、————、———。 6、海流按温度特征可分为————和————。 7、共生现象的类别有————、————、————、————、————。 8、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 9、海洋具有————|————|————等三大环境梯度 二、名词解释(15分) 1、生态等值 2、生态阈限 3、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4、竞争排斥原理 5、阿利氏规律。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主要是关键种)表现出季节性 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也叫季节演替。 2、n营养级的生态效率是(n—1)营养级的生产量与n营养 级的生产量之比。 3、植食性微型鞭毛虫的氮再生效率与食物对象的营养质量有关。 4、海水中的DMS有一部分进入大气后形成云的凝结核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成因。 5、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一般是在演替的初期高,越接近顶极越低。 四、简答(31分) 1、群落演替的类型?(6分) 2、种间竞争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6分)? 3、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6分) 4、如何理解生态学意义上的种群?(6分) 5、简述鱼类年龄与生长在渔业研究上的意义?(7分) 五、试述(任选二题、30分) 1、试述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15分) 2、试述不同生态学家对生态位概念的见解?(15分) 3、试述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洄游的概念及其特点?(15分) 《海洋生态学》试卷一答案 一、填空(14分) 1、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透光层)(弱光层)(无光层)。 2、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迷漫状或乳状海光)、(火花状海光)、(闪光海光)。 3、远洋沉积包括(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物学就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与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就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就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与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与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就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就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与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就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与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就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与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汇编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 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具体说明看课件) 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ppt) (作业,自整理) 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 基本名词: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 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 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PPt Chapter 000 P25) 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P4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P48 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P48 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P95 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P47 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 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P66 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88 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如果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P89 11.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P90 12.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的过疏和过密带队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这就是所谓的阿利氏规律。P67 13.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或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P94 14.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再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P117

海洋生态学 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现代)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机制的自然整体。 3、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5、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 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6、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相对 稳定的状态 7、环境(environment):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8、生境(habitat):小环境是范围小的区域性环境,是某些特定生物钟群或群落栖息地的 生态环境,这类小环境也称为生境。 9、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所有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 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 的必需物质”。 12、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 大量,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 1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 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所谓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4、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15、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diel vertical migration)现象:光照条件是引起垂直分布的一项 重要生态因子。总的规律:白天,每一个种集中靠近一特定水层,临近黄昏时,它们开始上升并持续整个黄昏时间,到达表面后,在完全黑暗的夜间,种群趋于分散。临近天亮时再集中于表层,然后迅速下降,直到原先白天栖息的水层。 16、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17、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Marcet ”原则):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 要离子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称“Marcet ”原则 1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 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海洋生态学复习

