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中英文简介(周宏灏)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1.药物(drug):凡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在理论上说,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
在药理学中,该词泛指以不同方式(有害的、有利的或其它的)改变活体组织(动物或植物)生物活性的任何物质,但一般仅指可产生有利作用的药理活性物质,主要用于人和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Drugs are the substances that bring about a change in biologic function through its chemical actions. It may be broadly defined as any chemical agent which affects living protoplasm , and few substances would escape inclusion by this definition .化学药物(drug):具有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化学药物。
(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任何化学物质(包括药物)与生物系统(包括整体动物、离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组、单一细胞或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科学。
Pharmacology is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chemicals with living systems through chemical processes, especially by binding to regulatory molecules and activating or inhibiting normal body processes.The subject of pharmacology is a board one and embraces the knowledge of the source ,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 compounding , physiological actions , absorption , fate , and excretion ,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drugs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和病原体作用的性质、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的“量”的规律的科学。
遗传药理学---中南大学遗传药理研究所作者:周宏灏刘…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9046 更新时间:2008-12-26 14:36:37遗传药理学中南大学遗传药理研究所周宏灏刘洁(原载于刘耕陶主编:当代药理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是研究人体先天性遗传变异引起的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和药物作用靶点功能异常,导致药物代谢和效应群体和个体差异的一门科学。
近些年来,遗传药理学已成为生命科学中发展迅速和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这是因为它从基因到基因的表达来解释药物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的根本机理,因为它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来研究药物的作用,也因为它把从分子水平的学科到临床水平的学科,包括药理学、生理学、遗传学、基因组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计算机学等多学科联合到一起来阐明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临床药物治疗中常见的普遍现象,因此,目前运用的传统药物治疗模式,即根据疾病的诊断实行“一病一药一剂量”治疗方案常常在部分病人中或是无效、或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毒性反应。
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多,有性别、年龄、伴随的疾病、体重等,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遗传因素,而这恰恰被忽视。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药物治疗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进展,促进了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的发展。
近20年来遗传药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阐明了药物处置和效应差异的遗传本质。
药物基因组学是应用已获得的遗传信息预测药物治疗结果(治疗性和毒性作用),以促进药物的开发,并为以每个病人的基因结构为基础的合理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使药物治疗模式开始由过去的诊断导向治疗(diagnosis-directed drug therapy)向根据个体的遗传结构实行基因导向性治疗(gene-directed drug therapy)的新模式转换,美国华尔街日报敏锐地于1999年4月16日以“针对个人独特的遗传特征的个体化用药的新时代”(New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targeting drugs for each unique genetic profile)为题以头条报道了这一新的动态。
《麻醉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张骏艳审核人:陈志武教学院长:陈志武)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麻醉药理学((Anesthetic phamacology)(三)修读对象麻醉学专业(四)总学时与学分36学时。
其中理论20学时、实验16学时。
2学分。
(五)考核方式卷面考试占80%、课堂讨论等平时占20%。
(六)相关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学、人体生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麻醉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麻醉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阐明麻醉医学实践过程中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麻醉医学中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局部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骨骼肌松弛药、镇痛药及相关药物等。
本课程主要介绍这些常用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其教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论述麻醉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各论则具体介绍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各类药物。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麻醉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重要的进展的讲授及基本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获得有关常用的麻醉用药作用规律及特点的知识,为临床实践中合理地应用麻醉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并培养学生的辨证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综合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主学习、集体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增加启发式教学,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一)选用教材戴体俊主编,《药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编,《麻醉药理学实验指导》,自编讲义,2008年10月(二)主要教学参考书杨宝峰主编,《药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杨世杰主编,《药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0月陈志武主编,《药理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陈志武主编,《药理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5月周宏灏主编,《Pharmacolog y》,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Laurence L. Brunton, Bruce A. Chabner, Björn C. Knollmann,Goodman & Gr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ntics (12ed), New York:McGraw-Hill, 2012年8月陈志武主编,《药理学实验指导》,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五、理论教学内容第1章总论目的: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量效关系、麻醉药物体内过程及不良反应;熟悉药物作用的时量关系、房室模型及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等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静脉推注和静脉输药注代动力学分析;了解麻醉药物的计算机辅助输注。
《药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药理学》英文名称:《Pharmacology》总学时:80学时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基础药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简介: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体,属于广义的生理科学范畴。
