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人死后的有哪些丧歌

老人死后的有哪些丧歌

老人死后的有哪些丧歌
老人死后的有哪些丧歌

老人死后的有哪些丧歌

丧歌的内容:①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和对亡者的深切怀念;②歌颂死者艰苦创业精神,以教育后辈;③叙唱历史故事和世俗生活知识;④聚众歌舞群唱,以铭其和睦团结之志。

丧歌的曲调大致可划分为下述几种类型:①哀哭歌调。此类歌调大都建立在悲泣哭述语调的基础之上,有的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调的音乐化。节奏自由,无一定结构模式,一句委婉的下行哭腔,大同小异地连续进行。如达斡尔族的“哭丧调”、云南楚雄彝族的“冒呃”、傣族的“喊海”,以及各地、各族称为“悲调”、“哭腔”、“哭亲人”的丧歌等。②山歌、小调和歌舞曲。如湖北的“丧鼓”唱腔,即多为山歌调,其中嘉鱼环城的一套,就包括“平腔”、“高腔”、“悲腔”等3种板式,属于山歌联唱体。湖南道县的丧歌“路腔”,湘阴的丧歌“散花”等,则完全是小调风格。此外,还有部分丧歌需伴随祭祀性舞蹈进行跳唱。如湘西土家族、苗族的“跳丧”、贵州彝族的“跳脚”、云南景颇族的“丧葬舞”、哈尼族的“莫搓搓”、纳西族的"窝热"以及羌族的“芝干寿”等。③吟诵歌调。多为祭师所唱。湖北大冶黄金湖的一套“孝祭歌”,湖南湘阴儒教的“丧礼歌”等,属于此类。另有一部分演唱历史故事的吟诵歌调,其音乐特点,已近似说唱风格。

村民认为老年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

人生在世犹如水上浮萍光景千年恰似空中闪电春

花秋月不久人缘已尽结发难留

自古有盛必有衰有生必有死哪有人生而不死无

常已到世事尽抛

劝亡者休想家乡劝儿女不必悲伤山中哪有千年树

人间哪有百岁郎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年人死亡是天经地义的现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人死非但不悲,反视为一件喜事。视年老去世是驾赴瑶池,百年归山。在神农架山乡,凡遇亲朋丧事,必请歌者击鼓赛歌,亲朋纷纷来祭,整夜打丧鼓“伴灵”、“闹丧”。这与其说是对死者的吊念,不如说是对死者的欢迎。

甲是天是地是开天辟地,歌郎到此大吉又大利

孝家桌子四角方,张郎截取鲁班装。

四边镶嵌云燕子,中间燃起一炉香。

玉帝差我弟子早进歌场,挎鼓二人打鼓又唱丧。

乙一根竹竿圆溜溜,孝家请我开歌头。

歌头不是容易起,未曾开口汗先流。

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五方。

开人人有三魂七魄,开神神有一路的豪光。

甲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打扫堂前地,焚起三炷香。

十字路上先请各路神将。

我一请上天的赵天师,二请杨戬杨二郎。

三请玉皇大帝,四请四大天王。

五请五方同道,六请孝家的家堂。

七请七天姊妹,八请八大金刚。

九请九天玄女,十请十殿阎王。

孝家无神不请,只为家严(慈)的身亡。

这开头部分是为了和各位神鬼梳理关系,请完各路神仙,又要开五方,然后才来到孝家大门上,唱词一变,又是一番景象。例2

甲我来到孝家一重门,一重门上不见人,只见两个黑汉把守一门。

孝子出来忙答应,叫声歌师莫错认。那不是黑汉那是门神。

门神门神站在两边闪在两旁,让我歌郎早进歌场。

挎鼓二人打鼓又哭丧。

乙来到孝家二重门,二重门上不见人,只见一对金鸡把守二门。

孝家出来忙答应,叫声歌师莫错认,那不是金鸡那是凤凰。

凤凰凤凰站在两边闪在两旁,让我歌郎早进歌场。

挎鼓二人打鼓又哭丧

.......

