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学科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历史学科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历史学科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历史学科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历史学科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历史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是历史学习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技能性知识,具体性与可操作性是其特征;策略性知识更多地针对学习者自身,涉及的面则较广。这两项学习目标涉及的内容很多,本节只选择几个重要的加以分析:程序性知识中选择编制图表的技能、历史表述的技能;策略性知识中,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自我监控的策略。

一、历史学科技能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并不是靠训练的次数多就可以很好掌握的,历史学科技能既包括操作技能的成分,又包括心智技能的成分,因此,只靠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学生的态度与对技能操作中规则的理解入手。

(一)编制图表的技能

136、

编制图表是整理知识的一种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它的用途很大。历史图表的编制需要掌握有关历史知识的结构,需要掌握概括与综合、分类与归

纳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条理混乱、头绪复杂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到时间多而碎,地点交叉的历史事件,编制表格可以使这些知识变得条理分明,便于理解。

中学生编制表格的第一步是掌握表格的构成知识。表格的构成,从形式上看,它由标题、横标目、纵标目、纵横交叉的线条与内容组成。初中生只要掌握简单的表格(即一级标目)就可以了,高中生可以掌握有二级标目的表格。第二步应当是依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选择表格的形式,同时概括地写出表格的总标题。表格的形式一般是用矩形表,也可以用圆瓣图或条形图等形式。圆瓣图常用来表示有百分比的数据,如英、法、美、德四国在19世纪末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比。条形图是用宽度相等的条形以其长短或高低比较数字资料的一种图形。条形图对数据之间的比较及反映数据的变化较为有效,如新中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格的总标题很重要,应能够反映统计表的基本内容以及表中资料所属的时间、地点。圆瓣图与条形图的优点是简洁形象、通俗易懂,但在学习中主要用于反映资料,而不是整理知识。第三步是确定纵横标目。首先将所要编写的内容进行分类,确定两个维度。如要将隋唐时期的知识用表格加以整理,可以确定维度一:朝代(隋、唐);维度二:知识内容(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艺术等)。历史表格一般将时间纬度作为纵标目(即维度一),将内容项目作为横标目(维度二)。复杂的表格还需要设计二级或标目,如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纵标目,以科学技术发展为横标目,可以将时间维度再分时期、朝代两级,将内容维度分为:科学(天文、数学、医学等)、技术(农业、手工业等)两级标目(见表6---7)。

横标目

纵标目

总标题表6—7: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简介

最后,将要整理的知识内容分类概括,以简练的语言填入表格,有些内容要点较多,可以在加数字序号分点填入。

137、

(二)历史语言表述的技能

语言表述属于语文技能之一,在历史学科中的表述技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思维能力最终需要依靠语言来将它表现出来,没有语言为中介,思想就很难产生与存在。可惜不少学生甚至教师不重视历史语言的表达技能,

阐述问题时,随意性太强,语言组织混乱,条理不清,论证不力,逻辑紊乱,这样也就很难进行深入持久地思考。因此,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就必须掌握语言表述的技能。

首先,不论是对历史事实进行叙述、说明,还是议论,都会形成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语段。从语段里,可以看出词、句的使用是否恰当,句与句的联系是否合理,表述的层次是否清晰,都体现了语言技能的高低。历史语言技能的培养应当从语段开始。

其次,要注意历史语言表述的顺序。历史语言特别注重表述的顺序,这是由历史知识的特点决定的。学习时应当注意:(1)在叙述一个历史事件时,应先说整体,后说部分。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突出代表是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其中,法国大革命的规模最大,斗争最猛烈,它曾掀起三次革命高潮,雅各宾专政成为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标志性事件。”如果把这几句话颠到过来,听话或阅读的人就不明白了。(2)历史语言表达的突出特征是将时间交代的清清楚楚,通常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就一件事而言,可以先写起因、经过,后写结果、影响。若写几件事,要按照时间先后叙述。(3)涉及同一时期,但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要按一定顺序表述。如由东到西,或由南而北等。中国古代史涉及秦、唐等朝代的疆域四至时,就是按顺时针方向,由东到西,由南到北进行叙述的。

