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碾玉观音参考资料

碾玉观音参考资料

碾玉观音读书笔记

碾玉观音 读书笔记
“云鬓轻笼蝉翼,峨眉淡指春山。朱唇缀一颗樱桃,皓齿排两行碎玉。莲步半折小弓弓,莺啭一声娇滴滴。”好一个璩秀秀,正所谓樱桃小嘴,洁白皓齿,小碎步,天籁声,怎能让人能不心动。“不做东君造化,金针刺绣群芳样。斜枝嫩叶包开蕊,唯只欠馨香。曾向园林深处,引教碟乱蜂狂。”如此夸张的描写手法,说秀秀的绣的花就差那花香沁人,蝴蝶看了这花也乱了心,蜜蜂看了更是为之狂。能绣出这般以假乱真的花,可见这个璩秀秀不仅人长的如花似玉,这手更是巧的堪比织女。
正是这样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孩,被三镇节度使咸安君王给看上了,说府中正缺着一个绣作的人,便让璩公将他女儿献于郡王府作绣娘,给以身价并取名为秀秀养娘。于是,美貌出众,聪明伶俐的秀秀就这样被卖给了咸安郡王,身入侯门便失去了自由。不则一日,就到了秀秀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这也为男主人公崔宁的出现做了铺垫。朝廷赐下一领团花绣战袍,当时秀秀一样绣出了一件来。使得郡王很欢喜,并认为皇帝给我这么好的礼物,我身为臣子,也应该用奇巧之物献于官家。于是我们的男主角,身为碾玉待诏的崔宁提出将一块上尖下圆的玉碾成观音。得到郡王同意,所碾成的玉观音也使得皇上龙颜大喜。可见我们的男主角不仅是一个巧工匠啊,而且也有极高的艺术内涵和审美眼光。
后来郡王府失火,逃命之际,貌美如花的秀秀撞上了年轻俊朗的崔宁,两人一见钟情。秀秀主动提出:“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可见古代女子之大胆爽朗,说话不拐弯抹角。看到心动的人,不是我们先谈恋爱,而是我们快去登记结婚吧。但是崔宁只是嗫嗫嚅嚅,不敢应允。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将起来,教坏了你。你却任何将我到家中?我明日府里去说。”这就是美人计啊,可以看出其实是秀秀勾引了崔宁并且威胁他带她私奔的。或许是王府囚禁的压迫,或许是秀秀对于自由的渴望,再或许是秀秀真的爱上了崔宁,不管原因如何,他们私奔了,去了很远的潭州,在那里定居讨生活。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一日,郡王府的一个派军郭立,撞见了崔宁与秀秀,崔宁将郭立请到家中,请他吃饭,也就是贿赂他,希望郭立不去郡王面前“打小报告”。但是小人的存在就是为了破坏幸福。二人被捉了回来,崔宁将秀秀供了出来,并且推卸责任,说之秀秀勾引自己,自己逼不得已,才与她走的。后来秀秀被捉入府杖责而亡.其父母也受牵连死了。但这崔宁都不知,受罚后二人同到建康,秀秀的父母也同他们一起生活。要不是

