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课件:1 黄 山 记
- 格式:ppt
- 大小:753.00 KB
- 文档页数:31
黄山记※学习目的:1.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2.学习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3.了解黄山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学习时数:两课时※学习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1914年10月15日生。
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
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为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二、字词※正音:煞(shà)费心机前拥后簇(cù)高矮参(cēn)差(cī)毫不悭(qiān)吝(lìn) 铁骨冰肌逸兴横飞菡(hàn)萏(dàn)蹑(niâ) 汪瓘(guàn)糗(qiǔ)琢(zhuó)凿(záo)龙蟠(pán)坡踵(zhǒng)其险狭仄(zâ)战栗(lì)化险为夷氤(yīn)氲(yūn) 甫fǔ(刚刚)瞬息万变翩(piān)然起舞凝眸(móu)琉璃喑(yīn)呜变色褶(zhě)皱※词解:煞费心机:形容费尽心思。
煞:极,很。
高风峻骨: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
形容道德和行为的完美。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悭吝:吝啬,小气。
鸿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逸兴横飞: 超逸豪放的意兴四处洋溢。
菡萏:荷花。
糗:炒米或炒面之类的干粮。
卓绝云际:超过一切,直达云际。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踵:①脚后跟;②亲到;③跟随一苇可航:有一叶小船,可以渡河。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
第1课黄山记古人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登上极顶,才能饱览无限风光。
要想获得成功,这便需要尝试。
没有尝试,那就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没有尝试,那就没有“赖有青山豁我怀”的豁达;没有尝试,那就更不会有“调素琴,阅金经”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尝试,是快乐之源泉、幸福之根本、成功之基石。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让人望而却步。
尽管如此,千百年来,它却依然没有挡住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诗仙李白曾登临赋诗,逸兴横飞;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此流连忘返,叹为观止……而今天,更有无数的人不畏艰险,奋勇登山,尽享这无限风光,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势![写作运用]适用于“勇气”“无限风光在险峰”“感悟自然”等话题。
示例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像黄山那样,虽秀丽无比,松奇石怪,然而道路艰险,难以攀登。
千百年来,唯有如李白、徐霞客等勇于探索、不畏艰险者,方得“一览众山小”。
现实中,我们前行的道路上,亦有如黄山般的一座座高山,它们同样是道路曲折坎坷,攀登不易,然而,只要我们如李白、徐霞客等人那样,不惧困难,无畏艰险,坚持不懈地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那么,我们一定会登上人生中的一座座山峰,从而收获无数的成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和灿烂!(《扎根高峰》) 示例二: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
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成就了不凡,成就了壮观。
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缤纷。
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
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
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作愣小子胖妞,比作举重选手,比作……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文章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黄山记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妙的布局特点。
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
(介绍黄山)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