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通则

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

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二、内服中成药

三、中药注射剂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二、艾灸注意事项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四、刮痧注意事项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

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

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

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

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

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

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

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

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

附录3: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少食多餐。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氧疗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6.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7.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列缺、内关、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8.艾灸疗法:遵医嘱艾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9.指导患者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三)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7.刮痧疗法:感受外邪引起的发热,遵医嘱刮痧疗法,可选择大椎、风池、肺腧、脾腧等穴位。

(四)腹胀纳呆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味,及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7.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穴等穴位。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不足时,可安排少量多餐,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避免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摄入。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详见中药制剂使用通则)

2.中药静脉给药(详见中药制剂使用通则)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

3.中药熏蒸(详见附录)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5.艾灸(详见附录)

6.中药泡洗(详见附录)

7.拔火罐(详见附录)

8.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

9.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三)物理治疗

1.抹胸拍肺:两手交替由一侧肩部由上至下呈斜线抹至另侧肋下角部,各重

复10次。两手自两侧肺尖部开始沿胸廓自上而下拍打各10次。注意事项:拍肺力度适中。

2.胸部叩击:患者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叩击120~180次,叩击时发出一种孔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注意事项:①叩击前听诊评估;②用单层薄布覆盖叩击部位;③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及衣服拉链、纽扣等处;④叩击力量应适中,宜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

3.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的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注意事项:①不宜在空腹、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①有效咳嗽时,可让患者怀抱枕头。

4.振动排痰:可采用振动排痰机每日治疗2~4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事项:①不宜在饱餐时进行,宜在餐前或餐后1~2小时为宜;②叩击头应避开胃肠、心脏,脊柱等部位。③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制叩击头罩,避免交叉感染。

(四)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两膝半屈或膝下垫小枕,使腹肌放松。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幅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动,抑制胸廓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气潮气量。同时可配合缩唇呼气法,每天进行锻炼,时间由短到长,逐渐习惯于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

2.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呼吸7~8 次,每次1O~20分钟,每日锻炼2次。

3.呼吸操(坐式呼吸操):坐于椅上或床边,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屈吸伸呼;平静深呼吸4~8次;展臂吸气,抱胸呼气4~8次;双膝交替屈伸4~8次,伸吸屈呼;双手抱单膝时吸气,压胸时呼气,左右交替4~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上身左右旋转4~8次,旋吸复呼。

4.注意事项:①呼吸功能锻练时,全身肌肉要放松,节奏要自然轻松,动作由慢而快。①呼吸功能锻练不可操之过急,要长期坚持锻练。①呼吸功能锻练不宜空腹及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①呼吸操一般每日练习2~3次,每次5~10分钟,根据个人病情进行,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指导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4.经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联合应用,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5.自我保健锻炼

(1)步行:每日步行500~1500米,运动量由小到大,开始时,可用自己习惯的中速步行,以后可采用中速—快速—慢速的程序步行。

(2)按摩保健穴位:经常按摩睛明、迎香、颊车、合谷、内关、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

(3)足底按摩:取肾、输尿管、膀胱、肺、喉、气管、肾上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摩3分钟,每日3次。

(4)叩齿保健:指导患者叩齿,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左右。叩齿时可用双手指有节律的搓双侧耳孔,提拉双耳廓直到发热为止。

(5)传统养生操:可选择五禽戏或太极拳或八段锦,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15分钟。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胀气食物。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

2.外寒内饮证:宜进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食物,如紫苏粥、白果煲鸡等。

3.风热犯肺证:宜进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物,如金银花茶。

4.痰浊雍肺证:宜进食清肺化痰、理气止咳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汤等。

5.肺气郁闭证:宜进食开郁宣肺、降气平喘的食物,如杏仁粥、萝卜生姜汁等。

(三)情志调理

1.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常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责任护士应主动介绍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引起肺胀病的原因和转归,指导排痰和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积极防治,消除消极悲观态度及焦虑情绪,克

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改善其治疗依从性。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排解烦恼及忧愁,通过适当运动,音乐欣赏、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避免忧思恼怒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4.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对呼吸功能锻炼的配合及依从性较差

患者年龄较大,对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较难掌握;同时对锻炼效果期望过高,但实际效果并非立竿见影,故容易失去坚持锻炼的信心。

