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贷款风险管理之贷后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贷款风险管理之贷后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贷款风险管理之贷后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贷款风险管理之贷后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贷款风险管理之贷后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随着农发行履行新农村建设职能的不断深入,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步拓宽,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贷后管理难度加大,信贷风险尤其是商业性贷款的信贷风险增加。农发行必须按照打造现代银行的基本要求,有效提高贷款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贷后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从贷款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看,当前基层农发行贷后管理存在制度不落实、管理程序流于形式、操作行为不规范、贷后检查不深入、内部监管不到位等不良现象,反映出基层行贷款尤其是新增商业性贷款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切实提高贷后管理质量刻不容缓。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个别行未按上级行贷款批复要求认真落实贷款风险管理措施,担保手续、保证金管理、账户管理等“三个不到位”,贷款得不到足够的有效资产保障。

二是少数行未按借款合同要求监督贷款合规使用,贷款存在执行风险。如贷款使用报账制度执行不严,支取资金时支取凭证签字手续不全;项目贷款被企业改变规定用途没有得到及时制止等。三是部分行未按上级行要求严格落实贷后检查制度,贷款存在挪用风险。如贷后检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客户经理检查结论中问题找不准、分析不充分,或者对检查出的问题没有措施和建议,或检查出的问题没有及时报告和处理;对CM2006信贷管理系统中的企业贷款

预警信息反应滞后,没有及时和深入检查和处理;没有督促企业销售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归行等问题。四是部分行未按要求认真落实贷后审查和贷后评价制度,存在贷款管理风险。如分管行长和部门主管没有认真履行贷后再监督职责,未及时进行贷后监测和评价,对客户经理的检查情况没有认真审查和提出可行的建议等问题。五是未按贷款风险管理thldl要求落实贷后管理基础性工作。如客户经理检查记录过于简单、内容不全面;信贷档案资料收集不及

时不全面,贷后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二、贷后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当前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大多是个别现象,少部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剖析,其成因主要有“五个缺失”:

(一)贷后管理的责任缺失。

基层农发行贷后管理的前台是客户经理,后台是分管业务的行领导和客户部门主管,这些贷后管理人员的责任

心是贷后管理能否到位的关键。一方面是少数贷后管理人员不看重农发行的事业,对工作敷衍了事。个别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够强,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做事粗心大意。另一方面是贷后管理人员尤其是个别行领导对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客户信贷风险性认识不足,有重业务拓展、轻客户监管,重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轻贷后管理的倾向。

(二)贷后管理的制度和标准缺失。

基层行对贷后风险管理主体的具体职责界定不清晰、职能分工不明确,不便于对贷后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尤其是对重大事项难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影响了业务的有效发展。同时,基层行缺乏系统的贷后管理制度办法,没有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指标,没有简捷规范的贷后管理“流程图”可以参照执行。特别是商业性贷款的贷后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办法,对物资流和现金流的流程没有具体规范的制度。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相比,基层行贷后

管理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备,风险预警信号产生后的处理程序与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基层行贷后管理还没有完全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不同特点,实施严格的分类管理,不同类型客户的贷后管理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标准。

隨著農發行履行新農村建設職能的不斷深入,服務范圍和服務領域逐步拓寬,業務發展過程中的貸後管理難度加大,信貸風險尤其是商業性貸款的信貸風險增加。農發

行必須按照打造現代銀行的基本要求,有效提高貸款風險管理和控制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貸後風險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但從貸款風險管理的執行情況看,當前基層農發行貸後管理存在制度不落實、管理程序流於形式、操作行為不規范、貸後檢查不深入、內部監管不到位等不良現象,反映出基層行貸款尤其是新增商業性貸款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切實提高貸後管理質量刻不容緩。其問題主要表現在

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個別行未按上級行貸款批復要求認真落實貸款風險管理措施,擔保手續、保證金管理、賬戶管理等“三個不到位”,貸款得不到足夠的有效資產保障。二是少數行未按借款合同要求監督貸款合規使用,貸款存在執行風險。如貸款使用報賬制度執行不嚴,支取資金時支取憑證簽字手續不全;項目貸款被企業改變規定用途沒有得到及時制止等。三是部分行未按上級行要求嚴格落實貸後檢查制度,貸款存在挪用風險。如貸後檢查制度執行

不到位,客戶經理檢查結論中問題找不準、分析不充分,或者對檢查出的問題沒有措施和建議,或檢查出的問題沒有及時報告和處理;對CM2006信貸管理系統中的企業貸款預警信息反應滯後,沒有及時和深入檢查和處理;沒有督促企業銷售貨款不能及時回籠歸行等問題。四是部分行未按要求認真落實貸後審查和貸後評價制度,存在貸款管理風險。如分管行長和部門主管沒有認真履行貸後再監督職責,未及時進行貸後監測和評價,對客戶經理的檢查情況

沒有認真審查和提出可行的建議等問題。五是未按貸款風險管理thldl要求落實貸後管理基礎性工作。如客戶經理檢查記錄過於簡單、內容不全面;信貸檔案資料收集不及時不全面,貸後管理工作缺乏連續性等問題。

二、貸後風險管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當前貸款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大多是個別現象,少部分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剖析,其成因主要有“五個缺失”:

