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思考题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 广义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问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史探讨科技发展及其重大哲学问题。

2 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自然辩证法是研究各门具体学科技术领域中重大哲学问题的学科,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重大科技成果从哲学高度进行审视,进行价值评价,还包括对高科技及其伦理社会后果的哲学思考。

3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应当以最新科技成果为基础,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及其演化规律及自然观问题,具体包括四大起源与演化: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演化以及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4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本质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内容主要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一书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论文和札记分成六个部分。

1 第一部分,导言。一篇论文,若干札记。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同时论述了十九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两篇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秘世界》,一篇札记。论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在研究中避免麻木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

3 第三部分,辩证法。一篇论文《辩证法》,一篇札记《辩证法》。论述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强调辩证法是客观的,是由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构成的。

4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一篇论文《物质运动形式》,一篇札记《运动基本形式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解释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科学分类是以对象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 第五部分,各门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四篇论文,五篇札记,论述了各门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三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 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 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 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四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

相同点:

1 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2 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 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

1 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

2 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3 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五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 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 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六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1 直观性: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清楚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将具体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自身。

2 猜测性:用想象的幻想联系去代替真实的联系,甚至用臆测去填补空白。

3 思辨性:从某一前提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很难以付诸实践检验,甚至回避实践的检验。

七结合古希腊的数学成果论述方法论的成就。

1 毕达哥拉斯

(1)运用分类比较方法,对数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用归纳方法,认识了完全数与友爱数。

(2)发明了解析方法,把数与形的分析结合起来

(3)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2 苏格拉底

(1)演绎方法:从一个公认的事实,或者公理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推导,得出新结论,获得新的事实。

(2)苏格拉底擅长使用的演绎方法

a 住阐发: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提问者自己给出答案。

b 佯谬发:从一个前提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与事实或者公理不

符。

3 欧几里得

(1)编写《几何原本》,被称为“几何之父”。

(2)贡献:运用演绎方法,建立科学体系。

4 阿基米德

(1)阿波罗尼乌斯、圆锥曲线。

(2)把实验方法引入数学中。

八简述哥白尼“日心说”是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的。

1 “日心说”的主要内容

(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2)地球携月球及其轨道运动,绕太阳一周为一年,365天6小时24分,同时,绕轴自转,自转一周为24小时。

(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一周为29.5天。

(4)各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做周期性运动,离太阳越近,周期越短,离太阳越远,周期越长。

2 意义:

(1)《天体运行论》哥白尼不朽的天体著作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宣告独立的宣言书,它揭露了宗教的荒谬的虚伪,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向宗教神学发起了挑战,要推翻宗教神学对科学的桎梏。

(2)将颠倒了近两千年的日地关系重新正立过来,使天文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此进入大发展时期,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科摆脱宗教神学的禁锢,走上独立发展的轨道。

九简析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1 特性:自然界绝对不变

(1)机械性: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甚至把人也视作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然是唯心史观。

2 产生的原因

(1)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除力学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以外,其他学科仍处在搜集整理材料的阶段。

(2)分门别类研究具体领域特殊事物的运动规律,只看到本领域的发展变化及其取得

的成果,无视甚至排斥否认其他领域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果,久而久之,孤立片面的观点随之形成。

(3)阶级原因: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已经确立,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需要从哲学上寻找依据,形而上学自然观正河湖起义,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

3 评价

(1)贡献:a 对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人们的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自然观是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拒斥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和侵害。b 为自然科学摆脱自然哲学的束缚,得以独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起到了推动作用。c 对近代前期科学发展,探讨具体事物的运动规律并获得大量科学成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缺陷:a 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难以形成学科间相互结合,多层面探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也难以在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探讨对象的动态特征。b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做辩护,阻碍了社会进步。

十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1)发现过程:19世纪40年代,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十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德国医生迈尔,从生理学、热力学、运动学角度提出该定律,焦耳从电学、热力学、运动学等角度提出该定律,霍尔姆兹从数学、化学、生理学、热力学、声学等角度提出该定律。