1.解决思路:

(1)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护士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案。

(3)采用多种教育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使患者易于接受和理解。

(4)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争取亲友等社会支持,提高患者训练的信心。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外寒内饮证□风热犯肺证□痰浊雍肺证□肺气郁闭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久咳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

(二)肺阴虚证:咳嗽气短、干咳痰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口渴、舌赤少苔、或舌体瘦小、苔薄。

(三)气滞血瘀证:咳嗽气短而不爽、气促胸闷、心胸刺痛或胀痛、痞块疼痛拒按、唇暗、舌紫暗或有瘀血斑、苔薄。

(四)痰热阻肺证:痰多咳重、痰黄黏稠、气憋胸闷、发热、舌质红、苔黄腻或黄。

(五)气阴两虚证:咳嗽有痰或无痰、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时有心悸、舌质红苔薄或舌质胖有齿痕。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观察呼吸情况、咳嗽的声音以及有无咳痰,痰液的性质、颜色、量;遵医嘱雾化吸入后观察有无咳痰以及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及刺激性气味。

3.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少说话;痰液粘稠难咯者,经常变换体位。

4.协助翻身拍背(咯血及胸腔积液者禁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咳痰后以淡盐水或漱口液漱口。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7.进食健脾益气补肺止咳食物,如山药、白果等。持续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或薄荷叶泡水代茶饮,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二)咯血

1.密切观察咯血的性质、颜色、量及伴随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皮肤弹性等,准确、及时记录。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指导患者不用力吸气、屏气、剧咳,喉间有痰轻轻咳出。

4.少量咯血静卧休息;大量咯血绝对卧床,头低脚高位,头偏向健侧,尽量少语、少翻身。

5.及时清除口腔积血,淡盐水擦拭口腔。

6.消除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禁恼怒、戒忧愁、宁心神。

7.少量出血者可进食凉血养血、甘凉滋养之品,如黑木耳、茄子等;大量咯血者遵医嘱禁食。

(三)发热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病室凉爽,光线明亮,空气保持湿润。

3.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避免劳累。

4.协助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内衣,切忌汗出当风。

5.穴位按摩,可选择合谷、曲池或耳尖、大椎放血(营养状况差者慎用)。

6.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猕猴桃、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阴虚内热者,多进食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莲藕、杏仁、银耳、梨等。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四)胸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遵医嘱予止痛剂后观察用药反应。

2.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色调淡雅,避免噪音及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3.给予舒适体位,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胸痛严重者,宜患侧卧位。

4.避免剧烈咳嗽,必要时用手按住胸部疼痛处,以减轻胸痛。

5.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肺等穴位。

7.遵医嘱使用理气活血通络中药外敷。

(五)气促胸闷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3.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减少说话等活动,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4.与患者有效沟通,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焦虑等。

5.教会患者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

6.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床适量活动,以增加肺活量。

7.遵医嘱协助胸腔穿刺抽水或胸腔药物灌注,治疗后观察症状、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营养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脾、肾等穴位。

(六)便溏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等穴位。

4.穴位按摩,可选择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等穴位。

5.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6.进食健脾养胃及健脾利湿食物,如胡萝卜、薏苡仁、赤小豆、栗子等。严重便溏者适量饮淡盐水。

(七)纳呆

1.病室空气流通、新鲜。

2.做好心理疏导,化解不良情绪。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脾、胃、交感等穴位。

4.穴位按摩,可选择足三里、阳陵泉、内关、脾腧、胃腧等穴位。

5.进食增加肠动力的食物,如苹果、番茄、白萝卜、菠萝等,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少食多餐。

(八)便秘

1.指导患者规律排便,适度增加运动量。

2.餐后1~2小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缓泻剂。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胃、脾、交感、皮质下、便秘点等穴位。

5.穴位按摩,可选择天枢、脾腧、肓腧、大肠腧等穴位,寒证可加灸。

6.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洗。

7.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菱藕、粗粮等,适当增加液体的摄入。

(九)恶心呕吐

1.保持病室整洁,光线色调柔和,无异味刺激。

2.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物,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3.保持口腔及床单位清洁,协助淡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4.体质虚弱或神志不清者呕吐时应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5.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山药、小米、百合等;少食多餐,每天4~6餐;避免进食易产气、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呕吐后不要立即进食,休息片刻后进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频繁呕吐时,宜进食水果和富含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水分和钾离子。

