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审评程序

茶叶审评程序

茶叶审评程序

主讲刘小华

所谓评茶,实际上指的是感官评茶。感官评茶又称之为茶叶感官检验。是由评茶员通过感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按规范程序和确定方法,(SB/T10157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NY/T787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对茶样分项进行审评,写出评语,同时评定分数、评语和评分综合的结论,从而就能比较正确的反映该茶样的品质特征,和在同类产品中比较其品质的差异和高低。

一茶叶审评的方法

茶叶品质的优劣,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主要是根据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的。茶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项目,即干看外形湿看内质共分五项因子审评法。

二审评茶叶的程序

?1、取样

?取样又称扦样、抽样、采样,是从一批茶叶中抽取基本能代表整批毛茶或成品茶质量的最低数量的样茶,作为审评茶叶品质优劣和检验其理化指标的依据。取样是否有代表性,是保证茶叶质量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

2、把盘

?把盘是审评干茶外形的首要操作步骤。审评干茶外形,首先应查对样茶,判明茶类、花色、名称、产地等,然后扦取有代表性的样茶。审评毛茶需取样250g~500 g,审评精茶需取样200g~250g。

?把盘有两种方法即直观法和筛转法。审评干茶外形时一般采用筛转法,就是将样茶放入审评盘中,左手大拇指后半部堵住小缺口,双手持盘对角边沿,运用手势作顺时针回旋转动或颠扬,使审评盘内的茶叶均匀地按粗细、大小、长短、轻重等不同呈有次序的分布,即通常所说的按上、中、下三层分布。

回旋筛转使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一般条索或颗粒比较粗松、形状比较长大、身骨比较轻飘的茶叶在上层,叫面张茶或上段茶;细紧重实的茶叶集中在中层,叫中段茶,俗称腰档或肚货;体形较小的碎茶、片末茶都沉在下层,叫下段茶或下身茶。

干评一般先看面张茶和下身茶,然后看中段茶。看外形因子即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对比样茶评上、中、下三档茶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和相符、是否平伏、匀齐、不脱档。要注意各段茶的比例,如面张多表示粗老身骨轻,以中段多为品质好。审评毛茶外形时,还应抓一把干茶嗅茶香及手测水分含量。

3、开汤:

?开汤为湿评内质的重要步骤。开汤前,先把审评杯洗净,按号码依次排列于湿评台,准确称取茶样,一般红、绿、花茶3g,将已经称好放入审评杯中的样茶用刚煮沸的开水从左到右依次冲泡满杯,冲第一杯开始计时。冲泡时要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冲起翻转,水量以满而不溢为宜。5分钟后,按冲泡茶次序将杯内茶汤滤入

审评碗内,将审评杯横搁在审评碗上,将杯中茶汤滤尽,尤其是最后几滴茶汤。然后将审评杯放回原处。

?开汤后应先嗅香气(审评绿茶有时先看汤色)、快看汤色、再尝滋味、后评叶底。

4、嗅香气:

?嗅香气靠嗅觉进行。嗅香气分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辩别香气类型、高低和是否有烟、焦、酸、馊、霉等异气。温嗅主要是看茶叶的香型及优次,冷嗅是看香气的持久性。

?嗅香气时,应一手拿住已倒出茶汤的审评杯,另一手半揭开杯盖,热嗅、温嗅时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冷嗅时可以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

?嗅评时间以2—3 秒为佳,嗅评叶温以45℃—55℃为宜,嗅香气要热嗅、温嗅、冷嗅三者结合进行。

?鉴评茶叶香气是通过泡茶使其内含芳香物质得到挥发,芳香物的气流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茶香。

?茶叶的香气以鲜爽、郁香高长持久为好,高短次之,低而粗为差,有异味的茶叶为劣质茶叶。

5、看汤色:

汤色指茶汤的颜色,靠视觉审评。审评汤色要及时,因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很容易发生变化,使茶汤变深、变浑,特别是绿茶,变化更快,所以有时把评汤色放在嗅香气之前。红茶的茶汤在冷却后还会出现浑浊现象,俗称“冷后浑”。

汤色易受光线强弱、茶碗规格、容量大小、排列位置、沉淀物多少、冲泡时间等各种外因的影响。看汤色应尽量统一外界条件。一般看汤色在茶叶开汤10分钟之内进行,如滤汤时有茶渣漏进汤碗,可用网匙捞出,若有沉淀物则用茶匙在碗里打一使沉淀物集于碗中央,再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等评比优次。

汤色性质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条件,原料的老嫩,茶叶的新陈,以及加工的方法有关,所以汤色主要评比它的正常色和茶汤的亮度,即评比汤色的性质、深浅、明暗、清浊等评比优次。

茶汤的正常色,指原料通过正常的加工工艺以及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冲泡后的茶汤应有的各类茶的正常汤色。比如绿茶的汤色应为绿色或绿中略带黄,明亮;红茶汤色则为红色,红艳而明亮;青茶的汤色应为橙黄明亮;白茶的汤色应为浅黄而明亮;黑茶的汤色应为橙黄浅明。

所谓亮度,指茶汤的明暗程度。亮是指光线通过茶汤层,光线被茶汤吸收的部分较少,反射出来的光线较多,暗则相反。一般品质好的茶叶,汤色较为明亮,品质差的茶叶,汤色较暗。优次依次为:明亮—尚明亮—欠明亮—较深—较暗—暗。

6、尝滋味:

茶叶滋味是通过评茶人员的味觉器官来进行区别的。茶叶是一种风味饮料,不同茶类或同一茶类不同产地都各有独特的味感特征,审评滋味应在评汤色后立即进行。

在审评前最好不吃有刺激味觉的食物,更不宜吸烟,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评滋味要注意:茶汤温度要适宜,一般以50℃左右较合要求:茶汤温度太高,易烫坏评茶人员的味觉器官,使之麻木,不能正常品评;茶汤温度太低,对评茶人员的味觉器官刺激不够,影响味觉的灵敏度,温度下降还会使茶汤滋味由先前的协调变得不协调。吮入茶汤的量不宜太多或太少,每口约10ml;评吸茶汤的速度要适中,忌过快;评滋味的时间为10秒,前6秒侧重评甜醇味,后4秒侧重评苦涩味和收敛性;吸茶汤的速度要自然不能过快过大,用力过大流速过快,增加茶汤的异味感,有碍于正确评茶;