第三,表述中的史论结合。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历史的论述或观点应当有史实作为证据给予科学的支撑,没有史实证据凭空议论不符合历史科学研究的精神。当然在中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依据的直接史实有限,主要依据的是书本上的间接史实,但这种研究的态度要培养。除了专门描述

或叙述历史事实以外,凡是涉及论述的地方,都需要用史实加以说明。

第四,表述的创造性与规范性。学生们都希望自己在表述时,才思泉涌,与众不同。这种要求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与敏捷性。但是,历史的表述与写散文是不同的,它还要求一定的规范性。如何将两者都能兼顾呢?我们认为应当先培养创造性,再培养规范性。(1)每一个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即将自己在思考问题时想到的所有答案要点记录下来,想到一点就记①……想到第二点就记②……依次为③……不要考虑对与错,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这在创造心理学中称为“头脑风暴法”,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提高思维的广阔性与敏捷性。(2)在上一步做到以后,就可以对表述的各个要点加以规范化。先对所有要点进行分类归纳,在找出分类的标准。然后,进行第二次整理,去掉错误的,合并重复的,补全不够完善的,

138、

这样一个要点全面,条理清晰的论述就形成了。我们以一个学生回答“五四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为例,加以说明(见图6--4)。

第一步:展开思路第二步:分类归纳第三步:整理完善

标准条理清晰的要点

①群众性①群众性、广泛性①参与程度群众性

广泛性

②广泛性

学生:先锋作用

③学生起了先锋作用②学生作用、②参与阶层工人:决定作用

工人作用的作用知识分子:领导作用

④反帝爱国③反帝爱国

⑤启蒙性④启蒙性③性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⑥工人起了决定作用④影响启蒙等

图6—4:表述创造性与规范性的操作示意图

二、历史问题解决策略的学习

历史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是紧密相连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而在解决各种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又加深理解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并能得到新的知识。但是,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有着严格的界定,它是指:当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指向于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这一定义将其严格限制在认知范围内,强调问题解决的个体性,即同一问题可能对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意义,在A生看来是问题,而在B生看来可能不算问题。加涅还认为应用知识不一定意味着解决问题,其标准是看知识在应用后有没有产生新的规则。如没有,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这就是说,在历

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如果回答的问题是只需将课本知识记熟后,依靠记忆就可以回答,或者在完成问题时,学生自己没有产生新的、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应用的思维产品,都不能算问题解决。比如说,学生在历史课本上看到一个字不会读,这时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当他查阅字典解决问题后,我们并不能说他进行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因为,查阅字典他在小学就已经掌握,他虽然获得了字的读音这一知识,但并没有获得新的规则,这不算问题解决的学习。

历史问题是在历史科学研究中出现的,而在中学教学背景下,学生遇到的问题有不少是教师设计的,也有一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历史学家与学生遇到的问题有相同之处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主要是:(1)都要研究历史事物的过程或内容、状况,即都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2)

139、

都要研究历史事物产生的原因、背景,即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3)都要研究事物的性质、特点或历史作用、影响等。即要回答“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不同的主要是:历史学家常就一点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在程度方面比学生更深更广。此外,历史学家更需要长期对其研究领域

的关注与探索,不象学生那样问题的出现具有随意性与偶然性。因此,在中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解决能力,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在策略上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明确历史问题的结构

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陈述性知识背景与能力背景。陈述性知识即前面所讲的历史概念与理论规律,能力则包括思维能力与学科能力。历史问题的结构即体现了这一背景,在学生确定了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开始研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阐述这一问题的语言能够反映出的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知识与能力背景。如果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即常说的审题),能够弄清这一结构就可以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快解决问题的进度,提高问题解决的准确性。

1、给定问题的结构。按照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可以划分不同类型的问题,如叙述性问题,要求学生从新组织语言,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加以叙述,如:(1)叙述三国鼎立的原因与过程。这类问题一般要求的是学生掌握叙述的技能,而非记忆现成的课本内容,否则这一过程不能算问题解决的过程。(2)研究说明性问题。其是要研究历史事物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其二是要从历史史实的分析与因果问题的解决过程得出借鉴性的认识,如1998年高考试题中的48题就是一道研究性说明题,其答案思维结构如下: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与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1、问题本身的结构:研究对象历史现象:A文学繁荣B科学技术停滞

