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2004年2月2日)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省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的创新体系,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紧迫性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道路。跨越的标志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省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而从

总体来看,我省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9位,比2001年报告的第14位下降了5个位次,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也是下降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报告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五个集团,河北省居第4集团。其中,第一集团是北京、上海;第二集团是广东和江苏;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和辽宁;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1、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

面对入世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与握有先进技术和设备、成熟管理模式的国外企业竞争,必须尽快提高我省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区域创新资源,在全球一体化中形成特色突出的区域经济格局。

2、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要完成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改革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技术的跨越带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我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地区实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凸显优势,是解决我省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根本途径。

4.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需要

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就成为我省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突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5、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建立起要素集成、网络互动、系统开放、良性发展的创新体系,才能真正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河北省全社会科技投入逐渐增长,科技活动人员逐年增加,科技进步基础条件逐步改善,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比较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地理位置独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吸纳京津的科技资源,也可使京津科技成果较容易地在河北省进行转化,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京津科技创新资源雄厚,北京是全国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是全国高新技术的中心,也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集聚地,它的聚集扩散效应将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京津又都是特大型城市,按照现代城市理论,京津的生产制造中心和高新技术试验中心功能将优先转移到环京津区域。河北省与京津有割不断的亲情与乡情,通过地缘优势和联系,可以充分利用京津的各种发展资源,加强同京津的科技合作,建立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2、较强的总体实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河北国民经济持续保持稳步增长,近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体实力较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76亿元,自1997年以来一直居全国第6位;2002年全省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47元,自1997年以来一直居全国居第11位。河北是一个经济大省,这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3、较好的产业基础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搭建了基础平台

我省是自然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农业设施水平较高,在生物技术、优质种子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蔬、果、畜、禽、鱼等生产基地。工业基础较好,2001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在全国均居第四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力;制造业信息化被国家列为示范省。同时拥有石家庄、保定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家民营科技产业园区。这些为我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搭建了基础平台。

4、企业已初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河北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2000年,全社会R&D 资源清查显示: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70%,R&D人员占全省的58%,科技经费投入占全省的70%,R&D经费投入占全省的68%,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技术开发机构824家,在全国居第6位,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452家,在全国居第4位;专利产出占全省的80%以上。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地位比较明显。

5、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

五十四所、十三所、四十五所、718所和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

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科研力量强,有较强的优势。河北省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6、农业科技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河北省农业科研机构占全省科研院所的近一半,拥有中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河北农科院、国家半干旱工程技术中心、石家庄农科院等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河北农业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校中较强;全省共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25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科技园区16家,并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廊坊国际农业高科技园区。这些是河北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河北在育种、山区开发技术方面在全国具有优势。

(二)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突出问题

1、科技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

自1995年我省将“科教兴冀”作为主体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但是,科技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不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得不牢,政策的制定还未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战略实施不到位,各级各部门支持科技、倾斜科技,形成合力,搞大合唱、打总体战的局面还未形成;功能作用不到位,与建设经济强省的要求很不适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依靠科技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还没成为各级领导的自觉行为。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滞后于全省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2、科技投入与我省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但我省的科技投入与我省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000年我省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52%在全国居20位,不仅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也低于西部一些省份。地方科技财政拨款占财政的比重为1.7%,低于全国2.1%平均水平。河北省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8%,远低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以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环境不良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区域的竞争实际已经演变成为的环境竞争。科技创新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河北省的环境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体制改革落后成为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意识不强,职能转变缓慢,政府职权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并存;政策难以实施,环境缺乏监督,各个部门都从自己的角度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策衔接性差,执行中经常出现层层设障、相互掣肘的现象,好政策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法制环境缺少执行约束,有法不依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存在,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偷税漏税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都影响着创新;人文环境急需改善,诚信观念淡漠、公众意识较差;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全国居于落后水平,对创新的支持能力较弱。

4、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位,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一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高素质的中介队伍。全省远未实现“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2002年全国共有86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我省只有20

