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病学重点整理

眼病学重点整理

眼病学重点整理
眼病学重点整理

睑腺炎病因:葡萄球菌感染,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睑腺炎是急性化脓性感染

主要表现:红,肿,热,痛治疗:早期局部热敷10~15分钟,3~4次/日,促进血液循环、硬结软化,滴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当脓肿形成、局部有波动感、疼痛减轻时切开排脓,外~的切口应在皮肤面,与睑缘相平行;内~的切口在睑结膜面,与睑缘相垂直。

睑板腺囊肿(霰粒肿):是因腺体排出导管阻塞,造成腺体内分泌物潴留而引起睑板腺的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睑缘炎:睑缘部的亚急性慢性炎症

鳞屑性睑缘炎:因皮脂腺或睑板腺分泌过多而造成的慢性炎症。表现:眼部痒,刺痛和烧灼感,睫毛易脱落,但可再生

溃疡性睑缘炎: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和不良卫生习惯可能是诱因。表现:眼部痒,刺痛,烧灼感更为严重,睫毛随痂皮脱落,不可再生。金葡萄球菌

眦部睑缘炎:多因莫阿双杆菌感染或缺乏维B2。表现:眼部痒、异物感、烧灼感

倒睫:睫毛向后生长。乱睫:睫毛不规则生长。并发症:沙眼

泪道:上下泪小点和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

流泪:泪液分泌增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出而流出眼睑外。

泪溢:泪液排出受阻,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

泪道冲洗:采用钝圆针头从泪小点注入生理盐水,根据冲洗液体的流向判断有无阻塞及其阻塞部位。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

②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③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液体由上、下泪小点反流,为泪总管阻塞;④冲洗有阻力,部分自泪小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⑤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自上、下泪小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与侵入细菌毒力强大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表现:充血、流泪、脓性分泌物、泪囊区皮肤红肿、坚硬、疼痛压痛明显。严重时出现畏寒、发热。有时可形成泪囊瘘管。治疗:早期局部热敷,全身和局部使用抗生素。炎症期切忌泪道探通或泪道冲洗。形成脓肿后应切开排脓,放置引流条。慢性泪囊炎:因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肺炎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表现:主要症状为泪溢,并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回流。治疗:1药物治疗:滴眼前要先挤出分泌物,然后用抗生素烟液滴眼4~6次/日2手术治疗:常用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鼻腔泪囊造口术。无法做时,泪囊摘除术。

新生儿最容易发生新生儿泪囊炎--导致新生儿流眼泪,(表现:不哭不闹流眼泪,泪溢、逐步变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眼表:包括上下睑缘灰线之间的结膜和角膜的全部上皮部分。泪液与腺球密切相关。

干眼分类①分泌不足型:主要指水样层生成不足,如干燥综合征和许多全身性因素引起的干眼:2蒸发过强型:常见于脂质缺乏引起的脂质层异常,如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视屏终端综合征、眼睑缺损或异常引起蒸发增加等;③黏蛋白缺乏型:由眼表上皮细胞受损而引起,如药物毒性、化学伤、热烧伤对眼表的损害及角膜缘功能障碍等;④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由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如瞬目异常、泪液排出延缓、结膜松弛等;

病因:1脂质层异常,2水样层异常,3黏液层异常,4眼睑异常,5角结膜上皮病变,6瞬目减少症状: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痒,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易视疲劳以及不能耐受有烟尘的环境

睑板腺功能障碍: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的睑板腺病变,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睑脂分泌的质或量的改变为主要病理基础。

结膜炎症状:异物感,烧灼感,痒,流泪及分泌物增多。体征:1结膜充血,2结膜水肿,3分泌物增多,4结膜下充血,5乳头增生,6结膜滤泡形成,7膜与假膜,8结膜瘢痕,9淋巴结肿大压痛,10结膜小泡,11结膜肉芽肿。治疗:1局部用药2冲洗结膜囊3不遮盖患眼4停用角膜接触镜5全身抗感染治疗

