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生命观与道教养生

道教生命观与道教养生

道教生命观与道教养生
道教生命观与道教养生

道教生命观与道教养生

*导读:

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往往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动因。其实不止是宗教,一切人类的思想和哲学的产生,都源于此。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其……

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往往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动因。其实不止是宗教,一切人类的思想和哲学的产生,都源于此。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其理论归趋最终都饶不开生死这一问题,科学家亦然。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对未知世界进行的追问和探索,到最后,不得不回到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探索。我从哪里来,又将到何处去,有限的生命该如何度过,该如何延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事实上,人类始终关注的问题,是人之生命意义的安顿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好生恶死是人类的天性,对死亡的恐惧正是促使对人类最初的生命本质探索的动力。因此,对生死本质的探索是所有宗教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也就成为所有宗教理论的核心基础,佛道两家也是如此。佛道两家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超越生死,得到永恒。特别是道教内丹养生,直面的就是生死问题。

*一、道教养生基于道教的生命观

一般道教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老子有长生久视之说,因此我们一般

习惯于把道教养生思想归结为长生久视之道。对长生不死的追求,贯穿在整个道教历史中。从先秦的方术士开始,就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主要目的。再到后来方仙道糅合阴阳家形成神仙家一派,更是以追求不死的神仙境界为首务。老庄以及关尹子、文子、列子等笔下的真人、神人也是典型的长生不死的象征。黄老道盛行之时,则形成好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的风气。道教希冀长生,道教内丹派也是借炼丹的方法与途径,希冀通过祛病无病而健康长寿,由无病难老而不老,由不老而长生。道教外丹旨在通过炼五金八石得外药,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这一派长生的目的并没达到,却为中国古代化学开了先河。在今天看来,道教外丹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做法,与现代医学通过分析病理和研制新药以延长人的寿命的科学方法并不矛盾。道教内丹旨在通过炼精气神以得内药,以内修、内养、内炼为内证,以预防和延缓生命的衰老,促进生命自身技能的生生不已,使人返老还童,永葆青春,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内丹学通过内炼生命而追求长生久视,萧天石称之为生命重生学或人类长生学。但事实上,长生久视意义上的长生和不死,从道教内丹的理论方面分析,是有根本区别的。长生只是就有形肉体而言,是相对的,有限的,没有真正超脱生死的;不死则只能是就精神而言,必

须超脱生死的对立,达到永恒超越之境。因此这里就涉及到了人的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道教在看待人的生命问题时,一方面认为人的形体有生有死,而神性则无生不灭。修道就是要证破生死。

也就是说,修道的落脚点在于修神性,反对执着于形骸;另一方面,受道家重生思想的影响,道教又强调人之有生,皆因其有形,因此道教内修应形神兼俱。这样在涉及到终极超越问题时总摆脱不了肉体的拖累。因此,道教一方面把形体斥为臭皮囊,认为是得到成真的障碍;一方面又坚持神不离形,离形神无着落,以追求肉体长生为目标,被佛教讥讽为守尸鬼。道教在看待生命的超越问题时的暴露的这一矛盾,有学者认为这其实涉及到道教生命的两个层面:一种为世俗层面上的生命观,也就是肉体的长生;一种是宗教层面上的生命观,既精神的不死。因此道教思想家们在论及超越问题时,往往将肉体超越和精神超越混为一谈,互相矛盾,前后冲突。

如何将肉体的长生和精神的不死这两个层面统一起来呢,这一问题主要是由后世的道家内丹家来解决的。内丹家试图打通形、气、神、道之间的障碍,使得肉体超越和精神超越最终贯通一体来解决这种矛盾。内丹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炼道合虚的修炼步骤,使得形-气-神-道之间互相转化、步步超越,打通了形神障碍使其互融,这样就达到了形神兼顾、形神俱妙的境地。道教内丹养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吸取道家思想中的理论精华,融合佛道两家的生命观,为道家生命观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

*二、道教生命观立论基础

道教生命观的理论基础根源于道论顺逆说,道教主要是以顺

则生人、逆则成仙的理论来阐述生死问题的。而老子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反者道之动等思想是道教内丹学顺凡逆仙思想的理论先导。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根源和本体,生命既能从道生出发来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谓得道,也就是返本归根,从个体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还虚合道,出有入无,才是生命的永恒归宿。因此道教的修炼就是把返回先天本根、成仙得道作为目的。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理论更是内丹修炼的重要原理。既然生命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也是道教人体生成模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所谓顺去生人生物。今则形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此所谓逆来成佛成仙。五代时期谭峭《化书》中的关于自然观的根本看法是道教生命观的直接理论来源。谭峭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其基本形式是虚形互化。虚或太虚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归宿,万物由虚化生,又化还为虚。这种虚形互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以顺逆两种方式进行: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的过程,是逆反生化的过程,是向生生不已的本原(虚)的回归,也是心性修养的自然过程。人的修炼就是逆反生化的过程,复归虚本,即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谭峭的虚形互化的思想,成为道教内丹术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原理的理论

