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六 专题性学习真题再现(含解析)

2020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六 专题性学习真题再现(含解析)

2020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六 专题性学习真题再现(含解析)
2020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六 专题性学习真题再现(含解析)

专题十六专题性学习

1.(2018·淄博中考)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淄博中考)班级要举行“古老汉字,美丽书法”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探汉字之源。汉字,是文字也是图画。请参照示例,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像写一句话。雨田井牧采竹森集

示例:旦,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大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悟笔画之蕴。结合上下文,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教他书法时,用了三个非常有名的比喻:点,如高峰坠石,____________;横,如千里阵云,有辽阔、扩张之感;竖,如万岁枯藤,充满韧劲和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书法之美。汉字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选出依次对下面三幅作品的点评恰当的一项( )

A.烟云缭绕,龙蛇飞动金刚怒目,壮士挥拳娟秀飘逸,点画遒美

B.金刚怒目,壮士挥拳娟秀飘逸,点画遒美烟云缭绕,龙蛇飞动

C.娟秀飘逸,点画遒美烟云缭绕,龙蛇飞动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3.(2016·淄博中考)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淄博中考)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查阅资料】你如果到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

A.《论语别裁》B.《庄子心得》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解析】活动主题是“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五个选项中只有《论语别裁》《孟子的智慧》与“儒家经典”有关。

(2)【感悟君子】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据此阐述何谓“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4·淄博中考)班里要开展“与经典为伴,与大师为友”的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下面的这段文字出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

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下面的文学大师中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写出你读过的他(她)的2部(篇)作品名称(至少有1部或1篇是课外的),并谈谈他(她)对你的影响。

杜甫苏轼李清照鲁迅冰心老舍莫泊桑高尔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专题名称】

示例:鲁迅散文的特点

【研究依据】

《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发现】

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阿长的诸多讨厌,又写了她买《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2.(1)雨,低低的天幕下,雨点淅淅沥沥,像是给人家的房门挂上了一幅水帘。

田,深秋的大地裸露出了它本来的肌肤,纵横的阡陌,把它切割成了一个个四方块。

井,阡陌之中,一眼清泉,犹如大地睁开了眼睛。

川,犹如瀑布沿峭壁飞流直下。

牧,夕阳西下,骑在牛背上的少年,扬着手中的鞭子,唱着快乐的歌儿,走在回家的路上。

采,不知谁家的姑娘,在初春的田野上,低头弯腰,轻轻摘起一朵野花,插在了自己的发梢上。

竹,翠绿的叶子,笔直的干,肩并肩在一起,风吹过,唰唰的声响,似乎在讲述着关于气节或者虚心的故事。

森,一棵一棵又一棵,蓊蓊郁郁,遮天蔽日。

集,傍晚天边,一群倦归的鸟儿,呼啦啦飞进了附近的林子里,落在枝头,打破了树林的静谧。

(2)示例:有力量有速度

(3)B 【解析】由图名可知,三幅作品依次为颜真卿的楷书、王羲之的行书和张旭的草书,根据平时对书法知识的积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1)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4.(1)AD 【解析】活动主题是“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五个选项中只有《论语别裁》《孟子的智慧》与“儒家经典”有关。

(2)示例:①名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阐述: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由此可见君子就是襟怀大度、对人宽容的人。

②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阐述:与小人了解利益不同,君子了解的是道义,由此可见,君子就是注重道义、轻视利益的人。

③名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阐述: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由此可见,君子是有原则、辨善恶的人。

