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摘要】尊敬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尊经观的来源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的熏陶,到了清代正式成熟。探讨了清代各医家及钱塘医派对中医学尊经观的影响。

【关键词】尊经观;黄元御;陈修园;徐大椿;钱塘医派;张卿子;张遂辰

尊经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引经据典,考镜源流,一直为我们中医学所重视,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尊经观。

1 尊经来源

尊经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间,而是从古及今一步步发展而来[1]。明清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儒学一统天下。“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陈鼎《东林列传》卷二)。儒家文化中的尊经崇古思想非常浓烈,“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它使得人们习惯于借用经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吸收传统经典的养分,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的言论必须“引经据典”。这种思维方式反应在中医学上就是徐大椿所云:“儒者不能舍至圣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2]及至清代乾嘉年间,尊经复古和考据之风盛行,更是将注释、阐发乃至辑佚古代经典医著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 尊经代表人物

综观清代对古典医籍的研究,名家大家辈出,学派屡现。

2.1 推尊“四圣”之黄元御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以行,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清代山东昌邑黄家辛埠村人。黄氏素有才华,聪明过人,尝“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不幸三十岁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自此“委弃试帖”,“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乾隆皇帝亲赐“妙悟岐黄”以示表彰。

黄氏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常言自四圣以降,候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黄氏推崇四圣,认为后人著述多无一线微通,每以错简抨击后世编纂之医经著作,故其著多名之曰“悬解”。其精心研读《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与《金匮玉函

经》,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3]。

2.2 厚古薄今之陈念祖

陈念祖,清代医家学(1766-1833年),字修园、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人。幼时家贫,攻举子业,并兼习医学。尝随泉州名医蔡宗玉(茗庄)学医,颇有心得。尝于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平生著述甚丰,其医学思想皆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撰成《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神农本草经读》。于仲景之学,他反对“钱塘三张”的错简论,其治学严谨,力求以“深入浅出,返博为约”,“由浅入深,从简及繁”。后世将其医书合刊为《南雅堂医书全集》或称《陈修园医书十六种》。

陈念祖是一位特别尊经崇古的医家,这一点在《医学三字经》中尤为明显。他在原著“凡例”中称:“是书论证治法,悉尊古训,绝无臆说浮谈。以时法列于前,仲师法列于后,由浅入深之意也。”又云“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是书阐明圣法,为入门之准。”在其自注中,推崇赞颂仲景方治之语比比皆是,对张仲景及其著作尊崇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而同时对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的方治,则往往持鄙视态度,有时贬之过甚,失于偏颇。在他看来,明清诸家虽各有所长,但以古代经典衡量,皆有缺憾,大多徘徊逡巡于仲景之门,很少深入内室者。在他的心目中,此期只有柯琴、徐彬、尤怡、喻昌、张志聪、高世拭等才能领悟经典之旨,直窥仲景堂奥。

陈修园推崇这些研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著名医家是有其道理的,因为他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学医者只有认真学习经典,才能打下厚实的基础。若为图省力,走捷径,弃中医经典而不读,只看一些明清时医方书,虽也能于临证时应付,却终难成为良医。这一点上来说,对于现今的中医学教育现状更加有意义。但是他的这种态度使得他对清代崛起于医界的新兴医学理论——温病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只字未提,足可见其思想陈旧保守,及对温病新学说偏见之深。

2.3 不薄今人爱古人之徐大椿

“不薄今人爱古人”之说基本上表达了清代康乾名医徐大椿的古今医药观[4]。徐大椿,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世居江苏吴县。在《清史稿》和著名文学家袁枚的《小仓山房续文集》中有其传。他在如何评价古代医药成就这一问题上,他大致继承了儒家崇古尊经的思想传统,认定神农、岐伯、黄帝是创立医药学的圣人,《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为不可移易之经典。尤其对张仲景推崇备至,乃至无以复加:“夫仲景先生,乃千古集大成之圣人,犹儒宗之孔子。”“仲景《伤寒论》中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犹之录六经四子语。”他主张医者“言必本于圣经,治必尊乎古法,学有渊源,而师承不绝”,否则,难称之为医。后人对他的这一主张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他虽然尊经崇古,但不像陈修园那样偏激。他精辟地分析了后世某些药效不可凭信的多种原因。例如误将一方之效作为一药之效:“或古方治某病,其药不止一品,而误以方中此药专治此病者。”这种移方效做药效的错误作法即便在现代依然存在。此外,还有“以己意推测而知者,又或偶愈一病,实非此药之功而强着其效者者,种种难信”。对金、元医家创立的归经引经之说,在徐大桩看来更是主观“穿凿”。像这样一针见血分析中药某些效用的不可凭信之处,千古之下,唯有徐大椿!

