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毛概教案模板

第五章毛概教案模板

第五章毛概教案模板
第五章毛概教案模板

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5分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前四章主要是毛泽东思想部分,从这个第五章开始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拿着教材展示)。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什么时候开始在党的文件中使用的?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1992年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虽然没有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但是在革命和建设中一直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道路。这种思想是一直存在在的,指导现在。

第五章的题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那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谈到了“三总”,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为什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提出来的,他有哪些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授课重点。

新课讲授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10分钟)

提到发展阶段问题我先介绍一个人:叶莺女士于2002年5月9日被伊士曼柯达公司董事会任命为全球副总裁。与此同时,她继续担任亚太区对外事务部总经理和大中华区副主席。她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1-30岁;30-60;60-90。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则从很早就开始了。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初级的到成熟的、由不完备的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发。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斯大林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而是直接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日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后来的几任领导人也是过高估计苏联的社会发展状况,过低设想共产主义,赫鲁晓夫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牛肉炖土豆。

(二)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15分钟)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但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一种盲目乐观情绪。视频《复兴之路3》26分—29分

案例: 1、大跃进期间,有很多人将人民公社看作是“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当时还流传了一首打油诗:

小农经济是独木桥

走一步来摇一摇

互助组是石头桥

风吹雨打也不牢靠

合作社是铁桥

要上天堂上不了

人民公社是金桥

共产主义路一条

2、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之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他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他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将社会主义当成共产主义

二是将按劳分配当成按需分配

三是将集体所有制当成全民所有制

但是,1962年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依然是“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总而言之,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含糊不清几度出现曲折与反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其根本原因都与以下三点有关:一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不清

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把握不准

三是对现阶段主要矛盾判断失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5分钟)

下面来看第二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

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弄清楚现实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搞革命是这样,搞建设也是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有一个如何认清基本国情的问题,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此问题上总体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逐步”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1982年9月1日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1986年9月28日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1987年3月当时的党中央负责人就草拟十三大报告的总体设计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才有可能把我国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说清楚,对统一党内外的认识有益处,也有利于国际上理解我国政策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邓小平在这封信上批示了五个字:“这个设计好”。

1987年8月邓小平明确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十三大报告就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指示精神起草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后来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直到十八大都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其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是这样阐述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以上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来自不易的,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两层含义中的第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二层则阐明的是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则不够清醒,在发展程度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较长时间里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四、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20分钟)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

1987年,党的十三大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这五个方面分别是:(ppt显示)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第四,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第五,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经过十年的认识和实践,到了1997年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这九个方面分别是:(ppt显示)(可以找学生回答,每人一条)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以上九个方面的概括,第一和第九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个方面则是对总概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党的十五大的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呢?(详细讲解)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存在着东西部的差距城乡间的差距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差距等等。

案例:1、2015年韩国KBS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超级中国》,此片共有七集分别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现状,观察中国为世界带来的改变。此片在中国、韩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都引发了热议,很多人都为片中展示出来的中国成就所震撼。的确,目前中国的发展成就谁也无法否认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人将中美两国并称为G2甚至还有人提出了“中国世纪”或者“中国时代”等说法。据此,社会上一些人就认为中国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了。大家觉得呢?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我常常给大家介绍一个十三亿的简单但却很复杂的乘除法,这就是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可以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就是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段话非常形象值得我们深思。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这个数字比整个英国或者整个法国的人口数还要多.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则将近两个亿,在2015年两会的答记者问中李克强总理也谈到了这一点,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近两亿贫困人口,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告别了贫穷,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北上广等大城市,而没有看到那些非常落后的农村地区,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电影《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远山姐弟》、《暖春》等就会增加一些深刻的认识。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案例1:京津冀不同于珠三角(省内协调发展),也不同于长三角(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化改革远未到位,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政主导烙印深,被舆论称为“计划经济的大本营”。突出表现为:北京是“吃不下”,天津是“吃不饱”,河北省是“吃不着”。(首钢石化)专家形容京津冀区域北京“大饼”不能再摊(城市扩容),天津“麻花”不能再拧(产业重叠),河北“灯下”不能再黑(方向不明)。