6.因呕吐不能进食或服药者,可在进食或服药前先滴姜汁数滴于舌面,稍等片刻再进食,以缓解呕吐。

7.指导采用放松术,如聆听舒缓的音乐、做渐进式的肌肉放松等。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脾、胃、神门等穴位。

9.穴位按摩,可选择合谷、内关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止咳糖浆:①不要用水稀释;②避免污染瓶口;③存放在阴凉避光处。

(2)益肺清化膏:①饭后半小时口服;②忌辛辣、油腻食物。

(3)肺瘤平膏:饭后半小时温水冲服,腹泻、咳血者忌用。

2.注射给药

(1)康莱特注射液:①对薏苡仁油、大豆磷脂、甘油过敏者慎用;②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③使用带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

(2)复方苦参注射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超过40滴/分钟。

(3)榄香烯注射液:①稀释后宜在4小时内输注完成;②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

①遵医嘱阿是穴贴敷;②保留时间6~8小时。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4.艾灸(详见附录)。

5.中药泡洗(详见附录)。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避免受凉,勿汗出当风。

2.保证充分的休息,咳血者绝对卧床。

3.经常做深呼吸,尽量把呼吸放慢。

4.戒烟酒,注意避免被动吸烟。

(二)饮食指导

1.肺脾气虚证:进食补益肺气、脾气的食品,如糯米、山药、鹌鹑、乳鸽、牛肉、鱼肉、鸡肉、大麦、白扁豆、南瓜、蘑菇等。食疗方:糯米山药粥。

2.肺阴虚型证:进食滋阴润肺的食品,如蜂蜜、核桃、百合、银耳、秋梨、葡萄、萝卜、莲子、芝麻等。食疗方:核桃雪梨汤。

3.气滞血瘀证: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桃仁、大白菜、芹菜、白萝卜、生姜、大蒜等。食疗方:白萝卜丝汤。

4.痰热阻肺证:进食清肺化痰的食品,如生梨、白萝卜、荸荠等,咳血者可吃海带、荠菜、菠菜等。食疗方:炝拌荸荠海带丝。

5.气阴两虚证: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桂圆、瘦肉、蛋类、鱼肉,山药、海参等。食疗方:皮蛋瘦肉粥、桂圆山药羹。

(三)情志调理

1.采用暗示疗法、认知疗法、移情调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志状态。

2.指导患者倾听五音中的商调音乐,抒发情感,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态,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3.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简化太极拳锻炼。

4.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5.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给予情感支持。

6.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一)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的静脉通路问题

解决思路:

1.探索不易导致感染的下腔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2.制定股静脉置管的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

3.只能选择下肢浅静脉穿刺时,首选外踝前静脉。

(二)强迫体位患者如何预防压疮

解决思路:

1.合理选择护理器具,如多功能护理床、翻身板、防压疮气垫/软垫等。

2.中医药特色预防措施的挖掘。

3.提高患者对皮肤护理的依从性。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肺脾气虚证□肺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热阻肺证□气阴两虚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毒蕴证:疮周有痒痛,疮面腐肉较多,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夜难入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二)湿热瘀阻证:疮面腐肉未完全脱尽,脓水淋漓,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三)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生,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饮食宜消化,均衡营养,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鱼、虾、蟹、葱、蒜、辣椒等。

(二)疮面腐肉未脱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2.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根据医嘱,疮面脓腐较多难以清疮者,外敷提脓祛腐药物或油膏,如逐腐祛瘀胶囊、红油膏等;渗出较多者,予清热解毒利湿收敛的中药煎液湿敷患处,如黄连、马齿苋、土槿皮等,外用油膏贴敷。

4.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遵医嘱予清热解毒消肿油膏贴敷,如金黄膏等,观察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5.脓水多而臭秽,引流通畅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局部疮面,每日1次。

