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1.一般生化标志物

如:血尿钙、磷、镁

2.骨代谢调控激素

1)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

维生素D的作用:①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②促进肾小管钙磷重吸收,③促进骨钙动员到循环中,④促进钙盐在骨基质内沉积。25羟维生素D(25(OH)D)半衰期21天,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是25(OH)D经过1α羟化酶羟化后的产物,是最具活性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但半衰期只有4~6小时,且血中浓度仅为25(OH)D的千分之一。因此临床上常用25(OH)D来反应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甲状旁腺素(PTH)

PTH的生理功能:①在肾脏增加尿钙重吸收、抑制尿磷重吸收并调节维生素D在肾脏的活化和代谢,②既刺激骨形成也刺激骨吸收,但刺激骨吸收占主导地位。PTH易受生理节律及进餐状态的影响,应在过夜空腹状态下检测。

3)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

FGF23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磷调节激素,作用:①减少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排泄,②抑制1,25(OH)2D的合成并增加其代谢,从而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

3.骨转化标志物(BTMs)

包括: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

成骨细胞中含有大量Ⅰ型前胶原,成骨时被分泌到细胞外,裂解为Ⅰ型前胶原N端肽

(P1NP)、Ⅰ型前胶原C端肽(P1CP)、Ⅰ型胶原。Ⅰ型胶原被组装在类骨质中,钙磷沉积其中形成羟基磷灰石(即类骨质的矿化);P1NP及P1CP作为代谢产物进入血尿中,及临床上检测的反应骨形成的标志物。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由成骨细胞分泌,肝功能正常人,来源于骨骼及肝脏的ALP各占总ALP的一半,当bALP生高时,总ALP也相应升高,故总ALP也可反映骨形成的状态。

骨钙素(OC)产生较晚,在成骨细胞合成类骨质时释放到细胞外骨基质,同时破骨时OC 也会生高,故其事反应骨转化水平的总和指标。骨钙素的大N端片段比OC全片更稳定,敏感性及重复性更佳。

2)骨吸收标志物

在骨组织中,Ⅰ型原胶原两端的非螺旋氨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

或羟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通过吡啶啉(Pry)或脱氧吡啶啉(D-Pry)将两个相邻的Ⅰ型原胶原分子相连,而羟脯氨酸(HOP)在胶原分子内部通过氢键起到稳定胶原纤维的作用。当Ⅰ型胶原在赖氨酰氧化酶作用下降解后,即释放出HOP、NTX、CTX、Pry、D-Pry,着五种标

志物反应了骨吸收过程中的胶原降解。常用的CTX有α-CTX及β-CTX,两者均含有Ⅰ型胶原分子间交联物的重要区段和近似交联物的残基,其结构可保护其不受肾脏降解,稳定性较好。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是由破骨细胞产生的非胶原蛋白质,破骨细胞将降解的胶原代谢产物吞入细胞中,并和含有TRAP-5b的细胞囊泡相融合,在囊泡中胶原代谢产物被TRAP-5b产生的氧化应激产物所破坏并和TRAP-5b一起从基底外侧的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因此,外周循环所测的TRAP-5b与骨吸收呈正相关。

