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全的满洲里市介绍

最全的满洲里市介绍

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我国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全市总面积730平方公里。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满洲里市总人口26万,居住着蒙、汉、回、朝鲜、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是一座独领中俄蒙三国风情、中西文化交融的口岸城市,素有“东亚之窗”的美誉。
相关历史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 1901年因东清铁路在此建成车站而得名,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了“满洲里”,1907年,满洲里正式开设商埠,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因地处欧亚大陆桥咽喉要地,素有“亚洲之窗”的美誉。满洲里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背靠我国东北和华北经济区,北邻俄罗斯,西连蒙古国。



重要地位
满洲里夜景
满洲里口岸地处亚欧第一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我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满洲里曾5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连续3届获得“全国文明口岸”称号,是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2002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3年)、CCTV2006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内蒙古自治区五星级文明城市和卫星城、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




在满洲里领略俄罗斯风情

内蒙古海拉尔这个城市的规划和整洁已令我称奇,不料,到了边境城市满洲里,更让人感到惊愕:满洲里位于中、俄、蒙三国交接处,被称为“一鸡鸣三国”。

8月下旬,我们利用年休假时间到边陲小城满洲里观光。初来乍到,我们惊愕于这座城市怎么比俄罗斯还“俄罗斯”?满洲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俄罗斯风情,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式城市。所有的建筑都是俄式的,所有商店的牌匾也都是中俄双语;商店里陈列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工艺奇特的套娃,有不同倍数的望远镜,有各式各样的刀具,也有名扬于世的俄罗斯油画。但一路陪行的当地司机告诉我们一个公开的“秘密”———这些物品其实大多产自义乌。

在大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基本上是俄罗斯人。他们穿梭于店铺之间,似乎成了这座城市拉动内需的主力。到了晚上,华灯初上,所有的城市建筑都被绚丽多彩的霓虹灯所覆盖,酒吧里的喧嚣、街舞的时尚、游人的悠闲、霓虹灯的迷离,组成了一幅异域风情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亲身感受了满洲里的国门。它其实是与俄

罗斯接壤的陆路海关,这个国门已经经
历了五次“变脸”。新一代国门有十几层楼高,白色的墙体显得庄重和神圣,“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巨大的国徽悬挂在国门中间,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上空,楼下是两座中国特色的白色雄师石雕,整个画面由红、白两种颜色组成,产生动静结合的效果,非常壮观。我们登上了国门,看见从俄罗斯国门那边驶来了一辆火车货车,车头还是古老的那种。据说,对面是俄罗斯赤塔州的一个小城,叫后贝加尔斯克,位于中蒙俄三国交界地带,人口只有9000人。

与新国门相比,前四代国门显得有些寒酸:第一代是双面鹰,第二代是一根粗粗的木桩,第三代是水泥做的“门”字形国门,上书“无产阶级万岁”,第四代国门比前几代先进了一点。

别看满洲里的国门经历过五次“变脸”,但它可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无数游人千里迢迢,驻足国门,仰望国旗、国徽的那种自豪的神情,足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已经渗透到了神州的每一个角落。









风情满洲里 鸡鸣三国闻
来源: 南国早报 2009-08-22 特别报道

一座小城,却很大气;它是一座边城,却充满朝气;它是一座经济富裕的城市,却没有浮躁之气……满洲里,一个“鸡鸣三国”的口岸城市,融三国文化风情、闻名中外的“东亚之窗”。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评选委员会用这样的语言概括满洲里。8月12日,当来自广西、内蒙古、西藏、新疆和宁夏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记者踏上满洲里的土地时,立刻就被当地浓郁的风情所陶醉。