家,在全国居第13位。全国有各类企业孵化器369家,河北只有12家,在全国居第12位。市场化的科技经纪、技术服务等中介机构发展缓慢。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一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高素质的中介队伍。全省远未实现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5.科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科技队伍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育和拥有一大批水平高、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然而,近年来,由于我省与其他地区尤其是邻近的北京、天津两市在人才待遇、创业条件、相关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我省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出现大量流失。这种情况如得不到彻底改变,势必会影响我省科技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严重降低我省长期科技创新能力。

6、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缓慢,形成规模和较高档次的企业少

河北省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据省科技厅对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2002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为6096家,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形成规模效益的企业较少,超亿元的企业为71家,占1.17%,超5亿元的企业为6家,不足0.1%。民营科技企业多数产品科技含量差,技术储备不足,产品单一,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技工贸收入422亿元,技术性收入仅占技工贸收入的11.59%。研发投入18.37亿元,仅占全年总收入的4.35%,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

7、没有充分借助京津以及国内外科技资源来增强创新能力

河北省知识创造能力不强,缺乏国家着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重要因素。尽管有环京津的地缘优势,然而没有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借助香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浙借助上海那样,建立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主动接受京津强力辐射,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快速发展。同时,河北省的知识流动能力弱,2001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在全国仅居24位,技术合同引进在全国居21位,全国流向河北的技术合同金额在全国居18位,明显反映出我省技术扩散与吸收能力不强。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念保守与封闭,缺乏开放的良好心态。

三、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河北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冀”战略,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与京津的协作创新为途径,大力推进具有河北特色的、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创新源,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和纽带,政府宏观调控的官、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为实现河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由科技创新主体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科技创新环境系统、科技创新投入支撑系统构成的层次清晰、网络互动

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由目前的全国第19位进入前15位。科技进步水平由现在的全国第21位提高到15位。

——知识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由目前的0.52%提高到1.5%。知识创造能力为区域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形成与京津密切协作、流动互补的新格局。知识流动加快,科技合作广泛开展,科研院所和高校来自企业资金在总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达到20%。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

——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末期水平。

——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3%提高到8%以上。

到2020年,我省知识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知识流动能力显着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技术创新环境有突破性改善,创新绩效大幅度提高,形成系统开放、功能完善、内外协调、运作有效、特色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步入全国中等水平前列。科技基础条件显着改善,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产出明显增加,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充分发掘内部科技资源与广泛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

通过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科技资源潜力,进一步凸显我省的科技资源优势。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利用国内外,尤其是京津的科技资源,提高全方位吸纳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建立开放的、内外互补的、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2、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按照市场规则,采取灵活的方式整合科技资源;同时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以及宏观调控作用,使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3、坚持增加新的投入与优化配置现有资源相结合

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成为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同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形成快速发展的合力。

4、坚持区域特色与国家创新体系相协调的原则

根据我省的现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科技资源的特点,建设突出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快速发展,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和区域,形成特色突出、结构优化、技术支撑的区域特色经济。同时要将区域创新体系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之中,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双向流动的机制。

四、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框架和运行机制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我省要建立由科技创新主体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科技创新投入支撑系统和科技创新环境系统构成的有河北特色的、开放的、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主体系统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科技创新服务系统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科技信息、技术市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技术经纪、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投入支撑系统包括全社会资金投入(政府、企业、金融、风险和民间资金)、人才队伍、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培训设施、科技园区、信息资源建设等;科技创新环境系统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硬环境包括技术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总体框架见下图。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是其内部结构与相互联系方式。我省区域创新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创新投入支撑系统为基础,以创新主体系统为核心,以创新服务系统为纽带,以创新环境系统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的网络互动机制。既有各系统内部的自运行,又有系统间的协调与互动。

1、各系统内部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主体系统是在市场机制的框架下,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互动过程。在创新主体系统中,大学和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重点,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企业以技术创新为重点,是创新的主体和核心;政府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为重点,是创新的助推器。各创新主体按照市场规则,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科技创新的协作与分工机制。

