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产品说明文

科技产品说明文

教学目标的无序性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但我们研读大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不清楚,未能分出层次,呈无序状态。且看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初二年级);再看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高一年级)同样是教学说明文,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却都是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准确性等。教学目标的无序性造成了一个学生在六年中说明文阅读总处在低层次的、重复的、因而也是意义甚小的阅读层面。江苏省特级教师孙芳铭这样说:“教学训练不甚得法,依然只是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这一套,显然不能把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语文之友》1996年第14、15期《试谈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训练》)可谓一针见血。应该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中学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大纲”与“说明”的严重脱节,使教师无所适从,教学效率必然受影响了。
缺乏科学的阅读质量标准
大纲里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在表面看来似乎已有标准,但缺少可操作性,弹性太大。怎样才算是“阅读”?怎样才算是“比较熟练的阅读”?谁也说不清,最终等于没有标准。北京特级教师顾德希在“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上说:“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对语文能力质量标准却研究得非常不够。以至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人们虽然不断在谴责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但对于每个年级语文能力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却又始终说不清楚。年复一年,学生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每一年的质量标准都是含糊的,似乎语文学科理当如此。”(见1998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第10页)于是,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师甲教一课时,教师乙教两课时,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弹性标准是我国中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水平低下的一条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他们制定了国家统一的阅读速度标准。按规定,“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250个单词;大学生为250—280个单词;高级专家为340—620个单词。”(转引自《快速阅读》40页)这就为编选语文教材和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科学而

又可操作的依据。
教学设计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
相当多的教师目标定位不准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基本上是解题、分段、概括段意、讲析说明顺序和方法、分析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教学起始就把阅读材料分割开来,弄得内容支离破碎,使学生缺少整体印象。其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文,做了很多练习,但自己面对一个完整的阅读材料,却难以从整体上去进行把握和分析。再则,到了高三,不少教师订购了大量的复习资料,但仅仅是让学生反复操练,自己一报答案了之,而对科技说明文阅读的题型特点、命题规律、解题思路和答题要点等却总结甚少,传授甚少。教师“昏昏”,学生单靠感觉做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能力的迁移和提高也就更不可能了。
教师科技知识匮乏,科技素养普遍较低
有两名中学生对“超导”现象产生了兴趣,去请教老师,教师却不屑一顾地说:“这也不懂,就是超级导弹。”学生愕然。这绝非是一个笑话。我们不少教师对“光脑”“网络化”“远程教育”之类的科技知识的确知之甚少。据1998年1月1日《报刊文摘》报道:上海曾经搞过一个测试调查,其结果表明,该市8000多名教师输给了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测试成绩比学生低5%,而小学教师的科技素养更是让人震惊,不少人竟对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一无所知。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因素其中就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研究相邻的学科,广泛涉猎吸收多方面的文化科技知识。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升学成了教育唯一的目的,分数成了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尺。在这样的气候下,老师只知加班加点,忙上课,忙补课,忙考试,只抓住一册教本一册教参,无暇为自己“充电”,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以致出现了“师不如生”尴尬场面。而这样一来,科技说明文阅读的教学就更成了问题,因为其中相当多的科技内容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教师不了解这方面的科技知识,教参上又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学习科技说明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