一共要进十重门,再下来就是歌师的自我介绍。例3 甲哪里来的歌师,哪里来的歌郎。

遇到好多河,翻了好多山。

碰到什么人看见什么仙。

肩挑什么手提那幢。

脚穿什么进歌场。

乙扬州来的歌师,柳州来的歌郎。

过了三十三条河,翻了九十九座山。

碰到孔夫子看见李诗仙。

肩挑一双是阳雀,手提画眉一幢。

脚穿边耳子草嚡一双跳进歌场。

最后一句歌师鱼贯而入跳进歌场,孝子紧随其后开始转丧。至此开歌头告一段落。进本章是整个孝歌的主题,也是孝歌当中最精彩的部分,其内容以《二十四孝》为主,主要是劝人行孝,歌词通过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告诫孝与不孝所产生的因果报应,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要以歌师根据亡者的性别和同行对歌词的熟悉程度而定,亡男一般

唱“董永葬父”,亡女一般唱“孟仲哭竹”。也可以进朝廷,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可以唱“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等。歌师先唱啥后唱啥,事先没有安排,进场以后开始商量。通过对唱当中的交接和转换寻找突破口。

例4

甲来到灵前唱亡魂,唱歌都是同路人。

前朝故事数不尽,不知先唱那段文。

乙歌师前面把路引,我在后面慢慢行。

先唱一段贤广文,你看建议成不成。

.......

唱歌中最起劲的莫过于有不认识的歌师,相互盘根问底,卖弄学问,那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极致。例5

甲来到歌场好热闹,兄台唱的实在好。

敢问歌师名和姓,小弟也好来请教。

乙天里天来天外天,我是天外一神仙。

肩背一副铁搭链,专锁小鬼和判官。

一头派的天和地,一头派的地连天。

游了三山游四海,哪个小鬼再乱弹。

甲天里天来天外天,我才是上天真神仙。

惩恶扬善我最先,曾经修炼五千年。

老君借我金刚钻,专钻你的铁搭链。

神仙本是人修炼,少在面前显手段。

甲坏了坏了真坏了,阴沟里面船翻了。

长江里面水干了,看来今晚球探了。

乙豹子还怕狗发威,猫儿还怕死老鼠。

老鹰还怕乌鸦嘴,阎王还怕涩牙巴鬼。

......

如此这般下去,矛盾越来越激化,这时就需要有人来劝和,不然的话孝歌就无法继续。例6

丙来在歌场接住锣,我劝歌师唱好歌。

二位也好消消气,莫在歌场伤了和。

丁二位歌师文采强,个个都是诸葛亮。

汉高祖来楚霸王,你们都比古人强。

戊歌师既然歌场来,想必也是来致哀。

桌上摆的是灵牌,金童玉女泪沾怀。

山珍海味桌上敬,未见亡者把口开。

人生在世一口气,自古和气能生财。

经过众人的一番劝说,歌师重归于好,于是又言归正传,本章唱久了中途需要休息,也许是为了回忆歌词,于是从本章退出来,又开始自编自唱,称其为扯闲谈。不过也很有意思。例7

说日白来就日白,五黄六月下大雪。

十冬腊月割燕麦,筷子杀猪筛接血。

......

也有表现巴山人那种厚道,帮忙那种实在的歌词。例8 闲暇无事去撒网,闻听孝家丧鼓响。

丢了鱼儿甩了网,急急忙忙进歌场。

寥寥数语,把巴山人唱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令人叫绝。孝歌唱到夜场的晚上三更天,要唱“奠酒歌”。亡女就唱十月怀胎,亡男就唱“十杯酒”接古人。例9

一杯酒儿敬亡魂,接来四个老古人。

彭祖活了寿八百,果老二万七千春。

洞宾老祖三千二,令婆牙掉又重生,

四个古人灵前坐,陪着亡者到天明。

二杯酒儿敬亡魂,又接四个小古人。

甘罗十二为丞相刘秀十二座洛阳。

周瑜九岁统雄兵。安安七岁孝母亲。

三杯酒儿敬亡魂,再接四个哭古人。

梦娘一场哭进京,孟姜女儿哭长城。

晴雪啼哭来吊孝,董永契哭葬父亲。

四杯酒儿敬亡魂,还接四个笑古人。

呵呵大仙笑上天,佛爷一笑望西天。

杨广击掌微微笑,十八罗汉笑观音。

......

