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

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镇化

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用地布局

第一节城市用地评价与城市规划区

第二节城市用地分类与用地平衡

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五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第六节郊区规划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各专项规划

第一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

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三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四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五节电力规划

第六节其它工程规划

第七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第八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九节园林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第十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旧城改造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

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与综合协调第四节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

第七章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

第八章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与远景设想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

第二节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景设想

第九章城市总体规划展望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城市规划信息技术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

1、基本概念

1.1 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1.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3 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1.4 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1.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1.6 城市的含义

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但这对帮助认识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事物的认识,是有帮助的。

①经济地理的角度:劳动地域分工的出现和深化

②社会学的角度:生态的社区

③经济学家看: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

④生态学家:人工建造的聚居地

⑤建筑学家认为:城市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主要是为聚集的居民提供具有良好设施的适宜于工作和生活的良好体形环境。

⑥管理学家:法律的实体,公用事业的经营部门。

最基本的特征为(含义):人口与产业结构

2、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 居民点的形成

①穴居、巢居: A.集体劳动 B.以采集和畜牧业为主

②固定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农业为主

举例: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居民点多(灌溉农业发达)

③城池的雏形出现:为加强安全,出现栅栏、垒土、壕沟等防卫设施。

2.2 城市的形成

固定的居民点一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商业和手工业职能为主的居民点即城市,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两个概念(城-防御,市-交换)二者结合形成了古代的城市。

2.3 城市的发展

2.3.1 城市发展方式:有机生长方式

规划建设方式

有机生长: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自发地演变

规划建设:按一定的总图或模式有计划地建。

2.3.2 城市发展阶段古代城市发展

近现代城市发展

2.3.2.1 古代城市特点是:

①规模小,形制基本不变

②城市结构、功能简单

③发展缓慢:到1800年城市化水平为3%

2.3.2.2 近代城市发展:

①新的工业、交通、商务中心、市政设施、公园等出现;

②速度快,城市化水平1925年21% 1950年28.7% 1980年39%;

③大城市城市病的产生;

④殖民色彩浓厚;

⑤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发展途径不一;

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智力产业的发展使工业由集中型向分散型发展,城

镇体系逐步由“金字塔”型向“网络型”转变;

⑦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新发展:核心与边缘城市出现,城市职能分工发生变

化,超大城市与城镇密集区,都市圈形成,基本经济要素的流动对城市

的影响

所以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4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4.1 军事防御要求的影响

2.4.2 阶级分化对立的影响

2.4.3 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2.4.4 经济制度的影响,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发展对城市影响大

2.4.5 思想文化的影响

2.4.6 科学技术的影响

2.5 城市的组成结构

2.5.1 城市人口

①城市人口结构 urban population structure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②城市人口年龄结构 age composition

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③城市人口增长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

④城市人口增长率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

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natural growth rate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⑥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mechanical 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⑦城市人口预测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的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

2.5.2城市土地

①城市做为物质实体,它的一切建设工程,对空间的利用都必须要落实到土地上,所以土地也是城市必要的组成要素。

②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的差异

——土地利用上

——土地价值上

2.5.3城市产业

城市中的各类产业,组成了经济实体,使城市居民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创造价值。

①三次产业分类(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

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

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B、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C、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D、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②按生产要素的密集性分类

——劳动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③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二三”

“二一三”

“二三一”

“三二一”

2.5.4城市社会组织

城市通过城市中各种社会机构和团体把城市中各阶层居民组织起来,从事于

各种社会活动。这些机构和团体有政府的和民间的,专业的和业余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政治组织: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政协、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政党、人民团体(如工、青、妇、工商联、侨联、协会等)。

②军事组织:军队、武警、民兵组织。

③文化组织:科技、文学艺术、体育、俱乐部、群众艺术馆、各种协会等。

2.5.5城市设施

①定义:是保证城市人口在城市土地上,从事于各种产业的经济活动、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活动以及生活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技术装备的统称。它是城市做为物质实体的具体体现,城市设施的水平反映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②分类:

——主体设施是对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城市设施。它们不是为本市服务的,是开放性设施,如工业设施、物资流通部门设施、建筑业设施、科研及大专院校设施以及非本市机构设施。它们的主要内容能反映出城市性质;其数量关系到城市规模;其位置决定城市布局和发展形态。因此它在不同的城市各不相同,是城市的基本因素。