6.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多时及时更换。

(三)疮面新肌不生

1.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水煎液等。

2.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艾灸疮面,每日1次。

3.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时,动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中医护理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的护理模式。随着人们对中医的认可和需求增加,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方案,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步骤和评估方法等。 二、目标 中医护理方案的目标是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具体目标包括: 1. 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2. 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3. 增加患者对中医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中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和推广,推动中医与西医的融合。 三、内容 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 切等,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2.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3. 中医调理: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增 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中医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 5. 中医康复:对于需要康复的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包括康复训练、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四、实施步骤 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步骤如下: 1.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2.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明确治疗目标和具体护理措施。 3. 实施护理措施:按照护理计划,进行中医治疗、调理、养生和康复等护理措施。 4.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效果,评估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护理措施。 5. 教育和指导:向患者和家属提供中医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育和指导,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五、评估方法 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症状缓解程度等,评估护理方案的效果。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向患者和家属了解他们对中医护理方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通则 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 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二、内服中成药 三、中药注射剂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二、艾灸注意事项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四、刮痧注意事项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中医护理工作方案

中医护理工作方案 篇一: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实施方案 |只看该作者|倒序阅读|打印“三分医治、七分护理”的理中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已是表现中医特色优提高中医打造我院护理工作品牌,参照“切近患者、切近突出重点、整体推动,技术操作规程》辨证明确护理、医疗、药剂、 刮痧;外科、骨科、妇产科中药熏洗等。3.情志护理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4.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工作要点1.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实施应尊重患者。充分考虑患者习惯、喜好等。2.应符合患者疾病证型的护理要求。按照患者病情转变辨证施护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三、保障办法(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1.医院成立中医护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对医院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及临床护理职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疗效评估。2.护理部门和护理人员护理部(1)负责组织指导全院各病区规范地实施中医适宜护理技术。(2)负责肯定全院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项目,制定中医护理工作检查评估办法、标准、细则等,并组织实施。(4)按期与医院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推动。护士长(1)负责组织本病区全面、规范地实施中医护理工

作。(2)负责组织开展本病区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疗效评估及持续改良。病区护士遵循医嘱规范执行各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医疗部门及医师医务科(1)为临床中医护理实施提供医疗方面的相关保障和指导。(2)增强对医师开具医嘱的规范化管理。医师(1)依据辨证施治原则开具中医护理(技术)相关医嘱。(2)增强对医嘱执行的指导、催促、检查。4.药剂部门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必要的药学服务和专业指导。5.后勤保障及财务部门为临床护理的实施提供后勤保障及财务支撑服务。(二)增强督导,落实责任各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踊跃配合指导支持中医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医护理工作领导小组每一个月对开展中医护理工作情况通过实地检查及病历追溯的方式进行督导检查,并进行通报。对于适宜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病人要求开据有关医嘱率达到100% ,对于不予开据医嘱或开据医嘱后不予实施护理的科 室,对责任人及科室负责人给予相应的经济惩罚及通报批评。 附:某某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中医医院护理部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某某中医医院 中医护理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诊疗手段,结合现代医学科技,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的一种护理方式。在中医护理方案中,针灸、推拿、食疗等中医手段无疑成为了重点。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医护理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诊断 中医护理方案的第一步就是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以辩证论治为核心,诊断基本步骤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相互印证,全面而准确地了解病情。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根据中医诊断结果,制定特定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针灸 针灸是中医护理方案中的常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治疗效果,比如,“太冲穴”可舒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足三里”具有补虚,益气的功效等等。 三、推拿 推拿也是中医护理方案的一种常见治疗手段。它通过手法的按 摩和揉捏,改善人体气血质量,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推拿方式有推、揉、按、捏、拨、叩等。它们各有适用 范围,常用于头痛、颈肩疼痛、肌肉酸痛、失眠等患者的治疗。 四、食疗 在中医护理方案中,食疗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本质 在于通过饮食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 比如,将红枣、花生、莲子、核桃等食材熬水饮用,有益于养 血补气,防治衰老;将百合、玉竹、枸杞等熬成汤饮用,有益于 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等。