皇上宣崔宁修整那玉观音,也许二人也就无波无澜地一直生活下去了。当然说确切是一人三鬼。但崔宁因修玉观音有功,破例被令只在行在居住,于是二人在一起的事情再一次传到了郡王耳中,并且又是这个郭立去告的密。这也有可能是秀秀搞的鬼,她恨郭立,恨他的多嘴,恨他小人,害的自己身首异处,与自己心爱的人人鬼殊途,她借刀杀人,将这个可恨之人给除掉。
崔宁知道秀秀是鬼后,惶恐不安,责问丈人丈母,发现丈人丈母居然也是鬼,自己竟然和三个鬼住了这么久,如果是正常人,肯定要吓的魂飞魄散了。崔宁也不列外,魂不守舍的回房,只能道:告姐姐,饶我性命。秀秀哪会这么容易放过他。秀秀道:“我因为你,吃郡王打死了,埋在后花园里。却恨郭排军多口,今日已报了冤仇,郡王已将他打了五十背花棒。如今都知道我是鬼,容身不得了”于是,她将他给掐死了。这个她深爱的男子,却背叛她,将她供出,害她惨死,她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原谅的。
秀秀有什么错,她只不过是家境贫困,手工精巧,出落的漂亮,爱上了一个憨厚怯懦,唯唯诺诺的男子。但她却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幸福,最后连生命都失去了。秀秀不屈服,她勇敢大胆的挣脱牢笼,伸展自由,追求爱情。她敢爱敢恨,设法惩处郭立,报仇雪恨。对于自己的丈夫,可能是出于报复,也可能是爱,我本人更相信是后者。因为爱着崔宁,所以希望他们能挣脱枷锁,能够幸福。
与璩秀秀相比,崔宁虽然碾玉手艺高超,有追求幸福的愿望,但胆小怕事,反殃出封建统治高压下面艰难挣扎的市井小民的心态,他心里分明爱看秀秀,但当秀秀要求与他结为夫妻的时候,他却畏首畏尾,后来,他们的往来两度被人发现,面对统治者的淫威,他不但从实招供,而且把责任推诿给秀秀,自己想落个清白自在,反映出他苟且自安的市民心理。
咸安郡王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他奢侈淫逸,凶残狠毒,集权力法律于一身。璩秀秀与崔宁的婚姻是他亲口许诺的,只因为他们是自由结合,他便认为是触犯了他的尊严。只此一点,秀秀被杀害,崔宁被赶出京城。秀秀被杀之后,其冤魂还想与崔宁做人鬼夫妻,连这一点咸安郡王也不放过,还要捉拿秀秀鬼魂问斩。他对于挑战自己权威的人凶残之极。可见他是一个绝对的封建统治者形象。
郭立是一个封建统治下的典型小人。他两面三刀,阴险狠毒,本是个受凌辱的对象,却还想讨好主子,做着恶事。即使在秀秀被害,其鬼魂与崔宁一同居住的时候,他也不放过,并立了军令状来提秀秀。可见他和他主子一样,都是残无人道的。话本最

后他也难逃被宰割的命运,恶有恶报,不能作恶啊。
《碾玉观音》是一篇浪漫主义色彩很浓的作品。明末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事处处设有“巧”,一“巧”(王府失火)使秀秀与崔宁得以“打个胸厮撞”,结为夫妻,掀起一波。二“巧”(碰见郭立)使秀秀与崔宁分为鬼人,命运为之转折,又起一波。“三巧”(朝廷丢失玉铃儿)使崔宁“一家”重回行在与仇人相见,把故事推向高潮。四“巧” (“捉入”一词的使用)使人鬼相杂自然无缝。秀秀被杀埋入后花园,文中却用“捉入”一词轻轻宕过,把人鬼世界连接起来,让人不知不觉,在秀秀报仇之后,才作为尾声,予以说明。这样,整个故事波澜起伏,离奇古怪,但却衔接紧密,浑然一体。
另外,巧妙有致的韵语运用,也使小说别有特色。故事多处运用诗词韵语,或写景状物,或抒发评论,或渲染气氛,或衔接结构,无不恰当自如,富有情致。例如文中对秀秀外貌、能力及酒后面部表情的描写,对咸安郡王游春场面的惑叹及对火势的烘托渲染,上下篇连接处的描写与暗示,结尾处的总结与评论等。整个作品语言接近口语,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话本以碾玉观音为线索,情节曲折又富有浪漫色彩。全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是开端和发展,下篇是高潮和结局。简单概括就是:人人恋,人鬼恋,鬼鬼恋。古代都喜欢写鬼与人的爱情。悲伤的倩女幽魂,就是人鬼情未了,浪漫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为翩翩飞舞的蝴蝶。这些都是加入了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似乎在追求新鲜,光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已经无法满足写作着对于爱情的描绘,所以加入鬼,在化为鬼的情况下却还坚持着爱情,好像这样的爱情显得更加深刻。
人会撒谎,会欺骗,会背叛,会放弃,会怀疑,人与人相爱,就是隔了一条河,你在这头,他在那头,你们隔河想望,就像牛郎和织女隔了一条浩瀚的银河。你们宁可这样望着,然后这样爱着,却不愿意做一桥去接近,近了幻想就破碎了。文人不满足于这样隔阂的爱情,所以他们写人鬼恋,在有隔阂的“物种”下,坚持的爱情是如此的凄美。鬼鬼恋,也体现作者想要摆脱封建束缚,什么明媒正娶,指腹为婚,嫁狗随狗,通通都见鬼去吧。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再也不用受到父母的逼迫,再也不用追求名利,再也不用遭受世俗的眼光,他们化为两个相依偎的身影,永不分离,这才是文人们追求的爱情。



