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

—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1、概述: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依据。

2、目的:

(1)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

(3)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4)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3、原则: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原则。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是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

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存在多个条件不同的环境,产生的多个生态群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共同形成生态系统。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都依附于空间特征,形成空间生态系统的直接反映。在空间生态系统中,由于水平方向水热的分异,形成空间生态在水平方向的差异;由于垂直方向高度对水热的再次分配与组合,

空间生态以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形成高度分层的空间现象。正是生态因子空间分异过程决定了空间生态的格局。

(3)人居环境与人地协调理论

景观是人居环境的整体,在区域景观整体性形成过程中,人地关系与相互作用应建立在科学、合理、健康、永续的基础上,形成人地协调、共生互赢的格局。人居环境和人地协调是对景观环境中人群行为的充分规定,人群行为的合理或不合理性及其程度都通过人居环境和人地作用行为体现出来,是景观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

5、景观生态评价方法(———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

(1)景观生态分类

构建合乎逻辑的适合评价区实际情况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是进行景观生态分析和景观生态评价的前提。景观生态分类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景观进行划分,景观分类单元既要体现景观的综合性, 也要表明景观的生态学意义。

根据上述景观分类原则和类型划分结果并结合龙门县情,在构建全县景观生态分类系统中拟采用三级分类单位,即景观类型、景观亚型和景观型。其中,根据景观功能、人为干扰程度和活动强度,划分出自然景观、人工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 3 种景观类型。在景观类型内,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被及斑块性质划分出6 种景观亚型.在景观亚型内, 根据生态条件相似性、生物量、生物生产力或经济密度、植被生活型及地表覆被物相似性等划分出15 种景观型(如图1)。

2 景观生态评价

2.1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1)景观基底分析

景观基底是景观的背景地域, 对景观性质和动态有决定性作用, 确定景观基底是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首要任务。广东省龙门县1984年自然景观、人工经营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面积比例分别为80.0%、18.5%、1.5%,而2003年时三者的比例分别为80.3%、16.2%、3.5%。显然自然景观长期以来一直是景观的基底。

说明龙门县的景观具有较高的自然性,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较高, 景观稳定性也高,景观生态系统对改善和维持生态环境质量的功能也较强,且这种格局在近20年时间内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尤

其是自然景观组分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只是随着城乡建设发

展,人工景观的比例增加较快,但人工景观主要是由人工经营景观转化而来,尤其是由耕地转化而来。

(2)景观多样性分析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在结构、功能及时间方面的多样性, 它揭示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景观多样性分析不仅是了解景观现状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景观规划的重要依据。

景观多样性指数可以反映景观元素的多少和各景观元素所占的比例,通常按Shannon-Weaver公式计算:

式中D为景观多样性指数,P(i)为第i种景观类型所占总面积的比例, T为景观类型总数,Log是以2为底的对数。D值越大,则景观多样性越高。据上式计算得出,1984年和2003年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分别是2.749和2.742.由此可见,龙门县景观类型较为复杂多样,在近20时间内景观多样性指数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均匀度指数表示了景观中不同景观类型分配的均匀程度, 计算公式为:

.式中E为均匀度指数,H为修正了的Simpson指数,Hmax是在给定丰富度T条件下景观最大可能均匀度,H和H max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log是以2为底的对数。据上式计算得出1984年和2003年

景观均匀度指数分别是0.6319和0.5683.由均匀度指数可知,龙门县景观均匀度一般,甚或偏低,在近20年时间内景观均匀度还有所下降。

2.2 景观生态稳定性评价

景观的基本稳定性是由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生命周期的物种起决定作用的高亚稳定性类型决定的, 这种类型表现的是抗性稳定性, 即对主要来自外部的随机干扰作用(包括环境不确定干扰和人类不确定性干扰)和组织内部的相互作用(如生物反馈作用)具有恢复和抗阻能力。抗性是指景观在环境变化或潜在干扰下抗变化的能力, 恢复是指发生变化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

根据龙门县景观生态系统的组成、景观基底性质及景观格局分析可知, 龙门县整体景观生态系统是较为稳定的,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因而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

此外, 由于龙门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水热条件极为优越, 导致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恢复力很强。

2.3 景观生态质量定量评价

(1)指标选取、赋值标准

景观评价通常包括对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和景观美学价值等几个方面的评价。针对龙门县景观生态要求, 选择景观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景观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景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影响等 3 个方面作为评价目标, 相应地选取自然性、稳定性、多样性、稀有性、土壤性状、生物生产力、恢复力、