来源和基础。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花不间,犹环之无穷,生死就是这样交替的。北宋的陈抟作《无极图》,根据以上思路将内丹功法概括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将虚视为内丹修养的最高境界。

此后的道教内丹家就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样的逆反修炼过程,最后返回到虚无之道。返回到虚无之道,内丹就修成了,就可以出脱生死了。而《性命圭旨》对这一过程作了补充,增加了第四个阶段炼虚合道,以最终与道合作为内丹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出脱生死的最高境界。比如《性命圭旨死生说》中对生死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宇宙中的先天太乙真气,在父母交合时被招摄进母亲子宫,形成胎元,将性命寓于其中;到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就是道家所说的赤子状态,混沌未开,纯静无知,属纯阴,用坤卦表示。此后先天祖气断开,后天气生,经历一至三岁、五岁、八岁、十岁、十三岁几个阶段,至十六岁精气最充足,分别用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表示,此时为纯阳之体,精气充实。此后识神主事,欲情一动,元气即泄,易于伤神,如果能及时修炼性命,最易成功;但如果不知利害关系,贪恋无已,则经历十六至二十四岁、三十二岁、四十岁、四十八岁、五十六岁,分别用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直至六十四岁复回到坤卦,

元气几乎消耗殆尽,死到临期。这是人的生命现象,是顺则生人的过程。内丹修炼的逆反就是指在人体元气初泄之时,就应该积极修练,及时弥补,回复到原初纯阳状态。即使临到元气殆尽之时,只要还有一气尚存,如能勤于修炼,保存元气,仍能回复到原初状态,并通过肉体的转化实现精神的最终超越,出脱生死。这是逆着人的生命现象,是逆则成仙的过程。

*三、道教对佛教生命观的融合

佛教主要以缘起论来最终揭示生命的奥秘。佛教认为,世间万有都是由各种条件相互作用(因缘和合)而结合或消散成,没有独立的自性。佛教就是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现象界各种生灭的条件和原因,并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生命更是如此。佛教认为,生命的起灭源于阿赖耶识种子,人的生死都是由阿赖耶识主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道教把佛教的生命观也拉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做了道教式的分析。比如《性命圭旨》中就有这样的分析:人生之初,游荡于轮回流转中的阿赖耶识因一丝妄念,和父母的血气结合,在母腹中形成胎元,转为人身;人死之时,阿赖耶识依人所作善恶业的不同,脱离人身,继续在三界和六道中轮回。生则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投胎则此识先来,舍身则此识后去,故曰:此后来先作主公,那么佛教的修炼就是使得阿赖耶识脱离生死轮回,永恒存在。

青城山景点简介

青城山景点简介:前山景区(图) https://www.doczj.com/doc/4d15926747.html, 2008年11月11日14:20 新浪旅游 青城山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 青城山主要的景点有:建福宫、上清宫、天师洞 建福宫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原名丈人祠,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始建,祀奉宁封子。宁淳熙二年(1175年)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现名,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1951年后屡有培修,焕然一新。后殿悬挂一幅长联,共394字,为全国第三长联。右则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遗迹。旁有鬼城山,传为岷山真人鬼谷子(即蜀中八仙之首容成公,传为黄帝师)隐居处。 天师洞是四川省著名宫观,又是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和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也称古常道观。天师洞位于青城山半腰。初名延庆观,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始建,唐改称常道观。观后天师洞传为张道陵修炼处。唐孙思邈、杜光庭相继来此修道。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年间由住持陈清觉主持重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青龙殿、白虎殿、三清大殿、古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洞府等,是青城山最大宫观。三清殿为主殿,一楼一底,楼上为无极殿,楼下殿内有须弥座彩塑三清造像,殿正中悬挂康熙皇帝手书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中国道教历史及主要派别(全)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