——附属设施又称社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物质文化生活服务和组织协调城市正常运转的条件。它们是为本市服务的内部设施,如住宅区、零售商店、饮食及修理等服务设施、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以及本市机构设施。它们的数量和服务水平,必须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无论哪一部门出现薄弱环节,都会引起城市运转不正常。

——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为本市服务的内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六大系统:

㈠能源系统:供电、供煤气、集中供热等设施;

㈡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给水设施、排水设施;

㈢交通系统:内部交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

㈣邮电系统:邮政设施、电信设施;

㈤环境系统: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设施;

㈥防灾系统:防洪、防火、防震、防地面沉降、人防等设施。

2.5.6城市环境

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

②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2.6 城市的系统性认识

1、人工的系统

2、开放的系统

3、复杂的系统

4、动态的系统

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学科发展

1、古代的城市规划

1.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1.1.1 远古代的选址:择中论的思想、吴国伍子胥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思想、《管子》“因时地利”的思想、风水迷信思想

1.1.2 营国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1.3 秦汉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1.1.4 三国隋唐时期的阶级对立、封建礼制

1.1.5 宋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1.1.6 元明清时期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1.2 外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1.2.1 古希腊城邦:希波丹姆模式,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方格网道路骨架,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秩序。

1.2.2 古罗马的营寨城:方城,十字型街道,交点为中心广场,四周为剧场,斗兽场,官邸建筑

1.2.3 欧洲中世纪城市衰退与复兴:中世纪衰退,文艺复兴时期以局部地段改造为主,如广场,表现较高艺术水平

1.2.4 西方城市模式:中心广场+环行放射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2、近现代的城市规划

2.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城市规划

①租界城市:殖民色彩对比强烈

②帝国主义独占城市:完全西方的模式

③广大封建城市:沿袭中国古代模式

④古代城市的兴衰:如大运河沿岸城市

⑤封建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城市:有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等

⑥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城市:如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典型的中西结合,有传统的中轴线方法与建筑风格,也有西方的环行放射思想和几何构图。

2.2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①理论渊源:

“乌托邦(Utopia)”—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7-1535)。在16世纪针对城市与乡村脱离与对立,私有制和土地投机等造成的矛盾提出的规划思想:城市与城市之间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限制,以免城乡脱离;每户有一半人口在乡村工作,两年轮换一次;住户门不上锁,废弃财产私有的观念;生产的东西放在公共仓库中,每户按需领取,设公共食堂和公共医院。

“太阳城”—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 1568-1639)。提出财产公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居民从事畜牧,农田,航海,防卫等。

“新协和村(New Harmony)”—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共厨房和幼儿园;住房附近有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生产自给,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

“法郎吉(Phalange)”—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生产联合会为单位,1500—2000人组成公社,有组织的大生产。

②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ies tomorrow):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ords Real Reform(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他分析了当时大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分析了城市,乡村,城市与乡村结合(田园城市)的三种“磁场”,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见幻灯片):每一个花园城市群共25万人,由一个母城与6个花园城市组成,母城5.8万人,每一个花园城市3.2万人,占地404.7hm2,母城与花园城市之间有2023.4hm2永久性农业用地。城市由一系列同心

圆组成,母城有六条放射性大道,田园城中心和外缘(靠母城一侧)有城际铁路和快速交通相连;花园城市内部也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占地20hm2的公园,外围是市政厅,再外围是一圈占地58hm2的公园,公园外是商店,商店外是住宅圈,住宅外128m林荫道,林荫道中有学校,儿童游戏场,教堂,大道外侧为花园住宅。强调保留永久性绿地,人口再发展时又建一个相同的城市。1902年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

③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花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成大城市外围建卫星城理论,第一代郊区建“卧城”巴黎;第二代“半独立卫星城”1918年赫尔辛基,第三代卫星城实际为“独立新城”,英国哈罗、斯特文内几等新城。

④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制定《城市规划大纲》,提出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运转。居住区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工作地点不宜离居住区过远,以免造成交通拥挤,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计划;城市要增加绿地,就是说居住区要多留绿地,旧城改建时要降低人口密度,开辟绿地,市郊要有风景地带;街道要分类,行车速度依街道功能而定,街道宽度根据交通资料而定,中心区改建不宜过分集中,要保留历史古迹与古建筑。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片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⑤技术规划—现代建筑运动:第一个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他反对霍华德逃避大城市发展实际,提出300万人口的巴黎改建方案,主张以技术为手段,提高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度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他认为城市由内向外围发展,越靠近中心交通越集中,主张市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车辆与住宅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

