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概述

1、地质学是关于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发

展历史、演变规律和服务与生产实践的科学。

2、利用重力异常研究地质情况,必须对实测重力值进行校正,即必须清除各种

因素对实测值的影响。这种校正称为布格校正,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布格异常。

在年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

地热增温级——是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即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3、地热流所带出的热能是很分散的,目前只有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的地

热能,才能当作资源看待。在这样的地方称为地热异常区。

4、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1、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组成地球的物质不断在变化和重新组合,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也不断在改造和演变。地球的这种不断的变化,是和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密切相关的。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地质年代的建立:为了反映地球发展的历史和阶段及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需有一世界统一的时间系统——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分为两类:相对地质年代(先后顺序)和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

相对地质年代(relative age): 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先后关系。

相对地质年代只表示新老顺序, 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也不表示绝对的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isotopic age): 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计算岩石形成的年龄。同位素地质年代可以表示岩石的绝对的年龄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依据

①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②生物演化规律:低等→高等;简单→复杂;不可逆;生物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年代越老的地层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所含生物越进步、越高级。同一地区,相同时期的地层化石类型和组合应相同,不同时期的则不同。

③地层切割律: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口诀: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第三章矿物

1、矿物----是由天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机构的无机固体物

质。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和一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矿石的基本单元,是组成地壳的物质单位。

2、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造岩矿物。它们共占地壳重量的99%。各种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形态和物理性质,可以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3、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化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4单质矿物基本上是由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如金、石墨、金刚石等。这样的矿物数量不多。

化合物自然界的矿物绝大多数都是化合物,但化合物是多种多样的

5、所谓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晶体中某些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等)被性质相近的其他质点相互置换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

互相顶替的条件是:离子半径相差不大,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电价相同。

书写方法:具有类质同像的矿物分子式,一般将类质同像互相置换的元素用括号括在一起,中间用逗号分开,把含量高的放在前边。络阴离子团用方括号括起来。

如:橄榄石是(Mg,Fe)2[SiO4],

黑钨矿是(Fe,Mn)[WO4],

有时也可不加括号,写成一般化学式。

6、矿物的光学性质:

(1)颜色是某一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人眼的视觉反应。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反射的效应。

矿物色分类:

自色矿物本身的颜色

他色矿物中混入物引起的颜色

假色光的干涉引起的颜色

(2)条痕是指矿物粉未的颜色。条痕色是矿物的重要鉴定特征。条痕能突出自色,减弱它色,消除假色,是鉴定不透明矿物的重要依据。条痕色是在白色素瓷板上磨划而得到的。在白色釉瓷板上磨划得到的则称为研磨条痕。

(3)在矿物学中,矿物的透明度是指矿物薄片在厚度为0.003mm时的透光程度为标准。矿物的透明度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

(4)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

矿物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5

(1)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的固有性质,称为解理。极完全解理极易裂成薄片如云母

完全解理不易成薄片,解理面平整光滑如方解石

中等解理解理面较平整,但不光滑如角闪石

不完全解理难于形成平的解理面如橄榄石

极不完全解理不形成解理如石英、黄铁矿

矿物受力后形成方向不定、不规则的裂开面,称为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与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

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其中最常见的为在石英、火山玻璃上出现的具同心圆纹的贝壳状断口。一些自然金属矿物常出现尖锐的锯齿状断口。

(2)物体抵抗外来某种机械作用(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由于测试的方法不同,硬度的类型也不同。矿物学上常用的是摩氏硬度和显微硬度。

摩氏硬度:为刻划硬度,属相对硬度。以10种矿物的硬度为标准分为十级。

1 滑石、

2 石膏、

3 方解石、

4 萤石、

5 磷灰石

6正长石、 7 石英、 8 黄玉、 9 刚玉、10金刚石

(3)矿物的比重指矿物的重量与4℃时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比。

(4)脆性是指矿物受力后容易破碎,不能弯曲,用刀刻划时产生粉末。

延展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塑性变形的特性,如受锤后易变成薄片。(5)矿物的弹性和挠性指矿物的薄片在受力后发生的变形特征。

