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的个体特征

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

(一)家庭。

(二)教育

1、中学教育。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

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

中学毕业论文

2、波恩大学教育。1835年10月——1836年6月

(1)学习;

(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父亲的责备

(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父亲的担忧

3、柏林大学教育。1836年10月?a?a1841春:

(1)以诗寄情。马克思的情诗;

父亲的担忧

(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

(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

(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

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

散漫的生活方式;

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

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

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

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

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

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通过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意义,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博士论文》总体上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

重视哲学而批判宗教,是个无神论者;突出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在世界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在一些问题上又超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水平: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青年黑格尔派用自我意识与现实相对立;马克思强调思维与存在、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一)《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两个转变”的开始(1842.04-1842.03)

1、马克思思想开始转变的三个主要环节: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表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cao)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自由的出版物上人民在自己面前的公开忏(chan)悔,而真诚的坦白,大家知道,是可以得救的。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4-75页。

主题:从哲学上论证出版自由的合理性

主要观点:自由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是人类精神的特权,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实现自由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普遍自由是人的本性,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尤其是带有理性的生物是带着镣铐出生的。

思想进展:

在哲学上,认识到等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人,而是等级”

在政治上,提出争取人民的普遍自由的目标。

■《关于林木盗劫法的辩论》

辩题:农民上山检树枝是否是盗窃?

思想进展:

在哲学上,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林木占有者的物质利益成为立法的最高标准,国家成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

在政治上,自觉维护农民利益。

■《关于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看到了社会生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性

?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着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6页

辩题:莱茵报记者关于摩塞尔区农民悲惨处境的通讯是否是歪曲事实、诽谤政府?

思想进展:

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人们以及个别政权的行动不是决定于人的意志,而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关系所支配。

《莱茵报》上的另两篇文章:

■《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1842.7)

?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什么。?

?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已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20—121页。)

主题:论哲学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1842.9)

他一方面指出《总汇报》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想象?,同时又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想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不是靠写几篇文章句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以最贫穷的居民阶层的真正利益为基础。指出:?现在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实际曼彻斯特、巴黎和里昂大街上引人注目的事实。?(同上,131页。)后来,马克思回忆说:?……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有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必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论。?

主题: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最初态度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还使他与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后者于1842年在柏林成立了一个自称为?°自由人?±的小团体,?°自由人?±的典型特征是:不加区别地、抽象地批判一切,鼓吹彻底的否定,在毫不相干的场合高喊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极端激进的词句,提不出任何积极的纲领和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极其反感空洞无物的政治口号,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不再发表他们的文章,并明确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全集第27卷,第436、442?a443

页)

2、恩格斯思想开始转变的代表作《国内危机》

(1)通过对英国各个不同政党的斗争的研究,发现了物质利益对于政党态度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英国,至少在正在争统治权的政党中间,在辉烙党和托利党中间,是从来没有过原则斗争的;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全集1?a?a546页)

(2)大工业造就了一无所有的强大的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担负着实现社会变革任务的历史使命

?°工业虽然可使国家富裕,但同时也造成了急速增长着的赤贫如洗、勉强度日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是消灭不了的。因为他们永远也不能获得稳定的财产。而这个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几乎是一半。商业稍微一停滞就会使这个阶级的大部分人挨饿,大规模的商业危机就会使整个阶级挨饿。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这些人除了起义以外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况且按人数来说,这个阶级已经成了英国最强大的一个阶级,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英国富翁们就该倒霉了。?±(全集1?a?a549页)

(3)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

恩格斯:在英国,所谓和平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这个革命在英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像英国发生的一切事件一样。

★《莱茵报》时期留下的苦恼的疑问:

国家是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是理性的现实和自由的保证,还是现实所显示的那样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

为解决令人烦恼的疑问,马克思从火热的政治斗争舞台又回到平静的书斋,重新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其成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是国家观。而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又是其国家观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发展而来的,但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目的,家庭和市民社会则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到国家阶段的中介,因此,从本质上说,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在古代,Civil Society,译为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文明社会,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自然(野蛮)社会相对应。

近代的黑格尔在《法哲法原理》(1821年)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

马克思进一步把市民社会定义为"私人利益的体系",指除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一意识形态关系。

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国家一经济一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一市民社会的二分法,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上述观点代表着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主流,反映了20世纪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马克思的批判:用费尔巴哈的“颠倒”法来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全集250—251页)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conditio sine qua non[必要条件],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规定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的产品的产品。?(全集第252页)