注意舌苔的姿态,把茶汤吸入口腔后,

舌尖顶住上门齿,嘴唇微微张开,舌向上抬,使汤摊在舌的中部,再慢慢吸入空气,茶汤在舌上微微滚动,连吸两次气后,辩

出滋味,吐出茶汤。

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是不相同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滋味的鲜爽度最敏感,舌心对涩味最敏感,舌尖、舌根次之;舌侧对酸咸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在评茶时应根据舌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其长处。

审评结果按浓淡、强弱、爽涩、鲜滞、甜苦及纯异等因素评定优次。

7、评叶底

?叶底即开汤后的茶渣。审评叶底主要靠视觉和触觉来判别,根据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来评定优次。

?叶底的评法是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全部倒入叶底盘或放入审评杯盖的反面,将叶底拌匀、铺开、揿平,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评叶底时,要充分发挥眼睛和手指的作用,用手指按擬叶底,感受叶底的软硬,观察叶张的厚薄、完整性,以及芽头和嫩叶的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均匀度等,必要时将叶底漂在水中观察分析,区别叶底的优次。

?叶底嫩度以芽头多、壮,叶肉厚、软为好;茶叶色泽以嫩绿、黄绿、翠绿明亮为优;匀度以芽叶组成匀称一致为佳。

茶叶品质的审评,一般是通过上述干茶外形审评和开汤后内质审评五个因子进行综合判定优次的。实践证明,某一个因子或某几项因子的审评不能正确反映茶叶的品质,各项因子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各部门的茶叶审评员在进行综合审评时,对每个审评项目应作仔细的比较参证,然后再下结论。审评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如客户的要求等),有时只选择重点项目审评,有时则要全面审评。凡进行感官审评,都应严格遵守审评规则,按审评程序操作,以取得客观、公正的审评结果。

以上程序也可细分为:

取样-把盘(评外形)-称样-冲泡-沥茶汤-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填写审评表—签名。

谢谢大家!

茶叶审评学教学大纲

《茶叶审评学》教学实施计划 总学分: 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12 实验学时:24 大纲执笔人:谢善锦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茶叶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商品流通领域中重要物资。由于我国茶叶品种花色繁多,有六大基本茶类和再加工、深加工茶叶产品,不同茶类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和产品标准。因此应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方式对其进行评定。 茶叶审评学是茶学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的应用型学科。它是茶叶生产、收购、供销、外贸、商检、科研中进行茶叶品质鉴定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向大学生开设这一课程,使同学们了解茶叶审评学在生产中的运用范围及其重要地位,掌握茶叶审评的基本方法及各类茶的品质标准和评茶术语。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该课程是茶学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之一,宜安排在学习了《茶叶加工学》和《茶叶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茶叶审评在实践中的运用范围及其重要地位;掌握茶叶审评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类茶的品质标准,正确运用评茶术语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评定。 实验技能方面:茶叶审评学是检验茶叶感官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同学们能了解审评的专用设备及审评程序,掌握各类茶的具体审评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总体设想:本课程为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分离出来的课程之一,以前是审评与检验内容在一起,现在是将审评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结合到一起,单独开设审评课程,以利学生更好地掌握茶叶审评知识。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16学时) 第一章评茶基本知识(2学时) 第一节: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第二节:茶叶扦样; 第三节:评茶用水; 第四节:评茶程序; 本章重点、难点: 茶叶扦样方法;评茶三要素(水温、时间、茶水比)。 建议教学方法: 应与实验课有机结合,评茶用具及扦样方法参考(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国家标准。 思考题: 1、评茶的设备与要求有哪些? 2、评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第二章茶叶品质形成(4学时) 第一节茶叶色泽 第二节茶叶香气 第三节茶叶滋味

茶叶审评术语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词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487-93 The terms of tea sensory tests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套评茶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 各类茶通用术语 干茶形状术语 显毫 tippy 茸毛含量特别多。同义词茸毛显露 锋苗 tip 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 body 茶身轻重。 重实 heavy body 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轻飘 light 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匀整 evenly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同义词匀齐;匀衬 脱档 unsymmetry 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匀净 neat 匀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 straight 光滑匀齐,不曲不弯。同义词平直 弯曲 bend 不直,呈钩状或弓状。同义词钩曲;(耳环) 平伏 flat and even 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紧结 tightly 卷紧而结实。 紧直 tight and straight 卷紧而圆直。 紧实 tight and heavy 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肥壮 fat and bold 芽叶肥嫩身骨重。同义词雄壮 壮实 sturdy 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粗实 coarse and bold 嫩度较差,形粗大而尚重实。 粗松 coarse and loose 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松条 loose 卷紧度较差。同义词松泡 松扁 loose and flat 不紧而呈平扁状。 扁块 flat and round 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 圆浑 roundy 条索圆而紧结。 圆直 roundy and straight 条索圆浑而挺直。同义词浑直 扁条 flaty 条形扁,欠圆浑。 短钝 short and blunt 茶条折断,无锋苗。同义词,短秃 短碎 short and broken 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松碎 loose and broken 条松而短碎。 下脚重 heavy lower parts 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爆点 blister 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破口 chop 折、切断口痕迹显露。

