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便利、回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金(混合物)

(1)合金是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

(2)合金的性能与纯金属不同,硬度和强度一般比纯金属更高,抗腐性也更强。(3)生铁和钢是两种常见的铁合金。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①2Mg + O2 == 2 MgO

②4Al + 3O2 ==2 Al2O3 (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 +2 HCl == FeCl2 + H2 ↑

②Mg +2HCl ==MgCl2 + H2 ↑

③2Al +3H2SO4==Al2(SO4)3 +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 +CuCl2 == FeCl2 + Cu

②Mg +ZnCl 2==MgCl2 + Zn

③2Al +3CuSO4==Al2(SO4)3 + 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 + BC == B + AC)

单元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3CO+ Fe2 O3高温2Fe + 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混合物)

①均一:各部分性质、浓度、密度、色泽等相同。

②稳定: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不分层、不沉淀。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

2、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如:碘酒、糖水、生理盐水、高锰酸钾的水溶液、石灰水);

3、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及质量比。

4、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如:肥皂漂洗衣服、洗洁精洗碗筷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

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

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现象,叫做结晶。

(结晶和溶解都属于物理变化)。(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三、物质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⑴酸碱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上升;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⑵绝大多数的盐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下降;如:氯化铵等。

⑶蔗糖、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

课题2 溶解度

一、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注意点:①指明温度:一定的温度;②溶剂量:100克;③状态:饱和;④单位:克。

3、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3、该曲线可表示如下信息:

①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④太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等;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5、气体的溶解度: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之比。

即:(变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

2、有关计算:

①已知溶质及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液和溶剂的量;

③稀释溶液的计算(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m(浓液)×m(浓)% = m(稀液)×m(稀)%

④把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

⑶计算: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⑷称量:用天平称量所需溶质倒入烧杯中;

⑸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

⑹溶解:把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第10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1、酸:由H+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H2SO4 、HCl 、HNO3、H2CO3

2、碱:由OH-和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KOH、NaOH 、Ca(OH)2、Al(OH)3

3、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能使酸碱溶液显不同的颜色,叫做酸碱指示剂。可用于检验酸碱溶液。①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②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一、常见的酸

1、盐酸(HCl):①物性: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质量减轻、质量分数减小);②用途:除锈、制药、胃酸帮助消化等。

2、硫酸(H2SO4):

①物性:无色无味、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具有吸水性(打开瓶盖,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浓度减小)。

②用途:作干燥剂;制化肥、农药等;金属除锈

③腐蚀性(脱水性):夺取物质中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碳。

④稀释: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88g。 2.如①1952年冬天,伦敦的烟雾事件。②1955年日本的四日市的空气污染事件。③1952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事件。④我国近年来福建、浙江沿海的赤潮事件。 3. 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消除大气污染物等课题。用化学的方法对大气进行检测和污染防治,回收处理生产的大量垃圾,变废为宝等都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练习与实践 1.C 2.D 3.D 第三节练习与实践 l.(1)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沿略倾斜的试管缓缓倒人,瓶口紧靠试管口。 (2)根据试管的大小折叠纸槽,将药品放在纸槽上,水平送入试管中,竖起试管,抽出纸槽。也可以用药匙代替纸槽。 (3)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l/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均匀预热,后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4)废液倒在废液缸中,废渣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随意丢弃。 2. 见P73表 3.猜想: (1)铝能导电; (2)铝能与氧气反应; (3)铝能与食醋反应。 实验设计: (1)将打磨好的铝片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 (3)将一小片铝片放人食醋中。 实验现象: (1)电珠亮了;