(2)恩格斯的总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哲学的高度科学的总结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到作用的所谓“力”及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的热,放射,光,或者其他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他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因此整个自然界的运动都可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

(3)意义:a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b 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静态联系,还进一步揭示了运动过程也是相互联系的。c 该定律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最沉重的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最有利的证据。

十一结合19世纪自然科学的6大发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1 康德—拉普拉斯(K-L)星云假说

K—L星云假说,以原始星云为基础,运用吸引和排斥的矛盾,力学与热力学的观点,论述了天体的起源于演化,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出发,探讨天体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新自然观(辩证唯物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 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1828年《论尿素人工合成》总结了自1824年以来,运用普通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重大成就,将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揭示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统一,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再次打开缺口,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再添基石。

3 赖尔地质演变论

1833年赖尔发表《地质学原理》一书,运用地球的内力,(地震,火山爆发)、外力(风霜雪雨,山川河流,湖泊海洋)解释了地质岩层的形成与演化,充分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思想,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再次给予重大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提供新的证据。

4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发现过程:19世纪40年代,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十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德国医生迈尔,从生理学、热力学、运动学角度提出该定律,焦耳从电学、热力学、运动学等角度提出该定律,霍尔姆兹从数学、化学、生理学、热力学、声学等角度提出该定律。

(2)恩格斯的总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哲学的高度科学的总结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到作用的所谓“力”及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的热,放射,光,或者其他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他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因此整个自然界的运动都可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

(3)意义:a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b 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静态联系,还进一步揭示了运动过程也是相互联系的。c 该定律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最沉重的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最有利的证据。

5 施莱登细胞学说

19世纪4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先后提出植物细胞学说和运用于整个生物界的细胞学说,证明了生命有机界的内在统一,并在细胞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的发展变化,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又给予一次沉重打击。1938年施莱登《关于植物起源的资料》,提出植物细胞学说,细胞是一切植物构造的活的单位;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结构及其生长类似性的显微镜研究》。

6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1)拉马克:用进废退。

(2)自然选择:a 种间斗争,种内斗争;b 人工选择;c 性选择(温和式、激烈式)。

(3)达尔文论证遗传变异同化和异化两对生物界基本矛盾以及生物个体与环境的矛盾,系统阐述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解决了当时科学界也是哲学界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列宁赞誉达尔文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可学的基础上,推翻了有关物种的神创论、偶然论、不变论的观点,揭示了物种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从而打击了形而上学自然观,对新自然观的产生再添新的证据。

恩格斯总结:面对如此多的重大科学发现,恩格斯概括新的自然观的理论的基本点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凝固的东西消散了,一切当做永恒不变的特殊的东西变成转瞬即逝的,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无限的循环中发展的。

十二简述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1 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1)早期的科技主要来自于社会生产

(2)社会生产不断为科技提出新问题,促进其发展

2 社会生产不断为科技提供物质手段

3 社会实践是检验科技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二社会制度和军事战争的影响

1 社会制度的影响

(1)统治阶级的影响

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技成果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关学科就会得到支持,从而加速其发展,反之就得不到支持,不利于其发展。

(2)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有重大制约作用

良好的、合理的、进步的科技政策能够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科技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制约科技发展。

2 军事战争的影响

(1)因军事目的对相关科技进行巨额投资,以刺激科技发展

(2)军事战争向科学技术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推动科技的发展

(3)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新理论

三哲学的影响

1 哲学为研究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的哲学思维能让研究者增强目的性,少走弯路,加速研究进程,错误的哲学思维则导致研究者思维混乱,是探索误入歧途,阻碍科学的发展。

2 表现在研究成果的解释上,面对同样的研究成果,用正确的哲学思维指导进行解释,可以获得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反之,则难以做出正确解释,丧失活的科技成果的良机。

十三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科技研究活动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会出现新事实、新现象,用原有理论难以解释,甚至产生尖锐矛盾,这就要求人们根据新事实、新现象,补充完善原有理论或者建立新理论取代旧理论,将科技推向前进。

