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论文

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论文

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论文
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论文

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

【摘要】分析了英汉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相似之处,揭示了两种谚语各自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质,以期有助于英汉谚语本质的把握,有助于谚语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

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熟语、俚语和歇后语,具有很特殊的结构和丰富内涵。由于同一个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通性,给不同文化和语言带来了融合性,英汉语谚语在语言特点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英汉谚语语音特点比较

1.重复。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

①英语例句。what’s done is done.

在这条谚语中,“done”重复,表示覆水难收。

②汉语例句。俭吃有利,俭穿有心。

在这条谚语中,“俭”重复,表示节俭有好处。

2.韵律

①汉语谚语的语音要求

在汉语中,谚语语音和谐动听,体现在平仄,对仗和押韵上。

(1)平仄。例如: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深。

这个例子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这样的韵律形式十分便于传诵和记忆。

从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谈翻译论文

2.称呼方式 近年来,很多说英语的人倾向于用名来称呼别人,这个现象在美国人当中尤其普遍,甚至是初次见面的时候。这个不仅适用于同龄人,也适用于年龄不同的人。听到一个小孩称呼一个年龄很大的人为joe, ben, may, helen是很平常的事。很多大学生直呼他们教授的名字,教授不把这个看作是一种不尊敬或不熟悉,而是把他看作是一种谦恭有礼和平等。 中国人称呼自己的家人、亲戚或近邻为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而这些不应当被转译成英语。中国人的称呼方式通常是使用一个人的头衔、办公室、职业等,比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但是很少听到说英语的人说“bureau director”, “manager jackson”, “principle morris”。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汉英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两种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方法。关键词: 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比较;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kinship term is not 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From the comparative analys is of usages and meanings of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people familiar with,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s also have different usages of kinship terms and developments. The main reason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amily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patriarchy concept, culture adoption and courtesy principl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s features and usag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itle and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ir complicated pragmatic inten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us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two systems, and reveals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 specific implications. Finally, three methods are presented on how to translate addressing fo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 comparison; translation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复杂,英语简单。“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1](P139)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婶母、姨父;区分宗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孙子和外公、外甥、外孙等;区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区分长幼辈份,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grandparent(爷爷,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另外,英语中的一些亲属称谓非常笼统,没有指明具体关系。所以像Linda?s bother married Michelle?s sister这句话就很难准确地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是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还是妹妹。还有cousin这个称谓,有时连男女都不分了。在西方国家,亲属关系的涵盖和延伸范围远没有中国那么广阔。 (二)、英汉亲属称谓关系表达清楚性差异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谚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它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的普遍语言现象。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包含着大量的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毫不夸张地说,对一个民族语言中谚语的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风俗和心理。正如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样,谚语——由一个民族自己创造、代代相传、并蕴涵着大众智慧的句子——也是如此,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而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英文化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谚语本身也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不同的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即使是相同的谚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文化涵义也会大相径庭,甚至有的谚语只在特定的背景下体现其本意。所以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习俗、宗教信仰、修辞手法的使用、思维方式,或源于不同的经典名作或名人之口,就会造成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文化涵义的不同。因此,比较研究英汉谚语的文化涵义,对进一步了解中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对谚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修辞学角度,语义学角度和综合学科角度。从修辞学角度到语义学角度的飞跃,使学者对谚语的研究从表层语言特征渐渐转向表层文化关系,并把谚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容易将对谚语的研究套入固定的程式化。一旦程式化,那么从谚语体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就显得苍白,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并没有从表层文化关系挖掘到深层文化关系。 反过来说,对于深层文化关系的挖掘也必须以语义研究为基础,因此,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之后,本研究从语义学角度出发,挖掘比较英汉谚语的深层文化涵义,以探索两个民族文化的同异。研究主要以语言文化观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角度对英汉谚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其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深掘中西文化差异,更好的帮助两种语言的谚语使用者理解中西文化,使其更理性看待谚语在生活中的启示作用。