淋菌性结膜炎表现:大量的脓性分泌物,耳前淋巴结肿痛甚至化脓,还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的症状

沙眼引起眼睑内翻和倒睫的结膜疾病。病因: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

表现:急性期:畏光、流泪、异物感,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眼睑红肿,结膜高

度充血,乳头增生,上下穹隆结膜大量滤泡增生,弥漫性角膜上皮炎,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慢性期:眼痒、异物感、干燥或烧灼感。结膜慢性充血、睑结膜乳头及滤泡形成、角膜血管翳、睑内翻、倒睫等,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

诊断标准:1上睑结膜5个以上的滤泡,2典型的结膜瘢痕,3角膜缘滤泡或Hebert小凹,4广泛的角膜血管翳

沙眼的后遗症和并发症:1眼睑内翻和倒睫,2上睑下垂,3睑球粘连,4慢性泪囊炎,5角膜浑浊,血管翳形成6干眼(角结膜干燥)

流行性角结膜炎病因:由腺病毒8、19.29和37型(人腺病毒D亚组)感染所致。

春季角结膜炎:表现:眼部奇痒、强烈畏光、流汨、异物感,分泌物多而黏稠、有时形成假膜。有的患儿可有频繁眨眼等行为异常。分型: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和混合型。治疗:1避免与致敏原接触,减少阳光刺激,不要揉眼2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物3中度症状者,可以局部应用细胞膜稳定剂4症状严重者,需要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或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5部分严重病人可以迁移到空调房间或高纬度地区居住。

翼状胬肉:治疗1小而静止胬肉可不需治疗,仅治疗结膜炎症2手木适应证3术式选择(1)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瓣转移术适宜进行性或手术后复发者。(2)胬肉肥厚宽大和术后复发者适宜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或结膜移植术。(3)多次手术后复发和角膜受累严重者可联合行角膜部分板层移植术。4抗复发治疗

翳状胬肉:为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三角形基底朝内外眦。

角膜炎症病理过程1浸润期:角膜上皮水肿,视力下降,疼痛、流泪、畏光和眼睑痉挛2溃疡期:轻度瘢痕灶→前房积脓→后弹力层膨出→角膜穿孔→角膜瘘→眼球萎缩3癜痕期(炎症消退期、预防期):浅层的癜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称为角膜云翳。若混浊很厚,但仍可看见虹膜则称为角膜斑翳。若浑浊呈瓷白色不能透见虹膜,则为角膜白斑。角膜白斑的痕组织中嵌有虹膜组织的,则称为连性膜白斑,可造成继发性青光眼。高眼压的情况下,角膜瘢痕与粘连的虹膜一起向外膨出,形成黑色隆起称角膜葡萄肿。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单纯疱疹性病毒(HSV)引起的角膜感染,最常见的角膜溃疡之一,位于角膜至盲性的首位临床表现:1、原发感染2复发感染1、上皮型:树枝状角膜炎,可有轻度异物感、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或没有明显症状,溃疡形态呈树枝状,边缘有灰白色浸润,荧光素染色中央上皮缺损区呈绿色阳性。地图状角膜炎,可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眼部刺激症状,常表现为点状角膜炎,角膜上皮出现浑浊斑点。2、基质型:a、浅中基质型角膜炎b、坏死性角膜基质炎C、最典型是盘状角膜炎,角膜基质的盘状水肿,水肿于中央旁中央,呈线状(中薄边厚)。3、内皮型角膜炎:a、角膜内皮炎,多见单眼发病,有明显的睫状充血、角膜水肿区和后弹力层皱褶,可见KP和房水闪辉,常伴有轻度的虹膜睫状体炎。b、角膜缘血管炎,在一个象限的角膜缘血管充血和伴有角膜水肿。治疗:1抗病毒药物a阿昔洛韦b更昔洛韦c环孢苷2糖皮质激素3干扰素4环孢素A 5治疗药物的选择a上皮型角膜炎0.1阿昔洛韦、0.15更昔洛韦b盘状角膜炎:散瞳、糖皮质激

