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债权的比较

物权债权

概念

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

内,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并

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是权利主体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

律规定,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特

定行为的权利

性质、特征

对世权,具有独占性、排他性,

反映物质财富的静态所有关系

对人权,不具有排他性,反映动

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

是特定权利主体和不特定义务主

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客体物物、行为、智力成果

内容

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并排除

他人干涉

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

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请求权和受领权

产生方式种类及内容均由法律创设

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

因管理

实现方式物权所有人自己行使权利实现权利须凭借债务人履行义务

效力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权无追及效力和优先权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金栋法律咨询网,免费帮您预约全国范围内处理财产继承、人身侵权、民事赔偿、合同纠

纷等案件的知名律师,全程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免费法律咨询热线:010-********

北京知名债权债务清偿、继承、周军律师

一、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债权为两种不同的财产权,具有以下种种区别:

(一)物权与债权反映不同的财产关系,体现不同的经济利益

物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对作为物权标的物的物

质资料的支配(使用、收益、处分),或者满足物权人生产、生活的需要(所有权和用益物权),

或者实现物权人的债权(担保物权)。债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债

权人通过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取得债务人给付的财产④,或者获得债务人提供的劳务。

即使债权以财产给付为标的,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亦仅能请求债务人为财产给付行为,不能

直接支配债务人的财产。对此王泽鉴先生指出:“债权不是对给付标的物之支配。给付之标

的,有为物之交付者,于此情形,债权人对于该给付标的,亦无支配权之可言,例如甲出卖某家用

电脑给乙,尚未依物权法之规定移转其所有权时,债权人乙尚非该电脑的所有人,不得直接支

配该物,排除当事人之干涉。”由于债权人对债的标的物并无支配权,自然也就不可能通过对标

的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而享受标的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物权反映静态财产关系,债权反映动态财产关系,对物权与债权的这一区别点,学界

早已论及。例如,王家福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一书就将“债权反映着动的财

产关系,物权反映着静的财产关系”作为债权与物权的首要区别。但是,物权与债权内涵的经

济利益上的差别,却很少有人进一步追究。其实,按利益法学的基本观点, “权利的基础是利益”,

反映一定社会关系,体现一定利益,是权利最本质的属性。因此,在考察两种不同权利的区别时,

应当将它们反映的不同关系、体现的不同利益放在首位。

(二)物权与债权的主体、客体不同

物权反映的财产关系是物质资料占有人与社会一般人之间的关系,故物权为对世权,

以不特定的任何人为义务主体,任何人都依法负有不侵害他人物权标的物,不干涉、妨碍他人

行使物权的不作为义务。债权反映的财产关系是特定当事人间的财产流转关系,故债权为对

人权,以特定的债务人(财产转让方或劳务提供方)为义务主体,特定的债务人依债的内容对债

权人负担给付财产或提供劳务等作为的义务。依债的目的,特定的债务人对债权人也可能负

担不作为的义务,以实现债权人的某种特定利益。例如,在因出版合同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中,作者有按合同的约定将作品交出版社出版的义务(作为的义务),同时又有不将同一作品交

其他出版社出版的义务(不作为义务)。

同样基于物权、债权反映的财产关系不同,物权、债权的客体也是不同的。物权为

对物权,物权的客体原则上只能是特定的物质资料⑤,而不能是他人的作为的行为。请帮工为

自己开机器进行生产作业,那是基于劳动关系享有了请求帮工为自己工作的债权,而不是基于

自己对机器的物权的效力。债权为对人权,债权的客体则只能是债务人的给付行为。即使以

财产的给付为客体的债,债权也只能针对债务人的财产给付行为,而不能直接针对债务人的财

产。债权人只能经债务人的给付行为而取得债务人的财产,不能不经债务人之给付而直接扣

押、提取债务人的财产。遇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债权人也只能请求法院运用国家公力强

制执行债务人的财产,仍然不允许债权人动用私力,自己前去扣押、提取债务人的财产。这是

文明社会维持文明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⑥。

(三)物权与债权的效力不同

1.物权与债权都有实行效力、保全效力和救济效力,但其内容各不相同⑦。

物权人无须他人意思或行为的介入,仅依自己之意愿,通过自己对标的物的支配行为,

就能实现物权所内涵的经济利益,故物权的实行效力表现为对物的支配权,即对物的占有权、

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在需要聘用他人帮助自己对标的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

时,他人亦处于自己辅助人的地位,在物权关系中不为独立的主体。由于物权之实行直接表现

为支配权的行使,故物权的实行效力,在物权法著作中直接称之为物权的支配效力。也有学者

称之为“物权的直接支配性”。与物权之实行不同,债权之实行则“依赖于债务人向债权人为

一定给付”,非经债务人的给付而不能实现其债权的内容,满足债权人取得财产或获得劳务的

利益,故债权的实行效力表现为债权人的请求权和受领权,即债权人依债的内容请求债务人为

一定给付并受领该给付的权利。债权人依债的内容请求债务人给付,债务人应债权人的请求

而为给付,然后债权人接受债务人的给付,是正常情况下债权实现的当然过程,因此就债权方

面看,债的实行当然表现为债权人的请求权和受领权。

如前所述,物权的实行既不依赖他人的意思或行为,同时也不依赖他人的财力,仅凭

物权人自己对物的支配行为,就能实现物权所内涵的经济利益。由物权的这一品格所决定,物

权的保全目的仅在于保持物权自身的完整性。而物权自身完整性的保持,则在于排除他人侵

害物权标的物的行为或他人干涉、妨碍物权人行使物权的行为,以保存物权的标的物,让物权

人对标的物无阻碍地行使支配权。因此,物权的保全效力表现为物权人的三项物上请求权:即

物权的标的物被他人侵占时,请求返还原物的权利;物权的标的物被他人损坏时,请求恢复原

状的权利;物权之行使受他人的妨碍时,请求排除妨碍的权利。由于物权之保全是通过行使前

述三项物上请求权,排除他人之妨害的方式来实现的,故在民法著作中,一般不称物权的保全

效力,而直接称“物权的排他效力”或“物权的妨害排除力”。与物权不同,债权的实现依赖于

债务人给付义务的履行,而债务人之给付义务能否履行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债务人的财产

状况。由债权的这一品格所决定,债权的保全在于防止债务人责任财产的减少,保持债务人清

偿债务的能力。因此,债权的保全效力表现为法律赋予债权人的,以保持债务人责任财产为目

的的两项权利——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依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当债务人因怠于行

使其对第三人的财产权利而影响其债务履行时,债权人有代位行使债务人权利的权利;当债务

人的不当财产处分行为影响债务人债务履行时,债权人有撤销债务人行为的权利。

如果说物权的保全效力的目的在于通过三项物上请求权的赋予以保全物权的完整

性的话,那么物权的救济效力的目的则在于运用损害赔偿的手段补偿物权人的经济损失,因此

如果我们将三项物权请求权归入物权保全效力项下,那么物权的救济效力则仅表现为物权人

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依物权的救济效力,当他人的侵权行为使物权人的物权灭失时,或者使物

权人的物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不能回复时,或者受破坏的物权的完整性虽能回复但使物权

人受有损失时,物权人均可请求侵权行为人赔偿损失。与物权的救济效力表现的救济权比较

单一的情形不同,由于债务人违反债的情形比较复杂,相应地救济债权的手段也就较为多样,

因此债的救济效力所表现的救济权是多种多样的,使债权人在不同情形下享有不同的救济权,

如请求强制实际履行、请求赔偿损失、请求支付违约金、请求实行定金罚则、请求补正不适

当履行以及解除合同等等。

2.物权因其排他性和保护上的绝对性而具有优先效力、追及效力,债权因其平等性、相对

性而不具有优先效力、追及效力。

物权的排他性是对单个的特殊物权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的性质,其意义系指同一标的

物上,性质不两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权不得同时并成,如同一物上不能并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所有权。物权为对世权,具有保护上的绝对性。“物权人于其标的物之支配领域内,非经其

同意,如何人均不得侵入或干涉,无论何人若擅行侵入或干涉,法律即给予物权人特殊保护之

特性,此即保护之绝对性。”物权的排他性和保护上的绝对性决定了物权在法律上的优先效力

和追击效力。物权的优先效力主要表现在:(1)同一标的物,有两个以上不同内容或性质之物权

存在时,成立在先之物权优先于成立在后之物权。(2)物权优先于债权。这主要是指“物权以

某特定物为给付之标的物,而该物上又有物权存在时,无论物权成立之先后,均优先于该债

权。”物权优先于债权,说明在法律保护上物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地位。这不仅民法保护如此,