对中英谚语的研究与英语学习初探

对中英谚语的研究与英语学习初探 组员:冯勤兴、林月敏、叶嘉仪、冯敏仪 指导老师:肖可琦 (培英中学) Abstract: We do research on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sayings and English sayings. From so many examples around us,we have found that the little saying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a co untry’s culture history, custom, and so on. We try to find out if the English sayings can help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western culture and thus study English in a better and easier way. (一)课题的提出: 谚语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流传,最重要的是其内容来自与我们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既然谚语是由下层农民所创,语言当然是通俗易懂,也挺趣顺口和口语化的,有些即使是几岁的小朋友也容光焕发易理解或记住。 我们之所以选择“中西谚语的区别”这一研究性课题,与上述有莫大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喜欢通俗且幽默的谚语。例如:1. Glad it’s all over! 2. Learning to speak English is a piece of cake.这些谚语在引我们发笑后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们想通过两者的对比,从中培养我们的语感,同时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而且若能掌握中英谚语特点,从中了解所涉及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不仅能开阔眼界,而且在作文中适当用一两句,也是挺惹人欢喜的。这种轻松而又不经意的提高,无论对我们现在还是以后有帮助的。 (二)研究目的: 谚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深”,引用它既可以节约语言,用很少的话,就能表达深刻的意思。而且它引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列宁曾说过:“谚语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还有鲁迅也说过:“在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好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终止上述,足以让人知道研究其的价值性。 而最令人提起兴趣的是,从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和其他特点,也可以看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产方法等发展变化的历史痕迹。而这也是我们能从中摄取中英谚语分别的原因,并且借此我们就能很明了地分析出中西谚语的区别,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谚语与说英语的国家的谚语的精髓,提高对这种文化的重视。 (三)课题成果 以下几例中英谚语都有是围绕相同的事物来展开分析的

英汉语言风格比较

光风霁月与雾里瞧花 ——英汉语言风格比较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田卫平 由于语言类型不同,英汉语言在风格上呈现着一些各异其趣得风貌:英语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比较起来,一个语言表达如光风霁月,一个语言表达似雾里瞧花;一个呈现着语言得澄明之美,一个呈现着语言得朦胧之美。 一、精准与模糊 在语言风格上,英语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得差异。 季羡林指出:“汉语得历史演变中有一个很有趣得现象:代表古代语言得文言文,越古越简单,单音词越多。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得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与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得悟性。可就是语感这玩意儿恍兮惚兮,不易得到,非长期诵读,难以得其门径。根据我们每个人自己得经验,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古代皓首穷经得儒者都难免有误读之处,遑论我们现代人,遑论外国得汉学家! 到了后来,用在不同程度上接近人民口语得文体写得东西逐渐多了。五四以后,白话文成了写文章得正统。一方面,由于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得制约;另一方面,由于欧风东渐译书渐多得影响。虽然汉字仍然没有形态变化,白话文中字与字之间得关系逐渐清楚起来,理解得灵活圆通性逐渐减少了。理解起来,靠语感得成分渐减,靠分析得成分渐增。对外国人来说,学习白话文,比起学习中国古典来,就容易得多了。说一口流利汉语得外国汉学家越来越多了。 但就是,不管怎么说,汉语毕竟还就是汉语,它依然没有语法形态变化,它得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也就依然存在,多义性也依然存在。”(1) 汉语“模糊性强”,就是汉语语义型特征决定得;相比之下,英语精准性强,这又就是英语语法型特征决定得;这两点反映到风格上,形成精准与模糊得不同修辞特点与语言美感。例如: 曹禺《日出》有一段描写:“……外面打地基得小工们早聚集在一起,迎着晨光由远处‘哼哼唷,哼哼唷’地以整齐严肃得步伐迈到楼前。”(2) 翻译成英语就是这样得: “……and outside the window the labourers work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 have already assembled and now, with the sun on their faces, they are ing closer and closer with grave, rhythmical tread,their ‘hung-hung-yow,hung-hung-yow’sounding in the distance、”(3) “打地基得小工们”用英语表达为“the labourers work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多出得“the new building”使语意较汉语更为精准。汉语“地基”单瞧确实比英语模糊,但在上下文语境中意思就是清晰得:结尾处得“楼前”与“地基”呼应,使“地基”语意表述得简约而清晰,由此更能瞧出汉语得表达与理解要依靠更大得语境。“谁”“迎着晨光”,“谁”“哼哼唷,哼哼唷”,在汉语里无须出现;而被译为英语后,“their ”就是不能缺少得。精准与模糊得差异在诗歌语言里更为突出。“玉容寂寞泪阑干,一枝梨花春带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比喻还就是象征,汉语无须指明,而英语若就是比喻必有“like”一类喻词。如: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Robert Burns《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4) 如没有使用“like”一类喻词,就会被视为一种新得修辞手法。如: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Ezra Pound《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这就是西方现代诗歌意象派得一首名作,作者就是意象派大师庞德。庞德创作得灵感来自中国古典诗歌,“这首诗得两行之间没有联系词,所以其间关系如何全靠读者得想象。这种结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体系的不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如果直接把汉语亲属称谓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因此,了解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称谓语。 “称谓”与“称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密切联系,应当加以区分。祝畹谨在《汉语称呼研究》一文中指出,这两个词的含义和侧重点是有区别的,“称谓”是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称呼语更多用于当面称呼,称谓语更多用于背面指称。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父、姑父等等。本文将依照梁真惠(2002)的观点,把亲属称谓再分为亲属称谓和仿亲属称谓(也称类亲属称谓)。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各种语言都相应地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它包括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黎昌抱,2001)。英语亲属称谓语属类分型,而汉语亲属称谓语属叙述型(曲彦斌,1996)。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语概括、笼统;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清楚、细致,每一种亲属关系都给予叙述。英汉亲属称谓的具体差异概括为以下7点: (一)直系旁系区别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爷爷、奶奶、孙子、孙女是直系亲属,是属于同宗的;但其英语表达却分别与旁系亲属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一样 (二)父系母系区别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13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 33成人世界的童话——从文体学角度解析现今童话再度流行的现象49论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 55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59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62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65统觉团对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影响 67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69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研究 7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7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76英译汉中词序的变动 78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80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译性限度 101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137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138从价值观转换看斯佳丽的角色特征 142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 146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49从英语人名中看性别歧视 157动词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语隐性态度的表达 161对母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的思考 162对严复译作中“信”的质疑 167法律英语用词特征分析 168法律语言翻译与法律文体 177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180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 183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189国际商务文化之对比研究 204汉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213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解读 228论广告英语中的幽默 265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268论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 280论清教理念与美国西进运动 282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 300论英语广告中几种常用修辞格及其汉译 310论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手法 324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330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39浅谈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340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345浅析二十世纪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