目前国际上多推荐P1NP为首选骨形成标志物,β-CTX为首选骨吸收标志物。

成骨相关标志物

ALP: 早期成骨标志,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细胞膜的韩结合转运蛋白,促进细胞成熟、钙化,ALP的定量检测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分化水平,其活性越高,说明前成骨细胞向成熟的成骨细胞分化的越明显。ALP活性的高表达是成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早期标志,ALP活性增强时,骨形成增强,并促进骨基质矿化形成,故ALP的活性是反映成骨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良好指标(Brighton CT, Fisher JR Jr,Levine SE,et al. The biochemical pathwaymediating the proliferativeresponse of bone cells to amechanical stimulus[J]J Bone Joint SurgAm, 1996,78(9): 1337-1342.)。棕黄色为ALP阳性表达,绿色为细胞核。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新生骨小梁的边缘。 Runx2:表达于创伤愈合早期,早期表达量高,表达于细胞核,棕色为Runx2阳性表达,绿色为细胞核。阳性着色位于胞核,主要分布于新生骨小梁的周围及边缘。早期促进分化,晚期抑制分化。Runx2表达于由MSCs分化而来的OB、软骨细胞、成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是决定MSCs向OB分化和OB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录因子。Runx2可与成骨细胞特异性顺式作用原件 (Osteoblast-specific cis-acting elements, OSE)结合,促进OCN、骨桥素(Osteopontin , OPN)、骨诞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和Coll的转录和翻译,说明Runx2不仅调控OB的分化,还参与调节OB的功能。 OCN:成骨细胞分泌蛋白。骨钙素,又名骨7一轻基谷氨酸蛋白(boney一earboxyglutamicacid一containingprotein,BGP),为骨非胶原性蛋白的主要成分,是骨组织的特异性蛋白。它是由成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激素样多肤。目前认为血清的骨钙素是反映成骨细胞功能的生化标志物〔洲。成骨细胞合成骨钙素后,大部分沉积于骨基质,小部分释放入血。血液循环中的骨钙素与合成的骨钙素总量有高度的相关性。它反映骨代谢的瞬间变化。血清骨钙素不是骨基质释放出来的,而是成骨细胞新合成的。成骨细胞合成的骨钙素大约有20%释放入血,血清骨钙素和骨组织骨钙素呈正相关,因此血中的骨钙素测定可反映成骨细胞的功能状

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上)

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上)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老年人高发的疾病。骨骼新陈代谢旺盛,存在着骨形成与骨丢失的代谢平衡,这种平衡受到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诱发骨质疏松和骨折。 骨标志物可反映全身性的骨代谢变化,是临床重要的诊断工具。那么,目前临床上有哪些常用的骨代谢标志物呢?它们又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呢? 今晚八点,医学界内分泌频道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于明香教授,为我们带来《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上》的讲题。如果大家有兴趣参与我们的课堂直播,可直接进入我们的APP医生站找到相应的课程报名参与! 讲座信息讲课专家:于明香主任医师教授 主讲题目: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上 讲课时间:2015-1-12 20:00~21:00(周二) 听课方式: 下载“医生站”APP后,点击“讲座”,找到本课程报名听课。如何下载医生站? 按住图中二维码3秒钟,识别二维码后,按提示步骤下载并安装;专家简介于明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4年青岛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2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11-2012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访问学者 第四、五届上海市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学组委员,上海市康复学会骨质疏松学组常委 已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5部,为十四、十五版《实用内科学》编委,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 2、器官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专长: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疾病,尤其骨代谢疑难杂症与器官移植后糖尿病。