四十古人全到齐,接到灵前配亡魂。

亡者撒手归西去,孝子奠酒泪淋淋。例10<十月怀胎>

正月怀胎正月正,早插杨柳早发青。

胎儿好比浮萍草,落在娘肚未扎根。

二月怀胎是新春,头痛眼花脚抽筋。

又想酸辣又想荤,吃进嘴里又恶心。

三月怀胎三月三,娘背背笼上茶山。

任何事情不想干,瞌睡掉在眼面前。

四月怀胎四月忙,黄皮骨廋眼落膛。

山珍海味都不香,一身发软懒洋洋。

五月怀胎在娘身,早晚不敢出房门,

呼吸出气口难吞,成天只想床上困。

六月怀胎三伏天,上坡下坎小心点。

堂前扫地身难转,弯腰驼背难上难。

七月怀胎在娘身,裁衣做裤忙不停。

冬天雪大又怕冷,夏天又怕惹湿疹。

八月怀胎是中秋,孩儿肚里挂金钩。

八折罗裙难遮丑,受尽煎熬盼出头。

九月怀胎九月半,儿在肚里乱动弹。

四处热闹去不成,唯恐孩儿路上产。

十月怀胎要临盆,儿在肚内打翻身。

儿奔生来娘奔死,千辛万苦儿降生。

下地一尺另五寸,空起双手见母亲。

穿戴二字无分文,纱线都没带一根。

为儿为女忙不停,不分酷热和寒冷。

睡半夜来起五更,只为后人尽责任。

娘睡湿处儿睡干,打湿左边放右边。

左右两边都打湿,起身抱儿胸面前。

.........

孝子奠酒结束后,歌师开始退朝。至此,进本章告一段落。还阳歌是孝歌的收尾阶段,按规矩必须在岀柩前把阳还毕,一般鸡叫五更就开始还阳,歌师改腔唱还阳歌,其内容主要是把开歌头所提及的各路神仙一一送走,也叫安神定位,然后从孝家屋内由里到外依次还起,一直还到歌师的锣鼓上。还阳时孝子按照歌师唱指的方向下跪叩头所表达的都是一些对亡者的告慰,生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歌师对孝家的祝福。例11

说还阳来就还阳,阴歌改作阳歌唱。

阴歌送亡归天界,阳歌保住唱歌郎。例12

说还阳来就还阳,把阳还到杨家将。

大郎战死在沙场,二郎替死八贤王。

三郎乱箭穿胸膛,四郎失节落番邦。

五郎怕死当和尚,六郎镇守边关堂。

........例13

说还阳来就还阳,把阳还到磨盘上。.

左推三转生贵子,右推三转状元郎。

说还阳来就还阳,把阳还到板凳上,

孝家板凳好停丧,只许千年停一次,不许万年停两双。

说还阳来就还阳,把阳还到鸡圈上。

白天放出一百只,晚上收回五十双。

说还阳来就还阳,还了月亮还太阳。

还了月亮落西山,还了太阳出东方。

......