织发展立体交通。

他在1922年巴黎改建

方案中,将城市总体规划为

由直线道路组成的道路网,

城市路网由方格对称构成,

几何形体的天际线,标准的

行列式空间的城市。城市分

为中心区,工业区和居住区,

中心区全部建成60层的高

楼,工业区域居住区有便捷交通,街道按性质分类,改变沿街密集式街道,增加街道宽度与建筑间距,增加空地和绿化。

第二个代表人物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提出反集中的空间分散的规划理论,1935年提出《广亩城市——一种新的社区规划理论》,他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时代,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他认为大城市都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

⑤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在秋鲁利马的马丘比丘会议,对雅典宪章进行了批评。对交通按道路功能,小汽车作主要交通工具以及其交通量作为解决交通的依据应该为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公交优先;四大功能及其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要注意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联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发展。

⑥有机疏散理论:美国伊利尔·沙野(Eliel Saarinen)1934年提出。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向周围扩展,内部贫民窟也不断蔓延,城市建设是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他用对生物的认识来认识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体间有空隙,有机体通过细胞繁殖而生长,每个细胞向邻近空间扩展,这种空间是预先流出来共细胞繁殖用的,这种空间使有机体生长具有灵活性,同时又能保护有机体。他的思想认为,以往的城市是把有序的疏散变成无序的集中,而应把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分散。认为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成不同的集中点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成不同活动需要(功能)的地段。由于城市的功能产生的集聚的力量是城市具有一种膨胀趋势,当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城市就会出现分散。即城市内部的潜在力量是城市的活动进行功能性集中,这些集中点又产生有序状态。而交通正像人体的血液流动渠道,在各种功能区间运输,渠道的大小。根据交通量大小而定,输送的目的直接达到目的地,大动脉,大静脉输送主路线,并不通过其它无关器官,毛细管则局部输送,所以,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以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图)(见幻灯片)

⑦其他:

A 城市设计研究

B邻里单位与社区规划

C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如为谁规划的思想;决策理论中的对不同利

益集团与弱势群体的保护;女权主义思想等

D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E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2.3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

2.3.11949-1952年经济恢复期

2.3.2 “一五”(1953-1957)-157项重点工程的工业城市规划,正常2.3.3 1958-1960 大跃进,调整

2.3.4 “二五”(1961-1966)三年暂时困难

2.3.5 文革(1966-1976)即“三五,四五”破坏

2.3.6 1977-1980 -拔乱反正

2.3.7 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

2.3.8 城市规划的“三个春天”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工作内容与调查研究

1、城市规划的任务

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与水平的不同是有差异的。

1.1 人们认识到整个土地必须有序地加以开发,城市规划的范围扩大了,在英国叫“城乡规划”,在美国叫“城市与地区规划”。

美国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1.2 所以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城市规划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2、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

2.1城市规划的基本工作内容

1、收集和调查资料

2、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技术经济指标

3、选择用地和发展方向、并考虑远景发展

4、市(县)域城镇关系及区域基础设施

5、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

6、市政和工程措施

7、城市艺术布局

8、近期建设

9、规划实施

2.2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

2、政策性

3、地方性

4、长期性和经常性

5、实践性

2.3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编制城市规划,要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体现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体现城市特色,考虑城市安全和国防建设需要。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3、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3.1 调研

包括三个方面:1、现场踏勘

2、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

3、分析研究

3.2 一般应具备的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所需基础资料分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同而不同,编制总体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一)市(县)域基础资料

1、市(县)域的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2、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貌、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

3、资源条件:

4、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状况;

5、主要城镇的分布、历史沿革、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

6、区域基础设施状况;

7、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

8、三废污染状况;

9、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10、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财政状况;

11、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二)城市基础资料

1、近期绘制的城市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5000--1/35000。

2、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1)气象资料;

(2)水文资料;

(3)地质和地震资料,包括地质质量的总体验证和重要地质灾害的评估;

(4)城市历史资料: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历次城市规划的成果资料等;

