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数学,有生活,有实践,才美好!

教学改革,在我教学的每一天里,都是如影随形的,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也不知道到哪一年结束,这让我意识到,你,我,我们就处在教学改革的浪潮里,我们就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学改革,是要让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要把以老师的教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重点,就是用孩子身边的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爱上数学。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改革,使得数学知识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我们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孩子们所熟知的动画片,故事,歌曲,游戏等等都可以拿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猫和小鱼的图片贴在白板上,以孩子们熟知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和小猫一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后成功钓到了很多小鱼,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整个课堂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孩子们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学到新知识,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为了帮小猫克服困难,主动地去总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还做了大量练习,到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可见情境创设地重要性。

二、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孩子们兴趣持久。

现在的数学删除了大量与生活实际脱节的内容,例如进水管,出水管的问题,而更多地加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去超市买东西啊,游乐场啊,所以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他们往往是争先恐后,不仅仅是像“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一米”,“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即使是计算题,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编出来,例如:“请同学们根据给家人分水果的事情来编一道除法计算题吧!”这样既练习了计算,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免除了大量的计算容易使孩子们感觉枯燥厌烦的情况出现。

三、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在课上,更在课下,在孩子们的生活中。

数学作业来点创意,让孩子们动起来。有时候,创意是被逼出来的,在被逼无奈之下,我们的数学作业不能再让孩子趴在那儿写啊,算啊,于是动手作业,写画作业,游戏作业,调查作业等就被逼出来了,我记得那次调查作业让孩子们津津乐道:调查在开封市喜欢去大润发,三毛,大商超市购物的人数情况,调查喜欢在淘宝,唯品会,京东网站购物的人数情况,每个孩子至少调查50人。一时间,小区里,超市门口,大街上,求实国际二年级的孩子们随处可见,再内向的孩子也会张嘴去问,因为这是作业,问一个两个不熟练,问十个八个就放开了,问完50个还想问,有的孩子调查了一百多个,和小伙伴们谈论起来,眉飞色舞,完成作业的成就感让孩子们怎能不爱上数学呢?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不再是掰开揉碎地给孩子们讲清楚,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重点: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要让孩子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求实以前对于教案是持这样的态度:“不要求写教案,学校也不检查教案,相信每一个入职的教师一定会认真备课的!”如此人性化,如此信任自己的员工,求实的每一个老师都非常地拥护,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久而久之,就出现问题了,比如:和家长沟通问题太晚的时候,就会浏览一遍课件,第二天没有准备充分就去上课了。去年教育局马局长在求实听了一轮课后,写教案的制度就又恢复了。虽然刚开始我的内心很抵触,因为写教案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写完的,平时在学校我几乎没有这个时间,但既然规定了,那就必须写,于是我都是在寒暑假把教案全部写完,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发现了一个问题,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我以前写教案时的教学目标不一样了,不再是了解什么,识记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而是总有这样的一句话:“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才算是素质教育吧!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和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践等操作活动,激发思维去思

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前年春节前,有好多的应聘老师来试讲,当时讲的都是《分类与整理》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分一分,亲身经历分类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有一位老师却在刚上课没几分钟的时候就自己总结出了分类整理的方法,然后开始大量的练习,一年级的孩子感到很迷茫,当然,你让他做题他也会做,但你不让孩子们动手,不让他们说话,只一味的做题做题,不到半节课的时间,孩子们就坐不住了。而有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就很好,在给图形分类的时候,给孩子纸和画笔,让孩子动手画,孩子兴致勃勃地动手去画,只要他画了,就有想说的欲望,再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画一组,那样又画一组,而这些原因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分类的方法(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目标就达到了。

二、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平等讨论、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六年级下册最后一节课数学广角《抽屉原理》,其实那节课,我心里明白,但在语言表达上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讲清楚,所以在讲的时候,好学生听懂了,而大部分学生是没听懂的。但学习困难的学生平时听不懂的时候多了,他是不会说“老师,我没听懂!”的,但有一个男生,脑子聪明,发言积极,但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中等偏下的一个孩子,平时和我打闹惯了,他没听懂,我正要往下做练习的时候,他不让我讲了,开始提出他的不同想法,为什么这样啊?为什么那样啊?他的确没听懂,所以他问的问题并不难,好学生们不等我答,就开始为他解答,他又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后半节课就转变成了辩论会,他自己与其他超过半数的学生辩论,紧张又愉快,在辩论的过程中,听懂的学生能够表达出来,没听懂的学生一点点明白了过来,以至于后来我班学生特喜欢做抽屉原理的题,而一做这样的题就会想起那节辩论会来。

