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生态思想的系统阐述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唯物论视角

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物?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义务和责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探讨了世界本原问题,科学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唯物论视角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表明自然界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其次,马克思强调“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哺育了人类,人类对于自然界具有依赖性,离开了这种“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将无法生存。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然界比作人类“无机的身体”,而且强调只有保证了人的身体与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的健康,才能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也表明马克思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其唯物论富含生态意蕴的直接体现。

(2)人类生产劳动的非生产性及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表征人的“类特征”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也会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异己的”单纯否定性效应,这些由人创造的“为我之物”也可能“异化”于人,而成为异己的存在物或异己的力量,劳动的“非生产性”凸显出来,劳动因此也成为一种“异化”劳动。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可见,劳动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人和自然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即“在人类与自然这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中,人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自觉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问的物质循环,尽最大可能克服和降解物质生产劳动的非生产性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克服“异化”劳动,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辩证法视角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阐述是其辩证法蕴含生态思想的真实写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人的“双重属性”和“双重地位”的阐述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强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他一贯反对把人看作纯粹的“自然人”,反对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唯一属性。马克思指出,作为主体的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

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即使作为社会的人,其本质也要实现与自然的统一。就自然属性而言,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就社会属性而言,人类必然要从事以自然界为对象的生产劳动,人类无限膨胀的需要与不具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产生矛盾,人作为自然力又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冲突,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性。可见,人类的“双重属性”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马克思将自然一人一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2)马克思辩证的人化自然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表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既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又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随着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强。在古代,“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而到了近现代,尽管人类获得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工业化生产方式,但自然界对人的制约作用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不断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方式展现出来。同时,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说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人们所取得的环境成果不同,因而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既强调“先在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性和制约性,又强调生产劳动这一“人化自然”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环境成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及其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系,实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历史观视角

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

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自然史和人类史高度统一与和谐的思想,正是马克思历史观富含生态意蕴的直接表现。

(1)马克思历史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将自然生态环境称为人类“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生产者生存的自然条件”等,表明马克思并没有舍弃自然界对人类的前提性,认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具有同一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历史地再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也进一步表明人类

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充分考虑到自然前提、自然限制与自然限度的历史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2)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物质变换失调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非正义性,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趋势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汇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资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马克思看来,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利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却不能合理地归还于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制造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表明在资本追求高额利润的生产目的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限扩张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致使资本主义生产表现为“异化”生产,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异化”生产的出现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把人类与其生态基础割裂开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

(3)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阐述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物质变换失调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的不相容性以及生态危机的不可避免性,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由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代替。在马克思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需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制,这一点,最终寄托于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表明,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有计划性使大规模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可能,人类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的提升促使人类对自然界实施理性的管理和控制,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之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弗罗洛夫指出:“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当前,在全球理论界致力于探究生态危机产生根源、找寻生态危机得以解决的理论支撑之际,渗透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唯物的、辩证的和历史的生态思想无疑为生态危机的真正解决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崭新的理论选择。

1、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平等、和谐、共存的新型自然观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变革自然的能力。英国唯物主义者弗·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在凭借科学技术不断征服自然界的同时,又可以把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财富。这时,“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已完全支配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主张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只有对人的工具性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在伦理观上,只有人才是道德的主体,其他生物不被纳入伦理道德的范围,人不必为其他生物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当今人类之所以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固然有种种客观原因,但从主观上讲,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在其主导下,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人类无视自然规律,向大自然实施“单向的”索取。一方面,这种索取超出了自然界的“供给能力”和“再生能力”,另一方面,这种索取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远远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不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更是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错误就在于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主宰自然,导致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贪婪索取和无情掠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生态问题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之际,元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处理和协调。价值观虽然不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但它在生态环境危机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因此,人类要摆脱生存危机,就必须走出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解”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也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进方向。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的生态思想表明: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自然“之外”(或之上)。人与自然界同性共体。因此,人类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基本原则,实现人类由自然的“主人”向自然的“朋友”的转变,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树立起平等、和谐、共存的新型自然观。不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爱护自然,而是在爱护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始终把大自然当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把自己当成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自觉地肩负起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任,不断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要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直接地由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起。马克思将人类生产活动描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物质变换”的合理程度反映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程度。马克

[1]

思的物质变换理论强调人类只有实现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代谢,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共处。

恩格斯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是自然界对人类进行报复的印证。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本质

上来讲是由人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资源采掘和资源的区际输出,而不顾经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综合提高,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程度与资源采掘数量成正相关关系,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特点,经济发展具有“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度)流动的线形趋势。在这种模式下,随着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不断扩张的生产系统必然要求有限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无限的资源和能源,人类对经济增长的无限追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终究出现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裂缝”,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见,传统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是造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根源。人类在反思中开始逐步认识到,“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资源”的反馈式的闭路循环流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同时,改变资源与产品之间原有的那种近似的母子关系,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可见,这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新的善待地球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也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的生产方式,它将人的物质生产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使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走向良性循环,保证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耦合。