3 尊经代表医派

除了以上介绍的各个医家,在江南的杭州,诞生了尊经崇古的一个学派,即钱塘医派[5],他们著书立说,开坛讲课,成为了清代尊经崇古的中流砥柱。

“钱塘医派指的是明末及清代,以钱塘医家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有高世拭与仲学辂为传承代表的,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讲学、研究与诊疗活动为一体的,以维护旧论为学术主张的医学流派”[6]。

这个医派有三个特点,一是临床疗效卓著而名噪深巷,二是理论功底深厚以维护医经旧论见长,三是医学教育与集体研究相结合而富有创新启后的传承力量。

钱塘医派的“维护旧论”,其本质是“尊经崇古”,也就是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正本清源,全面继承。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仲学辂认为,“元代以前太医院之所以名医多,是因为考试科目包括《素问》、《难经》、《千金方》等经典医籍,选授严格。明代太医院之所以名医少,是因为不考核经典,仅考一篇文章,一首歌诀,选技条件过低。”明末清初时期,不少医生“重今轻古”,不愿意在医学经典的研习上下苦功,一意走捷径,图速成,仅凭当时流行的通俗医书方书行医,结果根基浅、基础差而医术低下。

钱塘医派面对这种庸医泛滥、积重难返的局面,振臂高呼,固本洞源,尊经崇古,而且苦下功夫,积极实践,这实际上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举措。

3.1 钱塘医派的开山祖张卿子

张卿子,名遂辰,号相期,生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卒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原籍江西,其祖迁居浙江钱塘定居。其与弟子张志聪、张锡驹并称“钱塘三张”。《仁和县志》称他“少赢弱,医不获治,乃自检方书,上自歧、鹊,下至近代刘、张、朱、李诸大家,皆务穷其旨”。遂辰自学成才,临证经验丰富,对伤寒犹有研究。其首倡“维护旧论”,是医家中尊王(叔和)赞成(无己)之甚力者。所著《张卿子伤寒论》至今仍是研究伤寒学必读之书,另外尚著有《张卿子经验方》、《秘方集验》。遂辰于医学最大贡献莫

过于培植了一批学验俱富的弟子。这些弟子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术思想,为维护和恢复医经的本来面目相继作了不懈的努力。

3.2 钱塘医派的中坚人物张志聪

张志聪,字隐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约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志聪从师张卿子,尽得其传,而“维旧尊古”思想则更胜其师。一生著作有:《侣山堂类辨》、《本草蒙原》、《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等。由于志聪建侣山堂论医讲学,同道及生徒从学者甚众,故名望在遂辰之上,钱塘医派的真正形成可以说是由他完成的。志聪除同学张开之,沈亮辰、张锡驹外,尚有莫仲超等十多人,其门人有朱济公等十多人,堪称一代大师。张志聪主持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一种影响颇大的《内经》全注本。

张志聪提出“医以力学为先”。“《素问》注疏告竣,复借同学诸公,举《灵枢》而诠释之。因知经意深微,旨趣层析,一字一理,确有旨归,以理会针,以针悟证,殚心研虑,鸡鸣风雨,未敢少休。”他二十年如一日钻研仲景之学,在完成《伤寒论宗印》时感到尚有不足之处,乃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订正,又在讲课中征求大家的意见,最终形成二稿,定名《伤寒论纲目》。接着又在《伤寒论纲目》的基础上,撰著《伤寒论集注》,功力之深,可见一斑。

钱塘医派的学术思想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维旧尊古。他们主张学歧黄术必潜心研读医经,而除《内经》与仲景之书外,其他都不可读,甚至认为《难经》也是后人伪作而不足信。这显然失之片面。然而,他们反对对医学经典著作的随意增减章节与窜修,为了恢复医经的本来面目下苦功夫,他们端本洞源,引经据典,著书立说,且前赴后继数十年之久,无可争议的是为尊经复古的中坚力量。

尊经观自开始萌芽到正式形成,直到钱塘医派达到顶峰,其间或支持或反对,不乏其人。但是尊经观在中医学中生根发芽已经是一个不争事实。清代是尊经观发展的成熟时期,其众多的代表人物和学派的形成即是证明。研究尊经观对中医学的影响,必将有益于我们认识和推广中医学,并且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陈业兴.崇古尊经思想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中国医药报,2004,62.

[2]李玉兰,明清儒学对医学的影响,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4):7?8.

[3]蔡锡英,柳少逸,黄元御及其医学成就,中医文献杂志,2001,4,31?32.

[4]薛公忱,不薄今人爱古人——徐大椿古今医药观,中国中医药报,

2005,(3).

[5]竹剑平,张承烈,胡滨,等.钱塘医派述要,中华医史杂志,2004,34(2):74?78.