研究方向A具体表现B特征C社会原因

研究方法A概述B分析

2、答案的思维结构:

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语言组织史实(略)

表现概括1)小说繁荣

文学2)戏剧丰富

兴盛3)画风新颖

特征比较归纳鲜明的反封建性、要求个性解放

明清文化表现概括1)总结性成果多

现象科技2)没有重大创新成果

停滞特征比较归纳总结性而少创新、西方发展快

原因分析综合、演绎推理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等方面……

图6—5:历史问题的思维结构

140、

(3)论述性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是针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有立论也有驳论。其结构与上面的相比需要增加辩驳或阐述观点的技能与内容。

2、研究中的问题结构。研究中的问题结构是开放的,与给定的相比,也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向,但是,研究方法需要自己确定,有时研究方向是

不明确的,可以依据图6—5所示编好结构。

(二)掌握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步骤

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过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步骤,我们按照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将历史问题解决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产生历史问题的动力:好奇、质疑的意识;第二,明确历史问题的意义:在问题情境中,识别问题,理解题意;第三,重新组织原有问题:使问题情境中的命题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用已有的背景观念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新认识问题;第四,设计解决问题的计划;第五,在自我监控中,执行计划。(见图6—5)

步骤事例与指导说明

第一步:动力引导学生比较19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的中国与日本

产生:“为什么中国日渐衰落,而日本却蒸蒸日上?”的问题第二步:明确问题结构:1、时间范围2、比较主体3、比较目的(要说明

原因)

第三步:重组比较:中国与日本/时间:19世纪中后—末/目的:说明社会

发展结果不同的原因

第四步:设计1、寻找有关资料2、分析资料形成初步要点3、对要点加以

分类,并确定比较标准4、按照标准重新分析资料5、分析本

本质因素,完成目标5、总结

第五步:执行控制自己按要求执行计划,或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计划并再执行

图6—5:历史问题解决模式中的步骤

三、历史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历史学习活动主要依靠的是一个人独立的思维活动能力,思维活动有很强的个体性。优秀的学生常常具备不断监控自己学习、思考过程的能力,而自我监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是否真正掌握了思考的方法,他自己并不清楚。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知识、技能掌握的状况,及时总结经验,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自我监控能力不同于其它学习目标的学习,他需要自己注意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就需要前面提到的沉思的方法,学习了沉思的方法,就可以将思考的对象由对外转向对内,具体的方法如下:(一)思考的态度与内容

不少同学只有在考完试才去想“为什么自己在这些地方犯错误?”而

141、

一旦成绩有进步就不会再去思考,其实学习中的问题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首先应当养成随时反思的习惯。思考的内容应当包括:(1)学习过程。如:上课有没有疑问?笔记是否完整?复习是否及时?学习中的疑问有没有及时解决?(2)思维的过程。如:比较的方法是否正确?概

念分析有没有掌握?思考有没有创造性?(3)知识结构。如历史概念体系是不是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楚?(4)技能与策略。如:编制图表的方法是否熟练?语言表述的顺序对不对?(5)情感体验。学习时是否疲劳?对某种问题是否特别感兴趣?