观赏性、宜人性、水土流失等10 个指标, 每一个指标分4 个等级, 分别赋以4、3、2、1 分值. 龙门县景观生态评价指标及其等级划分标准如图2

.(2)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根据景观生态评价的要求和项目研究目的, 选取景观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功能、景观多样性保护、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和发展旅游业作用等 4 项作为景观生态评价的目标层,并建立如图3所示的层次结构。通过构建层次间判断矩阵, 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经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见图4 )

(3)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包括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单项指标主要根据对研究区景观类型的调查和分析比较。而综合评价结果则由综合评价指数(CEI)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i为单项指标评价分值,W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N为评价指标数目,CEI值是确定景观生态类型状况的主要依据。

根据龙门县景观评价的要求和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的需要, 并参照自然保护区CEI值分级标准,将龙门县各景观生态型按CEI值划分

为4个等级,分别是:0.8<CEI≤1.0,景观生态质量很好;0.6<CEI

≤0.8,较好;0.4<CEI≤0.6,一般;CEI≤0.4,很差。评价结果如

图5

即可得出龙门县景观生态质量基本状况(见图6)

由上述评价结果可知, 在近20 年的时间内, 龙门县总体景观生态

质量不但没有下降, 还略有提高。因为景观生态质量达到较好以上的

景观生态系统类型面积由49.3 % 提高到61.7 % , 但同时属于较差

等级的景观类型也比 2 0 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虽然其占总面积的

比例很低, 对总体景观生态质量影响不大, 但因其属于极度退化生

境或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类型, 属于景观污染源, 对龙门县的整

体生态环境形象会造成严重损害。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县的龙门县在未来的开发中应注意对较差等级景观面积增长的控制。

总之,景观生态评价是景观生态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纽带,由最初的定性的仅能评价少数几个功能的模型方法,现已进入定量化、多学科交叉,多功能评价阶段。我国的景观生态评价工作虽然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晚,但受到广泛重视,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景观设计分类及特征.doc

景观设计分类及特征 ●居住区景观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设计原则 空间组织立意原则 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居住区居民服务,景观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住户服务,景观设计则须体现幽静、浪漫、温馨的意旨。 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使用现代材料原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6)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点线面相结合原则 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高潮。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1)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2)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3)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4)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爱、合作、冒险的精神。 ●工业区景观 工业区: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工业区中包含有基层工业区,属工业枢纽的组成部分。由一个或数个较强大的工业联合企业为骨干组成的工业企业群所在地区。大多以企业地域联合为基础,由一群企业或数群企业组成,有共同的市政工程设施和动力供应系统,各企业间有

景观生态学试题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6.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 7.生境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8.生态交错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 9.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0.边缘效应: 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殘余斑块:在大规模干扰事件影响下,动植物群落在本底上残留下来的斑块。 12.粒度: 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13.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14.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15.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16.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17.景观规划:按照人类目标改变和设计景观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宏观布局过程。 18.本底:本底是全方位地覆盖、高度地连接以及控制景观及地区的变化的土地。 19.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岛屿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学科。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岛屿的面积、年龄、生境的多样性、拓殖者进入岛屿的可能性及丰富性,以及新种拓殖速度与现存种灭绝速度的平衡。 20.森林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 21.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22.景观动态变化:指景观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趋势 23.边緣种:指的是在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中生物有机体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基本生态过程