五、现代技术辅助 在中医护理方案中,现代技术也可作为辅助手段,能够提高中医护理的质量。 比如,中医影像技术,它通过彩超、CT、MRI等现代化医疗设备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诊断,有效提高了中医诊断精度;电子耳针是电子技术与中医治疗相结合的产物,它以针灸为基础,利用电脉冲治疗针灸作用区域,能够更全面地达到针灸治疗的效果。 总之,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治疗方式比较特殊的护理方式,而且它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都有着卓越的效果。诸如身体疲劳、头痛、颈肩疼痛、神经衰弱等等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的理论和技术也在慢慢的发展和提高,将来将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中医护理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护理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感冒:推荐采用中药汤剂进行疗程治疗,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2.咳嗽:建议采用中药合剂进行治疗,配合刮痧、艾灸等中医疗法。 3.高血压:推荐采用中药调理血压,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4.糖尿病:建议采用中药降糖,配合推拿、足浴等中医疗法。 5.冠心病:推荐采用中药调理心血管功能,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6.高血脂:建议采用中药调理血脂,配合刮痧、艾灸等中医疗法。 7.便秘:推荐采用中药通便,配合腹部按摩、中药灌肠等中医疗法。 8.痛经:建议采用中药调理月经,配合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 9.颈椎病:推荐采用中药调理颈椎,配合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 10.腰椎病:建议采用中药调理腰椎,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11.风湿性关节炎:推荐采用中药调理关节,配合艾灸、拔罐等中医 疗法。 12.鼻炎:建议采用中药滋阴清热,配合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 13.风热感冒:推荐采用中药清热解毒,配合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 14.肺炎:建议采用中药清肺化痰,配合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 15.高原反应:推荐采用中药调理气血,配合推拿、针灸等中医疗法。

16.慢性支气管炎:建议采用中药调理气道,配合艾灸、推拿等中医 疗法。 17.肾结石:推荐采用中药利水通淋,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18.肠炎:建议采用中药清热解毒,配合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19.失眠:推荐采用中药安神补脑,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以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19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这些方 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试行,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疗法,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中医护理服务,促进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疗和治疗方面有独到的理论和实 践经验。中医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关注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中草药、针灸、按摩和饮食等方法实现身体的自愈能力。在护理方面,中医同样有一套独特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中医护理的理念 中医护理的理念是“治未病”,即通过预防和调节身体的变化,提高抵抗力和免 疫力,从而达到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医认为,身体健康取决于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如果人体内部出现不平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护理中,中医重视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流通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个体的整体调理。 2.中医护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中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气功疗法 和饮食调理等。 (1)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护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疾 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中医师会开出适合的中草药方剂,供患者内服或外用。中草药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可以改善身体的微环境,提高免疫力,并有助于身体的自愈。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护理中另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针灸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3)按摩疗法:按摩疗法在中医护理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按摩以手法轻 柔而有力,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并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消除疲劳,还可以改善睡眠和调节情绪。

(4)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中医护理中一种特殊的运动疗法。通过调整呼吸 和身体姿势,通过练习,可以改善体质和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气功疗法注重身心合一,通过调节气息和意念,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免疫力,达到健身保健的效果。 (5)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 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根据不同体质和疾病,中医师会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如平衡膳食搭配、按时进餐、忌食过冷过热的食物等。 3.中医护理的优势 中医护理相对于传统的西医护理有着独特的优势。 (1)个性化护理:中医护理注重个体的整体调理,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疾 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使得治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综合治疗:中医护理综合运用中草药、针灸、按摩和饮食等方法,通过 多种途径调理身体,达到身体整体平衡和功能恢复的效果。 (3)强调预防:中医护理重视疾病的预防,注重调整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 免疫力,提供全面的健康保护,减少疾病的发生。 4.中医护理的案例 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针灸护理可以改善颈椎病、腰 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按摩护理可以缓解疲劳、改善睡眠,中草药护理可以改善皮肤病等。这些案例表明,中医护理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医护理是一种独特的护理理念和方法,注重个体的整体调理和防病治 未病。中医护理包括中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气功疗法和饮食调理等方法,能够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中医护理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综合治疗和个性化护理,可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国家52个中医护理方案

