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h1

一、原因

魏晋时期的山水宦游之所以得到空前的发展,蔚为壮观,大致有两个发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频繁的朝代更替造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很多文人学士朝不保夕,动辄得咎,甚至惨遭杀害,死于非命,于是许多文人不敢问津政治,或者厌恶仕途,对时事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或隐居田园,或游赏山水,于是隐逸之风大盛,此时人们不再把大自然看的那么神秘,尊严和崇高,大自然那种统治,象征物的约束作用也逐渐削弱以致消失,而成为人们游览憩息的对象和环境。正如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序》中所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左思在《招隐》诗中第一次提出了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

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山水田园诗发展概况

1、从曹操到两晋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山水田园文学史上第一首较为成熟的山水诗。在这首诗里,作者已完全以一个观赏者的身份来观赏“澹澹”的大海、“竦峙”的山岛以及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并由此幻想出日月星汉被大海所包容的壮丽景象。作者通过全诗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壮的豪情。而且这种感情是由景而生,缘景而发,同先秦《诗经》《楚辞》中的一些以景写情、景由情生的诗作大不相同。这首以“登山沧海”为主题的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诞生。随之,曹丕、曹植、刘伶、潘岳等人也写有一些山水诗,从而巩固了山水诗的地位。

两晋的山水诗在汉末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表现是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诗人们通

过观山临水所寄予诗中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西晋曾出现过山水诗创作的热潮,涌现出不少可读的作品。其中潘岳的《河阳县作》之二、《在怀县作》之一,潘尼的《三月二日洛水作》、《迎大驾》、《游西岳》,陆机的《赴洛阳道中作》二首,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等都是着名的作品。至东晋,山水田园诗虽杂糅有玄学的内容,但玄理中蕴含的一人生哲理,通过观览山水显现出来,也尚有可取之处。如孙绰的《兰亭集诗》之二和王玄之的《兰亭诗》皆为反映兰亭雅集的,写兰亭之景优美清新,所抒雅集之情洒脱欢畅,其中虽有“微言剖纤毫”、“酣畅豁滞忧”而被认为诗谈玄的成分,但诗人并未言明言谈玄说的具体内容,而是见景生情,渲染热闹的气氛,探讨深奥神秘的哲理,景中含情,情中寓理,情景理相得益彰,应

/h1

该看作相当成熟的山水诗。在东晋,脱尽玄风影响,以观览者身份书写山水田园生活的作品也不少见。庾阐的《江都遇风》、《三月三日临曲水》、《观石鼓》,湛方生的《帆入南湖》、《还都帆》,李颙的《涉湖》,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谢鲲的《游西池》,苏彦的《西陵观涛诗》,帛道猷的《陵峰采药触兴为诗》等都是颇具特色的山水诗作。其中《涉湖》是较早描写观赏太湖风光的作品,形象生动,表现了太湖宏阔壮丽的景象:《游西池》写游览西池(在江苏丹阳)山水景物,清新浅近,风流媚趣,其艺术成就不可忽略。但是像李颙、谢鲲这一类的山水诗在整个东晋诗歌创作中并不丰富,而且多数作品的艺术尚待提高。所以这一时期的山水诗虽较曹魏有了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高潮,胜过风行的玄言诗。

2、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出现则突破了玄言诗的藩篱,并为诗歌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他成功地

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甘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渐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时运》:“山涤馀霭,宇瞹微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又如《移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挚的交往令人羡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生活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生动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不仅如此,他有些田园诗还描写了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的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中农村的面貌。

3、谢灵运的山水诗

到南北朝,特别是南朝,由于谢灵运、谢脁等一批作家专门写作,山水诗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登石门最高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如彭蠡湖口》等已成为我国第一批山水诗中着名的诗篇。从山水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谢灵运的突出贡献在于首先在山水题材上表现了文学创作又从玄学回到了抒情上。后来这种山水情怀诗中国士人对山水的美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向往,不再是以玄对山水,而是以情对山水了。朱自清