3、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使人类摆脱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

历史观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及其生产的“非正义性”,自觉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将人类发展的目的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性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耦合。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国家,从生产目的来看,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追求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从生产运行方式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盲目生产,节约资源,又可以弱化企业外化成本和环境污染的动机,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最终目的来看,要求在追求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两大“和解”,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可见,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生态之间具有相容性,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其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改变经济整体落后的局面,普遍采取了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这种“唯生产力”发展模式,只求经济总量的增加,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容纳度,背离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有机统一。这种建立在开发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让社会主义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因而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

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载体,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生态危机关乎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决生态危机迫在眉睫!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本质,因而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克服的。当前,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也存在生态问题,但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主义与生态具有相容性。我们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对社会主义机制体制进行改革,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不足和缺陷,逐步完善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渐凸显社会主义对解决生态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优势。首先,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绿色国民帐户和绿色GDP核算体系,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唯GDP核算标准,引导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唯生产力”的发展模式,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使社会主义生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现象,将经济活动的目的性和自然界的规律性相统一,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其次,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不断优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变对自然资源的长期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及生态环境。最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区际问的生态利益补偿机制,一方面使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全球性思维,将“全球性地思考”、“地方性地行动”与“全球性地行动”、“地方性地思考”相结合,使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达到“既是全球性地又是地方性地思考和行动”。另一方面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对产生正外部性者或负外部性减少者给予补偿,真正做到生态利益共享和生态风险共担,既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充分调动环境保护者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有效地督促环境破坏者承担应有的责任和风险。总之,通过日臻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吸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自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使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做到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哲学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李世书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 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 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36-04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困境,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重返不同于资本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进程中,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主流绿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把自 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 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绿色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论”的同时, 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当代研究和解 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 义以“人类尺度”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 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现实,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的自身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尺度”和“物的 尺度”相结合的双重尺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佩珀提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支持启蒙主义思想的大部分观点并反对作为绿色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希望由对自然的“支配”所实现的生产力的增长能够保障所有人的物质福利。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工业化通过把自然转变为最广义上的不利于人类的存在物来“统治”它。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社会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不蕴涵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是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的一种技巧。因而,“对于控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那样继续清楚地阐明,他们的生态立场恰好是资本主义的反题:通过关心而不是贪婪……慷慨而不是占有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计划而实现统治”[1]92 。马克思的“支配”不会引起生态难题,而是解决它们的起点。“自然的支配”不应对生态难题 负责,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态难题的出现证明了这种“支配”的缺乏。“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管理关系而不是破坏关系。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批评马 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论”,佩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它对‘自然’状态的关心不仅被视为主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还是由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关切引起的。因此除了人类的需要外,它不认为有‘自然的需要’,而且,正 收稿日期:2011-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问题研究”(11YJA710024)作者简介:李世书(1966-),男,河南息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1Jan.2012

马克思生态思想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 [摘要]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都没有全面、准确地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包括由实践思维方式支配的哲学观、在生成着的过程中把握的存在论、主客体统一和互动中的历史辩证法等,而这些恰恰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思想;致思路径; 当前学者们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忽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没有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因而难以明了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中究竟有何指导作用。本文以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为对象,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所贯穿的思想方法和致思路径,阐述这一思想对环境治理的意义。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重新发现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学思想,包括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劳动作为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理论结合的思想、社会变革与环境治理统一的思想等。不过,也有一些人缺乏对马克思思维方式和致思路径的学术自觉,而重在对马克思主义做过度的生态学诠释,把马克思主义“绿化”为一种生态学思想,暴露出不少问题。 第一,把马克思的哲学存在论理解为当代意义上的生态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过度诠释。不错,马克思的确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P105、56)但这里是一种哲学存在论,它是把握马克思生态观的切人点。 第二,把关于自然条件是生产劳动的现实基础之思想,简单等同于生态环境问题,也失之于浅薄。马克思认为,离开自然条件人就无法进行生产。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P42)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号:2112XXXX 姓名:XXX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开始赶上并超越了自然界的自我净化的速度。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不断的出现。生态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反思。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同时,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时刻和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深沉思考中诞生了。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互影响而交互发展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时期80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90年代的成熟时期。 第一阶段以70年代的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代表,他们是最早介入绿党的共产党人。鲁道夫·巴罗在汉诺威大学任教授,倡导“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要求建立一个由绿党、生态运动、妇女运动和一切进步的非暴力社会组织组成的群众联盟。亚当·沙夫原是波兰共产党意识形态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波兰“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以上二人既是共产党人中最早介入生态运动的人,也是第一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80年代的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以及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威廉·莱易斯,加拿大著名左翼学者,致力于经验世界的研究。他认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这种观念起了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是把全部自然当作满足人的永不知足的欲望的材料而占有,其结果是生产的无限扩张,最终必将导致人的自我毁灭。本·阿格尔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年轻的社会学教授,他进一步发展了莱易斯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他认为今天危机的趋势已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亦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安德列·高兹是法国重要的左翼理论家。他曾追随萨特,信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他把生态学、生态危机和政治生态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他指出了现存的一系列生态灾难后提出,要改变这种灾难的状况,唯一的出路在于停止经济增长,改变生活方式和限制消费,并使用可再生的能源,采用分散的技术。与此同时应选择能促进个人自主与自然协调的建立在民主的技术基础之上的社会。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比较明确的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在社会生态运动中占有相对的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了绿色生态运动向社会主义的转向,其典型政治理论特征是“红绿交融”。 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有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约翰·福斯特和保尔·伯特格等西方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乔治·拉比卡早年参加过法国共产党,是法国左翼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曾为法国社会科学中心主任,巴黎第十大学校长,致力于研究全球生态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生态学社会主义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工人运动的文化革命阶段”。瑞尼尔·格伦德曼是德国左翼学者、哲学家,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为马克思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