最后一个重点是:课堂评价机制

适当的表扬鼓励是上好数学课的添加剂。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学生听讲状态好,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心里也舒服啊!那么激励和表扬学生的时候,语言也是很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说:“你真棒!”“好!”我以前总是这样夸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说的太棒了,太好了。”怎么夸都离不开“棒、好”两个字,这种评价

虽然是表扬性的,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却帮助不大,因为他们不明白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学生则无从获得真正的成就感,惊喜感。南校汪校长听我的课的时候给我提出来了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相对于你真棒,你说的真好,老师生动的评价语言才会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例如: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再给你一次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啊!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啊!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别急,再想想,你一定能说好!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出很多这样的评价用于我们的课堂上来,让学生在我们的激励下,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学习数学成为快乐的事情!

三个重点讲完了,我讲的不够全面,其它重点还有提问啊,练习的梯度设计啊,在数学课上,如果想把这几个重点把握好,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备课,备课不仅是备好你要讲的内容就可以,还要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料,备教具。只有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你的基本功才会越来越扎实。最后,我不再做什么总结性的结尾,我想跟大家说,数学老师做班主任的机会没有语文老师多,如果你有机会做班主任的时候,一定不要放弃,即使做得并不好,只要用心爱学生,哪怕再不好也会有满满的收获,只有做班主任,才有机会真正走到孩子们的心里,才会更加懂得教学中为什么会有哭有笑,才会慢慢理解为什么把学校做的事情称为教育,而不是教学!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东刘小学谢文萍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经验当“脚手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经验当“脚手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

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从生活到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长方体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长方体的运用及好处。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南京市浦口区石桥小学指导教师裴为堂学生张颖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这些知识不但有趣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离开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那我们的生活就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生活。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数学生活 一、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素材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方法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需的数学素养之一,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使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有效的、合适的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个个方面。”因此,数学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整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结合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不断重复”,再进一步举出周一到周日每周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概念都是由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很多概念的教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所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来,可以逐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速度×时间=路程”中的“速度”和“路程”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前,结合体育课举行了一次25米赛跑比赛。课堂教学时,联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区分“速度”与“路程”这两个的概念。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贴近数学,发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来为我们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学会了运用,才能算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用”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意识的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创设一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

数学与生活(1)

数学与生活 低年级学生即使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个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 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个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个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理解”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此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4e2698112.html,)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能够使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来说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体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数学与几个生活实例的联系

数学与几个生活实例的联系 一摘要 (1)概率论与日常生活 20世纪30年代科尔莫格罗夫提出概率公理化以来,概率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拉普拉斯名言———“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绝大部分其实只是概率问题。” (2)数学与艺术 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和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古希腊数学家对音乐的认识开创了数学研究音乐的历史; 著名的黄金分割在音乐与数学上的应用。 (3)中国数学教育的缺陷 中国教育对于数学的不正确引导使得青年甚至儿童对于数学有了畏惧心理与抗拒心理。功利化的考查制度也让真正对于数学感兴趣的人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与兴趣。 43A13418 张弘毅

二正文 第一章概率论与日常生活 “要成为现代社会中有文化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中世纪欧洲盛行掷骰子赌博,帕斯卡,费马与旅居巴黎的荷兰数学家惠更斯用组合数学研究了许多于掷骰子有关的概率问题。20世纪30年代科尔莫格罗夫提出概率公理化以来,概率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概率论无研究,只能简单举例并粗略计算 (1)纽约乐透一人中两次头奖 就单次来说,中头奖概率是1/22500000,那么按照常识,一人中两次概率为1/506250000000000 但是单纯的平方计算没有考虑到开奖次数的问题。每年开奖104次,15年大约1500次开奖。所谓的赌徒心理会让中过奖的人继续买彩票,每次总注数超过3000注。15年内再次中奖概率则大于五分之一,所以连中头奖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十几年内如果中两次头奖,从概率角度则不算太稀奇。 (2)概率学分析华南虎造假事件 2007年陕西省林业厅声称发现华南虎并提供照片。照片与年画极其相似,经过鉴定,相似率高达99% 概率学上来说,由于华南虎所处环境,动作神态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与年画如此相似的概率无限趋近0 (3)综述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生活中从与普通民众相关的彩票博弈到鉴别照片真伪等问题都有概率学的影子。如今的初中,高中考试等等都会有类似问题提出。本人是江苏毕业生,清楚的记得江苏高考中附加题的最后一题常常是概率问题,在各种附加条件之下求出事件发生概率。其中要多次用到排列组合,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概况论面向普通民众推广时则极为便利。从彩票股票,赌博跑马(当然还有学生蒙答案也会用到概率)到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都用到概率学原理。但是对于真正的概率学研究来说又是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点还是有着重要意义。总结一下,概率学,上手容易,精通难;推广容易研究难。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理解不但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自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理应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水平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使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数学教学。学生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能够协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能够培养对数学的感受水平,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但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