(一)貸後管理的責任缺失。

基層農發行貸後管理的前臺是客戶經理,後臺是分管業務的行領導和客戶部門主管,這些貸後管理人員的責任心是貸後管理能否到位的關鍵。一方面是少數貸後管理人員不看重農發行的事業,對工作敷衍瞭事。個別客戶經理責任心不夠強,缺乏愛崗敬業的精神,做事粗心大意。另一方面是貸後管理人員尤其是個別行領導對貸後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客戶信貸風險性認識不足,有重業務拓

展、輕客戶監管,重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輕貸後管理的傾向。

(二)貸後管理的制度和標準缺失。

基層行對貸後風險管理主體的具體職責界定不清晰、職能分工不明確,不便於對貸後管理工作進行檢查和考核,尤其是對重大事項難以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影響瞭業務的有效發展。同時,基層行缺乏系統的貸後管理制度辦法,沒有具體的定性和定量指標,沒有簡捷規范的貸後管理

“流程圖”可以參照執行。特別是商業性貸款的貸後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辦法,對物資流和現金流的流程沒有具體規范的制度。與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相比,基層行貸後管理的貸款風險預警機制還不夠完備,風險預警信號產生後的處理程序與應急機制還不夠完善。目前,基層行貸後管理還沒有完全根據不同類型客戶的不同特點,實施嚴格的分類管理,不同類型客戶的貸後管理也沒有具體的管理標準。

贷后风险防范

浅谈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内容提要: 住房公积金是职工的长期性住房储金,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职工住房消费能力,具有帮助职工定向积累购房款、提前购买住房、合理安排支出、享受政府的各项优惠等主要功能,同时具有普遍性、强制性、专用性、福利性、返还性等特点。住房公积金贷款是指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用住房公积金,向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并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发放的政策性住房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具有贷款潜在市场大、灵活性高、体现政策优惠等特点。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繁荣,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贷款的风险也随之放大。所以加强防范贷款风险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管理好风险和收益,达到“适度控制好风险,通过合理的风险承担,获取稳定的收益”的运作管理目标。由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并无自身资产承担贷款风险,而住房公积金又是属于缴存职工个人,贷款无法及时的收回,造成大量损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扎实做好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使住房公积金安全营运,广大缴交住房公积金职工切身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而实行的一种房改制度。所谓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包括有关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管理使用、偿还等诸多环节有机构成的整个运行机构和管理制度。其政策经历了两个阶段:1991-1994年为试点阶段。1994年7月在对部分大中城市建立住房公积金试点的情况下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要求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均按照“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多次使用”的原则,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第二阶段为全民推进阶段。于1999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并在2002年重新修改颁布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从而使住房公积金制度更加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住条件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且个人住房也逐步走向商业化和市场化,但是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还远远达不到依靠自己来购买住房的水平,而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国家具有政策性优势的住房金融主体,自然就成为了广大城镇职工买房贷款的首选方式。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繁荣,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贷款的风险也随之放大。加强防范贷款风险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本人从事这项工作多年,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就住房公积金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及如何加强防范管理作一探讨。 一、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涵义与特点 住房公积金贷款是与住房制度改革相配套的一项政策性优惠住房贷款,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全面推行,职工住房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城镇职工家庭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支持,满足了住房消费需求,改善了自身住房条件。因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资金来源于所有在职职工个人及单位缴存的专项补贴资金,所以在了解公积金贷款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住房公积金的功能与特点。 (一)住房公积金主要功能和特点 1、住房公积金的主要功能。 (1)能够帮助需要住房的职工定向积累购房款。由于一套普通住房的价格,一般相当于职工群众家庭二三十年的收入总和,因此一般靠工资收入的普通家庭是不可能拿出这么大的投资购房、建房的。但住房作为一种长期的消费,居民应该能够通过长期积蓄来购买住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帮助职工从参加工作开始,每月拿出一部分工资收入,实行定向储蓄,三五年后这笔储蓄的金额就能够用来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了; (2)帮助职工群众提前购买住房。虽然房价相当于职工家庭年收入的二三十倍,但职工参加住房公积金后,三五年就有可能买到住房。职工就有资格获得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贷款,职工可以用这三五年积蓄的现金,再加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贷款,买到一套住房;

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作为一名联社营业部的信贷员,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信贷风险。因此,我不断的提醒自己和增强责任心。我深知: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信用社经营发展大计,责任重于泰山,丝毫马虎不得。一年来,我坚持贷款的“三查”制度和联社制定的信贷管理制度,对每一笔贷款都一丝不苟地认真调查,从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情况、生产经营项目的现状与前景、还款能力,到保证人的资格、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合法有效性;分析企业产品库存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到房屋和设备的实地考察;从资产负债情况的计算、产销量和利润的分析到经营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研究、贷款风险度的测定,直至提出贷与不贷的理由,每一个环节我都仔细审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贷前调查时,我做到了“三个必须”,即贷款条件必须符合政策、贷款证件必须是合法原件、贷款人与保证人必须到场核实签字,并且做到生人熟人一样对待,保证了贷款发放的合规、合法。三是提高工作质量,及时准确的做好信贷基础资料的管理。搞好信贷基础资料的记载、收集、管理是信贷员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项工作即繁琐又重要,需要经常加班加点来完成。破除“惧贷”的思想,对效益好的贷户,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市场、讲信用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信贷支持,全年累放发放贷款20笔,累放金额11394万元,无一笔欠息和新增不良贷款,全面完成2009年度收息和不良贷款压降工作。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按照领导的安排做好其他工作,与业务发展部人员一起协调好,共同完成银联卡和POS机任务。

