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相及相关障碍躁狂症ppt课件

双相及相关障碍躁狂症ppt课件

双相及相关障碍躁狂症ppt课件

双相及相关障碍躁狂症ppt课件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向心境(情感)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既往称为情感障碍(Afective disorders)是指以心境或情感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称躁狂状态;情感低落、快感缺乏、精力下降、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称抑郁状态;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②5-羟色胺(5 -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向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向障碍的素质标志;③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④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⑤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向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⑥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⑦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双向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向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向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向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向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1]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 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 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1] 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

奥卡西平片治疗双相心境障碍疗效 奥卡西平片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是卡马西平的l0-酮衍生物,在芳香基酮降解酶的作用下代谢为羟基衍生物MHD也有抗癫痫作用。奥卡西平片其优于卡马西平在于:无肝酶诱导作用,生物利用度高(96%),蛋白结合率低(40%),疗效好,不良反应尤其是皮肤过敏少。奥卡西平片除了在在抗癫痫治疗中应用广泛外,还运用于双相心境障碍疗效的治疗。 Ghaemi等回顾性调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42例,男10例,女32例,平均年龄(33.3+12.4)岁;25例双相I型,4例双相Ⅱ型,13例普通双相;均用奥卡西平片单独治疗或辅助治疗;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奥卡西平片平均剂量1057 mg/d,平均治疗周期为16.2周。 结果发现,约57%患者服用奥卡西平片后度至显著有效,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过度镇静(40%);男性比女性的治疗反应好(10/10 VS.14/32,P=0.006);奥卡西平片对半数以上的双相障碍患者有效,耐受性好。 Benedetti等对18例服用碳酸锂的患者加用奥卡西平片治疗8周,用CGI、躁狂量表(BRM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进行4~12个月追踪观察,18例双相患者中16例I型、2例Ⅱ型,奥卡西平片剂量(919±336)mg/d,在8周时11例(61.1%)显著进步,并继续好转。 对混合型双相障碍奥卡西平片有与卡马西平类似的功效和耐受性,而过敏反应、肝功能等不良反应均较轻,因而奥卡西平片逐渐代替了卡马西平,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有不少双相障碍患者发展为难治性病例,奥卡西平片也有一定效果。Nassir等对13例难治性双相障碍的患者进行奥卡西平片治疗,结果6例(46%)进步,2例(16%)显著进步。Pratoomsri等治疗反复发作的15例心境障碍患者,其中双相I型12例,双相Ⅱ型2例,分裂情感障碍1例;症状表现为抑郁9例,躁狂3例,轻躁狂1例,混合型2例;6例混合轴Ⅱ诊断,10例有心境障碍家族史,4例有精神病性症状;奥卡西平片剂量(775±556)mg/d,观察(31.6±41.5)周,治疗1个月后有9例、在2个月时有7例达到明显或非常明显改善,40%患者没有不良反应,这说明奥卡西平片对于反复发作的双相心境障碍有良好疗效。 有人研究128例有自杀意念的双相患者,结果发现,与锂盐相比,奥卡西平片、拉莫三嗪对自杀的影响几乎等同,可以用于对有自杀意念双相患者。 ■感知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四章双相障碍 一、概述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典型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旺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与心境低落、兴趣减少、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反复或交替发作,可伴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等精神病性症状及强迫、焦虑症状,也可与代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共病。双相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低龄化和慢性化等特点,首次发作常在20岁之前,终生患病率为1.5%~6.4%。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现象学,确诊需要正确识别“情感不稳定”等核心症状,及其病程具有“发作性、波动性”等特征。双相障碍临床表现的多形性与多变性易导致误诊或漏诊,近70%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治疗前需要筛查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以及氧化应激损失指标、女性卵巢B超等。 心境稳定剂是治疗双相障碍的基础药物,通常指锂盐与丙戊酸盐等抗惊厥药。广义心境稳定剂也包括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临床上,从发病到接受心境稳定剂系统治疗期间,超过60%的患者有2次以上的治疗方案变更,尤其多见抗抑郁药的不当使用,这将会导致治疗无效、混合发作或者循环加快。 双相障碍经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得到缓解,缓解期患者的社会功

能基本恢复。但是,双相障碍患者复发率高,约40%的患者在1年内复发,约73%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双相障碍患者终生心境发作平均约9次,每2年左右发作1次。维持期治疗采取心境稳定剂联合心理治疗,并加强社会支持,对预防复发有重要作用。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双相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双相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度高达80%。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额叶、基底节、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等脑区相关神经环路功能异常;多种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神经肽等功能异常与心境发作有关;细胞膜离子通路(如双相障碍患者钙离子通路存在功能改变);双相障碍患者也常出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性腺轴等神经内分泌异常改变。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也参与了双相障碍的病理过程。此外,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事件可促使双相障碍发生。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双相障碍的临床评估需结合纵向变化与横断面表现,以明确患者“过去”的表现和“现在”的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过去”指患者的病史,全面收集纵向病程中抑郁发作、轻躁狂/躁狂发作史等相关资料。以下6个方面需重点关注:①发病年龄:首次发作常在20岁之前;②情感症状:抑郁或躁狂、轻躁狂症状群; ③治疗反应:使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的治疗效应; ④共病史:排除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的可能性;⑤个人史:评估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