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开放分类:医学医学名词自然科学

编辑词条分享

透皮吸收实验仪器

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简称TTS,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其优点体现在: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转运时间等因素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克服因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等。透皮给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鉴于其更人性化的给药治疗特点以及透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具有

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吗洛尔等TTS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中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中国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皮肤给药系统中,皮肤是药物进入体内的主要屏障,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药物具有优良的皮肤透过性,多数药物不易穿过人体皮肤这一有效的,选择性的屏障。

表皮特别是角质层是主要的屏障层,一旦它的保护功能丧失,大量的水溶性,非电解质分子会以上千倍的速度扩散入体循环,所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减少这一屏障层的阻碍。如果通过毛孔、毛囊皮脂腺,汗管等皮肤附属器进入体内,只占总量的0.1%。这种途径更适用于一些离子和大的极性分子。皮肤附属器等于提供了一个药物透过时的分流旁路,在药物达到稳态流量之前的短时间内这条途径很重要,另外,有研究发现聚合物和胶体粒子对皮肤毛囊,汗管等具有特殊的靶向性。角质层是一种紧密的结构,类似于“砖与水泥混合镶嵌”的构造,组成了一座“墙”。亲水性角蛋白的角膜细胞组成了“砖”,被包埋在由神经酸胺的多层脂质层、脂肪酸、胆固醇、胆固醇酯组成的“水泥”结构中。

大多数分子需经由细胞和细胞间的微小间隙进入体内。因此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就是要采用合理方法穿过这些间隙或打乱这种致密的结构,通过皮肤表层进入深层及体循环。

透皮给药系统

皮肤生理特征

(1)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2)维持恒定有效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反应。

(3)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能,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大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透皮给药基质

皮肤条件:完整角质层、厚度、温度、水合作用。

药物性质:角质层——亲脂;真皮——亲水;高效透皮吸收药物——亲水亲酯性近似分子量适中。

基质的性质与组成:易释放,易扩散。

化学促进剂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但对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应用于某些亲水性大分子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包括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波、激光等物理学促透方法得到了研究。物理方法促进透皮吸收具有其优点:不会与药物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减少皮肤刺激和过敏。

1 离子导入

透皮吸收书籍

离子导入(fontophoresis)是用生理学上可以接受的电流(0.1mA左右)驱动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一种方法。在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给药系统中,药物被放置于极性与其荷电性

质相同的电极内,电流在电极表面转化成离子流,使具有一定荷电性、分子大小以及离子迁移数的多肤和蛋白质药物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药物的选取、PE、电流方式、电极是此项研究的关键因素。低聚核苷酸、两性霉素、酮洛芬等均有此类研究。离子导入具有很好的透皮促进作用。

2 电致孔技术

电致孔技术(electroporation,EP)是在适当高压短脉冲的电场处理下,细胞膜能发生可逆性电击穿,膜通透性瞬时增大,并在一定时间恢复。电穿孔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孔洞,在一段时间后由于类脂分子的重新排列形成有序结构,孔洞自然消失。在透皮给药时,电致孔作用改变类脂分子的定向形成新的通路而增加渗透性,这项技术很适合多肽类药物的透皮给药。对于采用传统的被动扩散动力和离子导入法无法实现透皮给药的药物,具有巨大的潜力,可望达到理想的促渗效果。

电致孔法透皮给药具有以下优点:电致孔法是采用瞬时高电压脉冲,对皮肤无损伤,形成的孔道是暂时的,可逆的;电致孔法采用脉冲方式给药,有利于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程序化给药。王浩等考察了电致孔技术对离体裸鼠皮肤屏障的影响。

搽剂

电致孔法与离子导入法都是通过在皮肤上外加电场,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1)离子导入主要作用于药物,动力主要是加在皮肤上的电压降。电致孔法作用于皮肤,在脂质双分子层上形成暂时的孔道,引起皮肤渗透性的增加。

(2)离子导入过程中,药物转运的通道主要是通过皮肤上己经存在的通道如皮肤附属器,电致孔中药物转运通道主要是通过在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和角化细胞膜产生新的孔道进行转运。

(3)离子导入应用在皮肤上的电压降一般为0.1V-5V。而电致孔在皮肤上电压降大于100V。(4)在离子导入前,先加一个电脉冲,可以缩短离子导入的起效时间增加离子导入透皮给药效率。