现就我在贷款贷后管理工作一些经验和做法以及今后工作思路同大家共同学习。贷后管理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一环,是贷款发放后继续对客户的资金运作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减少或化解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运作的督查体系。加强贷后管理,不仅是信贷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而且是增强信贷风险控制,切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确保信贷资产业务稳健发展,推动业务经营效益明显增长的需要。近几年信贷业务的迅猛发展,政策环境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境况的瞬息万变,贷后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本人在贷款发放后贷后管理主要做法如下 一、对项目贷款信贷资金管理 项目贷款发放后严格按合同规定提供有关合同、税票以及用款证明经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信贷资金,并采用委托负款方式,从而确保信贷资金按合同规定使,防止移作他用发生,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二、做好贷款贷后检查工作 贷款发放后及时跟踪借款人能否按合同规定使用借款,对其进度和生产情况效益进行调查,信贷资金有无转移、挪作他用,并将检查资料及时入档保管。 三、积极统计客户有关信息 为有利于对借款人了解,对其在我社业进账额进行统计,分析资金回笼情况从而可了解其生产是否正常,对明显减少进账资金进行实地查看,现场检查存货,应收账款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将统计资料信息数据作为以后评定信用等级、利率定价和最高授信贷款额核定提供依据。通过对企业负责进行交谈,对其生产中遇到问题,积极提供相关行业信息,帮助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 四、要求借款人严格履行还款计划

银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

银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 风险点 公司标准化编码[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

1.对基础交易合同的关注不足 (1)借款人退房,解除购房合同导致借款人免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因商品房买卖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致使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LI的无法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应予支持。近年来,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如果认定退房、购房合同解除等事实存在,并结合借款人的抗辩或主张,就会直接依据上述司法解释规定判决解除借款合同。而对于银行最关心的还款责任承担问题,则由于银行未及时得到借款人或开发商通知而部分法院亦未通知银行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等原因,无法针对贷款还款责任的承担提岀主张。如果开发商已将包括贷款在内的全部购房款都返还给了借款人,银行很可能面临借款人无力还款、开发商也不再承担担保责任的两难局面。 因此,业务人员对借款人与开发商之间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履行情况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加强贷后管理,争取尽早发现借款人与开发商解除购房合同的端倪,并在知情后主动以笫三人的身份加入购房合同解除的诉讼中,以使还款责任的承担问题在购房合同解除之诉中得到落实。如未能及时加入购房合同解除之诉,也应当把握诉讼先机,在知情后立即起诉,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住房贷款本息,争取最为有利的判决结果。 2.对标的物的关注不足 贷后管理中,如忽略对借款人基础合同标的物,即所购房屋或所购车辆的关注,也可能给贷款带来风险。如在诉讼清收过程中曾发现,借款人贷款购买的房产因借款人涉及其他纠纷已被有权机关查封保全,银行对作为抵押物的房产的进一步处置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在贷后管理中,应密切关注借款人基础合同的标的物,因为该标的物往往是抵押物,同时也是借款人无力还款时贷款获得清偿的重要保障,一旦该标的物灭失或被查封,银行应及时采取措施,依据合同约定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及早保障债权。此外,对标的物的关注不足还体现在期房的贷款发放后,对于后续事项的办理关注不足。银行部分贷款发放后,开发商迟迟不能办理小产权证,导致抵押权长期无法落实。 3.对借款人的关注不足 对借款人的关注也应是贷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借款人的情况发生变化,可能给银行个人贷款带来风险。 (1)借款人死亡引起的风险 银行个贷的贷后管理工作中,借款人死亡的情况偶有发生。虽然按照法律规定,借款人死亡后其债务山其继承人在继承遗产范围内承担偿还责任。但事实上在借款人死亡后,银行是无法详细了解借款人的遗产情况和继承人情况,而法院则往往要

贷后风险管理措施修订稿

贷后风险管理措施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三、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对策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

银行分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贷后风险管理[2020年最新]