(三)《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两个转变

马克思在1843年9月致卢格的信中说明了《德法年鉴》的宗旨和指导思想。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到目前为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就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例如共产主义就尤其是一种教条的抽象观念,而且我指的还不是某种想象中的和可能存在的共产主义,而是如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不过是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它还没有摆脱它的对立面即私有制的存在的影响。所以消灭私有制和这种共产主义绝对不是一回事;(全集1——416页)

所以,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存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明新原理。我们并不向世界说:?停止斗争吧,你的全部斗争都是无谓之举?,而是给它一个真正的斗争口号。我们只向世界指明它究竟为什么而斗争;而意识则是世界应该具备的东西,不管世界愿意与否。(全集1——418页)

这样,我们就能用一句话来表明我们杂志的方针: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全集1——418页)

列宁:

“1844年在巴黎出版马克思和阿尔诺德·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已彻底完成”(《列宁全集》第21卷,第59页);

“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表明他是一个革命家,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特别主张进行…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列宁全集》第21卷,第29页)

1、《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含义及其关系。

《论犹太人问题》是对马克思原来博士俱乐部的朋友、青年黑格尔派首领布鲁诺·鲍威尔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的批判。

文章的重要性并不是犹太人问题本身,而是通过对犹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德国的犹太人问题:

德国的犹太人经济上非常富有,但政治上没有平等的权利。犹太人问题成为19世纪德国热门话题。也成为青年黑格尔派讨论的中心问题。

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提出消灭宗教是政治解放的前提,认为德国的犹太人之所以没有获得政治解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放弃犹太教。正如同基督徒没有获得政治解放,是因为没有放弃基督教一样

马克思的批判:

(1)不能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而应该把宗教问题归结为世俗问题,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桎梏(gu)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我们并不认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全集1卷?a?a425页)

(2)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任务和目标

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政治解放”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它解放的只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集团即资产阶级(市民阶级)还不是人类解放。因为它虽然在政治生活中,把人变成自由平等的公民和法人,但在经济生活中又把人变成了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私人、个人。也就是说,没有使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解放出来。

“人类解放”则是指废除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自我异化的所有社会关系的革命,从而不仅使人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而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获得解放,废除宗教,解决宗教问题。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1)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的揭露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但人并不是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全集1?a?a452页)

?°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全集1?a?a453页)

(2)宗教批判是政治批判的前导,要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

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

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同上,第453页)

(3)批判“理论派”和“实践派”,唯物主义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关系

?°理论派?±(?°理论政治派?±):由鲍威尔为代表的柏林?°自由人?±组成,他们轻视实践,轻视现实的政治斗争,把一切斗争归结为理论斗争、思想革命。

?°实践派?±(?°实践政治派?±):主要由自由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民主派组成,他们主张用直接行动来改造社会,为争取立宪君主制或民主主义共和制而奋斗,忽视哲学批判的作用

?马克思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关系:

“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之关系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全集1——460页)

思想体现现实与现实趋向思想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要求是否能够成为实践要求呢?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该力求趋向思想。?(全集1——462页)(4)指出德国革命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提出了无产阶级由于其社会地

位而担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思想

人类解放的前提是在德国形成了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的阶级,即形成了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这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本身体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之关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全集1——467页)

这样,通过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到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探索,一方面,马克思发现了理论对实践,哲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以来关系,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另一方面,通过为农民利益辩护到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利益辩护,再到发现无产阶级承担着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3、《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标志着恩格斯两个转变的完成

《大纲》主题:批判地研究“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

在此之前,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从未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把私有制看作是无需证明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看作是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唯一形式,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竞争则被看作是人类自由的表现,是达到人类普遍幸福的正确方式。

《大纲》主要内容:

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及其不合理和非人道性,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现象如竞争、自由贸易、价值、地租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结果。而竞争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

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认为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古典经济学,都是私有制关系的理论表现,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而都是不科学的和伪善的。

《大纲》地位: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尝试和第一篇文献,标志着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完成;

■被马克思称赞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推动马克思从哲学和法学研究转向经济学研究(从“副本”到“原本”);

■被列宁称赞为“从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现代经济制度的主要现象,认为这些现象是私有制统治的必然结果。”

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对私有制的批判主要侧重揭示其反人道性。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后来称自己的这部早期著作在《资本论》出版以后已完全过时。

