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化_实例化和个性化_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实现化_实例化和个性化_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实现化_实例化和个性化_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实现化_实例化和个性化_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2008年第5期第16卷(总63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 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

No.5,2008Vol.16S UM,No.63

收稿日期:2008-08-31

作者简介:J.R.马丁(1950-),男,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系主任。

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J.R.马丁1

, 王振华

2

(1.悉尼大学文学院,澳大利亚悉尼NSW 2006; 2.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50多年里,首先研究的主要是语

言系统层次的实现化关系,后来研究与之互补的实例化关系。语言系统中包括音系字系系统、词汇语法系统和语篇语义系统。这三个系统层次是实现关系,语篇语义由词汇语法实现,词汇语法由音系字系实现。每个系统都受语域和语类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文本类型,文本就是语域和语类的实例化结果。但实现化和实例化对个体文本中意识形态和互文性的解读缺乏说服力,急需建构与它们互补的其他层次关系。本文是在介绍实现化和实例化的基础上推出个性化层次关系,从而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大语篇研究的理论框架。除了介绍三种层次关系外,还通过实例分析来验证三种互补层次关系的可用性。

关键词:实现化;实例化;个性化;互补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8)05-0073-09

一、引言

语言是造意系统,是意义的/变电站0,充满了意义潜势。[1]248-270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研究意义潜势的最佳范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由多种层次关系和互补关系(hierarchies and complementar-i

ties)构成的理论。层次关系有三种:实现化(realization)、实例化(instantiation)和个性化(individuation)。这三种层次关系是研究语言模式(linguistic patterns)的理论资源。三种层次关系中,实现化关系发展得最为成熟,这是以韩礼德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50年来对语言的各个层面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描写的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音系字系层、词汇-语法层、语篇语义层和语域层、语类层。实例化关系是指语言或任何语符系统中的意义潜势与语言使用时的实际语言之间的

关系。个性化关系是指意义潜势在社会群组或个体之间的分布。对实现化的研究已经延续了50年,其理论已趋于成熟。伴随实现化研究,实例化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个性化的研究尚未开展。三个层次关系的研究任务不同,各有重点,因此要全面研究语言系统中的意义潜势,三者之间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实现化的基础上讨论实例化和个性化,并通过实例分析来验证三者互补的可行性。

二、实现化

实现化指抽象的程度(a scale of abstrac -tion),把一种意义模式记录为另一种意义模式。

实现化层次把语言抽象为音系字系模型、词汇-语法模型和语篇语义模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里,每一个模型又分别是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的构成成分都是分层次的。字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

系统的层次成分由句子、子句(sub -sentence)、词和字母构成。音系系统的层次成分由调群、

韵步、音节和音素构成。[2]12

字系系统和音系系统是语言的两个表达模式,二者共同实现高于它们的词汇-语法层,也就说词汇语法层的意义由音系字系层记录。词汇-语法模式的层次成分包括小句、短语或词组、单词和词素。词汇语法系统又实现比它们高一级的语言系统,即语篇语义层,也就是说,语篇语义层的意义由词汇-语法层记录。总之,语言系统中这三种层级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关系,低一级的层次实现高一级的层次,即音系字系层实现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实现语篇语义层。这种层次关系的实现关系可用图1表示

:

图1 语言层次关系

20世纪80年代,悉尼学派受韩礼德语域(register)思想的影响开始更多地研究社会语境。语域指因语言运用而导致的语言变体。换句话说,语言因其功能的不同以及使用情境

的不同而不同。[3]16

语域有三个变体,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所发生的事,语式指语言活动的媒介或方式,语

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3]19-23,[4]

在语境理论里,韩礼德把语域归于情景语境,把语类归于文化语境。我们同意韩礼德的语域归属,但对语类我们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对语类的定义是:语类指一个以目

的为取向、分阶段实现的社会过程。

[5]503,[6]7-8

我们在韩礼德三个层次上加了语类这个层次(如图2)。语类在实现化模式里是抽象性最强的层次。要描写意义,不仅从概念的角

度描写意义的实现过程,还要从人际的角度描写意义的协商过程,同时还要用谋篇资源描写前两种意义的编织过程。语类涵盖了这三方面的内容。这样做,既考虑到了元功能,又考虑到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既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抽象系统,又考虑到了不同

的意义模式。

图2 带有语类的语言层次关系

语域和语类的作用不同。语域说明人们在特定文化中互动的潜势,语类决定人们实

际互动的方式。[7]

语域用以提议,语类用以处理提议(register pr oposes and genre dispo -ses)。

三、实例化

实例化指概括的程度(a scale of general-i zation),涉及人们对静态(inertia)与动态(change)采取的态度,如对所发生的事情是袖手旁观,把握全貌,还是逼近事态,仔细考察,总结归类,还是介于二者之间。韩礼德把静态和动态类比为气候和天气[8]328,气候相对稳定,天气变化无常。天气和气候指同样的东西,只不过观察的视角不同结果不同而已。气候是对天气模式的概括,而天气是气候走势的实际例子。

每种文化都具有概括性的意义潜势。文化中的语类或语域又有较具体的意义潜势。文化中的文本种类或文本子集也承载意义潜势,同一类文本里的每个个体文本也有意义潜势。问题是如何去探索这些意义潜势。在实例化层次关系的最顶端是具有概括意义潜势

74

2008年第5期J.R.马丁,等 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的系统,其次是不同的语类和语域。每种语类

和语域都有其不同的文本类型。每个文本类型又有不同的具体文本,具体文本是某一文本类型中的一个实例。每一个具体文本又会导致不同的阅读立场。在实例化层次关系的末端是具有主观性的阅读。这就是意义潜势的实例化过程。见图

3:

图3 实例化关系

以评价理论为例。评价系统[9-10]

是整体,系统中具有各种各样的操作子系统。该系统的实例化过程见表1。假如我们讨论的是新闻语篇,硬新闻的写作和社论的写作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硬新闻客观,社论主观。就主观而言,表达主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你可以直言不讳,可以挑衅,也可以耍些花招。一旦你选择了立场,你对人、事或物的评价将由你的文本体现出来。至于别人对你的评价的反应我们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因为他们的反应是基于他们对你的文本的读解立场。

表1 评价系统的实例化过程

1.评价(系统)