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摆脱反动阶级的控制利用,废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爱教的团体。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弃止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一些规戒习俗。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1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任法融道长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有全真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目前,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5万余人。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道教信仰目前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关键词】中国传统 [摘要]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整体化的今天,融入现代系统医学将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全身性疾病”概念的出现,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现代医学已从倾心于微观与实体的探索,开始走向对宏观整体以及系统联系的认识。因此,中西医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极大地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 [关键词]医学, 中国传统; 系统论; 哲学, 医学 Philosophical pondering upon mer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It has been an inevitable trend to mer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systemic diseas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ought pattern of systemic medicine, the exploration emphasis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has

中国道教著名宫观(4)

中国道教著名宫观(4) 中国道教著名宫观(4) 四川青城山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四川青城山第一峰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东汉,是道教的祭神之所,素有“仙灵都会”和“百神受职之所”之誉。它源于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居住的“天师草堂”。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槛,彤壁朱扉,显示出道教宫观建筑的独特风格。私第建筑尤为豪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 介石题写。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古钟、古碑,以及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院内豫樟成林,古树参天,尤其那千年罗汉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见。上清宫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宫”。 四川成都青羊宫 青羊宫原名青羊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通惠门外百花潭北岸。始建于唐代,历代屡废屡兴。现存殿堂楼阁均为清代重建,

主要建筑有山门、灵祖楼、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皇楼殿、唐王殿、三真殿、三官殿、七真楼、问礼堂、功德祠、小西天、云水堂、道舍、客堂等。主体建筑三清殿,亦称无极殿,殿内正中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圣像,两侧配祀太乙、广成、巨留、玉鼎、燃灯、准提、接引、臣留、文殊、慈航、黄龙、赤托十二位金仙塑像。殿内香案前置有铜羊一对,是清雍正元年(1723)自京城移来之物,形象古怪,传为十二属象之化身,为清代道光九年(1829)铸造。殿外左悬大钟,右置大鼓。殿前有亭,名曰八卦亭,亭分上下两层,顶覆黄色琉玻瓦,整体建筑及装饰均按道教传说而置,其上雕有八十一条蟠龙,象征老子八十一化。亭内正中奉老子骑青牛过关塑像一尊,左右各侍立侍者一尊,皆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宫内珍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四川云台观 云台观始建于宋嘉定年间,重建于明清,是自宋代以来川中第二大道教圣地。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占地面积1512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坐南向北的三重四合院相连而成,均在中轴线上。明代建筑有玄天宫,青龙白虎殿、圈拱门、三合

成都风景名胜青羊宫导游词

成都风景名胜青羊宫导游词 成都青羊宫导游词 青羊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郊,是成都市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道教重点宫观。青羊宫创建于唐代,历经沧桑。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奔蜀中,曾以此作为行宫。他重返长安后,下诏改青羊观为青羊宫。 清康熙六年(1667年),汪一萃道长住持青羊宫,修复了玉皇楼、混元殿、紫金台、降生台、说法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汪一萃羽化后,其弟子孙阳奇继任住持,又相继修复了八卦亭、祖师殿、无极大殿,雕梁画栋,金保重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青阳宫香火兴旺,香客云集。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光绪年间(1875—908年),青羊宫都有所修建,除殿堂外,还有楼阁、亭院、园林等,占地面积67亩,气势宏伟,古朴大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青羊宫也多次进行修缮,特别是1983年国家确定青羊宫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以来,道教界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对青羊宫进行了全面维修。现青羊宫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山门(灵祖楼)、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皇楼殿、唐王殿等,两侧还有三真殿、三宫殿、三法殿、七真楼、斋堂、云水堂、客堂、祖堂等配殿、配房。院内松竹苍翠,绿树成荫,十分幽静秀丽。 原青羊宫大山门内,有七星桩、龙风桩、大狮子、龙王井等,山门占地600平方米,内供土地神、青龙、白虎塑像,为明代建筑。这些建筑和景点在修一环路时被拆除。

大家进山门时有没有注意到,山门殿和门口的一环路成了45度角的倾斜,为什么呢?它不像文殊院,不像其它地方,和门口道路是垂直的。其实,这是和四川的地理有关系的。在我们四川的西北边,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达到3000米以上,而在成都的东南边像龙泉这些,海拔相对较低,只有500多米。西北边高,东南边矮。像我们的母亲河岷江,也是发源于阿坝州,流过成都平原,最后流向东南的乐山,从其流向来说,它也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在古代的建筑风水学上呢,要讲究一个背山对水。所以呢,四川特别是成都的川西民居 1 Pc view,让您也可以成为专家! 建筑,都是坐西北朝东南的。这和我国传统的坐北朝南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青羊宫是个例外,青羊宫是一个传统的道教宫观,所以它的清规戒律都是很严谨的。它是典型的坐北朝南,因为我们四川的民居是坐西北朝东南的,所以道路也是顺着房屋的方向修的。所以呢,它正好和我们青羊宫这种坐北朝南的建筑成了45度角的倾斜。 (灵官殿里讲太极)现山门与灵官殿合二为一,又称灵祖楼,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进来之后呢,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个神仙,它是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像,相传为北宋时人,姓王名善。他被玉皇封为“先天主将”,主管天上、人间纠察之职,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这种职务。它也因此成为道教的护法主将,相当于佛教寺庙里面的韦驮。在它的两边呢,墙上有两幅壁画,一边呢,是青龙,一