总书记“京津冀城市布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京津过于肥胖,都变成合肥了,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要把河北张承地区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当然要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的贫困问题,北京、天津相当于穿着貂皮大衣、上边补了两个大补丁,这是不行的。周边的贫困地区看着太扎眼”。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区域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河北省现有潜力以及毗邻经济都市圈的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

例如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事项多办事难、效率低、态度差”等问题,影响社会发展制造群众不满。

案例3:证明“你妈是你妈”;。。

再次,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对外开放成就显著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较大,经济结构和质量还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案例:现阶段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稳步提升,这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在此过程中,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态势产生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建立在“中国威胁论”基础上的“棒杀”,认为中国的发展在地缘政治、经济秩序、生态环境和政治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给全世界带来严重威胁,主张对华采取围堵和制裁措施限制中国的发展;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夸大中国发展现状的“捧杀”,这种观点吹捧“中国经济拯救世界”

“中国引领21世纪”,甚至提出要让中美两国组成“G2”联盟共同领导世界。国内有些人根据这些“捧杀”之论和“棒杀”之论,往往得出中国已经非常强大的虚假结论。实际上,国际上的“棒杀”和“捧杀”看似相反实则有其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因此,我们切不可被形象色色的棒杀言论和捧杀言论所迷惑。与此类似的是我们也要理性对待国际上并行不悖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夸大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综合实力;“中国崩溃论”夸大中国的发展代价和政治社会问题,它们都不是对于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对待以上各种“棒杀”言论和“捧杀”言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我们应该牢牢守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底线,牢牢守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底线,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不迷不乱地走好自己的路,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5分钟)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提出过程

提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这个论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决议(不是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比较接近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比较接近于后来的正确论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快就被否定了。在1957年9月至10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肯定地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他否定了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八届三中全会接受了毛泽东的这个意见。在后来的党代会上基本上继续坚持着这个错误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发展遭受重大损失。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实际上是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拨乱反正。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现阶段主要矛盾论断的首次规范性表述。

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应当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加以解决”。

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十四大报告沿用了十三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说“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五大报告关于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没有变化,但明确了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报告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完整表述。

其后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等都认为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看似简单实际上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全面理解,认真挖掘。

第一,这里所讲的是“物质文化需要”而不仅仅是“物质需要”,这里的物质文化需要,实际上就是物质精神需要,它包括了人民群众的全部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一是生理的需要

二是安全的需要

三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四是尊重的需要

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民需要不应该只包括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还应该包括作为正常人的所有需要。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只寄希望于经济建设,也要进行其他建设。经常有人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严格说来这是不对的。

第二,这里所讲的“人民”是包括各个阶级和各个阶层在内的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有其作为人的共性也有其阶层差异性,各个阶层的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而不应该只满足某个或者某些阶层的需要;也不应该在不同阶层的需要之间制作对立。例如不应该以农民的需要去否定知识分子的需要;也不应该以知识分子的需要去否定农民的需要。除了阶层差异性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些千差万别的个体化需要也应该得到满足

第三,这里所讲的“日益增长”,有着多种原因。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因而日益增长。其次,人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向上的刚性和趋高的递进性因而日益增长。最后,各种广告的刺激嫌贫爱富的社会氛围比上不比下的攀比心理等因素也会使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

因此,对于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应该具体分析。

第四,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不天然都是合理的些不合理的需要。例如病态的需要、变态的需要、超越了现实的需要等等不应该得到满足,而应该得到教育和矫正。

第五,这里所说的“落后的社会生产”既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原因,前者往往是后者的结果。

第六,这里所说的落后,不是绝对落后而是相对落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社会生产并不是绝对落后的,人民群众的生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所以说它是相对落后。