语言评价的全部潜势(the global potential of language)。生成评价意义,如激活正面、负面观点,把语势、聚焦分级,协商主体间的立场等。2.基调(语域)

情景变体,或对全部评价性意义生成潜势的二次选择)))主要是对可能出现或共现的不同评价性意义选项的重组。3.立场(文本类型)

文本中评价性选项的二次选

择;在特定基调里,为达到特定修辞目的的评价性选项的使用模式,以及作者个性化的建构。4.评价(实例)

文本中评价性选项的实例化。5.反应(阅读)

听/读者是否接受文本中评价性意义,取决于他们主观上决定的阅读立场(readin g position);读者与文本互动的结果能激活他们的态度定位。

所有的层次关系都能实例化。韩礼德[11]在表2中描写了层次关系与实例化的交叉矩阵。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三个层次形成实现关系。每个层次首先被系统实例化:词汇-语法层被语法系统实例化,语义层被语义系统实例化,语境层被文化系统实例化。在中间的三个纵矩阵中,第一个纵矩阵里的系统分别被次系统化后形成实例类型:文化系统被次系统化为情景而形成情景类型,语义系统被次系统化为语域而形成文本类型,语法系统被次系统化为语域而形成文本类型。最后三个纵矩阵分别是实例化的结果,情景类型的实例化结果是不同的情景,语义文本类型实例化的结果是具有不同意义的文本,语法文本类型实例化的结果是具有不同措辞的文本。

表2 实例化/层次化矩阵(Halliday [2005]2007c:245)

四、个性化

个性化(individuation)指特定文化的意义

总库(简称/文化意库0,the reservoir of mean -ings of a culture)与特定个体所能调动的全部技能(repertoir e,个体意库)之间的关联。个性化是有关编码取向的研究。R #哈桑及其同事对学龄前儿童的性别与社交活动的研究对此有特殊贡献。在整个编码的过程中,语类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个性化研究涉及对意识形态和主体间性的研究。

个性化的层级模式是,文化意库处于顶端,个体意库处于底部,二者相互作用。二者之间从上到下依次为系统、编码取向、圈子关系、个体。一个人在文化系统中互动,互动时选择意义的编码取向,选择自己圈子和个体,如图4。

75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

图4文化意库与个体意库关系图

要整合三个层次关系,首先要牢记实现化层次关系中的每一层都可以实例化为文本。其次要牢记实现化层次关系中的每一层都与个性化有关,并以不同的方式分布。就音系层而言,假如你、我、他三个中国人的专业都是英语,你的英语口音可能是美国口音,我的可能是澳大利亚口音,他的可能是英国口音。尽管我们说的都是英语(音系系统),但我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结果就产生了中国式英语口音(实例化过程;文本集)。另外,我们在说英语的过程又具有各自的口音特点(个性化过程;个体文本)。

三种层次关系与意义发生学(semogene-sis)的三个时间维度有关。意义发生学的三个维度是,个体语言发生(ontogenesis)、群体语言发生(phylogenesis)和语言发生(logogenesis)。个体语言发生揭示意义的发展(development),是个体语言使用者的历史。个体语言的意义发展过程是从成长到成熟,然后走向衰老、腐朽,直至死亡。群体语言发生演绎语言系统的历史,是意义的进化(evolution)。语言发生指意义的展开方式,即意义以个性化的进程方式展开。(H alliday[1997]2007:250)群体语言发生形成文化意库,个体语言发生形成个体意库。某种意义上,群体语言发生与语言系统的实现化有关,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语言在一代代人中进化。个体语言发生与语言的个性化有关,指某个人出生后的语言发展情况,直至个体语言行为最终进入整个语言体系。语言发生是语篇系统的展开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具体文本的出现。

五、文本分析

本文采用的语料是同一主题的多种版本:一个母版本,两个子版本。主题是关于二战期间(1942年)澳大利亚与日本之间在新几内亚的一场战斗。母版本是日本士兵Nishimur a的讲述。两个子版本分别来自Patr ick Lindsay 的著作和Peter Ftzsimons的著作。

1.Nishimura的讲述

那次战斗中Nishimura和他的战友们发誓,无论谁生存下来,战后都要把阵亡战友的尸骨从战场上运回日本掩埋。N ishimura是这次战斗中唯一生存下来的士兵。战后,他回到了日本,结婚生子,并经营自己的生意。但他没有忘记当年战友们的誓言。于是,几年后,他离了婚卖了生意,只身来到新几内亚。他拄着拐杖,沿着当年打仗走过的K okoda路线寻找战友们的尸骨,然后运回日本掩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往返返。许多澳大利亚人也常来Kokoda祭奠死去的亲人。那里,他们遇到了Nishimura,听了他讲的故事。后来他的故事拍成纪录片,做成了光盘。以下是Nishimura故事选段(由日文翻译而来):

-Outdoor s.

Soon after midday,many A ustralian sol-diers came and fired for mor e than an hour. M any A ustralians were killed.M ost of us were killed as well.Only eight soldiers sur-vived.T he platoon leader was killed and it.s only me w ho could lead the others eight sur v-i ving soldiers.I contacted the headquar ter of the fifth battery behind us,however no assis-tance was received.We had to keep our pos-i tion with only eigh t of us.Ar ound4o.clock, in the afternoon,many A ustralian soldier s came down.By that time we had lost seven out of eight.I was the only sur vivor.I reached for a gun belonging to a dead soldier and prepar ed for the next fight.

-Indoor s.

T his is my helmet.I was wear ing this at

76

2008年第5期J.R.马丁,等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

Efogi when an Australian put the bar rel of a Bren gun against my helmet and pulled the tr igger.I tried to jump out of the hole I was in.Just as I jumped up,he pulled the trigger, and the bullet broke my helmet but I w asn.t shot in the head.I w as shot twice in the shoul-der.I rip the strap and thr ow the helmet away and the Austr alian soldier r un away so I run after him;and I pulled out my bayonet fr om my hip and I stabbed the Austr alian.I stabbed him here but it hit his rib bone and he didn.t die.The A ustralian pulled out the bayonet be-cause it w as hur ting him and he kicked me in the stomach.I was thrown head over heels but I knew if I didn.t do something I.d be shot. So I gr ab him in bear hug;but I was w ounded so I couldn.t use my right arm;so I only used one arm.