中国道教与养生

中国道教与养生 中国道教与养生 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是人类自我意识苏醒以来世代相传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这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世界各民 族的宗教观念和文学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道教故乡的华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以贵生著称的华夏民族,历来向往长生。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不少人在孜孜不 倦地探索长生不死之道。数千年来,华夏先民在养生实践中,创造 和发明了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的养生延年之术。这丰富多彩的养生 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卓异智慧。这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更有待于我们今天的发掘和利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是它的基本特征。道教是一种乐生恶死的宗教。对于生命的保护和延长 以及渴望永生,向来是道教最为关心和探索最多的课题。 道教初创时期,《太平经》等典籍中,就有追求长生不死的意思。《道藏》的首经《元始无量度人经》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认为:“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陆修静《洞玄灵宝 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正因为道教把人的生命看得宝贵,所以主 张人应当竭力爱护生命,目的是要延年益寿,长生不死。道教继承 了这一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义和实践之中。 集汉民族不死信仰和养生术大成的道教,确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一直在执着地追求不死之道。正是在这种积极态度的支持下,二千年来,无数的道教徒在寻求长生成仙的道路上努力探索,锲而 不舍。道教所行的养生术很多,有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食、辟谷、存思、导引、按摩、房中等等。大多数养生方法如行 之得法,确能收到奇效。这些已被海内外医家和养生学家所公认。 所以,如果没有道教对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定信仰,没有道

道家医学的精髓

道家医学的精髓:从养生长寿到“元神用事”---袁筱芬 胡海牙先生 生于1914年,浙江绍兴人。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研究者,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兼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 胡先生精通中医真要学理,善治疑难杂症。在行医中根据 "先治未病,兼治已病" 的治疗原则,每以治命为主,而使病痊愈。并将仙学养生方法有机地融于中医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效果极为显著。曾深入研究针灸学中经络穴位与针刺手法的奥妙,得出从治疗局部的症状而协调全身机能,最终根治疾病的治疗方法。先生深谙内家拳,尤精道家仙学学术,认为仙学是人类缩短进化论,为我中华民族所独有,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思想来研究。曾数次赴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讲授中医针药及道家仙学方面的知识,颇受欢迎。今已九十四高龄,每星期尚要做多次专家门诊,为患者祛除疾苦,并利用闲暇之时,着手中医与仙学文章的整理事宜。 源于道家的神仙之学在中国相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内容包括三元丹法、中医针药及内家拳三大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这门学术未能得到相宜的发展。一直到 20世纪20年代,著名道家学者陈撄宁先生首次倡导将仙学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学术来研究。 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彼此渗透的关系。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具体联系呢?为了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道家医学的精髓,日前立品编辑袁筱芬采访了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的嫡传弟子,著名中医师,九十四岁高龄的胡海牙先生。 学仙要先懂得医 筱芬:作为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者,同时又是著名的中医师,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的关系? 胡海牙:仙学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学仙呢,第一要健康长寿,这是道家里的精华。要健康长寿就要有健康长寿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所以学仙要先懂得医。反过来,如何养生,如何达到健康长寿,也是中医里很重要的一方面。 筱芬:仙学大概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胡海牙:仙学主要是一门研究养生长寿、获得健康的学问,仙家成就的最后目标是飞升,是将重浊有生命的肉体化为轻清有生命的气体,离开短命的世界而升迁到长命的世界,永不寂灭。仙学里有炼丹的方法。一种是用来吃的,叫外丹,一种是在自己身体里面修炼的,叫内丹。仙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元、地元、人元组成,所以有三元丹法。 筱芬:主要有哪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呢? 胡海牙:除了三元丹法以外,医卜星象、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这些讲起来都要懂。医是最主要的,一定要懂得如何让身体好,吃什么东西,这些和医有直接关系。如果医不懂,东西乱吃就不行。东方人很早就认识到,不同的人要按照不同的体质来辨证用药、饮食。