刑法、行政法的保护也是如此,例如,侵害物权可能构成犯罪,而债不履行则不构成犯罪。物权

的追及效力是说,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落入何人之手,物权人都可以追及至标的物之所在行

使物权,例如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向抵押物的买受人主张并行使抵押权。但是,为维护交易安

全,稳定既成的物质资料占有关系,物权的追及效力须受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不动产登记公信

力制度以及取得时效制度的限制。

债权的平等性是说,对同一债务人的数个债权,只要已到清偿期,对债务人的一般责

任财产都有平等的受偿权。“债权人先为强制执行者,先受清偿,其他债权人,纵其债权发生在

前,亦仅能就剩余财产满足之。设债权人破产,则所有之债权,无论发生之先后,均依比例参加分

配。”由债权的平等性所决定,债权不具有优先效力。债权既不能优先于其他财产权利,也不存

在先成立的债权优先于后成立的债权的问题。债权的相对性是说,债权针对特定的债务人,债

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债务人请求给付,不能向债务人以外的人请求给付;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纵然

有第三人的原因,除法律另有特别规定外,债权人也只能请求债务人承担债不履行的责任,而

不能请求第三人承担债不履行的责任。债权的相对性“实寓有一项基本价值判断,旨在适当

维护当事人活动之自由,不致因故意或过失侵害债务人或给付标的,即应对债权人负损害赔偿

责任”。由债权的相对性所决定,债权也就不具有追及效力。

(四)物ㄓ胝ㄔ谟形奁谙扌陨洗嬖?a id="sogousnap0_7">区别

由债的目的所决定,债不宜永存,具有期限性。债的期限性不是说债有一个法定的或

约定的存续期,其期限届满债权就归于消灭。债可以由当事人约定履行期或不约定履行期。

约定了履行期的债,也不意味着履行期届满,债权就归于消灭。履行期届满后,债进入诉讼时效

期。在诉讼时效期,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因此,在履行期届满后诉讼时

效期届满前,债权不仅不消灭,其效力反而最强。诉讼时效期届满后,债由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

律债变为不具强制执行力的自然债,仍然不绝对消灭。因此,对债的期限性,不能理解为债有一

个确定的存续期,该期限届满,债归于消灭;只能理解为由债的性质和目的所确定,要求债权人

迅速行使债权,债务人迅速履行债务,通过债的履行而实现债的目的,从而消灭债。不允许债权

人长期不行使债权,债务人长期不履行债务,使债长期存在。诉讼时效制度本质上就是督促债

权人迅速行使债权,实现债的目的,从而消灭债的一个法律制度。债迅速履行、迅速消灭,才能

加速经济周转,既有利于债权人,又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如果债长期不履行、长期存在,

债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与债权不同,物权不存在这种要求迅速行使、迅速消灭的品格。

无论是无存续期的所有权或有存续期的他物权,都不具有要求迅速行使、迅速消灭的品格。

(五)物权、债权的变动不同

这里所称变动,是指发生、变更、消灭。法律行为和某种事实状态都能引起物权、

债权的变动。但是由于物权、债权的性质不同,不仅引起物权、债权变动的法律行为和事实

状态有所不同,而且还有是否采法定主义与公示主义的区别。

1.物权的变动采法定主义,债权的变动则否。

物权法对物权采法定主义,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均由法律直接规定,民事主体只能创设

法律已做规定的物权,不能创设法律没有规定的物权,也不能变更法定的物权内容。债法对债

权的种类和内容并不采法定主义。除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等法定之

债外,对合同之债的创设采任意主义。合同法虽然规定了一些有名的合同债,但是并不限制民

事主体创设合同法没有规定的合同债。当事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群众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

俗,均可依据自己的自由意思创设合同债权。

2.物权的变动采公示主义,债权的变动则否。

物权为对世权,其效力及于全社会,任何人对物权人的物权均负有不作为的义务。物

权的对世性决定了物权的存在和变动均须具有让社会了解的公示形式。因此,物权的变动,仅

有当事人变动物权的合意(理论上称物权合意),而不具有能让社会了解的公示形式,不能引起

物权变动的效果。只有物权合意与法定的公示形式——交付或登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物权

变动的效果。

债权为对人权,其效力仅及于特定的债务人,不及于其他人。债权的对人性决定了债

权的存在和变动,只要双方当事人明确并能够证明即可,无须具有让外人了解的公示形式。因

此,债权的变动,只要当事人双方形成变动的合意(理论上称债权合意),无须具有交付或登记之

公示形式,即能引起债权变动的法律效果。法律要求商品房预售合同进行登记,目的在于使商

品房买受方的债权物权化,具有对抗社会一般人的法律效力,以此防止商品房预售方的欺诈行

为,确保商品房买受方取得商品房的安全,维护商品房交易的秩序。商品预售合同未经登记,

也能在当事人间产生债权效果。如果商品房预售方搞欺诈,将预售了的商品房登记给了第三

人,商品房预售方应对买受方承担合同不履行的违约责任。

二、物权与债权的联系、交替与融合

(一)物权与债权的联系

物权与债权的联系,通常被表述为:债权以物权为其基础,债权的实现又以债权人取

得物权为结果。没有物权(特别是所有权)就不会有商品交换,也不会有债权;而没有债权,物权

交易也不能实现。对物权与债权相互联系的这种表述并无不当,但是其涉及到的实际上只是

物权与合同债权之间的联系,难免有以面概全之嫌。债有合同之债、侵权行之债、不当得利

之债、无因管理之债数种。各种债因其发生原因的不同而与物权有着不同的联系。因此,本

文打算对物权与合同之债、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之债之间的联系分别作些分析。

1.物权与合同之债的联系。对物权与合同之债之间的联系,我们只能从商品交换中去发

现。合同是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如果把货币所有权也看成一种物权的话,商品交换在法律

上表现为物权之间、物权与其他财产权之间或物权与其他利益(如获得劳务之利益)之间的交

换。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商品交换中,物权是作为交换的重要对象而存在的。物权既然是

交换的重要对象,那么享有物权也就当然成为人们参与交换的重要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没

有这个经济基础和条件的人,就只能以其自身的劳动力去与他人的物权进行交换。了解这一

点后,我们再从法律角度分析一下商品交换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物权与债权之间的真实的

合符逻辑的联系。

商品交换是一个先达成交换协议后进行实际交换的过程。这个交换过程是自然发生

的。但是,以“债”的名义赋予交换协议法律的强制执行力,在当事人头上加上一把“法锁”,

拘束当事人按协议办事,实现协议约定的交换目的,则是法律创制的。在我国古代没有罗马法

那样的“债”的概念,就说明“债”、“债权”、“债务”都是法律的创造物。我们可以设想人

类社会最初的交换协议是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在人类的法律史上曾有过法律只保护交换结

果而不过问交换过程的时期。“债”、“债权”、“债务”这些法律上的创造物的出现,使法律从

只保护交换结果开始逆流而上,延伸到保护交换协议达成后的交换过程。以后,“缔约过失责

任”的提出,又进一步使法律的保护延伸到了缔约接触之初。“债”这个法律创造物再加上德

国物权行为理论及其立法的创造,商品交换在法律上也就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以自己的物

权、其他财产权或其他利益交换对方不相同的物权、其他财产权或其他利益的动机促使双方

达成交换协议(即实施债权行为),然后依协议在债法上的效力承担向对方转让自己的物权、其

他财产权或其他利益的债务,同时取得请求对方转让其物权、其他财产权或其他利益的债权。

于是双方在债的束缚下进一步实施转让物权、其他财产权、或其他利益的行为(其中转让物

权、其他财产权的行为称物权行为或准物权行为),引起物权、其他财产权或其他利益的变动

(转让方丧失其转让的物权、其他财产权或其他利益,受让方取得转让方转让的物权、其他财

产权或其他利益),实现交换目的。双方的债权、债务亦因交换目的的实现而消灭。

综合以上分析,仅就物权交易而言,对物权与合同债权的联系我们可以作以下概括:

物权是民事主体取得合同债权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由当事人变动物权的动机促成实施的

债权行为是民事主体取得合同债权的法律上的直接原因。债权拘束债务人实施物权行为,引

起物权的变动,使债权人的债权转化为新的物权。在这里,物权变动的动机是债权的起点,物权

变动的结果是债权的终点,债权则是物权变动的法律媒介、手段、桥梁和保障。

2.物权与侵权行为之债的联系。侵权行为之债是侵权行为法规定的,以侵权行为为法律事

实而引起的债。侵权行为法虽然与合同法一样,也是债法的构成部分,但它与合同法的性质并

不相同。侵权行为法不是调整商品交换关系的法律,而是保护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等绝

