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点津】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

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

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

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经秦汉制度的建立、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度

的进一步强化。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

度。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考点1】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

用。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

同时与分封制又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

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解析考点1】

1.分封制的定义、特点及历史作用

(1)定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同姓异姓的封国制度。

(2)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

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

起。

(3)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

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西周贵族集团还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序列。

【考点释疑】

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

以拱卫王室。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实施的目的、主要特点及历史作用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主要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3)作用:①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考点释疑】

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

【考点综合】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考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掌握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解析考点2】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具体表现

(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具体表现为:①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又一表现。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中央:①实行皇帝制;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其地位、职责、权力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地方:实行郡县制。①地方政权机构:郡县两级政权;②基层机构:乡、里等;③政令下达:三公九卿——郡、县---乡、里-----百姓。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①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②修建驰道和直道;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并是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④严刑峻法。

(2)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释疑】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权力分散相互制约。设三公,分割事权,有利于皇权集中、大权总揽。地方上设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始终存在两个基本矛盾:相权与皇权(专制)、中央和地方(集权)。

【考点综合】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后,集战国时期新制度之大成,加以改进、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考点3】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考点2】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

①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②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

人,它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③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削弱封国。

(2)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评价

(1)特点: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削实权(“权”)①削弱藩镇,所有州郡直属中央;②州郡设通判;③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④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军政,削弱宰相权力。

制钱谷(“钱”)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均由中央直接掌握。设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总管国家财政,相权进一步被分割。

收精兵(“兵”)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2)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

局面。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中央机构的特点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统辖六部。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相权呈现出反弹、扩张之趋势。

【考点释疑】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皇权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发展。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从独相制互群相制),强化皇权;二是削弱地

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考点综合】

汉唐宋元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即从中央与地方政制的变化,即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来反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考点4】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明确君主专制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之间的关系。

【解析考点4】

1.明朝加强的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务。设立殿阁大学士,并不参与决策。

(2)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②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有“票拟”之权;③皇帝“批红”,掌握最终决策权。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清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①清初,设立内阁,负责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

②雍正设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一人。

(2)影响: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考点释疑】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即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外国对中国的窥视已露端倪。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思想出现,随之出现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反思。这些影响到了专制统治的基础,农业时代,其统治基础就是小农经济。这就决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必然的强化。形成结论性观点、规律性认识。

【考点综合】

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宗法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以后历代王朝不断完善这一体制;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高考回眸】

【例1】(全国卷)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例2】(上海卷)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例3】(江苏卷)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例4】(全国文综卷)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例5】(全国卷)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节省军费开支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加强中央集权

【例6】(上海卷)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例7】(天津文综卷)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实现了选贤任能

D.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例8】(上海历史卷)明太祖与窦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解答】(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殿阁大学士。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专题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一制度应该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王—卿—诸侯—士

B.王—诸侯—大夫—士

C.王—诸侯—士兵—大夫

D.王—大夫—士—卿

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B.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制度

D.嫡长子都被称为大宗

4.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

A.大汶口文化 B.西周分封 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

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6.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7.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侯的爵位

C.推恩令

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8.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9.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决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

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地方管理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1.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1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

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

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

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

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

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中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

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

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

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认识相权的?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清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到辛亥革命时期被推翻历时2000多年。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也有人认为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是次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阐述理由。

【专题测评答案】

1.C 2.B 3.C 4. B 5. B 6. A 7. C 8. B 9. B 10.C 11.A 12.B

13.【解答】(1)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封国威胁中央政权,如出现“七国之乱”。

王国问题逐渐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4.【解答】(1)“汉承秦制”。基本继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宰相事权被皇权所依重。设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2)朱元璋认为相权威胁皇权。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3)特征: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15.【解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主要方面,主要要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还是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这一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方面,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束缚了人才。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016·课标全国Ⅰ卷·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关键: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征。 【解析】选A。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体解析如下:

2.(2016·课标全国Ⅰ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关键:中国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分散地方权力的举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B。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 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故A、C错误;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设立巡抚无法体现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 3.(2016·课标全国Ⅱ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 解答关键:熟练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及影响。 【解析】选D。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必然也会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B是汉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 A.提高官员素质 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 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表明() 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 9.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0.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

2020届二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作业

核心考点回扣练200题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答案 A 解析题干强调尊重而不是吸收当地文化,B不选;C在题干中未提及,故排除;题干没提及传播西周思想文化,故排除D;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对于各地文化与周天子所在地的文化应该是一种逐渐的融合,故选A。2.[宗法制]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这说明战国时期() A.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B.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 C.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 D.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 答案 C 解析根据“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尊祖敬宗,是宗庙祖先崇拜的产物,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被破坏,B 错误;宗庙制度反映的是宗法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 3.[礼乐制度]孔子特别推崇周公“制礼作乐”的创造性贡献,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礼乐制度() A.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 B.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C.打击了诸侯割据势力 D.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礼乐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等级森严的制

度,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所以才受推崇,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井田制度而非礼乐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不能起到打击诸侯割据势力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礼乐制度的确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但最终还是由于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才受到推崇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4.[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答案 A 解析“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 5.[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了分工,但没有体现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宫门警卫、御用车马、刑法、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以看出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故B项正确;九卿都属于中央的官职,是三公之下的直属机构,不能体现垂直管理、分层管理,故C项错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与材料九卿的分工不符,故D项错误。 6.[郡县制的推行]“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材料意在说明() A.郡县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导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灭商,建立周朝,史称。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1)核心和对象: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和,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权利和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分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的独立性。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作用:加强了,扩大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绵数百年的强国。 西周的分封制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对象多样化,以周姓王室贵族为主;周天子享有至尊权威;土地、义务是天子、诸侯的纽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西周的宗法制度: 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作用:宗法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宗法制特点:核心是制,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