3 生物驻极体

生物驻极体是指能够长期储存电荷并保持极化状态的天然生物材料,存在于新陈代谢的全过程,皮肤、蛋白质、血液、DNA等均是生物驻极体,生物驻极体的改变会引起组织、细胞或分子等电结构的改变,而且会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这就更有利于离子型药物透皮进入肌体。外源性驻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调控因子,可作为一种离子驱动源对皮肤提供静电场和微电流,调控皮肤的驻极态、电结构和增强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崔黎丽等将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驻极体作用于小鼠皮肤,考察驻极体对水杨酸甲酯的透皮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负极性驻极体组水杨酸甲酯的皮肤通透流量增加1.55倍。驻极体对此类非离子型药物作用不是很明显,可能与驻极体产生的静电场和微电流对药物分子静电力作用较弱有关。

4 压力短波

激光产生的压力短波(PWs)可以通过高能量的激光产生高压推动药物进入皮肤。分子量小于40 kDa的药物更适合采用PWs促进其进入角质层。如甾类化合物、非甾类抗炎药等能有效的被转运入皮肤。而电磁波则可以使分子量可以达到2 Mda的大分子药物进入细胞质,这使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给药成为可能。Lee等制备了粒径1 mrn的F-8803微球,分散于含由2%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水溶液中,置于柔韧性很好的两端开口贮库中,一面与皮肤接触,周围密封,另一面以l mrn黑色聚丙乙烯膜盖封,激光束作用于膜上,产生压力波,可使微球进入皮肤角质层。

5 超声波促透

面膜

超声波促透(Sonophoresis)被定义为药物在超声波的微震荡下穿过活体皮肤进入软组织。最近有许多研究表明超声波可明显促进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的透皮。一般应用于透皮的超声分为高频(0.1-15 MHz)和低频(20一150 KHz)。由于超声透皮的深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频率,高频超声更多用于皮肤浅表层,这是为了减小局部毒性以及保证局部治疗的满意效果,如局部麻醉药、皮质类固醇、非甾类抗炎药等。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的透皮研究中采用频率为0.75-3 MHz的超声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低频超声则在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TTS中显示了很好的前景,这可能是由于空腔化作用与频率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所致。1972年,Griffin 即实验证实250 KHz的超声波比1 MHz的更有利于氢化可的松的透皮。

近期研究中 < 250 KHz的超声波大量用于透皮研究,包括雌二醇、水杨酸、肾上腺皮质甾酮、蔗糖、水在内的不同分子量物质采用20 KHz,125mWcm-2,100 ms/S脉冲,每种分子量物质均取得了较好的透皮促进作用,说明低频超声在透皮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前景。

6 高速微粉

高速微粉经皮给药技术是将微粉化的药物以无针、无痛形式高速经皮注入人体的方式。而Powde Jeet系统利用超音速氮气流的能量将药物微粒瞬间加速穿透角质层进入皮肤。这样的给药方式具有其特殊意义,如针对特殊器官的靶向性,将疫苗注入表皮细胞,并且可以克服注射时引起的感染,特别是HIV和乙型肝炎等。

1 TTS基质对药物透皮的影响

TTS产品

研究工作发现药物透皮吸收很大程度上受药物透皮系统中的赋形剂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够有效增加药物的透过率。压力敏感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粘合基质在透皮给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除了起到粘合作用外,良好的生物适应性、与药物的化学相容性,也是其必须满足的性质,而这也就决定了透皮给药系统的性质。目前广泛用于TTS 的三类基质为聚异丁烯类(PIB)、聚硅氧烷类(Silicone)和丙烯酸树脂类(Acrylic)。基质与药物的联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透皮速率。Kim等人制备他克林的透皮给药系统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该工作对几种促透剂及PSA对他克林透皮的影响作了考察,研究发现他克林的浓度与其透皮速率成正比例关系。PSA基质中,丙烯酸树脂类压敏胶对他克林的透皮有明显促进作用。

近期TTS系统基质研究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改善TTS的透皮性能。一是开发新的聚合物,这些新开发的聚合物包括水凝胶、亲水聚合物、聚氨酯等。二是对常用的PSA进行针对使用途径的物理和化学修饰,物理修饰即在PSA中加入特殊的添加剂,与药物或基质产生协同作用,以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改善TDD与皮肤的适应性。化学修饰即将特殊结构的化学单体结合至PSA聚合物分子上提高透皮速率。