对权的法律。因此,在侵权行为之债中,侵权行为人是债务人,受害人是债权人。侵权行为之债

的本质,是以侵权行为人的财产来补偿受害人所受的损害。这决定了物权与侵权行为之债的

如下联系:侵权行为之债是救济受侵害的物权的法律手段,当他人的侵权行为侵害物权人的物

权而使物权人受到经济损失时(包括失去标的物的经济损失、因标的物损坏而导致的价值减

少的损失、物权行使受妨碍而产生的损失等),物权人便取得对侵权行为人的债权,该债权的实

现便意味着物权人所受的经济损失得到了补偿。在这里,物权人对侵权行为人的债权,也就成

为其获得经济补偿的法律媒介、手段、桥梁和保障。

3.物权与不当得利之债的联系。不当得利之债也是法定之债,它以当事人一方无法律根据

取得不当利益而使另一方受到损失的事实状态为债发生的原因。在不当得利之债中,不当获

利的一方当事人为债务人,利益受损的一方当事人为债权人。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行为之债

一样,具有补偿受损一方所失经济利益的功能。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行为之债不同的是:侵权

行为之债不以侵权行为人获利为构成条件,它以侵权行为人的财产来补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

对侵权行为人具有惩罚性;而不当得利之债则以一方获利另一方受损为必定的构成条件,它只

是将获利方自受损方取得的不当利益移转给受损方,对获利方并不具有惩罚性。由此可见,不

当得利之债是平衡当事人失衡利益的法律手段,它所处理的问题是无法律原因的财产权变动

所引起的利益失衡问题。由不当得利之债的这一性质所决定,不当得利之债与物权具有以下

联系:

其一,无法律原因的财产权变动多为无法律原因的物权变动,因此从当事人利益角度

讲,不当得利之债是无法律原因而丧失物权的一方当事人自获利方取回其物权或取回获利方

所获不当利益(如将标的物转让第三人所获的不当利益)的法律媒介、手段、桥梁和保障。

其二,法律处理某些问题时也会引起不当得利。例如,依合同法规则确认合同无效或

者撤销合同,如果被确认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已经履行,就会出现不当得利。依物权

法规则处理某些物权问题时也会产生不当得利,如按物权法的添附规则将添附物确定归一方

所有,就会使添附物取得方获得不当利益。因此,从法律角度讲,不当得利之债还是适用某些物

权法规则的辅助手段,唯不当得利之债才能消除这些规则适用上所带来的利益失衡问题。

(二)物权、债权之交替与融合

1.物权与债权的交替与转换。物权为静态财产权,债权为动态财产权。但是,事物的静是

相对的,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动静交替,循环往复,才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民事主体的财

产权利也一样,它总是时而表现为静态的物权、知识产权,时而又表现为动态的债权。静态财

产权与动态财产权的不断交替、转换而形成经济循环,才造成了勃勃生机的市场经济,不断地

更新着、丰富着民事主体的财产。具体到物权与债权的转换,我们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看到了

两种不同的情形:

一种情形是,通过交换之约定,以转让自己的一个物权为对价,取得请求对方转让另

一个物权的债权。在这里,物权虽然未直接转化为债权,但是取得对对方的债权的基础和条件。

而这个债权实现时,便取得了对方转让的物权。在这里,债权直接转化为物权。物权、债权的

这种转换形式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物质商品交易市场,不断更新着、充实着民事主体的

物权。

另一种情形是,将货币贷出,取得请求对方返还本金和利息的债权。在这里,对货币的

所有权(物权),直接转化为对对方的债权。而该债权之实现,即意味着取得了更多货币的所有

权。在这里,债权直接转化为物权。物权、债权的这种转换形式,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金

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丰富着民事主体的物权。

2.物权、债权的交错与融合。民法是体系化的法律,它把反映市民社会生活的各种权利都

分门别类地纳入了一个既定的权利类型里。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民法所定权利体

系的相对封闭性,反映民事社会生活的一些民事权利较之于民法既定的各种权利类型,难免类

此似彼。最后民法把它们勉强纳入某个既定的权利类型里,这就造成了不同类型的权利的交

错与融合。

对物权、债权的交错与融合,有学者在理论上称之为实际的物权、债权与理念型物

权、债权之间的差异。物权、债权的交错、融合主要见之于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作为物权的用益物权,尤其是以租赁方式设定者(即用益人须定期向所有人交

纳租金者),与作为债权的租赁权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符合物权法定主义的要求,后者不符合物

权法定主义的要求,但由于二者都是物的用益关系的法权形式,其本质属性是一样的,因此反

映在法律上,二者都兼有物权性与债权性。

其二,房屋预售合同经登记后,买受人对出卖人的债权同时具有了物权的排他性。

其三,对物权变动采意思主义立法的,仅依当事人的意思而转让或设定的物权(前者

如转让的所有权,后者如设定的抵押权),在标的物交付或登记前,名为物权,实为债权。

其四,由于有价证券记载的权利与证券融为一体,因此证券权利人既对证券享有所有

权,又因证券上记载的财产权利的不同而享有债权、股权或物上请求权。

由于物权与债权的交错与融合,以至有人主张,“谈论某种权利是物权或债权没有意

义,最好是对该权利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具体权利、使发生那样的权利是否妥当,作个别的判

断”。

注释:

①对“物权”这一概念有四种不同的定义:其一,定义物权为直接支配物的财产权利;其二,

定义物权为直接支配物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利;其三,定义物权为直接支配物的排他性财产

权利;其四,定义物权为直接支配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财产权利。对此可参阅梁慧星主编:

《中国物权法研究》,第17~18 页。本人认为,前述第四种定义对物权区别于其他财产权的本

质特征的表述最为清楚、全面,故采纳之。

②关于给付的种类,可参阅史尚宽著:《债法总论》,第233~234 页。

③关于对人权与对物权之区分问题,可参阅孙宪忠著:《当代德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21~22 页。

④在债的关系中,债务人之财产给付,既可以是完整地移转财产所有权或知识产权,也可

以是在保留所有权或知识产权的条件下,移转物质财产或智慧财产供债权人使用。

⑤物权原则上只能以物为客体,但是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物权也可以以特定的财

产权利为客体,如权利质权,就是以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权利为客体的物权。此种情

形属于物权以物为客体之一般原则之例外情形。对权利质权及以土地使用权为客体的抵押权,

其是否为物权,理论上尚有不同看法,如陈华彬先生认为, “此等存在于权利之上的权利,并非真

正的物权,只不过与物权相类似,而使其准用有关物权之规定”。此见解见陈华彬著:《物权法

原理》,第5 页。

⑥关于债权的客体,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其一认为,债权的客体只能是债务人的特

定行为;其二认为,债权的客体既可以是债务人的特定行为,也可以是物或智力成果。对这两种

观点,彭万林主编的《民法学》一书第450~451 页和王家福主编的《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

一书第5 页都有论述。我认为,债权作为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其指向的客体

只能是债务人的一定行为,即理论上所称“给付”;而物、智力成果、劳务,在债的关系中则是

作为债务人给付行为的行为对象,即理论上所称“给付标的”而存在的。前述第二种观点的

错误在于抹煞了作为债的客体之给付行为与作为给付行为对象之给付标的之间的区别。关于

债权能否以债务人的人身和财产为客体的问题,王泽鉴先生所著《民法债编总论》第一册第

16~17 页有很好的论述。

⑦所谓实行效力,是权利人为实现其权利内涵的权益而依法可以为一定行为的法力。所

谓保全效力,是权利人为保持其权利,使其权利处于可实行状态而依法可以为一定行为的法

力。所谓救济效力,是权利人于其权利受侵害而不能实现其权益时可以依法采取一定救济措

施,以弥补其损失的法力。物权、债权都有实行效力、保全效力、救济效力,是本人在前人已

有理论见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物权、债权的效力,并运用逻辑的归纳方法加以抽象而

提出的一个理论观点。此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学界同仁批评。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与联系

彭道柏

一、区分物权与债权的意义。

《物权法》生效后,物权与债权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我们律师来说,弄清这两个法

律的概念、特点和区别与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物权法》生效后,对某些案件提起诉

讼与原来相比,其诉讼请求是不同的,否则就会被驳回诉讼请求,导致败诉。我举一、二个

例子:一、甲某将一套房屋先后卖给乙某、丙某,甲将此房的产权过户给了丙某。现该怎么

来提起诉讼呢?在《物权法》生效之前,我们都是主张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因为一套房