三、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第一次理论探索。

1、《手稿》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成就是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原义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黑格尔第一次从哲学上把异化规定为: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为主体的异己力量,危害和支配主体。具体到黑格尔哲学,就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作为主体的绝对精神把自己外化为与自己相对立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费尔巴哈则提出人的异化: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崇拜上帝,受上帝支配。而马克思则提出劳动异化,创立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异化劳动有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基本内容):

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区分?°对象化?±和?°异化?±)。

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2)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和前提。

(3)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必然途径。

2、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改造

黑格尔的贡献: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自我创造、自我生存的过程。”

黑格尔的缺陷:

■黑格尔的作为外化和对象化主体的不是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虽然正确地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并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性一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的一面、异化的一面。

3、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哲学论证

■经济学论证:从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出发,论证了工人与资本家利益的根本对立,以及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哲学论证:把人本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对共产主义的哲学论证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4、《手稿》的历史地位

《手稿》虽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成熟性,但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和基础的一系列新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第一,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对自己的新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综合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成熟的雏形。

第二,第一次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进行整体性批判。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决裂是一个过程。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始决裂,到《手稿》是全面决裂,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完成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

第三,第一次集中地对共产主义作了经济学和哲学的论证。在此以前,马克思由于缺少经济学知识,没有对共产主义作论证。直到现在,由于有了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才结合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手稿》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深刻影响:

第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并以此为根据批判现实的私有制下的劳动的异化性质。

第二。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方面,既从“顽强的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论证,也有从人的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论证。科学逻辑和人本学逻辑同时并存。对《手稿》的三种评价:

(1)把《手稿》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顶峰,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此说发轫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评论家、手稿的最初编撰者西2郎兹胡特和迈耶尔,

(2)认为《手稿》是不成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此论开始于法国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他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黎明前的黑暗著作”,其主题是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是反科学的意识形态。

(3)把《手稿》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过渡性著作,是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前苏联和中国学者大都持此说。

(二)《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

首先,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问题归结为观念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了一切思辨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唯物辩证的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否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其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的观点。

批判的批判“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他们反问道:“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全集2卷,第191页)再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扩大的原理。

——“批判的批判什么也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1、规定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并把实践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

2、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的论断。

3、从实践出发理解人,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

5、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根本特点。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1、对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2、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3、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心主义的批判

(1)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的学说,揭露其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唯心主义的实质。

(2)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揭露其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3)批判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揭露其人本主义哲学的资产阶级性质。

4、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全面制定

(1)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前提:现实的人或人的物质生产

(2)人类最初历史活动的四个因素或方面:四个方面的生产

第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第二,为满足新需要的再生产。

第三,人口生产,即人的增殖。

第四,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生产。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

(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6) 共产主义思想:

第一,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发展必然结果。

第二,共产主义不是地域的历史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第三,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第四,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7) 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理论概括p.43

四、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一)《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1、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原理

首先,批判蒲鲁东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唯心史观,阐述了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

其次,全面阐述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批判蒲鲁东以公平观念作为衡量历史进步尺度的观点,提出以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恩格斯:“蒲鲁东在其一切著作中都用…公平?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社会的、法权的、政治的宗教的原理,他摈弃或承认这些是以它们是否符合他所谓的…公平?为依据的。”(全集18卷第306页。)

第三,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本质

▲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

第四,批判蒲鲁东庸俗理解和运用黑格尔辩证法的做法,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论断。

2、批判蒲鲁东的价值学说,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1)批判蒲鲁东关于交换价值起源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批判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初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构成价值”:凡某种产品通过交换得到社会承认,被列入社会财富,就成为“构成价值”。由于它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矛盾的解决,又叫“综合价值”。

3、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基本思想:唯物史观。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使得整个社会获得解放的最后的阶级斗争

2、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第一,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第二,促进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三,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等级秩序,推行一种建立在人的政治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社会秩序

连接:《共产党宣言》1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zun)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ji)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

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第四,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出现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连接:《共产党宣言》2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促进生产资料、财产、人口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同时,资产阶级通过海外殖民和和海外贸易,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封闭的大门,?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创造了四个“从属”:?°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六,资产阶级具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革命社会关系的本性。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增殖。《共产党宣言》3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宁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第七,资本主义用来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现在又成为对准自身的物质武器,并创造了使用这个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由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

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

连接:马克思在1859年又提出“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补充“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社会化生产要求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但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条件下,由于企业归资本家所有,有组织的生产只能在企业内部得以实现,而在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中运动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新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新的经济条件就是现代生产力的充

