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P62)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P62)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
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P62)
1 a计入
因为餐费正是餐馆向顾客提供的当期最终服务性商品----午餐的市场价值

b不计入
因为旧楼不是当期建造的
旧楼的买卖只是过去的GDP现在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转移
它没有创造新的价值

c 不计入
因为电脑芯片只是生产电脑的中间产品
不是最终产品

d计入
因为汽车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当年的最终产品

2 该国该年的GDP下降
表现为:
> 支出法 当年电视机的购买量下降以及电视机行业的投资减少

> 增加值法 当年生产电视机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产值下降了

> 收入法 当年电视机行业的工人收入减少以及电视机行业的利润减少了

3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内收入DI的差别会增加
因为DI=GDP-折旧-间接税
在GDP、固定资产总值与间接税不变时
折旧率提高会使折旧增加
从而增加国民收入DI

4 因为政府负债累累必定要支付国外高额的债务利息
使净要素支付NFP有下降的趋势
严重时甚至为负数
由GNP=GDP+NFP及NFP<0得出这时GDP要比GNP大

5 不一定
还应考虑各种隐形收入(如家庭妇女在家中的劳务)、环境污染、物价差异及收入分配等因素

6 a GDP=20*5+25*10+10*15=500
b c
> 1991年名义GDP:6*21+12*27+17*11=637
> 1991年真实GDP:5*21+10*27+15*11=540
> 1991年GDP平减指数:637/540=1.18
> 1991年通货膨胀率:1.18-1=18%
> 1991年真实增长率:540/500-1=8%
d 价格平减指数可以反映通货膨胀率
从而与名义经济增长率一起衡量真实经济的增长率

7 a 流量
b 存量
c 流量
d 存量
8有毛投资且等于折旧额
但是无净投资
9
>
> (现值随利率的升高而降低)
10 对经济行为的预期主要是因为未来具有不确定性
人们需要事先根据各种可得到的信息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预期以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11 对下一期变量Y+1的适应性预期Ye+1=(1-T)Ye+TY,当T=1时Ye+1=Y,预期是静态的
即预期经济变量不变

第三章 产量的决定:引入总供给和总需求(P110)
1
a 对劳动的需求增加

b 均衡实际工资增加

c 就业水平提高了

d 若实际工资具有完全弹性
可以充分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到充分就业水平
则经济中不会有非自愿失业现象;相反
若实际工资具有刚性
则非自愿失业会减少

2
a 存在非自愿失业现象

b 若邻国工人移居该国则该国的总就业、生产不变
非自愿失业上升

c 若实际工资富有弹性则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象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使该国

的总就业与总产量上升

3
古典模型 基本凯恩斯模型 极端凯恩斯模型 技术进步 向右移 向右移 向下移 地震 向左移 向左移 向上移 工人愿意多工作 向右移 不变 不变 发明新机器 向右移 向右移 向上移 4
a 由此题的生产函数及劳动需求函数形式可以预期得到的总供给曲线为古典状况的总供给曲线

由得出
所以总供给曲线为Q=80
b a中所得到的总供给曲线为古典状况的总供给曲线

c 如果名义工资固定在3
则由于劳动需求对实际工资的弹性并非无穷大
所以所得到的总供给曲线一定是基本凯恩斯学派状况
由于名义工资的刚性
劳动市场不均衡
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
所以生产中所用的劳动由劳动需求决定
总产出即总供给
5 此题题目疑误
应为图3-6
而非图3-7
当实际工资的增长使得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
劳动的供给量会下降
推导过程如下:


C Z1[(W/P)1] B


A3

A2 Z0[(W/P)0]

A1
 
 
 O
L3 N L1 L2 L
初始的实际工资水平为(W/P)0
劳动力的供给量L1;当实际工资升高变为(W/P)1时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化可以由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总和决定
如图所示
替代效应反映为L2- L1
实际工资的增加扩大了劳动力的供给;收入效应反映为L3- L2
实际工资的增加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
而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结果就是劳动力的总供给水平下降了








6 a由
得出
b由
得出
c如果总供给QS=10
> 若G=15,由
得出
> 若G=25,由
得出
7 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滞涨"
经济停滞
通货膨胀
它的出现很可能是总供给方面的冲击造成的:当时石油价格暴涨
而石油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如图所示,由于供给方面的冲击使总供给曲线由QS变为QS',于是经济中的均衡点由E点(充分就业点)变为E':
P QS'


E' QS

E

QD
O Q' Q* Q
政府提高支出缓和生产下降的结果是引发另一轮更加猛烈的通货膨胀
如图所示
总需求曲线变为QD',新的均衡点变为E''


P
QS'

E''
E' QS

E
QD'

 
QD
 O
Q
8 政府的需求调节

政策在瑞士更加有效
因为瑞士的名义工资更有刚性从而总供给曲线更加接近凯恩斯学派的状况
即向由上方倾斜;另一方面
阿根廷的名义工资变动剧烈
可视为弹性较好
所以总供给曲线更加接近古典学派的状况
即接近垂直
比较二者总供给曲线斜率的变化可以看出需求管理政策的有效性的差别
如下图所示:
P
P QS

QS E'
E'

E
QD' E QD'

QD QD

O O
Q Q' Q QQ' Q (瑞士) (阿根廷)
可见
同样的需求扩张政策在两国所起的效果是不同的:瑞士产量变动远远大于阿根廷的产量变动
9
> 在大幅度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情况下
不适合用古典的总供给曲线来分析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象;同时通货紧缩严重的时候也不适合用极端凯恩斯状况的总供给的曲线
因这种情况下价格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分析这种情况应该用基本凯恩斯状况的总供给的曲线