1、真光层:也称透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2、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一般认为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所谓“最适光强”假说即认为浮游动物是停留在最适光强区,当光照超过其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表现为正向光性,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 3、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4、密度制约机制: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 5、r-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r-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6、K-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环境所受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K-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适应与稳定的栖息生境。 7、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8、如何理解捕食者-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①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产生剧烈波动,维持被食者种群的相对稳定。②当捕食者捕食被食者种群中那些体弱或有病的个体时,不仅对被食者的繁殖和增长无损害,反而可以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 ③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 9、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通常在同一地域内,种类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0、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1、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总称为共生现象。这些组合关系有的是对双方无害,而更多的是对双方或其中一方有利。 12、群落的优势种、关键种和冗余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关键种和优势种不同,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冗余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由于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在保护生物学实践中常常未被关注。 13、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富有生活的结构。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14、珊瑚礁:是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区,由珊瑚虫分泌碳酸钙构成珊瑚礁骨架,通过堆积、填充和皎洁各种生物碎屑,经逐年不断积累而成的。 15、新生产力:透光层之外(如上升)提供的氮(主要是NO3-)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 16、f比:新生产力与总初级生产力之比称为“f比” 17、简述红树林沼泽的环境特征,典型红树林植物对这种环境有哪些结构上的适应机制? 答:①生境特征:⑴温度:分布中心年平均水温约为24-27℃⑵底质:细质冲积土,pH值常在5以下,往往在河口附近⑶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⑷盐度:红树生物都不同程度具有耐盐特性,不同种类的耐盐性不同⑸潮汐:潮汐及潮差决定潮水淹没时间,这个水交换过程可以输出部分物质(包括有机碎屑、代谢废物),也可输入营养物质 ②适应机制:根系:环境是细泥、缺氧,根分布广而浅,生有表面根、支柱根或板状根、气生根等,有助于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胎生:种子在母树上即发芽,没有明显的休眠期。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热带海岸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物入侵:称生态入侵,生物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可 能造成入侵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 再生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N为再生N主要是(NH4+)氨氮,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N为新N主要是(NO3-)硝酸氮,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再生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生物的习性:垂直移动和聚集 赤潮的危害: ①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②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得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③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如链状漆沟藻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 ④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赤潮发生的原因:1.水体富营养化;2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3微量金属元素;4温度和盐度。 优势种: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因此优势种是数量或生微量所占比例最多的种。 关键种:群落中对决定其他大多数种类在群落中持续生存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的种类。 食腐生物:以落入土壤或水域的枯枝落叶、动物遗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原生动物:是一类最小的、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单细胞浮游动物,包括鞭毛类、有孔虫类和纤毛类原生动物。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①沿岸、浅海生态系统②沿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③沙滩④河口、盐沼和海草场⑤红树林沼泽⑥珊瑚礁⑦近岸上升流区⑧深海区⑨热液口区和冷渗口区 藻类-藻类间的共生关系:典型例子:蓝藻与某些硅藻的共生,如念珠藻科的胞内植生藻与硅藻类的根管藻和梯形藻共生。大部分蓝藻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由于它有固氮作用,增加了硅藻的营养盐供应,从而促使生活在氮源经常贫乏的热带海区的硅藻大量繁殖,有时甚至可形成水华。 Haeckel于1869年首先提出“生态学(ecology)”一词。 Odum在1971年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谱”的概念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Forbs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 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组分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统一。 真光层:也称透光层,仅占海洋上方的一薄层。有足够的光可供该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透光层在不同海区是不一样的,在清澈大洋区,其深度可超过150m,而在沿岸区可减少到20m甚至更少。

《海洋生态学》试卷十答案

《海洋生态学》试卷十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15空,计15%) 1、生命表可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两种类型。 2、生物群落季节演替的特点周期性重复。 3、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可分为营养关系、竞争与进化关系、原始协作关系 和共生关系。 4、生态位分化的方式包括栖息地的分化、领域的分化、食性的分化、生理的分化和体型的分化。 5、生态系统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 1、生物群落:是由一些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 个集合体。集合体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紧密程度不同的相 互联系,并且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成分、结 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这个生物组合就称为生物群落。 2、种群内禀增长率:当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 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瞬时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 率,也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在实验室提供最 有利的条件来近似地测定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 群都有自己的的最适密度。 4、物种多样性:反映群落中物种的多寡和分布状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丰富性(species richness)和异质性(heterogeneity)两个内容,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组织 的独特特征。一般群落中物种越多,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多样性还与 群落中物种的均匀度(evenness)有关系。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 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它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而且 也要说明它要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 关系,以及它对生物群落发生的影响等所有方面。也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 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三、问答题(共5题,每题6分,计30%) 1、食物联系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通过食物联系能够有规律地依次利用从自然界得到的物质和能量,并且使这些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内得以循环与流动,因此,食物联系是构成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2)食物联系影响种群及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成为各种生物数量变动的重要调节因素。 捕食者与被食者具有一定程度相互依存的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3)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常常表现为吃与被吃的矛盾,所以食物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种间矛盾斗争的发展和变化。食性的特化就是减轻种间竞争程度的一种适应,其结果对充分利用环境的食物资源和实现不同种类共存有重要意义。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1)一个群落中的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海洋生态学复习