科技创新服务系统是各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是区域创新体系健康运行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信息传递、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功能,保证创新主体间知识与信息的通畅流动,实现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投入支撑体系是各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资金投入是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运作,保证创新活动的运行。人才队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要素,要形成培养、开发、引进、流动、集成的新机制。

基础设施是创新的平台,建设和完善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培训设施、信息资源建设、技术标准等为主的创新基础子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环境系统是区域创新体系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通过政策的推动,体制的改革,法制的完善、市场的规范,人文环境的优化,硬件的完备,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在我省广泛的积聚与扩散,形成区域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2、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

我省区域创新运行机制要以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主体之间有效合作,服务体系、投入支撑体系、环境体系与创新主体融合互动,形成一种整合性的集成创新能力;主动融入京津冀区域协作创新体系,形成区域创新联盟,积极接受京津辐射,加速与京津知识、技术间的流动,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大力提高我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全省经济发

(一)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内容

1、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在优势学科和领域为我省的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源。

(1)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增量投入激活科技存量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围绕我省优势学科和医药、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纺织等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建设60个装备先进、高效运行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成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河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中心,健全和完善河北科技信息服务系

统,加快建设河北科技信息保障平台,加大对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好“一网两库”(河北科技信息网,河北科技资源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数据库),改善环境,提高信息服务技术设施的装备水平,为河北省区域创新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建设我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围绕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好骨干大学和100个学科专业,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和20个重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加强与京津重点高校和中科院的科技联盟,建设我省优势和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

优先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生命科学领域、以工业信息化为主的信息领域、以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为主的材料工程领域、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的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等重点学科,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3)充分发挥中央驻冀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

中央驻冀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国家科技投入较多,科技产出多且水平高,创新资源优势明显,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我省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充分发挥其国家队的作用,为我省的发展建功立业。

2、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线,大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区域新型工

业化进程。

工业技术创新

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行传统产业为重点,以京津科技资源、国外科技创新资源、我省科技资源三种资源为创新源头,尽快形成与我省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冶金、化工(医药)、机械、建材、食品为支柱产业、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涌现出一批以华北制药、邯郸钢铁、乐凯胶片、冀东水泥、三鹿乳业、保定天鹅等为代表的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平板玻璃、纱、布、原煤、生铁、钢、水泥、发电量、化学原料药等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在环渤海区域分工中以制造业为突出特色。

2000年全社会R&D资源清查显示:我省制造工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54%,在全国居第13位,其中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医药等行业居我省前列。R&D人员占全省的41%,在全国居第13位,其中医药、机械、化工、建材、冶金居全省前列。科技经费投入,我省制造业占全省的55%,在全国居第14位,其中冶金、化工、医药、建材、机械居全省前列。R&D经费投入制造业占全省49%,在全国居第12位,其中冶金、医药、化工、建材、机械居全省前5位。专利产出,我省制造业占居优势,专利申请占到全省的79%,拥有发明专利占全省的77%,在全国分别居12和10位,其中,食品制造业专利产出能力较强,在全国分别居第3位和第1位,其次是机械、电子通讯、

医药、冶金。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拥有发明专利在全国进入前10位。新产品开发,冶金、化工、医药、机械、建材居全省前列。其中医药制造业不仅在省内有优势,而且在全国也居于前列。

(1)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加快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综合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巩固提高医药、纺织服装、食品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

冶金工业。推广炉外精炼等关键技术和短流程、清洁生产工艺,采用高效连铸等先进技术,支持重点企业实现装备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重点发展优质薄板、带材、中厚板、优质专用钢材及高等级建筑用材。

建材工业。采用窑外分解、优质浮法、在线控制等技术,提高现有建材产品档次和加工深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及深加工、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及深加工、高中档建筑卫生陶瓷、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烧结砖、加气混凝土等新型建材。

石油化学工业。推广大型化工装置离散控制、节能降耗及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发展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大力发展合成材料、化工原料、中间体深加工、氯产品系列、新型感光材料、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