佝偻病患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测

佝偻病患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测 发表时间:2016-04-14T15:24:05.3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作者:柳居泊岳磊 [导读]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科免疫室对佝偻病患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研究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情况。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科免疫室 475000 摘要:目的:对佝偻病患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研究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情况。方法:对91例佝偻病患儿与29例健康患儿应用ELISA法检测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并根据患儿病情将佝偻病患儿分为严重组与轻度组。结果: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严重组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佝偻病患儿的骨钙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骨细胞功能活跃,脱氧吡啶啉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的骨吸收功能较高,这三项指标与佝偻病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 关键词:佝偻病;生化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脱氧吡啶啉;5-羟维生素D3 本文主要对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探讨了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情况。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所诊治的91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佝偻病诊断标准,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中的29例作为对照组。根据91例患儿的病情与年龄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患儿的年龄均在1岁以内,其中有女性患儿12例,男性患儿16例,患儿平均年龄为(5.86±1.25)月,患儿均为轻度或者中度骨骼改变,X线没有明显异常,且患儿的磷、钙、碱性磷酸处于基本正常。B组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上,其中有女性患儿10例,男性患儿15例,患儿平均年龄为(26.13±5.17)月,患儿均为轻度或者中度骨骼改变,X线没有明显异常【1】,且患儿的磷、钙、碱性磷酸处于基本正常。C组中有女性患儿20例,男性患儿18例,患儿平均年龄为(25.03±4.07)月,患儿为中度或者严重骨骼改变,X先为恢复期或者活动期改变,磷、钙及碱性磷酸酶存在明显异常。对照组中有女性17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Wie(23.16± 2.46)月。 1.2方法: 1.2.1 标本采集对所有患儿与29例对照组体检幼儿在清晨8:00-10:00采集空腹静脉血3ml-4ml,不抗凝,取血清。部分血清用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剩余的部分血清将其冷藏与零下20摄氏度的冰箱中【2】,并留取清晨空腹尿3ml对肌酐进行测量,同样留取一部分存储于零下20摄氏度的冰箱中。 1.2.2 测定方法 生化指标测定应用7170A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对ALB、Gr、BUN、ALP、P、Ca2+进行测量。 BALP半定量法应用安徽高山药业有效公司所生产的试剂盒进行测量【3】。 骨代谢指标测定使用美国生产的Elx800全自动酶标仪与MERTA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应用 ELISA对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进行测定。 25-羟维生素D3测定用硬过IDS公司所提供的是一盒与美国所生产的Elx800全自动酶标仪对25-羟维生素D3含量进行测定。 2.结果 2.1 佝偻病患儿维生素D的缺乏情况与不足比例 维生素D不足的患儿约占本组研究对象的32.9%,其中佝偻病患儿的维生素D不足的患儿约占总数的35.8%。本组研究对象中,维生素D缺乏约占总数的3.8%,佝偻病患儿中维生素D缺乏约占患儿总数的4.5%,其中C组患儿的维生素不足约占改组的60.0%。 2.2 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比较 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含量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明显高于A、B组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佝偻病组患儿的25-羟维生素D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佝偻病患儿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25-羟维生素D3之间的相关性 患儿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呈负相关,骨碱性磷酸酶、脱氧吡啶啉的含量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骨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脱氧吡啶啉与骨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3.讨论 在儿科佝偻病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佝偻病主要表现为患儿的骨代谢异常,因此对该疾病的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与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儿的骨转换速率【4】。新生儿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过程中也存在较为活跃的骨吸收活动,其中骨钙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骨细胞功能活跃,而脱氧吡啶啉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的骨吸收功能较高。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佝偻病患儿在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而25-羟维生素D3与正常幼儿没有明显差别,且病情较严重的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更高,这充分的表明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且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表现为正相关。 参考文献: [1]张红艳,闵秀全.微量元素与儿童佝偻病[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3):241-243.DOI:10.3969/j.issn.1008- 6579.2005.03.021. [2]庄帝钱,张惠玲,罗荣等.新生儿佝偻病骨代谢转换生化标志物检测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6):1267-1269.

骨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骨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小V答疑笔记 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且有糖尿病,那么骨密度的检测,一般建议多久检测一次?有糖尿病的病史,又有骨质疏松,其实治疗起来和没有糖尿病,仅有骨质疏松的病人治疗是一样的。但是需要提醒,有糖尿病的病人,尤其是两型糖尿病,他可能骨折的风险是增长的,但是他的骨密度可能比没有糖尿病的病人其实是稍微高一点,但是这样的病人,往往首先是表现骨质质量下降。所以有糖尿病的病人,你要重视骨密度的检测,但是不能仅仅根据骨密度来判断他有没有骨质疏松,也就是说有糖尿病的病人,需要告知其要减少外力的作用,尽量走路小心一点,不要拎非常重的东西,避免发生摔倒、发生骨折。 至于骨密度的检测,一般来说我们主张就是一年检测一次就够了,因为骨密度的检测,每次也存在着一个机器之间、操作人之间有一些误差。所以一般来说如果三个月或者六个月查了可能有点差别,也可能是误差或者人员之间的差别造成的,大部分是一年做一次检测就够了。但是骨代谢标志物就不一样,因为它更敏感,所以你可以骨代谢标志物三个月检测一次,稳定以后半年检测一次,再稳定以后你可以一年检测一次。