毕磊:爱情、生命、艺术——读《中国传奇小说》中的《碾玉观音》

林语堂《中国传奇小说》中的《碾玉观音》,无论作品的思想、艺术,还是作者改编的动因和策略,在整部作品中,都很有代表性。阅读此篇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奇小说》整部作品乃至于其他长篇小说的深入理解。
《碾玉观音》这篇带有传奇色彩的短篇小说,是林语堂根据中国古代小说《京本通俗小说》中的一篇改编的。虽有所本,本篇结局却与原作大异。原文讲一个玉器匠之妻为一官员所弃,活埋于花园内,后化厉作鬼寻仇。这个故事本身传统性很强,如何让异域的读者看懂,并且接受,这不能不考虑西方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
1936年8月起旅居海外直至去世, 林语堂久居国外,不可能不受当时当地思潮的影响。《中国传奇小说》在西方受欢迎的五十年代正行嬉皮士运动。二战结束,战争象一架绞肉机,给人类带来了毁灭。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人类的前途感到一片茫然,对上帝的信仰也感到怀疑。他们失去信仰,失去追求,欲望的泛滥,精神的堕落,人性的单向度的畸形发展,如尘雾到处弥漫。一些青年对麦卡锡主义的横行和美国窒息的社会空气不满。他们怀着沉痛、恼怒和绝望的心情,对世上万物、一切痛苦和罪恶都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故意标新立异,以酗酒、吸毒、群居、放浪形骸等消极方式来回应现实社会,他们以“跨掉的一代”为突出代表。一些人转向中国文化,他们打盘定坐,迷禅悟道,热衷于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因此,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自然颇受青睐。这一切无不影响作家的创作。
针对当时西方社会青年人的生活风尚,林语堂在编选创作小说故事时注意关于情爱方面的故事,而且特别吸取中国传统小说中以感情为基础的爱情故事。在《林氏英文本导言》中,他说:“若男女情人,偶一得便,立即登床就枕,实属荒唐。”“本书所选之《莺莺传》”,“尚有强烈感情在”,因此,作者依据前部,对原故事做精心的处理:美兰为爱情而献身,张白为艺术而献身,使得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演绎出一曲为艺术而献身的生命的赞歌。
小说记叙的是大约十二世纪,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很久远,但故事的主题却发人深省,以至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个主题,故事的开头就借故事叙述者的口说了出来:“精灵就是那赋与生命的东西,精灵使生命得以产生。拿一件艺术品来说吧。艺术家把自己的想象和气血注入到作品里,完全像母亲把气血给胎儿一样。艺术家的生命一旦进入了作品,艺术品本身就有了生命,这你还有什么怀疑的呢?——并且,有时为赋与艺术品生命,艺术家自己