药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它以基础学科为基础(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来阐明其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除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讲内容外,根据每年的最新信息,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横向拓宽专业口径,纵向延伸专业内涵,并不断完善和规范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以此为基础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本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宝峰,6版,2003年。
参考书目:1.《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6版,2005年11月。
2.《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有豫,5版,2001年9月。
3.《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
4.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Goodman Gilman,10th edition, 2001。
5.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Bertram G. Katzung,MD,PhD,2001,ninth edition。
主讲教师:黄燮南教授石京山教授孙安盛教授余丽梅教授黄彬教授谢笑龙副教授陆远富副教授聂晶讲师龚其海讲师邓江讲师金凤讲师。
<<药理学>>周宏灏主编
之所以选择介绍这本书,是因为它伴随我走过了考研的历程。
也是它,给了我最初关于药理的轮廓。
本书是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院士和国内11所医学院校的药理学专业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针对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本科生药理学教学的现状,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分10篇48章,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内容新颖、材料精选、深入浅出,也适当注意介绍药理学的最新概念、技术和成就,介绍较为重要的新药。
为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本书在每章前增加了英文要点,在文末提供继续阅读文献。
总论部分包括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它是整本书的基础,也是我们药学生与医学生学习的基础。
文章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连。
如,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新药临床分为I、II、III 、IV期及每期的主要任务是我们研制新药的基础;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时曲线、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概念是良好的临床用药指导;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中介绍的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使初学者对于药物副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第四章系统地分析了各种药物效应的因素,给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提供了实验思路,如我所(临床药理研究所)主要从事“个体化医学”研究,不同种族的遗传药理学差异等。
二至十篇详细介绍了作用于各种系统的药物,即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心血管和肾脏的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子宫的药物,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作用于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化学治疗药物。
每一种药物都详细介绍了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等。
各专业学生根据学科要求学习。
我认为本书相比于其他药理学书籍,最大的特色是比较侧重一些双语的教学,但并非纯粹的英语,就是可以让专业词汇入门的感觉。
文章中的主要词汇都有相应的英文注释,同时此书也有配套的英文版,对我们全所甚至是大部分医学生都有帮助。
它为我们平时看英文文献及撰写英文材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Pharmacology >> ——HH Zhou
The reason I choose to introduce this book is that it accompanied me through my preparation for the postgraduate exam. Ang It is this book gave me the initial outline of the pharmacology.
The book is editored by HH Zhou,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other 11 academicians of medical colleges in China, based on their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direct at the status of pharmacology undergraduates teaching of domestic medical colleges . The book divides into 48 chapters of 10, with special attention not only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novel content and material selection, but also put great emphasis on the latest concepts technology and achievements of pharmacology, vital drugs. To meet the need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author adds English points before each chapter, and provides continue reading literature at the end of the text.
General introduction section includes introduction,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rug efficacy, which is the basis for both of the whole book and our medicine students .This articl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reality. For example,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ing I, II, III, IV phase of the clinical drug and the further depicts of main tasks of each phase,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The explanation of medicine - time curve, half-life, bioavailability in the Chapter II- pharmacokinetics is a good clinical medication guide; variet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third chapter make u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rug side effects; the Chapter IV , including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rug efficacy, provid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idea for students in all kinds of fields, as our institute (the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is mainly engaged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 research, pharmacogenomics of different ethnic, etc.
Two to ten introduce the effect of drugs on various systems, i.e., drugs acting o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drugs acting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ugs acting o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rugs acting on the digestive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and uterus, drugs acting on the endocrine system, drugs acting on the active material,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system, drugs acting on the immune system, chemotherapeutic drugs. Every drug ha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process in vivo, clinical applications, adverse reac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psychosis. The students learn according to various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ompared to other pharmacology books, I think the biggest feature of this book is that it focused on bilingual teaching, not only purely Chinese. The main vocabulary in the article has a corresponding English note, while the market also support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at book. It helped a lot for students of our institute even the most medical students. It laid a foundation for our reviewing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writing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