《茶叶审评技术》期末试卷B

武夷山职业学院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茶叶审评技术》期末考试卷B(考试时间:90分钟) 出卷教师:肖芳玉 专业:年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15分) 1.茶叶感官审评: 2.把盘: 3.毛茶标准样: 4.色泽: 5.乌龙茶: 二、填空题:(15分) 1.红茶的发酵度是,其品质特征:。 2.审评茶叶应包括与两个项目。 3.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和 4.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按标准管理权限和范围不同,有,,和企业标准。 5.制作乌龙茶对鲜叶原料和采摘,大都为对口叶,芽叶已成熟。 6.审评乌龙茶的茶水比:;审评绿茶的茶水比。 7.茶叶色泽包括:、,叶底色泽。 8.君山银针属于茶;安吉白茶属于茶。 三、选择题:(40分) 1.“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皮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时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说的是()茶。 A.洞庭碧螺春 B.西湖龙井 C.黄山毛峰 D.信阳毛尖

2.开汤审评各种茶叶的品质,茶水比例应符合一定要求,审评毛茶,一般采用()克茶用()毫升水冲泡,时间为5分钟。() A.3 150 B.5 250 C.5 110 D.5 150 3、茶汤“棕色乳状凝体”的原因是()。 (A)茶汤温度下降产生冷后浑(B)“CTC”茶加奶 (C)优异敬亭绿雪茶汤“雪汤”(D)茶叶茸毛含量较多 4、根据舌的的生理特点、舌心对()最敏感 A 甜味 B 涩味 C 咸味 D 酸味 5、适合尝滋味的茶汤温度是() A 35-40℃ B 45-55℃ C 55-65℃ D 高于70℃ 四、简答题:(15分) 1.绿茶具有“三绿”(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的品质特征;请写出绿茶的制作工艺,并指出杀青的主要目的?(8分) 2.简述国家标准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种的特征。(10分) 3.简述花茶的审评程序(9分) 4.请写出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过程。(13分)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取样—把盘(评外形)—扦样—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结果与判定。 一、取样 1、初制茶取样方法:①匀堆取样法:②就件取样法③随机取样法 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打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匀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打取100 g~200 g 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2、精制茶取样方法按照GB/T 8302《茶·取样》规定执行。 二、把盘 1、将代表性茶样放入评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匾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匀分布在样匾里的毛茶通过反转顺转收拢集中成为馒头形,这样摇样匾的“筛”与“收”的动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 2、用目测、鼻嗅、手触等方法,通过翻动,调换位置,审评干茶香气、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净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气是否纯正,有无异杂味,香型。 4、目测其上、中、下段茶的情况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状是条形还是针形等,色泽是否有油润,还是枯暗,颜色是翠绿,嫩绿,或黄绿等,目测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净度是否有非茶类的夹杂物。 5、手触茶叶,感受其的重实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样 扦样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时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样。 1、扦样时,要将茶样盘中的茶样用回旋法收到茶盘中,成馒头状,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馒头状中。 2、扦样时用三个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称样 称样就是称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该茶样时所需要的茶样重量。

茶叶审评结果报告表

茶叶审评结果报告表 茶名外形(25%)汤色(10%)香气(25%)滋味(30%)叶底(10%)总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分 英红九号(自制)粗壮紧结 褐中带金芽 显毫 匀净 22 红艳明亮 有金圈 8.5 甜香 纯正 23 浓强 略涩 有青味 26 一芽二、三叶 红亮,边缘红中间青, 欠匀 叶质光滑 6 85.5 英红九号(德高信)条索紧结 褐黄 金毫显 匀净 23 红明 有金圈 8 清甜 纯正 24 鲜爽 收敛性强 29 一芽二、三叶 红匀明亮 叶质较自制的厚,比自 制的老一点 9 93 茶名外形(20%)汤色(10%)香气(30%)滋味(30%)叶底(10%)总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分 青心一号条索紧细 墨绿光润 尚匀整 匀净 19 黄绿鲜亮 9 豆香 纯正 持久 28 鲜爽 醇厚 28 一芽二叶,叶质嫩软, 平滑; 黄绿尚明亮; 有单张、红梗; 6 90

茶名外形(20%)汤色(5%)香气(30%)滋味(35%)叶底(10%)总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评语分分 金观音(7.2 上午采)条索粗松 绿褐稍暗,梗黑 花杂 尚匀净 16.5 深橙黄 3.5 清香,带兰花香 持久 28 苦涩 有回甘 32 叶质柔软有弹性 叶片稍厚,光滑 浅黄绿,有红边 花杂 不匀 7.5 87.5 金观音(7.2 下午采)条索粗松 褐绿花杂 有红梗 尚匀净 17 橙黄 明亮 4 番薯香,带花香 高长持久 27 略淡薄 稍涩,有咸味 30 叶质较硬,皮革质感 黄绿色 叶片完整 不匀 7 85 金观音(7.1制)条索紧细 乌褐,断碎多 欠匀 净度高 16 橙红 3 甜香 有水味 持久 26 浓强 涩口 31 一芽二叶,叶质嫩软 暗黄绿 破碎 6 82

茶叶审评技术期末试卷

武夷山职业学院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茶叶审评技术》期末考试卷A (考试时间:90分钟) 出卷教师:肖芳玉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一、名词解释:(15分) 1、茶叶品质:指色、香、味、形与叶底 2、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和湿看两部分,干评主要是对外形的鉴定;湿评 主要审评茶叶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四个项目。 3、把盘:俗称摇样匾或摇样盘,是审评干茶外形的首要操作步骤。 4、绿茶: 5、贸易标准样:贸易标准样是茶叶对外贸易中成交计价和货物交接验收的实物依据. 二、填空题:(15分) 1.红茶的发酵度是 完全发酵茶 2.审评茶叶应包括 外形 与 内质 两个项目。 3.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 高低 和 长短 4.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按标准管理权限和范围不同,有 国家标准 , 行业标准 , 地方标准 和企业标准。 5.君山银针属于 黄 茶类。 6.审评乌龙茶的茶水比: ;审评绿茶的茶水比 1:50 。 7.武夷岩茶所具有的独特韵味称为岩韵;闽南安溪铁观音具有的独特韵味称为 音韵 。 8.红茶的初制工艺包括杀青、 、萎凋、 、干燥。 三、选择题:(10分) 1.制作乌龙茶对鲜叶原料和采摘( ),大都为对口叶,芽叶已成熟。 A.二叶一芽 B.一叶一芽 C.四叶一芽 D.五叶一芽 2.收购毛茶的质量标准称为( )。 A. 精茶标准样 B.毛茶标准样 C. 外销标准样 D.内销标准样 3.“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皮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时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说的是( )茶。 A.洞庭碧螺春 B.西湖龙井