道教宫观管理办法

道教宫观管理办法 (2010年6月2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15年6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 第一条为加强道教宫观管理,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保障道教活动正常进行,更好地服务信众,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称道教宫观,是指经县级以上(含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照《宗教事务条例》等规定依法登记,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的宫观和其他固定道教活动处所。 第三条宫观必须在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道众自主管理,并接受道教协会的教务指导。 第四条宫观须设立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 (一)宫观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传统的执事制度,并通过民主协商推选产生民主管理组织。 (二)民主管理组织成员,应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遵纪守法、道风纯正、办事公道、身体健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道教学识的道士担任。 (三)民主管理组织成员任职情况,须公示并经道教协会确认后报该宫观的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五条民主管理组织的职责: (一)团结和引导宫观道众和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法制教育,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法规,保障宗教活动正常进行; (三)维护宫观和道教徒的合法权益; (四)安排、处理宫观的宗教活动和日常事务;办好教务和宫观自养; (五)团结和引导常住道众和广大信众,正信正行,服务社会; (六)组织道众参玄悟道,学修并进,提高道众素质,开展讲经说法和道教文化研究,积极培养道教人才; (七)保护和维修宫观建筑、文物古迹,保护宫观环境,搞好宫观安全消防、清洁卫生,开展文明敬香,建设文化宫观、和谐宫观、生态宫观; (八)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九)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十)定期向宫观常住道众报告工作,重大问题须经常住道众民主讨论; (十一)开展对外友好往来; (十二)研究决定其他重要事宜。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目录: 一、导引行气 二、守静 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 四、回光返照 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 六、超人的养生法 七、遗精与走 八、睡功修炼 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 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 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 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 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 养生术的范围。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 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 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 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 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 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 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 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 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 --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早期道教《太平经》经典著述论述了其关于病因的认识,但与同时期传统医学理论,如《内经》、《难经》等,相比较显然相对落后。例如,除了体现宗教观的负说外,主要从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等体现天人相应的关系方面做出阐释,《太平经》“释承负诀”云:“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业。多病寒死者,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多病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乘错也。”这种从宏观上寻找人体致病的原因,虽然也是基于经验的推断,有其合理之处,但显得很粗糙。晋唐以来,道教医学的逐渐充实与成熟,但从根本上来说,道教医学是对传统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的一个发展。因此,其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是道门中人对《内经》等传统医学经典著述关于病因、病机思想的阐发。这是由于历代以来随着道教炼养家自疗及为他人疗疾的实践深入,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唐末五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道教医家、炼养家从内炼实践与对疾病治疗两方面深入的探索导致形体疾病 的机理,并获得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形成了区别于传统中

医病机的观点。其中,有些文献记载并追踪分析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以求解决办法,还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显示出道教医学在阐释病因病机上的独特个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内丹炼养家探讨病因病机首先是从基于其自身的特殊需求。他们发现后天生命体中奇经八脉的气机运行不阐达且多有 瘀滞,是致病的根本原因,更是修仙的障碍。这一重大发现是道门炼养者这一特殊群体基于其自身体验而得出来,也同样揭示了人体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此为依据创造了各种具体却病强身之术,并传承至今。归纳主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丶真气耗散与气机失调1先天真气耗散从内丹阴阳关系而言,内丹医学也注重人体阳气的作用,指出“元阳真气”的丧失是得病的根本原因。《灵宝毕法》“匹配阴阳第一”云: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文中认为元阳真气的耗散直接使人体内心肾气液升降失调,导致全身气机升降失调。同时,也认为人体阴阳需要符合“阴平阳秘”的平衡原则,《灵宝毕法》“聚散水火第二”又指出:“人之致病者,惟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病多。”由于个体整体性的阴阳关系失调,自然疾病丛生了。2心肾之气不交从心肾水火关系而言,由于心肾水火不交导致外邪侵入人体内而招徕疾病,《养生秘录》“中黄内旨”:今之人盖火燥炎上,水湿润下,自勾引阴邪之气,乘间而入,