一、景观基本生态过程 1 景观生态过程 ?自然过程(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 ?社会文化过程(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 2 景观自然过程与生态流 (1)基本生态流: ①能量流(研究较少)例如:热能、生物能 ②养分流(被动过程,严格受景观要素影响)例如: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 ③物种流(主动过程)例如:物种的聚集与扩散 (2)影响三种流运动的驱动力 ①扩散 扩散:溶质物质或悬浮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移动,物质通过自身的布郎运动作无规则的运动。 例如:将香水洒在屋子的一角,满屋都是香水味。 山区的水泥加工厂的粉尘扩散。 市区采暖的火烟囱、滇池的污染等 ②物质流 物质流是物质沿能量梯度的运动。 空气流(风):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流,由大气压产生。 水流:是由高处向低处 土壤流:流域营养盐地形梯度随径流流动 ③移动 移动:是消耗本身能量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 例如:采蜜的蜜蜂,捕食的动物 运动最组要的生态特征就是高度聚集性格局。 (3)几种重要的生态流特征 ①空气流 1)风: √具有较大传输距离的传输媒介。借助风力进行传输的生态流包括:热能、水分、污染物、种子等; √景观中避免风的灾害影响,建立农田防护林。并根据风向和风速等特点设计合适的林网结构和林带结构。 2)气体,污染物质等: √根据景观结构和空气流特征设计合适的景观结构。 如城市热岛效应决定了城市周围不应该布局更多的工厂,以免污染物质集中对城市中心的影响。 ②土壤流 土层表面和土壤内部的流不太明显,但十分重要。一部分由风造成,大部分由水形 成。 土壤流携带物质分成两类: 一种颗粒物质,如细菌、孢子、腐烂的泥沙树叶等 二种溶解性物质,如腐殖质、尿素、硝酸盐、可溶性盐等 土壤流速的决定因素:小部分借助于风,大部分通过氺传输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而且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Daily,1997;欧阳志云等,1999)。目前,得到国际广泛承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系统是由MA工作组提出的分类方法(MAG,2002)。MA的生态服务功能分类系统将主要服务功能类型归纳为提供产品、调节、文化和支持四个大的功能组(图1)。产品提供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生产或提供的产品;调节功能是指调节人类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化功能是指人们通过精神感受、知识获取、主观映象、消遣娱乐和美学体验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支持功能:保证其它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所必需的基础功能。区别于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支持功能对人类的影响是间接的或者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发生,而其它类型的服务则是相对直接的和短期影响于人类。一些服务,如侵蚀控制,根据其时间尺度和影响的直接程度,可以分别归类于支持功能和调节功能。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地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随着生态经济学、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生态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今天的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标准组成部分。Costanza等人(1997)关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估算的研究工作(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总价值为16~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33万亿美元是1997年全球GNP的1.8倍。),进一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深入、系统和广泛研究。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地主要方法有(表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价值评价方法

(完整版)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仅营造满足人们活动、赏心悦目的户外空间,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与空间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借助与基地潜力,是基于环境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历史人文背景是场地环境所固有的属性,对其的认知是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切实把握场地特性,从而发挥环境效益、最大限度保护和节约资源。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相关概念 (一)源起 (二)概念 (三)必要性及意义 (四)应用范围 二、美国主要景观分析评级系统 三、景观分析评价四大学派 (一)专家学派 (二)心理物理学派 (三)认知学派 (四)经验学派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 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 六、景观分析评价理论前沿 一、景观分析评价相关概念 (一)起源 1、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美国:1964年《野地法》,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海岸管理法》。英国:1968年《乡村法》 3、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4、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 or Landscape Evaluation 时间: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展开 内容: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核心之一。 定义: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从客观的意义上讲,而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ery Scenic 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主观满足”。 (二)概念 景观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景观的价值高低或者好坏程度进行判断的活动。景观评价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评价对象的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 —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1、概述: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依据。 2、目的: (1)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 (3)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4)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3、原则: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原则。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是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 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存在多个条件不同的环境,产生的多个生态群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共同形成生态系统。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都依附于空间特征,形成空间生态系统的直接反映。在空间生态系统中,由于水平方向水热的分异,形成空间生态在水平方向的差异;由于垂直方向高度对水热的再次分配与组合,

景观生态学_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和内容 (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 (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 (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 (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 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往往以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来表达。空间粒度之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

山东省南部地区景观生态的分类与评价_阎传海

山东省南部地区景观生态的分类与评价 阎传海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徐州 221009) 摘要 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山东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包括5个景观型,15个景观亚型)。根据景观型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选取稀疏植被、森林植被景观及旱作、水旱轮作景观两套指标,对各景观亚型进行生态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景观亚型的综合评价指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划分出极危急、危急、正常三种景观生态现状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山东南部生态现状极危急、危急、正常景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7.9%、17.5%、44.6%,表明山东南部景观生态形势非常严峻,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山东南部 综合评价指数 生态评价 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评价 Classif ying and Evaluation of Landscapes Ecology in Southern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Y an Chuan-hai(Depar tment of U r ban and Envir o nmental Science,X uzhou No r mal U niv ersit y,X U ZHO U221009): Rural Eco-Envir onment,1998,14(2):15-19 Abstract T aking g eomo rpholog y a nd veg etation cha racter s as t he bases,t he so ut hern part of Shan-do ng P ro vince ha s been classified into fiv e landscape ty pes and fifteen landscapes subty pes.A ccor ding t o the similar 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 landscape t ypes,index systems of sparse veg etation and for est veg etation landscape and dr y far ming and dry land cr op-paddy r ice ro tation landscape w er e select-ed fo r the eco lo gical eva luation of landscape subtypes.A fter those indices been g raded and w eig hted,a composit e evaluatio n index(CEI)ha d been wo rked out.Wit h the CEI,the pr esent eco lo gical sit uat ion of t he landscapes w 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 pes:nor mal landscape(CEI>0.70),cr it ical landsca pe(0. 50