会丧失了生命,这就像我的碾玉观音一样。”
有了这样的提示,我们再读林氏小说,便很容易理解小说中的故事。更何况,体现这一深刻主题的是那样一个哀婉凄艳的爱情故事。少女美兰与少男张白属于青梅竹马相爱的一对。本来凭张白贫寒的出身和地位要顺利地娶回张尚书的独生女儿已是不容易,而偏偏张白聪明伶俐,又会一手绝妙的雕玉技艺,这便注定了这一对自主婚姻的爱情悲剧。俩人相爱得不到长者们的首肯,便自然生出私奔的念头;私奔成功后就要自食其力。问题就在这里:要谋生,就要雕刻;一旦雕刻,就等于触及了玉匠小张白的另一生命,这一生命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他岂能只雕刻平庸之作淹埋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可是,一旦雕刻,就要暴露身份,尚书大人丢了女儿又赔上一老仆人的命,岂能轻饶了张白。在此种选择面前,“张白咬着嘴唇,一言不发。他还是按照千万个平庸的玉器匠那么雕刻呢?隐姓埋名,苟安偷生呢?还是由自己毁灭了艺术呢?还是让艺术毁灭了自己呢?”这完全是真诚热烈地追求艺术的完美与追求爱情的自由的张白所没有想到的。一方面,他要逃避四处缉捕他的衙役,他要守护着自己深爱着的妻子美兰;一方面,他又要逃避他自己,生命深处对艺术真谛的灵性呼唤,这又是他的另一种生命。没有这个艺术生命,他的另一个生命也将苍白。于是,在这两个生命的矛盾与选择中,玉雕匠张白经历着心灵的煎熬。因为对艺术有着生命的追求,他才不愿意让他的艺术在自己的手中平庸、乏味;也正因为对真、善、美有着执著的追求,没有爱情的生活,也便没有他的生命。就这样,张白在压抑中抒发,在抒发中又约束着生命,当某一天艺术与爱情的性灵终于突破市俗的约束而得以挥发时,他便把他的爱凝聚在他的艺术中,在艺术的创造里实现、升华他的爱情。一个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碾玉观音”,这哪里是一个玉雕观音,这分明是张白与美兰爱情的迸发,是张白至深性灵的再现。所以,才能使无灵性的观音转化成永恒的艺术品存放人间。它灌注的是艺术家毕生的心血。
“碾玉观音”是制成了,但她的诞生凝聚了艺术家多少精血是无法计算的。一个简单的传奇故事,经过作家栩栩如生的再现和描摹,竟能生出令人读后感悟百端的魅力,这也许正是作家艺术的灵性所在。是的,一个传奇故事,只是再三重复着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真性灵乃为真艺术。没有对艺术创作呕心沥血的投入和献身,很难达到尽善尽美的真艺术境界。可以成就一个获得营营小利的假艺术品,也可以草创一个博得世人几

声喝彩的平庸之作,但若想创造出可以传世以至永恒的稀世杰作,没有真性灵的投入,是绝对做不到的。林语堂把一则平庸的始乱终弃的传奇小说,演绎成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一部富于哲理蕴味又极有艺术品味的小说,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匠心。作者不是用笔极致地描写“碾玉观音”的艺术是如何精美,雕工是如何高超,而是费尽笔墨描写张白夫妇如何为了躲避衙役而压抑艺术家的创造激情,那经过压抑的创造激情一经迸发是怎样地注入艺术品并使之充满了活力。将这一过程写全了,写活了,那个象征着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和物质生命的精品“碾王观音”的绝妙便可想而知了。
《碾玉观音》虽是古代小说改写的传奇小说,但运笔用文可以明显地看出林语堂的一贯风格:自然、奇妙、幽默、风雅。通篇技法,既有厚实的凝重,也有清淡的空灵。由于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小说,作者力图以轻松的笔墨,饶有情趣的生活细节,亲切感人的形象,采用传统的笔法,并以较小笔力叙述故事。从构思布局上讲,开始介绍故事的主题,来龙去脉,然后抓住几个阶段、细节来展开描写,详略得当,有粗有细。在出逃后,酝酿开店时,美兰一再劝告他,“你得改变你的风格,不要雕刻得特别出奇,雕得只要有人买就行了。” 张白咬着嘴唇,一言不发。到江西,美兰建议他开瓷器店时,他说“即使我做瓷器,我做的瓷器别人也认得出来,那么你还是让我做那种庸俗的瓷器,是不是?我认为在这里雕刻玉器也可以平安无事的。”张白到赣县开胶泥像铺时,一看见自己做的那些潮湿的泥雕像,就用手指头捏了个稀烂。“泥土!我能雕玉器,偏偏做这种泥土东西!”这样对男主人公张白的描写,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把一个充满了真性灵的聪明的小雕工家的聪敏、机智、执拗、任性刻画得惟妙惟肖。以致张白后来不为钱财,只为爱人义刻“田玉观音”的献艺 行为全是他早年性格所孕育的。而作品情节的发展,并无大起大落的渲染,也无故作玄虚的卖弄,却安排得井井有序,丝丝入扣,演绎出一段令人感慨万分的故事。
美兰的形象,既是烘托,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作者注意运用人物的对话、行动来描写,并且刻画的真实可信,十分成功。美兰私奔时的坚决,几次劝说张白,都写得真实可信。特别是当她知道张白要卖一件玉器时。美兰不由得问他:
“你为什么要卖呢?”
“咱们还要用钱开铺子啊。”(张白)
“这回要听我说,这回我们开个胶泥铺子吧。”
“干什么——”张白话并没有说完,又突然咽了下去。
“就因为你不听我的活