国家52个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是指中医学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不同疾病和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下面将介绍国家52个中医护理方案。 1.失眠症:通过针灸、按摩和中药调理,调整脾胃功能,安神助眠。 2.便秘:通过中药泻下和推拿手法,改善肠道蠕动,达到通便的效果。 3.高血压:采用穴位按摩和草药调理,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4.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针刺和中药调理,调节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 5.冠心病:采用中药调理和推拿手法,舒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 6.慢性胃炎:通过中药调理和食疗,保护胃黏膜,缓解症状。 7.脑卒中:使用针刺和中药调理,促进脑细胞再生,恢复运动功能。 8.哮喘:采用推拿手法和草药调理,舒展气管,减轻病情。 9.慢性肾炎:通过中药调理和食疗,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 10.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推拿手法和中药调理,缓解腰痛,改善脊柱功能。 11.风湿关节炎:使用针刺和中药调理,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活动能力。 12.痛经:通过中药调理和推拿手法,调节血气,缓解痛经。 13.月经失调: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改善内分泌功能,调整月经周期。 14.慢性咽炎:通过食疗和中药调理,减少咽炎发作,缓解症状。 15.肝炎:使用中药调理和针刺,提高免疫力,促进肝细胞修复。 16.乏力症:通过中药调理和按摩,补气养血,增加体力。 17.子宫肌瘤:采用中药调理和推拿手法,缓解瘤块,改善月经。

18.肺结核:通过中药调理和针刺,抗菌排痰,促进康复。 19.白血病:采用中药调理和针刺,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恢复。 20.胃溃疡:通过中药调理和食疗,减少酸性刺激,促进溃疡愈合。 除了上述疾病,中医还有更多护理方案,如肺痨、脑瘤、溃疡性 结肠炎、甲亢等,每一个方案都是根据具体疾病的病理特点和患者的 个体差异量身定制的。这些中医护理方案综合运用了中医的诊疗思想、草药知识以及针灸操作技术等,能够调理身体的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案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使用中药或针灸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52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践探索

52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践探索 目的深入的探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52个中医护理方案中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通过建立组织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制定管理制度,制订评价标准体系,组织分层次培训,分划科室落实,加强质量控制,优化流程和优化评价体系等系列工作,对对全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中医护理方案情况应用进行总结分析,并针对运用过程中遇到的相应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做出可持续改进措施。结果中医护理方案多方面给予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提高了中医治疗效果及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而该院52个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医护配合欠佳、主观评价性较强等问题,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及奖惩措施给予支持、制定客观评价指标等措施,通过改善前后统计对比,取得满意结果。结论在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当今卫生系统医改新形势下,中医护理面临着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对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培养护士的临床思维,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高了中医护理效果,推动了中医护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践;探索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eply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practice of 52 TCM nursing plans issu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TCM nursing plan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by establishing and organizing the leadership team and implementation team,mak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formulating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system,organizing the layer training,enhancing the quality control,and optimizing the process and evaluation system,and the solutions were search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and making the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measures. Results The systematic and definite professional guidance from many aspects in TCM nursing plans improved the TCM treatment effect and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atients to the TCM nursing technologies,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course of 52 TCM nursing plans,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bad medical cooperation and strong subjective evaluation,and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issuing the related paper and measures. Conclusion The TCM nursing is facing a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under the health system medical reform situ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course of TCM nursing plan,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CM nursing pl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andardizing the TCM nursing behavior,training 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nurses,promoting the disease recovery,improving the TCM nursing effect and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CM nursing work. [Key words] TCM nursing plan;Clinical practice;Exploration 2013—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颁布了52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

中医护理工作计划(5篇)

中医护理工作计划(5篇) 中医护理工作方案(5篇) 中医护理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按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护士在职连续教育实施方案抓好护士的“三基”及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工作 1、重点加强对新入院护士、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护理部方案上半年以强化基础护理学问为主,增加考核次数,直至达标。 2、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各科制定出周期内专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方案,每年组织考试、考核2—3次,理论考试要有试卷并由护士长组织进行闭卷考试,要求讲究实效,不流于形式,为培育专科护士打下扎实的基础。 3、基本技能考核:属于规范化培训对象的护士,在年内16项基本技能必需全部达标,考核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抽考。其他层次的护士方案支配操作考试一次,理论考试二次。 4、强化相关学问的学习把握,组织进行一次规章制度的实际考核,理论考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检查遵章守规的执行状况。 (二)、加强人文学问的学习,提高护士的整体素养 1、组织学习医院服务礼仪文化,强化护士的现代护理文化意识,先在护士长层次内进行争论,达成共识后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提升素养活动,制定训练方案及详细的实施方案。