最后把歌词还到锣鼓上,孝子接住歌师的锣鼓,歌师念念有词“不打不唱,孝家发财兴旺”。至此,整个孝歌算是

[音乐大观]论土家族丧歌体现的人文特色

论土家族丧歌体现的人文特色 徐琳 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08000 重庆 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地区流行土葬丧俗外,其余民族聚居地,还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丧葬礼俗。家族的丧事,又叫“白喜”或“白会”,程序也相当复杂,是土家族仪典文化中的代表部分,能较深刻土地反映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 关键词:土家族;丧歌;人文特色 一、土家族丧葬仪式的具体流程 土家族丧葬议程可分为即亡流程、亡时流程、送葬流程。而每一仪程都有其复杂的步骤,而且许多都不能省略。 1. 即亡流程 即亡流程顾名思义就是人之将死时的这一段时间的过程,大致可分为6个步骤。主要有以下流程,坐活夜:坐活夜的目的是使死者、生者等都有心理准备,因而对老人在未死之前,每年在其生日这天做活夜;制寿衣:这是在老人死亡前的一个必要工作,寿衣必须生前穿几次,否则会在死后穿不到。2.亡时流程 当死者落气之后,后人不能一味的伤心,而应该忙着为亡人打开另外的道路,让死者一路好走。这一段流程可分为29个步骤,主要有以下流程,推帐子:就是把前方的一根竹竿的绳索解开,把帐子推到床后。按照一般的解释是:如果落气时不把帐子推开,亡人便会落入网丝城,那是一种很痛苦的环境;告之乡邻:人死之后同时进行的由两个必须程序,其一就是放鞭炮告之乡邻。烧落气钱:这是死时同时进行的两个程序之一,孝子跪于床前,烧化子钱,叫“烧落地钱”,这是给死者去阴间的路费;含口银:放在亡人口里,是亡人在阴间路上买茶喝的的零花钱。 3.送葬流程 当所有的下葬工作做好后,就是让死者入土为安的过程即送葬流程,大致分为12个流程。主要有以下流程,出殡:这是临下葬之前,要先从中堂里把棺木用手扶出,放在场坝里,用竹丝系于棺木的腰间,下葬后腰埋于地下,到后来才取出;烧祭(二):出殡后,由孝媳打扫中堂,由四周向中间扫,然后用柴火燃烧其间的各种“垃圾”,这叫吸财;发丧:也叫“上山”,这是出殡一段时间以后,按照择定的时间发丧。 二、丧歌在丧葬仪式中的表现形式 (一)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演变过程。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等方式,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鼓踏后而歌,叫啸以兴