让你见识下真正的御女秘方,古今奇人陶仲文

让你见识下真正的御女秘方,古今奇人陶仲文 很多男人出现各种房事问题之后,转而寻求中药治疗,大方向没错,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实所谓提高男性功能的中药方这么多,怎么可能每一个都有效,真正有效的,在本人看来还是那些所谓的秘方,特别是皇室宫廷用的东西。 其实男性问题确实在古代皇室就有研究,中国古代黄帝的三宫六院,其实并非完全出于好色目的,很大部分是为延续子嗣让后代接班,稳固皇权而考虑,历代黄帝都对房中术增强术颇为重视,当然也有不少皇帝以此为借口自己享乐。。。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道教黄帝,嘉靖黄帝很早便开始运用道家的养气修身之法,为增强性能力延续子嗣,嘉靖帝在登位前20年采用道家邵元节呈献的秘方之术:利用未成年女性的处女经血杂合其他药粉进行炼丹,服之而增强性能力。这一秘术让当时无子的嘉靖帝在3年后“子嗣不断”,邵元节也因而大获宠幸。孰料,此秘炼丹药力过猛,服侍嘉靖帝之宫女往往不堪忍受,最后于嘉靖帝二十一年发生了宫女密谋杀帝事件,史称“壬寅宫变”。 此事一出,嘉靖帝开始对道教传统“采补法”产生怀疑,而随后出现的子嗣体弱多病甚至早夭状况出现更是让嘉靖帝意识到“采补法”的弊端之大,随即大开呈献之门谋求良性房事增强法。之前由邵元节引崇的陶仲文便逐渐崭露头角,直指邵元节所献古法“烈而不温,冲而不柔”,献上自己的秘方一一克服“采补法”之缺陷,让嘉靖帝赞不绝口。 再来说说嘉靖帝使用之后的情况,皇帝在服用之后,性功能变得异常强盛,每天晚上在和指定嫔妃行房过后,总会让太监偷偷带进宫女来继续偷欢,有时还不止一个,最多的一晚上找了9个。而有天皇帝在和一个妃子行房之后仍旧浑身冒火,想到平时御膳间于凌晨都有宫女在值班,便偷偷溜进御膳间,宫女看是皇帝临幸自己,高兴还来不及,就在御膳间和皇帝行起男女之事。无心栽柳柳成荫,那争气的宫女一下子就怀孕,还是个“神童”,诞下皇子之后顺理成章的封了贵妃。 至此,陶逸堂的配方开始流传于皇室或极少数大官宦之家,皇室都在陶逸堂的帮助下个个满面红光有一下子驾驭好几个女人的能力。直至近代因为清政府逊位,配方才流传于民间;而后陶仲文后代借助这一王室御用配方以陶仲文之遗志要求以“陶逸堂”之称开设养生会馆传承先人之配方,也因此这一配方得名“陶逸堂”。 当然类似这样的古方还有很多,例如本草纲目上也有几副根据阴阳调和原理的方子,和陶逸堂的原理如出一辙,有待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开发。

道家养生的100条不传之法

道家养生的100条不传之法,不仅告诉你怎样拥有个好身体,而且告诉你一些做人之道,非常值得一看哦!!!!!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

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

哲学与医学的关系

郎景和院士:哲学与医学的关系 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最终要归隐于哲学。医学发展迅速,最终要走到哪里去,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郎院士在第三届东方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大会上关于哲学与医学,医生修养与现代人文的演讲。 医学是科学、哲学与宗教结合 生命死亡/生命表达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科学的,哲学的,甚至是宗教的。医学应该从终极关怀这个角度去了解一种病,了解一个病人,从这个层面上去体现一个人善良的本质。 宗教的基础是人的信赖(信仰)。那种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有偏颇的。我认为,宗教实际上是一群人终极关怀所编制而成的一种思想逻辑和生活模式,宗教是一种生活模式和一种生活轨迹,是信仰,信赖、信奉和信任。 以前,我们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阳光、雨露,空气、水、日月星辰并不了解,于是我们就相当自然地认为它们有某种超人的力量,实则不然,那个超人的力量既不是神,也不是上帝,而其实是自然规律。只是我们对它不认识而已。有一本书,叫《人的宗教》,它讲了6种宗教,包括中国的儒家和道教思想,它在书中提到:有一种力量,无限无量,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却知道它的来源,不是神,而是自然,是自然的力量,是道。这是专门讲宗教非常客观的说法,道正心正,道正路正。 所以,科学、哲学、宗教和医学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知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一旦是哲学的,他就有了宗教的洪福。因此,医学则是可以把科学、宗教和哲学调和起来的综合事业。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爱是他的上帝。既然爱是上帝,那么我们作为医生,何尝不应该把爱作为一种宗教去认识呢?果真如此,我们就能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一种喜悦。 所以,医学可能是把科学、哲学、宗教结合起来的中心立足点。归根结底,医学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 伤与痛的认识与医患关系