,咱们差一点儿被捕。玉器对你就那么命根子一样,比老婆孩子还要紧?等事情过一过再雕玉器吧。”
用对话披露她的心理感受,情真意切,流韵萦绕。一个饱经沧桑,既爱丈夫,有体味着生活的艰辛的女性形象活脱脱地立在读者面前。生活的不易,扶平生命的伤口,情感的痛楚和生命的苍凉,表现了作者对此有深刻的洞察。
林语堂笔下的人物,从人的命运史便是他的性格史的必然规律而言,这也是符合生活规律的。因而,尽管林语堂笔下的人物有些理想化,但因其写出了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便使得他笔下人物的结局,也有了一定真实可信的依据,从而达到一种艺术的审美效果。林语堂的小说人物大抵具有这种魅力,所以有人说,与其说林语堂是一个伟大的小说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懂得欣赏生活、品味生活的艺术家。他留给人们的并非是一个具有很高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的艺术世界,而是一个值得为之憧憬的审美世界。作品思想明锐深刻,有对人情世故的洞明与练达,有对事理的直视穿透力。但愿读者能在有趣的故事中,较为真切地领悟他们的别致人生,独特情怀。
作者在改编这篇小说时,力求故事表达得婉约,仿佛良朋话旧,私房娓语。随着故事一步步地进入高潮,小说的笔调,由轻松变得凝重,诉真情,吐肝胆。
作者以艺术的精心创造为前提,力图传统的写实的摹写,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者的艺术想象力,借助于联想、象征、变形……,以及神话、传说、传统意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于是在林语堂的比下,涌现出了轻松、瑰丽的色彩,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
全篇丰广的意韵,看似信手拈来,随意合成,其实非博学多积难以为之。全篇渗透了作者自己深挚动人的文化情怀。展示了一个受到民族文化陶冶的中国作家才能有的精神气度和艺术风姿。
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作者的眼量胸怀,提升了感情表达的层次与品位,而这一切似乎是作者在倾诉了自己深挚动人的文化情怀。展示了一个受到民族文化陶冶的中国作家才能有的精神气度和艺术风姿。让我们在神妙的整合中,一睹他文化守望的英姿。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奇小说》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版。
2林语堂:《给玄同先生的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三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林语堂:《给孔样熙部长的一封公开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七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1994年版。
4林语堂:《论玩物不能丧志》,《宇宙风》第4期,1934年7月。
5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三卷1

46页。
6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卷263页。
8林语堂:《今文八弊》(下),《人间世》第二十九期,1935年6月。
9《林语堂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https://www.doczj.com/doc/4e4384964.html,/p-501834216635.html





分析《碾玉观音》中秀秀的形象


璩秀秀是《碾玉观音》中的主人公。她心灵手巧,大胆泼辣,为婚姻自由,敢于逆封建礼教而动,勇于同封建统治者争斗,表现出古代妇女在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之下,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放射出人性美的熠熘光辉。她出生在封建社会下层,父亲以裱褙书画为业,家境贫寒,连出嫁的钱也没有。咸安郡壬游春晚归路过裱褙铺,父亲叫她出来观看,这便惹下天祸,被迫卖入帮王府做婢女。她不但年轻貌美,而且有一手绣出花来“引教蝶乱蜂狂”的本领。在郡王府里,那件皇帝赐给咸安郡王的宫廷高手绣的团花战袍,她也能依样绣出一件。更突出的是她对爱情、幸福的勇敢执着和一往无前。当郡王府里失火,“府中养娘,各自四散”的时候,她撞见崔宁,主动要求结为夫妻。在崔宁家里的一段对话,足见其不但想爱,而且敢爱的热情大胆和无视礼法的性格。年轻人婚姻自由,这在封建社会哪里容得,于是只好私奔。这时秀秀抛弃了一切念头,毅然到了谭州,以碾玉为业,自食其力。然而,这一最低最起码的生活要求也要遭到摧残和迫害。封建统治者的权势象一张大网,无所不在,网住了他们。由于被发现,他们被押回了王府。面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威,秀秀毫不屈服,最后被无情地杀害了。但是她的鬼魂依然到建康和崔宁一同居住,并斥落郭立,设法惩处郭立,报仇雪恨。表现出坚韧不拔、追求幸福自由的斗争精神,形象生动感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