[6]诸国本,《西子湖畔学术诸神结伴而行——〈钱塘医派〉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清代八旗制度

1、八旗制度是一个集()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 B、经济、政治、社会 C、经济、军事、社会 D、政治、经济、军事 我的答案:D 2、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 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 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我的答案:B 3、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我的答案:√ 4、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我的答案:√ 5、“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 A、呈报宗人府 B、钦天监合算八字 C、颁发御旨 D、授予品级 我的答案:C 6、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所管理。 A、自己 B、父母 C、贝勒 D、佐领 我的答案:D 7、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我的答案:× 8、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 A、12-19岁 B、12-18岁 C、13-17岁 D、13-16岁 我的答案:D 9、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 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

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B 10、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 我的答案:√ 11、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我的答案:C 12、清朝的宫女主要来自于外八旗。() 我的答案:× 13、关于清朝对儒家学说态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儒学非常尊崇,并付诸实践 B、汉族士大夫在这个方面的影响力远大于满族学者 C、儒学是清朝社会两性关系、妇女观念的核心 D、由皇太极开始,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满族社会遵行的准则 我的答案:B 14、清朝接受儒学伦理道德后,对妇女生活、婚姻的规范发生了哪些改变?() A、婚娶按照辈分,不许一夫多妻 B、严格的嫡庶之间的区别 C、禁止从死,禁止收继婚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5、清朝在尊崇儒学的情况下,满族社会尤其是旗人妇女保留了哪些固有特点?() A、禁止旗人妇女缠足 B、服满族衣冠和服饰 C、旗人妇女善于操持家务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6、清朝对八旗寡妇的优抚包括旗兵孀妇、旗人寡妇终生半俸半饷政策。() 我的答案:√ 17、“出旗为民”政策的实施是在()。 A、雍正年间 B、康熙年间 C、嘉庆年间 D、乾隆年间 我的答案:D

(清)宫廷御用“珐琅彩瓷”纹彩艺术风格探析

(清)宫廷御用“珐琅彩瓷”纹彩艺术风格探析 摘要:珐琅彩瓷诞于清康熙年间,是在铜胎画珐琅技术基础上,以传统白瓷胎为底,在其上重新上釉色创新的一种新瓷器。珐琅彩瓷制作繁琐,烧造不易,其绝美的艺术表现一直受到清代统治者喜爱,成为御用珍品。除了皇帝使用之外,常被以犒赏功臣和赠送来华使节之用。关键词:珐琅彩瓷瓷界新贵中西合璧艺术特色 珐琅彩瓷为近代陶瓷新贵,是中西合璧陶瓷艺术产物,它以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为底,以西方染料、原料进行附着合成,呈现出具有中西混合文化艺术风格,是中国陶瓷艺术精品。珐琅彩瓷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中国制瓷工匠以铜胎珐琅为启发,以传统瓷胎为底,表面施以西方颜料进行构图设计。烧制成功后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瓷器新品种[1]39。清代制瓷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艺术精华达到了古代中国制瓷工艺新高度。 一、珐琅彩瓷在清代诞生始末 珐琅器并非来自近代西方,我国很早就有珐琅器记载,宋元时期波斯工匠将这种技艺传入中原,在明朝曾大量制作,到景泰年间达到高峰,因此这种珐琅器皿也被后世称为“景泰蓝”。景泰蓝珐琅器多以铜胎掐丝制作,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性的器皿品类。在清朝康熙年间,这种景泰蓝摆件受到上层社会追捧,很多景泰蓝除了展示传统工艺纹饰之外,还将西方绘画融入其中,形成明显的异域风格特征[2]27。清代康熙年间正值清朝鼎盛时期,从整个社会形态看,对外来文化并没有过多排斥,西方文明随着传教士的到来不断进入我国,对传统文化生活开始产生影响。在康熙亲自授意下,我国制瓷工匠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成功将景泰蓝等珐琅金属胎画描绘到瓷胎上,成功烧制出有着独特釉瓷器新品——“珐琅彩瓷。”珐琅彩瓷烧制极难,其在雍正年间烧制数量较多,后期逐渐减少,到清后期至停滞。故宫现存不足百件,有史可查所烧制精品不足四百件,珐琅彩瓷烧制实属不易。每次官窑珐琅彩瓷烧制成功,其成品大多被宫廷征用,以至于民间极难见到这种瓷器。珐琅彩瓷制作极其繁琐,烧制成本很高,这种瓷器因制作艰难,以至于从烧制成功到停滞不出的一百多年间,没有一件大器型珐琅彩瓷出现[4]66。 为烧制珐琅彩瓷,雍正特地在皇城设立内务府造办,将景德镇白瓷土和烧制需要彩釉由专人运来进行烧制。对于烧制前的瓷胎上的绘画创意都有宫廷画家完成,在送交皇帝审阅,宫廷画家对皇帝认可通过图纹加盖印章、题诗、署款,再送交内务府造办窑炉进行烧制。因为珐琅为一种人工合成的特殊材料,其溶解、附着对温度有极高要求,需经过六百度高温熔炼而成。这种合成材料在当时都由欧洲进口,因数量有限供需不调,烧制数量产量一直无法

大众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

大众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 摘要: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public aesthetic culture,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notonly inherit thegood traditions of ideas and values, but also keep pacewith the times to constructand perfec.t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has to pass on the humanistic and guiding ideas. On the otherhand, on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ithas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ideas combinedwith the transcendence, with the pursuitofharmonious beau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mankind as its goa.l Meanwhil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esthet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constructing humanistic valu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with the is also nee-ded. Key words: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ideas and values;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诉求是其兴起的基础,电子媒介为其插上了翅膀,市场经济为其提供成长的沃土。随后,大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是在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然而,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颠覆,所以,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传统审美文化中优良部分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构建新的审美理念与价值。 一、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是大学