So I grab him with one arm but he was big man.He had a bayonet in his belt so I pulled out his bayonet and I stabbed him with his own bayonet.T he Austr alian soldier said -Wooooooo..and fell down.T here was a tree and he was lying down next to the tr ee like this.Every so often he would lift his head up and look at me.I had also been shot and I.d lost a lot of blood and I couldn.t see anymor e.

I was lying on my back and looking at the Aus-tralian.Ever y time he lifted his head,it soun-ded as though he was going to get up,so I would star t to get up as well,and then the A ustralian would fall down again,lie down a-gain,and we continued doing this all night, looking at each other,and doing our best. When mor ning came the A ustralian soldier was dead.

N ishimur a的故事在语类上属于讲述(r e-count),所讲的经历是真实的。讲述类文本所讲的内容往往是难忘的、感人的、戏剧性的经历,很少有评价性表达。不过N ishimura并没有将事件戏剧化,除了描写澳大利亚士兵被刺中时发出呻吟,和用best正面评价二人努力站起来消灭对方外,没有显性情感表达,也没有判断表达,更没有鉴赏表达。

Nishimura故事的场景(setting)是在时间框架内安排的。Outdoors一节里有两次进攻,分别由两个有标记主位的时间短语引导:Soon after midday,many Australian soldiers came and fired for more than an hour;A round4 o.clock,in the afternoon,many A ustr alian soldier s came down。Indoors一节里,先是Nishimura感觉到澳大利亚士兵的偷袭,接着描写二人之间的肉搏战,两次描写长夜噩梦,最后指出澳大利亚士兵失去了生命。这一节也是沿着时间线路发展的:

T his is my helmet.I was wear ing this at Efogi when an Austr alian put the barr el of a Bren gun against my helmet and pulled the trigger,

Just as I jumped up,he pulled the tr ig-ger,and the bullet broke my helmet but I wasn.t shot in the head,

Every so often he would lift his head up and look at me,

Every time he lifted his head,it sounded as though he was going to get up,so I would star t to get up as w ell,and then the A ustr alian would fall down again,lie down again,and we continued doing this all night,,

When morning came,the Austr alian sol-dier was dead.

除了场景安排在时间框架中外,Nishimura 故事中的事件序列也是沿时间线路进行的。故事中的小句过程类型主要是物质过程小句,这些小句主要由隐性的时间连接词安排,明白地说明事件的因果关系和让步关系。见下例(隐性连词放在括号里):

I r ip the strap and(then)thr ow the he-l met away and(then)the Austr alian soldier run away so I run after him;and(then)I pulled out my bayonet from my hip and(then) I stabbed the Austr alian.I stabbed him here but it hit his rib bone and(so)he didn.t die. (then)T he Australian pulled out the bayonet

7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

because it was hurting him and(then)he kicked me in the stomach.(as a result)I was thrown head over heels but I knew if I didn.t do something I.d be shot.So I gr ab him in bear hug;but I was wounded so I couldn.t use my right arm;so I only used one arm.

2.Patrick Lindsay的版本

Lindsay是N ishimur a故事纪录片的制作人,接触过Nishimura本人,掌握第一手资料。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名叫5可可达精神6(T he Spirit of K okoda),是关于澳大利亚历史的,很畅销,澳大利亚人对这本书很感兴趣。我们摘取本书的相关部分如下:

N ishimur a emerged fr om the bloodbath at Brigade Hill as the sole sur vivor of his pla-toon,and even he was lucky to make it.H e was shot in an encounter with an Australian patrol as he jumped from a weapon pit.His helmet deflected the bur st of machine gun fir e, knocking him senseless and w ounding him twice in the shoulder.T he Australian left him for dead.But N ishimur a regained conscious-ness as the Australian headed off:

-I ripped the str ap and thr ew the helmet away and r an after the A ustr alian soldier.I pulled out my bayonet and stabbed him,but it hit his r ib bone and he didn.t die.The Aus-tralian pulled out the bayonet and he kicked me in the stomach.I was thrown head over heels and I knew if I didn.t do something,I.d be shot,so I tr ied to gr ab him in a bear hug.But I w as wounded and couldn.t use my right ar m, so I grabbed him with one arm,but he was a big man.

-He had a bayonet in his belt so I gr abbed it and stabbed him with his ow n bayonet.T he A ustralian soldier said,/Oohh0and fell down,next to a tree.Every so often he would lift his head up and look at me.I had lost a lot of blood and couldn.t see anymore.Every time he lifted his head it sounded as though he was going to get up,so I would start to get up as well.T hen the A ustralian w ould fall down a-gain.We continued doing this all night,loo-king at each other.When morning came the Austr alian soldier was dead..[Lindsay2002: 104-105]

Lindsay版本是Nishimura版本的实例化结果。尽管Lindsay使用了引用,但与其说是引用不如说是改编(edition),通过改编实现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语式转移(mode shift)。Lindsay始终使用正确的时态,比较:

Nishimura:I rip the str ap and throw the helmet away,

Lindsay:I ripped the str ap and threw the helmet away,

此外,Lindsay使用简略(abbr eviation),使语言不再像Nishimura的那么冗余,原来的指示语和手势在书面语不复存在。

在不用引语时,Lindsay使用了释义(para-phr ase),用第三人称单数进行转述,如用超主位归纳总结事件:

Nishimura emerged from the bloodbath at Brigade H ill as the sole sur vivor of his pla-toon,and even he was lucky to make it.

Lindsay还用添加的方式增加一些原文没有的信息。譬如Nishimur a的版本中没有对自己评述,但Lindsay却增加这些信息:

Nishimura emerged from the bloodbath at Brigade H ill as the sole sur vivor of his pla-toon,and even he was lucky to make it.He was shot in an encounter w ith an A ustr alian patr ol as he jumped from a weapon pit.H is helmet deflected the burst of machine gun fire, knocking him senseless and wounding him twice in the shoulder.T he A ustralian left him for dead.But Nishimura regained conscious-ness as the A ustr alian headed off

这一段里Lindsay在评价战争和Nishimu-ra。战争是残酷的)))N ishimur a从血泊中出现;N ishimur a是幸运的)))是全排唯一幸存者。在N ishimur a的讲述中:澳大利亚士兵开枪打了他,肩上挨了两枪,头盔打烂了但没伤着头;他解开头盔带,扔下头盔;澳大利亚士兵