中英语言特点对比大学翻译课

Take care of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However, it is always easier said than done. Negative transfer: Chinese thinking mode, which has been implanted into our sub-consciousness, will easily lead to some mistakes in our C-E translation. Can you translate a Chinese sentence into English correctly?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Syntax Between C & E Chinese:parataxis意合(the placing of related clauses, etc. in a series without the use of connecting words ) English:hypotaxis形合 (the dependent relation of a clause or construction on another) 你来,我就走。 If you come, I'll go.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Syntax Between C & E Chinese:topic-prominent 主题显著( the subject does not have to be the topic) English:subject-prominent 主语显著( the subject is always the topic) determination of the subject A. Use the original subject 如果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那么,句子便是文章的“基本部件”。 If vocabulary is the “building materials”for language, sentences are the “fundamental parts”of writings. 帮助真正的穷人,要比仅仅缩小贫富差距更有价值。 Helping the truly poor is much worthier than merely narrowing inequalities. B. Re-select a subject 他的身材魁梧,生一副大长方脸,嘴巴阔大,肌肤呈着紫檀色。 He was a giant of a man with a long square face, a wide mouth and a complexion suffused with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d563461.html,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作者:周振峰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 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 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 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对比

【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对比 摘要: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比较Leech的礼貌原则六条与顾曰国的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优雅准则,求同准则及德、言、行准则五个准则中体现文化差异,并加以运用,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关键词:礼貌原则;相似性;差异性;跨文化交际 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三十多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快速发展,关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问题逐渐演变为一大研究主题,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语用方面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最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基于语言表达的礼貌原则理论,是在国外语用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在其著作《AnchorBooks》(1967)中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语言礼貌原则的雏形。1987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进一步提出了“面子保全论”,指出礼貌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为满足其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出版了自己的著作《PrinciplesofPragmatics》(1983),在这本书中,利奇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六条著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意思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意思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 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顾曰国是该领域研究的第一人,在199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刊物上,他发表了论文《语用与文化》。在此,他根据“礼”与“礼貌”的历史渊源提出了符合我国文化的礼貌五准则。纵观国内外,Leech的礼貌六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五准则同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纳并认同,并由此开展广泛的研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众多外国机构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表现出了更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积极进行英、汉语的礼貌准则科学地分析、对比,形成了研究著作及论文若干部(篇),学者们普遍认为该准则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二、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 which derive from life are the condens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nation. They can reflect geography, history, customs of a n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 nation's proverbs when we try to study its c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being treasures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see distinct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uses some typical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etc. Proverbs a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order to present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a proverb, we can use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flexibly: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浅析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摘要】为了解西方文化,必先学习西文,这是严复创作《英文汉诂》的目的。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指出:作为拼切文字,英语多形态变化,而汉语多用别立之字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英汉语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汉语语法可以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英汉语言对比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英汉语言的相似性归因于欧亚人种同源。 【关键词】严复英汉语言对比英文汉诂 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 《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 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转引自邹振环,2021: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21: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2 《英文汉沽》中英汉语言对比 尽管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严复对于英文文法的讲解并没有鹦鹉学舌般的照抄照译,而是辅之以中国语言文化的典型例证。他不仅透过语言文字的对比来考察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甚至还有通过文法对比来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 2.1 英汉语言的差异性 首先,词法的差异。英文的挈合是“提挈联合句段者”,而在中文“凡领句虚字,皆归此类。”中文的同字异部“往往其形不变,而变其音,在古则有长呼短呼,在今则有圜破之法”,如例:恶恶臭好好色;“而西文以其拼切为字,故得即其形而变之”。为了表

(全英文论文)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 ' s Travels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可交流Q:799 75 79 3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北欧神话中的毁灭与重生思想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 性格分析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复仇者联盟》中的言语幽默 《珍珠》中的生态思想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的显现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