(二)思考的方式

可以采用沉思默想的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详细思考,也可以用记学习笔记的方式,将考虑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随时翻阅,对曾经考虑过的问题进一步反思。还可以采用在思考后相互讨论的方法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最后,可以将自己思考后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般情况下,只有老师找学生,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学生与教师都应该明确,真正的学习者是探索者,应当主动向老师请教或者讨论、争论,现在这样的学生没有了,教师应负主要责任。所有的教师都应当尊重并赞赏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哪怕这种挑战还比较幼稚,却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以及具有创造性的表现。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推荐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现在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符号标出;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3、标出自然段序号,尽可能的多读几遍课文;4、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1、借助于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因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这三个层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明白,阅读落实。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你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 ●同学们真行,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才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书是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2016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极其不和谐局面,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使之()。 A. 推行国有化政策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 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推行社会福利 2..从结果上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之处是()。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种族歧视状况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财权 4.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政策B. 本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 C. 汉武帝偏向董仲舒,是昏庸的表现 D. 儒家思想从此取得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5.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6.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后来加冕称皇帝的是()。 A. 威廉二世 B. 查理二世 C. 路易十八 D. 拿破仑 7.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 海地 B. 玻利维亚 C. 墨西哥 D. 哥伦比亚 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事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 D. 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晤 9.俾斯麦完成统一德国的主要手段是()。 A. 改革内政 B. 加强经济实力 C. 推行"铁血政策" D. 动员全国人民 10. 19世纪中期,深入探索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居里夫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1.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A. 上课准备充分 B. 课堂活跃有序 C. 师生平等 D. 教学民主 12.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地位。 A. 主导 B. 领导 C. 辅助 D. 启发指导 13.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 前摄干扰 B. 超限抑制 C. 消退抑制 D. 倒摄干扰 14. ()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A. 学生 B. 教材 C. 学习过程 D. 学习情境 15. 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 群体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群体规范 D. 学校人际关系 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6.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是、。 17.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因素与因素的影响。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事实性知识的含义是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安德森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伊根等人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多的、不具有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察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性知识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事实性知识的点滴性或孤立性。比如我们在回答“皖”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的时候,我们会回答是安徽省的简称,而不需要知道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安徽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土特产等方面的信息,因而这条属于点滴性的事实性知识。二是这种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如学生能陈述“1824年鸦片战争爆发”,即证明了他掌握了一条历史方面的事实性知识。三是事实性知识的基础性。如儿童习得了自家养的宠物狗及邻居家养的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如儿童第一次见到某只猫,知道这只猫右耳朵,嘴巴旁边长有胡须,有四条腿,会喵喵的叫。这些特征对所有的猫来说是共同具有的,儿童此时的认识就超越了单个猫的特征而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也可以说,儿童形成了有关猫的概念性知识。又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慢”描述不是我们认识的单个人的情况,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率通常较常人慢的特点。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属于概念性知识。猫的概念还与宠物、老鼠、动物等概念密切联系,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就属于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则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但程序性知识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而概念性知识则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区别在地理和历史学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地理老师唱将地理学科知识分为“地”和“理”两方面。这里的“地”主要指具体的地理知识,而“理”则有一定的抽象概念性,因而,他们分别想当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历史学科的老师也常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前者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体事件、现象、人物活动等,后者主要指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是具体的知识,而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农民阶级在当时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就揭示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历史学科中的这两类知识也分别相应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而概念性知识则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在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得较为突出。一位教师执教求平均数应用题:“五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投篮球。优秀组6人,共投中42个;联系组21人,共投中63个;提高组3人,共投中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学生利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这一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很快列出算式平均为3.6个。对其他条件有所变换的题目,学生运用这一关系式能得心应手的做。但在如下问题上,全班的正常率只有28%:某公司要招聘20名员工,年龄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凭,月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只领到800元工资,他到法院上控告该公司未履行合同。这位员工的官司能打赢吗?这两道题都是关于求平均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为何不同?第二题题目则要求学生具备有关平均数的概念性知识,即学生要理解一些列原始数据的大小与平均数大小之间的关系。班上大多数学生正是缺少这种对平均数理解的概念性知识才不能正确回答后一道题,相反,他们对求平均数的程序性知识则掌握得很好。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运用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条件。在学生遇到新颖的问

历史学科学习知识与教学方案计划能力(高级中学)