矿物的薄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若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则具有弹性;不能恢复原状则具有挠性。

6、矿物分类

矿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分为5大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

根据阴离子或络阴离子还可把大类再分为若干类,

7、了解常见矿物性质与鉴定

第三章岩浆岩

1、岩石: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

屑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2、岩浆: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1、岩石是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所

组成的固体集合体。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但大多数的岩石是由几种矿物组成的。根据成因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浆: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

挥发物质的熔融体。我们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根据岩浆中SiO2的相对含量,可以把岩浆分为:

酸性岩浆(SiO2>65%);

中性岩浆(52—65%);

基性岩浆(45—52%);

超基性岩浆(<45%)。

4、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岩浆活动称侵入作用。

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深成岩;在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二者统称侵入岩。

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喷出地表的岩浆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或熔岩)。

5、火山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火山活动的现象。根据火山活动情况一般分为:(1)、活火山——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不断活动的火山;

(2)、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3)、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山。

这种分类方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6、火山构造 : 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等。

7、火山喷发物的性质、内容和过程,因不同火山或虽同一火山而喷发时间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不可一概而论。火山喷发物概述如下:

(一)气体喷发物(火山气体)

(二)固体喷发物(火山碎屑物质)

(三)液体喷发物(熔浆)

8、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有爆烈、宁静等

9、岩浆岩产状:

喷出岩产状:熔岩锥、熔岩流、熔岩被

浅成岩产状:岩床、岩盘、岩墙和岩脉

深成岩产状:岩基、岩株。

10、鲍文反应序列

纵行表示从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的顺序;

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

鲍文所揭示的岩浆演化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个为浅色矿物的斜长石连续反应系列,是连续的类质同象过程;另一个是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随着温度的下降两个系列结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11、岩浆岩的结构

12、结构——指组成岩石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的相互关系。按不同分类方式可分为一下几类:

(一)结晶程度

指岩石中矿物是全部结晶或部分结晶而言(图3-25)。据此可以分为:

1.全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全部结晶,如花岗岩。

2.半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如流纹岩。

3.玻璃质(非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成分全未结晶,即全部为玻璃质,如黑曜岩。

(二)晶粒大小

按照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分为:

1.显晶质结构

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看出晶体颗粒。又可分为:

粗粒结构——晶粒直径大于5mm;

中粒结构——晶粒直径1—5mm;

细粒结构——晶粒直径0.1—1mm.

2.隐晶质结构晶粒小于0.1mm,岩石呈致密状,矿物颗粒用显微镜才能辨别。

(三)晶粒相对大小

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以分为:

1.等粒结构又称粒状结构。是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致相等的结构。常见于深成岩中。

2.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一般是斑晶结晶较早,晶形较好,而基质部分结晶较晚。

3.似斑状结构类似斑状结构,但斑晶更为粗大(可超过1cm),而基质则多为中、粗粒显晶质结构。

(四)晶粒形状

按岩石中矿物晶体形状发育程度,可以分为

1.自形晶晶体发育成应有的形状。

2.半形晶晶体只发育成应有晶形的一部分。

3.他形晶晶体不能发育成应有的形状,而是决定于相邻晶体所遗留的空间形状,因此常是不规则的。

12、岩浆岩的构造

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特征。

1、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如花岗岩。

2、斑杂构造:不同组成部分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差异明显,显杂乱斑块状。

3、气孔构造熔浆喷出地表,大量气体从中迅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或管状孔洞构造。

杏仁构造岩石中的气孔被以后的矿物质所填充,形似杏仁,称杏仁构造

4、流动构造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包括流线构造和流面构造。

5、流纹构造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或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

6、节理构造:岩石中出现规则的破裂面:喷出岩常见断面呈六边形的柱状节理,中酸性侵入岩常见三组近垂直的节理。

7、枕状构造:由枕状或椭球状熔岩团快冷却后堆积而成。

13、

1、横坐标按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自左至右依次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而浅色矿物逐渐增多,故岩石颜色逐渐由深变浅,而岩石比重逐渐由大变小。