3、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经济

(1)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及产值构成等;

(2)城市人口资料:包括现状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及其中暂住人口数量,人口的年龄构成、劳动构成、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构增长的情况等;

(3)城市土地利用资料:城市规划发展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城市用地的综合评价;

(4)工矿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5)对外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资料;

(6)各类商场、市场现状和发展资料;

(7)各类仓库、货场现状和发展资料;

(8)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现状和发展资料;

(9)科研、信息机构现状和发展资料;

(10)行政、社会团体、经济、金融机构现状和发展资料;

(11)体育、文化、卫生设施现状和发展资料。

4、城市建筑及公用设施资料

(1)住宅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居住水平、居住环境质量;

(2)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和分布状况;

(3)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管网资料,公共交通以及客货运量、流向等资料;

(4)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方面的资料;

(5)人防设施、各类防灾设施及其他地下构筑物等资料。

5、城市环境及其他资料

(1)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2)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城市垃圾数量、分布及处理情况;

(3)其他影响城市环境的有害因素(易燃、易爆、放射、噪声、恶嗅、震动)的分布及危害情况;

(4)地方病以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三)必要时,需收集城市相邻地区的有关资料

4、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与层次

4.1 总体规划阶段

1、纲要

2、总体规划

3、分区规划

4.2 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

2、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1、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战略”是与“战役”、“战术”相对而言的概念,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

城市总体规划从本质上看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2、城市发展战略的条件分析

2.1 区位(优位)

地理优位:三沿(沿江、沿海、沿边)

交通:

资源:

信息:

人才:

市场:

2.2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资源能被人利用的自然条件

2.3 基础设施条件

2.4 社会经济条件

2.5 区域城镇分工

3、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需处理好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实施

4、城乡关系与城乡统筹

4.1 城乡统筹

城乡一直是对立的二元结构,按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划,城市支持乡村、

工业反哺农业已成为必然,但城乡统筹不等于城乡一体,也不等于乡村城市化,“统筹”要求人们把城乡作为互为依存的一个整体,从城与乡通盘考虑发展。

4.2 城乡统筹的五个方面:

1.生产要素统筹(人口、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土地等)

2.城乡产业统筹(产业关联)

3.城市化发展统筹

4.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统筹

5.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统筹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城市性质

1.1 定义:

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地位和所行使的主要职能。

1.2 意义

?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的特点,对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和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作用。

?正确拟定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

1.3 确立依据

?国民经济职能

?城市形式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1.4 城市类型

?工业城市(第一工业、多种工业)

?交通港口城(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港)

?商贸城市

?科研、教育城市

?综合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城市

1.5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避免两种“倾向”(以“共性”作为城市性质,不分主次——罗列)?方法“定性”与“定位”结合,“定性”为主

?定量分析

2、城市规模

2.1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市政服务人口)

常住非农业人口、常住农业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

其中计入规模的人口包括前3种,而流动人口只在市政配套时考虑

2.2 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

?城市人口的变化(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①劳动力平衡法(基本不用)

②职工带眷系数法(仅限于新建工矿区)

③递推法

④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2.3 城市用地规模

人口规模×人均用地指标=用地规模

2.4 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

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

1.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瞻性研究内容与前期工作

1.1 城市的现状发展与建设水平

1.2 城市发展的条件分析

1.3 城市的发展定位

1.4 城市的发展目标

1.5 城市功能

1.6 城市的空间布局(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发展方向)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1.7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报告

1.8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3、战略规划与概念规划

战略规划是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向规划布局方向深化,其内容一般为①城市的发展机遇与挑战;②城市竞争力;③城市产业结构重组;④发展目标与定位;

⑤城市的性质与规模;⑥城市的对外交通发展战略与重大基础设施;⑦城市的结构与功能;⑧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营造;⑨开发时序。

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城市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概念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是可以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以前的规划,它是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侧重城市之间的关系研究、城市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两方面。

战略规划与概念规划都是非法定性规划,尽管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内容有相似之处,但总体规划纲要是法定规划、内容具体些、它有规划期限且必须经审批通过。

涉及到空间、经济、环境、生态,乃至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长远土地利用与环境规划大纲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