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_凌彩金

表7 高咖啡碱品种移植成活率 比CK ± (%)+24.5+24.5+24.5+21.6 成活率(%) 10010010097.175.5 品种优选1号优选6号优选11号优选13号云南大叶(CK) 3结语 3.1生化成分含量 不同高咖啡碱茶树品种成分分析表明,优选1号、 优选6号、优选11号、优选13号等4个高咖啡碱茶树品种,1芽2叶生化成分丰富,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及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种云南大叶,咖啡碱含量春茶高,达5.11%~6.15%,比对照高25.86%~ 51.47%。其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为:咖啡碱、氨基酸含量 春茶>夏茶>秋茶;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含量夏茶>秋茶>春茶。 3.2制茶品质 选育的4个高咖啡碱茶树品种均适制红茶,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明亮,部分品种含有花香,品质水平高于对照种云南大叶4.1~8.3分,秋茶优于夏茶,属高档优质红茶良种。其品质表现与生化成分分析结果相吻合。 3.3植株生长特性 本研究选育的高咖啡碱茶树品种性状表现为小乔木型,大叶早芽种,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生长势强,芽叶黄绿色,粗壮,茸毛多,发芽密度中等;产量特高,比对照种云南大叶增产30.0%~80.4%,栽培适应性好,移植成活率97%以上,生产适应性明显优于对照种。 参考文献: [1]施兆鹏.茶叶加工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1-18.[2]白堃元,虞富莲,杨亚军,等.中国茶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230. [3]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101-109.[4]杨亚军,毛祖发,白堃元,等.中国茶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8-145. [5] 张颖.茶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21- 168. 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 凌彩金,王秋霜,卓敏,潘顺顺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综述了茶叶审评技术的研究进展。茶叶审评对茶叶生产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对科学研究起到客观评定的作用,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茶叶生产的中枢。目前,对茶叶品质的评判主要通过感官审评技术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并引入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茶叶;审评技术;进展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74X(2010)03-0068-04 众所周知,茶叶生产的特点在于鲜叶不是最终产品,需经过初制、精制加工才能成为我们熟悉的茶叶产品。一种茶叶品质的好坏一般通过茶叶审评来判断,因此,茶叶审评对茶叶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对科学研究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茶叶审评可以发现或找出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茶叶科学研究及其成果鉴定中,往往要经过审评检验来确定成果的可靠性和评定其 等级高低。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评定茶叶品质依然按色、香、味、形四部分去判定,采用的方法均为感官审评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辅助方法,如理化审评、电子鼻、电子眼技术等。现就茶叶评审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茶叶品质的构成 茶叶品质的构成是茶叶质量量化标准认定的重要内容,品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茶树的遗传特性、地理环境、栽培和加工技术水平等。茶叶的感官品质,是茶叶色、香、味、形等品质因子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茶的等级高低、价格的多少,是否为原产地域产品,品种特征 收稿日期:2009-05-27 作者简介:凌彩金(1977-),女,副研究员,评茶师,E-mail : lingcaijin@https://www.doczj.com/doc/4615411814.html, !!!!!!!!!!!!!!!!!!!!!!!!!!!!!!!!!!!!!!!!!!!!!!! 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3期 68

茶叶审评程序

茶叶审评程序 我们通过茶叶感官审评确定茶叶的品质优劣,价值高低,从而划分等级。感官审评分为干评和湿评,常以湿评内质为主,因产销要求,偶有以干评为主。审评时,依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而行,顺序如下:把盘:将茶样放入样盘里,持边沿,前后左右顺势回旋转动,使茶叶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不同次序分布,后反转收拢成馒头状。此后,茶叶可分成上段茶(面装茶)、中段茶(腰档或货肚)、下段茶。看茶时,顺序而下,需因比重分析评定干茶等级。在精茶审评时,要查看三档茶拼配比例是否恰当相符,平伏匀齐不脱档。开汤:取3g投入审评杯(150mm),以滚沸适当的开水慢快慢冲泡,水量与杯口要保持一致。五分钟时将茶汤过滤至审评碗内,要完全滤尽。开汤后先嗅香气,次看汤色,再尝滋味,后评叶底。绿茶则应先看汤色再嗅香气。嗅香气:依靠嗅觉辨别香气。此时,一手拿住审评杯,另一手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也有将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每次所嗅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S左右。:嗅香气要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进行。嗅香气以55℃最适宜,超65℃感到烫鼻,30℃茶香太低沉。看汤色:依靠视觉审评。茶叶开汤后,茶叶的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者水碗。茶汤

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易发生变化,审评需及时,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以及沉淀物多少等评比优次。尝滋味:滋味是由味觉器官来区别。舌头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茶汤入口要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从而体味各种味感。舌尖感受甜味,舌两侧前部易为咸味,后部为酸味所兴奋,舌心对鲜涩味最敏感,近舌根为苦味所影响。审评前,尽量吃得清淡,少吃刺激大的食物。审评滋味时,按浓淡、强弱、鲜滞和纯异评定优劣,汤水温度以50℃为宜。尝味后的茶汤一般不宜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茶液应倒尽,或是在白开水中漂净,防止相互影响。评叶底:依靠视觉和触觉来判别,根据叶底的老嫩、软硬、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来评定优次。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者放入审评杯的反面,用叶底盘将茶叶拌匀、铺开、揿平,如果感到不够明显时,可在盘里加茶汤揿平,再将茶汤徐徐倒出,使叶底平铺看或反转。用漂盘看,则可增加清水漂叶,使叶张漂在水中观察。可用手指按揿叶底的软硬、厚薄,再看芽头和嫩叶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以及均匀度等区别好坏。茶叶审评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无法单独反映出茶叶整体品质。每个审评环节需相辅相成,综合对比才能得出结论。感官审评的每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评茶操作程序和规则进行,并做好记录,取得最好的结果。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六大基础评审因子 茶叶审评一般分为(把盘、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茶叶审评,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把盘 嫩度: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 整碎: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色泽: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湿评内质重要步骤。开汤前应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次序排列在湿评台上。一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毛茶如用200m1容量的审评杯则称取样茶4g,杯盖应放入审评碗内,然后以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泡水量应齐杯口一致。 嗅香气 香气: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茶叶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