2、纵坐标按岩石产状排列,依次是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同时分别列出各类岩石的主要结构和构造。因为它们能指示岩石的生成条件,从而使分类具有成因的意义。

3、同一纵行的岩石,成分相同,故属于一个岩类;只是由于产状、结构、构造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名称。同一横行的岩石,其产状、结构和构造基本相同,而岩类各异。

第四章、沉积岩

1、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各种沉积岩都毫无例外地记录下来沉积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因此,沉积岩是重塑地球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经历以下四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1.)先成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阶段;

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风化作用是一切外力作用的开端,岩石遭受风化之后,给风、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等外动力对岩石的破坏提供了物质条件。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总称为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风的吹蚀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海水的海蚀作用和冰川的冰蚀作用等。但从剥蚀作用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机械的剥蚀作用和化学的剥蚀作用两种方式。

(2.)搬运作用阶段;

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搬运方式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碎屑物质多以机械搬运为主;而胶体和溶解物质则以胶体溶液及真溶液形式进行搬运。(3.)沉积作用阶段;

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流速或风速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4.)成岩作用阶段;

这种由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①压固作用:上覆沉积物的自重是沉积物的空隙减少、变小,水分被挤出,厚度减小、变硬的成岩过程。

②胶结作用:某些化学物质填充到沉积物的粒间空隙胶结固化沉积物,使其成为坚固岩石。

③重结晶作用:非晶质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环境改变,发生重结晶,或使晶粒长大加粗的作用。

④新矿物的形成: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解或发生其他化学变化,使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变成新矿物。

3、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是指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它又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这些结构是把沉积岩划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类的重要依据。

(一)碎屑结构

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胶结而成的岩石叫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叫碎屑结构。

碎屑结构通常由两部分物质组成,即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v

(二)泥质结构

泥质结构—指由极细小的粘土质点所组成的比较致密、均一和质地较软的结构类型。

(三)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由各种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常具有化学结构。如某种化学成分沉淀后,在一定条件下常同时结晶,形成等粒他形结构。

(四)火山碎屑结构:是火山碎屑岩类所具有的结构

4、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或在沉积岩形成后的各种作用影响下,使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称为沉积岩的构造。它不仅构成沉积岩的重要宏观特征,而且还可据以恢复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构造分类见书上表2-8,53页,

5、

第五章、变质岩

1、是先存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的影响,

发生物质成分(化学、矿物)结构和构造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由岩浆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

2、岩石变质的因素:主要是岩石所处环境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变

3、(1)、物理条件:主要指温度和压力(定向压力、静压力);

4、(2)、化学条件:主要指从岩浆中析出的气体和热液。

5、变质岩的形成: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变质结晶作用metacrystallization

交代作用metasomatism

变质分异作用metamorphic differentiation

变形和碎裂deformation and crush

6、变质岩和岩浆岩相比,一般讲二者虽都具结晶结构,但前者往往具有典型的变质矿物,且有些具有片理构造,而后者则无。

7、变质岩和沉积岩相比,其区别更加明显,后者具层理构造,常含有生物化石,而前者则无。另外,在沉积岩中除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外,一般不具结晶粒状结构,而变质岩则大部分是重结晶的岩石。

8、5、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这些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矿物,可以作为鉴别变质岩的标志矿物。

9、6、变质岩的结构

(1)变质岩是原岩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具有结晶质结构,这种结构统称为变晶结构。

晶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

(2)碎裂结构又称压碎结构。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其中矿物颗粒破碎,形成外形不规则的带棱角的碎屑,碎屑边缘常呈锯齿状,并常有裂隙及扭曲变形等现象。它是动力变质岩常有的一种结构。

(3)变余结构指变质岩中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如变余斑状结构、变余砾状结构等。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帮助恢复变质前是哪种岩石。

此外,还有其它结构,如交代结构、糜棱结构。

7、变质岩的构造

一)变余构造

又称残留构造,为变质作用后保留下来的原岩构造。特别是在浅变质岩中可以见到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波痕构造等,这些构造是恢复原岩和产状的重要标志。