湖南凤凰的丧葬礼仪习俗

.简述你家乡某一人生礼仪习俗(内容包括:礼仪名称、成年礼应指出年龄要求、具体程序、礼仪禁忌、主要功能、变迁等).指出该人生礼仪习俗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我地家乡在湖南湘西凤凰,凤凰县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下面我要介绍地是凤凰地丧葬地礼仪习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以前,凤凰地苗族按照死者地死因,即“死地好”、“死地丑”来选择埋葬地方式.只有“死地好”地人能够实行土葬,而“死地丑”地人是不能进行土葬地,苗族“死地丑”地人只能实行火葬,所谓“死地丑”即是非正常死亡地意思.怎样区分“死地丑”呢,在凤凰主要是看死亡地原因,如:溺水死、摔死、枪击死、雷击死、上吊死、刀砍死、蛇咬死、虎咬死、车撞死、马踩死、妇女难产死、均谓之“死地丑”.而且他们认为特别是“死地丑”地小孩子,他们都不能有坟墓,只能把他们进行树葬.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凤凰苗族地三种墓葬地形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树葬 很早以前,苗族在人死后,会将死者用树皮包起来裹起来挂在树上.特别是是婴儿夭折,或者是不满岁地小朋友“死地丑”,苗族地人就会将其衣服穿好,放在竹簸箕里,挂在附近山坡地树枝上,任野兽叼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土葬 很早以前就有了,一般都是用木棺葬.先在地表挖一长方形竖穴土坑,将棺木放下,死者脚朝墓门.一般垒土为坟,墓前方用一块稍微平整地石头做墓门.然后将死者地名字,还有亲人地名字刻在石碑上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火葬 “死地丑地人”必须实行火葬.一般是当天死,当天火化,当天埋葬.但要是越到栽秧、秋种等农忙时节暂时不火化,将尸体装进棺材,停放到离村远地坡上.能农民忙完了,再将尸体火化并埋葬.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丧葬地过程: 临终 或久病卧床,或大病不起,或急病倒床,或意外重创,但凡危重,人之将死,或估计生命不能维持一昼夜,要谴人奔告主亲好友前来探视.为体现临终敬孝之情,家人及临终者儿、媳,均放下手中地活计,或哪怕再远,除非确实赶不上,都要齐聚于临终者床前片刻不离地守护,有事离开须臾也必须轮流值守,即便疲惫不堪,也只能在旁打盹休息,以便随时聆听临终嘱咐.家门族内、团转四邻或临近不远地亲友,白天派人轮流到场,晚上除留人看家外,大多要参与守候,如同平时地其他重大事项必须帮忙一样,体现出族人亲情、友情力量,维系着一种团结、互助地凝聚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据经验和守望地情形,当确认临终者将要落气时,以长子或幺儿为主,把临终者从床上扶坐起床,与其背靠背坐倚或以手撑其背部,自上而下抚抹胸部,至到老人生命地最后一口气.即所谓撑头抹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鸣枪报丧 病人一落气,家属就在自家门前连发三枪报丧,村人听到枪后,便知道有人去世了,要立马去帮忙.鸣炮寓示及时将亡魂送归西天仙界,客观上起到向四邻亲友报丧地信息传递作用.同时,焚化钱纸,称烧落气钱.团转四邻听见报丧信号,便云集丧家,慰藉哀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沐浴更衣 在报丧之后,用浴盆盛一盆温水,脱去死者地衣裤,同性亲人用一块新白棉布沾湿温水从上到下擦拭一遍,便是沐浴净身;然后给死者换上穿戴寿衣、寿裤、寿裙、寿鞋、寿帕、绑腿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老人死后的有哪些丧歌

老人死后的有哪些丧歌 丧歌的内容:①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和对亡者的深切怀念;②歌颂死者艰苦创业精神,以教育后辈;③叙唱历史故事和世俗生活知识;④聚众歌舞群唱,以铭其和睦团结之志。 丧歌的曲调大致可划分为下述几种类型:①哀哭歌调。此类歌调大都建立在悲泣哭述语调的基础之上,有的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调的音乐化。节奏自由,无一定结构模式,一句委婉的下行哭腔,大同小异地连续进行。如达斡尔族的“哭丧调”、云南楚雄彝族的“冒呃”、傣族的“喊海”,以及各地、各族称为“悲调”、“哭腔”、“哭亲人”的丧歌等。②山歌、小调和歌舞曲。如湖北的“丧鼓”唱腔,即多为山歌调,其中嘉鱼环城的一套,就包括“平腔”、“高腔”、“悲腔”等3种板式,属于山歌联唱体。湖南道县的丧歌“路腔”,湘阴的丧歌“散花”等,则完全是小调风格。此外,还有部分丧歌需伴随祭祀性舞蹈进行跳唱。如湘西土家族、苗族的“跳丧”、贵州彝族的“跳脚”、云南景颇族的“丧葬舞”、哈尼族的“莫搓搓”、纳西族的"窝热"以及羌族的“芝干寿”等。③吟诵歌调。多为祭师所唱。湖北大冶黄金湖的一套“孝祭歌”,湖南湘阴儒教的“丧礼歌”等,属于此类。另有一部分演唱历史故事的吟诵歌调,其音乐特点,已近似说唱风格。