5.(1)出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2)示例:苏轼——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影响: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学习了苏轼的诗词,我懂得了在人生旅途中,谁也免不了会遇到一些风雨,受到一些挫折。天下的事,无论怎样的艰难、痛苦、屈辱,都会过去,我们在遇到它们时,一定要有勇气去面对,想办法处置,而且要永远怀抱希望。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最新整理)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在“走”教案似的教学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由此,我校将在为期两年的时间中进行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许多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该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希望通过研究,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语文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为此,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1、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一个空间。3、探索教师引领策略。侧重从生成性的课堂观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本课题将充分吸收他们课题的研究精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尽可能地使课题研究的成果系统化、可操作、有成效。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 【摘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能力,提出新异的独到的见解,发现和掌握别人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探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思维训练, 同时强调:课堂教学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应如何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并总结出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让学生主动求知 俗话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一切可能采用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心情愉快 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图画等手段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 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 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互相渗透、强化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在希望的田 野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倾听这首歌并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给你的感觉怎样?”、“在祖国 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怎么样呢?”启发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给学生一片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这样,演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探求,为以后学习创设的氛围。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创造思维开启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主动思维的火把,需要老师来点燃。老师应善于挖掘教材 中的创造性因素,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独见、创见,品尝创造思 维活动的乐趣。如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小金花在推动妈妈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告别时却哭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国土是亲爱的土地?”等,这些问题提出之后在课堂上讨论,引 导学生自己解答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老师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清楚老师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人,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怕丢面子而模棱两可地应付学生,对说不清的 问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回答,待课后认真翻阅有关资料、询问同事、认真思考之后再给学 生解答,在教学中老师还应介绍与教材相关内容的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拓其知识视野,培养其创新求异的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解答 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找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 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 畅开阔,从中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指 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听、说、读、写,把创造性思维训练富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之中。如,我在讲《詹天佑》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有 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傣天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人字形路线? 这样引导学生分析人字形铁路的美中不足,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 人字形铁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保杰出的创造才能。 四、启发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高考有机化学推断题总汇(含解析)

3013年高考有机化学推断题汇编(含解析) 四川.(17分) 有机化合物G 是合成维生素类药物的中间体,其结构简式为: G 的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A~F 分别代表一种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中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 的分子式是 ;G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 (2)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B 的名称(系统命名)是 。 (4)第②~⑥步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 (填步骤编号)。 (5)第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6)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 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只含一种官能团;②链状结构且无—O —O —;③核磁共振氢谱只有2种峰。 赏析:以框图合成考察有机化合物知识。(CH 3)2C=CH 2与HBr 反应①是加成反应,生成A(CH 3)2CHCH 2Br,②水解反应,生成B(CH 3)2CHCH 2OH,③是氧化反应,生成(CH 3)2CHCHO , 根据反应信息和G 的结构特征,C 是CH 3CH 2OOCCHO ,D 是 在水解生成CH 3CH 2OH 和E 再和H 2加成,E 中—CHO 变成F 中—CH 2OH ,F 的—COOH 、—CH 2OH 再酯化生成G 。 参考答案: (1)①C 6H 10O 3(2分) ②羟基、酯基(各1分,共2分) (2) (3)2-甲基-1-丙醇(2分) (4)②⑤(各1分,共2分) (5) (6)CH 3COOCH 2CH 2OOCCH 3 CH 3CH 2OOCCOOCH 2CH 3 CH 3OOCCH 2CH 2COOCH 3(各1分,共2分) (北京卷)25.(17分) 可降解聚合物P 的恒诚路线如下 CH 3CHCHO + OHCCOOC 2H 5 → CH 3C —CHCOOC 2H 5(3分) 3 3 CHO CH 3C=CH 2 + HBr → CH 3CHCH 2Br (2分) 3 CH 3 CH 3CH 2OOCCHOH (CH 3)2C —CHO , HOOCCHOH (CH 3)2C —CHO ,

【中考必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1. 认真学习《中考说明》,了解考试范围,题型,考点,重点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点,教学中要落实。注意总结学 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技巧,使学习目标得以达成。 2. 抓常态课堂,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使复习集大 家智慧,这样尽量减少无效的劳动。以耗时间,拼经理来提 高质量的做法必须摒弃。 3. 合理使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调动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能,使知 识能力内化。 4. 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以极大的耐心,做到仁 至义尽,不留遗憾。与同班级教师协调合作,把育人放在首 位,其次是教好书。 5.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 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学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力争在今 年的中考中,合格率、均分和优秀率都有大的进步。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近三年全国卷高考题有机

化合物H是一种有机光电材料中间体。实验室由芳香化合物A制备H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 (2)由C生成D和E生成F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4)G为甲苯的同分异构体,由F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芳香化合物X是F的同分异构体,X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6∶2∶1∶1,写出2种符合要求的X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6)写出用环戊烷和2-丁炔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________(其他试剂任选)。