纺织工业。采用新型纤维生产技术和新型织物加工工艺,重点发

展新型纤维、高档面料、功能纺织品、装饰纺织品。

机械工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柔性化生产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和装备等,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及高等级输变电设备,精密加工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测量和自动控制设备与系统。

医药工业。采取现代技术提高抗生素、维生素等菌种发酵水平,开发关键中药工程技术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重点发展优势化学原料药及深加工产品、新型抗肿瘤、心脑血管药物等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现代医药产品。提升中药产业,推进中药现代化。

食品工业。采用生物工程、新型保鲜储存、膜处理技术等,重点发展肉类、禽蛋、果品、粮油、水产品加工以及乳制品。

(2)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石家庄和环京津高新技术创业带为基地,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发展以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为代表的先导产业群,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建设。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形成具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发展主要用于防治重大传染病、心血管、恶性肿瘤药物和提高人体素质的基因工程、生物药物及疫苗;加快利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控制技术及装备改造提升中医药产业。

新材料。积极发展产业化基础较好的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功能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某某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某某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某某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某某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某某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某某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某某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烟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某某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某某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某某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某某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某某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某某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自主创新能力 彭顺昌1、施瑜2、李波2、黄慧玲1 科学技术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市委在“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因此,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厦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1、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是厦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抉择 科技发展对厦门经济的做强做大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厦门建设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省产业集群研发基地的最佳选择地,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城市管理创新等,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全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厦门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从而发挥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 全社会应正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科技素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

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公司科技创新活动方案 科技创新活动方案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通知》,结合公司将2014年确定为“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年”的契机。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制定《科技创新活动方案》,内容如下: 一、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

建设“国内一 流、国际先进”大型煤电一体化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以“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年”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以体系完善和机制创新为保障,注重培养科技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强化科技创新实践,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主题”,即全面提升企业盈利 能力, 努力实现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树立“四个理念”,即解放思想、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科技创新无止境的理念;增强“两个意识”,即增强创新意识和效益意识;实现“五个提升”,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机组安全健

康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科技创新降本增效能力、提升公司技术装备水平。 主要目标: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公司科技管理体系更加科学,科技支撑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技激励机制更加有效,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组能耗不断下降,环保减排能力显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做强做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组织机构: 1、成立科技创新活动领导组 组长: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2299775.html,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谢雅丽王晓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3期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通过对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寻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定位,探讨破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20-02 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1区域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对较弱。普遍缺少综合服务能力强、有资源实力、形成品牌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多数机构小、散、乱,主营业务不明,存在无序竞争,尚未真正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 2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供需不旺。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中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多数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内容较单一,与企业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反映了技术服务市场总体量小、层次低的特点,技术交易的状况与中国整体经济地位相比不相称。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平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发展的巨大需求,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摘要:为全面提升我区科技创新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根据《科技创新战略纲要》部署。提高我区高科技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创新型城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为全面提升我区科技创新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根据《科技创新战略纲要》部署。提高我区高科技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创新型城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委一二三四五六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及建设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 战要求,紧密围绕城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科技创新融入发展大局,将《科技创新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突出区域特色,为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不断挖掘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特色和优势,一与区域特点相匹配原则。针对区域特点。通过突出重点、抓好示范,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结合自身实际,二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按照委、政府对我区发展定位等职能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工作思路,以制度创新促进能力提升,全面提高科技创新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及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三注重统筹协调原则。科技创新局的统一指导下。不断整合资源,通过加强部门协调,形成科技创新工作的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推动和保障科技创新战略纲要的有效实施。 将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与科技研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四突出重点原则。紧紧围绕我区科技、经济工作实际。创新科技创新运行与保护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2004年2月2日)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省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的创新体系,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紧迫性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道路。跨越的标志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省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而从