素滴眼抑制炎症、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物滴眼c坏死性角膜基质炎:局部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6手术治疗a结膜瓣遮盖术b角膜移植术c羊膜遮盖术。

真菌性角膜炎:病因:常见的真菌感染有镰孢菌属、曲霉菌属、弯孢菌属和念珠菌属临床表现早期仅有异物感而后逐渐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和分泌物等症状。菌丝苔被;伪足;卫星灶;免疫环;内皮斑;严重可导致角膜穿孔和真菌性眼内炎。治疗:1药物治疗a局部用药:多烯类、三唑类、嘧啶类。b全身用药2手术治疗a羊膜覆盖b板层角膜移植术c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角膜基质炎临床表现:起病时有严重的眼痛、畏光和流泪等,视力明显下降。上方角膜周边部基质雾状混浊水肿,后出现扇形血管翳状浸润向中央和全周进展,角膜呈毛玻璃状。常伴有虹膜睫状体炎。

白内障至盲性眼病居于第一位。分类:年龄相关性、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药物及中毒性、后发性。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治疗原则:初发期用药治疗,影响视力时用手术治疗。病因:晶状体氧化损伤,晶状体蛋白结构和晶状体上皮细胞过度凋亡。表现:1视力下降2屈光状态改变3眩光4单眼复视5色觉改变6对比敏感度下降7视野改变。分类:1,皮质性白内障: a初发期:晶状体皮质中出现空泡、水隙、板层分离和楔形浑浊。从周边向中央扩大。楔形浑浊位于前后皮质,尖端向晶状体中心,基底部位于赤道部,多不影响视力。 b膨胀期:晶状体皮质吸收水分,体积膨胀变大,出现不均匀的灰白色浑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 c成熟期:虹膜投影消失,视力下降仅村光感。d过熟期:并发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晶体脱位。2,核性白内障:多发于年龄较早,40岁左右开始,伴有高度近视。3,后囊膜下白内障: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浅层呈棕黄色反光并有许多致密小颗粒样、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的浑浊,锅巴样改变。

白内障的治疗:手术治疗:术前检查1 全身检查a血、尿常规,肝功能及生化检查b血糖控制在6~7mmol/L以下c血压d心电图和胸部X先检查。2眼部检查a视力检查b光感、光定位和红绿色觉检查c裂隙灯显微镜检查d散瞳裂隙灯检查e眼底检查f巩膜投影。3特殊检查a眼压b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测量c角膜内皮细胞计数d眼部B超检查e视野f眼电生理检查。3~手术常用方法a白内障囊内摘除术b白内障囊外摘除术c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d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是指眼压超过眼内组织,特别是视网膜和视神经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典型的视盘凹陷性萎缩和视野损害的一组临床疾病。

眼压(IOP) :保持眼球固有形态、恒定角膜曲率、保证眼内液体正常循环、维持屈光介质的透明性。

房水:维持眼内压、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持眼部结构的完整性和光学透明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女性多于男性。诱发因素:情绪和气候的急剧变化,暗室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或全省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临床前期:一只眼有青光眼发作史,另一只眼易具备或前房浅、虹膜膨隆,和前房角狭窄的解剖体征。激发实验呈阳性表现

2、先兆期:多在夜间和暗室停留出现,表现过性视朦,眼压轻到中度升高,有时伴睫状充血,瞳孔稍扩大。该期前房角关闭范围小于1/2。

3、急性发作期:A、眼部症状:视力锐减、剧烈眼痛、眼红。B、全身症状:有同侧头痛,恶心、呕吐。C、眼压巨升,混合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前房极浅,周边部前房几乎消失,房水浑浊,瞳孔散大,眼底难以窥见。D、房角镜检查:房角关闭。E、永久性损害:虹膜色素脱失和节段性萎缩、瞳孔散大。