分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成为阶级、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2]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新现象,诸如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转化形式等,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因而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方式。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暴力革命绝对化,并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是利用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将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3、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宣言》开门见山,公开宣布,“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影响。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4、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

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后来,马克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必须与农民建立工农联盟)5、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

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它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是由整个无产阶级中最先进、最坚决的分子所组成,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的最近目标:?°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消灭了三大差别、实现了人的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后党纲的新发展

▲?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因为?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党必须?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选集2—118)▲党必须实行民主制原则,但要有纪律,不容许党内派别的活动。

▲党必须开展健康的党内斗争。?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党内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没有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

▲党必须反对机会主义。“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这就是机会主义。

6、《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史地位

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其意义是三个标志:

(1)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理论基础不同。人本主义为表现形式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不同。

▲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道路不同。

(2)国际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新阶段转变的标志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标志。

(三)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与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1、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阶级斗争理论(给魏德迈的信)

2、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1)提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选集1—456页)的论断,充分肯定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提出了“不断革命”的策略,科学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不断革命”论含义:

第一,无产阶级可以而且应当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资产阶级一道反对封建统治,但要在革命中保持自己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独立性,这是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

第二,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3)提出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保证的论断:无产阶级革命要有农民的合唱

3、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必须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打碎、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是:“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

“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选集1—46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方式的论述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方式的论述的 转变 https://www.doczj.com/doc/4e5025280.html,/thesis-150/F9302886/ 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早年认为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无产阶级才能从资产阶级的手中获得政权,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在其晚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马恩不得不对其理论作出了相应的修改,由一味强调暴力转而提出了暴力与和平两种方式的革命,并认为共产主义将在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同实现。现代资本主义有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群体有无产者转变为了拥有股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间阶级,民主制度在这些国家得以广泛实施,并且社会财产又趋于分散化,这些都符合马恩关于向共产主义和平过渡的诸多条件,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希望。关键词:马克思;暴力革命;和平过渡;改良;共产主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的一生不仅仅致力于创建一个解释世界的宏大的理论体系,虽然这作为一个目标也值得任何一个学者为之献身,然而正如上面的这句话的内涵所表达的那样,马克思热衷的是如何把理论付诸实践。后世著名的现代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赛也曾把这句话作为《理性与革命》的某一章的开首语,并且这句话仍然在被人们不断的引用。这句名言使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比一个理论家更为深刻的一面,也让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马克思对于革命的热衷和向往。马克思早年,特别是在1847年大萧条和1848年革命之后,马克思,当然也包括恩格斯,热衷于倡导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争取一次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以至于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应“组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称: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并且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把自身上升为社会统治阶级。对于巴黎公社的失败,他们万分悲伤,但仍抱以极大的信心,认为资本主义的大厦在疾风骤雨般的无产阶级革命面前中将倒塌,并且为时不远了。一.“革命”的由来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的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形成这个时代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对于革命的理论和思想也是建立在当时的实际形势的。1.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马克思“革命”理论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十分不开的。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年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资产阶级在取代封建贵族的斗争过程中,他们无疑也是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但任何一个阶级在获得统治地位后,都将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和法律来维持自身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资产阶级也不例外。“近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种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使生产方式与交换一系列变革的产物。”[2]并且无产阶级虽然曾与其一同站在封建阶级的对立面并肩作战,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扮演过及其革命的角色,“他无情地撕碎了把人们缠系于天然尊长的纷繁的封建束缚,使人与人的联系,除了赤裸裸的利害以外,除了冷酷的…现金交易?以外,再没有别的了”,“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用宗教的与政治的幻觉掩盖着的剥削。这两个阶级的对立不可避免的演化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一个阶级从另一个阶级身上疯狂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3],但封建阶级的倒下也就意味着无产阶级就成为了资本阶级奴役的对象和潜在的敌人。2.人在资本主义下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幅提高的背后,是资本家们对无产阶级的疯狂压榨。当时许多欧洲工人每天工作是二小时以上,还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工人们在工厂从事的大多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劳动,原本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技术被分解为几个环节,有不同的工人来完成,一名工人一生可能也只会这一个环节,无法作出一个完整的产品。费尔巴哈曾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由此提出劳动中的异化这个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4]工人生产出越多的劳动产品,它得到的东西就越少,工人的所得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其创造的大量财富为资本家所占有。“劳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成为满足他的一个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后段。”[5]劳动“把人的类的生活便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6]工人在劳动中失去了它作为人所应有的本质的东西,即区别于动物的生命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4人,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下设六个方向,韦正翔和王峰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艾四林、刘敬东和李捷(兼)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于当代;肖贵清和解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韩冬雪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蔡乐苏、王宪明和欧阳军喜的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吴潜涛和王雯姝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社会思潮。 本学院一共有13位博导,6个专业方向。综合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②660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发展史③501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 三、导师介绍 韦正翔,出生于1963年12月。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家学派的倡立者,清华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曾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生和博士。英文曾达同传水平,已录制了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古希伯来语、梵语、阿拉伯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10门外语语法的部分录音(可在土豆网收听)。正在义务开设和主持一个共家学派论坛,题目为《追求完美:自由人的联合体论坛》。 王峰明: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当代社会发展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其中集中研究哲学本体论和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教学与研究》、《社会科学》、《学术界》、《高校理论战线》、《北京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艾四林,男,1965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西方哲学的教学研究。近些年主持完成“哈贝马斯伦理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德国哲学”(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当代欧洲人权观念”(欧盟——中国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出版《哈贝马斯》、《民主、正义与全球化》等著作、《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等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摘要】生态思想的产生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迫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深对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的生态思想家,他们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的,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越性;主张自然的社会性,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自然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所以人要预测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免对自然系统造成破坏。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比一切动物都强,在于人的主动创造性。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或者归于灭亡。人的能动性则使人始终把追求更适宜的环境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地、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然而人创造环境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不受制约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人类的盲目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早在19世纪50年代,雅科比在《改革报》上发表了关于论地球毁灭的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关注。对于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人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改造“进”的方面;而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条件下,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护自然环境,则体现了人堆自然改造“退”的方面。二者有机的结合,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进有退。 2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规定为人的一种身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自然对人来讲,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是为了双方的互依互存、共同发展。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具有功能和需要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自然地功能首先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次表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