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复习重点 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 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要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2、史学研究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理论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史学研究方法(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考据法)(2)历史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方法、口述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生态史学方法、社会史学方 4、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内容: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常常是史无定论 5、历史表述方法:长编法(创于北宋司马光)和类叙法(始于班固《汉书》) 1、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传统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教的流畅 (2)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传统备课往往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出发以完成大纲相 关内容为目标 (3)教学设计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系统规划﹔传统备课往往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主观愿望进行 安排,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较低。 3、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教学设 计结果评价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 话题: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心理学家性知识技能 【教学目的】掌握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的概念、智慧技能形成的理论以及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了解程序性知识的种类、智慧技能的特征与培养、以及动作技能的形成;【重点难点】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的概念、智慧技能形成的理论以及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第一节程序性知识概述一、程序性知识的概念1(程序性知识 的定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2.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表现在:(1)从基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 握。(2)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4)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5)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6)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 年 3 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30 分 ) 26.参考答案 (1)人生来且始终都是平等的。 (2)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 (3)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天赋人权及主权在民。 27.参考答案 (1)概念:以“述”为主,重在交代史实。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 (2)特点:① 教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能有效节省时间,使学生较快掌握基本史实。 ② 历史讲述法比较适用于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 现象等。 ③ 在使用讲述法时,需要注意 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而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是内容繁复、彼此关联 的,应用讲述法时要正确,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 结构。 ④ 根 据各课不同的历史教学目标和内容,讲述法可以灵活地与其他教学方法结 合起来, 实行交互 策应,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8.参考答案 (1)历史通俗读物。历史通俗读物比较简单易懂,能将历史知识做到深入 浅出,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充历史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 (2)各类通史。通过各类通史的阅读,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历史线索和 脉络,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史观的形成,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等。 (3)断代史、专门史书籍。阅读断代史、专门史书籍可以深入地去探索和 了解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专门史相关知识。 (4)史学研究论文。史学研究论文的研读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史实、结论都不是不负责任的随心所欲的主观认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的、严密逻辑性的、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学科。 三、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6 分,共 48 分 ) 29.参考答案

语文学科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语文学科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些动作;然后要让学生把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付诸实施;最后将这种实践模式向自己头脑中转化,变成观念性的、简缩性的、内潜性的过程,以便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同类课题。记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认为可以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做以下几点尝试:首先是示范、理解和让学生说出示范动作相结合。比如讲授《陃室铭》,便在课堂上数遍示范诗文的诵读,同时,一遍一遍指导——“差情感”、“差韵味”、“差速度”、“差节奏”、“差语气”。“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在诵读时就可以体会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比如讲授童趣时,引出学生已学过的鲁迅的《朝花夕拾》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对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进行梳理及解读。大致有:(1)领悟情感、(2)体会意境、(3)赏析技巧、(4)锤炼语言几个方面。如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考查的就是重要词语的表现力。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正确的课堂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把运用当做积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深钻教材巧设问题运用积累 新课标给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要实现这些目标还真不容易,原因在于:其一,一线教师做不到每课都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重点,明确目标,大都简单地参考教学参考书,完成与课文配套的练习,以应付考试;其二,当今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绝大多数老师眼睛重点盯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讲解、分析、练习为主。其三,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昨天,我同事上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课程《金色的鱼钩》。在拓展提升阶段,她将《妈妈的礼物》拿来与同学们分享。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配上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把孩子们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往下流。课后,她很满意地告诉我:“这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堂课,没想到,同学们哭得那么厉害!”而我在想,好课堂的标准就是把学生上“哭”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

热闹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真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解读文本,确立目标 ①细读文本。今天,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课前我们要独立细读文本。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在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学而不习”知识将会被堆积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将发霉腐掉。遇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段落。我们要用心感悟,反

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从结果上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之处是()。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种族歧视状况 2.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极其不和谐局面,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使之()。 A. 推行国有化政策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 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推行社会福利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财权 4.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 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政策 B. 本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 C. 汉武帝偏向董仲舒,是昏庸的表现 D. 儒家思想从此取得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5.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6.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后来加冕称皇帝的是()。

A. 威廉二世 B. 查理二世 C. 路易十八 D. 拿破仑 7.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 海地 B. 玻利维亚 C. 墨西哥 D. 哥伦比亚 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事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晤 9.俾斯麦完成统一德国的主要手段是()。 A. 改革内政 B. 加强经济实力 C. 推行"铁血政策" D. 动员全国人民 10. 19世纪中期,深入探索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居里夫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1.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A. 上课准备充分 B. 课堂活跃有序 C. 师生平等 D. 教学民主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设计案例