每日一题全国卷专题(二) 2.[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化合物G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比索洛尔”的中间体,一种合成G的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①A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单峰;B的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峰面积比为6∶1∶1。 ②D的苯环上仅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1molD可与1mol NaOH或2mol Na 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2)B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 (3)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5)G是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6)L是D的同分异构体,可与FeCl 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1mol的L可与 2mol的Na 2CO 3 反应,L共有______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四组峰, 峰面积比为3∶2∶2∶1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日一题全国卷专题(三) 3.[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氟他胺G是一种可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实验室由芳香烃A制备G的合成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C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③的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__。 (3)⑤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吡啶是一种有机碱,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其次,不要随意联系现实。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联系现实,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完全不顾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 再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完善采分点 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自己会做,就盲目乐观,精神松懈,考生常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 譬如《扬州个园》中有这样一段话,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如果根据此段内容设置问题:此园名为个园的原因是什么考生会感到回答此题非常轻松,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采分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因此,考生越是认为试题容易,越应该慎重。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说明文提炼信息准确度好把握,信息点回答不全面却是个大问题。那么,如何全面筛选信息呢像上面介绍的例子,只要考生在阅读时注意到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前有一个又字,此题就不会轻易丢掉采分点了。所以在阅读时,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 五、分条作答 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比如在回答请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实论据,或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一类的问题时,考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如果是正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了,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没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 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六、仔细审题

2017年高考真题 专题17+有机化学合成与推断Word版含解析

1.【2017新课标1卷】(15分) 化合物H是一种有机光电材料中间体。实验室由芳香化合物A制备H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 (2)由C生成D和E生成F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4)G为甲苯的同分异构体,由F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芳香化合物X是F的同分异构体,X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 2 ,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6∶2∶1∶1,写出2种符合要求的X的结 构简式____________。 (6)写出用环戊烷和2–丁炔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________(其他试剂任选)。【答案】(1)苯甲醛(2)加成反应取代反应(3) (4) (5)、、、(任写两种) (6) D→E为消去反应,结合D的分子式及D的生成反应,则D为,所以C为,B为,再结合已知反应①,A为。(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的名称是苯甲醛。 (2)C→D为C=C与Br 2 的加成反应,E→F是酯化反应;(3)E的结构简式为。 (4)F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为。 (5)F为,根据题意,其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COOH,先考虑对称结构,一种情况是其 余部分写成两个—CH=CH 2,则连接在苯环上不符合要求,其次是写成两个—CH 3 和一 个—C≡CH,则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6∶2∶1∶1的有机物结构简式为、、、。 (6)根据已知②,环己烷需要先转变成环己烯,再与2-丁炔进行加成就可以连接两个碳链,再用Br 2 与碳链上双键加成即可,即路线图为: 。 【名师点睛】高考化学试题中对有机化学基础的考查题型比较固定,通常是以生产、生活的陌生有机物的合成工艺流程为载体考查有机化学的核心知识,涉及常见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涉及有机物结构简式的确定、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识别和书写等知识的考查。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题给情境中适当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高考有机化学复习备考的方向。有机物的考查主要是围绕官能团的性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生成性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生成性问题 的教师指导策略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生成性的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它们和各种预设性的生成资源共同构成精彩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很大一部分指向课堂中的非预设性生成,在面对这些资源时,更要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的策略真诚应对。 策略一:以退为进,伺机而动 劳伦斯·斯滕豪斯说:“当课堂上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应秉持中立的原则。”课堂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绝大部分是非预设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此时教师加入争议的任一方,都会导致结果的倾向,与另一方形成对立。而一旦师生处于争论状态,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陷入“动态不生成”的状态。 例如,笔者在执教《葡萄是酸的》一课后,就记录下课堂中“以退为进”的一幕: 当我出示“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句话时,黄婷婷站起来,字正腔圆地展示读。我们班的陈先锋马上就说:“老师她读错了,这句话应该用生气的语气读。”“不是的,应该是像黄婷婷一样用难过的语气读。” 这时,教室里议论声响起,有的说用着急的口气读;有的说用可惜的口气读;有的说用骗人的口气读;有的说用惭愧的口气读。 显然,这几种理解仅有一点点合理成分,有的基本是错误的。怎么办?若不置可否,学生无所适从;若赞赏肯定,显然违背文旨;若断然否定,又伤学生自尊心。 于是,我沉默了几秒,伸手示意学生安静,然后以退为进:“大家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仅仅争论没有根据,到底该用什么语气读?只有联系下面的内容,想想狐狸当时的情景,才能下结论。”一听我这么说,学生马上开始重新走进文本,寻找依据。 不久,生1举手回答:“我觉得该用故意的语气说,因为狐狸是吃不到葡萄才说的。”“还把原因说出来了,真不错!”我马上表扬。