村民认为老年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 人生在世犹如水上浮萍光景千年恰似空中闪电春 花秋月不久人缘已尽结发难留 自古有盛必有衰有生必有死哪有人生而不死无 常已到世事尽抛 劝亡者休想家乡劝儿女不必悲伤山中哪有千年树 人间哪有百岁郎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年人死亡是天经地义的现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人死非但不悲,反视为一件喜事。视年老去世是驾赴瑶池,百年归山。在神农架山乡,凡遇亲朋丧事,必请歌者击鼓赛歌,亲朋纷纷来祭,整夜打丧鼓“伴灵”、“闹丧”。这与其说是对死者的吊念,不如说是对死者的欢迎。 甲是天是地是开天辟地,歌郎到此大吉又大利 孝家桌子四角方,张郎截取鲁班装。 四边镶嵌云燕子,中间燃起一炉香。 玉帝差我弟子早进歌场,挎鼓二人打鼓又唱丧。 乙一根竹竿圆溜溜,孝家请我开歌头。 歌头不是容易起,未曾开口汗先流。 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五方。

2020年民间丧事老式讣音范文民间丧事文书的写法

民间丧事老式讣音范文民间丧事文书的写法丧事上的喜话怎么说 是习俗。 丧歌,是中国民间传统丧葬礼仪活动中传唱的风俗歌曲。亦称“葬歌”、“夜歌”、“孝歌”、“挽歌”、“哀歌”、“丧鼓”等。 孝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种,在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流行。当长辈去世以后,在将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后代要为逝去的长者守夜,就是围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转,谓之转香。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 转香期间要找会唱孝歌的人唱一通夜,内容不限,有为老人歌功颂德的内容,到了夜深时,唱歌的一对男女就故意唱打情骂俏的歌,以吸引那些帮忙的和一些送礼的客人不睡觉,不至于冷场(农村习俗老人去世葬礼越热闹就越孝敬)有的为了更热闹更吸引人干脆就请两批唱孝歌的人,让其对骂谁骂赢了主人另行有赏。虽然谈不上不文明但也相当有趣。具体曲调为当地的山歌。歌词可以又唱歌的人临时自编。

民间丧事中的三六九叩和二十四孝(确切应该是二十四叩),是一套传统的殡丧礼仪。 1、三六九叩:是指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根据宾客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一般二、三代直系须三跪九叩,二、三代旁系须二跪六叩,其它亲朋一跪三叩即可。切记,长辈不能跪叩,同辈年长者可免(现代死者为大、客气跪叩者也有)。 2、二十四叩:这就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礼仪了,一般有知宾指挥。现代使用者不多了,各地做法也不尽然相同。基本程序如下:进棚——哭灵——首拜——左上拜、右上拜、左下拜、右下拜——中拜——焚香——敬酒——祭拜——退拜。 (1)首拜位要离灵位稍远些(5~6步);左右上下拜是首拜位各45度斜向三步;中拜位在首拜位向前三步;祭拜是灵前位,退拜是灵前位后退三步。 (2)首拜、祭拜,知宾应喊:首叩头,再叩头,三叩头。 (3)整套程序中共有八拜,每拜三叩,计二十四叩。

上留田行 翻译、解析

上留田行 唐代: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习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湖南丧葬习俗

灵堂 亦称“孝堂”、“灵棚”。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 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起源甚古。《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阼,指正屋居中东边。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并告祖、告天地诸神。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 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 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自1950年后,挂功德者逐渐消

丧事礼仪知识-哀祭文类的制作

丧事礼仪知识-哀祭文类的制作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一)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quot;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1)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quot;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湖南宁乡民间夜歌子歌词

起歌 打扫堂前地,满堂炉内香。 道场真果散,奉请唱歌郎。 天地开张日吉时良,谁人制立起屋上梁。谁人制立开挖池塘,谁人制立杀猪宰羊。谁人制立男女成双,谁人制立写读文章。谁人制立打鼓闹丧堂,黄道开张日吉时良。鲁班制立起屋上梁,香祖制立开挖池塘。张公制立杀猪宰羊,月老制立男女成双。孔子制立写读文章,田家制立打鼓闹丧堂。都来都来带把梳来,梳起东边雲来雨来。雲来雨来锣鼓相催,鼓打一槌惊动天。鼓打二槌惊动地。 鼓打三槌惊动三官大地。 鼓打四槌惊动四值功曹。 鼓打五槌惊动五子行孝。 鼓打六槌惊动六合同春。 鼓打七槌惊动麻兰七妹。 鼓打八槌惊动八大金刚。 鼓打九槌惊动九牛大造。 还有两槌歌不打,生人不打死人锣。不知雷在哪里打,不知雨在哪里来。