(二)变成构造

指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构造。其中包括斑点构造(在变质作用的初始阶段,某些易重结晶、重组合的组分形成雏晶并聚集在一起,形成与周围颜色不一致的斑点,即构成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有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无定向排列所表现的均一构造。如有一部分大理岩、石英岩等具此构造。)

8、变质作用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接触变质作用:由于岩浆侵入时的高温和从岩浆中分出的溶液引起接触带围岩发生变化的变质作用。

①接触热变质作用:岩石受热后发生矿物的重结晶、脱水、脱碳以及物质成分的重组,形成新矿物与变晶结构,变质过程不发生交代作用,变质前后岩石的化学成分无明显改变。常见变质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发挥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典型的为矽卡岩。

2)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一种过渡性成岩作用,由于地壳深处热流上升形成的热液和局部岩石重熔后形成的岩浆,随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交代、贯入到变质岩中所形成类似于岩浆结晶的岩石的大规模变质作用。混合花岗岩典型代表岩石。

4)动力变质作用: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在强定向压力作用下,使岩石发生变形、破碎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作用。代表岩石为糜棱岩。

第六章、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海底增生(扩大)和消亡也属于构造运动;狭义的地壳运动,主要指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

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从以上概念看,构造运动与地壳运动两个概念大体相当。

2、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称为构造变动。

3、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1)构造运动的方向性,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大致可分为两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普遍性和永恒性

(3)非匀速性

(4)运动幅度和规模的差异性

(5)周期性和阶段性

5、地层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是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表明该两套地层是连续沉积而成的。在其沉积期,该地区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又称平行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为剥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地层的产状平行。假整合接触表示较老的地层形成以后,地壳曾均衡上升,使该地层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随后地壳再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形成上覆较新的地层。

(3)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不整合接触表示较老的地层形成后,因受强烈的构造作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沉积,形成上覆的较新地层。

(4)侵入接触:是侵入体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限常呈不规则状。侵入接触的存在说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构造作用,因而引起了岩浆的侵入,形成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是指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最早堆积的主要是该侵入体被剥蚀而成的碎屑物(包括侵入岩的碎屑,及因侵入体风化后所分离而成的长石、石英等矿物)。该类型接触关系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曾经上升并遭受过剥蚀,侵入体上面的围岩以及侵入体上部均被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该侵入体的年龄大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6、岩层产状要素

指确定岩层产状的三个数值,即走向、倾向和倾角(图)。

(1.)走向

岩层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也就是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连线;走向线两端水平延伸的方向称岩层的走向,彼此相差180°。

(2.)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它表示岩层的最大坡度;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又叫真倾向,真倾向只有一个,倾向表示岩层向哪个方向倾斜。

(3.)倾角

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倾角,又称真倾角;倾角的大小表示岩层的倾斜程度。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视倾角。真倾角只有一个,而视倾角可有无数个,任何一个视倾角都小于该层面的真倾角

7、褶皱的概念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图)。褶皱的规模可大可小。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图);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1.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如果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外侧较新,即为背斜-核老翼新

2. 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如果岩层向下凹曲,其核心部

位的岩层时代较新,向两翼一次变老,即为向斜-核心翼老。

8、褶曲要素

1.核--褶曲出露最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

2.翼--指褶曲核部两翼的岩层。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叫翼角。

3.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的对称面。

4、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线,叫枢纽。枢纽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波状起伏的。

5、轴----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图)。因此,轴永远是水平的。它可以是水平的直线或水平的曲线。轴向代表褶曲延伸的方向,轴的长度可以反映褶曲的规模。

6、转折端----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段曲线。这种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褶曲的强度或岩石的强度。

7、翼间角——褶皱两翼的交角。顶角与翼角成反比,顶角大小反映褶皱的强度,越大,褶皱越弱。

9、褶皱常见分类为:背斜,向斜。

10、褶皱的野外判别方法以及褶皱形成年代:

①地形高低不是判别背斜、向斜的标志:变形之初:向斜成谷;背斜成山,较长时间剥蚀后: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种地形高低与褶皱形态凹凸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②岩层的倾斜状况也不是判别背斜向斜的重要标志:由于倒转褶皱、同斜褶皱和平卧褶皱的两翼岩层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如果单纯从侧向看,容易误将这些褶皱当成单斜;

③褶皱存在的标志是沿倾斜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岩层对称式重复出现,背斜呈现核老而翼新,向斜呈现核新而翼老的状态。

④褶皱形成的时间:褶皱体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未褶皱体的最老地层形成之前。

11、节理——在地质作用下,岩块发生一系列规则的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

并没有发生明显位移,此破裂称为节理。

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两类: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具体分类见ppt

12、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在受力发生断裂变形时,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13、断层要素

14、断层分类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图7-72)。断层面的倾角一般较陡,多在45°以上。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

指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又叫平移断层

15、断层是在一定的地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把断层分为张性、压性、扭性、张性兼扭性(张扭)、压性兼扭性(压扭)等五种。

16、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其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堑(图7-86)。组成地堑的断层在地表一般表现为正断层。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垒(图7-90)。造成地垒的断层一般是正断层,但也可能是逆断层。地垒构造往往形成块状山地。

17、野外识别断层的标志:

①擦痕、摩擦镜面和阶步

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为擦痕;平行而光亮的表面为摩擦镜面;断层面上存在的垂直于擦痕方向的小陡坎,是陡坡与缓坡的过渡,为陡坎。都是岩块运动是受到阻力而产生的,都是断层发生滑动的证据。

②拖曳褶皱: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的影响发生一些变薄和变弯曲的褶皱;

③断层角砾岩和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交接而成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都是可以识别断层存在的标志。

④断层泥: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作用,先破碎后碾磨会形成泥状物质。

⑤密集节理:断层面的发育两侧存在先存的节理,近断层处密集,离开断层后变稀以致消失。

⑥地质体的错断:断层处会出现岩层、矿层等地质体沿断层能走向的突然错断。

⑦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走向断层会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者缺失。

⑧断层崖、断层三角面以及断层悬谷是断层活动的证据。

⑨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断层是地下水或矿液的通道,所以沿断层延伸地带能见到泉水出露或者矿化现象

18、判断断层发生的年代

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

第七章、地震

1、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一般地震指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它主要

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

2、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从震中到震

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深度0—70km;中源地震——深度70—300km;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3、地震按成因分成三种:

(1)成因分为: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

(2)震源深度分类:①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300~700km);②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 70~300km);③浅源地震(震源深度<70km)。

(3)震级大小分类:①微震(<3级)、②弱震(3~4.5级)、③中强震(4.5~6级)、④强震(>6级)。

(4)震中距分类:地方震:,近震:,远震:。

(5)发震时代分类:①现代地震、②历史地震、③古地震。

(1)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2)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直接以及间接导致的地震;

(3)陷落地震:由地表塌陷引发的地震。

5、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由于每次地震所积蓄的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不会无限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6、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

7、地震预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地震发生的震中、时间、震级。

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预报10年或更长期的地震活动情况);中期预报(预报数年内的地震活动情况);短期预报(预报几天到半个月内将要发生的地震);临震警报(预报24小时或几小时内即将发生的地震)。

8、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

9、地震灾害特点:

(1)、突发性和破坏性;(2)、难以预测性;(3)、社会影响大;(4)、持续时间长;(5)、一定的周期性;(6)、诱发次生灾害。

考试题型:

一、填空,每题一分,共20个

二、名词解释,每题三分,共18分

三、选择,每题一分,共10个

四、读图题,每空一分,共10(9)分

五、简答题,共27(8)分,4道题

六、论述题15(12)分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环境的概念 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 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地质环境的概念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 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 (2)失稳阶段 (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2018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管理概述 识记:(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特征;(3)管理的职能 领会:(1)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2)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二)管理者 识记:(1)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2)管理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技能 领会:(1)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2)举例说明管理者扮演的角色(3)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三)管理学 识记:管理学的概念 领会:管理学的特点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①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二、管理的概念 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①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②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③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④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⑤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三、管理的特性 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 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2006年7. 沟谷中有一煤层露头如下列地质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A)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B)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C)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D)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解析: 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 A:“相反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B:“相同大相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C:“相同小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 “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注意几点: (1)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向平行时,上述规则不适用; (2)水平岩层的产状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呈封闭的曲线;直立岩层的地层界线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沿岩层的走向延伸,并与地形等高线直交(一直线); (3)A、C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小鱼等高线。 2006年3.坡角为45°的岩石边坡,下列哪种方向的结构面最不利于岩石边坡的抗滑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模板】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地质观测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学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测并记录各种岩石及其所含矿物特征和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岩石类型,特别是沉积岩中的各种代表岩石,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岩石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使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基础。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认识基本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能有新的认识,开阔视野。 4)观察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观察不同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寻找典型地段观察并分析各种岩石演化为土壤的过程和机理。这都有助于对农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1)观察晚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特征;

2)观察石灰岩中燧石结核的特征及其产出规律; 3)观察石灰岩中珊瑚、菊石等化石的特点; 4)认识一般的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5)介绍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天: 1)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2)认识砾岩、砂岩、泥岩; 3)在泥岩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化石; 4)学习观察河流二元结构。 第三天: 1)观察差异风化; 2)观察层内揉皱; 3)观察断层并判断其性质; 4)观察褶皱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5)观察燕山期正长斑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状况; 6)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页岩中的笔石和灰岩中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第四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五天: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 3)观察玄武岩与下伏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4)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 5)观察玄武岩的球状风化; 6)辉绿岩岩墙; 第六天: 1)观察和描述晚古生代地层剖面:五通组石英砂岩、黄龙组灰岩、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2)观察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3)观察洞穴形态; 4)观察洞穴堆积类型—石柱、石钟乳、石笋; 第七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共12页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管理学的内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管理及其性质 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0-50 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BPR标杆超越法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霍桑试验的结论: 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管理是一个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第二章计划计划工作的具体含义(5W1H): 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讨论为什么Why要做,确定何时When做、何地Where做、何人Who做,以及如何How做.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经济性。 计划工作的意义: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综上所述,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科学性、预见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 计划的种类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请各位同学按照下列知识点仔细阅读教材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法约尔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亚当·斯密管理思想 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马萨诸塞车祸 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欧文的人事管理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功利主义道德观 基本观点: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社会契约道德观 基本观点: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以社会利益为中心 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自律 超越法律 视人为目的 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个人特性 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 ?自信心 ?自控力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组织结构 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社区福利投资 社会慈善事业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具体表现 ?跨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国外直接投资(FDI)发展迅猛 ?同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 ?跨国并购进程加快 全球化下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政治与法律环境 ?经济和技术环境 ?文化环境 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供应商 ?销售商 ?顾客 ?竞争对手 ?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全球化组织模式考虑的因素 “全球一体化压力”和“本地化反应压力”