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贾淑萍 教师应当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善于通过偶发和意外事件,捕捉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树立“学生资源”意识,追求生成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由于他们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业水平和生活经历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这种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我们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已知起航。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生成 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大胆设想,这是影响学生生成性资源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能力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学生生成性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科学精心的教学设计,催化生成 为了更好地生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教学目标既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弹性预设,又要根据学科特点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因人而异,作分层要求,寻找知识的生成点。 四、提升教师素质,驾驭生成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2020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 (2013大纲卷)13、某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相对分子质量为58,完全燃烧时产生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O。它可能的结构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先解得分子式。设为CnH2nOX,氧最少为一个,58-16=42,剩下的为碳和氢,碳只能为3个,即为C3H6O,一个不饱和度。设有两个O,那么58-32=2 6,只能为C2H4OX,x不可能为分数,错。由此可得前者可以为醛一种,酮一种,烯醇一种,三元碳环一种,四元杂环一种。 (2013福建卷)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和乙酸乙酯可用Na2CO3溶液加以区别B.戊烷(C5H12)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乙烯、聚氯乙烯和苯分子均含有碳碳双键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答案】A 【解析】B应该是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是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C由于聚氯乙烯没有,错误;D糖类中的单糖不行。 (2013江苏卷)12.药物贝诺酯可由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贝诺酯分子中有三种含氧官能团 B.可用FeCl3 溶液区别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C.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均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 D.贝诺酯与足量NaOH 溶液共热,最终生成乙酰水杨酸钠和对乙酰氨基酚钠 【参考答案】B 【解析】该题贝诺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的性质等基础有机 ☆能熟练区分醇羟基、酚羟基、酸羟基的性质上的差异: 醇中的羟基连在脂肪烃基、环烷烃基或苯环的侧链上,由于这些原子团多是供电子基团, 使得与之相连的羟基上氢氧原子间的电子云密度变大,氢氧共价键得到加强,氢原子很难 电离出来。因此,在进行物质的分类时,我们把醇归入非电解质一类。 酚中的羟基直接连在苯环或其它芳香环的碳原子上,由于这些原子团是吸电子基团, 使得与之相连的羟基上氢氧原子间的电子云密度变小,氢氧共价键受到削弱,氢原子比醇 羟基上的氢容易电离,因此酚类物质表现出一定的弱酸性。 羧酸中的羟基连在上,受到碳氧双键的影响,羟基氢原子比酚羟基上的氢原子容 易电离,因此羧酸(当然是短链)的水溶液呈明显的酸性,比酚溶液的酸性要强得多。 Na NaOH Na2CO3 NaHCO3 醇羟基√╳╳╳ 酚羟基√√√╳ 羧羟基√√√√ 相关对比: 酸性强弱对比:CH3COOH>H2CO3>C6H5OH>HCO3- 结合H+能力大小:CH3COO-<HCO3-<C6H5O-<CO32- 故: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 A.苯环不属于官能团,仅羧基、肽键二种官能团。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2

3

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 4

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5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2017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13个专题)及5套高考试卷烃

专题9 有机化合物 Ⅰ—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1.(2017?北京-7)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瓷器B.丝绸C.茶叶D.中草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有机物大多数能够燃烧,且多数难溶于水;无机 物指的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多数不能燃烧,据此分析。 A、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不含碳元素,不是有机物,是无机物,故A正确; B、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有机物,故B错误; C、茶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C错误; D、中草药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D错误。 【考点】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硅及其化合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物质的分类专题 【点评】本题依托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考查了化学知识与生活中物质的联系,难度不大,应注意有机物中一定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却不一定是有机物。 Ⅱ—有机结构认识 2.(2017?北京-10)我国在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产物中含有水 B.反应②中只有碳碳键形式