教师在教学之中采用题海战术,是可以对学生程序性知识有一定好处的,如可以完善一些细微的缺漏,弥补不足之处。但是这种题海战术对学生的害处也不小。例如,学生为此会花费大量时间,课外生活也会因之减少,甚至有些学生在长期情况下,会出现厌学,避学等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搜集一些经典,综合性的习题。 情景与示范4.5 (中国)地形特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第一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这里的三个目标中行为动词是“说出"、“填写”、“说明",从这些行为动词可知,这节课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中国地形三大特点及其影响。 ①地势由西向东变化特点及其对河流影响。 ②沿海大陆架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影响。 ③地形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影响。 2.对给予的某一纬度地形剖面图,能填写不同剖面所代表的地形类型。 3.能说明“山地”和“山区"两个术语的含义异同。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具备地形、地势和五类地型等概念。 ②技能准备:能运用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和景观图识别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 2.知识类型及其习得条件 中国地形、地势是一般地形、地势概念的特例,全课基本上是下位概念和具体事实性知识学习,原有上位概念是其学习的必要条件,阅读技能是其支持性条件。 3.课型 新知识习得与巩固并重。 4.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告知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师:我们学习过《中国地理》中“位置、疆域和政区"、“人口和民族”两章,今天学习第三章“地形”中的第一节(板书:地形特点)。 请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原有概念与新学习的知识是上下位关系。只要原有概念清晰,新知识学习难度不大。 (二)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找到新知识同化点 师:为了学好本课知识,我们来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师:呈现景观图。 生:看图。 (以下4种景观图让学生一一识别并回答) 师:景观图表示哪类地形? 生:答。

历史学科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历史学科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历史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是历史学习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技能性知识,具体性与可操作性是其特征;策略性知识更多地针对学习者自身,涉及的面则较广。这两项学习目标涉及的内容很多,本节只选择几个重要的加以分析:程序性知识中选择编制图表的技能、历史表述的技能;策略性知识中,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自我监控的策略。 一、历史学科技能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并不是靠训练的次数多就可以很好掌握的,历史学科技能既包括操作技能的成分,又包括心智技能的成分,因此,只靠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学生的态度与对技能操作中规则的理解入手。 (一)编制图表的技能 136、 编制图表是整理知识的一种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它的用途很大。历史图表的编制需要掌握有关历史知识的结构,需要掌握概括与综合、分类与归

纳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条理混乱、头绪复杂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到时间多而碎,地点交叉的历史事件,编制表格可以使这些知识变得条理分明,便于理解。 中学生编制表格的第一步是掌握表格的构成知识。表格的构成,从形式上看,它由标题、横标目、纵标目、纵横交叉的线条与内容组成。初中生只要掌握简单的表格(即一级标目)就可以了,高中生可以掌握有二级标目的表格。第二步应当是依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选择表格的形式,同时概括地写出表格的总标题。表格的形式一般是用矩形表,也可以用圆瓣图或条形图等形式。圆瓣图常用来表示有百分比的数据,如英、法、美、德四国在19世纪末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比。条形图是用宽度相等的条形以其长短或高低比较数字资料的一种图形。条形图对数据之间的比较及反映数据的变化较为有效,如新中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格的总标题很重要,应能够反映统计表的基本内容以及表中资料所属的时间、地点。圆瓣图与条形图的优点是简洁形象、通俗易懂,但在学习中主要用于反映资料,而不是整理知识。第三步是确定纵横标目。首先将所要编写的内容进行分类,确定两个维度。如要将隋唐时期的知识用表格加以整理,可以确定维度一:朝代(隋、唐);维度二:知识内容(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艺术等)。历史表格一般将时间纬度作为纵标目(即维度一),将内容项目作为横标目(维度二)。复杂的表格还需要设计二级或标目,如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纵标目,以科学技术发展为横标目,可以将时间维度再分时期、朝代两级,将内容维度分为:科学(天文、数学、医学等)、技术(农业、手工业等)两级标目(见表6---7)。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 (1)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2)法国出现了财政危机,政府面临大量财政赤字。 (3)法国森严的社会等级使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4)启蒙思想在法国不断传播,民主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 27.参考答案 教师在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重视、熟悉、关心、理解、热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保障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人格,以平等的地位处理教学上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进行争论和探索,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与探究等。 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活动效果,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始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开展活动,使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拓学生的思路;对学生活动,教师要进行恰当、客观、全面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既关注活动结果,也要关注活动的过程。 28.参考答案