景观生态学资料.pdf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景观生态基本概念: 景观: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认为: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就叫景观。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无条件推理和 无限度外延。实质是不同的的尺度水平具有不同的约束体系,属于某一尺度的景观 生态过程和性质受制于该尺度特殊的约束体系。(不确定) 景观多样性:通常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斑块:(patch)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基质:(matrix)也称本底。是指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景观网络:1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2包含斑块面积极度扩大,高度孔隙化的形状特化了的本底。(与本底一样具有高度连接度) 景观结构: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 分内容。

景观单元:也称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均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类型: 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稳定性:是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 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浓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 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指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外一个景观元素。通过大量的“流”,一种景观元素可以对另外一种景观元 素施加控制作用。 二、简单答 ①斑块类型及特点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与干扰斑块类似,具有较高的周转率,消失较快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 引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分为:种植斑块: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聚居地: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②景观多样性生态意义及指标 意义:1、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第五章 29.如何理解景观的稳定性?景观亚稳定模型有何意义? ①对景观稳定性的认识多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把景观稳定性表达为抗性、持续性、惰性、弹性等多种概念。 ②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③需表现景观稳定性的各个术语,仅能反映景观稳定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对景观的稳定性做出全面评价。 意义:此模型有助于理解亚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本质,但更适合于描述物理系统,不能充分反映出具有光合作用,植物,异质性结构及反馈机制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30.物种共存对景观稳定性有何意义? 物种共存格局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31.试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与物理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作一比较。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非生物的、生

物的和人为的因素;其中,非生物的和认为的因素在一系列尺度上均起作用,而生物因素通常只在较小的尺度上称为格局的驱动力。 物理系统变化驱动力:。。。。。。自然因素比较多吧?书上都没有。。 32.为什么需要建立景观变化模型? 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体现: 充分利用和推广有限数据; 模拟时、空间相同或相似的景观; 理解和预测动态现象; 综合不同时、空间上的信息。 33.生态学范式为什么要发生变迁?它是如何进行变迁的? 为什么:。。。。。。。。。。这个范式挺重要的,估计要与时俱进所以要变迁。 如何:基于对生态学中已有范式和理论的分析和归纳,生态学中正在经历着又一次范式变迁。这一新范式是以斑块动态理论和等级理论的高度综合为特征的,这就是等级斑块动态理论。34.如何理解干扰?它对景观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什么? ①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 王 伟1 陆健健 2** (1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摘 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及价值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在服务价值的评估方面,国内相关研究多数套用现有的一般化计算公式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计算,缺少针对性和探索性。总结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失,并综合前人的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新的分类,提出 核心 服务功能、 理论 服务价值与 现实 服务价值的概念,并以温州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作为实例,论证所提出的新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因此服务价值评估的意义不在于对每一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确估算,甚至不需要计算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服务功能价值,而应抓住一个或几个有计算依据的核心服务功能。提出理论服务价值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同现实服务价值的比较,量化某服务功能的退化程度,明确后续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主要目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指标。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 Q1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5)11-1314-03 An approa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ion.WA NG Wei 1 ,L U Jianjian 2 (1School of L if e Science,Shanghai Univ 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2State Key Labor atory of Estuar ine and Coas tal Resear ch,East China N or 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Chinese Jour 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T he study of ecosystem serv 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i s a ho t pot issue in eco log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sustainable ecosystem management.At pr esent,there are no systemic theories i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 ion,and most domestic studies are focused on the repeated estimation o f some prevalent ser vices by using established methods,w ithout any pertinence and exploration.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ies and related liter atures,this paper put fo 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cosystem services,and named t hree new concepts,i.e .,top dr aw er ecosystem serv ices,theor etical value,and actual value.A case study o n t he Sangyang wetland of Wenzhou further illustr ated the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new concepts.It is sug gested t hat if t he main purpose of ecosystem serv ices study is to serve decision making,it is no need to evaluate all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a regio n accurately and roundly,w hile the v aluation of several top dr aw er ecosys tem services is sufficient.T he co 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actual values could help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e cosystem degeneration and ev aluate the process of ecolog ical r esto ration.Key words ecosystem ser vices,classification,valua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4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131020)。**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5-01-17 改回日期:2005-04-20 1 引 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1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 价值评估研究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 要作用[9,15,17,20,24]。 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方面,Daily [19]、Costanza [18]、Norberg [23]、欧阳志云等[10,11]、童春富等[16]和de Groot 等[21]都曾对服务功能的分类提出各自的观点,但各种分类框架不尽相同,国内外在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面存在很大争议,尚未形成让公众和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数是对某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述式评估,基本上是套用现成公式计算服 务功能[2~8,12~14],缺乏针对性和探索性。本文总结笔者前期经验和教训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新的分类,提出 核心 服务功能、 理论 服务价值与 现实 服务价值的概念,并以温州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价值评估研究作为实例阐述所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要求 (1)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 (2)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应根据评价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内容 (1)生物多样性保护 (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 (3)土壤保持 (4)沙漠化控制 (5)营养物质保持 (6)海岸带防护功能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方法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共分4级,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对每一项生态服务功能按照其重要性划分出不同级别,明确其空间分布,然后在区域上进行综合。 明确区域各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依据其重要性分级。具体包括一下内容: (1)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的热点地区均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的地区,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件D1。