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并就中国的现状说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国化的意义,证明当代需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保护成为了一项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虽然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置身于全球化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及其重要价值。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态学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他们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极其丰富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其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需要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将三者沟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简单地说,连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桥梁的则是劳动或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首先,自然具有先在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从时间上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从现实上讲,自然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是“人的身体”形象而有力地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可看作马克思警示人们不要损及自然,这正如人们不能伤及自己的身体。其实,人类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 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向西方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性深刻的反思。 向西方学习是向欧洲学习:一个是英美道路模式和文化模式学习(经验实用主义);一个是向德俄法即大陆道路和文化模式学习(浪漫理想主义)。前者是国民党人试图走的路向,后者是共产党人坚持走的路向。历史最后证明,英美模式在中国很难走得通,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所推翻和取代。(中国为什么最终没能走向资本主义,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一世纪》一书有过文化社会学的深刻阐述:资本主义 是一种经济的组织与制度,中物品之生产与分配,以私人资本出面主持。大凡一个国家采取这种制度以扩充国民资本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私人资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比重。” 但在中国,这种情况一直都没有真正实 现过,最多只是赢得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名目,黄仁宇认为,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 资本主义?因为她志不在此。她不仅不能产生,而且一向无意于产生。”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 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不同时期凝结成的不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就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二. 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代,凡是背离给定的政治环境的人,无论其是多么地聪明睿智,最终都将被埋没,除非离开这个环境,但又必须适应新的环境。 三. 对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即既用唯物的视角又用辩证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物”不仅是指看得见具体的东西,它更广泛的意义是指事物产生的各种制约因素,如环境、情势、知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环境问题;自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对待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全球变暖以及雾霾等问题时,以阐述自然与人类发展命运的关系问题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成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必然场所,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客观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元素,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凌驾在自然之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理中,突出强调了在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须与自然紧紧相依。 在马克思理论中,自然是独立的客观存在,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发展。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主要认识主体,并且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在改造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改造着自然,二者是有机的相互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基本关系,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另一种就是人与之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其中,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能够实现生活、生产的基础。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表现的越来越严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至互相伤害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所论述的那样,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进步,对自然的认识在深入,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丰富了人力的生存以及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一系列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背景 苏东剧变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场挑战。马克思主义具不具有当代性,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在东欧剧变之后,当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后,反而去重读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作辩护,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提出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有学者指出,“自马克思哲学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诉求,而且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需求,即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著名学者杨耕在《重读马克思》中说,20 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等等,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为了理解和把握现实,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而为了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又必须接触并深入现实。同时,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哲学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成为现实的解释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马克思主义的精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 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 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 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 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 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 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 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 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 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 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 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向西方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性深刻的反思。 向西方学习是向欧洲学习:一个是英美道路模式和文化模式学习(经验实用主义);一个是向德俄法即大陆道路和文化模式学习(浪漫理想主义)。前者是国民党人试图走的路向,后者是共产党人坚持走的路向。历史最后证明,英美模式在中国很难走得通,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所推翻和取代。但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当时寻求救亡图强的理论或道路都必须打着向西方学习的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现代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根本的指导性思想理论,且获得了彻底的决定性胜利。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

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不同时期凝结成的不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就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因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历着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并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但总的来说,它们之间具有发展的逻辑联系。因此,都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所以,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面大旗,中国现代历史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话语基础。 二.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在一个和平稳定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其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调控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生态文明;文明建设 步入21世纪,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亦在人们的活动中发生了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频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开始反思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我国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生态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人类解放的极大关切,同时包含着有关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因此,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两者之间表现为内在的统一关系,同时两者及时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对于自然有着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及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人类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同时是社会的产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属性,其表现形式为理性、道德和劳动生产能力,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同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理念。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有关劳动创造价值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了劳动对象在自然界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备的生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