较常用的PSA(如PIB、silieones、acrylic)一般为亲脂性体系,这些基质干燥后含水量较低(<0.1)。因此亲水性的PSA得到了发展,这类化合物与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甚至可以不需要应用化学促透剂而使TDD具有较高的透皮速率。

水凝胶是一种具有水溶胀性和水不溶性的交联聚合物,通常达到溶胀平衡时最低含水量为20%,如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毗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的平衡含水量为8-11%。这类交联聚合物由聚合物氢键合形成,因此具有很好的水溶性。有报道这类聚合物能吸收皮肤水蒸汽。基于这些特点,PVP-PEG水凝胶PSA得到研究。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在亲水性基质为载体的TTS中其透皮释放速率要远远高于亲脂性基质的TTS。为了考察这种透皮释药规律,Feidstein等选择了三种药物:普萘洛尔、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以PVP-PEG作为基质制备了TTS。以人的离体皮肤和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碳酸酯共聚物模拟皮肤做了体外的透皮

扩散实验,在两种皮肤模型中,TTS均显示了较高的透过率,75-80%给药量的药物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皮肤可作为药物释放的限速膜,可用Fick定律描述其释药行为。

创可贴

2 微乳

微乳是一种包含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近年的研究中,微乳应用于透皮制剂得到了重视,经皮给药的微乳进入角质层,其亲脂区与角质层相互作用,溶解于亲脂区的药物可直接分配进入角质层的脂质中。另一方面,微乳的亲水区可提高角质层的水合作用,微乳的水相流入极性区,一些脂链同角质层蛋白共价键疏散,导致界面结构的破坏。因此这些相互作用能导致药物渗透的增加。Wu等用橄榄油、Span80、Tween80、水制备了胰岛素的W/O型微乳,以裸鼠离体皮肤做体外透皮实验,结果证实微乳较对照组水溶液透皮量高出5-15倍。

为了对比不同类型微乳的促透效果,Martin等选用大豆磷脂制备三种类型的油一水乳剂(W/O/W,O/W,W/O),采用Franz扩散池以裸鼠皮肤的透皮实验进行评价,经过24h的扩散研究,发现O/W型微乳的透皮速率最高,三种乳剂的透皮速率依次为:O/W> W/O/W > W/O 。3脂质体

1980年,Mezei等首次报道了醋酸曲安缩松脂质体经皮给药后使药物含量在表皮和真皮层提高了3-5倍。脂质体由于同时具有的亲水和疏水性,在透皮研究中得到了重视。但传统的脂质体经长期透皮实验研究发现对药物到达皮肤深层作用不是很明显,所以在此基础上的新型脂质体透皮研究广泛开展。

(1)醇质体

研究发现醇质体(Ethosome),即一种含有相对较高浓度乙醇的磷脂小囊,由磷脂、乙醇和水组成,对增强透皮给药系统中亲水和亲脂分子的作用很强。Touitou等人制备了米诺地尔的醇质体,主要由2%的大豆磷脂、30%乙醇以及水组成。并配制米诺地尔的醇、乙醇/水、磷脂/醇等几种溶液。在体外离体皮肤的透皮实验中,醇质体的透皮效果显著优于几种溶液,说明醇质体并不是单纯因为含有浓度高的乙醇而促进透皮,其机理还有待于研究。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

巴布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Noisome),是一种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的单层或多层小囊,其结构类似于脂质体,但不是由磷脂组成其囊壁。Noisome作为药物载体由Vyas等于1998年提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包裹亲水或亲脂性的液体,Nofsome的稳定性,克服了普通脂质体稳定性差的缺点,且可避免脂质体中由于磷脂纯度等引起的问题。Fang等人以依诺沙星作为模型药物,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40、Span60、Span60/32烷基磷脂为囊材制备了Noisome,对其通过裸鼠皮肤的透皮行为进行考察,并与脂质体作出对比。研究结果发现,Span60制备的Noisome经过48 h药物透过量大大高于普通的PC-liposome。据推测有两种机理导致了Noisome的药物促透作用,一是Noisome携带药物进入皮肤或融合于表面皮肤组织中,在药物与角质层之间形成一个较高的热力学能量梯度,利于药物透过。二是由于Noisome破坏了角质层的屏障功能。