长期饮酒和吸烟的患者,我们是否应该提示患者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以避免这种高危人群出现骨质疏松?吸烟和 大量的饮酒一定是骨质疏松的高危的因素,也包括长期喝大量的浓茶和咖啡,这都是一个骨松的高危因素。建议一个是平常多晒晒太阳,也就是太阳底下在户外运动。第二个,在晒太阳的同时,要注意健身的运动,比如说每天慢跑或者快走,或者你去游泳,打太极拳,或者晚上跳跳广场舞,这都是健康的一些有氧运动,这是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当中,你可以注意补充一些含钙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说病人如果是没有禁忌的情况,你可以吃一点坚果,你可以喝一点豆浆或者牛奶,那么这都含钙量比较高。 还有一些海产品,小鱼小虾,其实含钙量也比较高,所以可以多吃一点含钙量比较丰富的食物。还有维生素D2和D3,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适当地多吃一点,但是不建议无限地吃,如果实在不够的话,那你可以补一点钙片。钙片比较常用的还是碳酸钙,也就是在国内,比如说钙尔奇D,它是一个常用的碳酸钙,也进入了医保。 维生素D的补充,在国内很少买到活性维生素D,就算买到,它的价钱相对也比较贵,含量也不是很高,但是如果在国外,在超市就可以买到。如果有机会出国的话,可以到国外买一点维生素D。再加上季节要到了冬天接受阳光本来就更少,这一部分缺维生素D的人就会更多,所以尽量多晒阳光。如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1.一般生化标志物 如:血尿钙、磷、镁 2.骨代谢调控激素 1)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 维生素D的作用:①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②促进肾小管钙磷重吸收,③促进骨钙动员到循环中,④促进钙盐在骨基质内沉积。25羟维生素D(25(OH)D)半衰期21天,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是25(OH)D经过1α羟化酶羟化后的产物,是最具活性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但半衰期只有4~6小时,且血中浓度仅为25(OH)D的千分之一。因此临床上常用25(OH)D来反应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甲状旁腺素(PTH) PTH的生理功能:①在肾脏增加尿钙重吸收、抑制尿磷重吸收并调节维生素D在肾脏的活化和代谢,②既刺激骨形成也刺激骨吸收,但刺激骨吸收占主导地位。PTH易受生理节律及进餐状态的影响,应在过夜空腹状态下检测。 3)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 FGF23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磷调节激素,作用:①减少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排泄,②抑制1,25(OH)2D的合成并增加其代谢,从而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 3.骨转化标志物(BTMs) 包括: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 成骨细胞中含有大量Ⅰ型前胶原,成骨时被分泌到细胞外,裂解为Ⅰ型前胶原N端肽 (P1NP)、Ⅰ型前胶原C端肽(P1CP)、Ⅰ型胶原。Ⅰ型胶原被组装在类骨质中,钙磷沉积其中形成羟基磷灰石(即类骨质的矿化);P1NP及P1CP作为代谢产物进入血尿中,及临床上检测的反应骨形成的标志物。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由成骨细胞分泌,肝功能正常人,来源于骨骼及肝脏的ALP各占总ALP的一半,当bALP生高时,总ALP也相应升高,故总ALP也可反映骨形成的状态。 骨钙素(OC)产生较晚,在成骨细胞合成类骨质时释放到细胞外骨基质,同时破骨时OC 也会生高,故其事反应骨转化水平的总和指标。骨钙素的大N端片段比OC全片更稳定,敏感性及重复性更佳。 2)骨吸收标志物 在骨组织中,Ⅰ型原胶原两端的非螺旋氨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 或羟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通过吡啶啉(Pry)或脱氧吡啶啉(D-Pry)将两个相邻的Ⅰ型原胶原分子相连,而羟脯氨酸(HOP)在胶原分子内部通过氢键起到稳定胶原纤维的作用。当Ⅰ型胶原在赖氨酰氧化酶作用下降解后,即释放出HOP、NTX、CTX、Pry、D-Pry,着五种标

骨生化标志物NTX、CTX、OC、BSAP和QCT骨密度测定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