总体来看,我省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9位,比2001年报告的第14位下降了5个位次,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也是下降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报告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五个集团,河北省居第4集团。其中,第一集团是北京、上海;第二集团是广东和江苏;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和辽宁;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3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4 2003总第204期Journal o f N 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 o 1204 [收稿日期]2002-12-28 [作者简介]谷国锋(1966-),男,吉林农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滕福星(1942-), 男,辽宁建昌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谷国锋1,滕福星2 (1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环境;评价指标;模糊数学 [中图分类号]F 0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4-0024-07 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1](P475)。区域科技创新处于一个中观层次,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对于其运行机制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有利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及微观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以区域为范围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并为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 区域科技创新既涵盖科学创新又涵盖技术创新,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因素互动的结果。所谓区域科技创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它依托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有效地利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区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人才、知识、投入)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区域的竞争优势,保证区域经济发展[2](P3)。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区域科学与技术组织、高校、企业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网络。这种创新系统具有系统的主要特征,而且是开

科技创新平台精选版

科技创新平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创建独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转变步伐,是现代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市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加强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为代表的综合类创新平台;二是以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科学研究所、杭白菊规范化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行业类创新平台;三是以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企业类技术创新平台。 (一)综合类创新平台——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综合类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为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法律、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和代理服务,提供保障条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转移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我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 于2004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同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截止目前,中心孵化面积1.7万平方米,产业化用房2.6万平方米(包括开发区参股的一幢标准厂房和租用的二幢标准厂房共14800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54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工、机电一体化、网络与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孵企业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二00八年六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市中 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贯彻“整合与共享、完善与提高、创新与服务”的平台建设方针。 1、坚持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社会共享的原则; 2、坚持资源综合集成、优化配臵、综合利用的原则; 3、坚持总体统筹规划、分段分步实施,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 4、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权威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平台功能及建设的重点内容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由4个子平台组成。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完整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 设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二00八年六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引言 201X 年国务院批复7 个区域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批复规划区域包括江苏沿海区、图们江区、横琴区、中部地区等。至此,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然而,我们都知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科技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是各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本地区经济能否拥有长期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是衡量区域经济参与者是否拥有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此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各地区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视不断增加,不断加大对一些地区、一些行业的技术扶持力度。然而,这些地区的投入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否提供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所想了解的。因此,研究对于衡量地区科技创新进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刘耀彬、王启仿、宋学峰从社会管理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可持续创新4 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王为民、邵云飞、唐小我等人对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研究,给我们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而国外学者Audrestsh 和Feldman (2016)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 Groshb(2000)认为专利申请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反映技术创新的真实水平。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上,如

何纵向反映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水平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本文从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技术创新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选取了9 个要素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于区域技术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1 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主要反映各区域现有技术创新环境情况。在文中,作者选取了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环境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地区技术创新环境情况。在二级指标下,本文以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生人数、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两方面来反映人力资源基础,以人均计费邮电业务总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两方面来反映信息基础。 1.2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中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为了便于统计,文章用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两个二级指标反映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本文针对各区域人力投入现状,选取企业R D 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R D 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三个指标具体反映各地区人力投入情况,选取全社会R D 支出占GDP的比重、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两方面反映各地方对科技的财力投入情况。 1.3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科技产出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效益情况。本文主要采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创新情况两方面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率三个方面反映,科技创新情况以各地区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比重三个具体指标予以反映。 1.4 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标科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烟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烟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烟台市科技局 二00八年六月

烟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烟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烟台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烟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烟台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烟台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烟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市中

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烟台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贯彻“整合与共享、完善与提高、创新与服务”的平台建设方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方案 的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粤府函[2016]363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11.02 【实施日期】2016.11.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粤府函〔2016〕36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科技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2日 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和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抓手,着力推动我省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功能的有机整合,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突出重点。聚焦我省产业及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优势领域和重大科技资源布局,突出优势科技创新领域,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全力推进重大原创性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增强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活力。 --分类指导,注重绩效。坚持分类建设和分类考核,促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健康有序发展;实行学术评估和绩效考核,科学调整政策扶持方向和力度,推动相关领域优化发展。 --协同发展,开放融合。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国际视野谋划发展,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以及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协调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怎么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I怎么构建科技 创新体系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驾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能否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科技资源的最大容纳力、吸纳力,取决于我们城市的整体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加速提高武汉城市竞争力的 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幅 度提升城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是加速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武汉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传统体制的惯性较大。从历史积累的因素分析,武汉经济运行模式中,存在着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以及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实现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转轨:要通过企业和产业的再构造,实现由传统工业为主导向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工业转轨、由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