论清朝的婚姻制度

论清代的婚姻制度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婚姻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是众多朝代中的一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则是家庭组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的婚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不断成熟。“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从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这一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古代的婚姻制度有着其独特的婚姻原则,人们的婚姻受着各种条件的制约。婚姻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封建制度的发展,同时却又受着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中国古代婚姻的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有 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关键词】:清代婚姻制度封建制度婚姻条件婚姻解除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我们现代的婚姻制度是由古代的婚姻制度慢慢发展而来的。那么,清朝的婚姻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比如婚姻制度的原则、婚姻的条件、婚礼的过程以及婚姻是如何解除的。下面我就清代的婚姻制度作以下论述。 清朝婚姻制度在入关前后有一定变化。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制度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之具有自己本朝的特色。清朝婚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此外还有包办的门当户对、童养媳制度。 首先我说一下清朝人们的婚姻条件。(1)结婚年龄。清朝入关之前,实行早婚制。入关以后,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2)"父母之命"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大清律例.户律.婚姻.男女婚姻》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封建国家法律赋予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同时也要求主婚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对于诸如嫁娶违律、隐瞒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等情况,主婚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清以前家长的主婚权在事实上已经存在,但只有到了清朝之时,家长主婚权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下来。家长主婚权实际上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权。中国父母几千年来一直掌握着这个大权,到清朝时,则不管在法律条文上,还是在社会实际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家族本位主义的进一步泛滥。婚姻制度由于剥夺了当事人的自主权,从而使男女私定终身的情况被视为非法。男女的私自结合,不仅为舆论所不齿,而且也是国家法律规定强制离异的情形之一。(3)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不追财礼。"婚约约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约未至男家不得强娶,期约已至女家不得拖延。若男家强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男方无故超过婚约约定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归者,女方可以另行择配,但须官府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Documents of Eight Banners system in Manchu and Qin g Dynasty 编订:JinTai College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 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下面小泰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满清八旗制度”,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满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 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 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

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 左右。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 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 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 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因旗色纯

浅谈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与改造——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浅谈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与改造——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摘要: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结合;营房,住宅与商业结合;这些特征加上宽窄巷子本身的建筑艺术特色与历史文化信息,使之越发成为稀缺的艺术珍品。宽窄巷子还是成都休闲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无论在哪一时期都是成都生活的写照之一。 关键词:宽窄巷子;保护;改造;历史沿革;价值分析 一、宽窄巷子的历史沿革与价值分析 成都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旅游的中心城市,有着“第四城”的美誉。“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成都市四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位于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约1000m,地理位置优越。保护区北、南、东、西分别以泡桐树街、金河路、长顺上街及下同仁路西50~100m为界,总控制面积约为319342㎡(约合479.02亩)。其中核心保护区约占66590㎡(约合99.89亩),包含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传统街巷。 1、历史沿革 成都自公元前311年筑城,历经2300余年, 城名未改,城址未变,在中国几千年的城市建设史 中极为罕见。1646年,成都全城毁于战火,现存建 筑基本为清代陆续修建的,城市格局依然保持千年 传统,概括起来就是“两江环抱,三城相重”。“两 江”指环绕成都的郫江与锦江,又称府河与南河; “三城”则指大城、少城(清代为满城)、皇城。 宽窄巷子就是满城的代表街巷。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政府出于军事 要求,调集荆州驻防八旗官兵入川,并于康熙六十 年(1721年)留驻成都,在原少称为是修筑满城, 实行“旗汉分治”。 成都满城位于大城内,西侧利用大城西垣,东 侧为皇城萧墙墙址,城内街巷布置成鱼骨形,形制 与清北京内城相似。清末傅崇炬《成都通览》中描述其“以形式观之有如蜈蚣形状,将军衙门居蜈蚣之头,大街一条直达北门如蜈蚣之身,各胡同左右排列如蜈蚣之足。城内物景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 辛亥革命后,满汉界限消除,成都原有的官兵住宅逐渐被公馆与私宅替换,民国时期达到了建设的高潮。解放后大量人口迁入,民居院落渐变为杂院,拆改搭建破坏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到了20世纪90年代,满 城绝大部分只剩下道路格局,宽窄巷子是仅存的保留 着传统院落和民居建筑的街巷。 2、价值分析 经过研究得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 在于它是见证成都二千三百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 的代表。 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 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 与四川庭院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结 合;营房,住宅与商业结合;这些特征加上宽窄巷子 本身的建筑艺术特色与历史文化信息,使之越发成为 稀缺的艺术珍品。 宽窄巷子还是成都休闲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