浅谈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浅谈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应用的思想,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数学知识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应如何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呢? 一、选择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努力拓展小学生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就尽早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长短、高矮》一课前,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你要告诉咱们班的小朋友,你穿的上衣长还是妈妈的上衣长?你的手臂长还是爸爸的手臂长?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哪个长?你的爸爸和你妈妈谁的身高高一些?”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然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长短”、高矮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激发求知欲。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数学因其日益公理化、形式化而忽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因数学应用的发展,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割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仅会极大地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而且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错误理解,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必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提供一种简捷、有效地手段,数学的思想、方法、技术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学段目标”中指出:使学生“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作用呢?我们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广泛的现实背景下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感受、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从现实生活中产生数学问题,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自主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 3、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片断】 片断一:《最小公倍数》教学片断 情境创设:陈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2天后休息1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如果陈飞的爸爸、妈妈在9月1日同时开始工作,那么在这个月里,这位朋友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找出陈飞的爸爸、妈妈一起休息的日子? 生:可以在九月份的日历上去找。 师:怎样找? 生:先在日历上找出陈飞爸爸的休息日,再找出他妈妈的休息日,最后再看看哪些天是他们一起的休息日。 师:请你们拿出九月份的日历,用△标出陈飞爸爸的休息日,用○标出陈飞妈妈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些天是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找共同休息日”的活动中,找到答案的同学,脸上流露着成功的喜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如下板书: 爸爸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妈妈的休息日:3、6、9、12、15、18、21、24、27、30 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共同休息日:12 ……

小学数学教学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发表时间:2013-06-05T11:18:40.68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2期(下)供稿作者:◇陈海蓉 [导读] 差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和小组成员都应给予表扬、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李鹏飞 (武胜县城南初级中学武胜 638400) 在新的形式下,要想上好体育课,首先就要明白《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明白了《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我们再来谈如何上好体育课。 要上好体育课,第一是培养同学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切事物,一旦没有了兴趣,通通免谈。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也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培养同学们对体育课的兴趣,我认为这两点必不可少:1、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活动,让同学们觉得能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更能获得满足和自信。2、体育理论的学习。要让同学们明白我们为什么上体育课。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面临着不少问题,很多同学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等都在严重下降,肥胖、近视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很多同学运动越来越少,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锻炼,甚至有的同学什么体育技能都不会,这些都给他们的未来健康与幸福生活带来无限隐患。体育课,不仅仅锻炼同学们的身体素质,还锻炼同学们的心里素质,培养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明白了这些道理,相信同学们对体育课定有个全新的认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上好体育课的一个重点。如果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那么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反之,师生关系僵化、抵触、紧张、对立,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学生不买你的账,不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一切都是枉然。教师只有和蔼可亲、宽容豁达,学生才有可能生动活泼起来。课前的师生问好是促进师生感情的有效途径。我随堂听了一些体育老师讲课,感觉有的体育老师已经把这个过程忽略了,这是很不利于搞好师生关系的。我们向同学们问好,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是真心实意的向他们问好,而不是一种形式。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的对他们好,他们也是能感觉到的,那么,这堂课上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推广,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也逐渐渗入各科,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讲,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其它学科的分组,一般就是按照成绩好坏或者是否遵守纪律来进行分组,而我们体育就不同了,根据每堂课所教授的内容不同,分组的形式也不同。体育教学中的分组,一般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年龄、性别、身高、胖瘦、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科学合理的划分小组,通过小组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以求共同进步。体育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均衡性。这里又有两点:第一,组内实力的均衡性。比如:在100米跑中,就要求同一组的同学实力差别不能太大,要不然,人家跑后面的差太远就没有信心了。第二,组与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性。因为相差不大,才使小组之间有一定的竞争性,让每一组都有得冠军的可能,那么同学们活动起来才更有兴趣。2、有艺术的评价。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同学们的一生。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优生的培养,也要注意转化差生。如果为了比赛的胜利而放弃差生,那么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差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和小组成员都应给予表扬、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最后,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要忘记向同学们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只有不断的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那我们的教育也就圆满了。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 从古到今,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要考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这些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注重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会使非常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会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会激励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会促使学生们在不断地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同时也会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会促进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他们甚至也会发现一些新的数学内容。 一、对数学与生活的认识 原来,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例如