安徽省道教宫观

安徽省道教宫观 【道教】黄山安徽省黄山市,地处皖南歙县、黟县和休宁县的边境.安徽省名山 【道教】齐云山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15公里,海拔585米。 【道教】齐山安徽安庆市贵池县安徽省名山 【道教】司空山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西40公里处,安徽省名山 【道教】天柱山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安徽省名山 【道教】八仙山安徽省巢湖市巢县城南17 公里处安徽省名山 【道教】八公山安徽省淮南市的西郊,安徽省名山 【道教】四顶山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六家畈镇,安徽省名山【道教】宝积山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北。安徽省名山【道教】横望山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三十公里处,安徽省名山 【道教】怀远禹王宫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南的涂山之顶。又称禹王庙,涂山祠.全真派233400 相传为夏禹王大会诸侯处, 【道教】荆山纯阳道院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境内的荆山下

【道教】一天门安徽省芜湖市 【道教】凤凰山青华观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凤凰山上 【道教】黄池乡宴公庙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横岗镇九十殿【道教】敏灵观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横岗镇九十殿 【道教】茅仙洞安徽省淮南市风台县城南双峰山,属道教全真派道观 【道教】双河观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双河镇双河街道 【道教】帝母宫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道教】霍山南岳庙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霍山中 【道教】天心观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铁冲乡前营 【道教】黄山神仙洞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北轩辕峰间。【道教】黄山松谷庵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黄山北部叠嶂峰下【道教】齐云山玉虚宫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的齐云山紫霄崖下。 【道教】齐云山太素宫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以西15公里齐云山的岩前镇附近 【道教】响鼓坪道观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中心 【道教】七祖宫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46501 【道教】太子庙梁储宫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34000 【道教】天柱山白鹤观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北天柱山中。亦名真源宫。 【道教】天柱山天祚宫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北天柱山中,

中国十大道观 中国道观旅游推荐

中国十大道观中国道观旅游推荐 摘要:道观作为道家供奉修行的地方,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的精湛。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同儒教、佛教一起,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十大道观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文章写的是中国道观旅游推荐。 1.白云观荣誉:北京,始建于唐,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圣地,道教全真第一丛林,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以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三宝著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门票:10元 开放时间:8:30-16:30 游玩时间:1-2小时 交通情况:乘公交前往即可 始建日期:739年 建造原因:唐玄宗奉祀圣祖玄元皇帝——老子而建 2.天师府荣誉:江西贵溪县上清镇,全称“嗣汉天师府”,亦称“大真人府”,正一派的祖庭,每年10月初举行龙虎山道教文化节,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 景点门票:包含在龙虎山风景区门票中(260元) 游玩时间:1-2小时 交通情况:鹰潭火车站广场有旅游专线直达 始建日期:1368年 建造原因:天师张盛以及他的历代子孙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

3.紫霄宫-太和宫荣誉:湖北十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主体建筑,道教圣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道教建筑之瑰宝。景点门票:紫霄宫:15元;太和宫:费用包括在金顶门票内(27元) 开放时间:08:30~17:00 游玩时间:1-2小时 交通情况:武当山景区内,可乘索道或观光车(费用包括在景区门票),徒步亦可 始建日期:1413年 4.鹿邑太清宫荣誉:河南鹿邑县,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国家4A级旅游景点,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门票:60元 开放时间:8:00-17:00 游玩时间:1小时 交通情况:公共交通不发达,建议自驾或者乘坐三轮车 始建日期:西元165年 建造原因:祭祀老子的祠庙 景点门票:旺季:56元(3月1日-11月30日)淡季:36元(12月1日-2月29日)开放时间:3月21日~10月31日:08:00~18:00;11月1日~3月20日:09:00~17:00 游玩时间:2小时 交通情况:运城市内乘坐公交车即可