ⅩⅩ银行ⅩⅩ分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贷后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案例正文 ⅩⅩ银行ⅩⅩ分行发展历程 ⅩⅩ银行成立于1988年7月,是我国第一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致力于最佳中高端 零售银行和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ⅩⅩ银行秉承只争朝夕,臻于至 善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全国性商 业银行。2013年,荣获《金融时报》颁发的2013年度最具创新力银行和2013年度互联 网金融创新银行奖项。荣获《经济观察报》颁发的2013中国最具创新企业和年度卓越 贸易融资银行奖项。等荣誉。 ⅩⅩ银行ⅩⅩ分行成立于1994年8月,作为总行的所在地分行,在总行的正确领导 和大力支持下,各项业务稳步发展。ⅩⅩ分行现有员工1862人(含劳务派遣),机构网点58个,遍布ⅩⅩ九区二市。近年来,ⅩⅩ分行的各项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多 项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行盈利水平明显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在总行的正 确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努力拼搏下,ⅩⅩ分行锐意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转变、业务转 型和结构调整,经营管理呈现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态势:资产、负债、零售、中间业务全 面快速发展,多项业务指标刷新历史纪录,盈利水平大幅提升,一跃成为系统规模大行、 盈利大行,并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截止2013年末,分行资产总额突破1800 亿元,同比增长52%,在ⅩⅩ地区股份制同业中的排名首次跃居至前三位;营业净收入突 破38.8亿,同比增长31.5%。分行全口径存款规模达1076亿元,历史上首次实现“千亿”目标。各项存款、贷款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1%,均高于ⅩⅩ系统和ⅩⅩ9家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个人存贷款规模稳居系统第一;信用卡新增激活客户数、收入、利润稳居系统第 一;中收三年复合增长率150%,远高于系统和同业平均水平。同时分行资产质量持续改 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目标值内。各项主要核心指标均超额完成总行计划任务,分行综合 竞争能力实现新的跨越。 近年来,ⅩⅩⅩⅩ分行的可持续发展和内控管理均得到了总行、监管部门、社会大众, 乃至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当代金融家》杂志第五届中国银行业“好分行” 评选“最佳电子银行分行”称号。连年荣获万事达卡国际组织、VISA国际组织的“最佳 分行营销奖”、“优秀分行营销奖”等多个奖项。下辖华南支行、新塘支行与增城支行分别 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颁发的“全国千家示范网点”、“广东省百家示范网点”与国家外汇管 理局颁发的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A类行”。 ⅩⅩ银行ⅩⅩ分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能 经过20年来的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ⅩⅩ银行ⅩⅩ分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不断 的完善,风险管理团队不断的壮大,并形成“风险总监为首、信贷审查部、信贷管理部为 核心,小企业授信管理部、零售风险管理部、资产保全部为专业管理,法律与合规部为内 部管控部门”的管理体系。具体的组织架构及职能如下:

贷后管理风险防范

贷后管理风险防范 第一部分以结果为导向,逆向思维,知风险而防风险 请学员思考: 1、贷款不还怎么办? 2、为什么不还? 3、为什么打官司? 4、能不能打赢官司? 5、打赢了官司能拿到钱吗? 6、如何在贷后管理中防范法律风险? 第二部分贷后管理过程中的前车之鉴: 1、贷后管理中风险意识不足; 2、不严格落实信贷审批限制性条件; 3、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 4、动态监测和识别贷后风险能力弱,风险预警信号不能及时发现; 5、过分看重和相信企业财务报表等硬件信息,忽视对借款人道德、品质等方面软信息核对; 6、对担保物、担保人监管不到位; 7、对借款人资金管理不全面。 第三部分贷后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贷后管理管什么?怎么管?——交叉检验、法律思维 1、检查、预警 2、到期催收和提前催收 3、为诉讼取证 (1)合同权利义务 (2)诉讼时效 (3)合同权利:抵消权;撤销权;代位权;不安抗辩权 第四部分贷后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一、贷后管理原则: 1、风险管理的原则。 2、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3、痕迹化管理的原则。 4、主负责人制的原则。 二、贷后管理的内容 1、贷后检查 2、风险预警 3、贷款风险分类 4、贷款催收管理 5、问题贷款的管理 6、信贷档案管理 三、问题授信的处置 四、风险预警与防范处置

1、关注企业盲目扩张主动化解授信风险 2、关注行业风险加强资质审查 3、提高企业民间借贷行为的识别能力 4、重视关联企业风险牵连适时退出高风险企业 5、强调授信材料真实性的重要性 6、加强对企业主的日常关注 五、贷后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点分析 1. 对基础交易合同的关注不足 2. 对标的物的关注不足 3. 对借款人的关注不足 (1)借款人死亡引起的风险 (2)借款人离婚引起的风险 (3)借款人被判刑或刑事拘留引起的风险 4. 催收不当引起的风险 (1)未及时发放催收函或催收不当导致丧失诉讼时效 (2)提前还款函发送不当导致风险发生 5. 担保管理不到位 (1)对保证人的管理不到位 (2)对抵押物的管理不到位 (3)对保证金质押的管理不到位 6. 清收处置不当 (1)委托中介清收时存在的问题 (2)催收人员擅自与借款人达成协议 (3)收车后怠于行使权利 (4)扣收行使抵销权不当导致被诉风险 (5)清收处置中存在的执行回转风险 第五部分培养和建立客户良好的还款习惯,防范产生不良。 1、成功催收的关键因素:有效分类 案例分析: 2、加大违约成本,减小违约和不良概率 讨论:如何向客户讲明按期还款的好处和不按期还款违约的不利影响? 角色扮演:如何向客户讲明按期还款的好处和不按期还款违约的不利影响? 点评:向客户讲明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贷后风险管理几点[精品文档]