(3)传递体

传递体(Transfersome)是一种在脂质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磷脂囊泡制剂,因其结构具有超强的挤压变形能力,能够穿透完整的皮肤进入体内,药物因此达到一个最低给药量的有效治疗作用。传递体的这种穿透皮肤的变形能力主要由表皮的水合浓度梯度来实现。Gregor 等制备了双氯芬酸钠传递体,整个体系中药物与脂质的比例为1/9 - 1/4,经检测这种磷脂囊泡的磷脂膜柔韧性是普通脂质体的5倍以上,所以可以通过直径小于自身粒径3倍以上的毛孔,制备了粒径为100-200 nm的传递体,并与双氯芬酸钠的凝胶剂作了透皮实验对比,

1 巴布膏剂

巴布剂

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均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巴布制剂在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药材提取物应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提取。除另有规定外,固体药物应预先粉碎或溶于适宜的溶剂中。

(2) 常用基质:聚丙烯酸钠、CMC-Na、山梨糖醇、聚乙稀酸酯、明胶、甘油等。

(3) 每片长宽均不能小于标示量。

(4) 膏面应光洁,厚薄均匀,色泽一致,无脱膏,失贴现象。不面应平整,洁净,无漏膏现象。盖衬的长宽度应与背衬一致。

(5) 盖衬不能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反应。

(6) 应密封,阴凉处藏。

2 膏药

膏药

膏药系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特质或膏料、滩涂于裱背上制成的外用制剂。膏药再生产与储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1) 药材应依法加工、碎、断、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加食物油炸枯,质地轻不耐油炸的药材、宜待其他药材炸至枯黄后加入。

(2) 炸药后的油炼至“滴水成珠”,放置一定温度后加入红丹,搅拌使充分混合,喷淋渍水。药膏置清水中浸渍。

(3) 挥发性药物、矿物药及贵重药物应研成细粉,于摊涂前加入,温度应不超过70℃。

(4) 膏药应乌黑光亮,油润细腻,老嫩适度,涂抹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

(5) 密闭,阴凉处贮藏。

3 橡胶膏剂

橡胶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橡胶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的外用制剂。橡胶膏剂在生产与贮藏中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1) 药材提取物应各按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提取。除有关规定外,固体药物应预先用适宜的方法粉碎或细粉,或溶于适宜的溶剂中。

(2) 橡胶膏剂的一般制备方法有二:

a) 取橡胶,洗净,在50~60℃加热干燥或晾干,切成块状,在炼胶机重塑炼成网状薄片,消除静电18~24小时之后,浸于适量汽油中,待溶胀后移至打胶机中,搅拌,分次加入凡士林,羊毛脂,氧化锌和松香等制成基质,在加入药物等,搅拌,涂膏,盖衬,切片,即得。

软膏剂

b) 取橡胶,洗净,在50~60℃加热干燥或晾干,切成块状,在炼胶机重塑炼成网状薄片,加入油脂性药物等,待溶胀后再加入其它药物和氧化锌、松香等,炼制均匀,涂膏,盖衬,切片,即得。

(3) 每片的长、宽度不得小于标示量。

(4) 膏面应光洁,厚薄均匀,色泽一致,无脱膏,失贴现象。布面应平整,洁净,无漏膏现象。盖衬的两端应大于胶布。

(5) 密封,阴凉处藏。

4 软膏剂

软膏剂系指药物,药材细粉,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常用基质:油脂性、水溶性和如急性基质。软膏剂在生产贮存期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常用基质:

a) 凡士林、液状石蜡、羊毛脂、蜂蜡、植物油、单硬脂酸甘油酯、高级脂肪酸等亲油性基质;

b) 聚乙二醇、淀粉甘油、甘油明胶、CMC-Na等水溶性基质;

c) 皂类、脂肪酸硫酸酯类、高级脂肪酸及多元醇酯类、聚氧乙烯醚等乳化基质。

(2) 供制软膏剂的固体药物,除在某一组分中溶解或共熔者外,应预先用适宜的方法制成最细粉。

(3) 软膏剂应均匀,细腻,具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布在皮肤或粘膜上并无刺激性,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