(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件D2。 (3)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评价要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床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与范围。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3。 (4)沙漠化控制:在评价沙漠化敏感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地区沙漠化所造成的可能生态环境后果与影响范围,以及该区沙漠化的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该区沙漠化控制作用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4。 (5)营养物质保持:从面源污染与湖泊湿地的富营养化问题的角度考虑,评价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其重要性主要根据评价地区N、P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5。 (6)海岸带防护功能:重点评价海岸防侵蚀区、防风暴潮区,红树林、珊瑚礁和其它重要陆生与海洋生物分布与繁殖区,以及其它对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等。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6。 附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D1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价方法 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 D1-1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评价准则 (1) 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往往是该地区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植被与动植物物种地带性分布特点。对能满足该准则的生态系统的保护能有效保护其生态过程与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 (2) 反映了特殊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一定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由该地区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的长期综合影响下形成的。相应地,特定生态系统类型通常能反映地区的非地带性气候地理特征。体现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与动植物的分布,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何谓景观评价

1.何谓景观评价?简述其特点和主要内容。 概念:景观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特点:(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 (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 主要内容:(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自然和人文属性) (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比较与评估) (3)景观功能价值评估(货币化) 1)是通过评价景观的自然属性健康状况及视觉美学意义,对景观的保护和开 发提出建设性建议; 2)则主要通过对景观可能的若干利用方案进行适宜性评估,更多的是为了发 展生产的需要; 3)是景观资产评估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景观质量、景观生产价值进行综合并 货币化的过程,注重景观价值潜力的转化过程。 2.景观美具有哪些特性?其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特征:景观美的多样性(世界的多样性) 景观美的社会性(与人发生关系) 景观美的可愉悦性(满足人的感官) 景观美的时空性(随时空变化而变化) 评价的基本原则:(1)直觉性原则(2)功利性原则(3)功能性原则 3.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有哪些?试述各方法的主要步骤及其优缺点。 评价方法:(1)描述因子法:描述因子法(descriptive inventories)是通过对景观的各种特征或成分的评价获得景观整体的美景度值。 此法首先选择和定义一系列被认为与美景度有关的景观特征或构景成分;然后从这一系列构景要素上对每个具体景观作出评价。 记录每个景观中各种特征的存在与否,并统计其数目,在有的情况下,给每种特征赋予一个数值;最后将每个景观的构成特征与美景度联系起来。 有时只是单纯地对记录结果求和,有时则是综合各种特征或特征值,从而获得一个美景度指数。 优:此法的难点就在于所选择的景观特征要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特征,同时又能充分地把多种不同的景观区分开来。Litton指出描述因子法不仅适用于各种尺度的景观评价,而且同时适用于规划或设计服务的景观评价。因此这种方法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缺:一是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者的专业知识和判断,以及依赖于所选择的描述性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相关性;二是这种方法难以直接将各种景观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亦即很难建立起景观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模型。 (2)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s)实际上是一种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它是通过向公众提问(可以是口头或表格等方式)汇总的结果来评价公众对景观的满意程度或可接受程度。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但通常没有明确提出的假设之上,即受调查人所表达的对景观的喜好程度是与景观美关联的,即人们越喜欢的景观就是越美的景观。 优:在于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比较方便、经济,只需整理一套问题清单并做成问卷即可,不需要进行艰苦的野外工作和图片处理,对问题的选择不受森林资源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