屋不可能同时分别卖给两个人所有。故此只能确认合同无效,并退还本金,赔偿损失。在《物

权法》生效后,根据该法第15 条的规定,我们只能主张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因为签订该合

同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背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它只是合同履行不能而

已,同时是当事人的违约行为造成的。这样只能要求退还本金和赔偿违约金,实际上当事人

之间就是一个合同之债。二、共同所有的房屋,共有人之一的张三在没有经过其他共有人同

意的情况下,将房屋买给了第三人李四。现作为共有人的王麻子,该如何提起诉讼呢?根据

《物权法》第97 条、第106 条的规定,该买卖合同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经经占份额三

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同时转让的不动产没有登记。

二、物权的概念和特点。

物权,即对物的权利。物权的特点:1、物权是支配权。2、物权是对世权。3、物权是绝对

权。4、物权具有排他性。5、物权具有法定性。6、物的权利的保护无期限性。三、债权的概念和特点。

“债务”的对称。债的关系中当事人一方即债权人享有的可以请求他方即债务人为一定行为

或不为一定行为并接受其履行的权利。债权是一种财产权,是财产存在的一种重要法律形态。

债权具有以下三项权能:(1)给付请求权。债权债务关系有效成立后,债权人有请求债务人

实行给付的权利。(2)给付受领权。债务人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予以接受并永久保持因履行所得的利益。(3)债权保护请求权。债务人不履行债

务时,债权人有依此事实请求国家机关予以保护,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有时会因时

效等原因而丧失保护请求权,但在此场合仍对债务人的自愿履行享有受领权。债权具有以下

特征:(1)债权是一种相对权、对人权。债权债务存在于特定人之间,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

主张其权利,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主张自己的债权。(2)债权为请求权。债权的实现

必须借助于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债权人不得支配债务人的人身和财产。(3)债权具有期

限性。债权为有期限的权利,期限届满,债权即归消灭。(4)债权的设立具有任意性。这主

要针对合同之债而言,在法律不予禁止的条件下,合同之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可

由他们自行商定。(5)债权本身不具有排他性。在以物为标的的债中,法律允许于一项财产

上成立多个债权。在此种场合,虽然可能只有一个债权得以实现,但其他债权并不因此而无

效。

四、物权与债权的区别与联系。

1、债权是请求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物权是支配权,

其可以直接支配自己的物,并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

2、债权是对人权,而物权是对世权。

3、债权是相对权,权利人只能对特定的相对人主张权利。物权是绝对权,其权利人是特定

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即物权人以外的所有其他人都负有尊重物权人直接支配物并排除他

人非法干涉的义务。

4、债权具有相容性,例如一物二卖,两个合同都有效,但是物权具有排他性,一个物上只

能有一个所有权,对于另一个人,其合同有效,但不能取得所有权,只能请求债务人承担赔

偿责任。

5、债权是通过合同设定的,合同就是最典型的债权,所以具有任意性,契约自由、意思自

治。物权法定,物权具有法定性。

6、债权的物权化,物权的债权化。农村承包经营权要解决的是农民对集体经济土地的占有、

使用、收益和处分的问题,是物权问题。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同是典型的物权债权化,

既然其是债权,那么对其的保护就不如对物权这种绝对权、支配权的保护,所以又把债权用

益物权化,这就是债权的物权化。

7、物权与债权反映不同的财产关系,体现不同的经济利益物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其

体现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对作为物权标的物的物质资料的支配(使用、收益、处分),或者满

足物权人生产、生活的需要(所有权和用益物权),或者实现物权人的债权(担保物权)。债

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债权人通过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取

得债务人给付的财产,或者获得债务人提供的劳务。

8、物权与债权的主体、客体不同物权反映的财产关系是物质资料占有人与社会一般人之间

的关系,故物权为对世权,以不特定的任何人为义务主体,任何人都依法负有不侵害他人物权

标的物,不干涉、妨碍他人行使物权的不作为义务。债权反映的财产关系是特定当事人间的

财产流转关系,故债权为对人权,以特定的债务人(财产转让方或劳务提供方)为义务主体,

特定的债务人依债的内容对债权人负担给付财产或提供劳务等作为的义务。

9、物权与债权的效力不同:1).物权与债权都有实行效力、保全效力和救济效力,但其内

容各不相同.物权人无须他人意思或行为的介入,仅依自己之意愿,通过自己对标的物的支配

行为,就能实现物权所内涵的经济利益,故物权的实行效力表现为对物的支配权,即对物的占

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债权之实行则“依赖于债务人向债权人为一定给付”,非

经债务人的给付而不能实现其债权的内容,满足债权人取得财产或获得劳务的利益,故债权的

实行效力表现为债权人的请求权和受领权,即债权人依债的内容请求债务人为一定给付并受

领该给付的权利。2).物权因其排他性和保护上的绝对性而具有优先效力、追及效力,债权因

其平等性、相对性而不具有优先效力、追及效力。物权的排他性是对单个的特殊物权进行

抽象概括形成的性质,其意义系指同一标的物上,性质不两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权不得同

时并成,物权的排他性和保护上的绝对性决定了物权在法律上的优先效力和追击效力。债权

的平等性是说,对同一债务人的数个债权,只要已到清偿期,对债务人的一般责任财产都有平

等的受偿权。由债权的相对性所决定,债权也就不具有追及效力。

10、物权与债权在有无期限性上存在区别由债的目的所决定,债不宜永存,具有期限性。物

权,都不具有期限性。

11、物权、债权的变动不同物权的变动采法定主义和公示主义,债权的变动则否。论物权法中物权和债权的区分

王利明

发布时间:2008-9-27

【字体:大中小】

[摘要]物权法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物权与债权的区分问题。区分物权和债权,不仅是

浅谈合同中债权与物权的区分[1]

浅谈合同中债权与物权的区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民事合同关系。随着1999年10月1日《合同法》和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的施行,人们对《合同法》调整的债权和《物权法》调整的物权比较容易区别。但对具体的民事合同中的物权与债权则难以区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按照德国学者萨维尼的主张,债权合同和物权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行为。债权合同的效力在于使双方当事人享有债权和负担债务,并不能发生物权变动。要发生物权变动,有赖于独立于债权合同之外,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法律行为,即物权合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法律效力是不受债权行为(原因行为)的影响。 一、债权与物权的概念 在民法领域中,财产权可分为债权与物权。债权是指,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合同是典型债权。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 二、债权与物权的区别 1、债权是请求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物权是支配权,以直接支配自己的物,并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的权利。 2 、债权是对人权,而物权是对世权。 3、债权是相对权,权利人只能对特定的相对人主张权利。物权是绝对权,其权利人是特定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即物权人以外的所有人。 4、债权具有相容性,如一物二卖,两个合同都有效,但是物权具有排他性,一个物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对于另一个人,其合同有效,但不能取得所有权,

只能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5、债权般是通过合同设定的,依据契约自由、意思自治之原则,债权具有任意性。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具有法定性。 6、债权的物权化。买卖不破租赁,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 7、物权与债权反映不同的财产关系,体现不同的经济利益。物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对作为物权标的物的物质资料的支配(使用、收益、处分),或者满足物权人生产、生活的需要(所有权和用益物权),或者实现物权人的债权(担保物权)。债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债权人通过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取得债务人给付的财产,或者获得债务人提供的劳务。 8、物权与债权的主体、客体不同。物权反映的财产关系是物质资料占有人与社会一般人之间的关系,故物权为对世权,以不特定的任何人为义务主体,任何人都依法负有不侵害他人物权标的物,不干涉、妨碍他人行使物权的不作为义务。债权反映的财产关系是特定当事人间的财产流转关系,故债权为对人权,以特定的债务人(财产转让方或劳务提供方)为义务主体,特定的债务人依债的内容对债权人负担给付财产或提供劳务等作为的义务。 9、物权与债权的效力不同:(1)物权与债权都有实行效力、保全效力和救济效力,但其内容各不相同。物权人无须他人意思或行为的介入,仅依自己之意愿,通过自己对标的物的支配行为,就能实现物权所内涵的经济利益,故物权的实行效力表现为对物的支配权,即对物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债权之实行则依赖于债务人向债权人为一定给付,非经债务人的给付而不能实现其债权的内容,满足债权人取得财产或获得劳务的利益,故债权的实行效力表现为债权人的请求权和受领权,即债权人依债的内容请求债务人为一定给付并