(2)铝片表面光泽度下降,变白; (3)现象不明显,若加热,则有少量的气泡产生。 结论: (1)铝能导电: (2)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但没有像镁带与氧气反应那样剧烈; (3)铝几乎不能与冷的食醋反应,加热则有少量气泡产生,不如镁带与食醋反应现象明显。 本章作业 1.C 2.A 3.A 4.不一定。(1)固态二氧化碳受热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氨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易溶解碘等物质。化学性质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6.⑴变黑⑵上下浮动,像跳舞一样。 7.(略)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A 2.C 3.(略) 4.(1)红磷的用量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红磷不足:进入瓶中液体的体积不到1/5;原因是红磷没有将瓶中的氧气耗尽。 红磷过量:瓶中进入液体的体积大约为1/5;红磷将瓶中的氧气耗尽了。 (2)(略) 5.氮气,78%;氧气,2l%。3.36。 6.水蒸气;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高山上氧气含量较低,携带氧气瓶可补充供呼吸的氧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2021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章 背记手册+达标测试卷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1节能源的综合利用 一、能源 1.能源的分类 2.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1)提高能源利用率。(2)使用节能产品。(3)开发新能源。 二、化石燃料 三、太阳能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光-热转换,如温室、太阳能热水器等,此种方式是太阳能利用中技术最成熟、转换率较高的方式;二是光-电转换,把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四、化学电池

1.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电池的优点:既可减少大气污染,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3.随手丢弃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重金属(如汞、铅、镉)离子对环境的污染上,这些物质泄漏出来进入水或土壤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物链,最终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要正确使用电池,并妥善回收,集中处理。 五、氢能 氢气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2节新型材料的研制 一、无机材料 1.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2)金属材料使用的历史过程 青铜(商代)―→铁器(春秋)―→铝(近100多年) 金属的应用以及开发年代的先后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密切关系。 (3)新型金属材料 特种合金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合金材料,如储氢合金、记忆合金。 2.无机非金属材料 (1)常见种类:陶瓷、玻璃、水泥等。 (2)优缺点: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但脆性大。 (3)陶瓷材料包括:古代陶瓷和新型陶瓷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用来制造发动机零件、人造骨(关 节、牙)等。

二、合成材料 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 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1.塑料 (1)常见种类: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有机玻璃(PMMA)、聚苯乙烯(PS)。 (2)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比较与鉴别 ①聚乙烯由C、H元素组成,无毒,可用于包装食品;聚氯乙烯由C、H、Cl元素组成, 使用时会分解出有害物质,不宜用于食品包装。 ②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燃烧时的现象: 聚乙烯:易燃烧,燃烧时不冒烟,无臭味; 聚氯乙烯:不易燃烧,燃烧时冒烟,有臭味。 ③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氯乙烯塑料;无 刺激性气味的是聚乙烯塑料。 (3)“白色污染”:难以被降解的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 ①危害: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 ②解决方法: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回收废旧塑料、生产可降解塑料。 2.合成橡胶 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绝缘性、耐高温性、不易老化,用途广泛。 3.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的优点与缺点 ①优点: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 ②缺点:吸水性和透气性差。 (2)纤维的分类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便利、回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金(混合物) (1)合金是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 (2)合金的性能与纯金属不同,硬度和强度一般比纯金属更高,抗腐性也更强。(3)生铁和钢是两种常见的铁合金。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①2Mg + O2 == 2 MgO ②4Al + 3O2 ==2 Al2O3 (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 +2 HCl == FeCl2 + H2 ↑ ②Mg +2HCl ==MgCl2 + H2 ↑ ③2Al +3H2SO4==Al2(SO4)3 +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 +CuCl2 == FeCl2 + Cu ②Mg +ZnCl 2==MgCl2 + Zn ③2Al +3CuSO4==Al2(SO4)3 + 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 + BC == B + AC) 单元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3CO+ Fe2 O3高温2Fe + 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点拨:(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被溶解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分子之中,因此,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外界条件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由此可见,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例】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 D.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 答题关键:对溶液概念全面细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 解析:溶液都是透明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溶液都是无色的,因此A错误。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这说明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等都是相同的,因此B正确。植物油分散到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不具备溶液的特征,属于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错误。将适量的食盐、蔗糖、硫酸铜等物质同时放入水中,它们都会溶解而形成溶液,由此可见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因此D错误。 答案:B 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点拨: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个过程及热量变化 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