(1)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在立足于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放眼高中历史教材,理清历史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善于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在立足于课标的基础上,要使高中教学目标与初中教学目标衔接。教师应该在熟悉理解课标,并且对教材进行系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一方面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联系实际,使得学习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衔接,贯彻课改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全方面的提高。 (4)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扩大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注重挖掘历史事件内在的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新旧知识的学习程度,也可以在课标的指导下,对高中历史各模块学习内容进行整合。 (5)高中历史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养成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所以需要加强对史料的运用。高中历史课堂应该精选、精用史料,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由历史证据构建起来的。让学生在分析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参考答案 第一问: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策略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是用来回答“是什么” 和“为什么”的知识,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概念、命题、定理和理论等;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 的知识,常表现为某种操作程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相互促进和转化的关系。要想掌握程序性知识,必须先掌握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和前提。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因而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作为自然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获得程序性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掌握陈述性知识是为了将其转化为最终的程序性知识以形成某种能力。反观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授学生陈述性知识为主,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 李海林老师说:“我们需要的知识主要不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应该成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主体。而策略性知识,则是知识教学的最高境界。”“策略性知识”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应该成为语文知识教学尤其是应试指导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字音字形、实词虚词、

写作素材等,都属于陈述性知识,都必须靠记忆积累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不可忽视的知识,这些所谓的“死”的知识,也可以用策略来识记,将陈述性的学习变成程序性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让枯燥的语文课变得趣味盎然。例如,“累”有三个读音:I百,l召, I 召。陈述性复习策略是记住不同词语中“累”的读音, 如“硕果累累”中的“累”读作I d,“积累”中的“累” 读作I百,“劳累”中的“累”读作|召。可是,当考试中同时出现“硕果累累”和“罪行累累”时,学生却总是会将读音搞混淆,背了几遍,可能还是会被错掉,浪费大量时间,学得劳心费力。对于这种问题,就可以尝试着用程序性策略来解决,如:读“平声”的时候,记作水平箭头(平),犹如一支箭,可以同时射穿几个物品。果子被箭射成一串,同时呈现所以读成硕果累累(I d l d);读“上声”的时候记作向上的箭头(上),犹如一些纸箱上面的提醒,最高可以垒放多少件。一个加一个,不断累加,如果中间有一只箱子没放稳,上面的箱子就会受牵连一起倒下来,因此“连累”中的“累”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推导出来。恶人的罪行也是像堆箱子一样不断累加 起来的,而不是同时呈现出的,所以读作罪行累累(l 百I 百)。 又比如让高中生一直苦恼的文言实词,量大,义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4。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措施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措施 洪显利刘衍玲 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陈述性知识阶段,行为程序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生学习,其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相同,即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概念、规则、事实和行动步骤等的意义,并以命题网络的形式把它们纳入个体的知识结构中。可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对陈述性知识教学的措施在此阶段也适用。转化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自动化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因此,为促进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并达到自动化,教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对示范的动作技能或认知操作进行任务分析 教师应该对示范的动作技能或操作进行任务分析,明确学生必须具备哪些基础知识、技能,确定有待示范的动作单元序列。如果学生缺少基础知识、技能,那么应首先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二)选择适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情境 依据动作特点、学生特点和设备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选用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媒体呈现动作,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控制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教师也可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动作。 (三)按顺序逐一示范分解的动作或操作,同时给予言语讲解 在示范和讲解时,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指导学生理解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认识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目标意向”和自己可能达到的作业水平预期。