转轨、由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向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转轨。显然,这种转轨离开了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 首先,城市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主要依赖于 大批量民营创业企业的诞生。民营创业企业发展了,国有经济的比重就会逐渐缩小,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就会逐步增强。而没有完善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创业支持,这样势必使得创业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进而延缓武汉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调整进程。其次,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是城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动机,是实现城市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没有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先进智力的支持,更无法建成一大批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充满竞争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城市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就可能沦为空谈。 在全球“新经济”大趋势的推动下,为抢占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制高点、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品质的升级,国内各主要省和中心城市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建立一种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知识(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武汉来说,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通过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极为优越的科技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兴市战略,对于加速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

国家农业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附件1 国家农业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结构功能和建设重点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全面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有关要求,构建由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国家基地。 1.功能定位:主要开展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事关全局的基础性科技工作。 2.建设方式:针对国这战略需求,加强学科建设,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水利和林业等领域,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涉农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和改良中心等进行优化整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中心。 3.建设重点: (1)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因改良与遗传育种、资源高效利用、动植物营养,生物安全、数字农业、农林产品加工、国土生态安全与农村环境保护、工程与装备、农村水利、水利工程病险防治、牧区水利及农村水电等重点学科与优先发展方向,加强学科交叉和集成,建设一批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完善一批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配套重大科学仪器装备和设施,完善农业长期定痊观测研究台、站、圃基础设施和科学观察仪器设备,配备完善数据采集系统。

(2)创新团队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和优先发展方向,选拔和引进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物,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骨干和高技能科研辅助人员。 (3)制度文化建设:建立现代院所管理制度,倡导勇于探索、学术民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创新文化。 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1.功能定位:主要开展区域性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有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转移等活动。 2.建设方式:针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需要,以产品为主线,按照农业综合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整合区域内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地方涉农院校、部门或省重点实验室、改良分中心和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势科技资源,在优势开发区(13种优势农产品41个优势区域)、重点开发区(新疆北部地区、东北中低产地区、黄淮海旱地区、华击热作地区、海峡西岸地区、南方草山坡地区)和适度开发区(农牧交错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构、西北荒漠化地区、东北湿地区)内建设若干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水利和林业根据各自特点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按照大江大河流域分布,在整合流域内现有优势科研力量的基础上,建设若干个区域性水利科研中心。按照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和主要林种、优势树种及重要林产品的分区,整合相关优势科技资源,建设若干个区域性林业科研中心。

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办法

绍兴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根据《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绍兴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指通过有效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平台,是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等各类公共科技服务的载体。 第三条平台建设旨在整合绍兴区域科技资源,搭建和提升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效服务和有力支持。 第四条平台主要依托在绍具备丰富优质的科技基础条件、较强的科研开发与服务优势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重点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通过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软硬件共享、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构建直接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开放性技术平台。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建设单位的职责

第五条绍兴市科技局会同绍兴市财政局根据全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绍兴市科技局负责制定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平台建设的年度计划与经费预算;组织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检查监督、考核评估和验收;综合协调并处理平台建设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平台绩效评估。 绍兴市财政局会同市科技局审批平台建设的年度经费预算,审查平台年度经费汇总决算;检查、监督平台建设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检查、监督平台绩效评估。 各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台建设中长期规划的编制,负责新建平台的组织和推荐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平台建设,指导平台的运行和管理;落实平台建设的配套经费;协调平台牵头建设单位与参加单位的关系。 第六条平台建设单位是我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承担平台的具体实施和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平台建设方案和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按照平台建设计划完成规定任务;为平台建设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自筹经费;明确运行管理机构,完善平台运行体制;定期报告平台建设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等,接受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的管理、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估。 第三章申报与立项 第七条平台重点是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二类科技平台。其中,申请建设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所属行业应是我市的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 申报建设的平台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