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的解释 降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升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 温度改变不明显: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是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表现就不明显,如氯化钠的溶解。 【例】 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B.烧碱 C.食盐 D.生石灰 答题关键:解答此题要熟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物质溶于水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镁等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同时还要注意物质溶于水放热和发生化学变化时放热的区别。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放入水中形成了低温环境,也就是说,该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因此正确答案是A。而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生石灰与水混合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NaOH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 【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 溶液组成的表示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点拨:1.当加入水中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时,溶质只是溶解的那一部分,不溶解的不是

九年级下册化学课本答案沪教版(1)

九年级下册化学课本答案沪教版 P8 1.判别无聊里反映还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A:剧烈反应,产生了很多气泡,触摸杯底有温热的感觉。气体无味。 B:开始有气泡冒出,第二天鸡蛋变大。一周后,鸡蛋外层部分变得半 透明,很有弹性。 P13 1.(1)×(2)×(3)√(4)√ 2.固体食盐怎样溶于水中的?一定量的水为什么只能溶解一定的食盐?为什么搅拌能够减速溶解?溶解过程有放热吗? P19 1.D 2.D 3.A 4.(1)热光(2)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蜡烛燃烧时向环境中释 放能量。 5.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氢原子氧分子 6.变浑浊水蒸气小明同学小亮同学和小光同学小明同学刚熄灭的 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二氧化碳存有,在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导致 石灰水变浑浊猜想是要实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烟;获不能仅凭一个实验事实就得出 结论,要有充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猜想。对白烟成分的猜想要考虑其 来源,是来自蜡烛本身,还是来自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等;或者要依 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特殊属性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存有;或者要对探究过程做出综合分析和反思,以找出问题所在。 P28

1.A 1.(1)√ 固态水中的水分子并不是不运动,而是在固定位置上运动,所以其位置相对固定。 (2)√ 白酒主要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其中的酒精分子与酒精分子、水分子与水分子,以及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之间都存有着相互作用,但 在通常情况下酒精分子的运动速度比水分子要快,所以白酒敞口放置,会有较多的酒精分子从白酒中逸散出来,从而使白酒中的酒精的含量 减小,导致酒的味道变淡。 2.C 3.沉降过滤吸附 4. B A P34 1.D 2.B P35 1.D 2.D 3. 1:2 打开活塞,用燃着饿木条点燃气体,气体可燃烧,并产生淡 蓝色火焰 P40 2. ① 10 ② 阳离子③ 9 P42 1. C 2. 56 3. 2.657×10-26Kg P43 1.D 2. 3.C P49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新型材料的研制()》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9.2 新型材料的研制(1)》教案沪 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无机材料有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类,了解青铜、钢铁等 合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无机非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 法。 4.通过实验,掌握聚乙烯、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 1.知道无机材料的分类,了解无机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掌握聚乙烯、聚氯乙烯的鉴别方 法。 教学难点: 了解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知道无机材料有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类,了解青铜、钢铁等 合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无机非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 法。 4、通过实验,掌握聚乙烯、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 二、自主学习 5、无机材料: (1)无机材料包括、。 (2)人类使用最早的合金是。 (3)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金属材料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人们已研制出各种 、、的特点各种合金以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合金材料,如、。(4)陶瓷.玻璃属于_____________材料,__________可以用来制造耐高温.高强度的陶瓷,______________为原料生产的陶瓷能够制造人工关节等。2、合成材料 (1)合成材料主要包括、、。(2)目前大量使用的塑料品种有、、、。 (3)的急剧增加,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要提倡,,。 (4)课本P 页,活动与探究: 102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 节知识点必备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 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新版)沪教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1、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急速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而引起爆炸。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 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③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4、能源: ①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应合 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②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 ③ 我国的化石燃料的储藏量: 世界及中国化石燃料可开采年限(发布日期 2003-08-22) 石油/年天然气/年煤/年 世界49 57 262 中国23 61 102 ④开发新的燃料和能源:有氢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核能、生物能等。 5、淡水资源和我国水资源现状: ⑴世界水资源现状:

⑵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的人均水量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 1/4 。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1、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性质与反 应 有机物无机物 溶解性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有些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耐热性多数不耐热,熔点较低,一般在400℃ 以下多数耐热,难熔化,熔点一般比较 高 可燃性多数可以燃烧多数不能燃烧 化学反应较复杂,副反应多,反应速率小较简单,副反应少,反应速率较大 3、塑料:塑料的品种很多(见下表),用途也各不相同。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 塑料名称聚酯高密度 聚乙烯 聚氯乙烯 低密度 聚乙烯 聚丙 烯 聚苯乙烯其他 塑料代码01 02 03 04 05 06 07 塑料缩 写代号 PET HDPE PVC LDPE PP PS others 一些塑料制品的废弃物是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材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称为“白色污染”。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有: ①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③使用可降解塑料;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⑤寻求可分解的替代品等。 4、橡胶: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种。常见的合成橡胶有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和氯丁橡胶等。与天然橡胶相比,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和耐高温等性能。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 教案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学习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 思考、讨论、回答,讨论结果填入教材P.152 表6-1中 二、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演示实验:P.163上的实验1、实验2 将实验现象填入教材P.153表6-2中 实验实验现象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食盐加入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蔗糖加入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泥土加入水中液体浑浊、不透明,静置后产生沉淀。 食用油加入水中液体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为上下两层。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概念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分析下列溶液中,什么物质是溶质,什么物质是溶剂。 ①、食盐的水溶液②、氢氧化钠的水溶液 ③、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称为盐酸 ④、医院使用的消毒酒精其中酒精占了75%,水占了25%(体积比)

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章 食物中的有机物测试 沪教版

第八章食物中的有机物 一、单选题 1.(2017?镇江)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物质目的主要实验操作 A 蔗糖、蛋白质溶液鉴别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观察现象 B KCl(K2CO3)固体除杂加入适量稀盐酸,蒸发 C CaCl2和NaCl的混合物分离溶解、过滤、洗涤、烘干、蒸发 D 空气中NaOH变质程度检验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加酚酞,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没有价值的是() A. 将垃圾分类回收利 用 B. 将工厂废液直接排入江河 C. 远离烟草、拒绝毒 品 D.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用烧碱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 服用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干电池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所以对人体用处不大;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应大量服 用 D. 使用新能源,能减少酸雨产生;误食重金属盐,可立即服用蛋清或牛奶解毒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应尽量可能多吃含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 B. 防止“白色污染”,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 C. 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外出是较为低碳的出行方式 D. 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5.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的健康,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工业用盐NaNO2腌制火腿 B. 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 C. 食用清水洗过的霉变大 米 D.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有益人类健康 6.下列说法中,你认为符合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的是() A. 食用碘盐可预防碘缺乏病,人体摄入的碘越多越有利于健康 B. 熨斗、烙铁、炒勺等用品的把柄应选用热塑性塑料制作,便于更好的隔热