(4) 软膏剂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必要时可加入适量防腐剂

或抗氧剂。

(5) 软膏剂所用的包装材料不得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反应。

搽剂

(6) 避光容器密封贮存。

5 搽剂

搽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或挥发性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制成的澄清或混悬的外用液体制剂。

搽剂在生产与贮存期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药材应提取纯化或粉碎或最细粉。

(2) 挥发性药物应溶于适宜的溶剂中。

(3) 常用分散剂:水,乙醇、液状石蜡、植物油、甘油等。

(4) 搽剂应无酸败、异臭、变色等现象,必要时可加适量的防腐剂或抗氧剂。

(5) 应制定相对密度,以油为溶剂应制定折光率等检查项目。

(6) 容器洁净,外标“不可内服”。

[1] 郭宏.奥沙普秦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2007

[2] 王浩,侯惠民. 透皮给药系统中的超声促渗技术[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1997,(05).

[3] 房喻,胡道道,崔亚丽. 智能型高分子水凝胶的应用研究现状[J]高技术通讯, 2001,(03).

[4] 朱于村. 促进透皮给药的物理和生化方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3,(06).

[5] 丁迎奎. 中药透皮给药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60例[J]黑龙江中医药, 1998,(04).

[6] 张国良,史宗道. 低频超声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 2001,(05).

[7] 傅旭春,俞庆森,梁文权. 一个修正的药物经皮吸收数学模型[J]中国药学杂志, 2000,(04).

[8] 成志毅,陈浩凡,鲁向阳,刘宁,萘丽玲. 新型经皮渗透促进剂的合成及其促渗特性的研

究[J]药学学报, 2000,(05).

[9] Sinha V, Kaur M. Permeation enhancers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Drug Develop & Ind Pharm, 2000, 26(11):1131-1140 .

[10] Jim E. Riviere and Mark G. Papich. Potential and problems of developing transdermal patches for veterinary application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01, 50 (3):175-203 .

[11] https://www.doczj.com/doc/4d15208113.html,/kaoshi/zige/zhiyeyaoshi/zhidao/57752.html

[12] https://www.doczj.com/doc/4d15208113.html,/data/2006/0614/article_510.htm

[13] https://www.doczj.com/doc/4d15208113.html,/view/577912.htm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

经皮给药系统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离子导入技术 2.压敏胶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 C.药物在皮肤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3.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4.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 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 B.使皮肤保持润湿 C.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E.使药物分散均匀 5.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6.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7.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单元给药系统 D.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E.智能给药系统 8.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9.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DMSO) E.月桂氮酮 10.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218

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经良好设计的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进入血循环或靶组织的药量,能使药物长时间的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与胃肠道因素的干扰,还可避免峰谷现象,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易被病人接受。 一、选择透皮给药系统药物的一般原则 虽然透皮给药系统有许多优点,但并非所有的药物都适合做成该剂型。透皮给药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药物的选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由于普通剂型药物的首过效应强、半衰期太短、毒副作用严重、疗效不可靠,或是病人不能坚持服药,尤其是慢性病需长期治疗时,都可考虑采用透皮给药系统。在初步确定后,可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透皮吸收的可能性:剂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较理想,因为皮肤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面积是有限的;药物的溶解度适宜,最好在水和矿物油中均有1毫克/毫升以上的溶解度;分配系数适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好在1000以下;熔点低于85?,否则较难透过皮肤屏障;其他方面要考虑如解离性质和酸碱性质等,一般要求饱和水溶液的PH在5,9之间,无刺激性和致敏性。 二、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与组成 目前,国内外出现的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储库型和骨架型。储库型根据其是否含有限速膜又分为具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只限速膜型分为复合膜型、充填封闭型、多储库型、中空储库型;无限速膜型分为胶粘层限速型、包裹药物储库型、微储库型。骨架型又可分为聚合物骨架型、微孔骨架型、胶粘剂骨架型。 1.储库型透皮给药系统