二不同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争论

1 产生原因:人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 作用

(1)活跃学术气氛,推进科学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年轻学者脱颖而出,迅速成才。

(2)促使人们抛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正确的理论,加速科技研究进程。

(3)双方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断完善。

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1 原因:世界的物质同一性

2 途径及作用

(1)基础学科间交叉渗透是理论成果更加完善,更加深入运用过程中,更能深刻揭示出客观本质及规律。

(2)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之间的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理论成果运用与转化,使技术学科的成果更加完善。

(3)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学科领域更加广泛,能够解决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四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既包括继承前人的成果、方法经验,也包括继承前人留下的难题、应吸取的教训。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是研究者的的最高追求。创新是分层次的,提出前人从未涉及的新定理、新定律称为科技突破;获得的成果使所涉及的学科达到完善的程度,称为重大科技突破。获得的科技成果使整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变革创新,成为普遍使用的新方法称为科技革命,获得的成就超越科技领域并使人类思想观念产生变革,称为重大科技革命。十四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劳动者科技+(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管理

转化的途径

1 通过教育途径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健康,

在生产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 通过通过科技革新和技术发明,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固化到生产工具中,研制出新的机械设备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3 通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合理节约使用已有资源,不断开发新资源,增加生产力的物质内涵,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4 管理科学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协调生产

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降低内耗使各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功能。

总之,科学技术就经济发展而言是生产力,就社会发展而言是推动力,就军事发展而言好似威慑力,就政治而言是影响力,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2018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源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挤不动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 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 P 2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P 2 3、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P 3 4、试分析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与社会条件P 4 5、如何理解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P 5 6、简述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论特点P 5 7、试述远古时期以来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 6 8、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张扬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P 6 9、自然界的价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P 7 10、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评述 P 8 11、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动植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P 9 12、所有生命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生物中心主义 P 9 13、觉醒的“激进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 P 10 1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P 10 15、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P 11 16、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P 12 17、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P 13 18、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P 13 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P 13 20、稳定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P 14 21、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P 14 22、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P 14 23、机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 16 24、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发生有什么关联?P 16 25、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的科学发展有何关联?P 17 26、机械还原论有何局限性?P 18 27、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论自然观的? P 18 28、如何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P 18 29、科学试验有何特点?它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P 19 30、科学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P 19 31、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 P 20 32、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有何区别? P 20 33、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P 21 34、科学理论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P 21 35、反科技的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P 21 36、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P 22 37、试述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 P 23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问题详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 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 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 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 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 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 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

自然辩证法期末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简述)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 (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 (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 (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3)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4.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天体论)。 1.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例如“八卦”“五行”学说。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2.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用假设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哲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5.结合古代科技成果,论述古代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在古希腊时代,成就最丰富的还是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意义应该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 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 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每一题300 字—500字)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 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践。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和思想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 ,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基于生态自然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多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多学科融贯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doc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一)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内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

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思考题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 广义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问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史探讨科技发展及其重大哲学问题。 2 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自然辩证法是研究各门具体学科技术领域中重大哲学问题的学科,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重大科技成果从哲学高度进行审视,进行价值评价,还包括对高科技及其伦理社会后果的哲学思考。 3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应当以最新科技成果为基础,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及其演化规律及自然观问题,具体包括四大起源与演化: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演化以及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4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本质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内容主要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一书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论文和札记分成六个部分。 1 第一部分,导言。一篇论文,若干札记。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同时论述了十九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两篇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秘世界》,一篇札记。论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在研究中避免麻木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 3 第三部分,辩证法。一篇论文《辩证法》,一篇札记《辩证法》。论述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强调辩证法是客观的,是由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构成的。 4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一篇论文《物质运动形式》,一篇札记《运动基本形式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解释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科学分类是以对象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 第五部分,各门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四篇论文,五篇札记,论述了各门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三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 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