【教材整合与合作探究】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启始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商朝建立后,也采用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两种世袭方式 2.商代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3.夏商政治特点: (1)建制: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地方封伯、侯 (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3)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及灭亡 (1)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灭亡:前771年,犬戎灭周幽王,西周灭亡。 2.分封制 (1)含义:“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史称“封藩建卫”。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子镇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权利。 (7)诸侯国:齐、鲁、燕、卫、晋等。 (8)评价: 利: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弊: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9)分封制的破坏 表现: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高三历史_必修一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提纲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⑴变迁:夏(前2070--前1600)→商 (前1600--前1046)→周(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合称三代。 ⑵周朝:①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牧野之战击溃商朝军队主力,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分为春秋(BC770—BC476,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和战国(BC475—BC221,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两个时期。 2.西周分封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者:周武王)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封建社会)。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赐予臣下,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 (2)目的:扩大疆域,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王族[有血缘关系](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无血缘关系]。 (4)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实行再分封(设置文武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拥有铸币权。地方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后期易造成分裂割据)。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主要诸侯国:燕[召公之子]、鲁[周公之子伯禽]、齐[姜尚]、宋[亲周旧贵族微子]。 (6)局限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7)评价: ①积极影响(西周初期):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加强境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周王室地位削弱(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周天子权威;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3.西周宗法制 (1)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2)目的: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稳定,防止内部纷争; b.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c.强化稳定王权,巩固周王朝统治。 (3)特点(或内容): a.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核心内容);(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天子是绝对大宗,士是绝对小宗))b.等级森严,按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 c.宗族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二为一(家、国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联系。 (4)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5)与分封制的关系: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又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和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6)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 c.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强化稳定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 d.对后世社会影响深远。(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家国情怀。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点津】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 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 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 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经秦汉制度的建立、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度 的进一步强化。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 度。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考点1】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 用。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 同时与分封制又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 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解析考点1】 1.分封制的定义、特点及历史作用 (1)定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同姓异姓的封国制度。 (2)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 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 起。 (3)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 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西周贵族集团还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序列。 【考点释疑】 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

2017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题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题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旳自称和对曹操旳称呼应是() A.备、操B.备、孟德 C.玄德、操D.玄德、孟德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文化常识旳掌握,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称为了表示谦恭,应称呼自己旳名,而称呼对方则应称呼对方旳字,因此刘备应自称“备”,而称呼曹操为“孟德”,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 2.(2011·北京·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旳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旳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旳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和相权。A、B两项不属于中央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旳措施,而是地方管理机制。明太祖废丞相,清朝沿袭明制,不存在皇权与相权旳矛盾,故D项错误。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旳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旳财权。 3.(2011·天津·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旳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旳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旳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4.(2011·广东·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答案 1~5.BADAB 规范练习 一:选择题: 1~5:BDABD 6~10:ACCCC 11~12:AA 二:综合题 13.(1)分封制。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4.(1)秦朝。三省六部制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5.(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8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分) (3)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3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 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2.【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是等级森严的,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主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C 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查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员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该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4.【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5.【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全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 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 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要求:(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备考说明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中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在2013年高考中新课标全国文科综合卷I、卷Ⅱ、北京卷、天津卷均在本单元设置了非选择题,未来在2014年的高考将会保持稳定,从命题角度上看,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仍将是高考命题重点。从内容上看,仍将重点考查古代选官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等重要政治制度。在2014年的备考中应关注重要的历史概念,以及注意本单元的内容与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对比和分析。在复习时尤其要注意深层挖掘分封制、宗法制和郡县制等政治制度的内涵与外延,要深层挖掘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2)难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问题导读单】 一、夏商周的沿革 (岳麓)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就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 (人民)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和神权的结合,社会不平等突出表现为政治压迫。早期文明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岳麓):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 1.夏:约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禹有意识地扶植其子启的势力,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 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 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 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 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 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 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 页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9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2.(2019江苏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 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3.(2019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左传·襄公十二年》中记载:“秋,吴子寿梦卒。(襄公)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等级森严 B.奴隶制渐趋强化

C.宗法制亲疏有别 D.封建制尊卑有序 4.(2019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 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乃形成见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第 2 页 5.(2019江苏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6.(2019江苏扬州一模)“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 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7.(2019江苏赣榆模拟)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 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第一课 1、分封制 ①概念: 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③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服役 ⑤影响:扩大疆域,巩固统治,后期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 2、宗法制 ①概念: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第二课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三课 1、汉朝:中央:内外朝制度, 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郡国 2、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3、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4、元朝: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第四课 1、明朝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 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跪奏笔录 ④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⑤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 高一历史组2012/9/24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都城在镐京。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二)分封制 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拱卫周王室。(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2、分封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 3、分封制内容:"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口) 4、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征收赋税、建立军队等 5、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 6、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便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周天子权威逐渐衰微。 (三)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2、特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 5、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阻止内部战争,维护了统治集团的稳定;②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继承权争夺问题;③巩固了分封制,巩固了奴隶主统治,强化了王权;④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 (二)皇帝制度的创立 1.皇帝制度的建立:嬴政自认为"徳兼三皇,功过五帝"故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三)秦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受御史大夫牵制);太尉:主管军事,负责全国军务,其地位与丞相一样(虚设);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负责监察百官,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地位仅次于丞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