景泰蓝色彩风格特征浅谈

景泰蓝色彩风格特征浅谈 关于“景泰蓝”的名称,多解释为盛行于明代的景泰年间的珐琅制品。加上制作出的成品的釉色又多以蓝色调为主,因此故名“景泰蓝”。说到它的起源更是众说纷纭,但多数中外学者、美术史家都主张景泰蓝工艺是在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元代,掐丝珐琅被称为“大食窑”或“鬼国嵌”。有金胎或铜胎等,以铜胎为多,用薄而窄的铜丝掐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色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工序成器。故宫博物院最早的藏品始创于明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其中最为复杂细致的工艺就是掐丝和点蓝的技术。品种有瓶、碗、盘、烟具、台灯、糖罐、奖杯等。 一、景泰蓝工艺的制作过程 制胎,景泰蓝的造型美观首先取决于制胎,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铜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纸下料,经锤打、裁剪出不同的面料或切割成不同的圆形等,并用铁锤敲打成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铜胎。明、清时还有铸胎、剔胎、钻胎等工艺。掐丝,景泰蓝制作好胎形后,掐丝是主要制作的工序。制作的方法是用镊子将事先做好的柔软、薄而细的并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手掐(掰、弯)折叠翻卷成花纹的工艺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制成各种纹样,蘸上白芨或浆糊粘在铜胎上,后经烧焊、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掐丝工艺,技艺巧妙,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妙趣横生、神韵生动的画面,但这绝非易事。 点蓝,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制成的小铲形工具(行话称蓝枪),一铲一铲地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空隙中。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磨光,用粗砂石将釉面磨平,如釉面有凹下的坑洼之处再补点一次釉(行话叫“亮白”),经烧熔后用细石磨去火亮,然后用黄石磨,如有不平之处,仍要用釉料补上烧好,最后用炭磨,整体打磨细腻。最后,所有的铜部及细丝采用传统的鎏金工艺镀金。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物,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纹样,这取决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取决于釉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因此,可以说景泰蓝是具备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二、景泰蓝在不同时期的色彩风格特征 明代景泰蓝以“宣德”、“景泰”时期为代表,风格浑厚有力,自然豪放,简朴典雅。作品大部分为宫廷所有,也有作寺庙的祭器。所见到的景泰蓝,以宣德年间的制品为最早。这个时期的景泰蓝风格特征已形成。釉料多呈蓝色,如天蓝、

大众审美文化

查理德。汉密尔顿曾说,大众文化,它是通俗的,短命的,消费型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弘壮举。 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特征 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规律总是以“出走、回归”和更高层次的“再出走、再回归”的循环往复方式为基本特征的。全球化的结果除了在全世界造成消费主义领衔主演的惊人相似性和单调感之外(如肯德基、牛仔装、好莱坞等等),别无其他。这种相似性在逐渐失去它的新奇性魅力之后,必然导致审美趣味的“回归”。 选美大赛是一个最容易了解大众审美标准的渠道。就拿最具代表性的“韩国小姐”选美大赛来说吧。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微胖的身材和带有东方人特有的温柔神韵的所谓富家小姐形象最为大家所推崇。可如今,只有那些身材纤瘦和拥有西方人特征的选手才有可能戴上桂冠。 对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已取得了如下共识。 一、相当多的名之曰大众审美文化者,具有反传统审美的特点。按传统观点,审美总是具有某种超越具体物质功利的性质,如马克思所说,商人看不到矿物的审美价值;而大众审美文化却常常伴之以功利目的——制作者以物质利益为动力,消费者也总是在欣赏对象上着力寻求娱乐的满足甚至官能刺激。文艺在这里重又变成了工具:以往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说教的工具,现在是单纯娱乐和满足官能刺激的工具。 二、它具有通常所谓的“快餐性”。它是一次性消费,“吃”完就甩。它不求恒久,只求瞬间;它不求深层情感的陶冶,只求表层官能的满足。 三、它往往带有反艺术的特点,这在某些先锋美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这种大众审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确有人文精神的失落,因为,在其中,有时候贬低了“人”,而高扬了“物”。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众审美文化(包括大众文艺)并不都负面的东西,相当多的大众文艺作品是有品味的。 形成原因 从直观来看影响大众审美的基本要素是:1.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2. 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 3. 形状独特而美观的。 二、艺术设计是通过何种方式,如何来影响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对于艺术设计,通常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影