传统道家延长

原帖如下 该方法得自于某江湖门派培养少爷仔的体系,少爷仔者,北方称之 为吃软饭的,江浙一带称为白相人,三教九流中的一个旁门左道, 传说是花门?不详,有达者指正。总而言之,就是以房中术魅惑妇女,骗取妇女钱财的一个流派。更深远的因该是得自古时道教房中 术的传承。 本人祖父辈曾为民国某桂系高官之侍卫长,很偶然的得到了该流派 培训少爷仔的一些功法。涉及内功、外功、药物调养等多个方面。 本人一直潜水,也见过不少兄弟狼友发的延时壮阳的帖子,可是不 成体系,或有害健康,现把我知道的分享给各位狼友,权当一种健 身术贡献各位,以解早泄之狼的烦恼,让各位女狼更加满足快乐, 愿狼友们性福健康,另有达人各有秘法者,也请不吝指教。 内功篇。 肉蒲团里未央生求壮阳延时,当时赛昆仑说过三个方法:一是服气 内视,一是弄点麻药,三是挥刀手术。现在贡献给大家的就是服气 内视的内功法。 一、养肾元。 取坐姿,两腿分开,阴囊悬空。舌抵上颚。静心。吸气时气从鼻腔 直下阴囊,睾丸略收紧,会阴穴略收紧,微微有点酸胀的感觉就好。闭气三四秒,呼气,放松睾丸,放松会阴。如此反复练习。直到自 己不想练为止,没有强行规定次数。 讲解: 吸气,气从鼻子吸进去,想着气直接通到肚脐下面,直通到阴囊部位,同时,提肛收缩,呼吸略停,只停一下下,然后吐气放松。把

气吸到睾丸那里,略有紧张,然后放松。不要太过于想气到哪里去了。 养肾元坐姿:臀部三分之一左右在椅子或者床上,两腿张开,阴囊 悬空,手的姿势采用握固姿势,放在肚脐眼下方一点点 二、养精元 吸气入小腹,略停,呼气时气从肚脐涌入命门,再吸气,气从命门 流回肚脐。呼气时气从肚脐涌入命门,反复循环。随心多次练习。(命门在脊柱处,正对着肚脐眼) 讲解: 坐姿与养肾元一样,但是臀部可以完全坐在椅子上或者床上,两腿 分开,双手放在肚脐眼下方一点点。吸气,气直到肚脐眼,呼气到 命门。 三、海底转轮 练习前两步一段时间后,阴部和腰部有温热(如热水在体内流动)、抽动(肌肉跳动抽动)、电麻(就是象触电一样)的感觉后(有一 种就行)进行该步骤, 吸气入小腹肚脐处,呼气时气沉入阴囊,再次吸气时,气从阴囊经 会阴过尾骨沿脊柱到命门穴。闭气四五秒,呼气时气从命门归回小腹。如此为一个循环。随心练习多个循环。(这个练习是采阴补阳 的基础训练,采阴补阳有伤阴德,略过不谈) 讲解: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丁树栋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诸城262200)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宗教哲学思想,就是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学思想必须十分重视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中医固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道教文化;中医学发展;影响 道教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成熟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文化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主要支柱之一。道教的学术思想,完全渊源于道家的内容,而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穿中国文化上下古今。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1道教文化对中医诊疗的影响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并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可溯源于先民们的巫祝祭祀鬼神,那时即有了道教的雏形,之后,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沿习方仙道、黄志道的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中期最终形成了道教。道教利用“符水”、“咒说”为传教手段并兼修医术,随后道教即与中医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对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作为道教人物,研究神仙、丹道之学,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他揉合道教文化与医学内容,总结了一些临床特效药物,如莨菪子治癫狂,鹿角末治乳痈,并记载了许多真菌类药用植物。他对恙虫病的研究比国外早1000多年。首创用狂犬病的犬脑髓敷贴被狂犬咬伤患者的伤口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是世界免疫学的最早记载。另外,他对于肺结核尸注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他的汞与丹砂还原试验,是世界上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后来炼丹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所以说道家人物葛洪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大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2]。 隋唐道家、医药学家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坚持自种自采,非常重视道地药材。他总结了许多有效的防治经验,如用鹿或羊的甲状腺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脏治夜盲症;槟榔治绦虫病;尿沉渣治小儿病;谷皮、防风、防己、细辛、蜀椒、吴茱萸等含维生素B的药物治脚气病等等,这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都是很先进的。特别是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提出了医生的最高医德规范,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十一世纪,我国古代道家们便成功地从人尿中提取出相当纯净的性激素结晶制剂,道家叫“秋石还原丹”,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是世界激素疗法的最早记载。综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的很多重大进展都与道教文化有关,因为道教医学本身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作用[3]。 2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根据史书记载,养生思想最早起源于老子的长生思想。道家“重人贵生”,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家就是养生家,道教可以说是养生教。道教的核心原理就是“无为”,它呼吁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回归婴儿”。道家养生之学,就是从自身病痛老死问题引出人们在其机体生理上,在其起居生活上如何自己调理以适应天地(大自然)变化,而求得某种自如的一种修养学问。道教文化认为人和地球天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机体,认为人身便是一小宇宙,因此它从天文地理、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人身生命的规律,建立了一整套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之下,道家们有做物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