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看汤色 汤色: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尝滋味 滋味: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敛性。 评叶底 叶底: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一般好的茶叶的叶底,嫩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均匀一致。好茶叶的叶底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而焦叶、劣变叶、掺杂叶则不允许存在。

茶叶审评基础+花茶审评

茶叶审评基础 中级班 一、基本概念 (一)、茶叶感官品质。是指茶叶鲜叶(茶青)加工成成品茶后所表现出来的色、香、味、形品质。 (二)、茶业感官审评。是指依靠人的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对 茶叶品质进行评估的方法。 二、茶叶感官审评基础知识 (一)、审评室的环境条件 审评室是指供茶业品质感官审评的专用实验室。茶室面积不应小于15平方米。 01、室外环境:安静;无污染、无异味;地势干燥;房间取南北朝向,朝北向 开窗(也就是阴面房间),窗外空旷,光线充足。 02、室内环境:安静(室内噪声不得超过50dB);干燥整洁;空气新鲜流通; 光线充足,明亮(窗宜大);室内墙壁和天花板应刷成白色。有条件的安装空调 (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7℃)和辅助照明设备(白炽灯强度不低于700lux灯光)。 (二)、设备条件(用具) 01、干评台。是评定茶叶外形的工作台。高900mm,宽600mm,长短视审评室 大小及日常工作量而定,台面漆成无反射光的黑色,靠北窗口安放。 02、湿评台。是评定茶叶内质的工作台。高850mm,宽450mm,长1500mm,台 面漆成无反射光的乳白色,安放在干评台后1m左右,前后平行。 03、审评盘、匾 评茶盘。白色,正方形(长方形)边长240mm,边高33mm(边长250mm,边宽160mm,边高35mm),用无气味的木板、亚克力板或胶合板制成。 样茶匾。用竹编成,圆形,直径500~1000mm,边高40mm,用于毛茶的审评。 叶底盘。黑色正方形小木盘看精茶(边长100mm,边高15mm)或白色长方形搪 瓷盘看毛茶和名茶(边长200mm,边宽130mm,边高20mm)。 04、审评杯碗 审评杯碗为纯白瓷烧制,各杯碗的厚薄、大小和色泽要求一致。 标准审评杯碗(适用于红、绿、黄、白成品茶及花茶):杯高65mm,内径 62mm,外径66mm,容量为150ml。杯盖上有一小孔(放在杯柄位置),与杯柄相对 的杯口上缘有锯齿形的小缺口。碗高58mm,内径94mm,外径98mm,容量为200ml。 乌龙茶审评标准杯碗:杯呈倒钟形,容量为110ml,带盖。 05、托盘天平(精确到0.1g) 06、计时器或定时钟 07、网匙 08、茶匙 09、吐茶桶 10、烧水壶 11、汤杯 12、品茗杯 13、其它用具 三、评茶用水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eneralrequirementoftheteasensorytestroom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叶感官审评室的基本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审评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室。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SB/T10157―19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茶叶感官审评室teasensorytestroom 专门用于感官评定茶叶品质的检验室。 4基本要求 4.1地点 茶叶感官审评室应建立在地势干燥、环境清静、北向无高层建筑及杂物阻挡,无反射光,周围无异气污染的地区。 4.2室内环境

感官审评室内应空气清新、无异味,温度和湿度应适宜,室内安静、整洁、明亮。5感官审评室的布局 茶叶感官审评室一般应包括: a)进行感官审评工作的审评室; b)用于制备和存放评审样品及标准样的样品室; c)办公室。 其他有条件的可在审评室附近建立休息室、盥洗室和更衣室。 6感官审评室的建立 6.1审评室

6.1.1朝向 应坐南朝北,北向开窗。 6.1.2面积 按评茶人数和日常工作量而定。最小不得小于15m2。 6.1.3室内色调 a)墙壁:乳白色或很浅的灰色; b)天花板:白色或接近白色; c)地面:浅灰色或较深灰色。

6.1.4气味 检验期间室内的建筑材料和内部设施应不散发气味,周围应无污染气体排放。器具清洁不得留下气味。 6.1.5噪声 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6.1.6采光 要求室内光线柔和、明亮,无阳光直射,无杂色反射光。其光源主要有自然光和人造光。 利用北面自然光。前方应无遮挡物、玻璃墙及涂有鲜艳色彩的反射物。开窗面积大,使用无色透明玻璃,并保持洁净。

茶叶的审评流程

茶叶的审评流程 你对“评茶师”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比如,认为他们能一喝就知道喝的是什么茶;并能喝出茶叶的好坏;评茶师的嗅觉和味觉,十分灵敏…… 其实这些印象都是准确的,因为会喝茶会评茶,是他们的基本功。 评茶,也被称为“茶叶审评”,这一过程有一套规范而专业的“审评用具”和“审评流程”。 审评用具:样盘、审评杯、审评碗、茶匙、定时器、烧水壶、茶样称、吐茶桶…… 审评流程:把盘、泡茶、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茶 这些用具我们在日常喝茶时很少见,喝的过程也从没有这么细致。 这就要求评茶师在摸、看、闻、尝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品质特征都拆解开,并且准确的描述,是不是很像医生的望闻问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评茶师在实际工作时,会怎么喝茶:

审评步骤1: 把盘 这一步骤,主要看的是干茶的外形和香气,以及整碎程度、干燥程度等,一般取样在100-150克。 看外形,看的是茶叶的嫩度、松紧、色泽和匀净程度。 闻香气时,可抓取一把茶叶,并手测茶的干燥程度,轻折断茶叶,有脆感即为正常。 审评步骤2: 泡茶 将审评杯和审评碗成行摆开,一个审评杯,对应1-3个审评碗。审评杯用于泡茶,审评碗用于盛放对应的茶汤。 通常审评杯的容量是150毫升,可从样盘上取3克茶,放入审评杯中,并用沸水冲泡。出汤时,审评杯的盖孔朝向杯柄,将审评杯倒扣在碗中即可。 不同茶类,出汤时间不等,计时从审评杯盖上盖子开始。

一般从口感清淡的茶类开始评起,先喝白茶、绿茶、黄茶,再喝红茶、普洱熟茶、普洱生茶、乌龙茶、黑茶等。 审评步骤3: 看汤色 每一个审评碗中茶汤的量,要求一致,以免影响茶汤颜色深浅。 用茶匙在碗中打转一圈,将浑浊物聚集,然后按茶汤浓度、亮度、清澈度评定优次。 审评步骤4: 闻香气 拿起已出完汤的审评杯,右手半掀开盖子,轻嗅香气,重复1-2次。 闻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以免香气散开。 闻香气,可以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种,具体指的是,闻不同阶段的香气:刚泡出来的,尝滋味时温热的,以及冷却之后的香气。 热嗅,用于判断茶香是否正常(有无焦味等)、香气的类型和香气高低;温嗅,是判别茶香等级的重要考量方式;冷嗅,能了解茶香的持久度。

茶叶审评

茶叶加工学 第一章茶叶加工技术发展史 一、重要史点,朝代更替 时间:绿-黄-黑-白-红-青 公元前200-300: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唐:蒸青饼茶工艺形成宋:从蒸青饼茶到散茶(有榨茶工序) 明:从蒸青散茶到炒青散茶,从绿茶到其它茶 1.茶叶开始生煮羹饮,后晒干收藏后作为贡品,其间约有千年历史。 2.神农时期发现茶叶可解七十二毒,后作为贡品,贡品就有原始加工的过程 3.魏代,鲜叶加工成饼状,到魏后,制成茶饵,蜀间居民,制茶成饼烘干,然后捣成粉末,以水和之,制法上略有改进。 4.唐代加工绿茶,有蒸有炒,至宋代,从北苑贡茶的史记可以看出,在加工上较唐精致。 5.自北宋到元代,加工技术有所发展,宋徽宗宣和年间,为保持固有香味,改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至元代,蒸青团茶逐渐淘汰,散茶发展量大。到了明代,炒青制法逐渐代替了蒸青。 6.黑茶起源于明代中期。 7.乌龙茶起源于明末。 8.红茶起源于17世纪。 二、宋、唐在工艺上的区别 唐宋茶叶,都是以饼茶、团茶、胯茶作为主流形制的。唐代茶叶生产从采摘茶叶到制成茶饼共有七道工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最后的“穿”与“封”两项实是茶叶的包装,如果将它们都附在焙茶工序中,则唐茶生产有五道基本工序。宋代茶叶生产的基本工序与唐代相同,但在具体的工艺流程上因其有附加的工序又存在差别。1.蒸茶前“茶芽在皿洗涤”;2.捣茶改为榨茶,榨前须淋洗数过,榨后还须研茶;3.改焙茶为过黄,即烘焙中须经沸水浸三次。在这些差别中,体现了宋茶因提高茶叶品质的要求,在加工工艺方面对唐茶的发展。 第二章茶鲜叶的品质 一、1.概念性:质量等级标准依据:嫩度、匀度、净度、鲜度 鲜叶理化性状与适制性:1、不同品种的茶叶因为所含化学成分含量的不同,适合制的茶类 不同 2、即使是同一个品种的茶叶不同的产地和季节的适制性也不同 3、酚类含量多的适合制红茶,氨基酸含量多的适合制绿茶 二、采摘的鲜叶加工前变质的原因及现象: 原因:存放的温度、存放的时间、存放地点的湿度、堆放的厚度不宜等等 现象:叶子红变、产生酒精气等等 三、如何做好鲜叶的保存: 鲜叶管理包括鲜叶运送、鲜叶验收、分级及鲜叶堆放贮存,这些都是细致而重要的工作,是保持鲜叶质量的关键,管理不当,就会引起鲜叶劣变,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采下的鲜叶要及时运送进厂,保持鲜叶的新鲜度,在运送中必须注意: 1、根据老嫩不同,品种不同,表面水含量多少不同,分别装篓。 2、装萎时不能压紧,防止机械报伤、烈日曝晒。

《茶叶审评技术》期末试卷A

武夷山职业学院2015-2016学年度 第一学期 《茶叶审评技术》期末考试卷A (考试时间:90分钟) 出卷教师:肖芳玉 专业:年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15分) 1、茶叶品质:指色、香、味、形与叶底 2、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和湿看两部分,干评主要是对外形的鉴定;湿评主要审评茶叶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四个项目。 3、把盘:俗称摇样匾或摇样盘,是审评干茶外形的首要操作步骤。 4、绿茶: 5、贸易标准样:贸易标准样是茶叶对外贸易中成交计价和货物交接验收的实物依据. 二、填空题:(15分) 1.红茶的发酵度是完全发酵茶,其品质特征:红叶、红汤、红叶底。 2.审评茶叶应包括外形与内质两个项目。 权限和范围不同,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5.君山银针属于黄茶类。 6.审评乌龙茶的茶水比:;审评绿茶的茶水比1:50。 7.武夷岩茶所具有的独特韵味称为岩韵;闽南安溪铁观音具有的独特韵味称为音韵。 8.红茶的初制工艺包括杀青、、萎凋、、干燥。 三、选择题:(10分) 1.制作乌龙茶对鲜叶原料和采摘(),大都为对口叶,芽叶已成