第七,一般而言,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非“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说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地改善社会生产而不是抑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解决这个矛盾不能仅仅着眼于数量也要着眼于质量,例如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吃饱而且要让人民群众吃好,同时不能只解决总量性矛盾也要解决结构性矛盾。只有既做加法也做减法;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

第八、这个矛盾是主要矛盾但不是唯一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社会矛盾例如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强弱矛盾、城乡矛盾、党群矛盾、干群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需要逐一认真解决,千万不要以为

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本章小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板书:

中社

国会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

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特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社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会级

主阶

义段

阅读书目:

1.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教学后记:

第四章课程教案-毛概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所属院系:___基础教育学院 ___ 开设院系:___经济贸易学院 ___ 授课专业:电商,国贸,金融,投资 任课教师:_____ 王永利 ____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制

第4次课授课概况 授课章节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了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正确理解社会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思想内容。 重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教训。 难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所形成得理论成果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企业 ○机房○实训室○现场 课型 ●讲授课 ○实训课 ○习题课 学时 2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第一步:课题导入10min 启发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5min 课件视频内 容 使学生了解 我国的社会 主义道路探 索。 第三步:讲授理论内容 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总结。65min 讲授、讨论 掌握社会主 义道路探索 的理论成果 第四步:小结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10min 讨论、分析归 纳 培养学生总 结概括的能 力 作业:社会主义初步探索阶段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矛盾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内容)

一、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毛概2018年版第四章教案

一、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三是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这些错误的东西,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五章毛概教案模板

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5分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前四章主要是毛泽东思想部分,从这个第五章开始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拿着教材展示)。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什么时候开始在党的文件中使用的?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1992年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虽然没有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但是在革命和建设中一直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道路。这种思想是一直存在在的,指导现在。 第五章的题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那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谈到了“三总”,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为什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提出来的,他有哪些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授课重点。 新课讲授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10分钟) 提到发展阶段问题我先介绍一个人:叶莺女士于2002年5月9日被伊士曼柯达公司董事会任命为全球副总裁。与此同时,她继续担任亚太区对外事务部总经理和大中华区副主席。她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1-30岁;30-60;60-90。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则从很早就开始了。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初级的到成熟的、由不完备的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发。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斯大林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而是直接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日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后来的几任领导人也是过高估计苏联的社会发展状况,过低设想共产主义,赫鲁晓夫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牛肉炖土豆。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

毛概论第五章知识点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科学判断。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毛泽东随即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份珍贵的思想财富,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 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他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内容通过一定的体系体现出来,可以认为,体系与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包括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三大法宝”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等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过渡、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国的工业化等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主要包括建设新型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等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主要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分化瓦解敌人、合法斗争与地下斗争相结合、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等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双百方针”、充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包括思想上建设党、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等理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反映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把立足点放到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之上。这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概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 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毛泽东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毛泽东在军 事上的原则,然而打仗要如此,领导革命也要如此。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 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国共产党 要在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了解中 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而毛泽东也最喜欢阅读《资治通鉴》,他从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成败种 汲取经验教训,并且结合近代中国国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 1、近代中国的国情 (1)1840年之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虽然比较落后但是领土完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2)1840年之后,爆发了鸦片战争。而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 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3)近代中国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原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4)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观点: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独立不存在必然的关联?。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 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②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有了某些发展,但很微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③中国形式上 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失去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 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④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 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⑤封建主义统治者顽固地推行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帝国主义则宣扬与推行殖民主义思想文化,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⑥由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极端贫困化。 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则 是最主要的矛盾。

毛概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毛概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创新 B.实事求是 C.发展 D.廉洁 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优越性 C.根本目的 D.发展动力 4.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5.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 A.1992年南巡谈话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二大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增强综合国力 D.发展生产力 7.邓小平讲,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 A.科技和教育 B.经济和军事 C.科技和经济 D.资源优势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9.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0.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A.靠自己的发展 B.消灭剥削和压迫 C.改革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划分的两个阶段为()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共产主义阶段 2.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A.公有制为主体