> 削减政府支出只会雪上加霜
使情况更加恶化:失业增加
价格剧减
如下图所示:
P


QS
E

E'
QD

QD'

O O
Q
Q Q
10
> 消费与投资等幅的下降在短期内对价格、产量、均衡工资水平不会有什么影响

> 在长期内
投资会形成资本
从而增加该国的资本存量
提高劳动的生产率
使劳动的需求曲线右移
从而提高就业人数
增加了实际工资
扩大总产量
同时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右移动使价格下降



第四章 消费和储蓄(P167)
1
个人税收增加 个人利息收入增加 个人消费开支下降 企业利润下降 个人收入 不变 增加 不变 增加 可支配收入 减少 增加 不变 增加 个人消费支出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 个人储蓄 减少 增加 增加 增加 2 这是一个合理的假设
因为家庭有平滑消费的偏好
但是家庭在各期的收入流

并不一定是平滑的
收入与消费的差额就应该 由储蓄来弥补
这样在各个时期家庭肯定要借入或储蓄
但他们更加关心随着收入流的变化在何时借入何时储蓄以平滑消费










3

第二期

310
 
200 W
 
 
 
 
 
 
100 282 第一期
 b
 c 在各期平滑消费时
每一期的消费价值应等于持久收入148美元

 d.如果家庭只能借出不能借入,它的预算约束变为

第二期

310 U1
 
200 W
U2
 

U3
U3'
 
100 282 第一期
> 如果该家庭的偏好是如U1形状的
则它是贷方
流动性约束不会改变它的境况

> 如果该家庭的偏好是如U2形状的
则它预算平衡
流动性约束也不会改变它的境况

> 如果该家庭的偏好是如U3形状的
则它是借方
流动性约束恶化了它的境况

4 家庭1更有可能增加储蓄
因为两个家庭对利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基本一致(因为收入与利率相同)
所以利率提高对储蓄的正效应基本相同
但是
由于他们原来的储蓄差别很大
所以利率的收入效应带来的储蓄负效应差别很大
原来储蓄多的家庭收入效应大
倾向于增加消费比例
减少储蓄比例;原来储蓄少的家庭由于收入效应小
倾向于减小消费比例
增加储蓄比例
所以说家庭1更有可能增加储蓄


5 二者的生活标准不会相同
因为上商业学校的学生通常来说预期收入要高于学考古的学生
所以他的持久收入水平要高于学考古的学生
基于持久收入的消费水平也会更高

6 国民储蓄率不仅与该国年轻人所占比例有关
还与很多因素有关
首先
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比发达国家低
边际消费倾向高
很多国家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让人们拿出与发达国家同样比例的钱来储蓄是不可想象的;其次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普遍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年轻的储蓄者不比年老的储蓄者富裕
所以国家的总储蓄额并没有随着各代增长的趋势;最后
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完善
通胀严重
储蓄的风险高
总之
诸多因素都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国民储蓄率低

7
时期1消费 时期2消费 储蓄 发现巨大的石油储量 增加 增加 减少 今年收成意外好 增加 增加 增加 发明了新的生产技术 增加 增加 增加(边际消费倾向<1)
不变(边际消费倾向=1)
减少(边际消费倾向>1) 8
* 净贷方在利率提高时不会成为净借方
如图所示:

第二期B
U2
A2
D U1
A1

 
W



O
C E 第一期
> W点为禀赋点
DE线为初始预算线
A1点为两期的最优消费点;利率升高后预算线变为BC线
最优消费点变为A2
下证利率升高后净贷方不可能变为净借方
即最优消费点A2不可能在线段WC上

> 利率升高前
A1点为两期的最优消费点
WC线段上的任何点都是可行的消费点
由偏好的显示性弱公理知道A1优于WC线段上的任何点;利率升高后
若最优消费点A2在线段WC上
A1点也是可行的消费点
则又由偏好的显示性弱公理知WC线段上有一点优于A1
这显然违背了偏好的完备性

> 所以利率升高后最优消费点A2不可能在线段WC上
即不可能成为净借方

* 净借方在利率提高时有可能成为净贷方
这不违背偏好的显示性弱公理
如图所示:

第二期
B
A2
D U2

W

A1 U1


O
C E 第一期
9 家庭"戳穿企业的面纱"指商业利润及家庭消费不变时企业多分给家庭红利而减少的储蓄可由家庭储蓄的增加来补偿
从而使私人总储蓄保持不变
但是商业利润的暂时增加却可以提高私人储蓄
因为这相当于把蛋糕作大
家庭没有必要增加储蓄来补偿企业储蓄的减少

10 刺激私人储蓄率上升的措施很多

> 削减间接税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税后利润
增加企业与家庭的总储蓄额

> 加大对消费税的征收
特别是一些奢侈品的消费税
以抑制总体消费

> 减少社会保障支出
因为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个人年轻时的储蓄是为年老的消费准备的
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可以促使年轻人为未来多储蓄点钱
从而提高私人储蓄率

> 降低遗产税
加大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
从而鼓励人们把财富转移给后代

> 提高利率
增加储蓄者的收入

> 健全金融体制
拓宽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使储蓄的收益大


作业:P62 第1题、第6题、第9题
P110 第2题、第4题、第6题、第8题
P167 第3题、第4题、第8题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