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论语》(分类整理)

(完整版)《论语》(分类整理)

(完整版)《论语》(分类整理)
(完整版)《论语》(分类整理)

《论语》名言分类整理

学习(10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

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君子(12则)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1.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修身(10则)

2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31.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32.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中庸(5则)

33.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34.子曰:“过犹不及。”

35.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3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教育(5则)

38.子曰:“有教无类。”

39.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4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4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4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孝道(5则)

4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

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4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7.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诚信(5则)

4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49.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

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5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交友(4则)

5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

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56.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

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仁爱(4则)

5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8.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5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6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 01为政以德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 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 ⑶无乃尔是过与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⑵曰:“富.之。”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 ..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 季氏将有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 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 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 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 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 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 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

论语十二章归纳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拓展】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注释翻译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按时【说】通“悦”愉悦【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 【而】却【愠】怨恨;恼恨【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交】交往【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惑】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逾矩】超过规矩。逾,超过,越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规矩,规范。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做【矣】了

《论语》(分类整理)

《论语》名言分类整理 学习(10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 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君子(12则)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1.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修身(10则) 2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31.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整理)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古代典籍名言警句分类整理

努力的你,未来可期! 拼搏的你,背影很美! 古代典籍名言警句 分 类摘 编 自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自知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注:自逞己见的人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彰显, 自我炫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自尊自大的人得不到敬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明志 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 伯》 4.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诚信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轻诺必寡信。——《老子》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 断)持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重义 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2.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3.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利之,不必用。——《墨子·经说上》 【注:志,立志;芬,及分,本分;利,为……谋利;之,指百姓。全句的意思是:义,就要立志把天下的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之事,去为民谋利,而不必考虑自己是否被重用 。】 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贵和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 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厚仁 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注:恶,音w ù,讨厌,憎恶。“能好人,能恶人”,即爱憎 分明。】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 《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 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 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 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四、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文言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文言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说明:对固定句式做了粗糙的分类,只为方便识记;切勿拘泥死记各句所属类别,而应重点关注其译法及例句。此外,有部分固定句式只有翻译,缺少例句,或是例句没有译文,还请各位增补。谢谢。 (01)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1、…(视)…孰与…、…与…孰…、…何若…、…何如… 翻译: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与…相比,谁更…”。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02)表示选择的习惯说法 1、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无宁), 一般译作“与其…不如…”“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不…则、不…即 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译: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03)表示疑问语气 1、如(奈、若)…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拿太行、王屋怎么办?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论语》名言126句(分类整理)

《论语》名言126句(分类整理)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有教无类。 8.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君子之道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君子下达,小人下达。 17.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8.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20.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1.君子思不出其位。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7.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8.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9.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0.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修身之道 3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内容分类梳理举例

《论语》内容梳理 【关于如何做人】《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五,君子不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关于学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关于学习的内容:“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关于学习的目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关于教育】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有教无类。”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关于务政】《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 1、关于务政的对象:"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关于治国与安邦】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完整版)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 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答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归类整理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论语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 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 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 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21. 于我如浮云(对于) 23.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子在川上曰 (河边) 25. 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 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 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 是 愉快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 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 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 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1. 学而 时习之(按时复习) 2. 3.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有朋自远方来(从 ) 4. 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10. 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5. 人不堪其忧(忍受) (喜欢,爱好) 17.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 (弯曲胳膊) (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一、字形字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不愠yùn 传chuán不习乎三省xǐnɡ 罔wǎnɡ 殆dài 焉yān 恕shù 逾yú矩jǔ 一箪dān食 一瓢piáo饮 好hào之者 曲肱ɡōnɡ 笃dǔ志 如斯夫fú 匹pǐ夫 雍yōng也 子罕hǎn 二、词语归纳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①可以:古义为“可以凭……” (“可以为师矣”),今义为“能够”。 ②三:古义为多,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义为数字三。 ③疏:古义为“粗劣” (饭疏食饮水),今义为“疏通、疏散”。 ④水:古义为“冷水”(饭疏食饮水),今义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 体。

⑤匹夫:古义为“普通人、男子汉” (匹夫不可夺志也),今义 为“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忠:古义为“办事尽心竭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今义为“忠 心”。 (三)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意动。以……为乐 (四)常见虚词“而” 1.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2.表修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3.表并列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五)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名言句分类

论语名言句分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论语》名言126句(分类整理)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有教无类。 8.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君子之道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君子下达,小人下达。 17.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8.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20.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1.君子思不出其位。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7.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8.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9.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0.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 思问,忿思难,见 修身之道 3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3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5.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36.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刚隐。 37.(宁武予)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课内文言论语十则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 ..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小学古诗词归类整理打印版

小学古诗词归类整理 一、送别诗: 01、《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02、《山中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0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04、《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05、《渭城曲》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0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07、《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08、《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0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二、思乡诗: 0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2、《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0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04、《天净沙》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05、《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闻客从何处来。 06、《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0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08、《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9、《长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0、《江夜行》唐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11、《梦李白》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12、《随园诗话》清袁枚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