不知雲在哪里起,不知风在哪里来。不知电在哪里扯,不知歌在哪里来 雷在雷洲雷里打,雨在九宵雲外来。雲在半空之中起,风在乌雲洞里来。电起闪母手中扯,歌是田家唱起来。歌郞生得是天宫,今晚追雲下凡逞。闻听亡者登仙界,特来陪亡到天明。歌郎来得黑又黑,見着大河过不着。扯根丝毛塔过江,两脚忙忙到丧堂。来到丧堂无别事,特来陪亡话家常。叹亡魂来道亡魂,看叹亡魂好伤心。昨日马黄台上客,今晚南柯梦里人。看叹亡魂好伤心,犹如灯火一争明。还过天光还过晚,成家立业在世间。家財什物都不要,一双空手見阎王。池塘积水昨晚雨,花落池塘昨晚风。今日不知明日事,人在世间一场空。天也空来地也空,世间好比歌凉停。自古日月如梭过,光阴似箭箭离弓。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从带一文。在生积钱千千万,死后一双空手見阎王。

参神 在生积钱千千万,一双空手見阎王。父母恩深真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同胞兄弟也分离,大限来时各自飞。亲戚朋友思义深,除非灵前去相逢。手持钱財凭火焚,烧与陈香板内人。新故亡人得钱用,宽心稳座听歌文。唱得此处转过东,歌郎转步去参神。手扯钱財凭火焚,烧与福神堂上香火神。新故亡人归西去,打锣打鼓闹丧堂。福德尊神显威灵,助我歌郎到天哦。手持钱財凭火焚,烧与九天司命神。新故亡人归西去,打锣打鼓闹丧堂。司命府君显威灵,助我歌郎到天眀。手持钱財凭火焚,烧与张良鲁班神。张良鲁班得钱用,助我歌郎到天明。手持钱財凭火焚,烧与五方五帝神。五方五帝得钱用,助我歌郎到天明。手持钱財凭火焚,烧与门神户尉神。门神户尉得钱用,堂前有事你担成。手持钱財凭火焚,烧与屋檐重子神。屋檐童子得钱用,助我歌郎到天明。

苗族的宗教式丧葬文化

苗族的宗教式丧葬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下面是惠好考试网为大家带来的苗族的宗教式丧葬文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苗族的宗教式丧葬文化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距今四五千年前,其祖先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主要从事桑农生产和捕鱼狩猎活动,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部落生活。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他们不断开拓发展,形成了原始部落联盟――”九黎”。当时的”九黎”是雄居东方的强大部落。后来,黄帝部落逐渐的强大,他们打败了”九黎”,蚩尤被杀,苗族开始南迁。苗族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风俗习惯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一页。其中苗族的丧葬习俗是苗族社会保持得比较完整的古代风俗习惯之一。时至今天,虽然经历历史长河的淘刷,新文化的冲击,有些地方可能已非原来面目,但基本保持了它那原始古朴、充满神秘色彩的形式。