与物权论企业破产程序中的债权

论企业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与物权 内容提要: 本文从阐述企业破产程序中债权的类别和物权关系入手,对破产程序中涉及的债权与物权关系及其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企业破产程序中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破产债权类别、物权关系、债权与物权关系。 债权问题是整个企业破产程序中的核心问题。企业破产必然引起破产人或他人财产权的转移,这就表明企业破产程序,不仅是对债权债务关系的调整,也关系到物权关系的调整。为此,认真研究企业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与物权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保障企业破产法的正确实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破产程序中债权的类别 企业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主要是指以破产人为义务人,以相对应的权利人为债权人的债权。对于以破产人的债务人为义务人,以管理人为权利人的债权,《企业破产法(试行)》及《企业破产法》均未作出相应的称谓。从民法学的权利、义务关系上讲,债权和债务是相对应的,享有权利的一方就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一方就是债务人。但在破产程序中破产人是特定的义务主体,其享有的债权或其他权利,只能通过破产管理人行使,据此,破产管理人可以自己名义对债务人的债务人主张债权。

根据企业破产程序中各种债权的特点,债权可分为以下类别:1、以债权的权利主体为标准,可分为:以破产人为义务主体,以相对人为权利主体的债权和以破产人的管理人为权利主体,以破产人的债务人为义务主体的债权。以破产人为义务主体,相对人为权利主体的债权,称为破产债权,是企业破产程序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现象。这种债权经依法申报,权利人即有权成为债权人会议成员,有权参加债权人会议,并依照法定清偿顺序参加分配。以破产人的管理人为权利主体,以破产人的债务人为义务主体的债权,是由管理人行使的财产请求权,从广义上说,也属于债权,但并非破产债权。《企业破产法》第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管理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对于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对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提出异议的,或者拒不履行义务的,依照该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管理人或相对人申请,可由受理破产案的人民法院按民事诉讼审理。 2、以清偿顺序为标准,可分为:优先清偿权:即破产费用、共益债务;第一顺序债权。即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列入职工个人帐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第二顺序债权。即破产人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所欠税款;第三顺序债权。即普通破产债权,包括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未设定财产担保的债权。 3、以债权的设定破产人是否提供了财产担保为标准,可分为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和无财产担保的债权。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享有优先受偿权;无财产担保的债权为普通债权。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四、物权与债权得区别与联系、 1、债权就是请求权,就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得权利。物权就是支配权,其可以直接支配自己得物,并排除她人得非法干涉。?2、债权就是对人权,而物权就 是对世权。 3、债权就是相对权,权利人只能对特定得相对人主张权利。物权就是绝对权,其权利人就是特定得,义务人就是不特定得,即物权人以外得所有其她人都负有尊重物权人直接支配物并排除她人非法干涉得义务。? 4、债权具有相容性,例如一物二卖,两个合同都有效,但就是物权具有排她性,一个物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对于另一个人,其合同有效,但不能取得所有权,只能请求债务人承担赔偿责任。? 5、债权就是通过合同设定得,合同就就是最典型得债权,所以具有任意性,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物权法定,物权具有法定性。 6、债权得物权化,物权得债权化。农村承包经营权要解决得就是农民对集体经济土地得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得问题,就是物权问题、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合同就是典型得物权债权化,既然其就是债权,那么对其得保护就不如对物权这种绝对权、支配权得保护,所以又把债权用益物权化,这就就是 债权得物权化。

7、物权与债权反映不同得财产关系,体现不同得经济利益物权反映静态得财产支配关系,其体现得经济利益,就是通过对作为物权标得物得物质资料得支配(使用、收益、处分),或者满足物权人生产、生活得需要(所有权与用益物权),或者实现物权人得债权(担保物权)。债权反映动态得财产流转关系,其体现得经济利益,就是债权人通过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取得债务人给付得财产,或者获得债务人提供得劳务。 8、物权与债权得主体、客体不同物权反映得财产关系就是物质资料占有人与社会一般人之间得关系,故物权为对世权,以不特定得任何人为义务主体,任何人都依法负有不侵害她人物权标得物,不干涉、妨碍她人行使物权得不作为义务、债权反映得财产关系就是特定当事人间得财产流转关系,故债权为对人权,以特定得债务人(财产转让方或劳务提供方)为义务主体,特定得债务人依债得内容对债权人负担给付财产 或提供劳务等作为得义务、 9、物权与债权得效力不同 :1)。物权与债权都有实行效力、保全效力与救济效力,但其内容各不相同.物权人无须她人意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及其相对性问题论纲(一)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及其相对性问题论纲(一) 摘要]物权与债权作为两类最基本的财产权,既相伴而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离而立,在性质、客体、设定、效力、期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近现代法上,物权与债权的目的性与手段性在发生着更迭与交错,特定领域的债权有物权化的现象,某些物权也有债权化的趋向,物权与债权还有性质上的渗透与融合的问题,体现出两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了解并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对于物权与债权的类别整理、立法的完善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物权,债权,债权的物权化,物权债权化物权与债权之特性及其基本差别,学界所见略同,惟有归纳、表述上的细节差异。近现代民法之分则部分,将物权法与债权法分别列编,也已成定制。然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并非绝对,而是具有相对性,二者在诸多情形下有交错、渗透乃至融合的现象,这点,国内学界的重视程度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尚有欠缺,立法上的规制也颇有不足。本文拟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冀能引起对该问题的广泛、深入之讨论和立法上的关注。一、物权与债权的联系与基本区别无论是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交换,还是近现代市场经济中自由的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对商品所有者的绝对支配权的肯定和自由处分权的保护。与此相应,无论是在“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的罗马私法中,还是在近现代市场经济法制之基础的民法上,均以保障商品所有者不受妨碍地支配其商品的所有权制度与保障所有者按照自己的的意思自由交换其商品的契约制度为其基干。罗马法中既已形成了物权与债权及其相区分的基本理念,中世纪的注释法学派又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随着近现代法上对权利体系性的逻辑要求,所有权法律制度与合同法律制度,遂被归纳称为物权法和债权法的抽象体系。在欧洲大陆,基于罗马法的传统,至19世纪完成了以所有权为中心,加上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作为事实状态的占有所组成的抽象的物权体系;而契约作为债权债务发生的主要原因,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侵权行为等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一并构成更为抽象的债权体系。“1”(p3)在英美法系国家,虽因历史传统与法律观念的原因而未产生物权和债权的基本概念,但同样存在着与大陆法类似的所有权制度和契约制度。物权与债权作为一组相对应的民事权利,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财产的结合表现为物权,当财产进入流通领域后,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交换则体现为债权。非有交易主体对标的物的物权,无从进行商品交换;商品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即一方依约定承担将自己的财产让渡给对方的义务并享有请求对方为对待给付的权利;而交易的目的与结果,则是标的物上之物权的让渡与取得,形成新的物权关系。因此,可以说,商品之所有是交换的前提和归宿,物权是债权发生的基础和前提,①]也是债权运动的目的和结果,而物权的变动,又往往离不开债权(合同)之媒介。物权和债权构成了商品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财产权利,而民法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则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在近现代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规定上,物权与债权作为反映不同财产关系的两类财产权,相伴而存、相离而立,这既是客观经济生活中不同的财产关系在法律上的必然反映,也是法观念与法技术发展和完善的结果。物权与债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权利性质上的区别在权利的性质上,物权为对物的支配权,债权为对人的请求权,这是二者最基本的区别。物权是对特定的标的物为直接支配的权利,即物权人得依自己的意思及行为对标的物为管领处置并实现其利益,而无须他人的意思或行为之介入。物权人对标的物为支配的方式,可以是事实上的管领处分,也可以是法律上的管领处分,可以是有形的实体支配,也可以是无形的价值支配,举凡对物所得实施的任何行为均属之。物权人除遵守法律外,得完全基于自己的任意且仅凭自己的意思及行为即可实现其权利,义务人所承担的只是消极的容忍或不为侵害的义务。因此,物权的行使及实现即具有绝对性。债权则为请求特定的义务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债权人欲实现其利益,必须借助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积极行为。在债务人为给付行为之前,债权既人不能直接支配该项给付的标的物,也不得直接支配债务人的行为,他只能通过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交付标