在人们进行商品交换时,在人们进行物品的重新分配时,在人们进行土地测量时……尽管数学也只是起着计算与测量的作用,但人们还是想到了用数学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在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 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 数学是一种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的存在着,虽然她不象那些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她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说她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工具,就可能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例如各种报刊、杂志、电视、广告上的数据可以使人们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可以帮人们做出果断的决策,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最优化等,这些“隐式”的工具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 数学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而数学有她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有她自成体系的一套语言(符号),而这种特殊的语言又是大家共认的,人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方法交流,达到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例如生活中的“+”与“-”,商品中的说明书,还有各种数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等,这些都是生活化的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传播推进了社会不断地向前发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沈闸中心小学-----李清莹“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浅谈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际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1.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 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 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 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 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 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 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 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 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 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 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 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 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 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 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属。学生只有通过切身感受和经历,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喜爱数学,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学习数学。 一.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契入数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反映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规律。 有人说数学是概念的,许多数学知识往往是由许多概念构成的而数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最基本的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许多对称物体的情景,再从多个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中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对折这些轴对称图形,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从而抽象概

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接着,再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去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在这样的由“实际生活”经过抽象概括上升到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又经历了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过程,初步理解和感受了抽象和概括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个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数学问题瞬间发生了浓厚的求知情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在实践活动中契入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实践活动往往是数学问题的载体,我们要善于抓住实践活动中的数学素材,适机引导,让学生充满自信与好奇,去学习和探索。 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元角分的有关知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一个将1元币换成角币的换钱游戏。在活动中教师将各种不同的换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提出要求:“你你能将这些不同的换法进行分类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可以按照使用钱币的面值情况来分类。只用一种面值钱币的方法有三种;用两种面值钱币的方法有五种;用三种面值钱币的方法有两种。在分类后,教师又提出要求:“你能将每种分法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学生按面值的大小,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分类和按顺序排列有什么好处?学生经过交流认识到分类和有序排列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思考问题更周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经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从普通的生活现象“换

数学建模与日常生活

数学建模与日常生活 【摘要】数学是历史最悠久的人类知识领域之一。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现代意义下的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量地测天到抽象严密的公理化体系,在5000年的人类文明史进程中,无不体现了数学这个最富有理性魅力的重要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不但在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中应用,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很多分支中也有应用。让我们从这里重新认识数学 一、关于乌鸦喝水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说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子口有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问:这一只聪明的乌鸦,可是这只聪明的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 解构建数学模型,不妨假定所投入的石块都是大小相同的石球,其直径为 r,共有n 个。所有的小石球都紧密地排在一起,并且球心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再假定瓶了的形状是方柱体,其内部空间被分成 n个棱长为r 的小正方体。这样,瓶子里的总空隙就可以看作是每个小石子的外切正方体与小石球体积差的总和。由上面的假定可知:每一个小石球的体积为,其外切小正方体的体积为,所以瓶子里的总空隙为, 而就表示瓶子里所有空隙的总和等于瓶子总空隙的48﹪,也就是说,瓶子里所有空隙的总和比瓶子容积的一半稍小一些,因此,瓶子里的原有水量不及瓶子的一半时,乌鸦就不可能用投石块的方法把水面升到瓶口而喝到水。事实上,这个结论与小石块是不是球体,瓶子的形状是不是方柱体都无关。而且,生活中的瓶子一般都是中下部较大,瓶口较细,这也应该会减

浅谈加强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加强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 元一个,有时0.6 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再如,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那温度最低是0 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 ,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7(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 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 然后平均分成3 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 2 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如在设计数学活动:测量校园中旗杆的高度,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