支配全院性的讲座和争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护士社交礼仪及职业服务礼仪。开展护士礼仪竞赛活动,利用“5.12”护士节期间掀起学礼仪、讲素养的活动月,组织寓教寓乐的节日晚会。 (三)、更新专业理论学问,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随着护理水平与医疗技术进展不平衡的现状,各科室护士长组织学习专科学问,如遇开展新技术项目及特别疑难病种,可通过请医生授课、检索文献资料、护理部组织护理查房及护理睬诊争论等形式更新学问和技能。同时,有方案的选送部分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术水平。 二: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一)、年初举办一期院内护士长管理学习班,主要是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技巧及护理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当今社会人群对护理的服务需求,新的一年护理工作展望以及护士长感情沟通沟通等. (二)、加强护士长目标管理考核,月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科室护理质量与护士长考评挂钩等管理指标。 (三)、促进护士长间及科室间的学习沟通,每季组织护理质量交叉大检查,并召开护士长工作阅历沟通会,借鉴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三、加强护理质量过程掌握,确爱护理工作平安、有效 (一)、连续实行护理质量二级管理体系,尤其是需开发提高护士长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同时又要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明确各自的质控点,增加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二)、建立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可追溯机制,护理部人员常常深化各科室检查、督促、考评。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病人、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候要点 (-)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 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 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 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 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白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 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痞,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 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损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 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国家52个中医护理方案(一)

国家52个中医护理方案(一) 方案策划:国家52个中医护理 背景和目的 •建立国家中医护理制度,提高中医传统诊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推广中医护理服务,普及中医保健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建立全国性中医护理服务网络,推进中西医结合,提高综合诊疗水平。 方案内容 1.成立国家中医护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协调、指导、监督国家中 医护理服务规划和实施; 2.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2个中医护理服务模范机构,设立52个中医 护理服务示范基地,由国家中医护理委员会组织和指导; 3.对中医护理服务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证,建立中医护理服 务使用标准,确保服务质量; 4.加强中医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中医护理服务人员的 综合素质; 5.推广中医护理知识,组织开展中医保健知识普及活动;

6.建立中医护理服务评价机制,对中医护理服务进行定期评估,促 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实施措施 高层次支持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建立国家中医护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 方案,并协调相关部门配合; 2.国家发改委给予资金扶持,支持国家中医护理委员会组织开展工 作,并鼓励社会投入。 选址设立示范基地 1.根据城乡区域分布、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等因素,选取52个中 医护理示范基地; 2.确定基地建设标准和建设时间表; 3.建立基地管理机制,确保基地规范运营。 中医护理服务认证 1.制定中医护理服务认证标准和评价指标; 2.开展中医护理服务认证工作,建立认证机构,并对通过认证的中 医护理服务机构进行公示; 3.对未通过认证的机构和不符合服务标准的中医护理服务机构进行 整改和取缔。

人员培训和考核 1.制定中医护理服务人员培训和考核标准; 2.组织开展中医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并建立考核机制; 3.对未通过考核的中医护理服务人员进行整改和培训。 中医护理知识普及 1.开展中医护理知识普及活动,利用多种媒介宣传中医护理知识; 2.建立中医护理知识问答平台,方便民众咨询和学习中医护理知识; 3.加强中医护理知识普及对学生、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教育。 服务评价机制 1.建立中医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2.对中医护理服务机构和中医护理服务人员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 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3.对获得优秀评价的中医护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预期成效 •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推广中医护理知识,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建立中医护理服务网络,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

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 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1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三)纳呆 1.观察饮食状况、口腔气味、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等穴。

中医护理方案大全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 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膩。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澹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 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 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 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 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 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 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 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 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 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 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 遵医嘱中药煎洗。 5. 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便秘 1. 观察排便的频次。 2. 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腕、支沟等穴。 4. 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 遵医嘱刮瘀:刮背脊部膀胱经腰紙段,大肠俞刮至出痂: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瘀;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痂。 (五)肛周潮湿瘙痒 1. 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 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 遵医嘱中药熏洗。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1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