第一章 1、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的起点可将它分为:1、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2、碎屑食物链, 3、寄生食物链 3、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库与库之间的流通速率称为流通率,某物质的流通率与库含量之比为周转率,周转率的倒数为周转时间。周转率越快周转时间越短。周转率=流通率/库含量; 4、反馈:当生态系统中其一成份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份发生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份,这个过程叫作反馈。 正反馈: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负反馈:输出反过来起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第二章 1、海洋具有三个环境梯度:纬度梯度、深度梯度、水平梯度。 2、远洋沉积(深海沉积):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3、洄游: 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 索饵洄游:为寻找或追逐食料的洄游。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是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至适宜过冬的海区。 4、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游三种生活类型 底表生活型:包括在各种底质上部营固着、附着和底表移动等生态类群; 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底埋动物)、钻蚀动物(钻孔生物) 底游生活型: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 第三章 1、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 非生物因子:(理化因子)光、温度、盐度、海流和各种溶解气体。 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非等价性、(3)阶段性、(4)主导因子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不可替代和互补性。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值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4、透光层:(真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弱光层:在透光层下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其有限的光线却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无光层:在弱光层下方直到大洋海底的水层,除生物发光外,没有从上方透入的所有生物意义的光线。5、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的意义: (1)逃避捕食者:浮游动物夜间到表层摄食浮游植物,可避开那些依靠视觉捕获食物的捕食者 (2)能量代谢的好处:夜间在食物丰富的表层摄食后向下迁移到温度较低的下层度过白天,可减少代谢消耗。食物营养可较多的用于生长与繁殖。 (3)有利于遗传交换:由于表层和深层水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同,进行垂直移动的个体间又有洄游速度和范围差别,这可增加个体间遗传物质交换和重新组合的机会。 (4)避开紫外线的伤害: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PPt Chapter 000 P25) 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P4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P48 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P48 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P95 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P47 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 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P66 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88 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如果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P89 11.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P90 12.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的过疏和过密带队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这就是所谓的阿利氏规律。P67 13.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或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P94 14.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再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P117 再生N(regeneration nitrogen)或称再循环N(recycled nitrogen):主要是NH4+-N 新N(new nitrogen):主要是NO3--N 再生生产力(regenerated production):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新生产力(new production):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P136 15.微型食物网:将溶解的有机物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一样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称为微型食物环。P150

《海洋生态学》试卷二答案

《海洋生态学》试卷二答案 一、填空(15分) 1、生物发光类型主要有(细胞内发光)、(细胞外发光)、(共生细菌发光)。。 2、按生物对分布区水温的适应能力(海洋上层)的生物种群可分为(暖水种)、(温水种)、(冷水种)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可分为(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中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 4、内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种群内部,即(种内关系),如(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 5、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又可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 6、生态位分化的方式有栖息地的分化、领域的分化、食性的分化、生理的分化、体型的分化。 二、名词解释(15分) 1、种群调节 就是指种群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到其平均密度的机制。 2、Marcet原则” 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份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Marcet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3、边缘效应 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称为边缘效应。 4、生态平衡 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5、共生现象。 两个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总称为共生现象。 三、改错(10分) 1、原绿球菌比蓝细菌更小 对。 a)沥滤阶段是可溶性物质从碎屑中转移出来的一种形式。 对

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或复杂性与群落的稳定性有关。一个群落的 种类越少,其中各种生物的关系越简单,群落就越稳定。 错:一个群落的种类越多,其中各种生物的关系越复杂,群落就越稳定。 c)层状结构或局部不均一性在演替初期不发达,而在顶极阶段则 非常发达 对 5、“可燃冰”是“干净能源”,它同石油、天然气有本质上的区别。 错:不是“干净能源”,它同石油、天然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四、简答题(30分) 1、高斯假说及其例外?(7分) 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如果它们在同一地区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就不能长期共存。 高斯假说有两个例外: 第一由于环境因素强烈的作用(如天敌和不适宜气候及食物关系),种群被抑制在一个低密度水平上。 第二因环境不断发生变动,竞争的结果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即在能够充分利用环境的可能性之前,环境已经变化了)。 2、群落生态演替的三个特征?(6分) 它是群落发展的顺序过程:包括物种组成和群落过程随时间的改变,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它是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物理环境决定演替类型、变化速度和发展多远的限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3)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以单位能流量表示,就有最大的生物量(或高信息含量)和生物间共生功能。 3、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辩证关系?(6分) (1)、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能起重大的影响 (2)、捕食者对被食者种群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A、没有捕食者,被捕食者的种群可能产生剧烈波动。 B、长期去除捕食者动物,可能破坏捕食者-被捕食者系统的平衡,引起后者的过度增殖而最终出现“崩溃”的局面, (3)、捕食者对被食者的种群调节起重要作用。 (4)、被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对捕食者也有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