地质学问答题汇总复习

大关职中2007年19班(国土资源学专业)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玄武岩是属于岩浆岩,石灰岩是属于沉积岩。 3、按岩浆岩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划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4、相对地质年代的四级时代单位依次是宙、代、纪、世。 5、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和倾角。 6、摩氏硬度计中,硬度为3、4、 7、9的矿物依次为:方解石、萤石、石英和刚玉。在野外,通常用小刀、指甲来粗略测试矿物硬度,小刀的硬度是5.5左右,指甲的硬度是2.5左右。 7、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变形和碎裂作用等几种。 8、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方式,其综合产物是土壤。 9、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 10、残积物是风化作用产物,坡积物是片流地质作用产物,河流的沉积物为冲积物,冰川堆积物为冰碛物。 11、根据褶皱的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12、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3、地质学对人类社会担负着两大使命,分别为寻找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 14、赤道半径为(6,378.2)km,两极半径为(6,356.8)km。赤道周长为(40 075.24)km。 15、决定岩浆性质最重要的化学成分是(SiO2),根据它的百分含量可把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和(和酸性岩(SiO2 >66%))四类。 16、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记录到的是(横)波;说明(纵)波比其它形式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 17、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说。 18、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19、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20、在垂向上,风化壳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岩、半风化层、残积层、土壤层。 21、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等 2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角岩是接触变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23、由早至晚,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 24、岩层产状三要素是指走向、倾向和倾角。 25、地壳中克拉克值最高的元素是(氧);氧化物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硅)。 26、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 27、地壳基本上可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种。 28、地壳演化的四个阶段是(冥故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9、地壳中各元素的丰度: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钛(0.68%),氢(0.14%),锰(0.10%),磷(0.10%)其它所有元素(0.95%) 30、根据组成集合体矿物的延伸类型,可分为一向延伸,二向延展和三向等长三种类型 31、研究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需掌握的是矿物的硬度、解理、断口、密度和比重 32、矿物的光学性质就是矿物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以及光在矿物中传播的性质,主要有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等; 33、矿物的有些特殊性质,如发光性、磁性、压电性、放射性、特殊的味道等仅存在于少数矿物中。这些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定矿物之外,在工业上也具有相当价值。 34、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35、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肉眼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学会设计地层柱状图;培养学生进行地质科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尤为重要,它是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性启蒙教育,普通地质学实验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实习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求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式 在实验室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阅读地质图,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总共14学时,根据理论课程进展情况,安排进行各实习。 五、实习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地质学基础》(一)实验教学大纲(水文) 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实验性质 《地质学基础Ⅰ》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了解通过手标本认识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的鉴别。 2、实验的目的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观察与判别能力。 3、实验的任务 通过对实标本的观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物、岩石手标本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基础Ⅰ》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管理学原理复习总结

管理学原理复习总结 当今世界的管理 管理与组织的定义: 管理:是指通过与其他人的共同努力,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把工作做好的过程。P8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而将一定的人员有系统地安排在一起的实体。P6 管理的职能和属性: 职能:计划:定义目标,制定战略,构建层级计划并协调活动。P10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工作,怎么做,谁去做。领导:指导并激励相关人员并解决冲突。控制:监督活动,确保能够按计划实施。 属性: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不同(PPT) 社会属性:从来都是为生产资料占有者服务的,从国家管理到企业管理再到自我 管理,无不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什么是管理者,类型和角色。 管理者:指的是在一个组织中有权利和责任直接督导他人工作的那类群体。管理者通常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P7 角色类型:人际角色:挂名者,领导人,联络人。P11 信息转换角色:讯息收集人,讯息传达人,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所需具备的一般技能:P13~P14 理念技能:也称“概念技能”,是指分析和判断复杂形势的心智能力。 人际关系技能:是指管理者了解、指导、激励与之相关的个体和团队工作的能力。技术性技能:是指管理者应用专业性知识或经验的能力。 政治技能:是指提高个体在组织中的职位,建立权力基础并维系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计划与战略规划