恩格斯重要贡献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1895年8月5日),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一棉纺厂主家庭。 1834年10月入爱北斐特中学读书。 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辍学,到商行当练习生。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役,同时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1842年 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K.马克思当时在该报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办事处工作。在这里他经常深入工厂,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与马克思第一次会面。 1844年 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再次会面,从此开始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极为亲密的合作和始终不渝的友谊。 1845年出版了他同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他同马克思一起不仅致力于创立革命理论,而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 1847年他们改组正义者同盟,使之成为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们受同盟委托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新的世界观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托组织出版革命运动的战斗机关报《新莱茵报》。 1849年 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 -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志愿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他撰写的《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论证了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他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一书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起义是一种艺术。他为纽约《美国新百科全书》写了《军队》、《步兵》、《炮兵》等59个条目,涉及到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作战指挥、筑城、炮兵、海军等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德报》、《新闻报》、《曼彻斯特卫报》和《派尔-麦尔新闻》等多种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克里木战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等的评论文章和其他军事论文。他摆脱经商活动后,迁居伦敦。 1870年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博复习方法参考笔记-育明考博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报考分析-育明教育 一、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 2013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2人2014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18人/11人

2015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3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各教研部(所)由导师组集体协商讨论,按招生计划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选。招生计划名额较少的专业,如果生源质量好,可适当增加复试人数,但最多不超过200%。 2、我校非定向培养博士生和定向培养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 3、同等学历的考生,加试科目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45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不限。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参考书(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中共中央党校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2016中共中央党校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实现与实践的结合,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如果我们把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称为理论教育,把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称为实践教育,那么,这两种教育形式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实践教育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等重要文件,先后提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强国必先强教,对于我国教育目前“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现实,中央是十分清楚的。2008年,在国务院的主持下,中央开始制定新世纪的第一份教育发展纲要,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5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纲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在这个现状中,无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是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都根源于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片面地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纲要》对于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安排,把实践教育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纲要》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践教育的具体措施,《纲要》也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例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等。而且,在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纲要》也提出:“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