先生在《经典美谈》中称他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是“发现自然的诗人”。谢灵运不但扩大了山水诗的写作范围,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心雕龙·明诗》评价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他的诗形成了富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使得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品种而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新天地。另外他的山水诗又带有从东晋玄言诗到单纯的山水诗过度的性质。东晋许多被成为玄言诗的作品中含有大量山水景物的描写,其实不能归入玄言诗内,但毕竟玄风很浓,而到谢灵运,他的不少山水诗以景较难看到玄风的影响:有的虽留有玄言的尾巴,但已经把它融入诗的意境中了,已经成为观览山水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或领悟了。例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始记诗人清晨出游诗过山涧,越岭、溪行的经过,再写山谷幽深、云雾缭绕、浮萍深潭、菰冒清流的景象,并由景而勾起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最后议其遗弃世俗、尽情赏景以排遣忧思的过程。情由景生,议从情来,景诗情感和议论的前提,景、情、理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古诗鉴赏之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初三古诗鉴赏之田园诗鉴赏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

山水田园诗赏析

山水田园诗赏析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3.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的意境。现存的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的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

山水田园诗大全

山水田园诗大全 篇一:山中寡妇作者: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 篇二:春日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篇三:晚春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与答案解析(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自号石湖居士。 ②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一:山水田园诗 一、题材特征: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山水诗是指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热爱和流连,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田园诗是以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营造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常用意向及情感(更多内容参看《600分700分》) 1、①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三、内容情感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壮阔景象的赞叹之情。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或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篇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和乡居的乐趣,从而表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3、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整首诗由上而下:先梁上燕子,再写水中的鸥鸟。表现了燕子和鸥鸟那“自去自来”和“相亲相近”的闲情逸致生活。颈联对偶句的运用,通过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通过稚子敲针作钓钩的专心致志,表现出农家人恬静的生活情态,以此表现出诗人经过战乱后而感受到的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古典诗文 2010-01-20 0435 5d56b7b40100gd0g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山水田园诗专练知识回顾: 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对点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 ①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

山水田园诗鉴赏方法及备考要点

绘景入境品情 ——山水田园诗鉴赏方法及备考要点 文章作者:李玉涛赵英屏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12A2010-3-25 10:21:59近几年高考中,山水田园诗较受命题者青睐,2002年至2009年高考共考了9首山水诗和4首田园诗。品析炼字和分析意境是考查山水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手法是考查山水诗的命题核心点,我们应在备考中给予足够重视。 一、考点解析,要点透视 1.注意品读“诗眼”。 “诗眼”指的是一首诗中或一首诗的某一句中最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也是理解和把握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之处。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很多诗词都是“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因此,品读“诗眼”有助于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生鉴赏时应善于发现“诗眼”、分析“诗眼”。 2.注意炼字、炼意。 炼字、炼意也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苏东坡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强调的主要意思就是“炼字”和“炼意”。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光芒四射。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那些在节骨眼处、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词句,并加以深入分析、理解。 3.注意手法、技巧。 古代诗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其表达技巧更是臻于完美。我们评价一首诗歌的优劣,也常常从表达技巧上进行分析,所以“表达技巧”自然成为高考古代诗歌命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熟悉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魏晋山水画论浅析