4、缓解期:眼压恢复正常范围,眼部充血和角膜水肿消退,前房角重新开放。眼压和视野没有改变。

5、慢性期:急性发作症状没有

完全缓解,眼压持续中度升高,角膜水肿,虹膜瞳孔和晶状体遗留急性发作的体征,前房角发现广泛粘连关闭,眼底和视野没有损害。6、绝对期:未经治疗,持续高压导致视神经损害,视神经萎缩和视力丧失的患眼表现,视力完全丧失,持续顽固性高眼压和压痛。眼部检查除可见急性发作后的体征外,还有大泡性角膜病变,瞳孔固定与散大,浑浊的晶状体,视神经萎缩苍白。

2,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

概念:是前葡萄膜炎伴发青光眼的一种特殊形式,常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以反复发作的眼前节轻度的非肉芽肿性炎症为特征。发作时伴随明显眼压升高。

临床表现:轻度不适或微痛,视力模糊和虹视;视力可轻度下降,轻度睫状充血;角膜后细小的羊脂状KP;前房闪辉呈弱阳性,前房开放。

3,虹膜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

治疗措施:散瞳(减轻、消除疼痛),抗炎,降压(预防后粘连)

4、高眼压症:指眼压大于21mmHg,前房角开放,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形态正常,未发现视野损害和其他视功能损害。

5、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眼压在正常统计学范围内,但具有青光眼性视盘凹陷和视野缺损的一类开角型青光眼。

鉴别诊断:1、青光眼性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改变。

2、青光眼性视野缺损。

3、前房开放。

4、眼压<21mmHg 。

5、排除能引起类似视野改变的视网膜、视神经及颅内疾病。

八,葡萄膜病

1,前葡萄膜炎:

发生于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

体征:①、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②、角膜KP(尘状KP、中等大小KP、羊脂状KP),

③、前房闪辉

④、前房炎症细胞(点状、漂浮)是活动性前葡萄膜炎或活动性全葡萄膜炎的可靠指标。

⑤、虹膜膨胀、虹膜前后粘连、膨隆、虹膜结节

Koeppe结节:绒毛状,非肉芽肿性炎症所致。胶冻状,肉芽肿性

Busacca: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结节,多见于肉芽肿性葡萄膜炎

虹膜肉芽肿:类肉瘤所引起

⑥、瞳孔缩小(梨形、梅花形、心形、不规则形),瞳孔膜闭

⑦、房角粘连甚至关闭、可出现大的羊脂状KP结节和新生血管等

⑧、晶状体前表面可色素沉积、可遗留环形色素

⑨、玻璃体混浊

⑩、反应性黄斑囊样水肿或视乳头水肿。丁达尔阳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2,中间葡萄膜炎:累及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基底部、周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炎症和增生性疾病。

玻璃体产生雪堤状和雪球状的白色浑浊。

3,后葡萄膜炎

4,全葡萄膜炎

5,交感性眼炎:是发生于单侧眼球穿透伤或内眼手术后的一种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

九、视网膜病

视网膜:最敏锐的是黄斑中央凹。视乳头是视神经穿过的地方。

血液循环障碍与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病变:

视网膜水肿:细胞性水肿、细胞外水肿(黄斑囊样水肿)

视网膜渗出:硬性渗出、棉绒斑

视网膜出血:

①、深层出血,位于外匆状层与内核层之间,源于深层毛细血管丛,神经组织结构致密→出血局限。位置较深,暗红色。多见于静脉性损害的疾病。

②、浅层出血,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③、视网膜前出血

④、视网膜下出血

⑤、玻璃体积血,大量视网膜前出血或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引起。

四、视网膜新生血管:因大面积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和慢性缺血引起。眼底表现条状、带状或丛状血管。多见于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多发于老年人,单眼发病

病因:栓塞、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

临床表现:①、对光反射消失或极度迟缓

②、眼底视网膜乳白色水肿浑浊,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变细

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有视网膜动脉和静脉充盈迟缓及大范围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④、眼电生理检查b波下降,a波正常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临床表现:视力有明显下降,周边视野可有向心性缩小,中心视野常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眼底的特征:视网内充血,水肿硬性渗出和棉绒斑,视网膜水肿,偶有出血量的导致玻璃体积血。