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 婚姻、家庭制度,决定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决定于政治状态,还受传统的习惯支配;它们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历史研究必须把婚姻、家庭、妇女的问题包括在内,需要把它们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领域一起进行考察,才可能把握社会全貌和阐明历史的进程。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清代的婚姻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何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妇女如何才能摆脱受压迫的地位。这里所说的女子,主要指一般身份地位的,贵胄和贱民中的妇女,一妻多夫制中的女子,均未作特别叙述。 一、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 清朝政府同其他王朝一样,维护父母决定子女婚配的权力。它继承明代的法令,规定:“婚嫁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①。很清楚,子女的终身大事,由祖父母、父母作主,如果这些长辈都亡故了,就听伯、叔、姑、兄、姐和外祖父母决择;若这些人也没有,则听凭余亲尊长(如伯叔祖父母)主婚;若祖父母、父母犯死罪囚禁,子孙之婚姻亦需听从他们的安排,倘若自行嫁娶,则要受杖八十的刑罚②。在家族制盛行的地方,祠堂以族人联姻关乎宗族体面,也干预族内青年的婚事。如江苏宜兴篠里任氏宗词要求,当家长为子女议婚将成时,必须报告词堂的宗子、宗长,他们同意了,婚事才能定下来③。这样婚姻的当事人——青年男女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配偶,不管他(她)们愿意与否,都得服从家长以至族长的安排。本来,一对结合的新人,要长期共同生活,白头偕老,但是他们的结发,不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却凭家长捏合,这样的匹配是包办婚姻。这就是清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 那么家长给子女选择配偶,又是根据哪些原则进行的呢?我们从载籍资料获知,主要有两条。一是论门第,二是论贫富。 清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们间的极其重要的交往——联姻,也和其他社交一样,受着等级的制约。雍正年间纂修的《浙江通志》说宁海县“婚姻择,先门第”④。道光中编写的安徽《祁门县志》说该县风俗,“婚姻论门第”⑤。同治时撰写的湖北《石首县志》谓该地“男子十岁以上,女子十岁而下,门第年齿相匹,即为定盟”⑥。光绪间编纂的江苏《崇明县志》说当地“婚姻论良贱,不论贫富”⑦。可见“论门第”、“严良贱”是联姻的重要准则。门第,主要是官民范畴内的界限,诸如贵胄之家,品官之家,绅衿之家,平民百姓,等等差别。良贱,区分良民与贱民;良、贱也是不同的门第,所以要详加区划,是强调良贱的不同。婚姻论门第、严良贱,就是要它在相同的等级或上下相差不远的等第间进行,而最不允许的是良人与贱民间的联姻。 清朝政府严格禁止良贱通婚,法令专设“良贱为婚姻”的条文:“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女家减一等”;“奴自娶者,罪亦如之”;“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各离异”;因婚而入籍为婢的女子,改正为良①。法律中还有“娶乐人为妻妾”的专条,禁止官吏及其子孙与贱民中乐籍人户通婚:“凡官并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 ①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56《刑部·户律婚姻》。 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56《刑部·户律婚姻》。 ③常州《宜兴篠里任氏家谱》卷25《婚娶议》。 ④雍正《浙江通志》卷100《风俗》。 ⑤道光《祁门县志》卷5《风俗》。 ⑥同治《石首县志》卷3《民政·风俗》。

近代史论文--浅析清政府的腐败

浅析清政府的腐败 一,政治腐败。 1.无知守旧,虚骄自大 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毫无所知,甚至在清人所著《明史·外国传》中竟然不分彼此,将葡萄牙、法兰西、西班牙等国家统统称为“红毛番”。对于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对此外国人评价说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人根本不加区别“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他们那种亚洲式陴睨一切的气概是那样的浓厚,以致不屑再分什么彼此厚薄。” 当时的官员,都信奉“以模凌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因此,很多参与重大决策的官员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决定对未来有多少影响。在嘉庆、道光年间久任要职的军机大臣曹振镛,对讨教官运亨通之道的门生说:“无它,但多瞌头少说话耳!”这正如时人所揭露的“士不知耻, 为国大之耻。历览近代之士, 其自敷奏之日, 始进之年, 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 望愈崇则谄愈固, 地益近则媚亦益工。“鸦片战争之后,虽然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日益强大的事实,部分官员和封建王室仍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1876年6月,英国怡和洋行不顾清廷的劝阻,擅自在上海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清政府觉得外国人在祖宗留下的土地上修筑铁路,有碍风水和面子,最后决定以28.5万两银子从怡和洋行手里买下吴淞铁路,并派人将铁路拆毁,抛于江海之中。1881年,手握重权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为了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问题,修建了一条唐山至胥各庄全长只有11公里的铁路。当铁路首次通车时,顽固派声称机车行驶会震动皇陵,李鸿章被逼得只好一度改用马拉车厢在铁路上行走,成为当时的奇闻。 2.贪污成风,搜刮无限 康熙晚年, 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 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时, 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乾隆六巡江南, 游山玩水, 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 豪华与排场空前, 糜费特甚。乾隆带了头,其示范效应无与伦比, 大小官吏借接驾和其他机会, 极尽奢华之能事。、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 无不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尤其是满族亲贵, 沾染的奢侈淫靡的习气最严重。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余年, 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计其数, 豪富无敌, 人称“阿财神”。汉族官宦豪族的奢华情形也大同小异。大小官吏上任之时大多两手空空, 离任返乡则车拉船载, 浩浩荡荡。 乾隆后期军机大臣和坤就是有名的大贪官,嘉庆时抄没其家,将其全部财产编列为109号,其中26 号经估计即值22000 万两。稍后的领班军机大臣穆彰阿, 与贪官和坤媲美, 揽权卖官, 贿赂公行, 世人讽剌说: “上和下穆。”1841 年大学士琦善被抄家,有黄金10912 两,白银1805 万两,珠宝11箱。丑声藉藉。“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是当时吏治腐败、几乎无官不贪的生动写照。 到了清朝后期,出现了买官卖官明目张胆的现象。由于封建社会里官职是被垄断的稀缺资源, 因此凭借手中握有的任免、考选、黜陟、迁徙之大权而卖官鬻爵、大肆收受贿赂的官吏大有人在。发展到清末新政时期, 重贿求官、当官捞钱已成为相当普遍、甚至成为当然的现象, “彼时政以贿成, 悬价售官, 殆已公言不讳。”谙熟官场潜规则的袁世凯就是通过重金贿赂奕劻而高升。陈璧一次送给奕劻5万金并求为干儿, “于是由道藩一跃而入为侍郎, 且邮部尚书矣。”上任之后,袁世凯仍继续大肆搜刮。向上讨好慈禧。在慈禧太后奔逃在西去的路途中时,袁世凯就派骑兵急追千里,给她送去10 万两银子做路费。慈禧太后在西安时,袁世凯又源源不断地送去30多万两银子和几百匹贡缎及其它珍贵的物品。向下以贿赂买通奕、李莲英为其所用, 通过大力保荐推举手下的将领武士、僚佐宾客, 来培植私人势力, 因此, 袁世凯的北洋系成为清末权势熏天的集团。 而清末的新政后,入仕之途有科举、荫袭、捐纳、保举以及从新式学堂或外国留学归来人员选拔官员, 途径不可谓不多, 然而实行起来混乱无章, 流品庞杂。所以清末选官制度的落后、混乱也是导致腐败的一