熟。 A.二叶一芽 B.一叶一芽 C.四叶一芽 D.五叶一芽 2.收购毛茶的质量标准称为()。 A.精茶标准样 B.毛茶标准样 C.外销标准样 D.内销标准样 3.“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皮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时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说的是()茶。 A.洞庭碧螺春 B.西湖龙井 C.黄山毛峰 D.信阳毛尖 4.开汤审评各种茶叶的品质,茶水比例应符合一定要求,审评毛茶,一般采用()克茶用()毫升水冲泡,时间为5分钟。() A.3150 B.5250 C.5110 D.5150 5.青茶的品质特征() A.绿叶红镶边香气馥郁,味醇厚鲜爽回甘 B.红汤红叶香气高甜,滋味鲜浓 C.黄汤黄叶,香气清纯,味甘醇爽口 D.清汤绿叶香高味醇 四、简答题(40分) 1.绿茶具有“三绿”(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的品质特征;请写出绿茶的制作工艺,并指出杀青的主要目的?5分 2.简述茶叶审评因子与审评过程?8分 3.请列举出审评用具(不少于8种)8分 4.简述国家标准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种的特征(10分) 5.简述花茶的审评程序(9分) 五、论述题(20分) 1.请从茶叶色泽,香气,滋味三个 方面论述高山为何出好茶?10分2.请写出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过程。

《茶叶审评与检验技术》期末复习

《茶叶审评与检验技术》期末复习 考试介绍 本课程考试满分100分,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采用“双及格”制。 主要考试题型如下: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填空(每空1分,共2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一、名词解释 1.茶叶感官审评:就是根据审评人员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使用规定的评茶术语,或参照实物样对茶叶产品的感官品质特性(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等)进行评定,需要时可以评分表达,是一门鉴定茶叶品质的科学。 2.感觉后象: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会持续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 3.开面采:鲜叶采摘掌握茶树新梢生长到一芽四叶顶芽形成驻芽时,采其二三叶,俗称“开采面”。 4.工夫红茶:工夫红茶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产品,因初制揉捻工序特别注意条索的紧结完整,精制时颇费功夫而得名。外形条索细紧平伏匀称,色泽乌润;内质汤色、叶底红亮,香气鲜甜,滋味甜醇。 5.黑茶: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 6.金镶玉:专指君山银针。金芽头呈金黄的底色,玉是指满被白色银毫。这是特级君山银针的特色。 7.花茶:又称窨制茶,或称香片,是精加工茶,配以香花窨制而成。既何持了纯正的茶香,又兼备鲜花馥郁的香气,花香茶味别具风韵。用于窨制花茶的香花有茉莉花,、白兰花、珠兰花、玳玳花、柚子花、桂花和玫瑰花等,其中又以茉莉花为主。 8.感觉对比: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存在多种方式,包括增强、减弱、相乘和拮抗等。 9.对样评茶:对照标准(样)进行茶叶感官审评,即为“对样评茶”。 10.龙井茶:原产地在杭州西湖区。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高级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绝色、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 11.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地在江苏太湖中的洞庭山,此茶系采自传统茶树品种或选用适宜的良种进行繁育、栽培的茶树的幼嫩芽叶,经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具有“纤细多毫,卷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为主要品质特征的历史名茶。 12.茶叶取样:又称茶叶抽样或扦样,是指从一批或数批茶叶中取出具有代表性样品供审评使用。 13.红茶:红茶在初制时,鲜叶先经萎凋,减重约30%~50%,增强酶活性,然后再经揉捻或揉切、发酵和烘干,形成红色红汤红叶香味甜醇的特征。 14.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历史名茶,产于武夷山市武夷山。武夷山多岩石,茶树生长在岩缝中。岩岩有茶,故称“武夷岩茶”。 15.泥鳅条:即茶条圆直较大,状如泥鳅。 16.梗叶连枝:即叶大梗长而相连。 18.茶叶理化检验: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茶叶品质成分进行测定、并根据一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进行评判的过程。 19.透兰:茉莉花茶的花香只能是花香,如闻出“打底”的玉兰花香,则称为“透兰”。 20.茶叶水分:茶叶体内的水分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前者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呈游离状态,茶叶中的可溶物质发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无机盐等都溶解在其中。后者又称为“结合水”,它与细胞的原生质相结合,以原生质胶体存在。 二、简答题或论述题 1.常见的绿茶品质弊病及产生原因。 答:常见的绿茶品质弊病及产生原因为: (1)普通绿茶 脱档:上、中、下三段茶比例失当。 异味污染:茶叶有极强吸附性,易被各种有味物质污染而带异味。常见异味有:烟味、竹油味、木炭味、塑料味、石灰味、油墨味、机油味、纸异味、杉木味等。 生青:原料摊放或杀青或揉捻不足的茶叶常表现出的一种特征。 苦味:部分病变叶片加工出的产品所表现的特征。 涩味:夏季加工的茶叶因茶多酚转化不足而表现的一种滋味特征。 爆点、焦斑:叶片在炒制过程中局部被烤焦或炭化而形成的斑点。 红梗红叶:原料采摘、杀青不当导致叶茎部和叶片局部红变的现象。 焦味:加工过程中叶片在高温下被炭化后散发的味道。 陈味:茶叶失风受潮,品质变陈后具有的一种不佳的味道,对绿茶而言,有此味即为次品茶。 霉味:因大量生长霉菌而散发的一种味道,有此味的茶叶已失去饮用价值。 花杂:原料嫩度不一所致。 水闷味:雨水叶或未及时烘干的半成品堆闷时间过久而形成的一种不愉快味道。 日晒味:原料或成品经阳光烤晒所致的一种风味特征,除晒青外,其它绿茶带日晒味表明品质已低下。 灰暗:低温长炒,茶汁粘附于叶表,在加工过程中与机具长时间磨擦而造成的色泽弊病。 (2)名优绿茶 色泽深暗:除了使用紫芽原料外,名优绿茶色泽的深暗多是由于加工技术不当造成的。 造型无特色:由于外形给人是第一感受,因此造型缺乏特色而与普通茶相同是名优绿茶的大忌。 风味淡薄:部分名优绿茶为追求嫩度和造型,往往使用单芽加工,这可能会造成香气、滋味的淡薄。 香味生青:名优绿茶为追求绿色,不经摊放或适度揉捻,降低了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程度,常会出现生青的风味。 异味污染:名优绿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处理不当所致。 2.茶叶中主要的内含物质有那些 答:茶叶中主要的内含物质:茶产品理化质量的基础大多取决于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茶叶中经过鉴定的已知化合物大约有500多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种以上,构成这些化学物质的基本元素有29种,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10种,即: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铜;其余的在茶叶中为微量元素:铝、锰、硼、锌、钼、铅、氯、氟、硅、钠、钴、铬、镉、铋、锡、钛、钒。茶叶中的化学物质根据性质,可划分为水分、茶多酚、氨基酸和蛋白质、咖啡碱、芳香物质、茶叶色素、碳水化合物、有机酸、酶类、类脂、维生素、无机成分十二大类。 3.茶叶审评人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P13) 7.乌龙茶产品的主要产地和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各地著名的乌龙茶相应的基本品质特征? 答:乌龙茶产品的主要产地和种类:乌龙(青)茶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福建乌龙茶又分闽北和闽南两大产区。闽北主