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及在境内外上市,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度大幅提升,陆续建立起了系统性的风控体系和内控制度;尤其是在资产业务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制度设计和岗位分离,有效减少了信贷业务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批环节的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但在贷后管理环节,执行效果明显不如贷前和贷中环节,各类检查和审计报告中评价贷后管理薄弱、流于形式的描述屡见不鲜。就如何改进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的体验,从经营理念、制度流程等六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不足的原因剖析 1.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经营理念导致“重贷轻管”的思维模式长期存在 近十年是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保持较高的增速,各项业务考核指标逐年攀升、刚性增加。在强大的业绩指标压力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主要围绕扩大存贷规模来做文章。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信贷业务的工作重心仍是新业务推广、新客户拓展和新增贷款的投放上;相比之下,贷后管理以及风控管理相对弱化,形成了“重贷轻管”的思维模式。 2.岗位职责设置约束力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职能大多由业务经营部门负责,在岗位职责上主要由客户经理承担,由于约束监督不到位,客户经理很容易出现不尽职甚至渎职情况。部分银行在大中型客户的贷后管理上实施了“管贷分离”的信贷经理制,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加之信贷经理与客户经理同样归属业务条线,迫于业务考核,存在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法充分披露或延缓暴露问题。 3.贷后管理制度体系化建设不足 传统的贷后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围绕大中型客户建立的一套“大一通”的管理操作流程,缺乏差异化贷后管理指导。部分银行虽然在贷后管理制度中提出差异化贷后管理的思路和想法,但缺少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配套的操作系统,执行效果不佳。此外,优化创新的信贷产品散落在各项产品的管理操作规程中,没有与贷后管理制度体系有效衔接,导致部分产品维度的贷后管理形同虚设。 4.激励约束机制缺位 一是对经营机构的绩效考核激励以业务发展为主,激励约束的导向性导致贷后管理在基层单位成为一项被动工作。二是对客户经理以及贷后岗位人员缺乏约束激励机制。贷后过程管理绩效激励和负激励都很少,只有在贷款出现不良后,才启动问责处罚机制。同样,贷后岗位人员与所管理客户经营业绩不挂钩,存在贷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5.贷后与贷前、贷中环节衔接不足 贷后检查“查而不纠、屡查屡犯”现象无法根除的原因,除了上述分析因素之外,没有实现贷后管理与贷前申报、贷中审批环节的有效衔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与信贷投放环节衔接,对贷后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无法通过限制业务申报、控制贷款支用甚至压缩回收贷款等有效措施来督促整改,使贷后管理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改进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贷款风险管理之贷后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贷款风险管理之贷后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随着农发行履行新农村建设职能的不断深入,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步拓宽,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贷后管理难度加大,信贷风险尤其是商业性贷款的信贷风险增加。农发行必须按照打造现代银行的基本要求,有效提高贷款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贷后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从贷款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看,当前基层农发行贷后管理存在制度不落实、管理程序流于形式、操作行为不规范、贷后检查不深入、内部监管不到位等不良现象,反映出基层行贷款尤其是新增商业性贷款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切实提高贷后管理质量刻不容缓。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个别行未按上级行贷款批复要求认真落实贷款风险管理措施,担保手续、保证金管理、账户管理等“三个不到位”,贷款得不到足够的有效资产保障。

二是少数行未按借款合同要求监督贷款合规使用,贷款存在执行风险。如贷款使用报账制度执行不严,支取资金时支取凭证签字手续不全;项目贷款被企业改变规定用途没有得到及时制止等。三是部分行未按上级行要求严格落实贷后检查制度,贷款存在挪用风险。如贷后检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客户经理检查结论中问题找不准、分析不充分,或者对检查出的问题没有措施和建议,或检查出的问题没有及时报告和处理;对CM2006信贷管理系统中的企业贷款

预警信息反应滞后,没有及时和深入检查和处理;没有督促企业销售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归行等问题。四是部分行未按要求认真落实贷后审查和贷后评价制度,存在贷款管理风险。如分管行长和部门主管没有认真履行贷后再监督职责,未及时进行贷后监测和评价,对客户经理的检查情况没有认真审查和提出可行的建议等问题。五是未按贷款风险管理thldl要求落实贷后管理基础性工作。如客户经理检查记录过于简单、内容不全面;信贷档案资料收集不及