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理解

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理解 介绍 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被誉为民法上的任督二脉,在民法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法考中,如果各位考生不能理解二者区别和联系,那么将会对法考中常见考点,如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善意取得、无处分权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等不能正确理解。准确理解二者区别和联系是民法学习更进一步的基石。 1、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概念 1-1债权行为,指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 1-2物权行为,指直接引起权利变动的法律行为,或者说直接使标的物权利发生得丧变更的 2、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关系 2-1债权人基于债之关系,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所谓给付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2-2债之关系如果以不作为为其内容时,例如当事人约定深夜不弹奏钢琴,根本不涉及物权变动问题,与物权行为无关; 2-3债之关系如果以作为为其内容时,而其性质又属于劳务或物之使用收益时,与物权行为也无关涉; 2-4债之关系若系以所有权之移转(例如买卖、互易或赠与),或设定担保的约定为其内容时,就直接涉及物权变动,此时,才需讨论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关系。 3、通过一个案例来理解 甲表示愿以其所有的电脑以1万元人民币比出售予乙,若乙承诺,而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双方的债权行为(买卖契约)即成立,甲负有交付电脑并移转电脑所有权的义务,乙负有移转1万元人民币的义务。此时,须讨论的是,甲电脑的所有权何时移转于乙,甲何时取得价金之所有权?盖债权行为仅发生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涉及物权变动,此时须考虑移转电脑或价金所有权的物权行为何时生效。 4、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 4-1共同要件 (1)当事人有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健全 (3)标的确定、可能、适法、正当 4-2 物权行为特别生效要件 (1)物权行为生效须当事人有处分权为必要。 就物权行为性质而言,这是自然之理,既然基于物权行为可直接发生权利变动,那么若物之出卖人无所有权,如何可以依物权行为将所有权移转给买受人? (2)标的物须特定化 (3)须经公示 4-3 为何债权行为不以处分权为必要 (1)自概念本身而言,债权行为之发生给付义务,并不直接引起权利变动,因此债权债务者对标的物有无物权,在所不问; (2)自价值判断而言,如果债权行为的生效须以物权为必要,那么出卖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均不发生契约上之效力,与债务契约本意不符,也不符合交易的需要。

论物权法中物权和债权的区分

论物权法中物权和债权的区分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物权法/区分/物权/债权 内容提要: 物权法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物权与债权的区分问题。区分物权和债权,不仅是关系到民法典体系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物权法体系的建构问题。物权与债权区分的具体意义在于,明确物权作为支配权的属性;明确物权具有对世效力和优先效力;明确物权客体的特定性;明确物权的法定性和公示性;明确物权的长期性。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是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物权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物权法制定的价值,而且它还决定了物权法的内容以及体系的构建。按照通说,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客体的民事权利,它可以分为物权与债权。[1]可见,物权是财产权的一种类型,是财产法的组成部分。 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区分物权与债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物权法。在国外,也曾有一些学者对于物权与债权的区分提出过质疑与批评。譬如,在法国,两个著名的民法学者普拉尼奥尔(Planiol)和撒莱(Saleilles)都认为这一区分没有必要。普拉尼奥尔(Planiol)的"属人主义(personnali2ste)理论"认为,一切权利,尽管债权或者是物权都只在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发生关系,但一切权利都具有"对抗力",义务主体都有所谓"普遍性消极义务(obligationpassiveuniverselle)"。这一理论旨在减损物权的效力和物权理论的意义。但是,后世的法国学者普遍认为,普拉尼奥尔(Planiol)的理论混淆了权利客体和权利对于第三人的对抗性,法国学界主流学者也没有接受他的这一观点。[2]而撒莱的"客观主义(objective)理论"认为,物权与债权的区分,更多的是基于权利本身的财产与经济价值,而非基于权利本身所代表的法律联系。按照他的观点,一切权利都可以最后归结为"物权",这被认为是混淆了物权与债权这两个基本范畴。如今,法国民法学界的主流仍然普遍接受了物权和债权的区分观点。[3] 在我国物权法起草过程中,对于是否要坚持物权和债权的严格区分,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物权、债权在性质上都是财产权,在法律上似乎没有区分的必要。有人认为",物权债权的区分在教学与研究上或许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究竟有多大价值呢?有谁在向船东领取提单时,还要问一下这是债权还是物权?又有谁在承租公房时还要问一下这是物权还是债权呢?英美法上既无物权与债权之分,也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与之对应的概念。英美法学家对物权概念是一头雾水,但这并不影响英美法国家的法律生活"。[4]这些学者主张,应当制定一部完整的财产权法,而不是物权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虽不无道理,但是仍然值得商榷。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问题是民法学的基本问题,首先它关系到整个民法典体系的构建。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如德国民法的体系就是建立于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之上的。物权与债权的类型区分,与民法典编排体系,以及民事特别法的设置都有着密切联系。[5]一方面,德国式的编排体例的核心是设立总则,而区分物权与债权是设立总则的逻辑前提。《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是以法律行为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法律行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被抽象出来,并在民法总则居于重要地位,就是因为在民法各分则中已经区分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这些具体的法律行为,就是德国法学家的"物权法上的法律行为"、"债权法上的法律行为"、"亲属法上的法律行为"以及"继承法上的法律行为"等,其中作为法律行为理论支柱的,就是物权法的法律行为(物权合意)和债权法的法律行为(债权合同)。[6]另一方面,按照德国法的模式,在分则中将财产权制度进一步区分为物权与债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则体系。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虽然都还没有采纳物权行为理论,但是按照通说,

试论物权与债权的联系和区别

试论物权与债权的联系和区别 一、概念 物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支配权,即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物权是支配权、对世权、绝对权;物权具有排他性、法定性、物的权利的保护无期限性。 债权是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一种相对权、对人权、请求权;债权具有期限性、任意性、不具有排他性。 二、物权与债权的联系 物权为支配权,债权为请求权,二者一直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权利尽管从性质上属于债权,但是他们却具有了为普通债权所不具备的物权的效力;也有一些权利尽管从性质上属于物权,但是却具有了为普通物权所不具备的债权的效力。近现代民法上出现了物权债权化与债权物权化的理论,体现物权与债权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和相互混合的法律现象。 (一)、物权债权化 物权债权化,是指个别物权出现了不再恪守物权绝对、债权相对,物权法定、债权约定的分野,而呈现债权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1、所有者将物权及其收益体现在一定的政权中,通过债权的流通实现物权的价值。 2、动产善意第三人中的所有权债权化,在此情况下,物权的对抗效力、追及效力被阻断,原物权人的物权请求权变为无权处分人的债权请求权。 3、所有权的观念化,即物权的外部动态性,是指物权与债权、股权的相互运动。 4、未公示而无对抗力的物权债权化,在采行登记对抗主义的国家,因未登记而不具有对抗要件的物权,如未办理所有权登记的所有权,没有排他性和对抗力,与债权几乎没有实质的差别。 (二)、债权物权化 债权物权化,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为了强化对一些特殊债权的保护,赋予了这些债权某些物权的效力,使这些债权具有物权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1、租赁权的物权化,该效力集中表现为"买卖不击破租赁"原则,即房屋承租人 得在出租人转让房屋时继续享有承租权,该租赁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2、预告登记制度使得经预告登记的债权具有物权的效力。 3、优先购买权的确认,优先购买权是指公民、法人在特定买卖关系中,依法享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其他人购买出卖人的财产。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物权法》和《债权法》颁布之后,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承包经营权的内容由法律进行了详尽具体的规定。 5、有担保的债权物权化,债权通过与担保物权的结合,实质上取得了物权的排他效力。 6、合同保全制度,是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允许债权人代债务人之位向第三人行使债务人的权利,或者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法律行为的法律制度。 (三)、物权与债权具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表现为二者的互用、互换、互动。由于物权法采取物权法定主义,对于那些法律没有规定的物权类型,常可以通过债权来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对于那些违反物权法定主义规定创设的“物权”,虽不发生物权的效力,但可以转换为相应

物权与债权的关系(易懂版)