C.汽油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 D.图中a的名称是2﹣甲基丁烷 【答案】B 【解析】A.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反应为CO2+H2=CO+H2O,则产物中含有水,故A正确; B.反应②生成烃类物质,含有C﹣C键、C﹣H键,故B错误; C.汽油所含烃类物质常温下为液态,易挥发,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故C正确;D.图中a烃含有5个C,且有一个甲基,应为2﹣甲基丁烷,故D正确。 【考点】碳族元素简介;有机物的结构;汽油的成分;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菁优网版权【专题】碳族元素;观察能力、自学能力。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碳循环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化 学反应的特点,把握物质的组成以及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难度不大。 C H, 3.(2017?新课标Ⅰ-9)化合物(b)、(d)、(p)的分子式均为6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 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 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 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D 【解析】A.(b)的同分异构体不止两种,如,故A错误 B.(d)的二氯化物有、、、、、, 故B错误 KMnO溶液反应,故C错误 C.(b)与(p)不与酸性4 D.(d)2与5号碳为饱和碳,故1,2,3不在同一平面,4,5,6亦不在同 一平面,(p)为立体结构,故D正确。 【考点】有机化学基础:健线式;同分异构体;稀烃的性质;原子共面。 【专题】有机化学基础;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及其判定。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 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以及空间构型的判断,难度不大。 Ⅲ—脂肪烃

(完整版)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 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

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学习感悟 阿城市小岭镇一中李升义今天学习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感触很深。作为教师教学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认为,创新教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首先,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思维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反过来,“不识庐山真面目”不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吗?教学也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场面)、国际主义(抢救儿童场面)和爱国主义(防空洞里吃雪场面)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而以上这些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轻松愉快,开放探究似的课堂,使学生更好体验合作、竞争的成功乐趣。我在上《曹刿论战》时,分析完了“论战”一段,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引用兵书上的一句古语让学生补充,“两军相遇,()者胜”,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七嘴八舌地说,答案包括“勇敢”、“有勇气”、“强大”、“抓准时机”等等,再经点拨引导学生用一个字填时,大多数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都想到了“两军相遇,(勇)者胜”。但我还不肯罢休,进一步追问:“勇者相遇,()者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得出了更多的答案,如“有能力”、“聪明”、“强大”等,当我再引导学生一个字填写时,大多数学生也想到了“勇者相遇,(智)者胜”。当时我很兴奋,便心血来潮地追问:“那智者相遇,()者胜?”,一时之间,学生交头接耳,面面相觑,仅有几个答案也不尽准确和完善。我建议学生再分组探讨,其中有两个小组联系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便顿悟起来:“智者相遇,(仁)者胜”。我又补充讲了老子的名言:“勇者无畏,智者无惑,适者有寿,仁者无敌”。

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

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 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是我们非常迫切的。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沿着自己预设的思维行进,教师应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的能力。同时,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是我们非常迫切,非常有实践意义的。 一、何谓生成的内容?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特定的教学场景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时,随机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发表的意见、建议与观点,以及由教学环境和设备所引发的意外情况。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生成资源反映学生的真实体验,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生成资源,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 二、生成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 生成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文性。语文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化的学习、儿童发展的情况,重视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其次,是开放性,语文课程比较丰富,开放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观点、提出不同意见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的想法不同,生成资源也就不一样。再次是生活性,语文学习的外延部分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语文的应用。最后,是审美性,语文具有审美功能,与此同时,语文教学活动是审美活动,这项特点使得语文生成资源同样具有审美特点,表现的形式比较丰富。生成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的,它不仅是当前的兴趣,也不仅是现行的需要,它还有终生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经验的问题,因此,他不仅表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时则隐藏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之中,生成的内容不仅有普遍性问题,也有个别需要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学生的话题中发现孩子的兴趣,还要从学生的行为动作中判断孩子的需要,不能因为学生没有提问题就觉得无措,当然作为“自主性培养”的渠道(我们的研究课题),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还要视普遍性问题或个

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高考真题解析(30页)

高考题分类汇编(化学部分) 有机化学 (1)11. 下图表示4—溴环己烯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解析】易知发生四个反应得到的产物如下图所示,显然Y、Z中只含一种官能团,即可! 【答案】B 【命题意图】掌握烯烃的基本化学性质:与HX加成,与H2O加成,双键被氧化剂氧化,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水解与消去的条件及产物;掌握常见的官能团! 【点评】本题很有新意,不过貌似一些反应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了:如烯烃的氧化,烯烃与水加成!但总体还可以,有些创意,赞一个!有机结构—性质—官能团这条主线