骨生化标志物NTX、CTX、OC、BSAP 和QCT骨密度测定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结果 骨缺损组和骨折组20只兔均造模成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骨缺损组X线随访发现从第二周三例有少许骨痂形成,但五周后骨痂情况稳定,术后八周仍无一例愈合。骨折组术后两周开始骨折线模糊,术后六至八周骨痂大量生长。 本实验通过术后X射线检测证实1 5 mm长度骨缺损组骨缺损端均为纤维组织连接,骨断端髓腔封闭。实验兔骨折愈合时间一般为6周,12周未愈合视为骨不连,本实验观察时间达术后12周,15 mm长度骨缺损组均未愈合,确定骨不连模型制作成功。模型比较稳定,易于操作和重复。 结论 本实验观察时间达术后1 2N,15mm长度骨缺损组均未愈合,均为纤维组织连接,骨断端髓腔封闭,确定骨不连模型制作成功,而且该模型稳定性良好。 第二章NTX、CTX、OC及BSAP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 作用 目的 建立骨折不愈合的动物模型,发现实验性骨折不愈合的生化指标变化规律。 骨折后骨的重建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骨形成、骨吸收和静止:破骨细胞不断清除旧骨,成骨细胞生成类骨质并进行矿化,这两个骨转换的过程发生在同一重建单位中,并且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耦联着。成骨细胞调控着整个骨吸收.骨重建过程。 同一骨重建单位中骨生成与骨吸收的平衡决定了骨量的多少。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平衡被破坏,结果是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生化标志物可以显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反应骨转换过程。 方法 III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选取5.8月龄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3.0 kg,随机均分为两组,骨缺损组: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厘米(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骨折组只是在前臂桡骨中段造成骨折,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1 0周、12周进行X线检查及抽取血 样。检测指标:骨形成特异标志物包括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 骨吸收特异标志物包括I型胶原羧基端末肽(CTX),I型胶原氨基端末肽(NTX), 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 5b),方法: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 疫吸附法(ELISA)。 结果 骨缺损组X线随访发现从第二周三例有少许骨痂形成,但五周后骨痂情况稳定,术后八周仍无一例愈合。骨折组术后两周开始骨折线模糊,术后六至八周 骨痂大量生长。骨缺损组BSAP和TRACP 5b术后升高,第四周达到峰值,第五周时出现下降,第六周以后数值基本稳定。骨缺损组BSAP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低,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骨缺损组TRACP5b在术后均值与骨折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骨缺损组OC在术后第四周始均值下降,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CTX 术后4周内波动,第五周时出现一个高峰值,然后下降,第六周以后数值基本稳定。骨缺损组CTX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高,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NTX也在术后4周内波动,第五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术后5周与术前术后各个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周、8周、lO周、12周均与术后3周、4周、5周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以后NTX水平基本稳定。骨缺损组NTX术后第6.12周均值与 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分析两组手术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发现,骨缺损组骨转换维持在较高水平,多个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有益于骨折愈合的早期诊断的临床评估。除TRACP5b意义不大之外,骨缺损组中CTX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高,OC、BSAP、NTX在 术后四或五周均值明显下降,是否可以说明CTX、OC、BSAP、NTX能敏感地 IV 万方数据