基层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对基层银行贷后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热 [ 作者:赵晓梅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96 | 更新时间:2010-12-13 | 文章录入:imste 2010年第 13 期 ] (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兴安分行,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 摘要:文章分析了基层银行贷后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范和加强贷后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贷后管理;风险防范;基层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0)13—0016—01 贷后操作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贷后操作风险的全过程。通过参与信贷检查,笔者感到目前银行的贷后管理规章制度比较完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基层行对贷后管理工作更加重视,贷后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比较到位,由贷后管理所引发的操作风险也不断地减少,但目前基层行一些信贷人员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操作风险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当前贷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1 信贷检查不到位问题 1.1.1 信贷资产检查频率不到位。部分信贷人员对首次检查较为重视,而对后续的全面检查重视不够,尤其是对表外业务大多不能按规定“按月进行跟踪检查”的检查频率进行检查,有的银行信贷人员甚至在一笔承兑业务中只出具了首次检查报告,而无任何后续的全面检查报告。 1.1.2 信贷资产检查内容不到位。①忽视担保检查。部分信贷人员能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到借款企业进行贷后检查,却很少到担保单位实地对担保人基本情况的变化、抵质押物保管及变化等定期检查,不能及时地掌握保证人所出现的信贷风险隐患;②不重视到期贷款前的书面催收。部分信贷人员为图方便,在贷款到期前仅通过电话向客户提醒、催收,却未能按规定在贷款到期前1个月内向客户发送《信贷业务到期通知书》,以及逾期后5日内发送《逾期贷款(垫款)催收通知书》,不但不利于督促企业按期还款和结息,还可能给日后基层银行进行法律诉讼,保全资产埋下风险隐患,给基层银行工作带来被动。 1.2 工作不尽职问题 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在贷后检查过程中缺少独立思索,实地核实查证,使贷后检查变成了到客户财务部门坐一坐、聊聊天、吃顿饭完事。甚至打个电话,企业说什么情况就什么情况;②忽视非财务报表因素的检查,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不够。部分信贷人员只注重对客户信息情况的搜集和掌握,不了解和掌握客户在税务部门的实际纳税情况;不及时跟踪和了解客户关联方资金流向;不了解客户对外担保的真实风险状况。一旦客户出现重大风险事项,基层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就会受到影响;③贷后检查有存在支差应付现象,检查报告质量不高。有的银行的信贷人员只将本期财务指标数据和上期替换了一下,未进行比较分析。对可能危及贷款安全的财务指标变化和重大事项没有预见性,为不能及时和化解风险埋下了隐患;④责任心问题。少数信贷人员在业务经办过程中粗枝大叶,该调查的不调查、该把关的不把关、该规范的不规范,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导致信贷操作中漏洞较多,留下风险隐患。

银行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

一、贷前调查事项 贷前调查是所有银行、小贷、P2P等等往出贷款部门的重中之重。 归根结底就是两条:让不对称信息最大限度对称、让软信息最大限度真实还原。 客户还不还款就是取决两大因素:还款能力、还款意愿。 1、让不对称信息最大限度对称—解决的是还款能力问题。 2、让软信息最大限度真实还原—解决的是还款意愿问题。 让不对称信息最大限度对称 1、重点是财务信息,解决的是还款能力问题。 2、不对称信息,指在交易双方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 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3、凡是上当、受骗等都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4、典型的就是二手车交易。 5、对于我们放款的和客户之间永远是信息不对称的,因为他们不用对我们其他信息的了解,只要知道我们有钱能借给他这一个信息就够了。 6、而我们要尽可能知道他的全部信息。 7、我们和客户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是政府几十年的不作为,导致的征信系统不完善 的结果。 8、我们做的是资本生意,什么是资本主义? 9、抵押品永远不是贷款的最佳选择,靠客户的收入还款才是最佳。 10、因为好的抵押品在银行,我们永远是次贷。 11、土地、房屋、车辆。不能做资产公司。 12、企业往往是三套账本,我们要最真的。 13、异常即是妖。

14、谎言就是欺骗的开始。 15、实际的操作方法很多。 16、最好是看客户手工那套帐,如水产,养殖。 17、通过旁证,如烤串的用多少碳,石材的用了多少锯片,其他如员工提成,水电费等。 18、客户经常说前三年赚了很多的钱,那么用在了什么地方。一个搞培训的,养猪的等。 19、和其他的同行业比,左邻右舍比。 20、看未来发展趋势。 让软信息最大限度真实还原 主要非财务信息,解决的是还款意愿问题。 软信息不能用准确的硬指标来表示,是非正式的、模糊的、推断的、知觉的。 说白了,不能清晰表达,不能准确量化。 张三人品好,李四人品差,什么程度?但大家心里又都清楚的东西,就是软信息。 软信息对了解客户的还款意愿非常关键。 1、年龄与家庭、与财产、与经营历史。 2、家庭与父母、与爱人、与兄妹子女。 3、经营场所是否匹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经营环境、员工状态等等。 4、交通工具,养猪开奔驰、小贷开面包。 5、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交友圈等等。 6、上下游客户以及员工、朋友评价等。 二、贷中风险控制 (一)准确定位

贷后管理制度(初稿)

贷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贷后管理,防范信贷风险,根据《贷款通则》、《贷款管理责任制度》、《贷款操作规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后至贷款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全过程的信贷管理行为。贷后管理内容包括信贷档案管理、贷后检查、贷后风险预警及处置、贷款本息收回、不良贷款管理、贷款风险责任认定、贷款管理责任移交、贷款总结评价等。 第三条贷后管理坚持规范管理流程、明确工作职责、健全约束机制、及时预警风险、有效控制风险的原则。 第四条贷款责任人包括贷款发放责任人和贷款管理责任人。 贷款发放责任人是指贷款发放过程中履行调查、审查、审批等职责,并对形成贷款风险需承担相应责任的相关人员。 贷款管理责任人是指贷款发放后履行搜集整理信贷资料、贷后检查、贷后风险预警及处置、本息收回、不良贷款管理、贷款总结评价等日常管理工作职责的公司信贷岗位人员。 第二章信贷档案管理 第五条信贷档案以客户为单位建立,内容包括客户及担保人基本情况(含评级授信情况)、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款审批、贷