浅谈珐琅彩瓷器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珐琅彩瓷器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酌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雍正时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 关键词:白瓷胎珐琅宫廷色彩绘画造型

Application of Colored Enamel Porcelain Art in Fashion Design ABSTRACT Colored enamel porcelain served as a kind of treasurable palace monopoly handicraft in Yongzheng and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demanded made-to-measure white porcelain bodies, provided by the Royal Porcelain Factory in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were to be color-painted and color-burned in the Palace Built Office after been delivered to Beijing. And the required patterns were drafted by staff in the Ruyiguan under the Palace Built Office and painted by the court painters on the porcelain according to those drafted patterns chose by the emperor. Colored enamel porcelain originated in late Kangxi period and became popular in Yongzheng and Qianlong period. It is fairly to say that colored enamel porcelain art has inherited all th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Thus it has the most exquisite technology in almost every process such as embryos-pulling, molding, painting, material, glazing, color, and firing. There are a lot of excellent ceramic works during Qianlong period, yet few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colored enamel porcelain in terms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materials used. The painter is not general workers from a porcelain factory, but the top professional artists in the emperor palace. Therefore, all the utensils were of the highest artistic level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The essence of colored enamel porcelain lies in its painting for this has always remained its specialty while the body, color and modeling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similarity with contemporary colored porcelain. Patterns of colored enamel porcelain are mostly drafted on the palace exclusive paper. Most of the colored enamel porcelain in Kangxi period copied the patterns used on the copper enamel porcelain bodie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m were painted

清代婚姻制度及女性的法律地位

清代婚姻制度及女性的法律地位 自唐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建立了成体系的法律制度,经过近千年沉淀、发展和完善,至清代,封建法律制度已经比较成熟。清代婚姻制度反映了清代的专制主义与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折射出诸多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婚姻故事。 一、择偶婚配无权定,只问家财不问情 中国古代男女从择偶到婚配,决定权历来掌握在父母或者家族长辈们的手中。清末光绪年间编订的《大清会典事例》中规定:所有大清子民的婚姻都由父母或祖父母主持;如果父母、祖父母都不在,则由子女的家族长辈主持[1]246。可见婚姻是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事,当事人在其中只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当事人为家庭、家族而结婚,甚至为政治、经济目的而结婚的事例不胜枚举。《清碑类钞》中就记述了大量不幸的包办婚姻。有一位叫姜渭的秀才,与徐姓邻居家的女儿相恋,两位有情人私定终生。当姜渭请媒人前去提亲时,徐家老爹听闻两人是私下里定下的婚约,于是以“私约不贞”为由强烈反对这对有情人在一起,并拒绝了姜渭的提亲。姜渭实在没有办法,最后抑郁而亡,而徐家女儿也以终生不嫁作为回应。类似这种宁可牺牲有情人的幸福也要维护封建权威的事情在清代并不鲜见。 婚姻的选择不是考虑当事人双方是否有情,而是将家财、门第等作为主要考虑对象。清代更是将这种传统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加