78

2008年第5期J.R.马丁,等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

跑了,他追。没有评价性语言,但给人的印象是:Nishimura勇敢,要与澳大利亚士兵决一死战。而Lindsay添加的信息仿佛在说:澳大利亚士兵已经把他打死,且扬长而去。这不是语式转移的问题,而是意识形态转移的问题。他是在迎合澳大利亚读者的胃口,让澳大利亚人的形象更高大。这是个性化导致的结果,Lind-say要考虑阅读对象并给他们留下好印象,而N ishimur a就没有这个负担,或者说,二人的使命不同。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语式转移是实例化过程;对原文本的转述和释义是意识形态转移,是个性化过程。

3.Peter FitzSimons的版本

FitzSimons是澳大利亚足球队队员,体育评论员,每周六给像5悉尼先驱晨报6这样的大报写评论文章。节选来自他所著的一本畅销历史书(T he National Bestseller Kokoda)。

With this last thrust of the Austr alians, Corpor al K ohkichi N ishimur a.s platoon was now down to just one–himself.And it was far fr om a sure thing he w as going to make it to sundow n.T hough the magazine of his own gun was now empty,all around him lay his dead comrades w ith their own guns by their side.H e picked up one of the guns and pr e-pared for the next onslaught.

H e did not have to wait for long.For just before dar k,an A ustralian soldier who had been cr eeping up on his position on the far flank,put the barrel of a Bren gun on to his helmet and gently began to squeeze the trig-ger.

But at the instant that the metal of the gun touched the metal of his helmet,Corpor al N ishimur a suddenly became awar e that some-thing was amiss and jumped up,just a split second before the bullets came tear ing out of the barr el.T hough the helmet w as blown from his head peppered with holes,his cr an-i um was untouched–it was his right shoulder which took tw o bullets.

It w as do or die,and the Japanese soldier and the startled Austr alian–who had been expecting an easy kill,but was now faced w ith a fight to the death–soon came to grips.T he Japanese soldier was gushing blood from his wounds,but soon had the bayonet fr ee from his belt and stabbed the Austr alian.Instead of sliding smoothly into his stomach,however, the point of the bayonet stopped only a little way below the surface as it had hit a r ib.T he Austr alian gr oaned,and kicked the smaller man in the stomach.Sensing that his only chance was to close quickly on the A ustr alian soldier–and so deny him the chance of get-ting off mor e shots–Nishimura grabbed the larger man in a massive bear hug.In the gr oa-ning,gr unting melee that soon developed,the Japanese man managed to get the bayonet of the Australian fr ee with his good left arm and hand,and satisfactor ily plunge it several times into his torso.

T he Australian,his strange round eyes suddenly getting rounder and bigger,gr oaned and fell to the gr ound in the soft twilight,just a few moments before the Japanese man did the same.T he rest of the battle had moved well beyond the two now,and they were a-lone.T hey both lay there for some time,each trying to garner the strength to finish the oth-er off.Both had lost a lot of blood,and were losing mor e.Every so often the A ustr alian would lift his head up and look balefully at his Japanese opponent,before he would then lay it back down,exhausted.T he Japanese cor poral would do much the same.On several occasions when it looked like the Australian had mus-ter ed the strength to rise,the Japanese man al-so would star t to get up,but then sink back down in tandem with his enemy.So it went, all night long until,when the sun finally came up,Nishimura looked over to see that the Austr alian soldier w as dead.Cor poral N ish-imura was alone.Ser iously weakened by his

7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

fight with the Austr alian,he used his rema-i ning strength to secrete himself inside a hollow log,in the hope that his own forces would get to him before the Australians did.

在FitzSimons的版本中,我们看不到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很显然这是改写(retell)。改写的过程中,FitzS imons进行了信息添加,其中有合理的信息添加,如:T hough the magazine of his ow n gun was now empty,;也有一些不合理信息的添加,如:and satisfactor ily plunge it sever al times into his torso,.T he A ustral-ian,his strange r ound eyes suddenly getting r ounder and bigger,或者从纪录片中摘录其它部分的信息,如:he used his remaining strength to secrete himself inside a hollow log等。

从评价的角度看,该版本中有许多明显的态度表达,至少有两处情感表达(the startled A ustralian;in the hope that his own for ces would get to him),一处判断表达(the A ustral-ian would lift his head up and look balefully at his Japanese opponent),三处鉴赏表达(It was do or die.and satisfactor ily plunge it sever al times,.Seriously w eakened by his fight with the A ustralian)。

FitzSimons的版本中除了态度维度,还有级差维度,使描写更具戏剧性。如使用具有逼近意义的时间表达式,给人一种急促感,如: Corpor al K ohkichi N ishimur a.s platoon was now down to just one,

H e did not have to wait for long.For just before dar k,an Australian soldier,

But at the instant that the metal of the gun touched the metal of his helmet,

Corpor al N ishimur a suddenly became a-ware,

and jumped up,just a split second before the bullets came tearing out of the barrel, the Japanese soldier and the star tled Aus-tralian,soon came to gr ips,

T he Japanese soldier was gushing blood from his wounds,but soon had the bayonet fr ee,

In the groaning,grunting melee that soon developed,

T he Australian,his strange round eyes suddenly getting rounder and bigger,

just a few moments befor e the Japanese man did the same,

级差使描写的事件更生动,如:

all around him lay his dead comrades w ith their own guns by their side,

and gently began to squeeze the tr igger,

Instead of sliding smoothly into his stom-ach,how ever,the point of the bayonet stopped only a little way below the sur face as it had hit a rib,

Seriously weakened by his fight w ith the Austr alian,.