(2)给学生提供有关动作组织和编码等方面的具体、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讲解时,恰当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回忆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一般来讲,新技能常常包含了部分学会的技能,或者新技能是若干已学会技能的不同组合。因此,通过类比分析新技能与原有技能的共同之处,使学生较快地复制原有技能的认知结构于新技能中,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技能,而且有利于原有技能向新技能的迁移。 (3)示范的速度不宜过快,每一次示范的内容不能太多。这是因为初学者需要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和处理接收到的信息,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因新的信息量过多而超载。当超载发生时,学习便不能进行了。 (四)合理使用练习与反馈 设计变式练习题,给学生提供把分解动作结合起来进行多种练习的机会。无论是模式识别程序还是动作序列程序,只有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才算是被真正掌握了。促进程序性知识向不同情境迁移的教学策略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题。例如,学生学习了“浮力”概念后,就要让他们鉴别各种存在浮力的情境,如浮在水上或沉在水下、水中或其他液体中的木头或金属的物体等;学生学习了浮力定律,让他们计算各种情况下物体所承受的浮力的大小;学习了一项动作技能后,也要让学生在变换场地、变换工具或变换对手等的情况下进行练习等。练习时,师生可相互问答。学生通过问答可增进理解,避免失误;教师通过问答可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指导、矫正。 练习时,指导学生将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从而促进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身体练习是指通过实际的动手、动口、动笔等外部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练习;心理练习是指身体不实际活动,而是在头脑内对各种动作进行回忆、想象的联系形式。哈比(S.F.Harby)对自由投篮,理查森(A.Richardson)对打网球、倒车、投标枪、肌肉耐力、理牌、玩魔术等技能的研究发现,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其效果最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动脑和动手、动口、动笔相结合进行练习。 同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有利于提高练习效果,促进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反馈有外部反馈和内部反馈之分。外部反馈是由外部感官提供的反馈,可以由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也可以由指导者告知;内部反馈是由内部线索获得的反馈,对于运动技能来说是指由动觉信息提供的反馈,而对于智力技能来说则是指通过元认知的自我监控获得的反馈信息。内部反馈是技能逐步趋于自动化、产生式系统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外部反馈信息,学生适当的内部反馈系统就不能尽快建立,相反还有可能会建立起不适当的内部反馈系统,从而严重阻碍技能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或练习之后,及时告知他们练习进行的情况和结果。对于运动技能的反馈,教师还可以通过录像、照镜子或其他手段,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供真实与客观的信息,促使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并克服过高估计自己的倾向。

程序性知识

一、程序性知识概述 (一)程序性知识的概念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根据加涅的认知学习结果三分法,即认知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将程序性知识分为用于对外办事的智慧技能和用于对内调控的认知策略。程序性包括了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两方面,例如计算机编程。打乒乓球,骑车和解数学题等程序性知识。 (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 对任何事物的分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分类原则,即分类标准基础上的。对程序性知识亦 可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 E.加涅在其父亲对智慧技能所作区分——将智慧技能区分为对外办事和对内调控两种技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分类维度,即一般与特殊维度和自动与受控维度。从一般与特殊维度,可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和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是由只能用于特殊领域的产生式系统构成的知识,如数学中的“四则混和运算规则”、语言学中的各种“语法规则”。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是指可以跨越不同学习领域的一般方法、步骤的知识,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有法,学无定法”等。 从自动与受控维度,可将程序性知识分为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是由经过充分练习而能自动激活的产生式系统构成的知识。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指未能达到熟练化的、不能自动激活的产生式系统构成的知识。 加涅在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区分并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按智慧技能的复杂水平将其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五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这五类智 慧技能之间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智慧技能中的复杂性水平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2.长江和黄河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 A.青海和四川 B.青海和西藏 C.西藏和四川 D.河南和湖北 3.分布在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高原和平原 B.高原和盆地 C.平原和丘陵 D.山地和盆地 4.“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郡县制度②监察制度③察举制度④皇帝制度⑤科举制度⑥行省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的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C.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D.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6.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B.西方殖民者联合起来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破坏活动 C.中央开始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机构 D.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7.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N、75°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8.1876年,英国商人修筑了淞沪铁路,许多中国人认为这会惊扰祖宗,破坏风水。清政府后来用28.5万两白银将铁路赎回后拆毁。此事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清政府维护自己的统治 B.清政府维护人民的利益 C.中国人民反对外商修路D.中国近代文明起步艰难 9.1946年,中共的土地政策从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革命任务的变化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革命对象的变化 10、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 12.读左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①图中的A所处的地形区是。 ②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在穿越可可西里等 自然保护区的路段时,采取了绕道行进,设置野生动物活 动通道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