 浪漫满城 风情无限

满洲里从1901年建城,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以前,这里是游牧民族的理想牧场。当时,现今的市北区四道街西部有一个四季喷涌不止的泉眼。因为此泉眼位于霍勒金山的北部,牧民们便称此泉为“霍勒金布拉格”,意思就是“旺盛的泉水”,并成为当时满洲里市区这一带的地理名称。1901~1902年东清铁路在霍勒金布拉格地区建成车站后,便把站名定为“满洲里亚”。“满洲”是指“满洲族”,即今满族,也是满洲族的发祥地——今东北地区的代称。后来,俄语译为汉语时,便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而成为“满洲里”,它逐渐取代了古老的“霍勒金布拉格”,而作为这座边城的名称。

机场大厅,一群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少女穿着俄罗斯的民族服饰,手捧列吧和鲜花在迎候着客人,有动作快的记者迫不及待地跑上前,拿起相机一阵“狂轰滥炸”,当地工作人员劝解:“俄

罗斯美女满大街都是,一会儿再拍吧。”可记者们仿佛没听见,只管端着相机
狂拍。

从第一脚踏进这座城市开始,眼前掠过的一座座尖顶圆塔和黄色、蓝色的建筑,满街金发碧眼的人群,无一不让人怀疑,自己到底身在何处:是不是不小心出国了?

这是一座充满俄罗斯风味的城市。行走于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都是风格各异、式样别致的建筑,色彩鲜艳的木屋、俄罗斯套娃广场、俄罗斯博物馆,还有街两旁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无论色彩和造型都富有浓厚的俄式风情。

街上,来往的车流中,随处可见挂着俄罗斯牌照的汽车;路上,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似乎比中国人还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与“老外”撞个满怀。很多俄罗斯人都拎着大包小包,据当地人介绍,他们大都是来采购中国货的。

街旁小店的喇叭叫卖声也是“双语”的,即俄语和汉语;满街都是琳琅满目的俄罗斯纪念品,招牌常常用3种文字标示:汉字、蒙文以及俄文;展示商品的橱窗里,标价用的是卢布;街头的灯箱广告,很多是俄文的,且没有“汉译版”。最令人惊讶的是,推着三轮车游走的小商贩,别看穿着很普通,个个却满嘴流利的俄语。

满洲里街道呈“井”字型,名字也很有意思——“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五道街”。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各异:华丽的巴洛克式、复古的法国古典式、神秘灵动的哥特式、庄重典雅的俄罗斯式……

漫步街市,隐约可以听见优美的俄罗斯民歌,顺声寻去,原来是从俄罗斯音乐主题酒吧内传出的。推开木门,浓浓的俄罗斯气息迎面扑来,让你没有可以躲闪的余地。在温柔的灯光下悄悄地坐下,喝一杯咖啡或一杯俄罗斯伏特加,一边欣赏舞台上俄罗斯姑娘、小伙的表演,使人如入梦境。



开放口岸 点石成金

满洲里与蒙古、俄罗斯毗邻,素有“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之说,这也令满洲里独具特色,特别是满洲里北部距中俄边界线仅有3公里,是国内最大的陆路口岸。有人笑曰:在满洲里可不要随便喝醉酒,喝醉了摔一跤就有可能摔出了国门。

在满洲里的国门景区,展示着满洲里的五代国门。满洲里第一代国门始建于清末,由俄国人设立,距现在的国门10余公里处。第一代国门是一根木桩,高丈余,民国初年已不复存在;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为木制拱形,面对中国方向用汉字书写着“中苏门”3个大字,1949年被前苏联单方面拆除;第三代国门建于1968年。国门为铁木结构,是一座横跨铁路的“门”字形铁架“栈桥”

,正上方嵌有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国门两侧各有一架铁梯,沿梯而上可以俯视过往车辆;第
四代国门建成于1989年。国门骑跨在一条宽轨、一条标准轨道两条铁路上,上方中间悬挂着国徽,国门顶端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红色大字;第五代国门是2008年9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门,也是最大的国门景区。

五代国门,见证了边城满洲里的风雨历程和沧桑巨变:

满洲里从上世纪20年代初至1937年间,曾经是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联系的交通线,被誉为“红色的国际桥梁”。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王明、刘少奇、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等,都曾经由满洲里出入中苏国境。他们去苏俄考察十月革命的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的会议,都由国际交通线护送。

烈士的后代、中共领导人的子女经由这里,前往莫斯科学习生活,成为继承革命的“红色后代”。上世纪40年代,苏联红军从这里进入,打响欧亚战场支援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步伐。上世纪40~50年代,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这里又是苏联军援物资的运输线,为共和国诞生和主权维护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帝国主义海上经济封锁,这里又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补给线,改革开放以来继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之一。骄人的红色史实和它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满洲里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国门的开放、独特的风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新建成的套娃广场、欧式观光婚礼宫等经典旅游产品,使旅游成为满洲里的经济新增长点。8月12日,我们踏上满洲里时,当地的同行告诉我们,现在满洲里“每天空降5000人,有十几个航班到达这里”,来的都是世界各地的游客。据了解,今年1~7月,满洲里市旅游总人数达257.7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194.3万人次。满洲里国门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达9000人次,单日最高达12000人次。

如今,每天从早到晚,口岸边都排满了等待过境的游客和商人,装满了货物的汽车川流不息。口岸附近,是中俄互市贸易区。

如今,满洲里口岸过货能力大大提高。在中俄两国的国门边上,不时有一趟趟国际列车在两国之间行驶。每一趟列车经过,游客们都欢呼起来,争相将火车穿越两国国门的景象摄入镜头。



投资热土 寸土寸金

这个边境小城的繁华,已经丝毫不逊色于大都市。当地一位同行说,前几年

,随着边境的开放,经商是满洲里市人最快最好的致富路,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除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外,剩下的人都在经商。她感叹说:“满
洲里市现在是寸土寸金。有时候,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空间会被分割成几块,分别租给了几个人,开各种各样的店中店,如打字复印、卖茶叶、干洗织补、日用百货。”

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6月底,满洲里有个体工商从业人员有2万多人,相当于整个城市每13人中就有1人在做生意。随着满洲里发展步伐加快,满洲里也成了一片外地人来投资的热土。“福建、浙江都有很多人在满洲里经商。”当地的同行介绍说。在一家专卖旅游商品的店里,店员告诉记者,她是从东北来这里的,“在这里能挣钱,生活的环境也好,她的很多同乡也都来这里做生意,经营木材、倒腾小商品的都有。

近年来,外来投资企业家们云集满洲里,各个行业协会也应运而生。2001年3月,满洲里市成立了全市首个行业商会——外来投资者协会。随着满洲里市口岸木材贸易的逐年增多,特别是2003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满洲里市资源加工园区后,越来越多国内外从事木制品行业的企业到满洲里市投资兴业,2004年12月,满洲里市木材行业协会应运而生。截至目前,满洲里市已经有包括外来投资者协会、货运代理行业协会、木材行业协会、出口菜果协会等近十家行业协会。2008年,满洲里的外贸进出口企业也突破了500家,与俄罗斯、日本、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我们在满洲里只能算是“走马观花”,但记住了造型各异的尖屋顶,记住了傲然耸立的国门,记住了夜色中漂亮的巨型套娃,记住了俄罗斯俊俏青年的风情表演,还记住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到满洲里就像是出了国,俄罗斯人到满洲里就像是到了家。

■相关链接

满洲里,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西部,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20多个民族,是一座独领中俄蒙三国风情、中西文化交融的口岸城市,素有“东亚之窗”的美誉。 

满洲里作为亚欧第一大陆桥上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承担着中俄贸易7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是中国最大的集公、铁、空立体化疏运体系为一身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对内背靠我国东北三省,与环渤海地区相贯通,经济腹地辽阔;对外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直至荷兰鹿特丹,所经沿线是俄罗斯人口最多、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东连纳霍德卡等天然良港,与东北亚各国相望,

是亚太地区国家进入亚欧大陆的理想门户,在东北亚经济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