非缺血型:1视力下降不显著,瞳孔对光反应良好。

2视野正常或轻度改变。

3静脉迂曲较轻,各象限视网膜有点状及火焰状出血。

4眼底荧光素造影视网膜循环时间正常或稍长,少有无灌注区。

缺血型:1、视力明显减退,

2、可有致密性中心暗点的视野缺损或周边视野缩窄。

3、各象限均有明显的视网膜火焰状出血和水肿。

4、静脉显著扩张,常见棉绒斑。视乳头高度水肿充血。

5、相对传入性瞳孔阻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毛细血管周细胞坏死,内皮变薄、内屏障功能受损,血管中的液体成分渗出到组织中,造成视网膜病变和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有糖尿病史,闪光感和视力减退。

眼底表现:①、微血管瘤,为边界清楚的深红色斑点

②、出血点或出血斑,多位于视网膜深层

③、硬性渗出,为黄白色边界清楚的蜡样斑点

④、黄斑病变,水肿、出血、渗出和微血管瘤等

⑤、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⑥、玻璃体及视神经病变。

糖尿病:非增生性糖尿病(NPDR)

增生性糖尿病(PDR):新生血管形成

四、视网膜脱离(RD):突然感觉有物遮挡

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积聚液体而发生分离。

症状:早期有飞蚊症(玻璃体浑浊),闪光感,眼前遮挡物,视力明显减退。

体征:眼压多偏低,视网膜呈青灰色波浪状隆起,视网膜血管爬形其间,裂孔呈红色边界清晰样外观,多见于颞上象限赤道部附近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老年人、高度近视眼和眼外伤后

2、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3、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五、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夜盲

以进行性感光细胞与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病变

发病机制:感光细胞—色素上皮复合体原发性异常

体征:视盘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脉络膜血管变硬

并发症:晶状体后囊下浑浊

辅助检查:视野早期可见环形暗点,晚期视野向心性缩小。ERG波幅降低,晚期呈熄灭型

六、视网膜母细胞瘤:婴幼儿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

症状:白瞳症,斜视

国内分期: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期,全身转移期

视神经和视路病变

视神经炎

泛指神经的炎症、退行性变和脱髓鞘等疾病

视神经乳头炎

视神经球内段或紧邻眼球的球后段视神经的急性炎症。

双眼突发视力急剧下降,单眼直接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存在,双眼直接或间接光反射均消失,中心视野暗点、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

球后视神经炎

双眼或单眼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患者看不见、医生查不出”,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由于营养是神经的小血管发生急性循环障碍,引起视神经局部供血不足,产生梗死所致

视野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缺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视乳头低荧光或充盈延迟和充盈

缺损。

三、视乳头水肿:视乳头非炎症性的阻塞性水肿

症状:早期视力正常或有一过性视物模糊,晚期视力减退颅压增高的表现

体征:双侧视乳头明显隆起,边界不清,视乳头及其周围视网膜可见出血,毛细血管扩张,静脉迂曲增粗,中晚期可导致视神经萎缩

视野检查:早期生理盲点扩大,中晚期中心暗点及周边视野缩小

四、视乳头血管炎

眼外伤

最常见是顿挫伤

分类:按眼外伤的致伤原因:

机械性眼外伤(开放性、闭合性)

非机械性眼外伤(热烧伤、化学伤、辐射伤、毒气伤)按伤情轻重(轻中重):

眼酸碱化学伤:主要发生在化工厂、实验室或施工场所最多见的有酸性和碱性烧伤

一旦出现化学受伤,则应就近取水冲洗

物理性眼外伤:光波、电离辐射、超声波、高温、高压电能、强磁场等对眼部组织的损伤

名词解释

青光眼:指眼压超过眼球内组织,特别是视网膜和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典型的视盘凹陷性萎缩和视野损害的症状。

高眼压症:指眼压超过正常值,前房角开放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形态正常,未发现视野损害和其他视功能损害。