该系统是利用高分子等包裹材料将药物或透皮吸收促进剂包裹成储库,并主要利用包裹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其中具限速膜型由背衬膜、药物储库、限速膜、胶粘层、保护膜组成。药物储库是药物的固体颗粒和混悬液等。释放速率只取决于限速膜的性质,故关键技术是限速膜高分子材料的选择。释放时间与药库的药量有关。该系统在控释膜表面涂加一定剂量的药物作为“冲击剂量”,缩短用药后的“时滞”。由于是膜控释药,故该系统可以取得稳定的零级释放。而无限速膜型只由背衬膜、药物储库、胶粘层和保护膜组成,其胶粘层多为硅橡胶压敏胶或聚异丁烯压敏胶。 2.骨架型透皮给药系统 该给药系统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由聚合物骨架控制药物的释放,可分别设计成零级、—级或Higuchi模式释放。其中胶粘剂骨架型系统具有剂型薄、生产方便、与皮肤接触的表面都可输出药物等特点,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可供选择的胶粘剂有三类:丙烯酸酯类、硅橡胶类和聚异丁烯类。这种透皮给药系统的最好例子是德国的Pharma-schwartz公司在欧洲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的Deponity系统,该系统每月给药1次,用于治疗心绞痛。这种系统的不足之处是药物的释放随时间而减慢,导致剂量不足而影响疗效。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可采用多层含药膜结构。心得安透皮给药系统是由三层含药的胶粘剂膜组成,每层的含药量、药物粒度与膜厚度都不一样:靠近背衬膜这一层含心得安游离碱总剂量的50%,药物粒度为130微米,膜厚度为1000微米;中间一层含心得安游离碱总剂量的30%,粒度为130微米,膜限度为760微米;最外层(贴在皮肤上这一层)含心得安游离碱总剂量的20%,粒度为150微米,膜厚度为640微米。三层分别制备后叠合在一起。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1.具限速膜的储库型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

透皮技术

特色医疗验方仅供参考 贴敷疗法在我国中医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它独特的给药方式,.简单的操作方法,安全有效的使药物在体内24小时恒速循环.过渡输液伤害了无数无辜的患者,抗生素功不抵过。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中西药穴位贴敷透皮疗法无口服、注射用药之弊端,且有高效、低风险、便捷的明显优势。药物经皮肤渗透,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推广的透皮技术,药物能否透过皮肤的屏障限制达至《全身性用药的目的,主要是看穿透皮肤屏障的能力有多强。 透皮技术的使用概念: 千贴:无需添加药液,药贴直接贴敷。 湿贴:药贴上添加药液,然后贴敷。、 使用方法:先将中西药打成粉状混合,注射器抽吸药物溶媒与其他稀释液体,滴至药粉上拌匀,以 不渗、不淌液为原则。 冷敷: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或直接用冰袋冷敷。 热敖: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用湿热巾热敷,扩展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药物渗透 l、疼痛贴敷最简单,哪里疼痛哪里沽。胃痛风湿颈肩腰,贴在痛点疼速抛。 2、感冒鼻炎贴大椎,颈后最大骨头堆。咳嗽哮喘贴身柱,大椎直下两寸处, 3、便秘肠炎贴肚脐,肚脐背后是命门。命门可治尿多症,命门还可治肾虚。、 4、前列增生或炎症,尿频尿痛尿又急。肚脐命门贴交替,脐下三寸贴中极。 5、女性痛经可治愈,疼痛之处贴上去。胸闷心痛贴胸口,天凉特别能护寿。