物权与债权的关系 物权与债权是民法中相对应的反应财产关系的民事权利,是民法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作为现代财产权的两大支柱,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对经济生活的调整。但是,二者也有显著地区别,表现如下: (1)概念 物权: 债权: (2)反应的财产关系不同 物权反应静态的财产关系; 债权反应动态的财产关系。 (3)主客体不同 主体 物权为绝对权,以不特定的任何人为义务主体,负有不作为义务。 债权为相对权,反应特定当事人之间的财产流转关系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相对的。义务有作为义务,也有不作为义务。 客体 物权为对物权,其客体原则上只能是特定的物质资料,而不能是他人作为的行为; 债权是对人权,其客体只能是债务人的给付行为,即使是以财产的给付为客体的债,债权也只能针对债务人的财产给付行为而不能直接针对其财产。 (4)内容不同 物权无需他人介入,仅凭自己的意思就可以实现对物的支配,即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而债权的实现需要债务人的给付,以满足债权人的利益。 所以说,物权是支配权,债权是请求权。 (5)效力 所谓“一物一权”,物权的排他性决定了其的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 优先效力:1.物权优先于债权 2.同一物上的多项物权并存,成立在先的优先于成立在后的 追及效力:物权的标的物无论沦落何人之手,物权人都有权追及标的物行使物权,但为保护交易安全,物权的追及效力受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不动产登记 制度、取得时效制度的限制。 而债权因为平等性、相对性而不具有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 债的平等性:对同一义务人的数个债权,只要到了清偿期,对债务人的财产都有平等的受偿权。 债的相对性:债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债务人要求给付,不能向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给付,债务人纵使是因为第三人的原因不能履行债务,债权人也只 能请求债务人承担责任,而不能请第三人承担责任。 (6)期限 物权具有永久性和长期性;债权具有暂时性。 (7)变动 变动:发生、变更、消灭。 1,.物权的变动采取法定主义,其种类和内容均由法律直接规定,民事主体只能在规定下变动物权。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债权的比较 物权债权 概念 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 内,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并 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是权利主体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 律规定,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特 定行为的权利 性质、特征 对世权,具有独占性、排他性, 反映物质财富的静态所有关系 对人权,不具有排他性,反映动 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 是特定权利主体和不特定义务主 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客体物物、行为、智力成果 内容 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并排除 他人干涉 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 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请求权和受领权 产生方式种类及内容均由法律创设 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 因管理 实现方式物权所有人自己行使权利实现权利须凭借债务人履行义务 效力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权无追及效力和优先权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金栋法律咨询网,免费帮您预约全国范围内处理财产继承、人身侵权、民事赔偿、合同纠 纷等案件的知名律师,全程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免费法律咨询热线:010-******** 北京知名债权债务清偿、继承、周军律师

一、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债权为两种不同的财产权,具有以下种种区别: (一)物权与债权反映不同的财产关系,体现不同的经济利益 物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对作为物权标的物的物 质资料的支配(使用、收益、处分),或者满足物权人生产、生活的需要(所有权和用益物权), 或者实现物权人的债权(担保物权)。债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债 权人通过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取得债务人给付的财产④,或者获得债务人提供的劳务。 即使债权以财产给付为标的,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亦仅能请求债务人为财产给付行为,不能 直接支配债务人的财产。对此王泽鉴先生指出:“债权不是对给付标的物之支配。给付之标 的,有为物之交付者,于此情形,债权人对于该给付标的,亦无支配权之可言,例如甲出卖某家用 电脑给乙,尚未依物权法之规定移转其所有权时,债权人乙尚非该电脑的所有人,不得直接支 配该物,排除当事人之干涉。”由于债权人对债的标的物并无支配权,自然也就不可能通过对标 的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而享受标的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物权反映静态财产关系,债权反映动态财产关系,对物权与债权的这一区别点,学界 早已论及。例如,王家福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一书就将“债权反映着动的财 产关系,物权反映着静的财产关系”作为债权与物权的首要区别。但是,物权与债权内涵的经 济利益上的差别,却很少有人进一步追究。其实,按利益法学的基本观点, “权利的基础是利益”, 反映一定社会关系,体现一定利益,是权利最本质的属性。因此,在考察两种不同权利的区别时, 应当将它们反映的不同关系、体现的不同利益放在首位。 (二)物权与债权的主体、客体不同

关于物权与债权的比较

关于物权与债权的比较 物权的概念却是指反映对物的支配权这一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一种固定的思维形式。任何概念必须经由同类事物之共性的提取、概括、抽象而形成。物权的概念,当然源于各种具体形式所表现的具体物权。 较之物权,债权概念的出现晚得多。从实际情况来讲,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肯定是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和利用,因此,表现财产归属关系的物权制度肯定最早发生。而债权主要表现财产移转关系,其核心为商品交换,因此,在一种生产力低下从而财产流动极少的社会发展阶段,债权制度必然相对落后。只有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发展到以社会分工和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时,只有当财产交换及流通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社会现象时,债权制度才有其发生和发展的真正条件。故债权制度的形成必然晚于物权制度。 从不同角度出发,很多学者对于物权与债权的不同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首先,从法律关系的构成及权利的产生着手,学者指出了物权与债权在主体特征上的区别:物权发生于特定的权利主体与不特定的义务主体之间,而债权关系发生于特定的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由此,决定了物权为绝对权,债权为相对权、对人权;[13]指出了物权与债权在内容上的区别:物权为支配权,债权为请求权;指出了物权与债权在标的(客体)上的区别:物权之标的为物,债权之标的为给付;[14]指出了物权与债权在权利产生方式上的区别:物权设定采法定主义,而债权(合同权利)的设定采自由主义,等等。 其次,根据权利之固有特性,学者指出了物权的直接支配性与债权的请求权性质、物权的排他性与债权的不具排他性、物权的绝对性与债权的相对性、物权的追及性与债权的无追及性、物权具有公示性而债权不必具有公示性、物权的独立处分性与债权的无独立处分性以及物权的永久性与债权的暂时性,等等。 除此而外,权利的效力、权利的保护方法等,也常被用来作为区分物权与债权的分析材料。

债权与物权的比较

债权与物权 债权与物权都是财产权,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债权主要反映动态的财产交易关系,物权主要反映静态的财产所有关系 物权是静态财产权,其社会机能是保护标的物的永续或恒常状态,明确对财产的归属和支配,侧重于财产的静态安全。而债权则是动态财产权,其社会机能是跨越时空障碍,实现财产的流转,保障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得以实现,侧重于财产的动态安全。 2.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即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特定的,债权是对人权,物权关系是特定的权力主体和不特定的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物权是对世权 物权对世上任何人都有拘束力,某人对某物享有物权时,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非法妨碍其行使物权的义务,其义务人是不特定的。而债是特定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债权只对某个或某些义务人有拘束力,债权人得向其请求给付,其他人则不受债权的约束,即债权的义务人是特定的。如果因第三人的行为使债权不能实现,债权人也不得依据债权的效力向该第三人提出请求。 3.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同,债权的客体是行为,物权的客体原则上是独体、特定的物,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的客体,依法律规定 物权的客体是物,该物必须是在事实上、法律上能供民事主体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物,既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自然力。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一定的权利也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债权的客体则是给付,即债务人的某种特定行为。 4.法律关系的内容不同,债权包含的全能主要为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保护请求权,债权人权利的实现需要债务人履行一定的行为,债权为相对权,物权包含的权能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物权享有人行使及实现权利不需他人协助,物权为绝对权 物权的作用是保障权利人能够对标的物直接为全面支配或限定支配,并进而享受物的利益。而债是特定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债权的实现都需要债务人的协助,只有通过债务人的给付,债权人的债权方可实现。物权与债权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债权并未赋予权利人以对物的直接支配权,仅仅配备权利人以针对特定人的请求权。债务人对债权人负有给付的义务,但债务人并非债权人的支配客体。债权也没有给债权人以对财产的支配权。 5.权力产生基础不同,除法定之债外,债券的设定多为任意主义,物权严格遵循法定主义 6.权利的性质不同,债券为请求权、相对权,具有相容性和平等性,物权为绝对权、支配权,具有排他性和优先性 物权具有排他性和优先性,而债权为请求权,其具有相容性和平等性。依物权的排他性,在同一标的物之上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权存在,且物权可直接排除不法之妨碍;而按照债权的相容性,在同一标的物上,允许同时或先后设立数个内容相同的债权,不发生排他效力。依物权的优先性,当同一标的物上并存数个相容的物权时,先成立的物权一般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而按照债权的平等性,各个债权不论成立先后,均平等受偿。 7.权利存续期间不同,债券具有期限性,而物权中的所有权具有永久性