干眼:任何引起泪液质和量的改变和下降导致视网膜功能异常而使眼部出现不适症状以及眼表炎症的疾病。

视野:眼固视前方一点时周边所能见到的事物。

泪溢:排出障碍而导致流眼泪。

眼压: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壁的压力,正常眼压10—21mmHg,双眼眼压差异≤5mmHg,24小时眼压差异≤8mmHg。

临床白内障:因晶状体浑浊,矫正视力低于0.5的症状。

睫状充血:位于角膜缘明显,穹隆结膜变淡,血管直形或毛刷状,位于球结膜下组织。

正常性眼压青光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但具有青光眼视盘凹陷和视野缺损的一类开角型青光眼。

交感性眼炎:是发生于单侧眼球穿透伤或内眼手术后的一种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

玻璃体组成部分:水和胶质。

视神经和视乳头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检查的是视野。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核性白内障

2皮质性白内障

3后囊膜下白内障

干眼:干眼症、干眼病、干眼综合征

真菌性角膜炎:边缘不规则质地粘稠的前房积脓表面粗糙干燥

由植物性外伤所致

区别:急性虹睫炎:眼压正常视野正常无角膜水肿瞳孔缩小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异常视野缺损有角膜水肿瞳孔散大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诊断依据:

青光眼性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改变;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前房角开放;眼压小于21mmHg;排除能引起类似视野改变的视网膜、视神经及颅内疾病。

视网膜脱离:突然感觉有物遮挡

高度近视: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脱离)