骨代谢系列

骨代谢系列 骨代谢性疾病一般包括骨质疏松、内分泌骨病、肾性骨病、变形性骨炎及遗传性骨病等方面,其中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下面以骨质疏松症的实验室检查为例,阐述骨代谢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虽然有反映骨矿含量的骨密度检查,但昂贵的价格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所以同样能反映骨代谢状态的生化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化检查中骨代谢标志物的测定可以反映出体内骨的代谢转换情况,有助于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和分型。如反映骨吸收的标志物明显升高,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反映骨形成的标志物降低,常见于老年型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生化检查包括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和与骨矿有关的生化检查。 一、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 (一)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 1、血清总碱性磷酸酶(T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ALP)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是一种磷酸单酯酶,在体内主要分布于骨骼、肝、肾、小肠和肺等组织中。血清碱性磷酸酶50%来源于骨。其余50%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肝脏。骨骼中的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分泌,主要集中在骨化部位,即在骨骺线和骨膜下。骨的碱性磷酸酶是骨形成的特异性指标物,半衰期为1~2天。骨质疏松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减少极为少见,绝大多数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骨碱性磷酸酶与肝型碱性磷酸酶不同,一般实验室方法主要反映肝型碱性磷酸酶。为了鉴别肝胆疾病和成骨细胞活性增高的骨病,最好作碱性磷酸酶同功酶测定。当然肝功能正常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也能反映成骨细胞的功能。 碱性磷酸酶减少极少见,极大多数骨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磷酸酶增高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佝偻病、软骨病、骨折、畸形性骨炎、氟骨症、高骨转换型的骨质疏松患者。肝胆疾病时,血清总碱性磷酸酶升高,骨碱性磷酸酶正常。绝经期后碱性磷酸酶增高,但不超过正常值的一倍。骨碱性磷酸酶也可用于骨转移癌患者的病程和治疗效果的监测。 2、骨钙素(Bone Glaprotein, BGP) 骨钙素是在骨中含量十分丰富的非胶原蛋白,其总量占骨组织中非胶原蛋白的15%~20%。骨钙素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与羟磷灰石有较强的亲和力,约50%沉着于骨基质,其余50%进入血循环。骨钙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异常的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成,抑制软骨矿化速率。血中骨钙素的半衰期约5分钟。骨钙素是反映骨代谢状态的一个特异和灵敏的生化指标,监测血中骨钙素的浓度,不仅可以直接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情况,而且对观察药物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骨钙素升高常见于儿童生长期、肾性骨营养不良、畸形性骨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骨折、高转换率的骨质疏松患者、骨转移癌、低磷血症、肾功能不全等。骨钙素降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病、孕妇、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 3、I型胶原前肽 I型胶原前肽是最常见的骨胶原,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组成总蛋白部分的90%。在骨中的胶原是由成骨细胞以前胶原的形式合成的,前胶原形成胶原纤维时从前胶原分子上裂解出两种I型胶原前肽:即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每合成一个胶原分子,就会有一个分子的PICP或PINP产生。因此,测定其在血中的水平,可反映骨形成情况。虽然I型胶原前肽也可由其他的来源而增加。大部分非骨骼组织比骨骼翻新慢,而且进入循环前肽池的量极微。因此,血清中I型胶原前肽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是反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第一版修改稿)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前言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是从血液、尿液中可检测出的骨代谢产物及骨骼调控的相关激素,可反应骨代谢状态,对代谢性骨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等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检测方法的进步,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方法标化、参考值制定、临床意义解读等,还存在较大差别,亟需规范。因此,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本指南,现予以公布。 骨骼是具有代谢活跃的器官,与全身其他器官系统一样,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病损等生命现象。在这些过程中,骨骼将会受到多种调控激素或疾病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骨骼代谢改变,从而导致骨骼形态、结构等物理学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骨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存在许多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将会在骨组织局部、体液中呈不同浓度的分布,它们不但影响骨组织的塑建与重建,也会对骨骼的各种调控激素进行反馈调节,以此维持骨代谢平衡。 目前,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中骨代谢产物及骨骼调控激素等多种生化标志,来推断骨骼的各种代谢状态。这些可被检测的各种生化标志物,统称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以及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可大致分类为以下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和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一般生化标志物主要指血、尿钙磷镁等;骨代谢调控激素主要包括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和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er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又可称为排磷因子和排磷素)等;BTMs则是指在血、尿中检测出的反应骨细胞活动和骨基质代谢的生化产物,通常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两类,前者代表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状态,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状态。 本指南依据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通过对证据进行质量分级给出推荐,用以指导骨代谢指标的检测、结果解读以及在代谢性骨病诊治中的应用。证据质量分级及推荐的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推荐的方法,具体如下: Ⅰ级证据:自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Ⅱ-1级证据: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Ⅱ-2级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证据; Ⅱ-3级证据:自多个带有或不带有干预的时间序列研究得出的证据。非对照试验得出的差异极为明显的结果有时也可作为这一等级的证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