人们常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美国的一位管理学者也曾说过“长期计划根本就是无效的”,就此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优势:计划能够提供指导、减少变化的影响、减少浪费、为便于控制而提供了标准。P24(计划可以预测结果。计划可以了解轻重缓急。计划可以让各项资源配置效率最高。)---PPT 弱势:计划工作会导致僵化、计划难以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得到发展、正式计划不能代替直觉和创造性、计划使管理者关注今天的竞争,而不是明天的存亡。P25 比较“正式计划”与“非正式计划”;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的异同之处。正式计划与非正式计划:P24 异:非正式计划很少形成书面形式。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常常装在个人或少数人的脑子里。而且,组织的目标很少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计划一般出现在小型组织中。。这种计划工作往往是一般性的并且缺乏连续性。 正式计划,即把具体目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组织成员贯彻实行。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非常明确自己究竟想通过一种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组织的目标。同:都主要关注:目的(做什么)以及手段(怎么做)。P24 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P27 异: 战略计划是指那种应用于整个组织,为组织设定总目标,并且依据环境对组织进行定位的计划。 战术计划有时也称作业计划,就是将组织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进行专门细化 战术计划一般是短期的; 战略计划跨越的时间间隔较长,通常为五年或更长。它所覆盖的领域范围更广,涉及的细节也更少。最后,战略计划还包括目标的正式化,而战术计划则假设目标已经存在,进而描述怎样才能达成目标。 在什么情况下“短期计划”更为适用?在什么情况下“专项计划”更为适用? 短期计划:组织的当前计划对未来的承诺影响较小,管理层使用的时间期限较短。那也就是说,所制定的计划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今天所作出的承诺能够执行。在变化的程度方面,不确定性越大,针对短期变化的计划就越多。也就是说,如果发生突然的或重要的技术、社会、经济、法律及其他方面的变化,那些精心设计、精确规划的路径可能不是帮助而是妨碍了组织绩效的改进。时期较短的计划往往有更大的灵活性。P27 专项计划: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既没有模棱两可的东西,也不会产生令人误解的问题,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地质学是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是面向地质学及地质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于地质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开设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每学年授课64学时(含48学时讲课与18学时实验课程)。课程包括以下基本教学内容: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与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系统科学概述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地质思维与地球系统科学观,为进一步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面向低年级地质类专业开设,学生通过普通地质学的学习,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教学模块:地球基本知识、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人类与实验教学等五大部分。 地球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最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地质年代等内容。 地表动力地质作用介绍各种地表动力作用和产物,和主要包括外动力地质作用与 - 4 -

沉积岩、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地下水地质作用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介绍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产物,包括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震活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 地质环境与人类主要介绍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球资源、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实验教学主要介绍和培养学生的地质基本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晶体模型、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罗盘使用和地形图、地质图填绘以及图切剖面等实验教学内容。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质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全院每年平均有60余名学生学习该课程。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是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对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园地,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质学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学会地质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分析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后作业和地质实践技能训练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 - 4 -

大一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 考试内容 1. 10个选择 2.5个名词解释 3. 简答 5个 4.论述2个 5.1个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10个)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一定手段协调组织资源和活动的过程。【不考】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念。 3.决策: 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各种备选方案,对面临的机会或威胁作出反应,作出关于特定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决定。【不考】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指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几种,不能预先确定,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无论哪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 5.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多种,但无法预先明确估计,并且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也无法确定,各种方案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6.滚动计划法:是指编制计划时采用近细远粗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改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每次计划修订都使计划向前滚动一次。{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7.部门化:是指将组织中的工作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安排合并成若干管理单位或组织单元的过程。 8.授权:是指上级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授予下属人员的行为。 9.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沟通、指导和奖惩等手段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或艺术。 10.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11.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主要针对员工从个体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 12.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13.需求层次理论 简答以及启示(10个) 答题方法:1,简述内容,有几条答几条,简答2.忽略启示 3.字特别少的,每一条后面加一点分析 一。简答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启示P75 答: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3企业中存在以情感为主线的非正式组织。 4企业管理中存在霍桑效应。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复习思考题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解释:解理与断口。 7.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 【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无 二、教学目标 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经更紧迫地显示出来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相处,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理应首先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带头向社会传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去,以造福于人类。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励大家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地球科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课程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通过练习作业初步掌握地球上主要地形特点及其名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的特征 2、难点:理解宇宙观 第二节行星地球简史 (一)教学要求 概略地了解:宇宙应是无限的(但在自然科学中,却作为一个有限的研究对象来对待),这个宇宙产生于约137亿前的大爆炸,是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冷的气体与宇宙尘埃组成的星云逐渐形成太阳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假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是自然本身演变的产物。重点掌握: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应是无限的 2、难点: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 第三章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教学要求 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征,矿物内部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其外部形态及特性的主导因素,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构成地球的主体。一般了解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和重新组合。 (二)重点、难点

天津财经大学 管理学原理题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 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

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 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 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18、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 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20、按照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1、预测种类包含: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2、宏观经济预测内容:最终产品的社会需要量、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再生产的社会条件、财政税收信贷储蓄等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等。 23、宏观经济预测的用途: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