论文-论物权与债权的异同

目录 内容摘要…………………………………………………………第1页 关键词…………………………………………………………第1页 一、物权与债权的相同之处………………………………第1页 (一)物权和债权都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页(二)物权和债权都是非常重要的财产权利………………………………第1页二、物权与债权的不同之处………………………………第1页 (一)概念差别 (1) (二)法律特征之差别 (2) (三)债权与物权所属的物权法和债权法的地位不同 (3) 三、特权与债权的分类。 (4) (一)物权可以按照以下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4) (二)债的分类 (5) 四、物权与债权效力的异点 (7) (一)物权的效力 (7) (二)债权的效力 (8) 五、物权与债权的民事法律保护方式不同 (8) (一)物权的法律保护 (8) (二)债权的民法保护方式有债的担保和债的保全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论物权与债权的异同 【内容提要】物权与债权都属于民法的一部分,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也有着各自的特性即构成他们的不同之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当今的以诚实守信,公平交易为首要原则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弄懂物权与债权的差别以及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显得极为重要。物权与债权最本质的区别是,物权是绝对权,也称对世权,他的主体是不确定的人。而债权时相对权,又称对人权,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再者,它们的客体即标的物也不同,以及它们的概念、特征,所属法以及发生的法律效力、地位、作用以及民法的保护方式也大相径庭。在此,本人就概括的列述出来,可能有些不详尽之处。 【关键词】对人权对世权物权债权 一、物权与债权的相同之处。 (一)物权和债权都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和合同制度组成我国民法的最基本的内容。可见,物权和债权在民法中的重要地位,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 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人身关系的规则形成民法中的人身权法,调整财产关系的规则形成民法中的财产权法。财产关系是人们相互之间因财产的归属、利用和交换而发生的关系,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关系表现为民法中的物权制度,财产的交换关系表现为民法的债权制度。 (二)物权和债权都是非常重要的财产权利。物权和债权是分别以物和债为

物权法中物权和债权的区分的意义

遇到物权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点击>> 物权法中物权和债权的区分的意义物权与债权区分的具体意义在于: (一)明确物权作为支配权的属性 物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支配权。所谓支配权就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与其对应的是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罗马法学家很早就开始从对人权和对物权的区分中来观察这两种权利。而潘德克吞学派利用支配权和请求权来概括这两种权利,按照萨维尼的看法,物权之所以区别于债权在于其以物为客体,在于其“以占有或者对物的事实支配为其材料”。温德萨伊德也认为,对物权应该是物上的权利(einRechtanderSache),并且应该以物为客体。物权作为支配权,是与作为请求权的债权相区别的,支配权与请求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事权利,它们在权利的内容、取得方法、行使方式以及救济途径等方面存在重大的区,应当在法律上对二者进行区分。具体而言: 第一,二者在物的关系的直接性程度上有所不同。作为支配权的物权,权利人可以通过对物的直接支配来实现其利益,而请求权只能借助他人的意志建立与物之间的联系,因而不能直接实现对物的控制。强调物权对于物的直接支配性,一方面,表明权利人的意志对于物的直接控

制程度。黑格尔说“,我把某物置于我自己外部力量的支配之下,这样就构成占有”,“所以据为己有,归根到底无非是,表示我的意志对物的优越性,并显示出物不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的”。黑格尔实际上将权利人对物的支配视为一种意志的支配。日本著名的民法学家我妻荣进一步将支配的含义解释为一种意志关系,他认为,物权支配性的本质应该作如此理解:“支配的观念指的是人所表示的意思和意思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即使在物权中,权利人使用标的物得到了法律之认可保障,则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不得妨碍其行使权利。若从这层意义上而言,其他任何人的意思也就都受到了权利人意思的支配。”从权利人对物的支配角度确实深刻揭示了物权支配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强调物权对于物的直接支配性,有助于维护交易当事人的权利。在交易中,出卖人在买受人交付货款之前是不轻易地将出卖标的物交付给对方的,因为交易实践中人们都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即交付标的物就意味着已经让渡了对物的支配的权利。自己利益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买受人履行了其义务的基础上,这实际上就是支配权与请求权的转换。支配权实际上是对物的控制、管理的权利。如果出卖人将货物交出去以后,买受人没有支付货款,出卖人只能向买受人要求付款,或者要求买受人返还自己交付的货物,这样出卖人无论对价款还是对货物只能享有请求权。这种权利不是直接针对物的权利,而是针对特定人的请求权。应当看到,在与物的关系问题上,墩物的控制和对人的请求是不同的,前者是对物的直接的控制,而后者是对物的间接的控制。在买受人破产的情况下,这种区别就更明显。假如出卖人将标的物卖给买受人,而买受人没有支付价款,后来买受人

(完整版)物权法与担保法的十大区别

物权法与担保法的十大区别 1、担保物权的定义 物权法;第一百七十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担保法-抵押权:第三十三条本法所称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物权法增加了当事人可以约定发生担保物权的情形的内容,扩展了行使担保物权的条件,便于债权人行使权利。如此,在制作担保物权合同时,可以将交叉违约情况列为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 2、区分物权合同和物权行为 物权法: 第十五条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第十四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第一百八十七条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五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第二百二十七条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担保法: 第四十一条当事人以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七十九条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其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可以看出,在物权法中,担保物权合同与担保物权本身的效力已经得到区分,二者可以分离,而非担保法中的合一。在物权法下,担保物权合同一般自合同成立时生效,而物权自登记时设立(在需要登记时)。 第二部分 3、担保物权与保证 物权法: 第一百七十六条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

动产物权与债权地区别

动产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摘要】动产物权与债权作为两类最基本的财产权,既相伴而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离而立,在性质、客体、设定、效力、期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了解并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对于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类别整理、立法的完善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在经济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物权的特性仍然存在,物权与债权的性质区分仍然存在,而对于一项权利是物权或是债权的认定,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产物权物权债权债权物权化 动产物权与债权作为两类最基本的财产权,既相伴而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离而立,在性质、客体、设定、效力、期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近现代法上,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目的性与手段性在发生着更迭与交错,特定领域的债权有物权化的现象,某些动产物权也有债权化的趋向,动产物权与债权还有性质上的渗透与融合的问题,体现出两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了解并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对于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类别整理、立法的完善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产物权 1、物权的概念 物权的概念产生于中世纪,物权体系及债权体系形成于19世纪后期,迄今为止,时光已行进了100多年,时世沧桑,社会生活早已面目全非[①]。因此,继续以“财产的归属”与“财产的流转”来概括和区分纷繁复杂的财产关系,以物权和债权来界定和区分财产权利的基本形态,必然要出现各种漏洞和谬误,学者所指出的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乃至于相互转化,便是确凿的证据。与此同时,依据社会变革所提供的新的材料,日益进化的法学研究方法不断开拓新的视角和思路,而揭示固有理论的局限,指出事物之发展的某些重要趋势,尤其是超越法学学科领域的桎梏,以历史学、社会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方法和角度研究法学问题,则是现代法学应有的特征。但是,世界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存在基础的崩溃,法学问题的多向、多极思考,并不等于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及其相对性问题论纲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及其相对性问题论纲 [摘要] 物权与债权作为两类最基本的财产权,既相伴而存,有着密切的,又相离而立,在性质、客体、设定、效力、期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近现代法上,物权与债权的目的性与手段性在发生着更迭与交错,特定领域的债权有物权化的现象,某些物权也有债权化的趋向,物权与债权还有性质上的渗透与融合的问题,体现出两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了解并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对于物权与债权的类别整理、立法的完善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物权,债权,债权的物权化,物权债权化 物权与债权之特性及其基本差别,学界所见略同,惟有归纳、表述上的细节差异。近现代民法之分则部分,将物权法与债权法分别列编,也已成定制。然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并非绝对,而是具有相对性,二者在诸多情形下有交错、渗透乃至融合的现象,这点,国内学界的重视程度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尚有欠缺,立法上的规制也颇有不足。本文拟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冀能引起对该问题的广泛、深入之讨论和立法上的关注。 一、物权与债权的与基本区别 无论是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交换,还是近现代市场经济中自由的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对商品所有者的绝对支配权的肯定和自由处分权的保护。与此相应,无论是在“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的罗马私法中,还是在近现代市场经济法制之基础的民法上,均以保障商品所有者不受妨碍地支配其商品的所有权制度与保障所有者按照自己的的意思自由交换其商品的契约制度为其基干。罗马法中既已形成了物权与债权及其相区分的基本理念,中世纪的注释法学派又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随着近现代法上对权利体系性的逻辑要求,所有权法律制度与合同法律制度,遂被归纳称为物权法和债权法的抽象体系。在欧洲大陆,基于罗马法的传统,至19世纪完成了以所有权为中心,加上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作为事实状态的占有所组成的抽象的物权体系;而契约作为债权债务发生的主要原因,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侵权行为等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一并构成更为抽象的债权体系。「1」(p3)在英美法系国家,虽因历史传统与法律观念的原因而未产生物权和债权的基本概念,但同样存在着与大陆法类似的所有权制度和契约制度。 物权与债权作为一组相对应的民事权利,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财产的结合表现为物权,当财产进入流通领域后,在不同的主体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