此外,非核心词汇也大大增强了级差效果,如thrust,onslaught,tearing,gushing, cr eeping,pepper,groan,massive,grunting, gar ner,exhausted,mustered等。

表3三个版本在语类和语域方面的主要异同

Nishimu ra Lindsay FitzSimons Genre(语类)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Field(语场)所发生的事件释义;引用释义;改写

T en or(语旨)没有戏剧性没有戏剧性有戏剧性

M ode(语式)口语书面语书面语

表3告诉我们,Nishimura的故事是第一人称的讲述类,故事的语场直指所发生的事件,讲述平铺直叙,直陈事实,没有戏剧性,他的故事是通过口头传达的。Lindsay开始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对N ishimur a的故事进行转述,语言表达也是直陈事实,不具戏剧性,其目的是美化澳大利亚人以博取澳大利亚读者的喜欢,紧接着他引用N ishimura的话,从第三人称转向了第一人称。FitzSimons通篇使用第三人称,对Nishimura的故事进行了释义和改写,使用戏剧性的语言表达,目的是取悦读者,扩大卖点。

Lindsay和FitzS imons的版本和Nishimu-ra的讲述都有互文关系,是Nishimura版本的

80

2008年第5期J.R.马丁,等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

实例化结果。在实例化过程中,两位作者使用的手段不一样,Lindsay使用的是释义和引用, FitzSimons使用的是释义和改写。手段不同,实例化的程度不同。释义给释义者提供了添加信息和表达个人立场的空间。改写比释义更能给作者提供添加信息和表达个人立场的空间。释义和改写的过程是增加意义潜势的过程。改写的意义潜势大于释义的意义潜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识解这些意义潜势,同时对意义潜势再次实例化。

参考文献:

[1]H alliday M A K.L inguistics as metapho r[C]//

L anguage and L ing uist ics.L ondon,New Y ork:

Continuum,and Beijing:Beijing U niv ersity

P ress,2007.

[2]H alliday M A K.A n Intro ductio n t o F unctio nal

G rammar[M].Beijing:F or eig n L ang uag e T each-

ing and Resear ch P ress,2000.

[3]Halliday M A K.T he U sers and U ses of Lang uag e

[C]//L anguage and Societ y.Lo ndon/New Y ork:

Continuum,Beijing:Beijing U niver sity Pr ess.2007. [4]H alliday M A K.Spoken and W ritten L anguag e[M].

Geelong V 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5]M ar tin J R.Eng lish T ex t:system and str ucture

[M].Amster dam:Benjamins,1992.

[6]M ar tin J R,D Ro se.Wo rking w ith Discourse:

M 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Beijing:Beijing

U niver sity Press,2007.

[7]Eg g ins S,R M artin.G enr es and reg isters of dis-

course[C]//T A van Dijk(ed.).Discourse:A

M ultidisciplinar y Introduction.L ondon:Sag e,1996.

[8]Halliday M A K,C M I M M atthiessen.Const ru-

ing Ex per ience T hr ough M eaning[M].L o ndon,

New Y ork:Co nt inuum,1999.

[9]M art in J R.Bey ond exchange:A PP RA ISAL Sys-

t ems in Eng lish[C]//H unston S,G T ho mpso n

(eds.).Evaluat ion in T 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 nstr uction o f discourse.O x ford:O xfo rd U-

niv ersit y press.2000.

[10]王振华.2001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

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3-20. [11]H alliday M A https://www.doczj.com/doc/4d458834.html, puting meaning s:Some r e-

flections on past ex per ience and present pr ospects

[C]//Co mputio nal and Quantitative St udies.L on-

don,N ew Yo rk:Continuum,and Beijing:Beijing

U niv ersity Pr ess,2007.

Realization,Instantiation and Individuation:A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 Per spective

J.R.M ar tin1,W A N G Zhen-hua2

(1.Faculty of Arts,U niversity of Sydney,Sydney NSW2006,Australia; 2.Scho ol o f For eig n

Languag es,Shanghai Jiaotong Univer sity,Shanghai200240,China)

Abstract:In the past50year s,Sy stemic Functio nal Linguistics developed the hierarchies o f tw o str ata:realization and instantiation.Realization indicates the relations betw een the systems of the pho no logy/g rapholog y level,lex ico-gramm ar level and discourse sem antics lev el.Discourse semantics is realized by lexico-g rammar w hile lex ico-gr am mar is r ealized by phonolog y/g rapholog y. Instantiation indicates that each lev el can be instantiated into a system,and the system can be instantiated into an instance.Realization and instantiation are complementary.But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indiv idual texts can not be ex plo red fully via these tw o strata.Therefore,another complementary stratum needs to be added.T his paper brings the stratum of individuation into scene to com plement the other tw o for the study o f ideolog y and intertex tuality of individual tex ts.