给药途径上课讲义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administration route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有 全身给药(包含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局部给药包括器官比如 腔管-关节腔、气管、呼吸道给药,阴道给药、肛门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无论是单剂静脉推注还是连续的静脉滴注均是快速、准确给药的最佳途径。 舌下给药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经皮吸收制剂?应用特点?由哪几部分组成? 2、经皮吸收过程怎样?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哪些? 3、试述膜控释型TDDS的基本结构。 4、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5、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离子导入的有效性? 二、单选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3、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4、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5、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D、智能给药系统 6、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7、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 E、月桂氮酮 8、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开放分类:医学医学名词自然科学 编辑词条分享 透皮吸收实验仪器 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简称TTS,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其优点体现在: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转运时间等因素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克服因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等。透皮给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鉴于其更人性化的给药治疗特点以及透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具有 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吗洛尔等TTS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中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中国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皮肤给药系统中,皮肤是药物进入体内的主要屏障,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药物具有优良的皮肤透过性,多数药物不易穿过人体皮肤这一有效的,选择性的屏障。 表皮特别是角质层是主要的屏障层,一旦它的保护功能丧失,大量的水溶性,非电解质分子会以上千倍的速度扩散入体循环,所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减少这一屏障层的阻碍。如果通过毛孔、毛囊皮脂腺,汗管等皮肤附属器进入体内,只占总量的0.1%。这种途径更适用于一些离子和大的极性分子。皮肤附属器等于提供了一个药物透过时的分流旁路,在药物达到稳态流量之前的短时间内这条途径很重要,另外,有研究发现聚合物和胶体粒子对皮肤毛囊,汗管等具有特殊的靶向性。角质层是一种紧密的结构,类似于“砖与水泥混合镶嵌”的构造,组成了一座“墙”。亲水性角蛋白的角膜细胞组成了“砖”,被包埋在由神经酸胺的多层脂质层、脂肪酸、胆固醇、胆固醇酯组成的“水泥”结构中。 大多数分子需经由细胞和细胞间的微小间隙进入体内。因此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就是要采用合理方法穿过这些间隙或打乱这种致密的结构,通过皮肤表层进入深层及体循环。 透皮给药系统 皮肤生理特征 (1)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 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 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

素类。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2.缓释及控释注射剂 缓释及控释注射剂其显著优点是可以减少注射次数,消除频繁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精神上的烦恼和肉‘体上的疼痛。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凝胶型、微囊型、微球型、脂质体型注射剂。主要适宜的药物有抗精神类药物、抗菌素类药物、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疫苗类药物、抗癌药物等。 缓控释制剂根据不同的原理制备:胃内漂浮型、渗透泵型、骨架型、蚀解式、肠道定位、双层缓控释片等。 缓控释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硅酮弹性体,PVAP,HPMCP,HPMCAS,交联海藻酸盐等新型材料。