九年级化学下册书本(沪教版PDF)前言

写给同学们的话 亲爱的同学,你已经步入了化学世界的大门,初步认识了一些化学现象及其规律,多年来使你感到疑惑的某些问题可能有了答案。但是,自然界的难题实在多,我们学习和探索的步伐不能停息……今天,当你打开下册课本,你将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学习化学,不仅要理解知识,结合实验现象积极思维,学会如何解答书上的习题,还要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合成的新药,可以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燃烧某些石油产品,可为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生产的洗涤剂、化纤衣料和各种材料,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化肥工业的发展,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带来了希望。同时,学习化学能帮助你认识化学在治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如怎样控制工业污染,怎样减少或消除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怎样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替代煤和石油,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含量……今天,你努力地探寻,用知识、智慧和行动去保护环境;明天,地球将会还给你一片绿色,大自然将以更美好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为使你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反复思考,精心编排: 一是广泛收集你熟悉的生活素材,结合你已有的经验和疑问展开讨论。你会发现: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有趣易学。 二是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情景交融,帮助你领悟更多的化学道理,使你的学习多些生动有趣,少些枯燥乏味。 三是设计的化学实验多。希望你勤动手,在“活动与探究”实验和“基础实验”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能力,熟悉有关的化学变化。在“玩”的同时,你会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四是期待你解决的问题多。“你已经知道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本章作业”等栏目向你提出了大量的化学问题,希望你主动地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书的正文中不但有引导语帮助你正确地理解教材,而且通过“方法提示”栏目阐述操作要点;在章末设立“整理与归纳”,通过问题线索使你逐渐养成复习整理、回顾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最后,希望同学们经常交流学习方法,努力学好化学,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聪明才智。 祝你成功! 编者 2012年1月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沪教版2019年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

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案沪教版九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之前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矿物并对溶液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具备了一些化学技能。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仍延续了前几章的特点,从与生活相关的、大家熟悉的物质出发,教学内容分“活动与探究”和“交流和讨论”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弹性处理,让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把握教学分寸,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从知识体系角度看,本章是全书中内容较系统化的一章,它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深化。要求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大致了解,理解掌握典型的酸、碱、盐的性质及运用,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本章结构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学习呈酸性的一类物质——酸,掌握常见酸的性质,初步认识酸的性质与氢离子的关系。 3、学习呈碱性的一类物质——碱,掌握常见碱的性质,初步认识碱的性质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 4、学习中和反应,在认识中和反应的产物时,进一步认识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的关系和初步认识盐,然后学习盐的性质。 5、学习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 第一节 重点: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判断和测定。 难点: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难点: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节 重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正确使用。 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建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教案(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与常见金属、非金属的反应)以及氧气 的检验方法、含量测定。 2、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 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4、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收集 与验满方法)。 【学习重难点】 1.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含量测定。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前置性补偿】 1.空气 (1)空气的各成分 。 (2)氮气 (3 )稀有气体 2.氧气 (1)氧气的用途: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 *铁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 (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变化) 性质:一般 与其它物质反应,曾被称为 “惰性气体”。通电时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用途:作焊接 气、用与霓虹灯和激光技术。 性质:化学性质 ,常温下很 和其它物质反应。 用途:充氮包装,保存 ;作 气。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氧气收集方法: 例题讲解: 例一、易混知识清单 ●除去CO中混有的CO2,可使混合气体通入中。 ●除去CO2中混有的CO和H2,可使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中。 ●检验CO2中是否混有水蒸气,可用检验,若混有水蒸气可用 除去。 例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标志着我国已跨入航天领域国际领先行列。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宇宙飞船中可用超氧化钾(KO2)作为氧气再生剂。超氧化钾是一种固体,它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4KO2+2CO2==2K2CO3+3O2。为了验证这个反应能够产生氧气,该小组同学以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来与KO2反应制取O2,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1)C处应从A、B两种装置中选择作CO2发生装置。检验G中集气瓶内收集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以在取出集气瓶后,用检验。 (2)已知CO2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D装置的作用是。 (3)为了除去O2中可能混有的CO2,F中可盛放过量溶液。 (4)有同学提出,上述实验能生成氧气可能与CO2中混有的水蒸气有关。若要检验干燥的 CO2能否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氧气,你对上述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是 【形成性检测】 1.长江、张华同学在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后,知道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再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是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提出问题】Al2O3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作出猜想】Al2O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 划 Chemistry teaching plan for the third year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