2018毛概第二章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懈探索的结果。从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到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再到1948年4月毛泽东于《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总路线的内容,经过了长达26年的探索。(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理解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共和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近代中国丧失了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他们就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先后割占香港、澳门以及西部、北部15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台湾省,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设立租界,享有关税自主、领事裁判、驻军等种种特权。尽管中国拥有表面的“独立”,但实际上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在帝国主义手里。

其次,帝国主义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为此,帝国主义不惜采取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并同中国的封建主义勾结起来,严重地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国根本无法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再次,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主要支持者。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力扶持、栽培、保存中国的封建势力及其官僚军阀的上层建筑,以作为自己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其他反动势力也必然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附属于帝国主义。近代中国的历届政府,无论是晚清王朝,还是北洋军阀统治集团,以及国民党南京政府都不过是“洋人的朝廷”。 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P46)中国人民欲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先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故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民主革命始终。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对象 封建主义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又一个主要障碍。不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特别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就无法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最起码的条件。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 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维新变法的改良派采用改良的办法。孙中山早年上书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道路。但都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经由一番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2.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还须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虽然李大钊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在实际上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陈独秀、蔡和森等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所倡导的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的端倪。 3.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中央认识到

毛概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使学生明白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导入新课: 1917年11月,俄共(布)领导俄国工人阶级,首先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然后把革命推向全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十月革命在实践上成功地开创了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模式,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革命是不是也能走这条道路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在城市 (2)1928年底,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1930年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4)长征到陕北后,论述了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最终确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视频:南昌起义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 视频:井冈山会师 毛泽东的独特贡献: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地回答了建立长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可能性。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依据 基本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军阀混战] 群众条件:第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 关键条件:党的正确领导 力量条件:有相当力量红军队伍的存在 形势条件: 引起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在不断发展,革命有潜在条件 内容: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有机统一。 【思考】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那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什么? 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③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还强调:“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第二,敌人势力强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 第二,各帝国主义之间利益不统一导致了依附于它们的买办大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营垒不统一,给革命者利用矛盾打开缺口,争取暂时的同盟军结成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相互关系 第一,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第二,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主要的,基本的,第一位的。第二个联盟是必要的,第二位的。 (4)统一战线发展历程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 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3.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 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 断,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5.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6.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 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7.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8.十六大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同时也 强调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两个没有变)

9.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 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0.辨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错。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1.我国社会主义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 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指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 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 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毛概第一章教案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适用全院所有专业 院系(部)______经管艺术系______ 班级17级新闻、国商;会计1、 2、3、4、5;17级金融1、2、 3班;物流1、2、3班; 酒管1、2班 教师________ 苗苗__________

教案首页 教学设计

教学容 【复习导入】 本学期上课方式改革(学生开讲)并展示相关可以选择的话题,让学生记录 利用几个问题简单引入并介绍马克思主义 【告知目的】 能力目标: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和推销活动正确区分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体系结构 理解市场营销涵及核心概念 掌握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 【课程新授】 教学引入: 1920年11月,在给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的信中强调,要改造中国,固然需要有大批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教师:我们就这一成果进行讨论、交流,谈谈你的感想。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毛概重点第五章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这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应始终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不管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解决全球的发展问題, 都需要中国的发展。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马克思主义者们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有重要论述。(2)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要增长,没有科技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3)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更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全面准确的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个概括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也是顺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潮流的需要。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生产力。(2)这个概括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体现。

毛概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 记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呼唤着新的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4)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5)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所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时代条件与理论基础 ?第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旧理论的失败 ?第二,中国民主革命新时代的开创 ?第三,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实践需要和实践检验 ?第一,革命实践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第二,革命理论必须经受革命实践的检验 ?(3)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 ?第一,形成的过程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三,抗日战争的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第四,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思想路线的端正,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失败 ?中国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础,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中国共产党有了推动和领导北伐战争胜利的经验,也有陈 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葬送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教训;有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 的经验,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使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失败教训(第五次反“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