Key words:realization;instantiation;individuation;intertex tuality

81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2.阶和范畴语法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Halliday 1956)一文中,韩礼德建立了一个能比较好地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代表韩礼德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他在文中提出,语言中有三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系统”从属于“类别”。韩礼德用汉语例子解释了单位与成分和类别之间的关系。他还讨论到汉语小句中“旧”(given)信息与“新”(new)信息的区别,并谈到“系统”选择中的“盖然”(proba-bilistic)问题。可以说,这篇论文的初步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系统功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礼德虽然在上文中已提出一个能很好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式,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见Butler 1985: 14_15,王宗炎1985:136_148)。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从那之后,韩礼德的研究开始真正进入普通语言学理论领域。1961年他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 1961);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能代表韩礼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重视语言功能,它的影响延伸到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教学、语篇分析、文体学、机器翻译等。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是指将语言看做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而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表达意义,被看做从该系统网络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选择的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建立在两个事实基础上:⑴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系统网络中做出选择,并试图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⑵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系统功能语法把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机对象,而不是像转换生成语法那样,把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试从这一理论基本框架:系统、功能、层次和语篇四个方面概括韩礼德独特的语言观,考量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研究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韩礼德的“系统”思想: 在系统语法中,系统的概念是由一条基本的解释性原则构成的,语言被认为是“系统 的系统”。建立各种互相关联的系统的网络,从而解释在语言中各种与语义相关的选择。 不同于索绪尔等把语言单单看作是一套符号的集合。在韩礼德看来,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所谓意义潜势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心理语言学人在说话前先形成一种动机,即对要说的话有一种大致的想法,这种动机属于前语言阶段。人有了要说什么的动机之后,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要说的内容组织表达出来。系统功能语法所反映的主要是语言运用中这种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地用整合关系来表达。这就是说,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二、韩礼德的“功能”思想: 功能(即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在语言形式描述中应处于何等地位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棘手和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处理方法都表现为只重视语言形式,而未能把它和语义结合起来。传统语法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句子成分分析法只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无助于描写语言的意义系统及其体现形式。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遵循“发现程序”来分析语言素材,以便能自动发现所研究语言的语法。他认为区别具体词类和语法范畴的标准不是语义,而是他们在语言结构中的分布特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否定语义来描写语法的思想,认为语言的语音和句法可以作为纯形式的系统加以描写。系统功能语法科学地处理了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意义系统,语言的功能首先体现于语义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高度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并非游离于语言结构之外,它们分别与语言层次的各系统紧密联系并得以体现。如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来体现。所以功能和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功能是基础,系统是功能的体现形式。 三、韩礼德的“层次”思想: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语义编码。语言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客观地描述这种编码。在语言结构描述方式上,韩礼德坚持以功能结构为基础,探究语言的语义系统以及其体现形式,它越出句子范围,以语篇为基础,把语言看成是关系的网络,结构是关系的体现。这一点与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系统功能语法不是采用形式分析法,而是在充分吸收格语法、层次语法等语法流派的优秀成果基础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语音形式代表什么语义内容是任意的,即可以自由选择的;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指人们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某种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 ②语言符号的稳固性和渐变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③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层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人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呈现为一种线性序列;线条性只是语言符号序列的表面形式,语言符号序列的内部结构是有层次的。 4、征兆: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甲事物就不是乙事物的符号,而是征兆。 5、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6、言语:言语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 7、副语言: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例如体态、美术、音乐等。这类辅助性交际工具有时也被称为“语言“,为了与真正的语言相区别,可以把它们称为副语言或准语言。副语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依附性副语言,另一类是独立性副语言。依附性副语言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依附于语言,是语言的代码,一般可以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文字、电报代码、交通信号、旗语、灯语、商品包装和公共场所的一些示意符号、标志等;独立性副语言不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使用,一般不能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自然体态语(包括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不包括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等。 8、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逐渐自然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9、人工语言:人工语言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人工设计出来的语言(严格来说是副语言),如电报代码、科学符号公式、计算机程序语言、交通信号、旗语、灯语、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盲人的手指语以及国际辅助语等。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摘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在当代语言学流派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功能”思想属于语义分析范畴,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语境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他的有关“功能”的思想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本文将以“功能”为视角,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关键词]功能语义语境 在当代语言学流派中,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具有较大的影响,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系统-功能语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创立的,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构成,但并不是这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讨论了语境与语言意义或功能的关系问题。韩礼德的“功能”思想属于语义分析范畴。他的有关“功能”的思想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的功能语言观、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和弗斯(J.R. Firth)的语言功能观。本文将以“功能”为视角,分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的来源及其发展。 一、布拉格学派的功能语言观 语言的“功能”概念早就出现在捷克语和俄语的语言学中,但却是布拉格学派的学者赋予它更加全面的阐述。该学派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应遵循说话的顺序,即“从讲话人或写作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人们在说话时总是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会去考虑具体应用什么语言形式,因此在研究语言时也应按照这一顺序,从语言的功能入手,然后再去研究语言的形式。该学派对日常话语分析提出新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完成语言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因此,语言可以用语言单位在句子中所发挥的交际功能来分析。该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用功能分析法分析话语,他修改了传统语法中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的提法,提出主位(theme)、述位(rheme)两个术语。马泰休斯把这种功能分析法称为“句子的实际切分”(actual sentence division),后被称为“句子功能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它研究句子各个部分各自传达多少信息,所传达的信息量用“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表示。 “交际动力”理论是布拉格学派Firbas 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也是句子功能观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研究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句子各成分对交际的展开所做出的贡献。句子中各成分交际力的大小就是它对交际展开过程的贡献大小,即推动交际向前发展的作用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成分越能把交际向前推进,越接近交际的结点,其贡献就越大,交际动力值越高,反之则越低。由此可以看出,交际动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Firbas 根据句子成分所承载的交际力的大小,将其分为已知信息和待传信息。已知信息的交际力很小,而待传信息的交际力最大。 交际动力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境思想。Firbas认为,“交际单位从语境方面看可能是语境制约的,也可能是语境独立的。”如果受到语境的制约,则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在上下文中出现过,就是已知信息;反之就是待传信息。此外,Firbas对语境概念做了进一步区分。他把语境分为一般语境、直接语境、上下文和语境依赖四种。一般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共有的经验知识;直接语境是交际双方正在进行时的语境;第三种是刚刚出现的上下文;第四种是语境依赖。它们的范围呈依次递减形式。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著名的功能人类学家,他曾在新几内亚东部的岛上研究当地人的原始文化。通过对土著民族语言的观察,他认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如果不考虑这些广泛的语境,就很难准确地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结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单词的意义,不能从对这个单词的消极的冥思苦想中得出,而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对单词的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说_江淑娟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说 江淑娟 戴卫平 (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 102200) [摘要]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了欧洲人类学和语言学思想,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着眼于语言的功能性,以语言使用的倾向或原则为己任。该学派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对语言系统和功能、语篇、语域的重视,使其在语言理论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它对语言系统的描写未能充分反映语言的实际运作过程。对此,应完善理论框架本身,研究社会文化语境与语义、形式的关系,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语言运用中的普及。 [关键词] 韩礼德(Halliday)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11-0159-04 y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起来的。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着眼于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以及语言的功能性。其渊源于柏拉图等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研究传统,师承弗斯倡导的以意义而非形式为语言研究的方针,秉承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思想,继承了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思想。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着眼于语言人本性、社会性的一面,因而,其始终把语言的实际使用确立为语言的探索对象,把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人所从事的社会行为。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产生的背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成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二是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三是弗斯的语言理论。 这三方面理论可以看作是韩礼德理论的学术背景。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是语言翻译障碍的最主要因素。语言中的意义由语境决定而不是由它自己本身来决定。沃尔夫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一种语言的内在结构与该语言使用者的哲学观及其整个认知结构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弗斯也认为语言不可能与语境分开,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在语境中发挥一种功能。语境不同,语言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弗斯用 系统 这一概念来描写其中的意义变化。韩礼德继承了弗斯的这一原则,并重新规定了 系统 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同时,韩礼德还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 语言环境 说(即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他认为语言研究应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并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这一理论。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类。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的重视和对语言功能的关注,从而相应地分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系统语言学视语言本身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并不是一组记号,而是一套系统化的意义潜势,它客观而全面地描写语言系统的构成和运作,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具体而言,系统语言学对语言的探索首先是建立在把语言交际置于语言、功能、情 159 2006年第11期(总第137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11,2006 (Cumulatively,NO.137) y[收稿日期]2006-06-05 [作者简介]江淑娟(1964-),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戴卫平(1956-),男,福建莆田人,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教授。