魏晋山水画论浅析 发表时间:2013-10-18T13:32:57.373Z 来源:《赤子》2013年7月下总第286期供稿作者:吴慧玲 [导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社会的动乱,朝代更替频繁,导致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变得自由洒脱。魏吴慧玲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关键词:山水画;画论;魏晋;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社会的动乱,朝代更替频繁,导致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变得自由洒脱。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在其早期山水都是用在人物画的背景上,如早期敦煌壁画中的简易山水、东晋顾恺之人物《洛神赋图》背景。在中国最早的画评《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不待迁想妙得也。”首次提及山水,并提出“迁想妙得”作为评画最高标准。在《模写要法》里提及用笔,“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此时山水画特点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附属地位。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一幅山水人物画构图,也是最早论及山水画的的著作。其主题虽然还是人物,但是人与山的比例已经有很大进步,与隋唐的山水有些相似。在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金碧山水,以至后来王希孟《千里江山》中也可看到它的影子。如何布色,怎样布置人物,处理环境,其中山分三段,何为主次,以及山峦林木,鸟兽等细节,都有详细的分析说明。历代画论中像这样构图设计的文字还只有这一篇。 “山有面则背向有影……竟素上下以映日。”先将全画的天空以及水色交代清楚,然后在具体将山分三段,一一布置,自东向西。“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以上是第一段,东段山。人物活动也都集中在这一段上。 中段集中对峰峦泉水进行描写,并说明“高骊,孤松植其上,……并诸石重势,巖相承,以合临东磵。”铺陈周围的景物,用来衬托主峰的雄伟高大。主要表现山的雄伟高大。泉水曲折流长“其西,石泉又见,乃因绝际作通冈,伏流潜降。小复东出,下磵为石濑,沦没于渊。所以一西一东而下者,欲使自然为图。”最后又以“云台西北二面可一图,冈绕之,上为双碣石,象左右阙。石上作狐游生凤,当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以眺绝磵。”用来活跃画面,增加画面生气。 “后一段赤岓……匍石饮水。后为降势而绝。”作为全山的结束。后又补充“凡三段山……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作为全篇总结,并补充一些山水画法技巧。如鸟兽、清气等。 而后,南朝宋宗炳、王微继起。魏晋玄学思潮带动,一般统治阶级知识分子多向往山林隐逸,江湖高士的悠闲生活。宗炳《画山水序》先以哲学上加以探讨,“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说明山水也是“道”的一部分,用“道”来照映万物。也可以在万物中体验“道”。“山水以行媚道。”正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并用“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以此为立论证明爱山水是合乎圣贤之道,高尚的。总论山水与圣贤,与“道”的关系,用来证明山水画的重要性,作为自己喜爱山水画的根据。而后文人画也多有绘制山水来表达自身理念。“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说明绘画的原因,也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被世事所缚,无法随心所游,只好借绘画来代替游历山水,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接着又提出画山水的原理,“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提出依照实物来写生。如同唐朝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用透视的原理,说明绘画中山水的比例方法“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而山水画更能表现无尽的空间。“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提出画的原理就是应目会心,则观众也会通过绘画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了自我精神的修养,明白了事理。表现了绘画对精神的影响。“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说明画家进行创作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并说明山水“畅神”的作用。 同时代的的王微,思想见解也与其一致,《叙画》也写明“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为绘画目的。辩证的说明了山水画与地图的不同,山水画通过过了画家的艺术加工,成为艺术形象。以山水画为畅神,为自身修养。山水画政治、教育作用比较少,不同于人物画成教化,著升沉。而美感,调剂生活的作用比较多。当时魏晋书法昌盛,轻视画法。于是颜光禄便请王微加以辨明,“夫言绘画者……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镜阜、划浸流。”将绘画与绘制地图加以区分,说明古人作画不是用来勘察地域,是用来表明自然界的形态。又进一步说明,绘画用来描写形态,但必须通过画家头脑加工,进行艺术的处理。跟要求画家心灵的作用,打破表象的束缚,展现本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进一步解释了画家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现宇宙万物。用不同的笔法来展现各种不同的物体,表现绘画的自由性,开创性。“望秋云,神飞扬……此画之情也。”看画如同在看真山真水,人得精神情感长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带来思想上的愉悦不是物质财富所能代替的。而绘画对环境艺术加工的再现,同样也带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情感。通过对画作的的欣赏,心与物化,精神得到愉悦,审美得到满足,而这正是山水画的感染力,山水画的功效。 山水画由此成为中国画独立的分支,现存魏晋独立的山水画作几乎不可见,只留下这些画论。它的影响,在隋唐,甚至宋代山水画中都可见到这些画论影子。也由此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精神,影响后世。 参考文献: [1]俞剑华编《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吴慧玲(1984-),女,籍贯: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级美术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魏晋山水画论