视乳头水肿:常见于颅内高压

葡萄膜:最容易发生变应性反应。原则:血管丰富、血流量大、免疫成分多。

睫状充血:源于球结膜下组织,颜色暗红,推之不动,无分泌物,见于角膜炎,虹睫炎,青光眼,滴入1/1000AD充血不消失,走形较直环绕角膜缘。

结膜充血:源于球结膜,颜色鲜红,推之可动,有脓性分泌物,只见于单纯性结膜炎,滴入1/1000AD充血消失,血管走形弯曲越靠近穹隆越危险。

周期性表层巩膜炎:周期性发作,发病突然

症状:1、病变部位巩膜表层和球结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呈紫红色外观。

2、轻微疼痛和灼热感,可伴有眼睑的神经血管性水肿,视力不受影响

康复治疗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诊断原则 1.病史采集的注意事项(4点) 2.定性诊断的原则(3条) 思考记忆 1.一个半综合征(P48) 2.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P57) 3.Gerstmann综合征(P68) 4.Weber综合征(P73,90) 5.Wallenberg综合征(P73) 6.Horner征(P74) 7.Brown-Sequard综合征(P75) 8.失语的定位 脑血管病 Willis环(脑底动脉环)**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P83)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P88 TOAST分型) 缺血半暗带(P89)** 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P89) 脑梗死不同责任血管的相应临床表现(P90) Weber综合征(P90)**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P8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P91)**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P91)**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P92-9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P9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辅助检查表现、治疗原则 思考题 一、TIA的诊断与治疗。 二、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三、脑梗死的分类。 四、脑梗死的治疗。 五、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周围神经病 一、GBS、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Fisher综合征 二、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鉴别方法(P51)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鉴别要点(P57) 四、周围神经的病理改变(P201) 五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 1.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 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一般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③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 分率表示;⑤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2.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 而发病率分子为异性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3.死亡指标:①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 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②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通常用于病程较短的急性病。③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④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PYLL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用途:(1)可以反映各种死因对人群寿命的危害程度;(2)有助于确定该地区(县)的重点疾病并为制定合适该地区(县)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可用于评价疾病防制措施效果;(4)对不同疾病连续多年计算潜在减寿年数,可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⑤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用途:(1)有助于宏观上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2)有助于确定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以及相应疾病的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为正确制定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3)用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期间的联 系程度。描述常用术语有:①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②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③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④大流行: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往往在比较短的期间内越过省界、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1.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2.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3.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4.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 5.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6.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 癫痫三要素: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 8.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 9.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 10.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恰当地停用AEDs或因急性脑病、脑卒中、肺炎、外伤、肿瘤和药物中毒等引起。 11.自动症automatism 是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伴遗忘。 12.假性发作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 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13.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质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 14.Todd氏麻痹: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到一侧面部或肢体。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15.偏头痛: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以发作性单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发作性头痛,自发性缓解,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是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 16.帕金森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突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递质的平衡失调有关。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 17.疗效减退: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每次用药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波动。 18.开关现象: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和加重(关)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与患者服药时间,药物血浆浓度无关,故无法预测。 19. 异动症: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肌强直或肌痉挛。 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特点: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常有反复发作。 2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22.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3.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24.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痛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灶。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25.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锥体束,锥体外系.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 26.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病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ChE I)治疗后症状减轻。 27.重症肌无力危象(crisis) 如肌无力累及呼吸肌而不能维持正常换气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时,称为重症肌无力象。 28.肌无力危象:最常见,因抗胆碱酯酶药剂量不足引起。部分患者有呼吸道感染、过量用镇静剂或神经肌接头传导阻滞药物,但多数无明显诱发因素。 29.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除肌无力加重外,还有肌束颤动及毒覃碱样反应(瞳孔缩小、心动过缓、流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2、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 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一一《温疫论》 4、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塘(吴鞠通),王土雄 (王孟英) 5、 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 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 《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温热经纬》 (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6、 薛生白蓍 统论述。 7、 吴鞠通蓍 8、 王孟英着 9、 清代喻昌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2 、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 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③伏暑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 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 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 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 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 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 【视野损害】 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 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 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 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 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及其面神经本身受损所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或不能、患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健侧,鼓腮病侧漏气。伴发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唾液、泪腺分泌障碍、外耳道感觉障碍、乳突压痛。 中枢性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病变引起对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病侧、口角低垂、示齿口角牵向病侧、鼓腮健侧漏气。也就是说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皱额眉及闭目良好。伴发病灶对侧中枢舌瘫及偏瘫。 【面神经分段】 面神经核损害→周围性面瘫、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 膝状神经节损害→面神经受损、外耳道疱疹、舌前2/3味觉消失,亨特综合征hunt’s syndrome。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1 厉气”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2、晋代《温疫论》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王土雄(王孟英):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4、清代温病四大家辨斑疹白”“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培,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薛生白蓍《湿热病篇》6 辨证论治体系。“三焦”,形成以“卫气营血”和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8、王孟英著详论瘟疫以破大惑》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9、温病的概念第一章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神经病学重点

1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受其制约的低级中枢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2黄斑回避:由于黄斑区纤维分布在双侧枕叶视皮质,枕叶视中枢病变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但视野中心部视力保存,对光反射存在,称为黄斑回避。 3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内侧核束连接一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与对侧外展神经核,使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分为前核性眼肌麻痹,后核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症。 4一个半综合症:脑桥侧视中枢和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双眼向同侧凝视麻痹,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5帕利诺综合征:上丘有破坏性病变引起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落日征”。 6霍纳(Horner)综合征: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受损。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阿罗瞳孔: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多见于神经梅毒。8Hunt综合征:膝状神经节病变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还可有患侧乳突部压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9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外侧梗死,表现为病变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对侧中枢性舌下神经和肢体瘫痪。 10Foville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桥脑底部损害产生病变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或病变侧周围性面瘫和外展神经麻痹,而病变对侧肢体偏瘫。 11眩晕:是对自身平衡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与头晕不同。 12球麻痹: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及核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以及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等一组综合征。 延髓病变致咽喉肌群瘫痪称真性球麻痹;延髓病变以上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称假性球麻痹。13Jackson癫痫:运动区有刺激性病灶时,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出现发作性抽搐,严重时抽搐可向同侧及对侧扩散,引起全身性抽搐。 14“三偏”综合征:内囊纤维集中,受损后集群瘫痪完全、广泛,因紧邻感觉纤维与视放射,故内囊病变常同时受损,表现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15Weber 综合征:又称大脑脚底综合征,是中脑病变最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为中脑腹侧部损害所致,由于损害了锥体束和动眼神经,主要表现为对侧中枢性瘫痪和同侧动眼神经瘫。16脊髓半切Brown-Sequard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时,损伤平面以下,病变侧深感觉障碍及中枢性瘫痪。对侧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17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一般清醒时出现,睡眠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 18共济失调: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动作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19复合感觉:指大脑皮质对深浅感觉进行分析和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图形觉。 20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个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见于脊髓空洞症。 21Foster—kennedy综合症: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病变可引起同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的征象,常见于蝶骨脊脑膜瘤。 22 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表达性失语。能理解语言的含义,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完整。见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损害。 23Wemieke失语:感觉性失语、听觉性失语,能听见说话的声音,能自言自语,但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见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神经内科实习重点知识总结