语言学概论-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学概论-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2.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符号 4.语言的层级体系 5.组合关系 6.聚合关系 7.语言能力 二、填空题 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2.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3.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4.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和,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6.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7.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三、判断题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3.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4.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5.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6.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7.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后数量翻番增加。() 8.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9.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10.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5.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 ɑ”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10.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

语言学概论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2.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符号 4.语言的层级体系 5.组合关系 6.聚合关系 7.语言能力 二、填空题 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2.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3.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4.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和,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6.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7.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三、判断题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3.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4.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5.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6.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7.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后数量翻番增加。() 8.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9.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10.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5.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ɑ”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10.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三大元功能(three metafunction) 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经验关系;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语法关系;而谋篇功能则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与衔接得以体现,反映的是顺序关系而不是逻辑或语法关系。 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四种功能结构上,即:主位结构、语气结构、情态结构和及 物性结构。 主位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和述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句子结构构成了无标记主位结构;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就构成了有标记主位结构。语气结构体现人际功能中的话语角色关系,共有四种 言语功能(陈述、提供、提问和命令)和三种语气(陈述、疑问和祈使)。在句子上主要通过陈述句、疑 问句和祈使句体现。及物性结构主要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结构主要通过及物性小句,即带宾语的 小句来体现。 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语场 (话题(topic)以及场地(setting)) 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件的过程( a process of doing)。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如)来表示, “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表示,如图1: 图1:物质过程 我吃了一个苹果。 (动作者)(物质过程)(目标)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 )、“反应”(reaction)和“认知”(re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a process of sensing)。表示感觉的动词有等;表示反应的动词有等;表示认知的动词 有等。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说

[摘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了欧洲人类学和语言学思想,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着眼于语言的功能性,以语言使用的倾向或原则为己任。该学派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对语言系统和功能、语篇、语域的重视,使其在语言理论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它对语言系统的描写未能充分反映语言的实际运作过程。对此,应完善理论框架本身,研究社会文化语境与语义、形式的关系,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语言运用中的普及。 [关键词]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起来的。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着眼于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以及语言的功能性。其渊源于柏拉图等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研究传统,师承弗斯倡导的以意义而非形式为语言研究的方针,秉承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思想,继承了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思想。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着眼于语言人本性、社会性的一面,因而,其始终把语言的实际使用确立为语言的探索对象,把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人所从事的社会行为。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产生的背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成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二是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三是弗斯的语言理论。 这三方面理论可以看作是韩礼德理论的学术背景。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是语言翻译障碍的最主要因素。语言中的意义由语境决定而不是由它自己本身来决定。沃尔夫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一种语言的内在结构与该语言使用者的哲学观及其不可能与语境分开,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在语境中发挥一种功能。语境不同,语言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弗斯用“系统”这一概念来描写其中的意义变化。韩礼德继承了弗斯的这一原则,并重新规定了“系统”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同时,韩礼德还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语言环境”说(即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并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这一理论。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类。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的重视和对语言功能的关注,从而相应地分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系统语言学视语言本身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并不是一组记号,而是一套系统化的意义潜势,它客观而全面地描写语言系统的构成和运作,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具体而言,系统语言学对语言的探索首先是建立在把语言交际置于语言、功能、情景这样一个行为框架(系统) 里予以阐述,并对语言、功能、情景三大系统及其各自的支系统里的子系统进行描写。 功能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的智者派尤其是普罗塔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的语言观,带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倾向。这一学派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研究语言时重视人与社会而不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功能语言学的哲学观则是语言研究的功能思想,它视语言在实际情景中所发挥的功能为探索的中心。它在研究、甄别和梳理语言的各种具体用途、功能后,将这些具体用途和功能概括、抽象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谈论对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发生的事件或情形。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进行交往,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观点、行为等,也包括用语言来表达发话人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外在世界思想等。语篇功能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组织信息,体现信息之间的关系,另外,它也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送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等。概念功能作用于主体与客体,人际功能作用于主体之间,而语篇功能则是对语言表达的概念与人际功能(意义) 进行组织,辅助上述两种功能(意义) 的实现。虽然三者的角色、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关于言语者之间基于一定的目的,围绕某个“内

语言学概论问答题例解

问答题例解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从语言的起源和消亡来看,在集体劳动时,人类需要交流和协调,到了“彼此间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语言就产生了。语言诞生以后,它使社会经验能够传授、积累和保存。当语言没有交际价值的时候,就会消亡;有交际价值时,他就会存在发展,可见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都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而概念、判断和推理必须依赖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形成。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其次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交流思想。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用语言交流思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交际工具有很多,比如文字、身势语、旗语、灯光语、电报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但是它们与语言相比,其重要性就要差得多,而且它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的时空限制。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产生后,也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旗语等其他交际工具,大多也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使用领域,范围相当狭窄,无法和语言的作用相比,只是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语言?答:人类从古到今,所说的话,造出的句子,多得无法计数,但是,只要我们对这种无穷无尽的话进行一些具体的考察,就会发现同一社会中不同的人所用的语汇材料和造句的规则都是相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一种语言的语汇材料大致有几十万条,数量尽管庞大,但终有一个限度;而常用的语汇材料,数量还要少得多。如以汉语的字数计算,有二三千个左右就可以造出常用的句子,大致就能满足日常说话的需要。计算机上使用的国标汉字是7700多个,现在通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字库也只有2万多个字,人们用这些字就能造出说话时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词,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组织这些材料、造出句子的语法规则的数量就更要少得多。不同的话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规则。这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语汇材料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语言的规则,掌握语言的运用。 3.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区别? 答:语言虽然也是符号,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符号。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认识: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形式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等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便捷;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的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另外,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一类。 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张德禄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这些新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对语域概念的认识上出现了新的观点,由意义概念变成了情景概念;对体裁概念的认识由话语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意义构型、一种观念形态的体现、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等;在情态等语法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词汇评价系统;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语篇衔接概念向语篇的多义性、多层次性扩展;语言研究由纯粹的社会角度向认知角度扩展;发展了计算语言学,研究语篇的分析和生成等。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会在基本理论本身、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发展和深入。 关键词:系统/功能/发展 1.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是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其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经基本形成。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在其后的十多年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许多方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如语域和语境的研究、批评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评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语用学的再认识、形式主义的态度、认知理论的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计算语言学的发展等。 2.理论的发展 2.1语域理论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语域理论是相互联系的。Halliday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Hasan同意Halliday的观点(Halliday and Hasan 1989[1985]),把语域和体裁(genre)看作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即都是意义层次的概念,是一个意义构型(semantic configuration),与语境构型相对应。但Martin(1992)在讨论语域与体裁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语域是情景语境的代名词,是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集合。由此,他建立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框架,把体裁看作文化层次的概念,是观念形态的表现,而把语域看作语境层的概念,是实现体裁的。但O'Donnell明确认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是语境的内涵。由于语域也是按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定义的,所以语域可以看作是语言在一定语境下的体现形式。语境是由意义体现的,所以语域还主要是意义特征,同时它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特征(胡壮麟1998)。然而,Martin的观点,由于其在研究体裁与写作中运用了这个框架,所以得到许多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认可。现在,这个概念的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也激发了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2.2体裁理论的发展 体裁原本是一个文学用语,指文学作品的类型,现用于指所有语体的语篇的类型。由于Halliday注重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所以对体裁的研究比较少,但他在他的情景语境框架中明确称其为“修辞方式”(rhetorical mode),把它划归为话语方式的一部分。Gregory(1967)则在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之下又增加了一个变项,称为“功能基调”(functional tenor)。Hasan(Halliday and Hasan 1985)认为,语篇的体裁结构也是一种意义结构,由一种与该语篇的体裁相联系的结构成分组成的定式组成。语篇的体裁结构与情景语境的语境构型相联系,是由语境构型决定的。 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文化语境”决定行为潜势,即决定行为潜势中有意义的情景值。行为潜势是做事、说话和存在的方式,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在语言中的体现,所以只指由语言体现的意义,是情景语境在语言交际中的价值综合。体裁意义潜势是意义潜势的一部分,表示某个情景语境内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价值。由此可以