能够推陈出新难能可贵的! (2)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B. 开发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基础甲醇汽油,使用无磷洗涤剂都可直接降低碳排放 C. 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D. 阴极射线、α-粒子散射现象及布朗运动的发现都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试题解析: A、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来自高中化学课本体系的不同位置,但,都是所在部分的重点识记的知识内容。考察学生化学知识面的宽度,考察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和重点知识的敏感度。光导纤维主要成分是SiO2。棉花是天然纤维,油脂是天然混甘油酯,棉花和油脂是天然有机高分子,ABS树脂是合成有机高分子。 B、核能、太阳能、甲醇汽油、无磷洗涤剂分据不同章节,和社会生活热点息息相关。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并不是书本知识。要了解低碳的含义,更要明确化学知识对低碳的实际意义。考察学生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或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应用积极性。其中无磷洗涤剂不能直接降低碳排放。 C、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是研究有机物结构的基本实验仪器,课本集中在选修模块中。考察重点实验方法,体现重点知识与化学强调实验的特点。 D、阴极射线、α-粒子散射现象、布朗运动同样是实验方法,但,分别出现在课本的不同单元和模块中。阴极射线在物理中出现,α-粒子散射实验研究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布朗运动设计分散系知识,是悬浊液特有现象。 本题答案:C 教与学提示: 要重视实验、重视实验原理的解释。本题极具迷惑性的选项是D,因为D中的实验学生不会很熟悉,所以无所适从。和大学接轨的分析探究性实验是重点,注重分析、研究问题的手段的运用。强调学以致用,强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热点问题。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2021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终极版】

阅读题是初中语文考试的重点,所以今天中国知识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供参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分享 审题 通常语文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 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 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 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 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一个办法。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 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 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备选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 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 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中考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如果要细数唐诗宋词多少首,大概能成千上万吧。但是诗词不同,诗词所表达 诗人的情绪就那么几种。所以碰到诗词也不要怕,经过总结,借用有关诗词的术语,知道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和做题思路,做出来的答案得分也八九不离十。

语文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

语文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以此理念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比以往更强调其动态生成的特性。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生成性的资源是我们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以下的四个案例,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小学四年级《神奇的鸟岛》一课时,请学 生读“岛上原来有十多万 ...只了。” ...只各种各样的鸟,现在只剩下五万多 学生把“十多万只”读成了“十万多只”,老师这时说:“孩子,你再看仔细些。”然后,学生改读成了“十多万只”。 案例二: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学一年级的《窗花》一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冰花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分别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花,有的说像叶子,有的说像精灵,这时坐在 最后面角落里的一位学生说像鬼 ..。这个回答引起周围学生的一篇惊叹。教师对于这个答案未进行任何处理,马上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学生们也很快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 案例三: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生问:“老师, 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 .......?”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

案例四:今天在班里上语文课《植树的季节》,当讲到我们为什么喜欢植树?树有什么作用时,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树能让荒山变得翠绿、树能结出许多果子、树能挡住风沙、树能使空气新鲜、让河水不再泛滥,这时有一个经常爱给大家讲一些小故事的学生说想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风沙怪”的故事,我想这个故事与课文有一定关系,于是就同意让他讲了。他讲得很生动,学生听得也很认真。他最后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针对以上案例我归纳了三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处理方法: 第一,巧利用,让课堂更精彩。案例一中的老师并没有利用好学生的误读这一生成性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区分“十多万只”和“十万多只”,让学生来比较这两个描述数量的词语哪一个更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避免了读错的学生的尴尬。案例四中的老师鼓励了学生的讲故事的行为。表面上看这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浪费了课堂时间,但是实际上,教师的这一行为既是对讲故事的学生的丰富知识的奖励,也能很好的促进其他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那些有利于学生学科兴趣发展,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可以大做文章,超越教材的局限,进行拓展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巧引导,回归课堂。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价值判断,然后进行取舍。教师一旦取舍错误就可能会发生案例三中老师的问题。《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