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1)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1)参考答案

一、1.C 2.A 3.A 4.A 5.A 6.A 7.C 8.A 9.C 10.D 11.C

12.B

二、名词解释

1.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

西塞罗信奉斯多葛派的学说,并将希腊政治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哲学介绍到罗马。在维护共和传统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中,他又对罗马共和国的实践和精神进行了思考和理论上的总结。西塞罗政治思想的代表主要是《论共和国》(或《论国家》和《论法律》。

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重新定义国家。他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西塞罗的国家概念突破了古希腊“城邦”概念的狭隘界限。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团体,而是理解为“问民的联合体”。在西塞罗的国家概念中,还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他认为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没有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没有国家。

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3.阿奎那根据他对法的基本认识,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四类。在阿奎那法的分类的思想中,他的着眼点是要将上帝的永恒法置于一切法律之上,而且要论证教会法应高于国家的法律。

按照阿奎那的划分,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使用于整个宇宙,是一切法律的本原。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发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

4.在汉以孝治天下政策的长期作用下,东汉兴起了名教思潮,严格君臣纲纪、礼制规范,重建秩序的思潮盛行。

为了扩大名教影响,规范社会。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其一。对孝悌行为和名节行为和名节之士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名利刺激人们竞相仿效。其二。以伦理纲常教化民众,以巩固其统治。其三,以纲常名教为标准选官,使人们竞相学习、遵从纲常名教,从而敦厚社会风俗,造就大量忠臣和顺民,维护统治。

但在实践中,重名教却导致了虚伪浮夸、名实不符的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对名教的怀疑与批评。

5.韩愈通过将自己的道与佛老之道的比较,阐发了儒学的、道的内涵。他认为,仁是人的内在道德,义是行为表现,遵行仁义即为道,德则是一种对仁义的内在自觉。道德与仁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道实际是对仁义等儒家伦理原则的抽象,道具体化就是仁义。这样的道不同于佛老的道。

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倒的地位,韩愈还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既道统。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佛教禅宗重视法的传承关系,提出了一个由释迦牟尼直到弘忍、惠能的传法系统,称为祖统。韩愈借鉴了这种方法。同时,这也是与儒家的传统相吻合。儒家从孔子起就讲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先王之道为号召,以道的传统者自居。韩愈认为,道也是一脉相承,从尧舜直到孟子,只是在

孟子之后,道才失传。道统说表明,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之正统。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微。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

6.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字国瑞,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幼年时因家庭贫困曾出家为僧。后投入濠州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中。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其部队。至正十六年(1356)攻克集庆,改名应天府,初步建立了政权。至正二十七年(1367),出师北伐,次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当年正月,朱元璋已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章立制,制定了众多政策,以巩固皇权和新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其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主要有:强权有集权主张、安民思想与人才观、严整吏治思想等。

三、简答题

1.布丹明确地将作为最高权力的主权赋予国家,从而衍生出了对内组稿、对外独立的国家主权概念。布丹指出,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权力,在一个共和国中,它是确定的。布丹的主权具备了永恒性和绝对性、独立性等重要特征。

(1)永恒性。主权的永恒性意味者主权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

(2)绝对性。就空间来看,在一国范围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了任何限制;就时间来看,主权不受此前时代的限制。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一种接队的、永恒的权力,它是超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主权者则因此而超然与法律之外,法律的权威只及于除主权者之外的所有人。主权只属于国家,君主不过是代国家行使主权。

(3)独立性。就主权的空间范围上来看,主权只是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性,当这一主权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的时候,它就不具有支配权。而只具有独立性。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均有权同其它国家之间进行交往,包括战争、和平等等。

尽管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主权的具体运用却不是无限的。为了防止君主侵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布丹又指出,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主权的有限性。

(1)主权要受到上帝法、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

(2)主权者的权力不能侵犯财产权。

(3)作为主权者的国王遵守契约或协议。

2.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做“为无为而无不为”。主要内容有二。

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具体说就是要薄税敛、轻刑罚、慎征伐、尚节俭。老子将之概括为“去甚、去奢、去泰”。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干预和举措,就能使上下相安无事,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反而达到了治的效果。

其二,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上和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种种条件。如“不尚贤,使民不争”,统治者不尚贤,则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等政治上的纷争就都不会发生。

四、论述题

为维护中央集权,振兴唐朝,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