茶叶审评术语

茶叶审评术语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词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487-93Thetermsofteasensorytests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套评茶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 各类茶通用术语 干茶形状术语 显毫tippy茸毛含量特别多。同义词茸毛显露 锋苗tip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body茶身轻重。 重实heavybody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轻飘light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匀整evenly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同义词匀齐;匀衬 脱档unsymmetry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匀净neat匀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straight光滑匀齐,不曲不弯。同义词平直 弯曲bend不直,呈钩状或弓状。同义词钩曲;(耳环) 平伏flatandeven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紧结tightly卷紧而结实。 紧直tightandstraight卷紧而圆直。 紧实tightandheavy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肥壮fatandbold芽叶肥嫩身骨重。同义词雄壮 壮实sturdy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粗实coarseandbold嫩度较差,形粗大而尚重实。 粗松coarseandloose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松条loose卷紧度较差。同义词松泡 松扁looseandflat不紧而呈平扁状。 扁块flatandround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圆浑roundy条索圆而紧结。 圆直roundyandstraight条索圆浑而挺直。同义词浑直扁条flaty条形扁,欠圆浑。 短钝shortandblunt茶条折断,无锋苗。同义词,短秃 短碎shortandbroken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松碎looseandbroken条松而短碎。 下脚重heavylowerparts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爆点blister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破口chop折、切断口痕迹显露。 干茶色泽术语 油润bloom干茶色泽鲜活,光泽好。 枯暗drydull色泽枯燥,无光泽。 调匀evencolour叶色均匀一致。 花杂mixed叶色不一,形状不一。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汤色术语 清澈clear清净、透明、光亮、无沉淀物。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茶叶审评 1、茶叶审评 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 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 3.1把盘 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 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 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 温嗅:辨别香气优次; 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

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 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茶汤温度以50℃为宜。 3.6评叶底 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 1、乌龙茶 1.1外形 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整碎:条索完整,上、中、下段茶比例适当为好,断碎为次。 净度:茶梗、茶朴、老叶等夹杂物含量。 1.2内质 1.2.1操作方法 先烫热杯碗,称取茶样5g,置于110ml审评杯中,注入100℃沸水,旋即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 第一冲:1min后嗅盖香(香气高低、有无异味),2min后出汤,评汤色与滋味,并嗅茶香;

评茶基础知识

第一章评茶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评茶过程中必须的设备和常用的评茶用具、 茶叶扦样的几种方法、茶叶审评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理解评茶环境条件、设备条 件及评茶方法对茶叶感官审评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评茶室的要求和评茶用具; 2、茶叶扦样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3、评茶用水的选择;泡茶水温,泡茶时间,茶水比例; 4、评茶一般操作程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茶叶扦样的方法,评茶操作程序。 难点:评茶用水;泡茶水温,泡茶时间,茶水比例等对茶叶感官审评的影响。 茶叶品质是依靠人的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来评定的。而感官评茶是否正确,除评茶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感官审评能力外,也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设备条件及有序的评茶方法,诸如对各种评茶用具、评茶水质、茶水比例、评茶步骤及方法等,都作相应的规定,国内外均趋统一,客观条件统一了,逐步在认识上,对具体品质的优次上,才能达到主观认识上的接近,经过近百年来的贸易交往,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科学交流,这种特殊的近于古老的品质评定法,获得举世的公认。 本章对评茶的客观条件的要求及评茶步骤分节论述。 第一节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评茶设备是评茶的基本条件,设备用具的一致性,才有评茶结果的同一性。而评茶设备方面比较简单而特殊,一些用具是专业性的,基本是国际化的,一般的情况下,市面没有出售,需要业内统一制作,对其规格要求,较为严密,以免产生人为的误差。可按GB/T13063--1992感官分析—建立感官分析实验室的一般导则、实验室一般要求、实验室的布局执行。 一、评茶室的要求 感官审评室要求光线均匀、充足、避免阳光直射。阳光直射茶汤或叶底,产生雀斑光点易产生误差。地处北半球地区的评茶室应背南朝北,窗户宽敞,不装有色玻璃。北面透射的光线早晚都较均匀,变化较小。评茶室内外不能有异色反光和遮断光线的障碍物。为了避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