款发放、贷后检查、本息收回、呆帐核销等过程中形成的与贷款有关的资料。 第六条信贷档案管理内容包括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调阅、移交、销毁等。 第七条公司是信贷档案管理的责任机构,要指定专职人员进行信贷档案管理。 第八条具体管理制度《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执行。 第九条公司信贷档案资料应真实完整、合法有效。 第十条对信贷档案管理情况每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第三章贷后管理内容 第十一条建立台账。贷款管理责任人应在贷款发放后按照《南京大圣金融有限公司贷后管理台账》格式及时建立健全辖内贷款检测台账,序时逐笔记录贷款情况。台账可以为纸质档或电子档,由专人保管。 第十二条贷后检查。贷后检查分为贷后管理检查和信贷资金跟踪检查。 (一)贷后管理检查是指贷款发放后,贷款管理部门对贷后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的检查,基本内容包括信贷制度建设及执行、贷款台账与统计准确性、信贷档案资料真实完整性、操作程序规范性、贷后风险预警及处置及时性、不良贷款管理等情况。 (二)信贷资金跟踪检查是指贷款管理责任人对客户履行借款合同、生产经营状况、经营效益等情况进行的检查,基本内容包括客

银行贷后管理要点

银行贷后管理要点 一、常规贷后检查 (一)资金用途检查 对于贷款发放后5个工作日内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完成资金用途检查,走款凭证及相关证明材料作为附件上挂。 对受托支付信贷资金,如有疑问的,客户经理应通过收集货物运输单据、资产所有权证明等材料,验证我行信贷资金已按照合同使用。 对自主支付信贷资金,客户经理应定期要求客户提交相关支付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贸易合同、货运单据及会计支付凭证等),验证我行信贷资金按照合同和监管要求支用。同时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持续进行资金用途监控。 (二)定期贷后检查 大中公司客户: 1、非现场检查 大中公司客户贷后检查依据《招商银行大中公司客户授信后检查工作制度》。 非现场检查,经办行通过非现场的方式收集借款人和担保人的信贷资料(财务报表)和风险信息(重大经营变动),若发现风险应该提交贷后检查报告。对于低风险业务,可以非现场检查为主,并至少每半年提交一次非现场检查报告。 2、现场检查频次

客户经理按照规定的检查频率,到企业实地贷后检查,对其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场检查基准频率。一般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和资产分类状况确定现场检查间隔(P):(一)信用评级1~5级且资产分类正常,每6个月现场检查1次;(二)不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每3个月现场检查1次。 对符合如下规定之一的客户,应在上述原则基础上缩短现场检查间隔。 (一)列入预警/监测名单内客户,每个季度至少进行两次现场检查。不良贷款客户,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 (二)封闭管理的项目贷款,建设期内至少每月现场检查一次。(三)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对于其他分行认为在一定期间需要提高现场检查频率的业务,将会明确提出具体的检查频次要求,并以通知形式下发相关经营单位执行。 现场频次确定后,由客户经理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授信后管理信息维护模块进行系统设置。 2、现场检查发起 一般情况下,授信额度生效日为初始检查日(D0)(有多个授信额度的,以最早一个额度为准。如额度生效后未提款,可以实际提款日为初始检查日)。经营单位应在初始检查日确定后及时发起首次检查。 在授信存续期内,第一次检查完成后,以提交本次《授信后风险跟踪报告》日为初始检查日(D0) 重新确定下个检查日。如此类推。

强化贷后尽职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1)说课材料

强化贷后尽职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股份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发行业务经营方式及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贷风险的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贷后管理也受到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传统贷后管理方式的创新,切实规范贷后管理行为,不断提升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水平。 一、当前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与前几年传统意义上的贷后管理相比,农发行目前的贷后管理工作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贷后管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贷后管理观念仍旧滞后,未形成良好的管理习惯。一是认为贷款发放后资金调度是企业内部的事。我们通过对一些不良贷款客户的检查分析发现,一些贷款被借款人转移到关联企业、母子公司,使借款企业逐渐空壳化,导致银行债权悬空。二是认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种观点的危害性在于,相当部分信贷人员仅因企业能还利息,就作出企业运作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续贷,忽视了企业在保证按期还息的承诺下,挪用贷款于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三是认为贷款只要能收回,企业用什么来还并不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经营行不应满足于按期收贷,还应加大营销力度,建立更加牢固的银企关系,防止其他行欲将本行贷款挤出,形成本行贷款被顶

替的风险,由于放松贷后管理而失去好客户同样是错误的。四是认为企业因避税才做虚假报表,可以理解。客户经理即使对企业避税行为无法干涉,出于银行利益,也需要弄清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果,不能任由企业提供虚假报表而不加制止。 2、贷后监管不到位,未抓住核心内容。在近年来的各种内外部检查中,贷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问题。贷后检查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制定规定多,抓落实少。重教育、轻奖惩,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深层次的警戒,也缺乏与之配套的考核奖惩措施,没有能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二是立足于贷款检查多,立足于客户检查少。具体而言,对客户组建集团、股份变化、兼并、重组、外地投资、母子公司关系等往往不清楚,缺少明确的应对规则,实际上是割裂了风险的产生源。三是为应付上级行检查,从完善手续资料出发进行检查多,为防范风险信贷人员自发检查少。对借款人发生重大变更事项反应迟钝,对借款人暴露的潜在经营风险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借款人的有效资产分布掌握不清,对担保单位和抵押物监督不力。四是机械地按规定操作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性操作少。重复劳动问题突出,目的性不强,不论大客户、小客户,贷款金额多少,客户优劣如何,都是一样的格式内容,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五是检查发现表面情况多,可以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的高质量信息少。按照贷后检查频率要求,一般每年至少进行数次不等的贷后检查,但由于条件局限,检查往往采取经营行自查、管理行抽查