以严格规定:奴仆若娶良人女子为妻,奴仆杖责80 大板,女方家社会地位降低一级,双方改正离异。这是《大清会典事例》关于良贱不得通婚的规定。触犯此婚姻制度者不仅要受到体罚,而且婚姻关系也要终止。按照清代的说法,良贱不得通婚不仅是出于保护良人身份正统的需要,也是等级制度不受撼动的一大保证。乾隆年间,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被众御史弹劾,弹劾的理由之一就是赵国麟与一刘姓市井之徒联姻。乾隆皇帝原本有意放赵国麟一马,但当他得知赵国麟破坏了良贱不通婚的规定,便决定准允御史们的弹劾。赵国麟一事说明,清代婚姻若不论门第,即便是朝中重臣也要以罪论处。 至于以家财论婚姻,清代主要表现在对于聘礼及嫁妆的讲究。 男女双方的婚姻是否成功、婚后是否幸福,往往取决于缔结婚姻当初男方聘礼与女方嫁妆的多少。清代以前,以家财论婚姻的习俗在社会上就广为盛行,而清代更甚。乾隆年间在翰林院供职的夏醴谷曾毫不掩饰地说“:我儿娶妻,必先问女子家资装薄厚。若厚,儿媳虽有不道之心、坏德之行,亦可将就。我女嫁人,必先问男子聘财多寡。 若多,佳婿虽有不孝之心、不肖之行,亦可接纳。” [2]58康熙年间编撰的《上虞县志》写道:富人家多有因娶媳嫁女而倾家荡产者;而穷苦贫民多有老死却未婚者。不论人品、不论情意,只论家财、门第,成为清代择偶婚配的一大原则,甚至上升到了国家法律层面,使婚姻与爱情渐行渐远。 二、贫困催生童养媳,婚姻禁忌不可碰

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

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 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针对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而且满洲贵族还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然而,在这个剃发易服政策的最终确立并实行之前,曾有过一段历史风波。 清军初入关,占领北京后不久,即发布剃发令。但由于吴三桂等明朝降官劝说,加之北京及周围地区人民反抗连连,多尔衮不得不收回成命。所以,清军入据北京后,好长时间内,明朝旧官变成清朝官员,仍旧身穿明服,冠裳不改。汉族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正如《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族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上面。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而满州人的风俗与中原汉族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约一铜钱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满州人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但不久后,因为一个孙之獬,剃发易服政策便被顺水推舟的定下来了。此人因人品低下,反复无常,一直郁郁不得志。清军入关后,老哥们儿求官心切,是第一批摇尾乞降的汉官,并当上了礼部侍郎。为报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时间又想不出什么平定大计,孙之獬就走个“偏门”——主动剃发;而后来他还给清世祖拟了一道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的

浅析铸胎掐丝珐琅的造型与纹样

浅析铸胎掐丝珐琅的造型与纹样 【摘要】珐琅是一门世界性的综合工艺,与每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璀璨的色彩成为工艺美术史上一支奇葩。不仅是古代人生活中的精湛工艺品,而且是社会上层的奢侈品,即便是现在,珐琅工艺依然可视为工艺品中的翘楚。无论是珐琅摆件还是融合在不同材质中的珐琅彩,它都散发出璀璨夺目、缤纷华丽的色彩光辉。 【关键词】高贵典雅精湛工艺沉稳大气璀璨夺目 一、铸胎掐丝珐琅的称谓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我国对珐琅器的称谓颇多。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关于铸胎珐琅器具的?载是南宋时顾文荐所著的《负暄杂录》,文中将它附于琉璃之列。元代吴莱《大食瓶》诗,将其称为大食瓶。明初曹昭撰《格古要论》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佛朗嵌。明宣德时也有称作翠瓶、翠炉者。明景泰年问珐琅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并大多用蓝釉铺底,又称为景泰蓝。明末崇祯年问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般称为珐琅或发蓝。清末期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和薄胎珐琅的盛行,使铸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失传。1996年,佛光集团经过实验探索,使铸胎掐丝珐琅得以恢复,并成功研发高150厘

米、长42厘米、宽82厘米、重150千克的大型铸胎珐琅器。还通过对明朝琅料的再次研发和对焊药的重新配比,为珐琅工艺运用在佛教建筑上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使铸胎掐丝珐琅继续发挥它璀璨夺目、千年不磨的光辉。 二、铸胎掐丝珐琅的源流与类别 据考古发现,铸胎掐丝珐琅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杖首被公认为是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器。中国历史记载早在宋元时期,铸胎掐丝珐琅就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番货传入我国。但是直到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国(现代的阿拉伯国家),俘回了大食的铸胎掐丝珐琅制作工匠,铸胎掐丝珐琅的制作技艺才正式传入我国。也就是说,我国真正开始的国内制作铸胎掐丝珐琅是从元代开始。珐琅是一种多用在铜质、银质、金质等金属器物表面的釉料。附着了珐琅釉料的器物,称为珐琅器。根据制作和加工工艺的不同,铸胎掐丝珐琅可分为:铜(金、银)胎掐丝珐琅;金属錾胎珐琅;金属锤胎珐琅;铜胎画珐琅;金属露胎珐琅;铸胎综合工艺珐琅;机制珐琅;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的珐琅;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 三、铸胎掐丝珐琅的品种与制作材料 珐琅自产生、发展到今天,其品种、造型、样式和花色繁多,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即使在同一类的品种中,珐琅又有千差万别的样式和花色,而每一种又都有具体的品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