药剂学习题 第十三章透皮给药系统

第十三章透皮给药系统模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透皮给药系统又称经皮治疗系统 答案: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2、透皮吸收促进剂 答案: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3、压敏胶 答案:是指那些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粘帖材料,起着保证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以及药库、控释等作用。 二、填空题 1、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型、型、型和型四类。 答案[膜控释;粘胶分散;骨架扩散;微贮库] 2、膜控释型TDDS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答案[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层;防粘层] 三、单选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基质的pH值 D.背衬层的厚度 答案[D] 2、下列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答案[C] 3、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渗透促进剂 答案[A] 4、适于制备成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相对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 答案[A] 5、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表面活性剂 C.山梨酸 D.二甲基亚砜(DMSO) 答案[C] 四、多选题 1、透皮吸收制剂中常用的压敏胶有。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摘要:主要介绍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影响因素;促进药物吸收的促进剂及促进药物吸收的物理学方法,主要有离子导入法、电致孔法、超声波法、微针法、无针注射法、激光法和红外法、加热法。 关键词: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法、电致孔法、超声波法、微针透皮给药系统、无针注射法。 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简称TDDS,TTS) 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广义的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软膏剂、硬膏剂、贴剂、涂剂和气雾剂等。该类制剂为一些长期性疾病、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透皮给药制剂与常用普通剂型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①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③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 ④患者可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 ⑤减少 给药次数和剂量。药物渗透进皮肤的途径有毛孔及附属皮脂腺、汗孔、连续的角质层。 自1974年美国上市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晕剂东莨菪碱后,国内外学者对TTS进行了大 量研究,包括影响因素,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等。 1.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皮肤因素,剂型因素和药物的性质等。 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角质层形成了透皮给药的限速屏障, 大部分体表的角质层有 l5~25层扁平角质细胞,总厚度约为10 gm。虽然有大分子通过被动扩散而透过角质层的报道, 但一般认为经透皮给药的理想药物分子量应< 400Da。另外, 一个可行的透皮给药药物的剂量应< 20 mg/d。因此,皮肤阻碍药物进入体内,大多数药物,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药物,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成为研究开发TTS的最大障碍。 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慢。许景峰【2】等测定了31种理化性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别的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透过体外透皮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用来预测药物透皮吸收的难易。药物的分子量与药物的透皮速率之间呈一“Z”形图,可分为三段:分子量100~250、255~300、300~400,在每一段内总趋势是分子量增大,透皮速率增加;但分子量再继续增大,则透皮速率显著下降。对固体药物而言,药物的熔点与药物的透皮速率呈负相关。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皮肤的角质层是 脂溶性组织,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前者,而难进入后者;水溶性大的药物恰恰相反,因此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有人 认为油/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最好,有人认为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约为1000时有最大透皮吸收 速率,这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2.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促使药物渗透进入皮肤, 并降低药物通过皮肤时所受的阻力, 从而促进药物穿过角质层, 进行表皮扩散的物质。 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特点是【3】: ①对皮肤和机体无药理作用, 应用后立即起效,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②不引起体内物质通过皮肤的丢失; ③不与药物及其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透皮给药制剂得到长足的应用,本文对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促进药物吸收的途径,以及透皮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了一个综合的论述,以期为以后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透皮给药;促渗透;经皮制剂 透皮给药系统(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近年来, 随着对T 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 国内外对T DDS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 1.透皮给药的优点 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透皮给药比口服给药更稳定的直接进入血液;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改善病人的适应性;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易服的病人。 2.透皮给药的缺点 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药物都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合剂量大的药物;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和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物有讲解作用,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起效较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表皮或黏膜的成熟性、完整性, 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 促吸剂和赋形剂, 皮肤的水合状态, 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小分子量药物( < 500) 有适宜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在1~ 4), 颗粒细小, 则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调节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 值, 使药物呈分子型,将增加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Menon等〔2〕和Roberts等〔3〕在脂质蛋白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种机制:在一定的载体和较高的浓度下,腐蚀性成分能破坏角质层,如苯酚;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改变药物在角质层成分和扩散途中脂质之间的分配。AmitKumarJain等〔4〕研究了不同的松烯对乙醇-水系统中盐酸丙咪嗪(imipraminehydrochloride,IMH)的促渗作用,发现松烯中薄荷醇、桉树脑、松油醇、薄荷酮是极性和水溶性药物的有效渗透促进剂,如IMH。通过FT-IR研究,认为促渗机理是:角质层中N-酯酰鞘氨醇间氢键被松烯破坏,提高了IMH的渗透性,同时松烯分子间氢键也促进了IMH的渗透。MichaelH.Qvist等〔5〕研究了渗透促进剂(丙二醇、香芹酮、1-甲基-2-吡咯烷酮、月桂酸甲酯、月桂酸、Azone、油酸乙酯、油酸等)在透皮给药系统中释放的情况,发现所有渗透促进剂的释放符合Higuchi公式,释放速率主要依赖于渗透促进剂的种类,并且释放速率与渗透促进剂摩尔体积的立方根以及基质和接受液间分配系数的对数成反比;基质的种类对释放速率的影响较小,丙烯酸酯类没有影响,相对于丙烯酸酯类,聚异丁烯释放速率较慢,硅酮释放速率较快。 2 离子导入 离子导入法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阳离子和阴离子药物分别在阳极和阴极处透过皮肤,中性药物在电渗透作用下透过皮肤。药物通过皮肤有细胞内途径、细胞间脂质途径、附属器官途径。GuyRH等〔6〕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摇摆式探针电极证明离子导入的主要途径是附属转运途径,JadoulA等〔7〕通过电子荧光分光光度法证明细胞间脂质途径也是离子导入的重要途径。近来研究表明,在电场影响下,电渗透是分子转运的动力之一,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电渗透对阳离子转运具有积极作用,对阴离子转运具有相反作用。电渗透是中性分子转运的主要机制,同时也对大分子量的离子转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GuyRH等〔8〕研究了电脉冲和电渗透在离子转运中的作用。对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来说,电脉冲起主要作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电渗透作用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阴离子物质从阴极转运完全是电渗透的作用。 影响药物经皮离子导入转运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有电流、应用时间、药物性质、剂型因素、生理因素、pH值和促渗剂等。一般来说,电流强度越大,药物透过量越多;时间越长,离子导入效果越好;药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浓度越高、表面电荷越多,离子导入量越大。促渗剂与离子导入合用,能促进离子导入的作用。如Hao等〔9〕考察了几种渗透促进剂对胰岛素单体经皮离子导入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酮具有协同作用,丙二醇能加强这种作用,氮酮、丙二醇和泊洛沙姆并用促渗效果最明显,5%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