贷后风险管理措施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三、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对策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调查确认,若在此次危机中损失减值,应通知客户尽快弥补该差额。担保人的情况也要跟踪了解,若其不再符合担保人条件,应告知客户再选择一位担保人。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风险要严格把控,对于优质企业要坚决扶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对客户跟踪回访以及企业的上门调研,都有助于信贷资产贷后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银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

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 1. 对基础交易合同的关注不足 (1)借款人退房,解除购房合同导致借款人免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因商品房买卖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致使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应予支持。近年来,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如果认定退房、购房合同解除等事实存在,并结合借款人的抗辩或主张,就会直接依据上述司法解释规定判决解除借款合同。而对于银行最关心的还款责任承担问题,则由于银行未及时得到借款人或开发商通知而部分法院亦未通知银行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等原因,无法针对贷款还款责任的承担提出主张。如果开发商已将包括贷款在内的全部购房款都返还给了借款人,银行很可能面临借款人无力还款、开发商也不再承担担保责任的两难局面。 因此,业务人员对借款人与开发商之间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履行情况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加强贷后管理,争取尽早发现借款人与开发商解除购房合同的端倪,并在知情后主动以第三人的身份加入购房合同解除的诉讼中,以使还款责任的承担问题在购房合同解除之诉中得到落实。如未能及时加入购房合同解除之诉,也应当把握诉讼先机,在知情后立即起诉,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住房贷款本息,争取最为有利的判决结果。 2. 对标的物的关注不足 贷后管理中,如忽略对借款人基础合同标的物,即所购房屋或所购车辆的关注,也可能给贷款带来风险。如在诉讼清收过程中曾发现,借款人贷款购买的房产因借款人涉及其他纠纷已被有权机关查封保全,银行对作为抵押物的房产的进一步处置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在贷后管理中,应密切关注借款人基础合同的标的物,因为该标的物往往是抵押物,同时也是借款人无力还款时贷款获得清偿的重要保障,一旦该标的物灭失或被查封,银行应及时采取措施,依据合同约定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及早保障债权。此外,对标的物的关注不足还体现在期房的贷款发放后,对于后续事项的办理关注不足。银行部分贷款发放后,开发商迟迟不能办理小产权证,导致抵押权长期无法落实。 3. 对借款人的关注不足 对借款人的关注也应是贷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借款人的情况发生变化,可能给银行个人贷款带来风险。 (1)借款人死亡引起的风险 银行个贷的贷后管理工作中,借款人死亡的情况偶有发生。虽然按照法律规定,借款人死亡后其债务由其继承人在继承遗产范围内承担偿还责任。但事实上在借款人死亡后,银行是无法详细了解借款人的遗产情况和继承人情况,而法院则往往要求银行在起诉借款人的继承人时应提供所有继承人的准确身份信息,导致银行在借款人死亡后债权追索异常困难。因

银行信贷:贷后管理风险防范

银行信贷:贷后管理风险防范 近年来,农商行信贷业务迅猛发展,信贷规模持续膨胀,为支持县域“三农”事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及农商行自身业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信贷营销工作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贷后管理工作十分滞后,“贷后管理”变成“事后管理”,新形势下农商行加强贷后管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农商行贷后管理形势分析 1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风险加剧 当前,宏观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面临存量风险面临释放带来的挑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4.1%,远高于其它商业银行,给农商行有序运行带来较大威胁。同时在中国正处在金融周期逐步接近顶部的时期,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农商行更应该对于信贷规模迅速扩张中的风险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 2“强监管”要求银行加强贷后管理 为督促指导商业银行加强贷后管理,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2009年以来,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明确要求银行对其贷后管理给予充分的关注,且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贷后检查措施来有效防范风险的出现。然而,长期以来多数银行重贷轻管或者只贷不管。2017年,

银监会连续开展“三三四”等一系列专项检查,开启了中国银行业强监管时代。有一大批银行被处罚、重罚的直接原因就是“在信贷业务中,未按规定开展贷后管理”。 3少数农商行违规放贷死灰复燃 今年以来,在银监会开出的罚单中发现,少数农商行违规放贷现象死灰复燃时有发生,个别员工违规行为有所抬头。经事后检查分析发现,除贷款调查、审查、审批不到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且均由经放人员“自我贷后”,导致违规现象长期不能被发现,助长了少数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 二、农商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信贷风险不易把控 目前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复苏阶段,“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潜在风险难言见底,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民间高息融资风险显现,涌现出众多客户“跑路”的现象,导致信贷风险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把握,贷后管理难度明显上升。 2信贷人员素质欠缺,不能及时识别风险 一方面,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充分的风险管理知识,风险水平较低,缺少对风险的前瞻性管理,无法对于客户运营管理及所在行业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有效识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