EMA系统功能概述

EMA系统功能简介

目录 目录 (2) 一、EMA简介 (3) 1、基本功能 (4) 2、易用性 (5) 3、扩展性 (6) 二、典型功能应用 (7) 1、公文签批 (7) 2、移动邮箱 (9) 3、工作汇报 (9) 4、日程管理 (10) 5、会议通知 (11) 6、公司公告 (12) 7、文件柜 (14) 8、单位通讯录 (15) 三、系统组网拓扑.................................................................................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EMA简介 中国电信定制型综合办公业务,也称EMA业务,是综合办公业务的一种应用模式。基于中国电信部署在客户侧、并为其专用的定制服务器和覆盖广泛的移动网络,为客户提供可以在PC和手机等终端使用通讯录、发布信息、收发邮件、公文处理等服务,满足客户通过

PC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综合办公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并通过相应的集成设计和软件开发,实现客户现有OA等应用系统的移动化。 定制型综合办公业务面向政企行业客户和中小政企客户,自身已有OA办公系统,希望能够将已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延伸到移动手机终端,提高办公效率。该类客户希望信息存放在能自主监控的设备上。 1、基本功能 客户可通过PC终端或(和)手机终端实现综合办公,业务功能包括公文处理、工作安排、单位通讯录、信息发布、信息应用、移动邮件、商务服务和应用集成等内容,具体参见下文的业务功能列表。 考虑到移动终端屏幕尺寸的大小、以及用户操作的简便性,移动终端的业务特征是以快捷的方式、图形化的操作界面、较少的文字输入,提供移动性办公环境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功能,因此手机终端提供的业务功能总体上是整体业务功能的一个子集。

系统功能语言学论文

A Metafunctional Analysis of Martin Luther King’s I Have a Dream Chapter I Introduction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great speech I Have a Dream, delivered by Martin Luther King Jr.,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it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author successfully develops it, strengthens the theme and reaches the ideal effects. Such a powerful English political public speech has long been repeatedly studied and excerpted ever since it was first delivered in Washington. Many scholars have also analyzed either the oral or the written speech tex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However, few of them have ever tried to apply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SFG) to analyze it. As SFG will become the backbone theoretic support in this paper, it is important to start with the following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For their own research purposes, linguists present different methods for analyzing discourses. Here are some examples: Schiffrin in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introduces 6 methods for discourse analysis: speech act theory, international sociolinguistics,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pragmatics, conventional analysis, variation analysis, socio-cultural analysis, critical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y can be roughly categorized as Structuralism and Functionalism according to their theoretic base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and general linguistics were well established as academic disciplin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some linguists begin to do some research on language from functional prospective. These linguists stress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language, emphasize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function of lingual forms and interpret lingual phenomena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contexts. SFG is the representative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SFG, mainly developed by M.A.K. Halliday in the 1960s, is “a theory of meaning as choice, by which a language, or any other semiotic system, is

语言学概论全

语言学概论 1、“公式、攻势、宫室”是 A.同形词 B.同音词 C. 同义词 D.同根词 2、下列关于重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语言中一个词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重音 B.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可以看作一个音位 C.词重音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D.重音只跟音强的增加有关 3、英语、德语、丹麦语等语言都来自于 A.拉丁语族 B.日耳曼语族 C.古斯拉夫语族 D.印地语族 4、“黑格尔”是 A.一个词根和一个后缀组成的词 B.两个词根组成的词 C.三个词根组成的词 D.一个三音节的词 5、最先把人类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的学者是 A. 索绪尔 B.乔姆斯基 C. 洪堡特 D.布隆菲尔德 6、汉语的“狗”带有贬义色彩,而英语的“dog”确是褒义的,这说明了语汇使用上具有 A.任意性 B.理据性 C.普遍性 D.民族性 7、汉语普通话声母中【p\t\b\k】在发音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 A.塞音 B.擦音 C.不送气 D.清音 8、在成词的方式上,像汉语的“亚太”、“经合”属于下列情况 A.逆顺成词 B.简缩成词 C.简缩词语 D.变形成词 9、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 A.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总是任意的 B.我们可以任意理解语言的符合 C.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 D.语言符号音义之间的联系可以任意改变 10、构成各种语音片断的基本元素是 A.音节 B.音素 C.音标 D.音位 11、下面表述中划线的词属于语言学术语中的“语言”的是 A.这部作品的语言很美 B.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C.亚洲语言研究 D.须向人民学习语言 12、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小学 D.转换生成语言学 13、“沙发、镭射、卡拉OK”属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