?城市交通运输规划大纲

?对未来城市社会结构关注

?人口老龄化问题

?城市文化塑造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4、对上一轮规划的评价

从上一轮规划实施的情况、上轮规划已被突破的情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变化了的发展形势与要求等方面作出对上一轮规划的评价和提出本次规划修编的理由。

评价一般从城市的性质、规模、建设范围、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突破、城市的发展方向、结构功能的变化等方面着手。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镇化

1、基本概念

1.1 城镇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市化、都市化。

2.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标准,一般用一定地域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3.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4.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课件资料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分类: 发展经济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城市规划的主要图纸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 2. 3.附件 (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构成如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包括文本和图纸两大部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1)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2)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a.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b.建筑间距的规定; c.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d.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e.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 f.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g.有关名词解释; h.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3)地块划分以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点; (4)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 a.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用地性质; b)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c)建筑控制高度; d)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e)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f)交通出入口方位; g)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人口容量(人/hm2); b)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c)建筑色彩要求; d)其他环境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1)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2)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 (3)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 (4)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 (5)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 a.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 b.规划保留建筑; c.公共设施位置; d.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形、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最新《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六) 配水管网最大时平差图 (七) 配水管网最大时加消防时平差图 (八) 分期建设规划图 三、附件 (一) 说明书 是编制规划文本的技术支撑,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二) 基础资料汇编

总体规划图则一般要求

4 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l.l 针对各地在编制镇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了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分9大类、30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 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 3 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 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归类。 2 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3 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 4 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线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 为适应镇区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定了将9大类用地按项目的功能再划分为30小类。4.1.2 关于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小类则在字头右边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4.1.3 表4.1.3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关于居住用地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达,并应当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二)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五)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六)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四)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五)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 规划层次图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远景至2030年。(二)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即市域范围,总面积13787.6平方公里,下辖七区一县。其中,中心城区总面积1507平方公里,包括安宁渠镇、古牧地镇、铁厂沟镇、芦草沟乡、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西山农场、104农场和乌昌路街道办事处。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2) 2011-03-2910:25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秩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促进乌昌与兵地协调发展战略 强化乌昌之间、兵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城镇用地布局、产业分工定位、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之间、兵团和地方之间共同协调发展。 (2)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行低碳理念,走生态、循环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依据绿洲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3)培育国际商贸中心战略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学习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 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2条本规划为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区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 ⑴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与区域、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⑶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⑷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 ⑸坚持规划协同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同步编制、协调一致。 第5条修编重点为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调整、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等。 第6条规划基本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⑵《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⑶《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 ⑷《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⑸《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⑹《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成果副本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成果 1 任务及程序 1.1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应是:综合研究市域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1.2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阶段工作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以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依据,在收集基础资料、进行现状调查基础上, 进行分析预测,确定各专业规划的目标、标准和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以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为基础,进行总体布局方案比选,听 取各方意见,提出推荐方案; (3)在总体布局推荐方案基础上提出各专业规划方案; (4)提出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5)综合、协调总图和各专业规划; (6)制作规划成果,绘制图纸,编写有关技术文件; (7)对成果检查、校对、审核、交付、验收、上报、归档。 2 编制内容 2.1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远期一般为20年.也可根据所在城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期限,与之吻合。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 年。 2.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包括: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 镇发展战略,确定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 域城镇化水平、调整观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 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 防洪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 经济政策的建议;

(2)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划 定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进行居住用地分类并确定建设标准,安排居住用地,确定人口容量和 布局结构,进行居住用地配套设施安排; (5)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 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6)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确定城市交通结构,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 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示意及用地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 (7)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 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9)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特色研究; (10)确定城市环境质量的规划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确定城市环境 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11)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规划目标和总 体布局; (12)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 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3)提出旧区改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 的要求和措施; (14)综合协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乡村建设.统筹安排居住、公共设施、 乡镇企业、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农田菜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可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的范围,划定绿色空间控制范围; (15)进行城市土地的区位级差分类,并结合近期建设,分析合理开发建 设程序和近期建设可分配土地额度,划定可转让和不可转让用地;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建筑41班 米兰 2140703006 摘要: 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 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 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 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 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 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 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 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 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总 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 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 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城市性质上,开始通过分层次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城市布局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特别是城市新中心即后来的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奠定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的基础。 从1993年开始编制,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滨江区。2001年3月,杭州市行 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0年到2010年,城市性质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