一、古代苗族葬俗 苗族的丧葬习俗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苗族的丧葬习俗实际是属于原始崇拜的范畴,是原始宗教中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混合形势,而且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形式。可以说,苗族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宗教的活化石。 古代的苗族丧葬,主要有悬棺葬、岩棺葬、土葬3种。悬棺葬、就是想法把灵柩悬架到崖壁上;岩棺葬,是想法把灵柩放入溶洞中。放置灵柩的悬崖岩洞,通常都是一个家族、氏族的公共葬所;土葬,即八士埋葬,其中,又有用木棺、石棺之别,也有不用棺木埋葬的。在唐代,苗族盛行悬棺葬,至清代土葬逐渐增多。那时的土葬不用棺木,也不垒坟。 葬式有横葬、顺葬之分。将尸体头东脚西埋葬叫横葬:将尸体头北脚南埋葬则叫顺葬。横葬是苗族一种极古老的葬式,采用这种葬法以示意苗族祖先是从东方迁徒而来,让亡灵也归到东方故土与祖先亡灵相聚。直至清光绪年间,横葬才逐渐改为顺葬。但一直到解放前夕,也还有部分苗族实行横葬。尤其独特的是,在死者尸体停放期间,孝子贤孙要举行巡逻守夜仪式。

湖南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xx 亦称“孝堂”、“灵棚”。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 “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 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起源甚古。《周礼·春官·小宗伯》: “大敛、小敛”。《仪礼·既夕礼》: “大敛于阼。”xx疏: “主人奉尸敛于棺。”阼,指正屋居中东边。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 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 “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云:

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并告祖、告天地诸神。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 “踩莲花堂”。 xx木棍 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 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 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自1950年后,挂功德者逐渐消 失,近年来又渐兴起。 贴大旗 又称“贴大字”。过去民间做超度时,由道士用黄白绿三色八开纸剪成下面斜角开口的旗形,一张一字,上书“昊天罔极”、“跨鹤归西”、“泪洒江天”、“邈若山河”、“慎终追远”、“生荣死哀”、“遗恨千古”之类的悼词,乘贴在灵堂家中各门的门框上,如丧事大办,则在灵堂外的四角的对角扯起长绳,在绳上每隔2-3尺贴一张。 点天灯 旧时,民间将死者入殓后,在堂前天井竖一对留有若干竹叶的竹竿,各悬一只小箬帽和形似棒槌的纸灯笼。每晚点烛悬灯,直至出丧日止。

丧事用文格式、范文、习俗

丧事用文格式、范文、习俗 目录 1、封面 (1) 2、目录 (2) 3、名词解析 (3) 4、挽幛 (7) 5、挽幅 (8) 6、丧告 (9) 7、封丧 (10) 8、挽带(花圈上下款) (10) 9、挽联 (11) 10、礼桌 (22) 11、悼词 (23) 12、祭文 (25) 13、丧事旧俗 14、丧事朱砂符样 15、待续 丧事用文格式及范文 (挽幛挽幅挽带挽联丧告悼词祭文) 一、名词解析: (挽幛、挽幅、挽带和挽联) 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 1、挽幛、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 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挽幛,就是哀吊的礼品,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做成,有用纸的立轴,能称"礼轴"。为民便 于悬挂,幛子通常竖幅,上面的文字也直写,也有用横写的。 挽幛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但通常以四个字为多。挽幛用语可用固定词语,也可撰合适的辞句。但应注意,"挽幛"属哀悼送礼用的,其用辞应具有褒扬、吊唁之意。 挽幛只在死者灵堂出殡当日张挂,通常多用7尺白布写字。若是采用直写方式,就必须从右向左字排三部分书写;若是采用横写方式,则应从上往下安排三部分书写。 第一部分,面向幛子右手边(或顶边),顶头主要写死者姓名加颂词称呼。 第二部分,正中间写祭幛语,字距要一致,如写挽联,则两边对称,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直接写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面向幛子左手边(或底边)顶尾写送祭幛人姓名加身分称呼和悼词,如送祭幛者与死者系亲属同姓,送者可只署名,不写姓。 2、挽幅、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挽幛、挽幅的制作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例:挽幛实例挽幅实例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3、挽带、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 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例:沉痛悼念×××同志友×××敬挽××恩师千古学生×××拜挽悼念×××仙逝邻里×××哀挽敬爱的爸爸安息吧女儿×××泣挽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4、挽联、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