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城 2,1830年秋天,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3,1835年,中学毕业 4,1836-1938年,进入伯恩大学法律系学习,哲学,历史,艺术。在此期间结识布·鲍威 尔 5,1839年-1841年,马克思学习希腊哲学,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博士论文《德谟克利 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6,1842年,马克思为黑格尔左派分子创办的杂志“德法年鉴”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令”。1842年11月首次会见恩格斯。 7,《莱茵报》由马克思主持,但是青年黑格尔拍企图利益这份报纸来宣传他们的唯心哲学观点。最后被普鲁士查封。 8,1843年---1844年,马克思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标志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马克思收到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和《英国状况(评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这些论文被普鲁士当局误认为是对国家的叛乱和侮辱陛下而停止。 弗·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诚 2,1834年中学转学 3,1837年父亲不让七读书,恩格斯辍学在父亲的营业所打工。 4,1838年---1841年,边工作边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等 5,1841年----1842年,进行服兵役,在柏林大学课间学习 6,1842年---1844年,恩格斯研究英国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英国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 条件,了解英国工人的斗争和宪章运动,他访问了曼切斯特的工厂和工人区,参加各种群众 大会和工人集会。 7,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及主要贡献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犹太人德国政治哲学家及社会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1835年10月考入波恩大学。1836年10月进入柏林大学改读法律和哲学。1841年4月从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43年6月马克思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即《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抨击普鲁士专制政府开始接触社会经济问题痛斥普鲁 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坚决捍卫农民劳苦大众的利益。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 于3月17日声明退出编辑部。1844年2月马克思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文章主张对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公齐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 阶级服务的。他鲜明地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共产 主义者的重要标志。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

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1845年2月他们的第一部合著《神圣家族》出版该书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年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广泛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初步提纲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仅的历史任务。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1847年1月他们加入正义者同盟同年6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提议“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新纲领在伦敦用德文正式发表。《宣言》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伟大学说全面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接受总委员会的委托起草了《法兰西内战》宣言全面地总结了公社的经验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六十年代马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07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40分)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30分)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30分) 原著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2、“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的……”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3、“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关于现象和本质的那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4、“认识和实践……”(关于实践和认识无限反复循环的一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5、试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分) 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区别和联系)(20分)08年 马哲原理: 1. 试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 2.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并谈谈其现实意义。 3.试论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马哲史: 1.“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2.“我们不能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3.“考察的客观性。”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4.“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04年 马哲原理 1、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 2、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越意义。 原著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回顾,着重分析了他们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重要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在我国的继承发展和对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据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决定了考察一定时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置于这一一定的历史当中。当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教育也就具有了阶级性,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阶级把教育变成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利用教育来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马克思、恩格斯以雄辩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资产阶级特性。恩格斯在1844—1845年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中,论述了产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施教育的虚伪性及其阶级实质,尖锐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所受的教育极其可怜,统治阶级控制了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向工人灌输的只是宗教的狂热和偏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的个体特征 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 (一)家庭。 (二)教育 1、中学教育。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 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 中学毕业论文 2、波恩大学教育。1835年10月——1836年6月 (1)学习; (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父亲的责备 (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父亲的担忧 3、柏林大学教育。1836年10月?a?a1841春: (1)以诗寄情。马克思的情诗; 父亲的担忧 (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 (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 (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 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 散漫的生活方式; 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 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 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 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 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 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通过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意义,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5025280.html,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作者:吴捷刘建涛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著名动画作品创作家宫崎骏先生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将二者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宫崎骏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思想。“……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即“人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思想,人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2人必须尊重自然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自然面前却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驾驭环境,从而改造自然,有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自由。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非常明确的表明“它(人)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人,并非是什么神奇的存在,只不过是拥有意识的、高级的自然界。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而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就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广告1201 徐振泽 1219200112 通过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家。两人情同兄弟,志同道合,有着很深的友情。我想两个人能够成为好兄弟,志趣相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近或趋于一致的。这也是我觉得首先导致两人在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的原因。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坚持认为: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时一致的,其中包括他们的出发点、基本原则、基本路线等等。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两人在基本思想主张是趋于一致的,两人都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做着努力。包括后来,我们可以发现,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时一致的这种观点不是别人,而是恩格斯自己。在看了恩格斯写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验证到这样的观点。 而且,恩格斯也把自己从事的理论研究看做“第二小提琴手所演奏的乐章”,而把马克思当作是“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并且以有马克思这样的第一小提琴手而骄傲。1886年,恩格斯在回顾他和马克思所共同走过的历程时,十分诚挚地说:“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特别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了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非常公正的。由此就可以看到两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两人思想上的一些差异性和不同点。首先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的视野上存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超验和经验的分野。由于在视野上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致思取向。第二点,如果说马克思更强调“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恩格斯则更侧重于“物质决定精神”。而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的总结,深化。 以上两点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两者思想上的一些差异。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所带来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而恩格斯则没有。再加上两个人个性上的小差异,也不可能造成两个人的思想完全同化。再加上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上,也难免会有一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但是好在经过实践的发展,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总结,他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马为主,恩为辅,但离开了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很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恩格斯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