神经内科实习重点 第一节:神经病学概论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 1、周围神经:表现为手套和袜子型感觉障碍 2、脊神经后根:受损相应区节段出现感觉障碍(前根为运动障碍) 3、脊髓: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完全缺失,伴肢体瘫痪和大小便障碍。 4、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脑干以脑桥为代表) 5、内囊: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 6、皮质:中央后回感觉有刺激病变时引起感觉性癫痫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的瘫痪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 体征中枢性瘫痪(上运动性瘫痪)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以几个肌群为主 肌萎缩无肌萎缩明显 肌张力增高减低 腱反射亢进减弱 病理反射有无 神经系统病例反射种类 名称检查法反应 Babinski征沿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划拇指背屈,余各指扇形张开Chaddock征用针划过足部外踝处拇指背屈 Oppenheim征用拇指用力沿胫骨自上而下拇指背屈 Gordon征用手挤压腓肠肌拇指背屈 (Babinski征,最重要的锥体束损害征。1、岁以下婴儿,食用大量镇静药,昏迷,深睡本 征也可阳性。) 杰克逊癫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干相应的部位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可按运动皮质 代表区德排列次序进行扩散。 杰克逊癫痫:口角、拇指及示指常为始发部位,因这些部位的皮层代表区德范围较大及兴奋 阈值低。 脊髓:两个膨大,一个颈膨大,一个腰膨大。 颈膨大(C5-T1)病变引起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L1-S2)引起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引起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记忆方法,胸部靠近大脑,即中枢性;腰部靠近下 肢,即周围性的)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考题汇总 名词解释 1. 临床流行病学 (clinical epidemiology)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 从患病群体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临床决策的规律,通过严格的设计、定量的测量及客观的评价,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暴露因素: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称为暴露因素或研究变量。暴露因素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和机体的,是与疾病或某些医学现象发生有关的因素。 3. 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即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在试验的评价中,真实性是指待评价试验的测量结果与“金标准”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 4. 交互作用: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明显不等于该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和和/或积,称这些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有时也称效应修饰。 5. RCT: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6. Bias:即偏倚,是指在研究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

7. 保护因素:影响人群发病率降低的内外环境因素称为保护因素。 8. 盲法: 为了避免试验的执行者与受试者甚至资料分析者一方或多方主观偏性的影响,使其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这种试验方法称为盲法(blinding)。 9.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特定时间应该很短,甚至是某一时点。一般为 1, 2 天、1, 2 周或 1, 2 个月,最长不宜超过 2, 3 个月。特定范围是指某一地区或具有某一特征的人群。 10. RR (relative risk) :即相对危险度,是表示暴露与疾病等生物学事件关联强度大小最重要的指标,又称作率比或危险比,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若干倍。 11. 预后(prognosis) :是对疾病结局的概率预测,也就是指发病后疾病未来过程的一种预先估计。 12. Over matching:即匹配过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13. Double blind:即双盲,执行医疗措施的医护人员和受试者均不知道受试者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主要避免来自两方面的观察偏倚。 14. Nest case-control study: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套式病例对照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开始时,首先选择一研究队列,收集暴露和疾病的有关资料,随访观察研究疾病的病例出现,并达到所设计的样本,将这些病例作为病例组,并在此队列用随机的方法选择非该病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暴露与疾病的关系,这种病例对照研究称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