魏晋山水画论 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社会的动乱,朝代更替频繁,导致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变得自由洒脱。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在其早期山水都是用在人物画的背景上,如早期敦煌壁画中的简易山水、东晋顾恺之人物《洛神赋图》背景。在中国最早的画评《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不待迁想妙得也。”首次提及山水,并提出“迁想妙得”作为评画最高标准。在《模写要法》里提及用笔,“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此时山水画特点正如唐

代张彦远所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附属地位。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一幅山水人物画构图,也是最早论及山水画的的著作。其主题虽然还是人物,但是人与山的比例已经有很大进步,与隋唐的山水有些相似。在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金碧山水,以至后来王希孟《千里江山》中也可看到它的影子。如何布色,怎样布置人物,处理环境,其中山分三段,何为主次,以及山峦林木,鸟兽等细节,都有详细的分析说明。历代画论中像这样构图设计的文字还只有这一篇。 “山有面则背向有影……竟素上下以映日。”先将全画的天空以及水色交代清楚,然后在具体将山分三段,一一布置,自东向西。“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以上是第一段,东段山。人物活动也都集中在这一段上。 中段集中对峰峦泉水进行描写,并说明“高骊,孤松植其上,……并诸石重势,巖相承,以合临东磵。”铺陈周围的景物,用来衬托主峰的雄伟高大。主要表现山的雄伟高大。泉水曲折流长“其西,石泉又见,乃因绝际作通冈,伏流潜降。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鉴赏 【复习要点】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 一、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有两类风格: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孟浩然清淡。王维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此类诗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二是“雄”,以李杜为代表。李白雄奇豪迈,杜甫早年英气豪迈。表现在描写对象上则通常是一些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 二、思想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因美景而产生的愉悦心情。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完整word版)中考复习山水田园诗

诗词中考要点: ①掌握作者及朝代。②描述句意。③理解内容。④体会情感。 ⑤赏析句子【1修辞、2用词、3景物描写、4人物描写、5细节描写、6表现手法、7富含哲理、8特殊情感等角度】:常见修辞﹙比喻、拟人、想象、夸张、设问、对偶等﹚;常见写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衬托、虚实结合等。用词效果:准确具体或生动传神等。 ⑥读准节奏。⑦背诵默写。﹙直接默写或理解默写,关注易错字词﹚ 山水田园诗 作者朝代 1、表明农家丰衣足食、热情待客的诗句是,。 2、既描绘了山水回环、峰回路转的景象又富含哲理的名句是,。 3、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 。”就包含了这个哲理。 4、展现农村淳朴民风的诗句是,。 二、阅读: 1.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 要求:①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②符合诗歌的意境。③不少于60字。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从情、景、理三方面分析其妙处?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扣住一个什么字展开的?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7.全诗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参考答案; 1.“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 2.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浅唱慢吟淙淙穿行,草木你追我赶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3.重重叠叠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林,穿过桃林,又一个桃红柳绿的村庄出现在眼前,抒发了诗人对这个“世外桃源”的无比喜爱之情,同时又揭示了人生哲理: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4.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5.通过游山西村,作者爱上了衣冠简朴,古风尚存的农村,并许下心愿,如果以后还有这种机会,他会不时地来叩农家的大门,表达作者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心仪纯朴善良农民、喜爱山西村的思想感情。 6.游。标题是《游山西村》,全诗没有写一个“游”字,但诗中的每一句又都和“游”字相联系。喝到农家腊酒,吃到农家鸡豚,山重水复的路,柳暗花明的村,衣冠简朴的人是游中所见;萧鼓追随春社,是游中所闻;拄杖无时夜叩门,是游后所思,记游的过程表现得很有层次。 7.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作者乡村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乡村淳朴民风的赞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第2首钱塘湖春行 |云脚低。几处早莺| | 1.游中所见,动静结合,俯仰结合,展现无限春光的句是,; ,。 2.主旨句是,。 二、阅读: 1、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啄”用得好,为什么? 2、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 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4、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分类例说(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